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计划

葛朗台的故事范文(3篇)

时间:

葛朗台的故事篇1

关键词:欧也妮・葛朗台文学创作创作动因艺术构思语言呈现

《欧也妮・葛朗台》的故事是在家庭内部日常生活中展开的,没有耸人听闻的事件,没有丝毫传奇色彩,正如作者本人所说,这是一出"没有毒药,没有尖刀,没有流血的平凡悲剧"。本文将从文学创作过程的这一角度谈谈该作品。

一、创作动因

创作动因是指作家生活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创作内驱力,包括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这是文学创作的开端。探讨文学创作的奥秘,首先应了解创作动因,了解作家为什么进行创作。

19世纪的欧洲处于一个剧变的时代,一些暴发户获得大量资本,成为新兴贵族。他们靠着金钱挤入上流社会,得到权力和地位。在金钱至上的思想道德观念里,金钱不仅被认为是万能的,而且成为了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进而,对金钱的崇拜又进一步驱使人们去攫取更多的金钱。巴尔扎克以敏锐的眼光看出了这种人们对资本狂热追求和喜爱的心理,从独特的视角创作出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

创作动机会影响到文学作品的内容。巴尔扎克的这部代表作,描写了资产阶级暴发户发家的罪恶手段,作品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贪婪本性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塑造出葛朗台这样一个举世闻名的吝啬鬼形象。葛朗台这个人物最明显的特征是嗜钱如命和极端的吝啬,他靠投机革命发了财,仅十几年就成为索漠城首富,他懂得商品流通和投机买卖,利用债务和商业信用大把赚钱。作者想通过这个人物形象揭露出金钱的罪恶,深刻揭示了金钱对文学、艺术、新闻以及精神生活的腐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酷无情,人格在金钱面前萎缩、异化。

二、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是作家在创作动机的指引和创作冲动的驱动下,运用艺术概括手段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形成完整的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

作者通过由“整体到局部”的构思过程,对葛朗台这个人物形象有了一个整体的构架后,还需要通过“包装”,使人物变的更加的饱满,对其进行更加具体的形象设计,使这个人物变的活灵活现,就如同现实生活中的人一样。果戈理说:“这有当一个人的外表的最细微的细节通通呈现在我的面前时,我才能把这个人识透。”巴尔扎克的这部著作,多方面的运用了细节描写,包括场景细节描写,经济细节描写和动作细节描写等。多方位的刻画人物,深刻的表现人物吝啬贪婪的本性。比如,当葛朗台看到查理给欧也妮的梳妆匣时,“老头子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对金钱的贪欲是他成了冷酷的恶魔,成了一个凶猛的吞钱兽,甚至在弥留之际不去关心将要孤身一人生活在世界上的女儿,而是关心他的金子。

当然,单单是对人物形象进行细致的设计还不够,还要从故事情节的安排上有所变化,使故事更加的生动和完整。这部小说情节曲折生动,布局严谨。全书在不长的篇幅里安排了葛朗台家、侄儿查理、欧也妮与求婚者三条线索,作者一开始就把三者扭在一起描写,至家庭纠纷后立即推向高潮,又突然收尾,在多线索中显得条理清晰,主次分明,令人叫绝。其中有两个人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就是葛朗台和他的女儿欧也妮,父亲贪婪,自私,吝啬,狡猾,而女儿却善良,执着,坚强。吝啬是葛朗台的标签,他的吝啬来自于他对金钱的渴望和占有欲,而且几乎达到了病态的程度。他会在半夜把自己关在密室里,“爱抚、把抚、欣赏他的金币,放进桶里,紧紧地箍好。”为了金钱,他可以无所不为,甚至不顾亲情:他因为女儿送出全部金币给自己的堂兄而将其软禁……欧也妮却成为了被金钱摧毁了的爱情牺牲品,她渴望拥有一段美好的爱情,和堂兄查理一起走向幸福,但是这样的希望到最后也没能实现,查理远走印度,后来发了财,但却变的和葛朗台一样,他贪婪到了极点,为了自己能够飞黄腾达,早已把欧也妮抛到九霄云外了。苦命的欧也妮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刺激,最后嫁给了公证人的儿子,但是巴尔扎克似乎并不想就这样让欧也妮的生活画上句号,结局是让欧也妮三十多岁就成为了寡妇。冲突一波又一波,高潮一浪接一浪,作者通过对吝啬的葛朗台和悲剧的欧也妮的刻画,使整部小说形象地再现了19世纪初期法国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三、语言呈现

语言呈现是作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也是创作过程的最后阶段。作为经过作家精心构思的艺术形象,只不过是作为作家的“内心世界”而存在的,它还需要用语言呈现出来,才能成为可供读者欣赏的文学作品。

文学就是语言的艺术,因此文学的第一要素就是语言、会话。它在刻画人物性格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欧也妮・葛朗台》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人物对话几乎全是关乎金钱问题,很少提及感情和爱情。这部著作的语言个性化十分突出,刻画很细致,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可以激发读者某种他自己所希望的情绪或感觉,构成一种既定的艺术效果。文章中的语言对这个社会的控诉和命运的悲惨表现得淋漓尽致,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对这种崇拜金钱社会的抨击和无情的鞭挞。作者通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使读者的日常情感由此受到激发,升华为审美情感,将自己内心世界中朦胧的意象,准确而完整地向读者表现出来。无声的语言时时刻刻在表达着人物形象对各自生活所需的渴望,无时无刻不在撕扯着他们的内心。

通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写和前后的对比,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恶心的陷阱以及贪得无厌的灵魂:葛朗台对欧也妮的父爱总是充满着互不相容的两方面:关心以及金钱。每年欧也妮生日,他都会给他一枚金币作为礼物。这枚金币体现了他可怜的父爱,还不许花出去,经常要求拿出来数一数,他的吝啬沉重地压迫着女儿……这突出的表现了作者想要向人们刻画的一个悲惨的社会。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是需要一个良好的文学创作的过程的,伟大的巴尔扎克通过精心的创作,把《欧也妮・葛朗台》这场家庭悲剧上升到社会责任的层面,通过细致地描写,我们看到了社会那令人窒息的金钱关系,作者表达了它对金钱控制一切价值观的蔑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吝啬至极的代表――葛朗台。

参考文献:

[1]童庆斌。文学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葛朗台的故事篇2

《欧也妮葛朗台》的故事没有骇人听闻的事件,没有丝毫传奇色彩。这是一出“没有毒药,没有尖刀,没有流血的平凡悲剧。”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中主宰一切的是金钱,葛朗台老头的形象便体现了金钱的主宰力量。

巴尔扎克固然以大量笔墨描绘金钱的威力,画龙点睛的一笔却是指出金钱拜物教的荒谬,指出金钱固然给人带来权势,却不能给人带来幸福。至少,在人类的感情领域,金钱是无能为力的。葛朗太称雄一世,积累了万贯家财,一文也带不进坟墓,除了一种虚幻的满足感,可以说一无所获。在巴尔扎克看来,葛朗台的聚敛癖,是当代社会的一种情欲。向欧也妮这类心地单纯的姑娘,金钱与她既不是一种需要,也不是一种慰藉,只有人性已经异化,完全为贪欲所支配的人,才会将金钱视为人生的最高需要。

葛朗台这样的人,表面上是金钱的主人,其实是金钱的奴隶。

葛朗台的故事范文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成功的细节描写有如下作用:

一、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

《欧也妮葛朗台》一文中,正当欧也妮母女欣赏查理留下的梳妆匣时,葛朗台闯进屋的情景:

一看见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葛朗台太太便叫起来:

“上帝呀,救救我们!”

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

“瞪着金子的眼光”,这是从葛朗台太太的角度看到的一对闪着攫取猎物凶光的眼睛;“纵”“扑”是猛兽(如狮、虎、豹、狼等)扑食弱小动物的动作,作者以之状写已经“跨到七十六个年头”的老守财奴,动作之敏捷、迅猛,看似与年岁不符,实则和本性贴合。见钱眼开,见利忘义,不“纵”不“扑”怎么成其为葛朗台?因此,“纵”“扑”的细节,既形象展现了葛朗台饿虎扑食、秃鹫擒鸡般攫取金钱的丑态,带有动态的夸张性;又揭示了他崇拜金钱,聚敛无厌的思想本质。

二、展示人物内心活动

还是《欧也妮葛朗台》一文,当葛朗台的女儿同意在放弃财产继承权的文书上签字时,葛朗台老爹“看看文书,又看看女儿,看看女儿,又看看文书,感到强烈的激动,擦了擦脑门上冒出来的汗”,在我们的印象里,葛朗台是个“不动声色,冷静非凡”的生意人,此时此刻显得如此紧张,可见事关重大;那时又是秋天,气候凉爽,而葛朗台的额头上却满是汗水,不得不一个劲儿地擦着,可见他当时的心情又是何等焦急、紧张。类似的还有公证人克罗旭出自于自己的职责,对欧也妮说,签字后“你自己是一无所有了”,葛朗台担心欧也妮中途变卦,便这样以攻为守:“‘别多嘴,克罗旭。――一言为定’,葛朗台抓起女儿的手放在自己手中一拍。”接着,“他热烈的拥抱她,把她紧紧的搂得几乎喘不过气来。”这一细节描写,绘声绘影,生动逼真。形象具体地展现了葛朗台为由先前的紧张,到得到钱后的欣喜的内心活动过程,可以说,金钱的得失支配着他的情绪。

三、突出文章的中心

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中,作者巧妙的抓住人物描写,突出文章中心,比如闰土和杨二嫂,作者抓住他们二十年的巨大变化,有力地表现了文章的主旨。少年闰土月夜看瓜刺猹,装筛逮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是儿时的“我”羡慕向往的英雄;20年后,苦难的生活使他变得呆滞麻木,他“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他那“红活圆实的手”,已经变得“又粗又笨”。更可怕的是他心灵的变化,他见了久违的“我”,以“老爷”称呼;面对苦难的现实,只是寄希望于求神拜佛。20年前的杨二嫂年轻美丽,因此她的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人称“豆腐西施”;20年后,她成了“凸颧骨,薄嘴唇”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变得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爱搬弄是非、爱唠叨,想方设法从“我”的搬家中捞点东西。从闰土脸和手的变化,“老爷”的称呼,“求神拜佛”的行动这一系列的细节描写中,深刻有力地表现了以闰土为代表的旧中国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是怎样被封建社会扼杀的这一中心。从杨二嫂年轻时人称“豆腐西施”到在“我”搬家时,总想捞点什么东西的细节描写中,不正有力地说明纯真人性被扭曲了的这一主旨吗?

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多处细节描写,把故事情节一步步推向高潮,最为生动的是,林冲来到草料场后,“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难以安生。为了御寒,出门沽酒,“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踽踽独行,“那雪正下得紧”,待沽酒回来,“仍旧迎着朔风”,“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因为风大雪紧,回到草料场,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没奈何只得去古庙栖身。他在风雪中奔来奔去,天地之大竟无他容身之处。林冲进入山神庙,为了抵挡风雪,掩上庙门后又将旁边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由于雪大天寒,使林冲外出沽酒,未因草厅被雪压倒而被压死;大雪压倒草厅,使林冲只能到山神庙住宿,未被陆谦等烧死;雪大风劲,使林冲用大石头靠住庙门,陆谦等人放火烧草料场之后也来到山神庙避风雪看火势,因推不开门便立在庙门外谈话,造成冤家路窄,狭路相逢,隔门相对,一触即发的紧张局面。风雪的描写,为情节发展提供了合理的条件,推动了情节发展,也可以说是风雪把情节推向了高潮。

五、渲染营造某种氛围或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