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高一化学的方法和技巧(6篇)

时间:

高一化学的方法和技巧篇1

1.理论课程的改进设置

由于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舞蹈专业中的武功技巧课程进行了改革。从教材方面来看,更加注重了学生的人文教育和因材施教的特点,并且提高了教师的舞蹈理论基础,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方案编制与优化方面也进行不小的改变,主要可以根据舞蹈专业的学生能力和身体素质等特点为基础,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学方式,教材设置中针对理论讲解方面更是增加了实践教学,以多元化舞蹈人才培养目标做到舞蹈学生对舞蹈基础的合理、完整、充分的学习。

2.舞蹈身韵课程的改进设置

身韵课程的改进主要在于身体运用技巧和韵律的掌握能力,身体运动技巧属于舞者的外在表现,韵律的掌握能力在于舞者的艺术内涵,两者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够真正的体现出舞蹈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征。在身韵课程的改进中,将与身韵有关的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等动作元素贯穿到身韵课中,并且强调呼吸在舞蹈中的要求与作用,在节奏的教学方面,要求贯穿手、眼、身、法、步的体现。在课程改进设置中,可以从“跑圆场”开始训练,训练初期注重身体的运用技巧及韵律的整我,要求“手”、“眼”、“身”、“脚”的变化以及“节奏”、“气息”、“神韵”等方面的能力表现,每次上课跑圆场可以设定为20~25分钟,期间组织学生变换队形和位置,同时不断变化学生的“呼吸”与“节奏”。通过这样的训练,便能够提高身体运动技巧性与韵律的掌握能力。

3.武功技巧课程的改进设置

在舞蹈武功技巧课程的改进方面,可以针对学生的身体关节、韧带的柔软度、幅度等方面进行训练,特别是对腰、髋、腿的柔韧性需要特别训练。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

(1)下肢要求有大的幅度运动,要求学生达到前、旁、后腿的180°,训练的方法可以设定为压、劈、搬、踢、悠、撩等。通常在身体柔韧度方面可以通过舞蹈中常用的“翻滚调压”四种方式来练习。

(2)要求学生力量练习,做到舞蹈动作要轻、飘、柔,在运动过程中紧密结合,发力集中,快、稳,讲究发力的“内劲”,也就是训练舞蹈的“爆发力”。同时要做好身体素质与控制能力的训练,为力量的练习打好基础。

(3)武功技巧的要求,戏曲中武功技巧可以说是舞蹈动作的一种延伸,这种技巧与舞蹈动作十分相似,常见的武功技巧有“探海翻身”、“蹁腿翻身”等,对此方面的训练一定要求学生有舞蹈功底,然后在做大幅度慢翻身训练,保证武功技巧体现出圆润、充实、力量的表现。

二、教学结果检验

经课改以后,舞蹈教学中融入了新鲜元素,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也更加的科学、合理,对新课改后的教学成果的检验,有以下两方面:

1.因材施教

对于舞蹈基础较好的学生而言,课堂中能够很容易的完成学习目标,然后采取拔尖教学法,对基础好的学生的主要培养方向是自主学习;对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将学生的“层次”拉近,主要针对中差学生进行教学内容和项目的调整,保证了教学的效率。

2.技巧锻炼

利用改变传统戏曲剧目教学方法来促进舞蹈专业武功技巧课教学水平的提高,从教学初期,便能够规范和建立出合理的教学体系,利用改变后的教材与教学方式,合理的融合武功技巧,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够做到简单易懂、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建立一套合理、科学、全面的教学体系,保证了学生舞蹈技巧的学习效率。

三、结论

高一化学的方法和技巧篇2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方法;技巧

高校毕业生每年大概在600万左右,这只就业队伍非常庞大,虽然我国的经济形势良好,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镇,无疑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一定的压力。高校毕业生一方面要学好专业知识,还应该对择业过程中注意的方法与技巧掌握好。

1.求职择业方法与技巧指导的意义

大学生求职择业难的原因表现在各个方面,比如说社会就业形势严峻,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比如说学校课程设置和社会需求脱节,学生所学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还有就是学生本身没有努力,专业知识不扎实,择业观存在偏差,择业方法与技巧缺乏。

求职择业方法与技巧的指导意义主要是让学生面对社会现实,改变不了就要去适应,而能做到的是改变自己,根据社会的需求,调整自己的择业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能够胜任的工作,在就业过程中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不能朝三暮四、见异思迁,要脚踏实地,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2.求职择业方法与技巧的内涵

求职与择业的方法与技巧的内涵比较丰富,比较普遍的看法主要包括参加面试的方法与技巧、参加人才市场的方法与技巧、参加笔试的方法与技巧、参加网上求职的方法与技巧,但是,从广义上说,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指导都包含了择业方法与技巧的内容,就业指导以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为基础,就业指导师职业生涯设计的一种升华。具体来说,应该包含求职技巧和应聘技巧,求职技巧包含政策把握、信息采集和材料准备,应聘籍侨胞含心理准备、能力准备和职场面试。

2.1政策把握

政策的指导在就业指导中处于基础的地位,可以让学生了解大政方针,克服学生中存在的片面性、随意性和盲目性,指导他们走出“误区”,消除学生们就业过程中的幻想和遇到的困惑,从而增强择业的成功率。

2.2信息采集

指导学生时,鼓励他们从多个渠道采集社会需求信息,同时告诉学生重点的从往届师兄师姐处获得信息,可以说这是找到合适工作的重要途径。

2.3材料准备

材料准备时主要是把求职信和简历写好。好的求职信就像是一个好的产品广告,让人才需求市场对求职者知晓,不至于因为求职信和简历不过关而丧失面试机会。

2.4心理准备

指导学生要树立自信,帮助学生克服等靠要的不良思想。要敢于去尝试,试一试可能不会成功,但不去试肯定不能成功。

2.5能力准备

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锻炼出来的,需要长时间的养成,求职时需要的是综合能力,包括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决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在求职时才能够更容易胜出。

2.6职场面试

面试前一方面要对自己进行深刻剖析,了解自己,另一方面要对所应聘的单位进行分析,对应聘岗位进行解读,做到有备无患,踢好临门一脚。

3.求职择业方法与技巧指导的做法与体会

3.1做法

3.1.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首先要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方面的指导,在低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在毕业前的一年里进行就业指导,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实际,大胆改革教学内容,体现课程的教学特征,让学生们在互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理论知识。

同时要对毕业生和毕业市场进行调研,了解学生的就业意向单位类型和意向地区,从而在指导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3.1.2保障措施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事情,做好这一工作需要学校提供各项保障,包括政策支持、资金保障,学校要对就业指导人员进行培训,提供队伍保障,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就业指导,提供技术保障,同时学校还要积极联系就业实习实践基地,为同学的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保障。

3.2体会

3.2.1加强队伍建设

就业指导工作的主体是高校辅导员,这是一支年轻、有活力、肯吃苦的队伍,但是他们都比较年轻,对社会缺乏了解,所以要加强就业队伍建设,提高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时效性。

3.2.2激活求职主体

求职的主体是学生,学生认识不到位,行动不及时,一切工作都是徒劳。所以要唤醒他们的求职意识,改变他们的习惯,加强对他们的实践的锻炼,纠正他们存在的偏颇的择业观,使学生意识到实现成功就业的前提是转变就业观念。

3.2.3鼓励自主创业

就业形势严峻,工作不好找,大学生自主创业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一条途径。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同过个人和组织的努力,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同过自筹资金、寻求合作和支持,在有限的环境中、寻求机会,不断成长,创造价值的过程。对于大学生创业,领导要高度重视,积极引导,强化大学生的实践意识。[科]

【参考文献】

高一化学的方法和技巧篇3

一、强化写作技巧交流,让学生掌握方法提高效果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开展技巧方法的交流,让学生实现“授人以渔”的效果。在这一项工作中,教师既要向学生介绍一些写作的成功方法,同时还要注意发掘学生身边的经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总结探究出来的写作技巧,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和运用,这一点能够在作文教学中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在教学中给予学生这样的平台,让他们定期开展学习交流活动。一方面,笔者安排一些作文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走上讲台向其他学生介绍自己的作文学习成功经验,让他们的学习技巧能够为更多的学生所熟悉了解以及借鉴运用。另一方面,笔者还鼓励学生在全班范围内提出自己在写作活动中的一些难点问题,集中大家的智慧进行突破。例如有学生认为选题立意是比较难的一项学习活动,对此,笔者组织全班学生针对选题立意技巧进行了讨论交流,有学生提出选题立意应当注重新颖性,也有的学生提出选题立意应当注重思想的深度、有鲜明的意义,还有的学生提出应当着眼于小处见大。笔者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些方面技巧,逐一安排讨论分析活动,通过理论加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这些写作技巧,这对于提高学生写作活动中的技巧能力具有显著的成效。

二、强化薄弱环节训练,让学生有效突破难点环节

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不能泛泛而谈,而要突出重点,尤其是针对学生在作文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要打造因材施教的作文教学,尤其要兼顾到每一层面学生。认真分析不同类型学生在作文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制定针对性的补救方案,引导他们开展巩固性的训练,以提高自身的作文写作能力。例如有些学生在文章间架结构方面的安排不够合理,对此,笔者要求他们在课外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提纲撰写,将所阅读的文学作品提炼出写作提纲,开头、过程、结尾每一点的安排,以及其中的特色手法等等,让学生在对不同文学作品进行提纲提炼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把握其写作结构,并逐步内化吸收为自己的作文构思能力,这一点在学生下一步的写作活动中,能够起到从模仿到吸收到创造的有效迁移。再比如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方面,对学生而言都属于薄弱环节,笔者在日常教学的基础上分别制定了上述方面的训练专题,通过要求学生相互观察进行个性化肖像描写,结合一些活动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以及仔细观察分析来寻找细微之处的闪光点等途径,对学生的这些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以达到巩固提高的目标。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写作中的一些薄弱环节能够得到有效突破,这对于增强学生写作综合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强化课内阅读指导,让学生学习感悟技巧方法

阅读与写作应当相互联姻,共同致力于学生作文写作能力的提升。教师在课内阅读分析教学中,应当强化对学生的写作技巧指导,首先,教师在教学方案设计中要融入技巧方法的指导内容,尤其在设计思考题的内容安排上,要兼顾到文章的结构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研究、文章的写作特色探讨等方面内容,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或是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兼顾到对文章写作技巧方面的领悟理解。其次,教师在课堂阅读分析过程中,应当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各抒己见、百家争鸣,在这样的热烈探讨活动中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对其写作各项技巧的领悟。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的思维更为活跃,阅读分析过程才能够有效兼顾到写作能力的培养。另外,教师在阅读指导的基础上还要活学活用,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技巧方法,尤其是要通过教材同类型文章的仿写活动,让他们在课后进行相应的训练,将阅读过程中所借鉴吸收的写作技巧有效运用到自己的写作活动之中,这一点对于增强学生作文技巧迁移能力大有帮助。

四、强化作文教学改革,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主角

高一化学的方法和技巧篇4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管理水平的日益提升,企业要求新招收的钳工工人既要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又能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完成工作任务。学校要完成这一培养目标,单靠专业课中抽象的理论讲授,实习课中简单的装配练习或单纯地增加錾削实习时间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既要注重学生有独立操作能力,又要看到理论基础知识带来无限创造力与想象力。我们的教学只有面向未来,与时展同步,才能培养出懂理论、精操作的新型技术工人。

钳工工艺学是一门机械工种的技术基础课。它与生产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熟悉和掌握机械传动、各机构的基础知识、工作原理和应用特点。为了学好本专业课程,并为今后从事生产技术工作打下基础,笔者采用了一体化模式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体化模式教学就是将原来的钳工工艺课与生产实习整合为几个模块,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合理完成教学任务。

一体化教学一改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启发式教学将知识生动、形象、直观地传授给学生,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激活大脑的思维,酝酿头脑风暴,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诱发创造性,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化为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一体化教学使理论与生产实习结合为一体,使理论与实践更融合,实践证明这一尝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二、一体化教学原则

第一,贯彻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和巩固性的原则。

第二,实行个别工序和复合作业交替进行,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掌握各种操作技能的原则。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运用理论工艺知识来指导生产实习的原则。

第四,实习结合生产的原则。

为了便于教学,笔者把教材内容整合为以下一体化教学模块:平面划线、錾削、錾子的刃磨和热处理模块;锉削、攻螺纹、刮削模块;矫正、钳工常用设备、装配的基础知识模块;传动机构的装配、卧式车床的总装配工艺模块;测量技术模块;安全文明生产模块;机床一级保养等模块。学完后可以达到中、高级钳工应具有的技能技巧水平。

三、钳工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

1.营造生产气氛,掌握个别操作技巧

个别操作技巧是指学生单动作操作的能力。根据生产实习课题教学的要求,操作练习应使学生形成科学概念,达到动作自如、接近自动化的程度。在此阶段进行模拟生产性实习,就是给学生下达生产任务,发正式生产图样,编制工艺流程,以形成生产气氛,使学生真刀真枪地实战,人为地制造压力,使他们注意力高度集中,正确地完成加工生产的任务。此时,教师应在现场根据具体情况及时指导,纠正误差,使学生由“自觉”阶段进入“自动化”阶段,从而掌握个别操作技巧。

操作技巧是操作技能掌握的关键,是技能的记忆阶段。操作技巧可分为个别操作技巧、工序技巧、综合作业技巧。这些技巧是互相联系、互为作用的。通过个别操作技巧的学习,可以达到举一反三、更快掌握其他技巧的目的。

2.选好产品,掌握综合作业技巧

综合作业技巧是指学生操作应变能力。前两个技巧的训练和提高属于初级阶段,是后一技巧训练提高的基础。综合作业技巧是高级阶段的训练内容,是我们的培养目标。而综合作业能力的提高需要大量不同类型、不同精度的工件练习。要开发能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生产实习需要的产品,仅仅依靠学校自身力量难度很大,必须加强对外联系,拓宽渠道,实现厂校挂钩的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如为提高操作技能,零件图里有錾削、刮削矫正、装配等,只有通过综合作业的训练,掌握了这些技巧,才能符合加工效率的要求,保证产品加工质量,提高学生掌握综合作业技巧的能力。

3.巧妙设计一体化任务书

所设一体化的任务,是要培养学生全面掌握钳工的基本操作技能,能够完成本工种中、高技术等级工件的加工。要想让学生学会一定的先进工艺和操作技能,熟练调整本工种的主要设备,独立进行一级保养,正确使用工、夹、量具、刃具,养成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习惯,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就要在生产实习教学过程中,注意发挥学生的智能,并要求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

为了便于教与学,培养学生全面掌握中、高级钳工应具有的技术操作技能,应巧妙设计一体化任务书。

4.一体化教学举例

(1)工作任务:錾子的刃磨;

(2)工作内容:阔錾、狭錾的刃磨;

(3)三维目标。

①知识技能:根据用途及加工材料的性质确定錾子的几何形状及合理的角度值,并刃磨。

②过程方法:分组手动刃磨。

③采用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互助协作。

④难点重点:錾子楔角β的大小,要根据被加工材料的软硬来决定。

(4)关键技能:錾削较软的金属,楔角可取30°~50°;錾削较硬的金属,楔角可取60°~70°;一般硬度的钢件或铸铁,楔角可取50°~60°。狭錾的切削刃长度应与槽宽相对应,两侧面间的宽度应从切削刃起向柄部逐渐变狭,使在錾槽时能形成1°~3°的副偏角,以避免錾子在錾槽时被卡住,同时保证槽的侧面能錾削平整(见下图)。

①刃磨要求:切削刃要与錾子的几何中心线垂直,且应在錾子的中间平面上。阔錾的切削刃可略带弧形,其作用是在平面上錾去微小的凸起部分时,切削刃两边的尖角不易损伤平面的其他部分。前、后面要光洁、平整。

②实操闯关:分组进行,互助协作,教师巡回指导。

③自我评价:包括我组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本组的收获、组际互评(每组学生在实操训练中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在最后的组际互评中可以充分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教师点评:解决问题的妙法。

通过上述的一体化教学,可以达到以点带面,使学生一理通,而百理明,不但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并且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论

技工院校培养的是直接就业的技术工人。“一体化”教学改变了过去理论与实习分开进行的做法,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既增加了知识的连续性,有利于学生系统灵活地掌握知识,又使理论中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引起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注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符合人们“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认知规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操作技巧与技能。

高一化学的方法和技巧篇5

关键词:合成技巧分离技巧分析测试

中图分类号:O6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c)-0243-01

任何理想的有机合成设计方案均为纸上谈兵。如何将合成设计付诸于实验中,并获得圆满成功,则是有机合成成败的关键。[1]能工巧匠,行家里手,均在各自的活动领域里都有自己的“绝活”。庖丁解牛,虽然他没有学习过解牛的解剖知识,也没有对解牛的过程作过种种设计方案,但他却能掌握解牛的技术与下刀工序。在解牛过程中对工具的运用得心应手,达到了“自由”境界。这说明庖丁在实践中不仅具有解牛的技能,还自由地掌握了解牛的技巧。在实验室里,有机合成化学家对有机合成实验的操作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更加需要长期实践和熟练掌握实验技巧。

有机合成实验是化学家的科学创造活动,不但遵循有机物的客观规律,进行物质间化学反应,而且这些合成化学家们还根据自己的需要,精心设计合成反应操作,运用自己的创造才能,让这些化合物在反应瓶中犹如活的灵魂,有规律地从新结合起来。所谓实验技巧就是有机合成化学家运用特定的物质原料和合成手段创造科学艺术品,表达其创造思想的技能。这些技能在多次反复的实验过程中,趋于自动化、完美化。实验技巧依照实验目的可分为:合成反应实验技巧、分离实验技巧、产物结构分析测试确证技巧。这些技巧在有机合成实验中是密切相关的。

1有机合成试验技巧

有机合成的第一步,就是原料在特定条件下向产物转化的合成反应实验。一个目标分子能否在实验室里被合成出来,关键取决于合成反应实验的成败。[2]我们都知道,不同的化合物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不同的有机合成反应所需求的反应仪器设备和实验条件都是不同的。因此在有机合成实验中,原料与反应器和反应条件的协调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加料顺序,反应体系中各化合物的浓度变化,实验条件的严格控制等等都影响着有机合成反应的进程。在有机合成实验中许多人为因素也影响着有机合成反应的进行。因此这里讲有机合成反应实验技巧就是合成者对上述诸方面因素的艺术性运用和处理技能。作者在此仅举一简单例子说明有机合成实验技巧。(见图1)。

丙烯清和3-氧吡啶内翁盐的1,3-偶极环加成反应是在无水无氧的条件下热回流进行,为了排除反应体系和反应过程中氧气的存在,通常采用反应体系在氮气保护下进行。如此说来反应进行四十个小时,那么势必要消耗一定的氮气。为此作者在实验中发现,采用下面的反应装置也能达到上述条件要求。在反应开始前,体系用氮气排气,经过换气过程,然后关闭氮气保护系统,打开体系通向保护气球的活塞。这样反应体系在回流反应中压力的改变用保护球来调节。如此反应体系既能隔绝空气,保护反应物之间的正常反应,又使得体系压力保持平衡平稳,节约了大量的氮气。如此小小的一个气球即起到了保护作用又起到了压力平衡作用,这就是作者在研究工作中运用了气球的特殊功能,又综合上述反应特点,使上述反应顺利进行的实验技巧。有机合成实验是一项技术性能特别强的实验操作技巧,必须在长期的工作中,总结经验,大胆创新,反复体验,才能达到一种自由的境界。熟能生巧是每个有机实验操作者的至理名言。

2分离试验技巧

完成了一个有机合成反应,接有就是我们所要的化合物与非所要的化合物的分离操作过程。化合物的分离纯化方法很多,不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化合物有不同的分离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分离方法也不断更新改进完善。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有机化合物分离的有效方法。但是最经典的蒸馏、萃取、重结晶、薄层层析、柱层析也是我们常用的分离方法,要有效地从复杂体系中分离出所要的化合物,对化合物性质、数量、存在状态和各种分离方法了如指掌的熟悉,都是非常有用的,分离技巧也就体现一个操作者对上述情况掌握的尺度。

3化合物分析鉴定确证技巧

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分析是有机合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机合成的诞生与发展也依赖于分析技术和测试手段的发展与完善。本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化学分析法占主导地位,[3]随着磁技术、红外技术、顺磁和电镜、质谱等先进分析技术和仪器的发展,使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分析确证趋于方便简单。但是化学分析法目前仍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的相互补充在现代分析化学中仍然是十分有效的。因此作为合成化学工作者既要掌握基本的化学分析手段,也要求掌握仪器分析的技巧。所谓化合物分子结构分析技巧就是对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掌握的熟练程度。

参考文献

[1]叶飞,黄长干.有机合成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51.

高一化学的方法和技巧篇6

现就常见题型和解题技巧分析如下:

一、已给单词提示题型的技巧

技巧一:名词形式变化。名词的形式变化主要有单数、复数、所有格的变化。

例:Itonlyafew______(minute)walk.(minutes’)

技巧二:动词形式变化。动词的形式变化比较多,有谓语的变化(时态、语态、语气),有非谓语的变化(不定式、动名词、现在分词、过去分词)。

例:Atalk______(give)tomorrowiswrittenbyProfessorZhang.(tobegiven)

Atalk______(give)nowiswrittenbyProfessorZhang.(beinggiven)

Atalk______(give)yesterdayiswrittenbyProfessorZhang.(given)

技巧三:代词形式变化。代词形式变化通常是与人称变化有关的三大类五小类,即人称代词(主格和宾格)、物主代词(形容词性和名词性)、反身代词。另外还有几个不定代词的形式变化。

例:Thekingdecidedtoseethepainterby______(he).(himself)

技巧四:形容词、副词比较级变化。英语中大部分形容词和表方式的副词都有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的变化。

例:Iam_____(tall)thanLiuWen.Heisthetalleststudentsinmyclass.(“lesstall”或者nottaller)

技巧五:数词形式变化。数词的形式变化包括基数词、序数词。

例:TomythreesonsIleavemyseventeenhorses.Myeldestsonshalltakeahalf,mysecondsonshalltakea_____(three)...

从上下文连续起来理解,这是一个分马的计划,大儿子分得ahalf,也就是“一半”或“二分之一”,那么二儿子应该得“三分之一”,所以要填入作分母的序数词“third”才能命中目标。

技巧六:词的派生。词的派生现象在英语单词中是很常见的,派生现象主要发生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四种词中。这种题型还有可能检测学生对词根、前后缀、派生词的掌握。

例:Tomlosthiswalletyesterday,sohewasvery____(happiness).(Unhappy)

二、未给单词提示题型的技巧

此类题难度较大,但也是有方法对付的。

技巧七:固定短语结构。根据句中横线前后及整句来判断横线前后是否构成一个固定短语,但有时要对横线前或后的几个单词“视而不见”才能命中答案。

例:Thechildrenwereplayingontheground,enjoying______,dirtybuthappy.

从句中的happy可以猜出孩子们是开心的,所以应用enjoyoneself短语,故其答案为themselves。

技巧八:从句引导词。从句是此题型最为常见的一个方向,主要检测学生对引导词的掌握程度。

例:Hedidnotdo_____hisfatherhadaskedhimtodo.

审题可知,横线所在为宾语从句的引导词,此引导词在从句中充当宾语,且指物,所以是what。

技巧九:短语动词结构。短语动词是以动词为中心的两个或多个词构成的短语,此类短语中往往是动词与介词或副词连用的多些。

技巧十:短语介词结构。短语介词即多个词的组合起介词作用的短语,如:exceptfor,dueto,ratherthan,insteadof等。

技巧十一:连词、关联短语结构。常用的连词有and,or,but,so,for,while等,常用的关联短语有both……and,either……or,neither……nor,notonly……butalso等。

技巧十二:冠词、介词和常用的副词。冠词只能是在a,an,the之间判断;常用的介词有in,at,on,before,during等,通常考查固定搭配;副词的量还是比较多,如:however,never,yet,much等词的情况。

技巧十三:上下文中出现的相关词。这一招是最为灵活的,但也是最难的。学生可以根据上下文关系和自己积累的知识,填入某个已出现的词,或其反义词,或其同类的某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