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生物中个体的概念范例(3篇)

时间:

生物中个体的概念范文篇1

关键词:物理概念;巧妙引入;概念形成;巩固

事实说明,很多学生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上不能按照教师设想的那样顺利地发展,常常是因为他们在学习物理概念时遇到了困难,这是由于初中物理教材中的概念数量多,而且涵盖面广,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中,将认知性的物理概念分成三个水平:(一)了解,是对概念的初步认识,只要求说出概念的要点、大意,在有关的问题中能识别它们;(二)认识,是对概念的进一步认识,除了包含了解的要求外,强调应知道概念的确切含义,要会用它来分析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进行简单的计算;(三)理解,除了包含认识的要求外,主要是运用知识的要求更高一些。因此,要想更好地做好物理概念的教学,研究物理概念的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下面笔者结合自己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谈谈对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一点认识。

一、重视物理概念的引入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个物理概念的教学能否成功,引入是关键环节之一。用一开头就抄黑板写定义的方法,是注定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的,若教师能下点工夫,做点功课,用新颖的方式引入物理概念,吸引学生的兴趣,则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打下坚实的基础。

1.精心设计生动的演示实验,刺激学生感官神经

在讲授新概念之前,教师要千方百计从生动入手。生动的实验往往更能吸引学生注意,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这方面多费点精力是值得的。例如上《静电现象》这一课,讲到摩擦起电的概念时,我用一块事先使之带电的泡沫塑料块放在一个同学头上吸引该同学的头发,同学们很快被吸引住了,发出“咦……”“啊……”的声音,当我看到同学们瞪大的眼睛、张大的嘴巴时,我就知道我这节课已成功了一半。

2.精心组织学生自主活动,引导初建物理概念

新课改的课程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学生活动引入概念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在引入“摩擦力”概念时,我让一位同学用两只手压住同座位同学的一只手,被压住的同学用力抽手,两个同学都能体验到手之间产生的力,从而引入“摩擦力”。学生活动除了动手操作实验外,也可以用问题讨论的形式,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参与讨论,最终引入物理概念,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思考。

3.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从生活走进物理

对于初中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他们认识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活素材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引入“惯性”概念时,让学生观察刹车、加速、转弯时乘客的表现,结合自己生活中的经验,从而引入惯性,贴近生活,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4.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巧妙引入物理概念

概念引入的方法多种多样,而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也不能忽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可以用一段录音、录像、图片、动画等,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静态的概念动态化,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如在引入“速度”概念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一只大公鸡和一只蜗牛同时从起点出发,慢慢地大公鸡会走到蜗牛的前面,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到将要学习的概念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物理概念的巧妙引入,一方面能引起听课学生的注意,明确概念学习的目的,概念用来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而概念引入方式有多种多样,要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采用最恰当的引入方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关注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注意教法的多样化

1.应用各种物理研究方法,帮助形成物理概念

初中物理中涉及许多研究方法,诸如“类比法”、“对比法”等都对物理概念的教学有一定的作用。如在定义“速度”、“功率”、“密度”等概念时,思路是完全相同的,即通过两个物理量的比值反映物体本身的某种属性,对这些概念,教师通过类比,使学生能够达到融会贯通。

2.重视学生对概念的错误认识,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

在概念形成的初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往往不全面、不深刻,甚至还存在某些错误的认识,教师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对学生出现错误应高度重视,切不可视而不见或一带而过。例如,当像如图那样截去一半后,长方体密度将如何变化?或许有学生回答质量减少一半后密度也减小为原来的一半了。针对这种错误认识,我们要引导学生分析,截去一半后,长方体质量m如何变化?体积V如何变化?那根据公式ρ=m/V可知,密度ρ如何变化?最后再加以强化,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虽然可以由质量和体积进行计算得到,但与质量和体积均无关系。通过错误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丰富学生对概念内涵的认识,也有利于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这种不断释误,理解和反复认知的过程中,将会促进自身对物理知识的深度理解和长久记忆。

3.注重物理知识前后迁移,分析概念间的相互联系

很多同学对每节课的单个概念能够理解到位,却从不善于把这些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不能把相关概念综合成一个相连相容的概念网络,也就不能把它们应用于各种物理场合。事实上,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前后都有联系,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对概念规律的内在联系加以挖掘,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系统化,从而收到一石数鸟之效。

三、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的物理概念

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深入不下去,只有通过运用、练习,才能加深理解,使新学概念与已有的其他知识链接起来。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一般应采取循序渐进、逐步加深的教学方法,具体可分为三个梯度,下面以“杠杆平衡条件”为例,简述这三个梯度:1.初步的直接运用,如直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运用概念和规律对物理性质直接判断等。2.逐步提高的间接引申,如公式的变形使用,隐含条件的挖掘,推论的形成等。3.与其他物理概念和知识的交叉和整合,如利用其他知识为本概念、规律提供条件或运用本概念、规律为其他知识提供条件。一般在章节复习或总复习中提出,应在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时进行。

生物中个体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物理概念;课程标准;初中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究物理课程标准,深入挖掘教材信息,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针对物理概念教学的特点,处理好教学中各个学生容易出错的环节,为学生切实营造一个良好的物理概念学习氛围,进而为后面深层次的物理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一、重视课程标准,深入研究教材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内容,掌握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去钻研教材,吃透教材。了解每个概念在教材中的地位,力争做到主次分明、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处理好重点,把握住难点。这样物理概念教学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引入概念要生动直观

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本质的抽象概括。因此我们在引入物理概念时要根据学生认知结构特点和概念本质,采取灵活多样,简单易学的教学方法。我在物理教学中一般采用下述方法:

从学生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事例进行引入;从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物理实验现象引入;利用学生熟知的知识进行引入;用类比法引入概念;通过问题讨论引入概念等。

在进行概念引入时要注意掌握一些技巧:一定要选择一些典型、全面,能突出与概念有关的本质特征的事例,以减少非本质特征干扰学生理解概念。引入时所选择的旧知识要与新知识有实质性的联系,否则,容易形成模糊的或者是错误的概念,从而导致在认知结构中形成不正确的联系。所引入的问题能引起听课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三、概念的建立要准确、简洁

在建立概念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讲得简洁、准确,学生能够接受,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的话学生不易遗忘。反之,如果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某概念时,教师讲解繁琐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模糊不清,这将会影响学生理解概念,甚至影响后面的记忆和应用,进而影响学习兴趣。概念是用最简洁精准的文字表达,是经过反复实验验证与推敲得来的。例如,在讲解力的作用力的概念表述: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简短的几个字就可以说明力的本质。可以从语法角度去分析“力是作用”,力是什么作用呢?由“物体对物体的”几个字精确地揭示出力的物质性。有人会说有两个“物体”不就是重复吗?其实这里面的两个物体,是说明了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要至少有两个物体才能产生力的作用。

四、揭示概念的本质,实现理解上的突破

长期的物理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只有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加牢固地掌握概念。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让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明辨是非,摒弃干扰因素,正确理解概念,实现认识上的飞跃,为以后的物理学习打好基础。

如,我在惯性概念授课时是这样做的:讲解时我以外力停止作用后,小车、铅球等物体仍能继续运动的事实为出发点,逐个分析小车、铅球继续运动的原因,经过分析综合得出:运动着的物体在不受到外力的作用时,仍能保持运动。反驳了“外力是使物体产生和维持运动的原因”的错误观点。然后我又继续分析小车沿斜面下滑实验:当小车从斜面上滑下进入铺着毛巾的水平面上时,小车在通过很短的距离后就停下来了;对照这个实验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让小车在同一斜面上滑下,进入表面光滑的玻璃上时,小车通过的距离要比铺着毛巾的水平面上远得多。通过两个实验的对比初步得出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得越远。进而我又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推理的思维方法,设计一个理想实验:从斜面上滑下来的小车进入一个绝对光滑的平面,如果不受任何阻碍,小车将一直保持匀速直线运动下去。这样做的目的是突出“物体不受其他物体作用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这一概念。最后总结提出“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防止学生出现“惯性是某些物体所独有”的片面认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揭示概念的本质,不仅要求学生了解、熟记概念,而且应以概念为基础,让学生全面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清概念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

五、加强练习,巩固运用概念

在刚开始学习概念时,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模糊而不深刻,常和已学过的相似的旧概念混淆。教师要提供针对概念设计的问题让学生来练习,以巩固和加深概念。如,在学过“摩擦力”和“弹力”概念后,教师可以通过设疑:物体之间相互接触就一定有弹力吗?两个物体之间存在摩擦力时一定有弹力产生吗?摩擦力一定会阻碍物体的运动吗?然后,再与生活中的具体实例相联系进行分析,从而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弹力产生的条件:“两物体相互接触发生挤压产生弹性形变时产生弹力”。摩擦力必须是在两物体之间产生弹力后有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才会产生。摩擦力可以是动力,例如,我们常见的传送带传送货物,人在走路时等。在反复的练习实践中,既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巩固记忆,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另外,在概念教学中我们还应注意概念的阶段性。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序地、循序渐进地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正确理解。对于物理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要通过实验验证与加强练习相结合,让学生在多次循环中加深理解,从而达到最终掌握。

物理概念教学中要注重物理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尽量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的方式去接近科学家们在其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身经历并领会物理学家的实际创造过程和得出这些物理概念及规律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力求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生物中个体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80113

生物概念是人类对生物现象和生物本质的认识。掌握好生物概念,是掌握生物理论知识的基本前提,是学好生物学科的基本条件。对整个生物学科而言,生物概念犹如基石一般重要。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但要重视生物概念教学,更要掌握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下面笔者浅探高中生物教学的一些策略。

一、演示实验,增强概念的直观性

生物概念高度的抽象性是学生学习生物概念时遇到的最突出的困难,倘若教师能够在概念教学中有效解决这个难题,变抽象为直观,会让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升。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演示实验,以直观的实验引入概念,帮助学生轻松地理解概念、掌握概念、运用概念。例如,在讲解血液时,很多学生

总是搞不清楚

“血清”和“血浆”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个思维难点,笔者在课堂上现场给学生演示提取新鲜血液中纤维蛋白的实验,通过这样一个直观的实验呈现,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血清”和“血浆”的本质区别(是否含有纤维蛋白),从而顺利抓住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概念。

二、立足生活经验,挖掘概念教学资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或多或少都会通过一定的感性认知获得一些日常概念,而这些概念对学生形成科学的生物概念会有一定的帮助。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在开展生物概念教学时,要立足生活,挖掘生活中的生物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由生活经验的初步概念逐渐向科学的生物概念过渡。例如,在讲遗传和变异的概念时,笔者让学生回忆自己与父母拥有哪些相似的性状;在讲渗透作用的概念时,让学生思考妈妈在腌制白菜或者萝卜之类的蔬菜时为什么会出现很多水的现象;等等。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讲解生物概念,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生物科学的距离,同时因为有了生活前概念的铺垫,也可以让概念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比较概括,把握概念的关键特征

在学习生物概念的过程中,抓住概念的关键特征是掌握概念的关键一步。然而,在学习概念时,概念的关键特征和无关特征往往是同时出现的,无关特征越明显,学生越容易陷入概念认识的误区,造成概念理解上的混淆。因此,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要努力突出概念的关键特征,而通过比较的方式来突出概念特征无疑是最好的方式。例如,DNA复制、转录、翻译这三个概念,就可以利用比较的方式从模板、发生场所、原料、产物和意义这五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和概括。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抓住各个概念的关键特征,避免相近概念之间的混淆,同时还能在对比中找出概念之间的联系,增强知识的系统性。

四、针对练习,巩固概念理解

在学习概念时,通过练习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来改变概念的非本质属性,可以有效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概念,这也是教师进行概念教学时必不可少的步骤。例如,在讲“硝化细菌”的概念时,笔者提出了几个问题:硝化细菌属于真核生物还是原核生物?硝化细菌由哪些结构组成?硝化细菌的遗传物质是什么?硝化细菌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进行繁殖的?硝化细菌的新陈代谢属于什么类型?它在同化作用的过程中所储存的能量来自哪里?通过以上这些不同角度和方向的针对性练习,可以让学生了解硝化细菌概念的本质,深入掌握概念。

五、制作概念图,实现概念系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