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总结范例(3篇)
金融危机总结范文
文章通过评估国际金融危机对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影响发现,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之下,国家的进出口增速变缓,进出口企业的经济增长同步下滑,外向型经济发展形势变得非常恶劣。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国外市场需求减弱,贸易保护主义丛生,对外贸易环境恶劣。针对此种现象,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政府以及企业要增强对金融危机的防范意识,政府层面积极扩大内需,不能过度依赖对外经济;企业应不断开拓市场,提高产品质量,调整国际结算方式,降低金融危机对企业自身的打击。
[关键词]
金融危机;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含义和成因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概念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者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等)急剧、短暂、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多种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往往是呈现更为复杂的形式出现。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金融危机往往由一个国家或地区开始爆发,并且迅速波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经济联系越密切,则受到的影响就越大。危机影响范围具有国际性,称之为国际金融危机,具体指一国持续性的货币贬值、金融机构倒闭、金融市场动荡、借贷资金枯竭而引起的经济衰退并通过多种渠道传导到周边和与之经济联系紧密的国家,造成区域性和全局性的经济和金融指标恶化。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其显著特点是对角型流动性、支付系统与偿付能力的沉重打击而导致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衰弱;二是在存款人和投资人的市场预期改变和信心下降的情况下,使银行体系的运作面临更严峻的形势,进而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相关经济体运行发生危机。
(二)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国际金融危机的特征普遍表现为整个区域的货币币值出现了幅度较大的波动与贬值,经济增长受到严重打击,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比较大的损失。综合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四点。1.经济制度存在缺陷。一方面,政府要通过支出的增减来对国际收支进行管理;另一方面,利用汇率进行调整时,会对开放经济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因此政府对经济进行调控的难度加大。2.国际资本流动加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仅在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之间国际资本流动的速度和规模也都大大提高。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速度的变化促使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资本流入的规模已经远远大于经常账户的赤字。而许多发展中国家又无力保障外汇收入的稳定,这部分额外的外汇储备往往又以各种形式流回资本输出国。3.宏观经济政策上的失误。假设一国政府在制定宏观经济发展政策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本国的实际情况,政策制定得不够全面或者是制定了错误的经济政策就有可能导致危机的发生,而这种政策性错误可能会带来包括利率和汇率政策制定上的失误。比如政府决策,当收益小于成本时,放弃固定汇率,危机爆发(如图-1所示)。4.金融市场上政府监管不力。对于资本市场的开放,必须谨慎行事。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过早开放,会大大增加转轨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复杂程度。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要同时维持内外均衡,往往使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处于两难境地。综合以上分析总结,现代金融危机生成的根源是金融的脆弱性,而泡沫经济正是埋下的金融危机的种子,酝酿危机,在泡沫爆裂时金融危机爆发;金融自由化则使脆弱的金融雪上加霜,催生现代金融危机;僵化的不当的汇率制度为投机攻击提供了“靶子”,导致现代金融危机一般率先从货币危机开始。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外向型经济的影响——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为例
(一)金融危机导致我国进出口增速变缓改革开放以来,扩大出口一直是对外开放战略中最重要的目标。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出口竞争力进一步强化,6年中平均增长速度高达24.42%。与此同时,中国出口结构大幅改善,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从改革开放之初的46%上升到2007年的95%,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了57%和29%。中国是世界第二大出口国,出口占全球市场份额的近10%,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我国出口总额为100394.9亿元,出口增长率为7.43%;进口总额为79526.5亿元,进口增长率为8.52%,创下了自2001年以来的最低增速。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2010年的进出口总额出现了负增长,之后几年虽然有所回升,但是增长速度迟缓,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家的对外贸易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造成巨大冲击1.对出口企业的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出口影响逐月增加,从11月开始首次出现了负增长。(1)劳动密集型企业受到的冲击较大,高新技术型企业受到的影响较小。从出口统计数据来看,中国、钢铁行业以及家具、卫浴、五金、电子等产品的出口企业受到严重影响。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出口增长速度低于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2)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贸易额减少幅度较大。首先,欧盟、美国和日本是我国前三大贸易伙伴,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我国向这三个市场的出口明显回落。在危机爆发后,由于美国国内消费需求明显下降,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不断减少;同时,危机进一步强化了美元的弱势地位,加速了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的过程,给中国出口行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其次,间接影响中国对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双边贸易。中国对日本、德国、韩国、荷兰、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的出口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3)出口依赖型地区出口明显回落。据海关统计,广东、江苏、上海继续位列各省区市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前三名。2008年,广东省进出口总值6832.6亿美元,增长7.7%,进出口规模位列全国各省区市之首。同期,江苏、上海进出口总值分别为3922.7亿美元和3221亿美元,分别增长12.2%和13.9%。扣除物价因素以及人民币升值因素,广东的实际增长为负增长,江苏和上海的实际增长幅度也很小。2.对进口企业的影响。当前,金融危机不仅给我国的出口带来了明显的影响,还对进口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从统计数据来看,自2008年7月以来,进口与出口出现同步下滑,且下滑速度要快于出口。造成进口大幅下降的原因主要基于三个方面:一是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是导致我国外贸进口下降的重要原因;二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欧美市场的影响日益加深,加上近年来人民币对欧元大幅升值,导致境外市场对我国商品需求出现萎缩,从而影响了加工贸易的进口需求;三是由于在国内经济下滑的过程中,许多国内企业对进口产品需求减少,这进一步给进口企业的业务造成了负面影响,使得我国进口下跌的幅度在短期内显著高于出口。从金融危机对进口的影响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中国台湾、韩国、日本、澳大利亚以及美国等地进口明显减少;二是三大行业进口均大幅下降,进口价格不同程度下跌;三是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进口均出现大幅下降。
(三)金融危机使我国外部市场需求不足金融危机使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经济和贸易受到了较大影响,导致我国外部市场需求不足,从而影响了我国的出口。就美国而言,我国对美国的贸易依存度不断上升,由2001年的4.1%上升到2007年的6.89%,2006年高达7.56%,不过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下,2009—2013年的中国对外经济出现了很大的波动。由此可见,美国的经济衰退势必将影响到中国出口。
(四)国际金融危机使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外贸条件恶化金融危机使美欧经济增长前景担忧,企业销售下降、利润下降、开工不足、失业率上升,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反倾销、技术性、标准性、绿色的贸易保护手段会更加频繁出现。在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和美国贸易逆差高居不下的情况下,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将更加频繁。虽然美国一直倡导自由贸易,但当其利益受损时,往往就会违反自由贸易的规则,以公平贸易代替自由贸易。这样各种名义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将纷纷出笼。同时,金融危机使得美国经济放缓,导致美国需求内部化的微观要求不断增强,这也使得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可能持续抬头,对中国设立更多的贸易壁垒,这一切便构成我国食品、机电产品、纺织品和服装以及玩具鞋类对美出口的障碍。比如,美国曾炒作我国玩具、牙膏、水产品、轮胎、宠物食品等产品的安全问题,限制对我国有关产品的进口,严重损害了我国产品的国际声誉和相关出口企业的利益。一些国家除了压价之外,还通过抬高技术测试标准等非价格手段极力将市场风险转嫁给我国纺织出口企业,如故意提高产品测试标准,有些标准明显超出我国企业能力范围,从而制造出大量“不合格”产品,客户先勉强接受,一旦日后因产品品质问题而滞销、退货,就将全部责任推给我国出口企业,这种技术性软条款,给我国纺织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和订单风险。这些都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例证。
(五)我国出口的信用机制不健全,金融危机加大了收汇风险近年来,迫于国际市场竞争压力,我国出口企业从传统的信用证结算方式,改为赊销结算方式。这种结算方式,使企业直接面对海外买家的商业风险,收汇风险较大。特别是金融危机时期,信贷紧缩,导致了部分高度依赖银行资金运转的企业融资困难,融资成本增加,而且融资的额度也难以满足正常经营的需要,同时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在整体销售趋势下降的情况下,企业难以维持销售量和盈利水平,造成资金周转困难。他们把债务负担转嫁给我国企业,造成企业无法收回货款,坏账数量急剧增加,外贸信用风险增大。据国际信用保险机构科法斯的统计显示,2009年前4个月美国企业欠款指数上升了35%。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数据表明,2008年上半年,该公司收到来自企业出口美国的报损案件及报损金额比上年同期增长了几倍,全国范围内已有5200多户海外买家因拖欠我国出口企业货款或因破产而丧失偿付能力。来自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辽宁分公司的数据也显示,2009年进入10月份以来,外贸风险呈爆发趋势,10月10日至11月18日,该公司共接到报损案19起,平均每2天一起,同比激增375%;案值1091万美元,同比激增1898%。
三、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和企业的应对举措
(一)政府的应对策略1.加快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向内需拉动型经济的转变,加快产业升级,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降低国家经济的外贸依存度。由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我国出口的打击可以看出,出口导向型经济向内需拉动型经济的转变的紧迫性。从长远来看,走扩大内需之路,才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首选,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平稳发展。2.加速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进一步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出口企业试点工作。由于欧元持续走弱,汇率波动给出口贸易造成风险,人民币跨境结算可降低汇兑与交易的成本,一定程度上减少风险。因此,打破国际货币垄断,建立人民币国际优势显得非常必要。3.进一步开发多元化的出口市场。长久以来,我国出口大都集中在欧美等少数发达国家,成为诱发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抗风险能力差。政府应通过引导调整出口市场结构,积极开拓南美市场、中东市场、东欧市场和东北亚市场,鼓励跨境电商等新型对外贸易模式,为国内企业快速走向世界奠定良好的通道,这样可以通过出口市场的多元化来分散风险。4.政府应切实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和管理,灵活运用WTO机制,加强与各大经济体在贸易方面的谈判与对话。同时,对于反倾销和反补贴,应加强指导和引导,帮助企业积极和更有效地应诉。
(二)企业的应对策略1.积极拓展市场。在紧紧抓住现有的欧美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东盟、美洲等新兴市场,建立多元化的海外市场。同时,规避贸易壁垒:一方面,以危机为契机,充分利用一些欧美国家宽松的投资政策,变贸易为直接投资,通过海外设厂或直接参与海外并购重组等方式来规避贸易壁垒;另一方面,努力加强合作,力争与商务部、地方主管部门、联合商会建立联动机制,灵活运用世贸组织规则,应对贸易摩擦。2.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转变企业发展方式。要进一步加强研发,不断创新,积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安全标准,努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创立自主品牌,提升竞争力。3.扩大业务拓展模式。通过建立电子商务平台,高效利用网络销售模式来降低交易成本。通过网络平台,可减少参展、商旅、谈判等成本,扩展利润空间,增强抗风险能力。4.调整结算办法。在结算时争取多用英镑、美元或人民币等硬币来结算,结算方式尽量用安全的前T/T或L/C并尽早收回贷款,灵活利用出口信用保险,进一步降低结算风险(冯芙蓉、崔娜,2015)。
四、结语
当前,国际经济危机由于影响范围大,持续性强,冲击力较大,对外向型企业的影响也将更加明显,外向型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较多,要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和发展的压力也在增大。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了巨大的冲击和压力,同时也为我国经济走出去创造了机遇,我们需要从中寻找机遇,把危机作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转折点。充分利用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推动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创造优势条件,做好应对困难与挑战的各项准备。危机为我们提供了重新思考和资源重组的空间,我们需要更多从不同角度的探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既要适度进行市场创新,也必须有风险的监管,追求稳健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戴良整.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外向型企业的对策探析[J].中国商贸,2010,(14):192-193.
[2]冯芙蓉,崔娜.汇率不完全传导、宏观经济波动与货币政策关系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5,(29):66-69.
[3]刘赛力.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影响及中国的和平发展[J].东北亚论坛,2012,(2):81-88.
金融危机总结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影响;差异性
从2008年秋开始,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作为一个经济高速增长、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广泛影响。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及通信枢纽,研究金融危机对成都经济影响的差异性及其对策对我们全面认识金融危机的传导机理、促进西部地区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全域成都理念下成都各圈层经济发展的差异
(一)全域成都理念及成都三圈层划分
随着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获国务院正式批准,2007年7月成都市首次提出了“全域成都”的概念。所谓“全域成都”,就是要着眼于1.24万平方公里的现代化都市区,推动市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一体发展,整体推进城市和农村的现代化,努力构建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同时积极参与和推进区域合作,把成都建设成为服务全省、影响全国、走向世界而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大都市.
而以“一区两带三圈四基地”为主要思路的全域成都规划构架中提出“三圈”,即把成都所有区(市)县分为中心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三个圈层。这样做的理论基础最早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提出的圈层结构理论.
按照全域成都的规划构架,并结合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可将成都市分为三个圈层:第一圈层: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高新区;第二圈层:龙泉驿区、温江区、郫县、双流县、新都区、青白江区;第三圈层:彭州市、都江堰市、崇州市、大邑县、邛崃市、蒲江县、新津县、金堂县.
(二)成都各圈层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1.经济总量存在差异。2007年①成都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324.4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分圈层来看,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圈层②经济总量最大,占到全市gdp的一半以上;第二圈层次之;第三圈③层所占比重还不到全市的1/5。可见,成都三个圈层的经济总量存在明显差别.
2.产业结构存在差异。到2007年底,成都市基本完成了工业企业由中心城区向周边地区的迁移。调整之后,成都市三个圈层各自的产业结构特征显现出来:第一圈层第一产业已经全面萎缩,第三产业最为发达,产业结构类型属于321型,与发达地区较为一致;第二圈层发展则以第二产业为主,产业结构类型属于231型,应该说还停留在发展中国家的水平;第三圈层中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对比较均衡,产业结构类型也属于231型,但是第一产业比重超过20%,第二、三产业还处于较低的水平。3.居民收入水平存在差异。2007年,成都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617元,比上年增加2379元,增长21.1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642元,比上年增加736元,增长15.00%;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0008元。分圈层来看(见表1),第一圈层的居民收入水平最高,而第三圈层最低,仅为第一圈层的四分之一左右;第二圈层的居民收入水平则介于一、三圈层之间,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第一圈层比较接近,相差不过824.5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则与第三圈层比较接近,只高出678.29元.
4.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存在差异。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也是本文所指的经济增长的动力。成都市各圈层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如表2)。就第一圈层而言,消费和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接近,“三驾马车”的发展较为协调,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较为合理。其中,出口总额无论是绝对量还是所占比重都是三个圈层中最高的,这说明第一圈层的对外依存度高于二、三圈层.
再看第二圈层和第三圈层的出口、消费、投资比,二、三圈层投资所占比重过大,经济增长严重依赖于投资,动力结构明显失衡,尤其是第二圈层。第二圈层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8111107万元,与第一圈层相差不大,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036674元,却只相当于第一圈层的22%,因此,第二圈层经济增长的动力75%都来自于投资.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全域成都各圈层经济的影响及其差异
(一)金融危机相对缩小了全域成都的区内差异
在全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大环境下,成都市经济发展也遇到诸多问题,但由于地处内陆地区,对外贸易依存度相比东部沿海省份小,且受到汶川地震因素的干扰,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并没有给成都带来太多直接冲击,但间接影响的冲击仍是严峻的.
为了得出金融危机对成都各区域间差异的影响情况,笔者在173个行政区划间就2007年和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做一个比较,通过统计软件求得相关数据标准差、均值和变异系数(见表3).
由于两组数据均值不等,无法直接通过比较标准差来判断其各自的相对离散程度,也就是受到金融危机冲击后的差异化程度的改变,因此采用变异系数来进行比较分析。首先,2007年、2008年数据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63和0.59,均超过了0.30,说明两个年度各区(市)县之间经济运行情况存在明显的差异;其次,2008年数据的变异系数显著的比2007年缩小了近4个百分点,说明受金融危机影响,各区(市)县之间存在的差异相对的缩小了.
(二)全域成都内不同区域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差异分析
前面的分析指出,成都市三个圈层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四个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全域成都内不同区域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必然各不相同.。
从经济总量的差异来看,经济总量越大的区域越是相对发达的区域,一般来说,这些区域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程度和对外依存度较高。全球化程度越高,经济受全球产业链条中上下游环节的影响就越大;对外依存度越高,国际市场上商品和资源要素的需求和供给就能够越快地通过传导引起本区域生产、消费、投资等的变动。因此,经济总量与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正相关.
从产业结构的差异来看,本次国际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导致的次贷危机引起的,受影响最为严重的行业应该是房地产业和金融业。事实上,成都市房地产业确实遭到了沉重的打击,2008年仅实现商品房销售额626.7亿元,比2007年下降34.5%。但是,金融业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虽然增幅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了增长,这可能是因为我国资本项目并未完全放开所导致的。同时,由于家具制造、建筑等行业与房地产业紧密相关,这些行业也受到了较大程度的影响;制鞋、纺织等行业则由于过度依赖于国外市场而受到较大程度的冲击。从以上可以看出,受这次金融危机影响较为严重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第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受到的影响相对较轻.
因此,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与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负相关.
从居民收入的差异来看,居民收入水平高的区域,汽车、住房等中高档耐用消费品在社会消费总额中占有较大比重,这类商品的需求弹性一般较高,而食品、医药等生活必需品在社会消费总额中只占有较小比重,这类商品的需求弹性一般较低。在金融危机和经济收缩的大背景下,人们的预期收入下降,消费日趋谨慎,汽车、住房等需求弹性高的消费品势必受表1成都各圈层2007年人均gdp及居民收入情况圈层人均gdp(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第一圈层5454014542.418433.801.72∶1第二圈层2853413717.835881.172.33∶1第三圈层1360010205.755202.881.96∶1注:人均gdp是按户籍人口计算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各圈层所属区(市)县相关数据的平均值.
表2成都各圈层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以2007年为例)圈层出口总额(万美元)出口总额(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万元)出口、消费、投资三者之比第一圈层2370241730275.2911076196567588.44∶44.45∶47.11第二圈层80717589234.1203667481111075.49∶18.97∶75.54第三圈层17152125209.6185802642707512.00∶29.71∶68.29注:第二栏数据是将第一栏数据按2007年平均汇率折算得到的.
表3成都各区(市)县2007年、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异系数表数据名称2007年数据2008年数据标准差(δ)1077687.0811220590.355均值(μ)1709466.9412045169.118变异系数(cv)0.6304228850.596816344到严重冲击,导致本区域的消费大幅下降,从而影响经济增长。因此,居民收入水平与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正相关.
从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差异来看,不同区域的动力结构通常存在一定的差异。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外资金逆转回流,国内投资者信心下降,新开工项目减少,导致投资增速逐月放缓,这必然会对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拉动的区域产生较大的冲击。因此,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性与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正相关.
三、全域成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对策建议
通过本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成都应对金融危机应抓住区域内差异不断缩小的利好,并结合灾后重建的契机,为众多西部特大城市开辟一条应对金融危机不利影响,转“危”为“机”,使经济平稳增长的道路.
(一)抓住总量差异,凸显后发优势
从具体点上来看,二、三圈层的发展具有后发优势。由于成都各区域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不同,即发达区域受到更多的影响,且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各圈层间差异被相对缩小了,这些都是二、三圈层加速发展的有利因素,体现为在一圈层辐射下的后发优势。同时,一圈层作为高度发达区应该进一步调整自身经济结构,并寻求与二、三圈层在淘汰相对落后产业链上的协作——即二、三圈层积极承接中心城区相关产业链的转移.
(二)看准结构差异,推进优化升级
第一,要把握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产业链趋同化。各圈层间或是各圈层内部仍然存在产业链趋同,例如旅游业,二、三圈层的古镇游、农家乐、品茶等项目的重构严重。因此,在金融危机冲击的契机下,成都应加大各圈层间的协调发展力度,建立有效的共同规划发展机制,积极培育新型产业、拓展新发展空间,克服产业链趋同化.
第二,鼓励通过多种方式稳步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成都市应紧抓拥有灾后重建的投资市场利好,把握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特殊优势,稳步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一方面要稳定投资力度、不断完善企业链。另一方面要把握技术前沿、不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集约集聚发展,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要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第一产业发展步伐,逐步探索解决“三农”问题.
第三,不断加强区域合作促进联动发展。在把握成都市内部圈层结构差异的同时,还应看到成都市与四川省其他中小城市的差异。这就要求成都真正做到服从省上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安排,主动向高新技术、生物医药、环保产业以及生产性服务等四个方向发展,将过剩的、淘汰的产业链积极向周边的卫星城镇以及二线城市转移,与他们成为区域合作的伙伴,形成联动发展的机制.
(三)把握收入差异,分层扩大内需
全域成都各圈层间居民收入差异的存在,决定成都着力扩大内需应对金融危机当从各圈层实际出发制定相关政策:对一圈层而言,服务业占比重最大,且居民收入水平最高,进一步扩大内需就应该从服务业和大宗消费入手。一方面,金融危机给服务业特别是旅游业带来的冲击是不可小觑的,更影响到诸多配套产业的发展。再者服务业本身是绿色产业,不仅能带动gdp的增长,还能有效提升就业率。扩大内需从服务业入手就应该鼓励居民多旅游、多消费,从而有效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和经济下滑等问题。另一方面,扩大内需在收入水平较高的一圈层主要是鼓励居民加大对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品的购买,以此来拉动房地产、汽车制造或进口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抵御金融危机.
对二圈层而言,较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决定了在统筹城乡改革试验下坚定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其扩大内需的最终动力。扩大内需最大的潜力在于农民,这是由农民是最大的消费群体,同时也最有消费升级欲望所决定的。要持续不断实现农民增收,刺激农民群体的消费,化“危”为“机”,在缩小二圈层城乡收入差距的同时,实现内需的扩大.
对三圈层而言,较为均衡的二、三产业只能表面上说明其经济结构趋向合理化,但其经济总量和居民收入的低下才是经济运行的实际现状。当前金融危机对其的影响相对最小,因此抓住机遇、不断追赶才是出路。扩大内需在三圈层来看更多的应该转变为加大投资力度,不论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也好,还是积极招商引资也好,只有以投资带动第一轮的经济增长,方可使人均收入有所提升,才能进一步扩大内需.
(四)定位动力差异,实现稳步增长
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也暴露出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不合理问题,因此,应借机重新定位各圈层的经济发展目标以及动力构成,从而实现经济的平稳增长。一圈层是经济结构相对较为合理的区域,但不难看出其投资的作用仍然是居于第一位的,因此接下来的发展目标则是进一步扩大内需,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使其逐步高于投资。同时要不断加快开放步伐,进一步体现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虽然二、三圈层都属于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但鉴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实践,现阶段则都应立足于继续加大投资力度,特别是对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成为依赖一圈层辐射效应发展的后进区域。当然消费水平也应跟随经济的稳步提升而逐步的提高贡献率,最终才能向一圈层的合理结构看齐。其中,三圈层略高于二圈层的消费比重则说明了旅游业的大量带动作用。因此对旅游产业的进一步投资,也能带来最终的消费增加,形成相互间的乘数循环效应,共同推进经济的平稳增长。
金融危机总结范文篇3
[关键词]货币错配,汇率风险,金融危机
一、建立银行货币错配风险预警体系的必要性
货币错配是指经济主体拥有的资产和承担的债务用不同的货币计值,或者其业务经营活动中收入与支付用不同的货币计价,并且没有采取任何工具或手段规避汇率风险的现象。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货币错配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以及转轨经济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分析20世纪80年代拉美的债务危机、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以及21世纪初巴西及俄罗斯的金融动荡均可以发现,这些国家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汇率急剧波动甚至货币危机,而货币错配是汇率风险产生的前提,国内出现严重的货币错配既是导致这些国家出现汇率不稳定的重要根源,也是这些国家在危机之后经济不能很快恢复起来的重要原因。在所有发生过危机的国家中,银行部门的外汇风险敞口(近似货币错配)都有显著上升,见表1。阿尔巴(1998)等人的研究表明,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不仅银行部门的货币错配程度在上升,在韩国、印尼和泰国,它们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外币负债也快速上升。伯恩塞德、艾克鲍姆和雷贝罗(1999)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等国在危机前夕,存款货币银行、其他金融机构以及非金融企业存在大规模的货币错配(以占GDP的比重来衡量)叫。
货币错配对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除了增大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和提高化解金融危机的成本以外,它还影响一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汇率制度的选择,它使许多发展中国家在汇率制度选择上出现“浮动恐惧”,并最终被迫走上美元化道路的重要原因。从我国来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货币错配程度相当轻微,再加上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货币错配对经济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但自从2000年之后,随着对外贸易的扩大以及FDI的不断增长,我国近年遭遇一种新型的货币错配即债权型货币错配,同20世纪90年代新兴市场国家出现的债务型货币错配一样,债权型货币错配对我国宏观经济、货币政策、汇率制度改革以及金融业的稳健运行都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为此,通过构建银行货币错配风险预警体系,可以全面及时地把握我国银行体系的货币错配状况,一旦出现异常变化,相关部门可以据之迅速做出反应,将货币错配控制在一个相对安全的范围之内。这对保障银行部门的安全营运和预防金融危机的发生均具有重要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在一国出现货币危机或者本币急剧升值时,较低的货币错配程度有助于经济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到正常水平。
二、银行货币错配风险预警体系与金融危机预警体系的关系
货币错配风险预警系统与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目标是不同的。金融危机预警的目标是根据相关指标值的变化以及经验数据预测金融危机发生的概率,为决策当局采取措施预防金融危机的发生提供决策参考。货币错配风险预警体系的目标是准确测量我国商业银行货币错配的程度,为汇率政策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为监管当局了解银行系统的外汇风险并对银行危机的发生进行提前预警。正由于它们的目标不同,因而功能上也存在差异。货币错配风险预警系统主要功能在于识别和揭示银行体系中蕴含的外汇风险,它不能预测金融危机的发生,但它能为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的经济重建提供十分有用的信息。与金融危机预警体系强调全面性不同,货币错配风险预警体系仅关注银行与企业资产与负债、收入与支出的币种匹配情况,或者说只关注经济的货币层面,而金融危机预警系统不仅关注经济的货币面,而且关注经济的基本面。
卡明斯基等人通过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危机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有效的货币危机预警系统应当包括一套广泛的指标,并能获得充分的统计支持。他们认为,可以作为货币危机先行指标的变量是:国际储备下降数量、货币升值、信贷扩张、持续的通胀率、贸易账户恶化、出口表现、实际GDP增长率、货币供给增长速度的上升、广义货币与总储备的比值、财政赤字。基本上不能用于危机预测的变量是:对外债务、经常账户。而其他变量与危机的关系难以确定。从他们的研究来看,货币危机的先行指标如贸易账户恶化、出口表现以及广义货币与总储备的比值等已经考虑到了货币错配问题,换言之,货币错配指标应该是金融危机预警指标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也说明,货币错配风险预警体系可以作为金融危机预警体系的重要补充。值得注意的是货币错配风险预警系统并非可有可无,因为货币错配风险预警侧重于测量银行部门的外汇风险,为监管部门实施有效监管提供决策参考。
应该说,银行货币错配风险预警体系是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内外有关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设计来看,不同程度地考虑到了货币错配问题,其相应指标主要由外债余额、外汇储备及其同其他国民经济总量指标如GDP、进出口总额之比而构成。从这些总量指标上很难看出结构性问题尤其是银行体系货币错配的严重程度,因而是不全面的。此外,这些指标中不涉及企业货币错配情况,其实企业部门如果存在严重的货币错配,同样会给银行带来不利的影响(主要是信用风险)。银行货币错配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可以有效地弥补金融危机预警系统存在的这些问题。
三、银行货币错配风险预警体系的目标功能及主要内容
建立银行货币错配风险预警体系的目标是准确测量我国商业银行货币错配的程度,为汇率政策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并为防范系统性风险和对银行危机进行提前预警。银行总体货币错配风险预警体系的功能是,通过对整个商业银行体系货币错配的密切监控,对银行体系系统性的外汇风险提出预警,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最大限度地化解危机风险。同时,作为金融危机预警体系的一个子系统,与其他系统或指标相结合为监管当局提供金融危机预警。银行总体货币错配风险预警系统至少应包括三个模块:(1)银行货币错配测算指标模块;(2)风险预警信号模块;(3)对策反应模块。第一个模块是为了准确测量银行体系作为一个整体所具有的货币错配程度,为风险预警做准备。第二个模块主要是设计银行货币错配指标的临界值,对银行货币错配风险程度做出判断,这些判断将是下一步采取应对措施的依据。第三个模块设计的目的是针对不同的货币错配程度,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防范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风险。
预警系统构建的关键是银行货币错配指标的选择。笔者将结合相关货币错配指标及本国的实际情况尝试建立银行总体货币错配指标体系,期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作用。银行货币错配的测算指标应包括总量指标和结构性指标,还要包括直接货币错配指标和间接货币错配指标。具体说,指标的选取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相关性,即选择的指标与货币错配具有高度关联性;二是数据可得性,即指标中涉及到的数据能从一定渠道获得,最好来自国民经济统计与金融统计;三是互补性,即指标之间能相互补充,从而全面反映货币错配状况。银行货币错配测算指标体系如图1:
银行货币错配测算指标体系分两大类:
一是直接货币错配指标,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指标:(1)全部银行净外币资产总额与银行总资产之比,这一指标反映了银行资产币种结构,在债权型货币错配情况下,这一指标非常有效,比值越高说明债权型货币错配越严重;(2)外币存款占全部存款之比(即货币替代指标),这一部分刻画国内的外币化程度,比值越大,表示债务型货币错配越严重;(3)国外负债占全部负债之比,反映国内银行承担的外债水平,比值越高,同样表明债务型货币错配越严重;(4)全部银行净外汇敞口头寸与全部银行资本金之比,反映银行承受外汇风险的能力,其比值越高,越容易出现系统性的外汇风险;(5)表外业务未抵补外汇合约总值,是针对银行表外业务快速发展而设立的一个参考指标,表外业务中涉及外汇的部分增长越快,货币错配的可能性越大,同样给银行带来的外汇风险也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