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观后感

冯志远观后感(收集12篇)

时间:

冯志远观后感篇1

有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说过一句非常平实但又富有哲理的话: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了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了就是不平凡。看了电影《冯志远》,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这句话。

1958年,随着一声悠长的汽笛声,满载着上海支援宁夏文教大队的列车缓缓地驶离了上海站。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的冯志远辞别了新婚的妻子与温暖的小家,带着简单的行李,踏上了西去的征途。

这一去,就是四十二年!四十二年啊,人生有几个四十二年?冯志远老师,把他的青春和一腔热血奉献给了大西北的教育事业,奉献给了宁夏千千万万个孩子们。他用四十二年来坚守着一个信念:一定让大西北的孩子们用知识改变命运!就这样,他住透风的土坯房,冰冷的土坯炕,用冒烟的土炉子做饭,自己动手用药瓶改制煤油灯,创新教学方法,为了把缀学回家的学生返校上课,他不厌其烦地朝学生家里跑,苦口婆心地与家长谈心…他用四十二年证明了自己是一个精神的强者。也正是这种信念的力量铸就了冯志远这个伟大的平凡教师,成为我们学习的楷模!

学习冯志远使我更加认识到,踏踏实实地教书育人,做好每一件平凡的事是教师最起码的责任;做像冯志远那样的合格教师,是我考虑问题的特定视角和对自己的基本定位。我们向冯志远学习就应该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对象,以自己深入的`研究带动深入的思考,把教书育人提升到科研的高度,以此支撑和升华教书育人的效果,增强教学内容的说服力和震撼力,以应对互联网覆盖全球的今天。

冯志远不惧清贫,不惧寂寞,远离妻儿。他不是没有常人的情感,"我已经快十年没摸到儿子的手了。"他愧疚地说:"我这一生最大的遗憾是对不起妻儿。"但是"如果现在让我选择,我还愿意当老师…"他把追求与奉献当成一种责任,甚至当成一种享受。因此,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不论需要付出多大代价,他都能毫不动摇地常年坚持。冯志远支教整整四十二载,他顾不上视力的恶化,起早贪黑为孩子们备课、批改作业,直到失明,依然凭着记忆为孩子们讲课。他共教过一万多名学生。退休后近十年时间里,失明的他每天义务为孩子们辅导功课,直到身患脑血栓,不得不离开大西北,离开割舍不下的孩子们…这是他以自己的行动表现出的真诚的情感、真挚的爱。

看到这些,也使我回想起我从教多年的教学历程。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教师工作中感情的投入是不可缺少的。感情的投入给学生可亲、可信的感觉,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实现教师与学生情感上的交流。具体来说,就是严格要求与热情关心相结合,知识交流与感情交流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课后服务相结合,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相结合,一个教师,具备这些,才是一个优秀师者的良好素质。所以,要真诚地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作为良师,我是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人生道路的领航人;作为益友,我又必须转变居高临下的师生态势,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这样学生感到老师可亲不可惧,可信不可疑。实践证明,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可亲才可信,可信所讲的道理才有说服力。这也就是教师教书育人中不可缺少的人格魅力!

当我看到冯志远老师因没有时间治病,最终导致了双眼的失明,而且还要求站讲台的时候,我哭了,而且泣不成声。我想,这不只是感情的脆弱,我是真的感动了,被这个大漠里的老师,被这种伟大的师魂!我真想大喊一声:冯老师,你是我的楷模!

冯老师的从教人生,充分说明了平凡可以铸就非凡,非凡也总是从平凡开始。他把教师这份工作当成神圣的事业,而且几十年如一日,这就是不平凡。

我想,要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确非易事。一是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就做好工作而言,事业心是前提,责任感是保证。事实一再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强烈的责任感,最简单的工作也会经常出错。二是要有恒心和毅力。平凡岗位是最考验人的,不是信心,而是恒心。凡是在平凡岗位干出成绩的,都是能够一如既往坚持的人。持之以恒、做好每一件平凡的事,应该成为我们每名教师的品质,这就是电影《冯志远》给我的启迪!

冯志远观后感篇2

《冯志远》短短一个多小时的电影,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献身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的楷模——冯志远的教育人生。他为了教育事业,毫无怨言地到一所靠近沙漠边缘的学校教书。而后他又主动投身于西部教育事业中,让孩子有书读。

冯老师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是他却为教育事业奉献了他的全部。真可谓是先了青春先终身。他深爱着自己的事业,深爱着自己的学生。及时是当他的眼睛失明时,他也没有放下教书育人的念头。他深知自己迟早有一天会失明,因此,他为此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工作,他背过了所有的`课文。看到他失明时为学生讲课的情形,听着他用心背诵着《岳阳楼记》,我好感动啊。

最后,冯老师倒在了讲台上,多好的一位老师啊!特别是他离离开学校时说的那番句话——“同学们,我就要离开你们了,我讲了一辈子课,这天却不知所措。我愧对我的爱人,愧对我的孩子,更愧对你们,正因我再没有潜质把我的知识传授给你们……”他的这番话深深感动了我。我想,这不正是千千万万个老师的真实缩影吗?在我们的教育战线上,其实有千千万万个“冯老师”一样的老师,他们为了自己心爱的教育事业,为了千千万万个渴求知识的孩子,在三尺讲台奉献着自己的爱,也奉献着自己的青春,还有很多老师也在奉献着自己的将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冯老师的写照,是老师的一种悲哀。为什么只有燃烧自己,才能照亮别人呢?

“有一种人格,叫万世师表;有一种经历,叫无悔人生;有一种情怀,叫鞠躬尽瘁。”这就是我们的冯老师,一个真真正正的好老师!

愿天下所有的老师都学习冯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学习冯老师对学生的关怀呵护。但是,我期望天下所有的老师还是要学会关爱自己的将康,只有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的爱我们的学生,才能更好的做好“老师”!

冯志远观后感篇3

冯志远是一个很平凡的教师,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了四十多年,不求任何回报,不求任何名利。他只是一个平凡人,和世人一样有血有肉;是的,他只是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领悟教师这个职业的神圣好处。

“俯首甘为孺子牛”,他的事迹让每一个观众坚信他真的把教育当成自己的终生事业在执行。有人告诉我像冯志远这样的人在如今的西部有很多!我想:正是由于有千千万万像冯志远一样的老师,才支撑起西部教育的一片天空!

看完影片,我又看了看有关冯志远的相关的.报道,冯志远几十年如一日,把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乃至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他所执着热爱的教育事业。在他双目失明无法走上三尺讲台之后,仍然坚持在学生们的搀扶下为学生授课,他所教过的学生有一万多人,可谓桃李满天下。这种忠于教育事业,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爱生如子执着追求的精神,令人感动,真的是感动,也许他的事迹如今还鲜为人知,也许他的事迹还没能感动中国!但是这个大漠里的老师!是真真正正的感动了我!可能他将影响我往后的一生那么长久……

老师,一个多么神圣而又伟大的字眼?一个影响着多少学子毕生前途的职业?冯志远用他的一生谱写了一篇最为平凡,但却极为感人的执教生涯,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仅是感动,还有千千万万学生,老师的一个典范,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典范。

看罢影片和相关报道,除了感动,还有些许惭愧!我也是一名教师,为自己一遇到困难就有畏难情绪而惭愧,为工作稍微多点就喊累惭愧……冯志远像盏明灯,他告诉我什么叫奉献,什么叫献身教育事业,什么叫真正的教师,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将以冯志远老师为楷模,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尊重和热爱学生,将教育教学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冯志远观后感篇4

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电影《冯志远》就是最好的诠释。具有四十七年教龄的教师冯志远是那么的朴实、简单。那份教师崇高的职业精神,让无数观众为之感动。

影片开始,退休了的冯老师望着陪伴他教师生涯的沙漏。沙子通过细细瓶颈下落,而他的眼神里则充满着对往日岁月的渴望。年轻时候的冯志远,只身人来到了偏远沙漠地区的鸣沙中学执教,前途就如同茫茫无际的沙漠,看不见点指向。由于各种原因,学校辍学的学生增多,可为了孩子们的未来,冯老师选择的是劝导家长,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让孩子上学。不负众望,冯老师教导下的孩子们日益进步,也和学生们打成片。当得知学生抱怨语文课无聊,就创造条件,进行课堂表演。他们所表演的课文《海燕》在高声朗诵和富有冲击力的音乐下,更显气势磅礴,也赋予了冯老师海燕般无畏勇敢精神。可惜受到上级领导的指示,冯志远要调到别处任教。不舍老师的学生手捧蜡烛,夹道送别充满泪水、不忍离去的冯志远。

由于先天性的疾病,冯志远的眼睛在教书三十多年后彻底失明。可是,他不顾学校领导的劝告,坚持在课堂上继续他直钟爱的职业。最终,公开课《岳陽楼记》声情并茂的朗诵感到了所有在场的师生,与其说是朗诵课文,不如说是道出自己多年教学兢兢业业、丝不苟的缘由。冯志远这“生命不息,教书不止”的精神鼓舞了学校全体师生,校长还专门为他订制了黑板,让他板书时不会“重字”。学生当然也懂得了关心,每次老师的饭碗总会有更多的咸菜。可是,身子始终还是撑不住,在坚持任教四十七年后,他离开了熟悉的'学校,离开了让他自豪无比的教书讲台。

在影片中,冯志远并没有多少在讲台教学的职业镜头,更多的是与学生之间的互助与理解,甚至在失明后帮助困难的学生卖红枣。老师固然可以教会我们知识,但是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更多课本上没有的,受益终身的道理。冯志远是个以身作则的老师,他用自己的行动感化了所有的学生,让他们懂得感恩,懂得回报,还懂得更多,更多……教师,就是应该具有这样的职业操守。无论在讲台上、讲台下,教师更应该学会潜移默化地教导学生,而这些受到影响的品德、思想不是任何知识可以弥补的。

可惜的是,面对个真实而且不错的题材,编导并没有花太多的心思对电影进行更多的创新改造,与所有先进性教育电影样平庸,只是讲了个故事,加上说了点道理。希望日后能看到更为优秀的教师题材影片。希望有更多的优秀电影展现在观众面前。

冯志远观后感篇5

我是大雁口中的一粒草籽,从遥远的江南飘落到这片生长着红枸杞的地方。澎湃的黄河涛声激荡着我的情怀,肥沃的黄土地是我的第二故乡。上苍给了我这份崇高的职业,我从此走上了三尺讲台。我的身边亮起了一颗颗会眨眼睛的星星,我的心就在这纯洁的时空里游弋。我愿做一束照亮童心的烛光。

看完这部感人肺腑的电影,大漠红烛冯志远的`高大形象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心中。每每看着班里一颗颗会眨眼睛的星星,我眼前总会浮现出他的身影。我钦佩他的博学多才、他的谈吐非凡、他的刚正不阿、他的卓越奉献……

无独有偶,正值青春的他第一次走进鸣沙课堂的那一瞬间,我几乎分不清他是冯志远还是我前阵子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两位老师:一位是南京行知小学校长杨瑞清;一位是教育学家李振村的启蒙老师。这三者都毅然放弃了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在偏远落后的小村庄从教,而且一干就是一辈子。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这需要鼓足多大的勇气?这会承受怎样的压力?红烛的亮度可能不同,但是红烛的高度绝对相同。

红烛,只燃烧在需要它的地方!当被问及为什么不回上海时冯志远说,上海不需要我这样的老师。上海真的不需要他这样的老师吗?不,任何地方都需要,但是宁夏更需要他的支援!他带给宁夏孩子的不仅仅是别开生面的语文、历史、地理、俄语知识,也不仅仅是做人的道理树人的学问,而是他无愧于心的高尚师魂!

印象最深的是他给孩子们上高尔基的《海燕》,用简陋的风琴、蓝布、铁板就营造出了一个激昂万分、振奋人心的课堂教学氛围,让从未见过大海的孩子们身临其境地体会感受,更用自己顽强勇敢的意志亲身诠释了“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真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他的真实写照。

他的学生是幸福的,因为红烛照亮了他们前行的路;他的家人是幸福的,因为拥有一位如此伟大高尚的亲人;他自己也是幸福的,因为在三尺讲台上,他挥洒的青春汗水浇灌出了桃李满天下……

冯志远观后感篇6

11月24日,我校全体教师集体收看了电影《冯志远》。在那90多分钟的时间内全场肃然,伴随着风沙、驼铃,我的心逐渐下沉。双目失明、身体瘫痪、穷困潦倒、居无定所,可怜的人儿,凄苦的人生。我为冯老师鸣不平。带着满心的沉重,我离开了校园。

1949年的大学毕业生是何等的弥足珍贵。对于当时百废待兴的祖国来说,哪里都需要他,可以说,他不管走到哪里都是为祖国做出贡献。他为什么要到那沙漠边缘,而且一待就是40多年?晚饭过后,我再次走近冯志远。

“我要上学!”这是一个8岁孩子的心声。然而,迫于果腹之需,更多的父母选择了让孩子辍学。“我不喜欢上语文课。”这是孩子们对语文学习的评价。“父亲病了,卖了红枣好买药。”这是旷课孩子的解释。重温这些情景,我读懂了冯老师为什么要去那边缘荒凉的地方。那是一片贫瘠的土地,那里迫切需要教育的春风。

孩子们抓起老师碗里的土豆,大口大口地吃着,连连发出“好吃”的赞叹;迎着风、踏着沙,老师和孩子们寻找着野枣树;“壶里的水是开的,告诉大家不要喝生水”……在这沙漠的边缘,冯老师用自己的爱心营建着绿洲。还有那自制的沙漏、洋铁皮发出的雷声……从这些朴实无华的生活细节中,我理解了他,那风沙肆虐的地方孕育着脉脉的温情。离别时刻,自制的烛火组成了星光大道。孩子们是沉默的,可眼睛流露了感激与不舍。如今电影电视等媒体中,星光大道屡见不鲜,可是何曾有过这样真切的眼神。

“支教一生失明无怨,灿然一笑回望无悔”。这句话的是冯老师对自己一生的`概括。网络上登载了一张老人的真实照片。照片上瘦弱的老人笑得很开心。奉献一生,无怨无悔。老人是幸福的!

追寻幸福,人之本能。对于幸福,每人有不同的理解。生而有伴是幸福的,衣食无忧是幸福的,人生无怨无悔更是幸福的。冯老师失去了健康的身体,失去了妻儿的温情,乍看之下,他一无所有。细心品读,他用自己的人生赢得了一丗美名。为了孩子们更好地活着,他燃尽了青春热血。尽管如今他躺在了病榻之上,但是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很高很高。冯志远老师得到了追寻的幸福。

冯志远观后感篇7

看了电影《冯志远》心灵又一次被洗涤,灵魂又一次被震撼,他那种为教育事业献出自己青春和热血的高尚情一操一深深感染了我,那种无私的敬业精神,忘我的工作热情,高尚的师德,深深打动了我,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冯志远——四十几年扎根西北,献身西北教育,一个典型的模范故事。后面,电影的展开与延续那么平淡,平淡得几乎让我找不到什么故事情节:浩瀚又缺少生机的黄沙漠,贫穷又落后的大西北,一个来自上海大城市的大学毕业生,被安排到一间狭小的屋子里开始了他的教书支边生涯,与孩子的点点滴滴平凡的如沙尘……可是,当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不得不承认:这次电影看得真正有意义!当看到失明后的.冯志远老师躺在病房里的时候,我感觉喉咙一下子堵得难受,眼泪再也控制不住地溢出了。那是怎样的一段人生啊:那个有着先天一性一眼疾的冯志远老师,远离了大上海的妻儿,在黄沙漫天的西北黄土地上无声无响地生活了四十多年,直到无法执教。四十多年哪,这漫长的时间,电影没给我们展示多少冯老师的生活困难,可是这四十多年的艰苦生活和呕心沥血的付出终于使他的眼疾复发,当满头银发的冯老师坐在桌前会为自己的一生,我不知道此时的他耳边是不是还回想着当年那个学生张建华单纯又迫切的呼喊:我要上学呢!我也不知道冯老师眼前有没有浮现出调到另一所学校时晚上房间外那两排由学生手捧着为他照亮道路的红烛光,我更不知道冯老师脑海里还记不记得眼睛刚失明时学校为家长及学生负责不得不让他停课时他心里曾经的失落与伤悲,但我可以肯定地说,他曾经为之付出的几万莘莘学子耳边肯定会常常回响着冯老师课堂上朗朗的背书声,脑海里会展现出冯老师课堂上活泼有趣的情景,记忆中会浮现出与冯老师劳动时他娓娓动听讲述的三国故事……

这一切的一切,这平凡中的无私,不正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体现吗?不,应该说是作为一个人拥有高尚人格的最鲜明体现!

也许有人说他傻,是啊,他是真的傻——撇下了远隔千里的大上海的妻儿,把人生最美好的光一陰一留在了大西北,与黄沙为伴,与贫穷为伍,生活孤孤单单,可是我觉得:或许冯志远老师就是为那片黄沙地而生而存在,他的人生价值在那里得到了体现与升华,古人说得好:大一爱一无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我自始至终没有听到冯老师一句铿锵有力的话语,但我却分明通过失明后的冯老师给学生背诵的那篇《岳一陽一楼记》中明白了他的心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如冯老师那样的平凡而伟大者,才聚成了中华几千年挺一起中国的脊梁!而我无法不从这许许多多的中国人身上感受到千百年来中国人的那份坚忍、那份刚毅、那份大一爱一……正如冯志远老师,没有亲情的付出,没有索求的奉献,才赢得了那么多的一爱一戴,才谱就了让人感慨涕零的奉献长歌,我也才真正读懂了冯志远老师那段独白中的深刻内涵:我是一颗种子,从遥远的南方漂流到这生长着红枸杞的地方,这肥沃的黄土地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愿做一颗照亮童心的红烛,照亮那一颗颗会眨眼的星星……

只要生命不息,心中就有无法遏止的继续付出的渴望,是他们让这大一爱一充盈在天地之间,生生不息!

冯志远观后感篇8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信念支撑着你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冯志远,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名字,叫响了整个中华大地。

有人说你像海燕,如海燕一般的在苍茫的沙漠中展翅翱翔,不畏艰难。在宁夏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留下了你奋斗的足迹,细数每一个你跟学生在一起的日子,我相信你一定是幸福的,因为你曾经说过:一辈子最快乐的日子就是和学生在一起的时光。

也有人说,你像明灯,驱除了夜的黑暗,彰显了人性的光明。冯老师,你还记得你离开鸣沙中学的情景吗?你用心点亮的心灵之火,照亮了你前行的'路。这一路走来就是四十多年,而你却走得如此坦荡、走得无怨无悔。

“生命应该有所坚持,而生存可以随遇而安”。这不正是对你一生的最好总结吗?在三尺讲台上你用丰富的知识和高尚的人格铸就了生命的辉煌。默默无闻、甘于奉献你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华美的生命乐章。师爱无痕、大爱无言。你不是海燕,漫天的风沙却阻挡不住你前行的脚步;你不是明灯,宁夏的枸杞却因你而更加火红。

前方的路,依然在脚下延伸,你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亦如这脚下的路,无止无尽。一位哲学家说过:“人的一生只有三个日子:昨天、今天、明天。昨天叫无奈,今天叫无畏,明天叫无悔。冯老师,此刻的你已年过花甲,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不知道还能不能想起宁夏漫天的风沙,会不会记起风中悠扬的驼玲,记起你双目失明之后慷慨激昂背诵的<岳阳楼记>,记起那个名叫”张建华“的学生。平凡孕育了你的伟大,从教的人生你有泪无悔。

”勤勤恳恳、默默无闻“这是老黄牛的精神;”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是蜜蜂的精神,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这是蜡烛的精神。世间万物的存在,都有一种精神支撑着它。教师的存在呢?不正是因为有了像你一样师德如海的精神吗?

大爱无言,永照千秋!

冯志远观后感篇9

在苍茫的大海上,风聚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象黑色的闪电高傲地飞翔。

在漫漫的沙海上,风卷着黄沙,在黄沙和狂风之间,一位老师像一只海燕,流放着骆驼的韧性,奋力地前行。

一只来自海上的海燕,却飞翔在漫漫黄沙中,飞翔了四十二年,远离了亲人,远离了养我育我的故乡,把对孩子的深深父爱,化作了飞翔的力量,大爱育生,报效国家!

那是何等的艰难啊!改造了一个新的环境,并把新的生命种下!一个眼神,一次家访,一句鼓励的话语,燃起了一颗颗希望的火焰!

还有哪一种财富,能够比得上,用一双双稚嫩的手捧起两行烛光,夜送老师的情怀?

还有哪一种崇高,能够比得上,用一双大手轻轻地抚摸学生的头,传递殷切的教诲?

一霎那,无边升起的人性美,凝固在师生惜别的'时刻;一瞬间,天下我的责任的使命感,淋漓地宣泄在充满灵气的课堂中。能用什么语言,还有什么词汇来形容呢?一切都显得那么渺小,那么苍白!

于是,人言的险恶,生活的艰难,离别的愁绪,都和那阵阵鸣沙声合拍了。

这就是一名普通的支教教师冯志远,一只飞翔在鸣沙中的海燕。

一个用生命沉浸事业的人,所坚守的事业又有怎样的内涵呢?用执着撼动我们的心灵,用微笑凝练自己的人生。在他的身上,我们又品味到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我们仿佛看到了戚继光的“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仿佛看到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仿佛看到了鲁迅的“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和血”。位卑不敢忘忧国,一名最为普通的现代人民教师,谱写了一曲高亢的爱国情歌!

曾几何时,我们的身边出现了一些变化,有的人埋怨薪水不高而怨天尤人,有的人眼红酒红灯绿而愤愤不平,有的人苦于底层多年而牢骚伤肠,有的人沉醉于小桥流水人家而失去了人生的理想,如今,冯老师给我们铸造了一面最鲜亮的镜子,这就是最美好的答案。

我们的使命,就是用一种执着培育一种执着;用一种责任种植一种责任;用一种希望换来一种希望,我们就要做当代的沙漠海燕,把生命的诠释洒在三尺讲台上,把人生的幸福奠基在学生的幸福上。

感谢冯志远老师,给我们上了最生动的一课。

冯志远观后感篇10

看过了电影《冯志远》我才深深的了解了什么叫做辛勤的园丁,才懂得了什么叫做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一名教师的我,被深深的震撼了!

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冯志远为了教育事业,为了学生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四十年如一日,默默的为学生耕耘着。

1958年,冯志远响应国家号召,自愿去到我国西部偏远贫困山区支教,新婚一年,选取离别,难道就没有眷恋?不!在他的心中,有对上海的牵挂,有对幸福的依恋,更有对妻子的不舍,但更多的则是爱祖国,甚至爱祖国胜于爱自己呀!要知道响应祖国的号召就是冯志远的毕生理想啊!

一个来自大城市的年轻人,从此以后就把他的满腔热情和毕生精力都奉献在这荒凉的沙漠中……艰苦的工作条件是我们难以想像的,但是冯志远却在那里整整工作了42个年头!把他人生最完美的年华都奉献给了宁夏的教育事业!

尤其令人感叹的是冯志远由于长期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眼睛严重受损,最后双目失明。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冯老师仍然让学生搀扶着,坚持给学生上课!他爱生如子,那暖暖的师生情,烫慰我们每个人的心。

在他的心目中,宁夏的.学生就是最重要的!

年界70的冯志远由于身体原因不得不离开讲台,离开他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宁夏时。大街上满是送行的人群,主题曲《遗爱》在耳边一向清晰,歌声中,我是越发渺小。

深受感动的我泪水一次一次的夺眶而出,我控制不住自己!

冯志远观后感篇11

12月11日上午,学校组织我们去艺都电影院观看电影——《冯志远》。

这部影片主要讲了1958年,年仅28岁的冯志远来到了宁夏腾格里的中宁县鸣沙中学教书。后来,他又被分配到了较远的关帝中学。有一天,他在上语文课时突然间失明了,但他的心,仍旧被学生牵着。冯志远以坚强的意志和惊人的精神坚持教书育人,直到70岁

那年,他的身体越来越差,不得不离开已经教了40多年的讲台,住进了医院。

看了这部电影,我深深地被冯志远的敬业精神的奉献精神感动了。冯志远把他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都献给了宁夏的教育事业,献给了西部的孩子们。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他爱教育事业,他更爱自己的学生,他为了教育事业,为了学生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默默地为学生耕耘着……

想想我们身边的老师,不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吗?例如我们的班主任——林老师。她为了学生苦口婆心,磨破嘴皮;她为了学生想方设法,操碎了心;她为了学生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给后进生开小灶……一节语文课上,林老师声道发炎讲不出声来,可她用粉笔写,用手势教,用可亲的微笑示意,她上得那么自如,那么投入,我们的.眼睛湿润了,我们的教室出奇的安静,因为我们的内心充满了感动,充满了对老师的爱。这难道不值得我们赞颂吗?

老师,谢谢您,您把青春奉献给了孩子们,孩子们将努力学习,成为祖国的骄傲。

冯志远观后感篇12

“我将自己最美好的岁月留在这里,同时,这里也有我最宝贵的财富——你们,我的学生。同学们,我就要离开你们了,我讲了一辈子课,今天却不知所措。我愧对我的爱人,愧对我的孩子,更愧对你们,因为我再也没有能力教给你们知识……”这就是把一生献给了西部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双目失明的主人公冯志远在他最后一堂课上讲的一番话,听到这里,我感动得热泪肆流……我的灵魂被深深地触动了,就为冯老师那执着的敬业精神,就为冯老师四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献,就为冯老师不顾眼疾,仍然备课、上课……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他远远的超过了责任感。”一个人不论从事什么行业,首先必须热爱自己的职业,只有这样他才会全心全意的投入。

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冯志远为了教育事业,为了学生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四十年如一日,默默的为学生耕耘着……

1958年随着一声悠长的`汽笛声,满载着上海支援宁夏文教大队的列车缓缓地驶离了上海站。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已经有五个年头的二十八岁的冯志远辞别了新婚的妻子与温暖的小家,带着简单的行李,和妻子送给他的二胡,踏上了西去的征途。就因为对教育事业的爱,他响应国家支持边疆教育事业的号召。可能会有人说他太无情了,不,我想说在他心中,有对上海的牵挂,有对幸福的向往,更有对妻子的不舍,但更多的是,对祖国以及教育事业的热爱,而且胜过爱自己呀,才会有这样的举动。

冯老师支教的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的一所中学,一年后又主动转到更偏远的关帝中学任教。作为关帝中学教师队伍中唯一的一名大学毕业生,冯老师一口气教了语文、历史、地理、俄语4个科目,从早到晚不停地上课,和学生们一起挤学生宿舍,吃学生食堂。由于关帝中学的学生们都是农民子弟,生活都很困难,他就从工资里拿出钱来,给学生们买书和学习用品,剩下的钱再寄回家里,常年不换新衣服。冯老师把祖国的需要当作个人的需要,把自己的事业和人生价值与国家的发展建设联系在一起。他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诠释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教育事业的深刻内涵。

只要生命不息,心中就有无法遏止的继续付出的渴望,是他们让这大爱充盈在天地之间,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