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教学能力的提高范例(3篇)

时间:

教学能力的提高范文篇1

关键词:外聘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策略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c)-0101-01

随着大学的扩招,高职院校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各高职院校的专职教师队伍已不能满足学生人数快速增加和课程不断调整的要求,外聘部分教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需求,也是增进学院与企业、与其他兄弟高校学术交流的最佳途径。然而,这些“移植”的“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在走进课堂后出现了诸多“不适应症”。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外聘教师的教学能力呢?可以从下面的几个方面得到启迪。

1充分用好外聘教师之所长

一个人只有做他最擅长的工作的时候才能使自己的才能得到用武之地,才能以有限的精力投入,再得到最大的成果产出。所以,在外聘教师的使用方面,高职院校应建立量才为用的机制,使外聘的第一位老师都教授自己最擅长的课程,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只有把每位外聘教师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发挥他(她)们自身的最大热情和潜能,才能达到最佳的工作状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具体表现为:从企业聘请的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可以让他(她)们教授一些侧重专业性很强的课程,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快的了解岗位工作,了解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外聘高校教师,可以让他(她)们教授侧重专业基础理论性强的课程,切不可出现只看重名气而忽略他(她)们特长的现象。

2提高外聘教师的待遇

给外聘教师创造理想的条件和环境,这在世界一流大学、全国著名大学里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在高职院校,即是全国100所骨干、100所示范职业院校里,这一方面做的都不尽人意。具体表现就是外聘教师连最基本的拥有一个独立办公桌都不具备,更谈不上他(她)们无条件的使用电脑、网络这些问题了。要想让外聘教师静下心来,摒弃杂念,潜心研究教学和教学改革,首先,就需要为外聘教师提高工资收入,使他(她)们感到这份工作的重要和可能失去它的不舍;另外,还要为外聘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使他(她)们能融入学校这个大家庭中,让他(她)们处处享受主人的待遇,主动的去尽主人之责,干主人之事。

3防止外聘教师队伍中的“近亲繁殖”

高职院校面临的窘况是:聘一位教师难,聘一位有名气的教师更难,但是既是这样,也要有效控制外聘教师的“近亲繁殖”。“近亲繁殖”不利于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善意批评,也不利于教学能力的提高。聘用多领域、不同院校的教师,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有利于进一步拓宽思维,有利于学校管理,有利于教师间互相之间的平等交流和学习,有利于不断提高外聘教师的教学能力。可贵的是,现在国家也非常重视这方面的问题,在我们高职示范校建设中就有例如教师学缘结构的限制。

4制订细致的外聘教师教学能力评价制度

现在学院给外聘教师评价只是学生、督导两个方面,这种评价实际上不适合高职学校对外聘教师的管理及外聘教师能力的提高,因为教师的教学能力是由许多个关键因素决定的,我们可以采用矩陈策略法对教师教学能力进行评价,而不是仅评价教师的课堂。见表1。

5建立明确的外聘教师奖罚制度

现在学院与外聘教师基本上只是签定一份聘用合同,合同中只是说明了给他(她)们的待遇,主要是指课时费用,而对教师教学能力、教学评价的好坏没有提出相应的奖罚制度,这样外聘教师上课没有任何压力,没有任何对自己严格要求的欲望,更没有提高自己教学能力来适应高职教育的设想,没有责任心、得过且过现象特别严重,不利于外聘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更不利于学院的发展,所以,有必要建立明确的外聘教师奖罚制度,对教学能力强、责任心强、按评价制度评价结果是A级的老师可以签定长期合同,同时给教师按110%~120%发放课时费;对教学能力较差、没有责任心、按评价制度评价结果是C级的老师,可以随时解除聘用合同,同时给教师按80%~90%发放课时费。

6结语

外聘教师和专职教师一样,也是学院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怎样充分发挥他(她)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她)们的责任心、提高他(她)们的教学能力,不仅需要学院的关心、教师本人的努力、更需要制度等各个方面的约束。

参考文献

[1]李博.外聘教师管理问题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9).

教学能力的提高范文

一、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以基本功为基础的

教材是每一位教师教学最根本的依据,提高教师教学能力首先要从研究教材开始,教师的教学活动都是以教材为展开点的,教材同时还是连接学生和教师的桥梁,只有研究好教材才能很好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虽然我们现在提倡教学方法多样化,但又有一点不能忽略,教学方法可以多样,但是教学内容必须是唯一的,这个唯一的内容就是教材,现在的一些教师一味的追求方法,把课堂气氛弄得十分的热闹,光注意学生的兴趣了,而忽略了最根本的教材,让学生只是觉得课堂热闹好玩,并没有学到应该学到的知识,舍本逐末,这并不是好的教师应该做的事情,作为教师熟悉教材是教师最根本的任务,作为数学教师应当把小学所有的教材全部吃透,研究透彻,才能保证在教学方法变幻之间保证根本,让学生学到知识是主要的。

二、教师的备课应当充分考虑受众对象

教师的教学的目标是教会学生知识,所以学生是教师讲课的直接受众,所以教会学生知识才是教学的最根本的任务,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学习时的接受能力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教学时就需要考虑每个学生的特点,设计最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大多数的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不是每堂课都是只有那几个接受能力超强的学生参与。针对每一名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让每一名学生都在逾越的环境下学习新知识。

三、教师应当多种形式为自己充电

教师掌握好教材,备好学生这些是教学的基本要件,要想提高教学能力还学要教师及时的参加专业培训,更新观念,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把固有的知识利用新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利用培训加强自己的专业素养,开阔视野提高业务能力,真正的做到修炼“内功”而强外的目的,在教学中利用专业的培训学习来的技能武装自己,进行多种多样的教学把知识能够很好的传授给学生。这样不仅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更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挖掘学生的潜力,这样对学生以后更好的成长起到一催化剂的效果。

四、教师应当根据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对学习是机械复制式的,只能是老师教了什么知识就能学到什么知识,老师怎么教他就怎么学,自己没有总结能力,更没有寻找学习方法的能力,这时教师的教学方法就凸显重要了,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做到事半功倍,但什么是好的教学方法呢,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种教学方法对甲班级的学生合适,但到了乙班级就不一定是好的方法了,因为学生本身都是有差异的,接受能力是有着很大差别的,兴趣点的差别也是很大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多注意积累,什么样的学生用什么样的方法,做到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才能更好的为学生传授知识。

五、教师应当全方位的加强自己的备课工作

课堂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要想让学生完全掌握并消化掉知识时间上是不够的。这些就需要教师提前谋划,课前研究教材,把握好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把学生有困难的部分找出来,然后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写好教案,选择合适的教具等等把这些准备工作做足,讲完课之后及时的批改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对确实有问题的学生加以单独的辅导,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避免欠账,利于下课的学习。

六、教师应当不断的置身于教育科研之中

教学本身是一件很有学问的事情,正所谓教学相长,而教师之间的研讨更是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素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如果能够把自己或者同事之间的研讨形成文字性的结论进行长期研讨,或者是拿出去和大家研讨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对于教师来说更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正是基于这一点教师教学需要和科研相结合,这是因为首先科研的问题都是来自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发现值得自己研讨的问题,都有很强的针对性,这样在科研过程中不仅能体现自己的成果,还能用自己的成果武装自己,把它转化到教学实践中去,以达到提高教学能力的目的。其次由教师在科研时的地位决定,教师在科研时不仅仅是研究者,更是一名学习者,在科研过程中教师始终都是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这一点正是我们平时学习模式的一种体现,只有不断的发现、研究、并最终解决问题,才能够提高我们的科研水平,相应的提高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教师的工作才能变得更加的主动,更加的有意义,而不再是一个教材的机械重复者,不再是一个教书匠,而真正的成长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甚至一个教育学者,专家,为教师的成长指引一条光明之路。

教学能力的提高范文

一、观察能力,是儿童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

以学生学习为例,有顺序的观察能使学生完整地看到每一个物体,有利于培养思维的条理性。

例如,在教学西师版小学数学第一册开始的准备课,是一幅反映开学第一天校园情景的图片,也是第一单元的主题图,主要用来帮助新入学儿童了解学校生活,提供对10以内数的认识,插图的内容比较丰富,而低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较弱,不能有条理、有顺序地观察,不注意整体观察。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先从整体入手,再到局部,按照由远及近有顺序地观察,通过让学生数一数、看一看、说一说的过程,使学生懂得前后左右上下的意义及观察的规律,从而使求知欲得到激发,养成多观察、勤思考的习惯。

二、思维、想象能力

思维能力是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想象能力是一种在表象基础上形成形象的认识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放开自己的想象力,达到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西师版二年级(上)数学用米作单位量长度的过程中,用“体验”的方法,让学生先观察1m的实际长度,并从米尺上看出1m等于100cm,同时让学生通过两臂左右伸平,用米尺互相测量的活动感受1m,进一步建立1m的长度观念,在此基础上,安排学生自由组合,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和宽,教室的长和宽等测量活动,紧密配合学习测量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还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到测量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到测量知识的价值,化抽象为具体,使学习变得生动,概念在头脑中更加清晰,有助于学生操作、想象能力的培养。

又如,在教学西师版二年级数学乘加、乘减过程中,教师出示了如下一道题:“妈妈买水果,西瓜花了4元、苹果花了4元、香蕉花了5元。问共花多少元?”让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讨论后,有的学生说:“用连加,4+4+5”,也有的学生思考后用前面所学的乘法知识“4×2+5”解,还有少数学生思考出把买苹果花的5元看作4元,买水果共花了3个4元还多1元钱,得出“4×3+1”,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启迪学生再思考,想象出把买香蕉和西瓜的4元钱都看作5元钱,就共有3个5元钱但少2元钱,于是得出“5×3-2”,由此提高了学生由观察到想象、通过思维得出结果的能力,使学生知道解决一个问题的方法有多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三、记忆能力是一种人们观察过的、思考过的、想象过的事物在头脑中保持和恢复的活动

因此,在教学时,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加深理解,复习运用所学知识,增强记忆力。

例如,在教学乘法口诀3时,通过课堂活动课,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边摆边说:每次摆3根小棒,摆1次是1个3根,3×1=3,口诀是一三得三;摆2次是2个3根,用加法是3+3=6,用乘法是3×2=6,口诀是二三得六;摆3次、4次……9次呢?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认真观察、思考、想象后,加深了口诀由来的理解,复习巩固了所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记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