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化学的特征范例(3篇)
绿色化学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仿松石;压制碳酸盐;鉴别特征;制作方法
中图分类号:07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7-0354-01
1基本鉴别特征
颜色:艳丽的天蓝色,分布均匀,虽然非常漂亮,但给人感觉不自然。切下小块样品,发现其内部颜色相对较浅。
结构和光泽:结构致密,没有铁线,蜡状光泽。天然致密绿松石一般为玻璃-半玻璃光泽。
折射率:点测1.58。天然绿松石的折射率点测通常为1.61。
相对密度:压制碳酸盐仿松石仅为1.85,天然绿松石的相对密度为2.76(+0.14,-0.36),压制碳酸盐仿松石手掂明显轻。
吸收光谱:无典型吸收光谱。天然绿松石偶见420nm,432nm,460nm中至弱吸收带。
荧光:长波下有弱到中等的蓝白色荧光,短波下惰性。天然绿松石长波无至弱,绿黄色,短波无。
硬度:相对硬度低,小刀能刻划,利用维氏显微硬度计测量其维氏硬度值为57.94,换算为摩氏硬度为2.61。具有相同颜色外观的天然绿松石硬度在4以上,小刀不能刻划。因此压制碳酸盐仿松石的硬度低于天然绿松石,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鉴别特征。
其它:切割时有刺鼻的塑料烧焦气味。滴盐酸有剧烈起泡现象,擦拭干净发现滴盐酸部位颜色变浅。
2化学成分
利用JCXA-733型电子探针对天然疏松绿松石、天然致密绿松石和压制碳酸盐仿松石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结果如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天然绿松石的化学成分与理论值相差很大,除含有Al、P、Cu和Fe外,还含有微量的Si、Ca、Zn。压制碳酸盐的化学成分为与天然绿松石的成分截然不同,CaO含量高达53.43%,没有CuO和ZnO,总量为55.55%,推测其化学成分主要为碳酸钙(CaCO3),可能是方解石或大理岩。
采用X′PertPRODY2198型X射线粉晶衍射仪对对天然绿松石和压制碳酸盐仿松石进行了测试,结果如图1。天然绿松石的X粉晶衍射的四个主要衍射峰的d值分别为3.6749,2.9007,6.6834,6.1718,与标准卡片的绿松石的数值吻合,并且衍射峰尖锐,表明结晶程度良好。而压制碳酸盐仿松石的X粉晶衍射图与天然绿松石完全不一样,仅有一个d值为3.0292的衍射峰,不具鉴定意义,压制碳酸盐仿松石中除了碳酸钙(CaCO3)成分外,还含有有机成分。
图1压制碳酸盐和天然绿松石的X粉晶衍射图对比
4红外吸收光谱
采用Nicolet550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天然绿松石和压制碳酸盐仿松石的红外吸收光谱进行了测试,结果如图2所示。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天然绿松石中由结晶水伸缩振动导致的红外吸收谱带为3509,3464cm-1,其中M-OH(M为Al3+,Cu2+,Fe3+)的伸缩振动出现在3297,3087cm-1处;磷酸根基团伸缩振动致红外吸收谱带位于1168,1107,1058cm-1,磷酸根基团弯曲振动致红外吸收谱带主要出现在649,550,483cm-1处;由δ(H2O)弯曲振动致红外吸收谱带位于1638cm-1处,而M-OH(M为Al3+,Cu2+,Fe3+)弯曲振动导致的红外吸收谱带则出现在901,838,785cm-1处。
压制碳酸盐仿松石的红外吸收光谱图天然绿松石的完全不一样,其中1434,877,746,706cm-1等指示了碳酸根基团的存在2924,2856cm-1处显示由外来的人造树脂中νas(CH2)反对称伸缩振动和νs(CH2)对称伸缩振动致红外吸收弱谱带,1729cm-1处的红外吸收弱谱带归属为ν(CO)伸缩振动所致,说明压制处理绿松石中也采用了人造树脂类物质作为胶结物。
图2压制碳酸盐和天然绿松石的红外吸收光谱对比
5制作方法探讨
所得压制碳酸盐仿松石原料为比较规则的长方体,根据以上测试分析认为其制作过程大体为:粉样――染色――加胶――压嵌成型。将主要成分为碳酸钙(CaCO3)的方解石或大理岩碎成粉末,并用有机染色剂染色,然后与有机树脂胶充分混合,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使之压嵌成型。
6总结
根据以上综合分析,压制碳酸盐仿松石的鉴别特征为:
(1)颜色艳丽,分布均匀,给人感觉不自然,内外颜色不一致;
(2)光泽弱,蜡状光泽,弱于天然致密绿松石;
(3)折射率点测1.58,低于天然绿松石;
(4)相对密度1.85,手掂明显轻;
(5)长波下弱到中等的蓝白色荧光;
(6)摩氏硬度为2.61,小刀能刻划,低于具相同颜色外观的天然绿松石;
(7)滴盐酸有剧烈起泡;
(8)切割时有刺鼻的塑料烧焦气味;
(9)化学成分为碳酸钙(CaCO3);
(10)红外吸收光谱中显示人造树脂类物质的吸收峰(2924,2856,1729cm-1)和碳酸根基团的吸收峰(1434,877,746,706cm-1);
(11)X射线粉晶衍射图显示有机物质;
参考文献
[1]何松.中国古老名玉――绿松石[J].珠宝科技,2004,(6)
绿色化学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紫绿玛瑙;宝石学特征;颜色
0引言
近几年来,珠宝市场中,紫绿玛瑙逐渐成为了新宠。紫绿玛瑙并非新玉种,在古代称“紫玉”,质地油润,饱和浓艳,坚韧细腻,自古以来一直是高档玉料的首选之一。其色浓而不酱,艳而不妖,一为九色之首,古代以紫绿玛瑙为祥瑞之物。《宋书・符瑞志下》有:“黄银紫玉,王者不藏金玉,则黄银紫玉光见深山”。南朝梁刘《文心雕龙・正纬》有:“白鱼赤鸟之符,黄金紫玉之瑞。”均可看出古人对紫绿玛瑙的喜爱[1]。
紫绿玛瑙目前只在我国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的石门镇和石坡镇两个镇交界处的山脉中有产出,储藏量较大。据相陕西省国土资源厅新闻数据显示,陕西洛南县紫绿玛瑙矿区的发现时间为2015年10月份,主要产地为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麻坪、石门、石坡、巡检等四个镇,预测资源量达数百万吨,在全国范围内尚处于新发现阶段,其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1矿物学特征研究
1.1手标本特征
本次研究选定具有代表性的紫绿玛瑙原石矿样,购于商洛市石门镇矿区当地农民手中,具有典型代表性。
样品可见黑色细颗粒状杂质,分布较为稀疏,个别黑色杂质颗粒较大,水洗后更加清晰,(见图1);肉眼可见明显裂隙,(见图2)。放大镜下观察可见样品质地细腻,紫-绿色带分布整体过渡均匀,个别块体内部出现不均匀墨绿色点状聚集物和无明显色带的红色区域。样品有黄褐色风化表皮,厚度不足一毫米,水洗不掉(见图3)。
1.2常规宝石学特征[2]
从外观来看,样品呈不规则块状,块度较小,颜色以紫色和绿色为主,部分颜色较浅由浅绿至白色,浅紫至淡红色;样品有明显色带,呈同心状分布(见图4),由中心向外侧呈粉紫-浅绿-无色-紫色变化[3];致密块状皮壳状构造,隐晶质集合体;无解理,贝壳状断口;玻璃光泽;不透明至半透明;在紫外荧光灯的长波和短波下均呈弱-无荧光,整体呈惰性;利用折射仪对宝石进行测量得其折射率为1.54(点测法,共测试3次取结果的平均值),与石英质玉石的折射率(1.544-1.553,点测法)相比较为一致;净水称重法测得该紫绿玛瑙样品的相对密度为2.67g/cm3,在石英质玉石(密度一般在2.55-2.71g/cm3)中密度相对较大。
1.3矿物组成及结构
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紫绿玛瑙薄片样品。单偏光镜下矿物整体无色,正低突起,表面光滑无糙面;正交偏光镜下,矿物颗粒无解理无双晶,它形粒状为主,可达一级黄白干涉色,大颗粒可见波状消光,可判断主要矿物组成为石英,如图5所示。
通过观察,石英颗粒细小且粒度差异较大(最大粒径可达50μm),部分大颗粒石英结晶程度相对较好,约占40%,其余石英结晶度差甚至趋于隐晶质结构,约占55%;局部有少量未知矿物(图中红色圆圈区域),单偏光下几乎无色,呈鳞片状块体,部分鳞片可见细而薄的特征,可达二级顶部干涉色,含量少,约5%左右,初步推测为黏土类矿物中的水云母。
实验观察了紫绿玛瑙裂隙处的光学特征,裂隙处(见图6)矿物组成与正常紫绿玛瑙处的未知矿物特征相似单偏光下几乎无色,呈鳞片状,鳞片整体可见细而薄的特征,可达二级顶部干涉色,初步推断仍为水云母。
该紫绿玛瑙肉眼、放大镜下无法观察其结构特征,因此将样品磨成薄片后进行观察,通过偏光显微镜观察发现,其是一种半结晶半隐晶质的集合体,部分石英颗粒已结晶但部分结晶度相对较差,其余石英结晶度很差可判断为隐晶质或隐晶质到晶质的过渡阶段。
2紫绿玛瑙颜色鉴赏
玛瑙并不算稀有玉种,大部分玛瑙的市场价格不是很高。然而一些高档玛瑙也是价值不菲的,就比如说当前市场仍旧火热的南红玛瑙,优质南红玛瑙每克能够达到百元。紫绿玛瑙因其漂亮的色泽和稀少的产量,逐渐成为高档玛瑙的又一品种。
2.1色泽浓郁丰富
紫绿玛瑙颜色以紫色和绿色为主,部分颜色较浅由浅绿至白色,浅紫至淡红色;颜色界线分明,经过雕刻师的巧妙构思,使作品更具有可“玩”性。俗话说“玛瑙无红一世穷”,是玛瑙的大众审美观,而现实确与其相符。例如市场中流行的人工烧制红玛瑙,其技术源于日本,多是用颜色不讨喜的青灰色或者淡褐色的半透明劣质玛瑙,在市场上售价不高,通过高温烧灼后,其内部铁元素会发生系列反应而使玛瑙展现出艳丽的红色。上世纪末在辽宁省朝阳市北票地区发现的一种红缟玛瑙,先秦时期被称为赤玉,因此把此种玛瑙称为战国红[4]。因其艳丽的红调和温润的质感,在古代多用于贵族饰物,如剑柄、珠串、环佩等,是较为贵重的玉石之一。
紫绿玛瑙古称紫玉,其紫色虽与世人口中的红色有区别,但其紫色浓郁而不艳丽,绿色淡雅而低沉,二者互相补充,不骄不躁,且颜色更为丰富,作品颜色饱满,惟妙惟肖,得到当代越来越多的雕刻大师及消费者的青睐。
2.2色系分明
与常见的红白色带相间的缟玛瑙不同,紫绿玛瑙是紫绿色带相间,且颜色分布均匀间距大,一块原石上一般由中心向外为紫-绿紫、紫-绿、绿-紫等形式为多,因此在作品加工中,常利用其紫色或G色进行巧雕[2]。虽说像紫绿玛瑙一样具有俏色的石头也有其他种类,但紫绿这样整体色调很统一。除此之外,紫色绿色两个色调区分明显而不浑沌,这样给人的感觉就是很沉稳、有质感而又不失灵性(见图7)。
3小结
(1)通过测量,该紫绿玛瑙样品在紫外荧光灯的长波和短波下均呈微弱-无荧光,整体呈惰性;折射率为1.54(点测法),;净水称重法测得该紫绿玛瑙样品的相对密度为2.67g/cm3。
(2)在偏光显微镜下,紫绿玛瑙的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含量在95%左右,颗粒粒径整体为10μm左右,小部分大颗粒粒径可达30-50μm,矿物颗粒整体细小。
(3)紫绿玛瑙的显微结构特征:该紫绿玛瑙偏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其结构特征为晶质、隐晶质及隐晶质至晶质的的混合结构。
(4)陕西洛南县出产的紫绿玛瑙矿,产量较大,预测产量达百万吨,颜色浓郁丰富,色带分明,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逐渐成为昂贵玛瑙中的品种之一。
【参考文献】
[1]臧洪贵.古老的珍宝-玛瑙[J].收藏界,38-42.
[2]唐亚丽,余晓艳.马达加斯加玛瑙的宝石学特征[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15,(17卷)1期,38-42.
绿色化学的特征范文篇3
关键词: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设计教学
公园绿地是城市绿地的主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对公园绿地的定义,公园绿地是指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防灾等功能的绿地。公园绿地特色鲜明,文化底蕴较为深厚,面积大,向公众免费开放。相应的,公园绿地内涵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界定:一是向公众开放,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体现绿地的开放性;二是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突出绿地的主要功能。
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设计是景观植物生态设计的重要内容,我们应对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设计空间、时间、思维三位一体教学进行研究,使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设计在空间、时间、思维轴向上进行合理布置,实现公园绿地植物造景游憩空间景观化、景观设计生态化、生态环境为游憩者服务的目标。[1]
1.空间轴向――顺应地势,割划空间
首先分析探讨公园绿地顺应地势,割划空间,丰富立面林冠线,突出平面林缘线曲线变化。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调查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设计林冠线、林缘线的丰富变化,画出林冠线、林缘线,掌握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设计的空间布置。植物空间的合理划分应顺应地形的起伏程度、水面的曲直变化,依空间的大小等各种立地的现实自然条件和欣赏要求而定,在地形高处种植生长速度较快、冠形优美的高大乔木;地形低洼处种植长势较慢的乔木或小乔木,使其形成连绵起伏、有疏密、有闭合的天际林冠线;并通过花灌木、地被的长势,形成三维立体的空间景观结构。
(1)立面。利用林冠线的起伏也是处理空间的一个重要方式,突出林冠线起伏变化的手法,一是利用尖塔形植物(如水杉、铅笔柏、龙柏、桧柏、蜀桧等)构成林冠线,其起伏变化较强烈,节奏感较强;二是利用地形变化,使高低差不多的植物也有起伏变化的林冠线,这种变化较柔和,节奏感较慢;三是利用不同高度植物的不同树冠构成林冠线,其起伏变化一般,节奏感适中。
植物与植物搭配时,不仅要有上层、中层、下层植物,而且要有地被植物,使之形成一个饱满的植物群落。而这一群落的每一种植物,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用植物的不同组合,打破原有的僵化空间,形成活波、和谐的空间。适合于作上层栽植的植物包括落叶乔木(元宝枫、柿树、杜仲、泡桐、刺槐、悬铃木等)与常绿乔木(如蜀桧、侧柏、油松、洒金柏等)。适合于作中层栽植的植物包括适合林荫下栽植的植物(如鸡麻、连翘、小花溲疏、天目琼花、红瑞木、金银木等)、适合于林下半荫或全光照条件的植物(如紫荆、猬实、太平花、珍珠梅、紫穗槐等)。适合于林缘或疏林空地栽植的植物有黄栌、西府海棠、榆叶梅、锦带花、平枝子、迎春、牡丹等。适合于作下层植被的有金银花、扶芳藤、白三叶、草坪草、铺地柏、常春藤等。
(2)平面。突出林缘线曲线变化的手法有:其一,灌木边缘栽植,利用枝干矮小、枝密叶茂植物(如郁李、金钟花、火棘、迎春、棣棠、木瓜海棠、贴梗海棠等)的密栽,使之形成一条曲折变化的曲线。其二,孤植球类栽植,在绿地边缘挑出几个孤植球可增加边缘线的曲折变化。另外在栽植排列上运用节奏、韵律等原理渐远渐近的栽植也是构成线形变化的一个重要方式。在统一基调的基础上,树种应力求变化,创造出优美的林冠线,可选用不同树形的植物,如塔形、柱形、球形、垂枝形等,如雪松、水杉、龙柏、香樟、广玉兰、银杏、龙爪槐、垂枝碧桃等,构成变化强烈的林冠线;可选用不同高度的植物,构成变化适中的林冠线;或利用地形高差变化,布置不同的植物,获得相应的林冠线变化。通过花灌木近边缘栽植,利用矮小、茂密的贴梗海棠、海桐、杜鹃、金丝桃等密植,使之形成自然变化的曲线。[2]
2.时间轴向――突出植物景观季相变化
植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季节的变化,自身经历了生长、发育、成熟的生命周期,表现出了发芽、展叶、开花、结果、落叶及由大到小的生理变化过程,形成了叶容、花貌、色彩、芳香、枝干、姿态等一系列色彩上和形象上的变化,并构成了“春花含笑”、“夏绿浓荫”、“秋叶硕果”、“冬枝傲雪”的四季景象变化。植物时序景观的变化极大地丰富了园林景观,在种植设计中,应充分利用植物的观赏特性,进行色彩组合与协调,通过植物叶、花、果实、枝条和干皮等显示的色彩,以及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为依据来布置植物,创造季相景观。如由迎春花、桃花、丁香等组成春季景观;由紫薇、合欢、花石榴等组成夏季景观;由桂花、红枫、银杏等组成秋季景观;由腊梅、忍冬、南天竹等组成冬季景观。
3.思维轴向――创造意境
园林植物被人们赋予了人格象征,在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设计中创造意境可使得景观更有生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生通过网络、资料收集整理园林植物的象征意义,如古典园林中人们对植物拟人化的应用及不同地区风土人情中对各种园林植物的象征意义。收集公园绿地植物景观意境创造的案例进行拍照片、分析讲评,学以致用。
园林植物是意境创作的主要素材,园林植物产生的意境有其独特的优势,这不仅因为园林植物有优美的姿态、丰富的色彩、沁心的芳香、美丽的名称,而且园林植物是具有生命的机体,是人们感情的寄托。用园林植物创造意境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
(1)姿态创造意境。苍劲古松――坚强不屈;青翠竹兰――气节虚心;傲霜寒梅――不畏、无所畏惧。
(2)色彩创造意境。色叶木――秋的联想;白花――宁静、柔和;黄花――朴素;红花――欢快、热烈。
(3)芳香创造意境。桂花――甜香;兰花――幽香;含笑――浓香;梅花――暗香;荷花――清香。
(4)名称创造意境。合欢――合家欢乐;桃花、李花――桃李满天下;桂花、杏花――富贵、幸福。
意境的体现应该既含蓄又具体,使整个环境风格统一。此外,桃花在民间象征幸福、好运;翠柳依依,表示惜别及报春;桑和稗表示家乡,等等。皇家园林中常用玉兰、海棠、迎春、牡丹、芍药、桂花象征“玉堂春富贵”。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为我国植物景观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独具特色。如用荷花象征“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德,用忍冬草纹象征坚忍的情操,用兰花象征素雅清幽、品格高尚,用的傲雪凌霜象征意志坚定。一般认为暖色调表现热烈、兴奋的情绪,冷色调较为幽雅、明快,明朗的色调给人清新愉快之感,灰暗的色调则表现为沉稳宁静。
城市公园绿地的建设是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无可替代的重要内容。城市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设计是植物设计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公园绿地时间、空间、思维三位一体的教学,使学生能掌握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设计的方法,为今后的设计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