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认知能力和思维范例(3篇)
如何提升认知能力和思维范文
一、设置预习提纲,引导学生初次反思
对于课堂学习而言,预习是课堂学习得以深入的基础,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呢?笔者认为教师应该给学生设置预习提纲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仔细地阅读,实现学习的第一次自我反思:
(1)本节课主要是要研究什么?有哪些数学概念、公式和定理?
(2)本节内容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分别是什么?
(3)通过预习,书本内容自己理解了多少?教材中数学概念的推理过程和所涉及的数学方法,自己是否熟悉.
(4)预习过程中,书本的例题是否能独立完成,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上有没有困难?
每节课认真地预习并反思预习的效果,能够在预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反思习惯,大量教学实践经验表明,积极的预习反思,学生针对学习内容和预习目标,从原有认知出发对知识和方法反复推敲,有助于课堂学习的针对性,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二次反思
没有问题,课堂探究就缺乏指向性,主动构建知识的高效率就无从谈起,问题从何而来?笔者认为,问题源于情境,要提升课堂学生探究、思维的主动性,首先就必须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科学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辨认、反思,进一步生成问题,链式反应,不断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愤悱”之感,推动课堂向纵深发展,促进课堂教学有效、高效发展.
如何创设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呢?笔者认为在问题的创设上,切忌机械地照搬教学参考用书和教学大纲,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原有认知和认知习惯,从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置问题情境,有效牵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逐步接近概念的本质.
例如,“勾股定理”概念的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由如下几个环节构成:
情境1:展示挂图——“勾股树”.引导学生在观察挂图的过程中,直观地切入,在学生的大脑里建立对概念的初步表象.学生很自然地会想:这个概念学了有什么用呢?
情境2:设置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小华妈妈在电器市场购置了一台29英寸(73.66厘米)的彩电,小华从学校放学回家后,用刻度尺量了电视机的长(59厘米)和宽(44.2厘米).从情境中问题自然生成:如果小华的测量是准确的,那么是不是小华妈妈买的电视机尺寸不对?如果尺寸是对的,那么29英寸(73.66厘米)是怎么来的?
通过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反思,催生出对新概念和新数学方法的学习心理需要,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反思能力在问题的驱动下得到发展和提升.
三、注重变式训练,助推学生再次反思
如何提升认知能力和思维范文篇2
第一,企业家没有正确分析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企业定位不准确,没有制定正确的战略目标,盲目加大优质资源要素投入,片面注重企业操作执行过程,加大生产力度。结果企业经营日趋艰难,甚至陷入破产境地。此所谓“有优势而无趋势”。
第二,企业家能够正确把握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及发展机遇,找准了企业定位,制定了正确的战略目标,但在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却不能站在发展的角度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诸环节、方面进行整体协调,不善于进行资源整合,没有形成企业发展的整体优势,最后让企业陷入了经营困难直至破产境地。此所谓“有趋势而无优势”。
第三,企业家既能够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及发展机遇,制定正确的战略目标,也能够协调企业诸环节、方面的矛盾,整合企业资源形成企业整体优势,但往往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和企业制度惰性,无视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及市场环境变化。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企业不能随之变革,企业形成的“趋势及优势”因市场环境变化而变成“劣势”,结果陷入破产境地。此所谓“有趋势、优势而无变革”。
以上三点原因在实际情况中往往联系在一起,形成导致企业陷入困境的重要关联因素。因此,在时刻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及市场环境中,导致企业陷入经营困难,甚至破产的三大核心原因是:缺乏正确的战略定位,缺乏优势资源的整合,缺乏变革创新机制。换言之,正确的战略定位、优势资源的整合和创新机制是构成企业健康发展的核心因素。因此,企业领导者要驾驭企业经营发展,就必须提升以下核心领导力:
・企业战略决策定位能力
・企业系统把握能力
・创业变革创新能力
近年来,培训市场关于领导力提升的培训课程纷繁芜杂,很多所谓的领导力课程实际上讲的是执行力,让参与者不得要领。实际上,领导力与执行力虽然密切相关,但毕竟属于不同范畴,有着不同的层面与内涵,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可以说,领导力属于执行层面之上的高屋建瓴,而执行力则属于领导力层面的落地环节或贯彻过程。
对于企业领导者来说,其核心领导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如何登高望远、看方向,把握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如何洞察宏观局面、识大局,把握企业经营发展的整体过程;如何观察市场风云、知变化,把握企业变革创新机遇。因此,从思维层面来说,企业领导者最需要的是战略、系统和创新思维等核心思维能力,而这些思维能力又总是在分析和解决企业具体问题的应用过程中体现出来。因此,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成为核心思维能力的具体应用。
为了帮助广大领导干部提升核心领导力,我在总结多年领导力研究与培训成果基础上,开发了旨在揭示领导力思维本质、提供真正有效的领导力思维原理与方法的“核心领导力思维”高端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从哲学的思维高度,面对企业具体问题,结合企业实际工作,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核心领导力思维的共同基础、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其在不同领域和方面的应用。
具体说来,该课程体系由以下几个层面构成。
核心领导力思维的基础课程:创新思维基本原理与方法
这是任何领域、任何行业的企业家发挥核心领导力的前提基础。该课程系统介绍了核心领导力思维的基础内容,包括领导者对创新思维功能角色的自我认知,增强提升创新思维能力的自觉性;领导者进行创新思维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基础及如何克服心理障碍;领导者应掌握的创新思维基本原理及其知识根据;领导者应掌握的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及其实践经验。
核心领导力思维的领域课程之一:战略思维与战略管理
这是核心领导力思维在战略决策定位领域的具体展示,也是创新思维在战略决策领域的具体应用。该课程包括领导者对战略决策思维功能角色的自我认知,增强提升战略决策思维能力的自觉性;战略决策思维的含义及特征;战略决策思维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战略决策思维在企业战略管理领域的功能应用。
核心领导力思维的领域课程之二:系统思维与系统管理
这是核心领导力思维在企业资源整合、形成整体优势领域的具体展示,也是创新思维在协调企业经营诸环节、把握企业经营全局的具体应用。该课程包括领导者对系统思维功能角色的自我认知,增强提升系统思维能力的自觉性;系统思维的基本含义、特征及其基本原理;系统思维的基本方法;系统思维在企业系统管理领域中的功能应用。
核心领导力思维的应用课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这是核心领导力思维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综合应用,也是上述创新思维、战略思维和系统思维在分析和解决企业各类实际问题过程中的综合应用。该课程包括企业问题的构成要素、问题形成的基本原因;问题的功能价值及其基本分类;分析企业问题的思维方法与实际操作方法;解决企业问题的思维方法与实际操作方法;创新思维与系统思维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实际应用。
以上课程构成提升核心领导力思维课程的逻辑结构,即培训体系(如下图所示):
还需要指出的是,在进行核心领导力思维课程培训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培训科学有效,培训师还必须加强自我修炼,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形成特定的知识背景。具体来说,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基础。
一是哲学知识。对核心领导力思维课程的内容进行讲解需要以哲学知识为支撑,以保证核心领导力思维特有的思想高度、深度与视野。企业家是观察社会经济趋势、把握企业发展方向的人,需要站得高、看得远、看得深。培训师具备哲学知识基础,有利于在培训过程中赋予课程思想深度和高度。
二是宏观政治经济政策知识。核心领导力思维课程的内容讲解需要以特定的政治经济宏观政策知识为支撑,以保证核心领导力思维特有的趋势把握能力。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及其市场环境的变化总是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政策密切相关。可以说,特定的政治经济政策是社会经济形势及市场环境变化的重要根据。因此,不了解宏观政治经济政策,就不可能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也不可能进行战略决策思维的科学分析与讲解。
如何提升认知能力和思维范文
关键词:预科汉语语言应用能力隐喻能力
二语习得是一个复杂的学习过程。由于母语先入为主的优势,二语习得明显受到母语的制约。两种语言和文化有着很大不同,以及两个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决定了维吾尔族大学生在学习汉语的时候明显存在困难。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目前有各种各样的研究和成果。本研究尝试从分析认知隐喻能力这个新的角度着手,进而探讨并提出如何更好地实现大学预科汉语教学目标。
一、认知隐喻的界定
不同的社会具有不同的社会文化和一定的隐喻认知结构,而语言作为思想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反映人们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因为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也是接受其文化思维方式的过程。所以,在同一社会文化中,其文化观念、隐喻思维、语言不是彼此孤立的任意的个体,而是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融合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李诗平,2003)所以,对语言的习得,也是学习其文化和隐喻性思维方式。
认知语言学家将隐喻上升到人类思维和推理的高度来理解,认为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口语交流、思考和行为等活动中。我们日常的概念体系本质上是隐喻的。(Lakoff,1980)隐喻具有组织人类概念系统和发展人类认知的功能。R.Gibbs(1999)指出:语言表达中隐喻表达式的出现是成系统的,这不仅反映了人的心理结构,而且也反映出不同的文化模型也在起作用。所以说,概念隐喻具有系统性、普遍性和民族性。而民族性特点使不同语言中的隐喻在带有普遍性的同时也打上了各自鲜明特点的文化烙印和独有的语言结构特点。
蔡龙权(2003)指出,作为语言的一种表达形式,隐喻具有构思、运作、启发和想象的功能。隐喻有在组织和实行思维中的认知功能,词汇、句子和语篇中的语言学功能,在表达方式选择中的交际策略功能。隐喻的这种创造性作用,和在语言使用和语言学习中的策略,使得将隐喻理论引入二语习得中去也就具备了应用的必要条件。
二、语言能力的一些界定
人们经常讨论的语言能力包括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根据范开泰(1992)的界定,汉语交际能力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汉语语言系统能力,即使用汉语时具有合语法性和可接受性;汉语得体表达能力,即使用汉语时具有得体性,能根据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具体条件和说话时的具体语境选择最恰当的表达方式,以取得最理想的表达效果;最后一个是汉语文化适应能力,即使用汉语进行交际时能适应汉民族社会文化心理习惯。这个定义似乎从语言使用者的角度分析的。刘绍忠(1997)对语用能力界定是听话人对语境的认识能力和对在语境认识的基础上识别意思和意图、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意图的能力。
从这两个能力的界定看,每一个能正常使用自己母语的人都具备这两项能力。那么有自己母语的民族大学生是不是在习得汉语过程中都能很自然地掌握汉语呢?事实不是这样的。因为维语的语言系统、用维语如何做到得体表达以及如何根据语境恰当表达和选择语言概念范畴等,还有两种文化对各自语言的影响都不一样。所以他们在掌握汉语基本语言系统后,能够养成汉语的语言习惯,能够对文化敏感这才更为重要。事实上,语言的得体表达,对和语言表达结合的语境的准确识别和理解就是掌握目的语文化中这种特定表达方式,或称之为模式。比如我们表达请求,我们可以直接表达,也可以间接地表达,但是在某一特定语境中,对某一特定对象我们只能选择某一种方式。所以,如果我们找到并掌握了这种语言中得体表达的规律,那么我们也就是掌握了这种目的语中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隐喻能力。所以从这个意思来说,掌握一种语言隐喻能力也就是从根本上掌握其本质,从而能更有效地真正实现语言应用能力。
三、新疆高校预科汉语性质和教学现状分析研究
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属第二语言教学。它针对所有讲本族语的少数民族民众汉语习得,其教学目的是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使学生能像使用母语一样使用汉语,形成双语社会。(方晓华,1996)大学预科汉语教学是其较高阶段,它是在中学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学生汉语运用能力及汉语交际能力。所以说,预科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专业学习阶段能否顺利实施双语教学,是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问题之一。(崔静,2012)预科汉语学习重要性可见一斑。
新疆是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居住区,大多有自己的语言文化,语言文化资源丰富。新疆维吾尔民族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和汉语不是同一语系。两种语言和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语言一方面是一个给定的文化内成员共享思想、感情和信息,同时也是文化传递的最重要方法之一。所以提高民族大学生汉语能力的同时也是提高对国家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虽然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已充分认识到学习汉语的重要性。认识到汉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对今后的专业学习和未来的发展起着决定性影响。(应克峰、刘丽娅,2011)然而从现实调查情况来看,部分学生汉语水平较低,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这个意义上,崔静(2012)认为把语言技能训练放在核心地位。全面提升学生汉语运用能力及汉语交际能力,形成融语言知识传授、语言应用能力培养和文化素质提高为一体的预科汉语教学体系尤为重要。至于怎样去实施这样目标,似乎需更多探讨。
目前教师对预科汉语教学的理论体系以及学科的性质、特点虽然都有共识,相关学术论文也不少,但大都体现在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上,缺少本学科创新性的拓展和突破。(万世丰,2006)一方面在培养目标方面已将语言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目标,但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语言运用能力等方面的素养缺乏足够的陈述,传统的教学思想仍影响着汉语教学的发展。(尹桂丽,2006)因此有必要从新的角度展开思考和探讨。
作为民族生汉语学习的最后也是最高阶段,预科汉语承载着更多的任务。预科汉语教学是衔接高中和大学专业学习的过渡,从教学目标来看是培养学生熟练运用汉语的能力。其实这种熟练程度不仅仅体现在语言技能上,更多需要学生能在汉语技能熟练的基础上培养一种汉语的思维能力和对中华文化深刻领会上。而现有的研究对新疆目前民族预科生汉语学习的现状、汉语教学研究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虽已有统一认识,但是如何更有效地达到这一目标,还缺乏一种突破,或者说一种系统的理论来指导汉语言和文化的深层次习得。
四、目前对策的思考
不可否认,新疆当地的这些研究多来自教学第一线,通过分析实际问题,提供解决方法以供探讨,为新疆的双语教学提供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为一种语言的习得需很好的基本语言知识和相关的文化知识,进而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而目前的情况是大多数教学实践是就能力培养而谈能力培养,这种方法一个好处就是教学中能直接看到目标,目标明确。但是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似乎不是特别明显。如果我们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将隐喻性表达和隐喻思维的掌握作为一种语言很重要的能力对待,认识到喻性表达是一种语言文化的核心部分,我们就抓住了这些带有文化特点的语言结构以及目的语的隐喻性思维这些第二语言习得者学习和掌握的难点。这点和直接教授他们语用交际能力相比,更像是教给他们语言能力的同时也教给他们语言运用的钥匙,因此,要指导中高级阶段维吾尔大学生更深入地掌握汉语言和文化,隐喻结构不可不查。
结合上述分析,我们认为,一方面,由于新疆加大了中小学汉语教学,大多数学生在上大学开始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这为隐喻教学的展开提供了好的开端。同时,从认知隐喻的角度提升民族预科大学生的汉语能力,有其必然性、紧迫性和合理性,而且各方面的条件也成熟。我们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首先对教学对象语言和文化做深入分析。束定芳(1996)通过对词典义项分析,发现大部分词义转换是通过隐喻完成的。且隐喻在人类认知方面有两大作用:创造新的意义和提供看待事物新的视角。那么我们就要找出汉语中隐喻是如何创造新意义以及以什么方式提供新的视角看待事物。所以,我们分析归类相关隐喻语言结构并找出其背后的汉文化特点,整理出典型的特点和思维方式。文化范围很广很大,我们只需要找出那些影响汉语语言典型结构表达的文化思维方式和表达并分类就可。
其次,根据Cameron(1990),见庞继贤、丁展平(2002)的研究,我们需要分析应用场景中隐喻的使用,关注个体在隐喻使用和理解中的即时处理,考虑语篇情景、社会文化对处理的影响。如我们在表达打招呼的时候我们是如何没有直接用“你好”而是根据具体语境采用不同的方式,如询问你去哪、在大概吃饭时间我们会说你吃了没等等。这些不同的表达方式在特定语境和中华文化这个背景下就是传达不同于字面的同一目标概念的隐喻结构。所以我们得归纳所有类似的表达和结构,包括各种社会交际场合的隐喻语言表达的方式和规律。
最后,根据汉语思维及文化特点,将隐喻知识点以及所有得体表达结构设计教学方案,并根据教学效果随时反馈并形成正式的教学理论方案。
本研究分析了教学对象的现状和教学对象的性质。并根据目标要求分析隐喻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关系,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一个方案,即在我们平时的预科汉语正常教学中,在教学基本的词汇语法和语篇能力的过程中,我们采取结合文化探讨隐喻能力培养的方式。这样在他们掌握基本的汉语知识结构后,能更深入地从本质上运用汉语和掌握中华文化。当然,这种教学理念更多需要以后的实践不断检验和补充反馈。
参考文献
[1]Cameron,L.Operationalising“metaphor”forappliedlinguisticresearch.InL.Cameron(ed)Researchingandapplyingmetaphor[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9.
[2]Lakoff,G.&M.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
[3]Steen,G.&R.W.Gibbs,Jr.MetaphorinCognitiveLinguistics[C].Amsterdam:Benjamins,1999.
[4]蔡龙权.隐喻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J].外国语,2003,6.
[5]崔静.新疆高校双语教学与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育[J].语言与翻译,2012,5.
[6]范开泰.论汉语交际能力的培养[J].世界汉语教学,1992.
[7]方晓华.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2).
[8]李诗平.隐喻的结构类型与认知功能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15-18.
[9]刘绍忠.语境与语用能力[J].外国语,1997,3.
[10]庞继贤,丁展平.隐喻的应用语言学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
[11]束定芳.试论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J].外国语,1996.
[12]万世丰.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材编写原则及其特点[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6.
[13]应克峰,刘丽娅.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预科汉语学习状况调查分析[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