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6篇)
齐鲁文化篇1
这是泰安市文化产业的又个亮点。
泰山在这里崛起,孔子在这里诞生,黄河在这里人海泰山文化、儒家文化、黄河文化、齐文化、泉水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红色文化、海洋文化,谁也不敢否认山东历史文化的丰富与厚重,每一个文化种类都有占据全国之首的文化资源。
但在文化产业迅疾发展之下,山东并没有得到厚重文化应该带来的经济效益,许多文化资源被顶礼膜拜而没能赚出钱来,文化带来的收益远远落后于文化大省的头衔。与文化积淀丰厚相比,山东针对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产品数量少、品种单一、形态呆板,难以适应现形势下普通大众的需求。
在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进程中,产业化正在考验山东的传统文化的去向。
数不胜数的文化遗产、文物古迹、文化典籍、文化名人,这些山东特有的文化资源,大多尚处在产业化初级阶段。打造文化品牌,发展文化经济,就必须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让传统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形式焕发出新的活力。
与传统制造业相比,文化产业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个性化色彩浓重,有些产品甚至具有惟一性。从这一点出发,山东各地开始逐渐开发自己的独特文化产品,靠特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以创造多样化的、富有亲和力的文化产品为中心来推进文化的资源化、促进文化品牌的成长。
以泰安为例。拥有泰山这个文化名山,却在很长的时间里只是依靠登山来吸引游客,没有把泰山文化作为资源进行开发。泰安市提出了“打造国际旅游名城”的总体部署,着力加快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做大做强泰山文化旅游圈。他们策划实施了《中华泰山・封禅大典》大型实景演出项目,项目总投资2.6亿元,以戏曲、歌舞、礼仪完美结合为载体,再现秦、汉、唐、宋、请五朝封禅的宏大场景,投资20亿元的第四代主题公园――方特欢乐世界项目,给游客一个休闲娱乐的去处。两个项目今年4月正式亮相。仅“五一”3天时间,《封禅大典》就创下营业收入89万元,泰安市接待游客129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46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0%以上。
曲阜作为孔子故里享誉全球,孔子是曲阜文化的金字招牌。曲阜市坚定不移地实施孔子文化品牌带动战略,连续举办26届的国际孔子文化节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十大节庆活动”,祭孔大典、孔子教育奖、孔子文化奖享誉中外,文博会、科博会、书博会的成功举办,成就了曲阜节庆会展品牌。曲阜为了打造孔子文化产品,成功推出大型舞剧《孔子》和《杏坛圣梦》和祭孔乐舞、开城仪式、鲁国古乐等演艺项目,形成了集人才培养、营销推广、国际交流于一体的演艺品牌。曲阜市文化旅游产业2009年实现增加值25.3亿元,增长21%,占GDP的比重达到11.6%,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对孔子文化,山东省也在进行大力的开发利用。在文化产业规划中的鲁文化产业园区,就是集鲁文化特别是孔子文化产品创意、科研、生产、服务、销售于一体,形成强大的集约优势。具体内容是组建孔子文化产业集团,重点开发富含孔子又化底蕴、创意新颖、深受市场欢迎的孔子文化系列产品,推动集团在国内和境外上市:保护开发曲阜明故城,进一步挖掘、提升和整合孔子文化资源,建设孔子文化博物馆,使之成为传播孔子文化的窗口,开展“孔子文化世界行”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和对外贸易,扩大孔子文化的国际影响,推动孔子文化走向世界。
曲《沂蒙山小调》唱了几十年,红色文化丰富的临沂却没能在红色文化上开发出响亮的品牌。为了把文化资源变成经济效益,临沂市近年来不断加大红色文化的开发建设力度,一批红色旅游景区相继建成。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更是用现代化的手段演绎出临沂的文化的源远流长,打响了蒙山沂水的文化品牌。山东计划建设的红色文化产业园区,将充分利用沂蒙革命老区文化资源,重点开发山东红色旅游连线,突出生态、民俗、兵学、影视、书法和红色旅游特色,形成红色文化产业链,打造以临沂为中心的红色文化产业园区。
淄博是蒲松龄的故乡、《聊斋志异》的诞生地。淄博市将《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演绎成丰富多彩的聊斋文化,在蒲松龄的故乡建成了著名景区“聊斋城”。以此为切入点,山东省整合齐国故都、聊斋故里、陶瓷名城、足球故乡、孙子故里资源,突出齐文化尚功利、重革新、兼容并蓄的文化精神,重点研发齐文化系列产品,将丰富的人文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形成以淄博为中心的齐文化产业园区。
3000多公里的海岸线给了山东丰富的海洋文化。如何把这个特色文化做出看点々沿海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开发这个文化的富矿。青岛把海洋文化与现代歌舞艺术和音乐艺术有机结合在一起,打造出大型舞剧《蓝色畅想》,即体现了青岛的蓝色文化,又有现代青岛的特色,成为青岛的文化名片和固定滨出节目。
齐鲁文化篇2
一、齐鲁文化对山东人素质的影响
山东历朝历代名人名家辈出。巨匠鲁班、医圣扁鹊、笔圣蒙恬、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农圣贾思勰等,都是齐鲁文化熏陶出来的杰出代表。
山东人具有许多传统美德和优秀人格特质。山东人大多“知礼逊,习俗节俭,人多读书,士风彬彬,贤良宏博”。山东人还常以坚持“孔颜人格”为骄傲,造就了忠实厚道、豪爽豁达、勤俭朴实、吃苦耐劳、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等人格形象。
山东人富有牺牲精神。山东人本性仁厚,对上讲忠诚,对朋友讲义气,对前辈讲孝敬,对革命的忠诚和奉献更是有口皆碑。新中国成立前,山东总人口4000万,其中男子2000万,除去老弱病残,青壮年男子最多不过1000万。然而,却有1100万人次支前,100万人当兵,22万人牺牲。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出兵百万赴朝作战,其中山东将士28万,有2万人长眠在朝鲜战场。
山东人富有进取精神。山东人讲究立德、立功、立言。“立德”,讲做人,就是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官员要做百姓的表率,教师要为学生的师表,长辈要为晚辈树立榜样,前人要做后人的楷模。“立功”,讲做事,就是要为国家、民族作贡献,为黎民百姓谋福利。“立言”,讲学问,就是要会写文章,著书立说。通过立德、立功、立言,可以做到名垂青史,流芳百世。这种理念,对启动人们的进取精神,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齐鲁文化对山东人家庭的影响
山东人家庭观念特别强烈。中国社会是“国与家”的结合,是一个以家庭为本位的社会,社会方方面面都带有浓厚的家庭色彩。齐鲁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始终对山东人的人生价值取向起着主导作用,其中“齐家”占中心地位。山东人讲究“父母在,不远游”,既有“孝”的成分,又反映其家庭观念比较强烈。
山东人具有一套特殊的家庭价值体系。齐鲁文化提倡“忠孝节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使家庭中每个成员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各安其位,各行其是,长幼有序,和谐相处。这样就保证了山东人的家庭特别稳定。
三、齐鲁文化对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山东人重义轻利,从而造就了无数反对见利忘义、讲究义利并重的“儒商”的出现。成就了一大批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著名企业。
齐鲁文化篇3
关键词:二道桥;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9021703
1引言
非物质文化是民族文明的结晶,是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产物。非物质文化作为特定地区、特定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宝贵财富,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二道桥街区地处乌鲁木齐市核心地段,北起新市路,南至胜利路一巷,由北到南贯通解放南路和胜利路,城市干道外环路从街区中东西方向穿过。原居民以维吾尔族为主,同时还有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回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等,处处洋溢着浓重的民俗文化气息。因此,积存着各族居民聪明智慧的二道桥非物质文化保护成为重中之重。
2二道桥街区非物质文化的价值
2.1历史价值
二道桥街区的非物质文化承载着一定时期的历史传统,是鲜明的活态化的表述,反映了伊斯兰文化和传统的变迁,记录了传统向现代演变的信息,是原生态的文化元素。通过这些非物质文化,可以了解到二道桥街区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组织结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生产方式,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道德习俗及思想禁忌。有助于人们更真实、更全面、更本源地去认识历史及文化。从而能够让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公正地砣鲜独史和评价历史。
2.2社会价值
二道桥非物质文化是世居于此的各族民众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实践中积淀下来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理念。这些居民绝大多数是穆斯林,一部分民族文化包含在伊斯兰教教义中,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念、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在内的群体意识和精神,深深蕴藏着所属民族的文化基因。因此,这些民俗文化确保了二道桥各个民族特性、民族精神的代代相传,促进了民族共同发展与进步。同时具有教义性质的民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正确地规范、引导居民的生活行为,包含的民俗事项具有使信仰、观念呈现法规制度化的作用,以及实施社会压力和社会控制的功能。许多民俗事项本身并不是法律,但在某些情况下却具有法律的意义,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积极的约束作用,引导了健康的价值是非观念,具有重要的社会和谐价值。
2.3文化价值
二道桥街区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各民族丰富壮丽的非物质文化使得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显得更加绚丽多彩。通过这些具有二道桥特色的生活艺术作品,结合相关的民俗文化资料,可以从中梳理出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和发展方式,把握其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可以形象地看到当时的历史事件,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不同人群的生活习俗以及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艺术创作方式、艺术特点和艺术成就。同时,二道桥街区非物质文化中广袤的民间文学、表演艺术具有重要审美价值,社会习俗、服饰饮食、婚丧礼仪等也蕴藏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包含有大量未挖掘的文化艺术创作素材和原型,为现代的文艺创作提供取之不竭的源泉。
2.4经济价值
二道桥街区地处边疆,异域风情浓郁,拥有大量独特的文化遗产,这是非常丰富的潜在旅游资源,能够给旅游者提供最大的满足。二道桥街区非物质文化类型的多样性客观上可以为旅游者提供更加丰富旅游环境、旅游体验和旅游活动内容。这样以多民族风情为支撑的旅游产业就会吸引大量旅游者前来旅游观光,为二道桥地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3二道桥街区非物质文化保护中面临的问题
3.1文化内涵认识不够
二道桥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工作流于形式,使传统的民俗文化保护与现实社会的创新发展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未能创造出应有的经济效益,影响到二道桥街区的发展。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内涵是要注重其活态的传承,最终让这些民俗文化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3.2原生态环境的消失
随着城市建设的现代化,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中国社会的商业气息愈发浓厚,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二道桥街区内传统民俗活动开展的氛围,影响着当地年轻人对本民族特色传统民俗的传承与发扬,甚至导致一些原本充满特色的民俗活动逐渐消失。与此同时,传统文化、民俗活动进行和展示的必要场所也更多地被商业大厦,住宅小区等等所代替。
3.3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国内对非物质文化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较晚,在此之前政府部门在思想上对此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保护的力度远远不够。相应的,人民群众也严重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也正因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该有的重视和关注,才导致了这些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地被自然和人为地破坏,缺乏了原有的完整性。
4二道桥街区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策略
4.1传统生活的保护
在保护二道桥民俗文化时,保持穆斯林的聚居是首要的,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聚居使穆斯林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促进了社会交往,并对居住环境产生了归属感。生活习俗、经营活动都蕴含着浓郁的新疆特色与文化内涵,环寺而生的生活模式,直接反映街区的历史面貌。因此,必须尊重穆斯林的习俗和宗教文化,使之与现代文明一起实现延续性发展。
4.2民族商贸的延续
二道桥街区具有悠久的巴扎历史,曾是新疆各族人民互通有无,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在传统巴扎逐步向现代巴扎过渡的过程中,应最大限度保持传统商业经营的原真性,展示独特的穆斯林聚居文化,严厉打击历史街区内的不法经营,维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使其成为民俗产品展示的平台,让民族商贸得到延续,重现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
需要注意的是,街区民族商贸的延续,是指对该街区的经济资源加以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其经济价值,在市场化、商品化的时代背景下发挥其经济价值。并不是一味地出于商业目的,将有些传统民俗项目彻底地商品化、市场化,失去其原汁原味,与最初要保护的艺术本体和保护意义渐行渐远。
4.3民俗活动的复兴
二道桥街区是文化性、商业性、居住性并存的综合性历史街区,有着丰富的民俗活动,体现了穆斯林同胞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歌舞是新疆向世人展示民俗文化的最主要途径。对于这些,可以依托二道桥大剧院、宴会厅等场所,定期举办大型民族风情歌舞表演,提供展示、发展民俗活动的机会。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可起动宣扬和推广的目的,也可以得到良好的经济回报。打造二道桥街区的知名度。还应多举办穆斯林节日纪念活动。针对二道桥街区的实际情况,可以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纪念活动,阿肯弹唱、那达慕大会、高空走绳等民族活动。这些传统民俗活动都是根植于新疆,并且有助于创造二道桥街区的多样性,从而让民俗文化活动在人们现实的生活生产中得到复兴,让其成为二道桥街区少数民族生活的文化内涵和标志。
4.4文化场所的保护
二道桥街区的保护中,应该保留有价值的历史记忆,保留真实的历史遗存,并以有效的途径使其更好地生存下去。政府应高度重视清真寺的保护工作,建立健全清真寺文物保护条例,真正实现对其的保护。可以把部分清真寺列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排专人管理,有关政府部门应安排专项资金,对清真寺进行维修,恢复原有面貌。对于部分清真寺,保持其原有功能的前提下,适当性的进行开放。依托二道桥街区深厚民族资源文化优势,开发为旅游景点,与大巴扎一样成为旅游景点,既实现增收,也能够宣传伊斯兰的宗教文化。
二道桥街区传统非物质文化的产生、发生、发展的场所就是经过多年来人们共同认可的、约定俗成的活动空间。它们与数千年来乌鲁木齐乃至二道桥区域里的民俗在特定真实场所中的再现,使民俗活动的场所得以“鲜活”的保存。
4.5文化旅游的组织
二道桥街区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不仅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也是乌鲁木齐的城市名片。因此,二道桥街区作为展示民族风情的窗口,合理地组织其文化旅游的线路,对于二道桥的旅游开发和知名度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街区建设过程中,要注意街区整体风格的统一,营造特色的伊斯兰景观,建筑改造可采用伊斯兰风格的装饰,叠涩拱券、穹隆和彩色琉璃砖装饰,重点打造其特色的伊斯兰文化。
利用二道桥百年的商业品牌,深入挖掘旅游资源,将物质性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成为经营性的景区或纪念馆;安排游客参与商品制作、发展农家乐旅游等,促进旅客和店主互相交流,从而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增强旅游的娱乐性、趣味性,带来经济收益。使旅游与开发并进,促进经济的发展。
5结语
当今,国际社会把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提升到了愈加突出的位置。中国社会在不断加大对街区非物质文化保护力度的同时,也正在加紧探索完善相应的保护措施。二道桥街区特有的多民族民俗文化是新疆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之一,稍有缺失便会逐渐丧失自己的文化特色,进而丧失在中国文化多元化格局中的一席之地。二道桥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社会整体的义务与职责,全民参与到保护与利用非物质文化中来,形成自觉保护的良好氛围和意识,对其进行充分的保护、科学合理的传承,将会极大地促进乌鲁木齐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城市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2]穆顺瑛.西域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3]w荣织.论伊斯兰教在新疆兴起的社会根源[J].西域研究,2001(3).
[4]吴国华.伊斯兰建筑美学谈[J].社会科学论坛,2004(5).
[5]阮仪三.顾晓伟.对我国历史街区保护实践模式的剖析[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6]郭明卓.如何理解地方特色[J].建筑学报,2004(1).
[7]范庭刚.新疆伊犁伊斯兰建筑文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4.
[8]姚佩佩.新疆伊斯兰地区城市空间景观研究[D].石家庄:河北农业大学,2012.
[9]刘伟.试论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J].中国穆斯林,2009(1).
[10]郭丽娜.城市地域文化特色塑造:乌鲁木齐二道桥民族风情一条街规划[J].建筑创作,2005(7).
[11]戴林琳.北京南锣鼓巷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再生[J].华中建筑,2009(5).
[12]黄燕妮.民族地区民俗文化保护问题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13]刘正江.新疆城市民族商业社区变迁研究――以乌鲁木齐市南关民族社区为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
[14]冶建明.乌鲁木齐二道桥历史街区风貌保护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4.
[15]孙倩.凤凰古城传统街巷界面解析[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4.
齐鲁文化篇4
关键词:休闲旅游SWOT分析
一.乌鲁木齐休闲旅游优势分析
1.交通优势
乌鲁木齐市是新疆交通的枢纽,已形成航空、铁路、公路互联的交通网络。区位优势明显。乌鲁木齐是中国连接中亚地区乃至欧洲的陆路交通枢纽,现已成为中国扩大向西开放、开展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特别是随着新亚欧大陆桥的全线贯通,乌鲁木齐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的西桥头堡,在中国西部乃至中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航空方面,乌鲁木齐机场为中国五大门户机场之一,已开通国际、国内、区内航线100多条。铁路方面乌鲁木齐火车站是新疆铁路的总枢纽,也是中国与中亚地区重要的客货集散地,直通国际、国内列车20多对。公路方面新疆的公路交通网较为完整,由乌鲁木齐为中心辐射全自治区各地州市。公路、城市道路四通八达,形成了连接内外、横贯南北的交通网络。市内交通方面乌鲁木齐市现拥有公交营运线路70余条,2000多辆大型豪华公交车辆贯穿往返于乌鲁木齐各商业区、居民区、乡村集镇、旅游名胜,为您的出行带来了方便。
2.经济优势
2008年,乌鲁木齐GDP突破1000亿大关,达1020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4945美元(3.5万元人民币);2009年GDP为1095亿元,比上年增长9.5%,人均GDP冲破5000美元大关。至2009年,乌鲁木齐GDP已连续7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增速超过成都、重庆、昆明等西部明星城市。随着乌鲁木齐市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在闲暇时具备了外出旅游的条件,从而构成了乌鲁木齐休闲旅游最稳定最主要的客源,这为乌鲁木齐周边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契机。
3.资源优势
乌鲁木齐市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其中,人文旅游资源中的民俗风情、公园、游乐园、科教文化设施比较突出。自然旅游资源以风景河段、冰川、森林、草原、湖泊较突出。乌鲁木齐是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内陆城市,是亚洲大陆的地理中心,气候干旱,降水稀少,独特的地理地貌和气候特点,形成一幅幅神奇、古老、美丽的自然风光。乌鲁木齐位于古“丝绸之路”,东两方文化在这里交汇、吸收、碰撞、整合。由于、生活习惯、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乌鲁木齐形成了具有壮美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如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二道桥,中外驰名的达坂城等。这些地域性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构成了其他区域无法比拟的特色旅游资源。
二.乌鲁木齐休闲旅游劣势分析
1.区位劣势
乌鲁木齐地处祖国西北,到沿海主要城市平均飞行距离为3760公里,与区外主要客源地之间的距离是限制外省市区游客量增长的主要阻力乌鲁木齐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她在吸引疆外游客时受到制约,同时也给乌鲁木齐市居民远山旅游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2.受气候影响、存在季节性
新疆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寒暑变化剧烈。受气候条件影响,乌鲁木齐环休闲旅游存在明显的淡旺季落差,往往夏秋季节游人如织,门庭若市:但到了冬季,天气寒冷,利于户外活动,则门庭冷落,旅游人数寥寥无几,造成旅游基础设施大量闲置,冬季旅游活动开展艰难。
三.乌鲁木齐休闲旅游机遇分析
1.政策机遇
近年来,国家针对新疆的开发建设,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给予新疆经济发展的支持,不亚于20世纪80年代初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这些政策有力地支持了乌鲁木齐各个领域的快速发展。
2.市民日益增长的休闲需求
2008年乌鲁木齐市人口达到236万,人均占用的游憩空间不断减少,市区内的公园、广场在周末或节假目总是人满为患,已不能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游憩需求,促使大最的市民到城市周边更为广阔的游憩地带休闲娱乐。
旅游专家指出,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就会产生休闲需求。乌鲁木齐城乡居民收入从1995年的4593元上升到2008年的12317元,收入的不断增长,使人们的休闲意识越来越强,并有能力支付类似旅游的这种发展型和享受型的消费需求。
3.私家车的迅速普及
私家车的普及使城市居民的环城游憩时间机会成本和交通成本降低,2010年6月乌鲁木齐私家车保有量达163645辆,据估算,约80多万户家庭拥有私家车,拥有汽车的家庭已超过20%;目前,每天有200辆新车登记注册。随着交通的改善,私家车拥有量迅速上升,人们的时空观念、消费方式正发生变化。观光型的旅游向休闲度假型发展,团队型旅游向自主、自组、自助、自驾车型旅游发展。
四.乌鲁木齐休闲旅游威胁分析
旅游业发展到今天,已从自然增长方式转向竞争性增长方式。旅游业的竞争不仅仅是旅游市场的竞争,而且是发展理念、创新意识、旅游产品、旅游环境、旅游形象、旅游特色、旅游人才、旅游投入等全方位的竞争,各地都不断加大旅游工作的力度。从乌鲁木齐市所处的旅游区位来看,周边的城市,如吐鲁番、喀什等,而疆外的兰州、敦煌、青海等其他省市旅游景区的存在,使乌鲁木齐市旅游形象的树立难度加大,旅游市场扩展面临激烈竞争。乌鲁木齐市旅游业的发展是在众强林立中起步,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五.结语
总之,乌鲁木齐市休闲旅游造对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它不仅鼓舞本市旅游工作者、政府和市民的共同奋斗精神,而且可以发挥旅游整体优势的综合效应,增强旅游吸引力,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发展旅游业对于乌鲁木齐来讲是经济新亮点,如何发展,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新疆有浓郁淳朴的民族风情,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旅游资源,而首府乌鲁木齐则具有代表性,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但我们旅游经营不能老一套,需要我们用一些新的眼光和思路去认识、改进,真正把乌鲁木齐市建成国际知名的旅游大都市。
参考文献:
[1]孙凤芝.休闲旅游之浅析[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7:19.
[2]许宗元.论休闲旅游[N].中国旅游报.2003一12一12.
[3]娄世娣.论双休日休闲旅游开发[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7(4):87-88.
[4]幻孙英兰.休闲旅游业-一一门方兴未艾的产业[J].隙望,1996,12(5):18.
[5]喻学才.回归自然与休闲旅游[J].华中建筑.1998,10(1):5
[6]马惠娣.大旅游视野中的休闲产业[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2):5-6.
[7]李蕾蕾.城市旅游形象设计探讨[J].旅游学刊(京),1998.1.47-49.Vo.l24,No.1
[8]海热提・涂尔逊倪天麒等.乌鲁木齐可持续城市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Vo.l10,No.4,74―77.
[9]郭英之.新疆旅游特色资源界值体系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9.3.Vo.l17,No.2,4-5.
[10]张静.我国休闲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及对策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6(11):14.
[11]乌鲁木齐正式迈入汽车社会,私家车占总数超五成[EB/OL].http:/.
[12]李爽.厦漳龙区域旅游合作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13]杨雁.旅游动机和行为研究[J].渝州大学学报,2002、19(4):9.
作者简介:
齐鲁文化篇5
论文关键词:乌鲁木齐,旅游形象,旅游品牌,旅游资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迄今为止,不同城市间在旅游业领域的竞争也明显突出和激烈。在这种竞争加剧的趋势中,构建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已经成为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的重要动力。城市旅游形象作为城市旅游质量提升的新领域,如果缺乏鲜明、独特和整体的旅游形象,就难以达到持续大量长期地吸引旅游者从而建立竞争优势的目的,有鉴于此,我国各地的大、中城市,甚至一些小城市在分析和确定本地区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时都开始加强对自身城市旅游形象的关注。实际上,旅游目的地形象的重要性之所以突出,还在于现代信息传播的多样化、快速化和个性化特征。建立良好的旅游形象,可以有助于旅游地的政府和公众更清楚地认识本地旅游资源核心,准确定位旅游产品,从而保证正确的发展目标旅游资源,并且将这些优势信息快速更广范围内传递,从而帮助本地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从众多的旅游产品中以鲜明的姿态出现在旅游者面前,从而帮助旅游目的地在竞争中赢得优势。
乌鲁木齐市由于地处边境,给游客的印象是贫穷,不发达,不利于在旅游市场上开展竞争。而且乌鲁木齐在其发展城市旅游的过程中只是对境内的旅游资源进行简单的堆砌宣传,并没有形成一个鲜明、独特和反映城市面貌的整体旅游形象。在现今城市旅游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乌鲁木齐更加需要塑造一个统一的、特色鲜明、反映城市新貌的旅游形象。
一、城市形象与城市旅游形象
(一)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的内在历史底蕴和外在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总体的特征和风格。它是在城市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将城市的历史传统、城市标志、经济支柱、文化积淀、市民风范、生态环境等要素塑造成可以感受的表象和能够神会的内涵。①城市形象是城市景观形象、市民形象、政府形象的整体反映,既有有形的,又有无形的。②完整意义上的城市形象应由城市建设理念、城市规划设计、城市形象设计三部分构成。③
(二)城市旅游形象
城市旅游形象是城市形象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展现城市形象的一面鲜明旗帜杂志网。所谓城市旅游形象,是指城市旅游者在游览城市的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环境形体的观赏游览和市民素质、民俗民风、服务态度、城市管理等的体验,所产生的对城市的总体印象。④
城市旅游形象这一概念的实质可以理解为整个城市从旅游产品的角度来看,所具有的特色和综合的质量等级,这一形象是该城市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城市具有的多方面功能所共同构成的或表现出来的一种知名度和美誉度,较为全面集中地反映了城市所具备的综合素质。每个城市在旅游者心目中都会逐渐形成一种一致的感知形象,并最终固化。如果具有独具特色的城市旅游形象,可以帮助城市现代众多的城市之林中引人瞩目,从而有助于城市与市民整体发展目标的达成。
二、乌鲁木齐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乌鲁木齐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全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第二座亚欧大陆桥中国西部桥头堡和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她地处亚欧大陆中心,天山山脉中段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全市辖七区一县,总面积1.42万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61.88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231.3万人(公安年报数),居住着维吾尔、汉、哈萨克、回等47个民族。⑤
(一)优势
1、旅游资源的特色分明
乌鲁木齐地区的地势起伏剧烈,而且全境的气候变化也具有多样化特点。从巍巍天山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之间,依次分布着高山冰雪景观、高山亚高山草甸草原景观、山地森林景观、山地草原景观、山麓荒漠景观、沙漠景观。千变万化的垂直自然景观为科学考察和旅游观光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乌鲁木齐市区有著名的红山、鉴湖、阅微草堂等八景”旅游资源,市郊有南山风景区、天山天池等旅游胜地。
2、民族风情多姿多彩
居住在乌鲁木齐的众多民族,团结和睦,共建家园,创造了多姿多彩、富有神奇魅力的民族文化。他们的民族风俗、宗教文化、建筑风貌、节日庆典、服饰装束、工艺土产、风味佳肴、娱乐习俗等构成了浓郁多姿的民族风情,独特的赛马、叼羊、姑娘追、达瓦孜表演、阿肯弹唱等民族文体活动以及边疆民族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对异国他乡的游客深具魅力。
(二)劣势
1、城市旅游文化底蕴不足
要有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旅游文化底蕴必不可少。例如北京的登长城,吃烤鸭,看京剧”,重庆的世界的重庆,永远的三峡”,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等,而相对来看,乌鲁木齐的旅游文化底蕴就要单薄很多,不能够拥有一种全国知名旅游品牌的那种文化基础。这一方面甚至和地域相近的凸显民族风情的绿洲喀什,火洲吐鲁番,塞外江南伊犁以及哈密瓜故乡哈密等城市相比较而言,乌鲁木齐都要逊色很多,阻碍了乌鲁木齐旅游形象的提升。由于缺少文化的旅游难以具备旅游的灵魂,文化薄弱的城市会丧失独有的精神,因此,文化底蕴的单薄是乌鲁木齐提升城市旅游形象的主要劣势。
2、冰雪特色旅游发展不尽人意
特色旅游可以有助于城市旅游形象提升,但是对于乌鲁木齐来说,虽然该地特色旅游项目冰雪节年年召开,投入很多资源,但是旅游消费来源到目前还主要来源于本市的内需,其他城市的旅游者前来观光旅游的还非常少。主要原因在于该市交通配套不足,旅行社缺乏参与动力以及雪场审批缺少资质监管而导致的恶性竞争问题,尤其是近年来乌鲁木齐遭遇多年暖冬,进一步造成雪场空置率上升,不利于特色冰雪旅游的开展。
3、独特市情影响旅游形象提升
乌鲁木齐航空港逐渐对许多国家尤其是周边中亚国家的居民简化了入境手续旅游资源,已经实行落地签证的方式,但是本国居民进入乌鲁木齐却要历经复杂的签证手续,并且还要缴纳较为高额的签证费用,以及忍耐两周以上的漫长等待时间,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乌鲁木齐旅游项目吸引游客以及境外拓展。
4、社会秩序不稳定造成的不利影响
由于3?14”拉萨打砸抢烧严重暴力事件、北京奥运会火炬境外传递被干扰以及近年来东突恐怖分子在乌鲁木齐周边的喀什、库车以及和田等地制造的爆炸和暗杀等恐怖活动,都对乌鲁木齐城市旅游形象建立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机遇
1、政府大力扶持
乌鲁木齐市委、市政府已经高度重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问题,提出了围绕建设亚心之都、国际都市、商旅名城、宜居城市”的城市发展目标,全面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的战略,目前,该市已经将旅游业发展纳入到了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并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不断加快该市的重点旅游景区建设进程。不但编制了《乌鲁木齐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乌昌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而且制定了《乌鲁木齐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该市的《南山风景区总体规划》,在积极争取到国家投入的100万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全面启动了《达坂城区旅游发展规划》和《南山景区规划》。另外,市内有关区县也根据上述规划各自制定了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几年来乌鲁木齐累计投入旅游发展的专项资金高达9500万元,同时吸引社会资金高达40亿元。
2、旅游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乌鲁木齐近年来大力完善和落实城市发展规划,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得到统一发展,使得该市的市容市貌改善和城市污染治理等城市综合整治的治理工程得到了快速推进,已经使得乌鲁木齐的城市面貌改观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已经逐步成为具有现代化气息的现代城市杂志网。城市建设的新面貌无疑对旅游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挑战
乌鲁木齐提升城市旅游形象的广义竞争对手主要是国内的一些大中城市,例如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西安和洛阳等,或者是经济发达的上海、广州以及深圳等;实际上,对乌鲁木齐具有直接挑战的是疆内的一些旅游城市,主要是指吐鲁番和喀什,这两座城市和乌鲁木齐一样属于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都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此外,伊宁市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也会对乌鲁木齐的城市形象建立提出了挑战。
在城市旅游业竞争激烈并以形象驱动发展的今天,乌鲁木齐市如何能成为西部旅游城市中的亮点,关键在于它如何深度挖掘地方特色,树立与西部其它城市相比风格独特的旅游形象。
三、乌鲁木齐市旅游形象策略
(一)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城市旅游形象的关系
从本质上讲旅游资源,城市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大力发展城市旅游将产生促进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大动力,同时,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会制约城市旅游形象的高度,而城市旅游形象的提升将有利于城市总体发展进度的加快。故而,要在乌鲁木齐的城市发展和城市旅游形象之间形成相辅相成的良好发展局面,通过推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旅游形象塑造之间的相互融合,使得两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从而使得该市旅游形象的建设获得长久的支撑。
(二)加强城市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乌鲁木齐旅游季节性很分明,一般来说,在旅游旺季时期,该市各景区的住宿、餐饮等条件都有一定不足,旅游服务质量档次不够。另外一个大的问题就在于该市交通不够完善,严重制约了该市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可以学习大连,逐步建设人性化旅游服务设施,提供全面配套的旅游道路标识系统,专门迎合自驾车旅游等新的旅游发展趋势,在乌鲁木齐就近的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的沿线投入必要的资源,建设服务于自驾车旅游者的各类汽车旅馆和旅游营地等服务基础设施,利用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相应的服务水平提升,在乌鲁木齐的城市旅游形象上实现新突破。
(三)加强旅游形象宣传力度
在提升乌鲁木齐城市旅游形象的同时,要注意将这一重要信息及时鲜明地传递给全球范围内的潜在旅游者”,利用有效的媒体实现高层次、大范围的传播和推广,积极提升乌鲁木齐城市旅游形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1、利用旅游形象广告进行宣传。主要是选择乌鲁木齐的客源目标市场的主要传播媒介,包括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以及网络平台等,设计和当地民众容易接受的城市旅游形象信息;
2、建立特色旅游形象宣传平台”,进行全国氛围内的巡游,实现拉近旅游者的宣传交流,利用这一形式将乌鲁木齐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更为鲜明突出地展现在潜在的旅游者面前;
3、采取建立旅游形象大使的方式旅游资源,借助良好的形象或声望来更加直接地增加乌鲁木齐旅游对游客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更好地推进乌鲁木齐的各种形象宣传活动更加有效;
4、制作以乌鲁木齐民族风情等特色题材或背景的影视节目,利用电视效果来更为立体地展示乌鲁木齐的旅游文化积淀,借助于美丽的都市自然风光来吸引游客的关注;
5、向定位好的目标市场所在地的酒店、旅行社以及火车站等游客集中地免费发放专门制作的《乌鲁木齐旅游指南》和《乌鲁木齐旅游画册》等宣传材料,激发人们潜在的旅游热情。
(四)打造城市旅游品牌,增强旅游形象
城市旅游形象和城市旅游形象之间关系紧密,两者的发展有着互动的效果。因此,为了提升乌鲁木齐城市旅游形象,应当积极挖掘乌鲁木齐当地的文化底蕴,将该市地处中亚腹地和欧亚大陆地理中心的有利地理文化得以呈现,使得该市的多民族聚居的多元文化优势得以发挥,利用古丝绸之路所链接的历史文化内涵,不断挖掘该市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利用专家研讨会等专业研讨形式,采取向市民征集,想兄弟城市学习的办法,尽快将乌鲁木齐的旅游打造出精品,从而利用旅游品牌的建设推动该市的城市旅游形象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①孟凡荣.CIS战略与长春城市旅游形象设计[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②夏学英.论城市形象的旅游导向性[J].经济地理,2002年第5期:620-623.
③吕文强.城市形象设计[M].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25-47.
④袁开国、肖雁飞、邓湘琳.区域旅游形象设计及对策分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3(1):69-71.
⑤资料来源:乌鲁木齐旅游局
齐鲁文化篇6
森林公园主要植被是常绿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森林覆盖率87.8%,植被覆盖率92.4%,活立木蓄积量60.5万立方米。森林植物1110种,有银杏、水杉、红松、杜仲、核桃楸、黄连木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7种,有树龄1000年以上的古树名木1000余株。龙凤松、迎客松、一亩松等4株千年古松树形优美、长势旺盛,被林业专家赞叹为“中华第一松”。寺庙道观周围,还分布有近500株奇特壮美的古栎树。。森林公园有草本植物806种,其中包括以何首乌、黄精、紫草、泰山参组成的“泰山四大名药”为代表的名贵中草药近百种。徂徕山有鸟类15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20种。有兽类动物30种,两栖类动物7种,昆虫则达740种。
徂徕山1992年被国家林业部批准为部级森林公园,1999年被山东省政府批准为生态公益型林场,2006年被山东省政府批准为山东省自然保护区、被山东省旅游局批准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泰山世界地质公园徂徕山园区。
这里的岩石为太古界泰山杂岩,周边地带有灰岩出露,山体突兀峻拔,峰峦嵯峨,沟谷幽深,绵延起伏。山上奇峰怪石遍布,姿态万千。西面、北面有柴汶河,南有牟汶河,三面环水,山水相映,形成“汶水徂徕如画”的美丽画卷。徂徕山森林资源在历史上享有盛誉。
据史料记载,徂徕山历史上“松柏森森”,诸多朝代的名篇巨作中都有“山多美松”的记载:《诗经・鲁颂》称“徂徕之松”;《水经注》记“山多松柏”;《邹山记》载“犹有美松”等等。“独秀峰前落照红,千岩飒飒晚来风”的“徂徕夕照”更是著名的“泰安八景”之一。景区内层峦叠嶂、风光宜人,山体连绵起伏、沟壑遍布、流水潺潺,是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地质文化于一体的山岳型风景旅游区。森林公园地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成景:春季樱花如火,连翘似锦,槐花飞雪,漫山飘香;夏时草长莺飞,野花盛放,飞瀑流泉,犹如天籁;秋来丹枫如染,槲栌金黄,天高气爽,鲜艳耀眼;冬至青松万叠,明月千涧,白雪皑皑,气象万千。
森林公园内空气清新,负氧离子浓度较高,瞬间值可达到每立方厘米1.8万个,整体平均值为每立方厘米7000个,PM10年均浓度为每立方米0.026毫克,PM2.5年均浓度为每立方米0.007毫克。同时,徂徕山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半湿润气候,山下四季分明,山上春秋相接,山上气温比山下低3℃~6℃。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水源充足,泉水遍布,涧水清澈见底,四季长流。,受地形和植被的影响,山地小气候明显,冬暖夏凉特点显著,山区空气含氧量明显高于周边,是天然吸氧保健场所,已成为“自驾游胜地,消夏者天堂”。
徂徕山历史文化深厚,人文遗迹众多。徂徕山是《诗经》、《山海经》、《水经注》记载的重要名山,是古代文人游览、隐居与吟诵的对象。曾子、诸葛亮、唐代国子监博士王希夷、“宋初三先生”孙复、胡瑗、石介,金代党怀英,清代赵国麟等都曾在徂徕山隐逸或居住。公元737年,李白移家东鲁,与山东名士孔巢父、韩准、裴政、张淑明、陶沔在徂徕山竹溪隐居,他们在此纵酒酣歌,啸傲泉石,举杯邀月,诗思骀荡,留下大量名篇佳作,世人时称“竹溪六逸”,清朝乾隆皇帝游历徂徕山时也曾发出“六逸怀竹溪,高风迷所处”的咏叹。魏文学家曹植、金末文学家元好问、明末文学家王世贞、清朝文学家王士祯也都曾登临徂徕山。同时,徂徕山还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西汉后期赤眉军起义、春秋时期“吴王伐齐”都曾将司令部设在徂徕山。
主峰下的梁父山为禅地场所之一。据史籍记载,上古至秦汉时期历代帝王君主封泰山必禅梁父,故梁父山有“地神”之称,《史记・封禅书》记载:“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秦始皇于二十八年,汉武帝于西汉元封元年、光武帝刘秀于建武三十二年,均登封泰山又降徂徕山禅梁父。孔子登梁父,作《邱陵歌》喻推行仁道的艰难;东汉张衡以《梁父吟》喻仕途险恶;诸葛圭曾任梁父尉,诸葛亮随父宦游,好为《梁父吟》,因此,梁父山有着浓厚的文化和宗教色彩,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徂徕山有光华寺、二圣宫、四禅寺、青云寺、隐仙观、蓬莱观等寺庙道观30余处。光华寺为最早传入泰安寺庙之一,相传孔子游历徂徕山,恰逢老子亦在此卧禅悟道,便向他请教“礼”的问题,后人仰慕二位圣人的贤德,建二圣宫祭奉。“大般若经”和“般若波罗蜜经”摩崖石刻与泰山经石峪齐名。历史的积淀给徂徕山留下了中军帐、竹溪六逸、作书房等名胜古迹十几处,“独秀峰”、“炼丹炉”、“贫乐岩”、“观涛”等隶、草、篆名人石刻几十处。
徂徕山是一部岩岩石书,它记录了华夏政治、历史、文学、书艺、宗教、民俗对它的浸润与影响,留镌了文人墨客的轶闻与行迹,在齐鲁大地上占据着非同一般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