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范例(3篇)
生物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范文
【关键词】情感教育体验;中学生;核心概念;教学模式
本文以下简单的概述了情感教育体验,并且将生物教学的核心概念也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同时,将将情感教育体验融入到生物核心概念教学中的必要性以及中学生生物核心概念的教学模式的选择进行了陈述,最后,将情感教育体验融入到中学生生物核心概念教学模式中的重要意义进行了综合阐述。
一、关于情感教育体验简述
所谓情感不是凭空而产生的,其本质离不开“体验”,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所进行的体验而体现于人们大脑的一种普遍反映活动方式。关于情感教育就是通过培养学生们的各类情感而使得学生们全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从而成为综合素质较强的社会应用型人才。在教学活动中,教学教师在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情感以外,还要给予学生们体验情感的机会,使得学生们能够在情感教育下而养成良好的思维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二、关于生物教学的核心概念分析
生物教学核心概念是指生物教学内容中关于概念性的知识,其包括基本概念、原理以及相关理论等知识,这些内容能够真实的反应出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是整个生物学科中的重要内容,能够反映出生物学科的逻辑结构。因此,在生物学科教学活动中,教学教师需要把握生物教学的核心概念,并且采取相关有效教学方法将这些重要内容传授于学生们,从而提高学生们的生物学教学内容的认识,以提高他们的生物学科成绩。
三、试析将情感教育体验融入到生物核心概念教学中的必要性
由于生物教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对其核心概念内容进行深刻领悟是实践的关键基础。根据目前生物教学实践来看,很多教学教师仍是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要求学生们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住生物教学内容中的概念内容,而没有采用其他有效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们记忆,以至于使得学生们的思维模式过于死板,并且其认知能力也被局限,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而且使得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受到了限制。因此,应用情感教学体验来融入到生物学科教学活动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们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而且还能够有效的掌握生物学科的教学内容,另外,这种教学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们的探究生物科学的精神,从而有效的将所有学生们培养成符合21世纪的全能性人才。
四、关于中学生生物核心概念的教学模式的选择
随着素质教育政策的推广与实施,学生们的主体地位逐渐得到了重视,因此,教学教师在选择生物学科核心概念教学模式的时候,需要结合提高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以及思维模式的教学目的进行选择,并且注重学生们的体验以及能力的培养,严格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式,而鼓励学生们之间进行合作式学习、自主交流学习、探究式学习,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利于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另外,教学教师还需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通过这些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使得学生们能够掌握到最新生命科学领域研究动态,从而使得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均得到了培养。
1.合作式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学生们之间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某一个学习任务,同时,教学教师会根据学生们小组间的表现而进行评价、鼓励的教学模式。这一中国教学模式不仅使得学生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得到了增强,而且还提高学生们的思维敏锐度。
2.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需要教学教师正确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学习,让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进行有效学习,在解决学习问题的同时,还可以自己制定学习计划以及学习策略,从而使得学生们更易于理解与掌握教学教师所传授的内容,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们自主完成任务的信心。
3.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通过教学教师来引导学生们进行探究学习的,学生们应用探究方法来主动获取生物教学知识内容,并且可以亲身来体验实践活动中生物学科的知识点,从而使得学生们更加稳固而掌握教学内容,因此,这一教学模式使得生物情感教育体验与生物核心概念教学能够完美结合。
五、试析在中学生生物核心概念教学模式中融入情感教育体验
将情感教育体验融入到生物学科核心概念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课前自主学习、课堂组织教学、课堂评价,例如:学生们在课前通过自主学习方式主动预习了教学内容,然后在生物教学课堂上,教学教师组织学生们之间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式学习,并且通过探究式体验生物学科的知识点,最后,教学教师会根据学生们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并且将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指出、分析,从而使得学生们不有效的掌握了生物教学中内容,因此,生物学科教学活动中,将情感教育体验融入到教学活动中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水平,同时,学生们的学习成绩以及综合素质均得到了提高。
综上所述,在开展生物学科核心教学的时候,首先让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方法来对生物学内容进行简单的了解,其次,在教学课堂上,教学教师组织学生们进行合作式探讨,最后,通过探究式教学模式来让学生们通过探究式学习方法来稳固生物学科的教学理念,从而有效的将情感教育体验融入到生物学科核心概念教学活动中,因此,通过情感教育体验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而且还有效的改善了教学现状。
参考文献:
[1]仰海峰.表象体系、主体幻觉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职能――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探析[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
[2]吴群芳.和谐社会视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达中的政府职能[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
生物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范文
摘要我国现阶段教育总目标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卫生健康教育。这也是生物学教学大纲规定的目的要求之一,学校负有提高学生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学生有崇高理想和道德品质,以及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任务,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生物学教学教材内容,发掘其中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因素,搜集有关方面的资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思想情感;教育
我国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爱国主义教育,因而各科教学必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机地进行思想教育。在中学生物学教学内容里,有着丰富的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因素,生物学教师也要把思想教育寓教育与教学中。
一、运用生物学知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在生物科学发展史中,曾经出现过形形的唯心主义理论,如目的论、特创论、物种不变论等,对生物和人体的种种现象作了歪曲的解释,影响了人们对生物作客观的正确的认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能使学生免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以及各种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侵袭,使学生正确认识生物和人体的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更好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并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结合教材可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教育。
1.生物界的一切现象的产生都有其物质基础
地球上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因此,一切生物都是由自然界最普通的元素所构成的,从而揭示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均统一于物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不仅从分子水平丰富了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唯物论原理,而且还指出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是分子活动。因而通过对蛋白质、核酸等分于结构的研究,以及它们在生物体内的变化活动,可进一步认识生命现象的本质。
2.生物界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发展、变化的
教师在讲述植物类群和动物类群时,使学生了解生物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不断进化发展的。种子植物由胚发育成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植物体;昆虫的变态发育史;蛙的胚胎发育史;哺乳动物例如家兔从受精卵发育成胚胎,胎儿到成体等,使学生了解生物体都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幼体到成体的生长发育以至衰老死亡的过程。由此阐明生物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而不是静止不变的。
3.生物界的一切活动都是受一定客观规律支配的
例如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昆虫的生活史,遗传的三大规律,基因控制性状的规律等。人们认识了生物界的客观规律,就能主动地按照人们的愿望,利用、改造、控制生物,为人类服务。
二、运用生物学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热爱科学的教育
1.讲解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我国历史悠久,土地辽阔,地处寒、温、热带,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珍贵的种类。这些资源既为人们衣、食、住、行等提供了必需的生活资源,也为工农业、医药卫生事业提供了宝贵的原料。如银杏、杉、珙桐、水杉等珍贵植物,有“活化石”之称的大熊猫、白鳍豚等我国特有的珍贵动物。通过讲解这些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2.讲解我国作物栽培和动物饲养、医术医药方面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我国是研究、利用、驯化动物最早的国家之一,根据科学家考察,600多种经济作物中,起源于我国的占五分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水稻栽培最早的国家之一,禾本科稷、黍、粟等原产我国,大豆原产我国,很多柑橘类桃、梅、李、杏等原产我国,我国蔬菜更是举世闻名。猪的饲养,蚕桑的利用,家禽家畜的驯化也有悠久的历史。医药方面,明朝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是世界闻名的医学巨著。1千多年前名医华陀已经运用麻沸散为病人进行全身麻醉,施行外科手术。2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一部《内经》医书,对人体解剖病理诊断和防治疾病作了阐述。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介绍我国现代生物科学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向,激起学生热爱生物科学,献身于生物学研究的理想
通过讲解我国在人工合成胰岛素、遗传工程、细胞杂交、优生优育、仿生学、环境保护、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其展望,使学生认识生物学科与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关系,从而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利用生物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及良好习惯
通过介绍生物科学的重要性,以及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实验教学,观察动植物等课外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并从中发现生物学尖子学生,为培养和输送生物科学的研究人才作出贡献。还要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怕挫折、困难的探索精神,同学间互助友爱的协作精神,以及养成爱护实验仪器的良好习惯。
生物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生物教学;情感教育;特征;方法;渗透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迅猛的发展,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物质文明发展迅速。伴随这一发展,世界充满激烈的竞争和挑战,而人才的竞争是最核心的。这种竞争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型人才的竞争,而是要求全方面的人才。教育改革无不是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目标,素质教育已成为全球性教育改革的热点,因此,我国调整教学目标,把素质教育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情感教育。我们也应该重视生物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渗透。
一、中学生自身的情感特征
(一)情感更加丰富,表现更加多样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生身体的发育。中学生的情感越来越丰富,会出现多样化的情绪,比如自卑感和自尊心等,青春期的烦恼,早恋带来的酸甜苦辣,人与人之间交流中的感触,寄宿生远离父母的情感变化等等。他们需要表达和宣泄,情绪活动强烈,一点小事就可以让他们燃起热情,也可能面对小小挫折就备受打击。他们常常通过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比如唱歌、吟诗、绘画,跳舞、写作、游戏等。
(二)高中生的情感已经趋于定型,但仍不稳定
高中生处在15--18周岁的年龄段,正是性格养成阶段。再这一时期,他们的性格已经趋于稳定,世界观已经初步形成,对人生观也有一定见解。他们对社会上的一些事情会发表自己的见解,遇到事情会先思考,根据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去做出判断。情感价值观已经趋于定型。但这种定型仍不稳定,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这种不稳定与他们的心理与生理特点有关,与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也有关系,而好胜心强与经验不足经常是造成中学生情绪波动的主要原因。
(三)情感心境转换明显
作为90后的现代中学生,情绪情感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起伏波动较大,他们会因为一件事的成功而欣喜若狂,激动不已,也会因为遇到的困难挫折而沮丧懊恼、垂头丧气,情绪在两极端间有明显的起伏。而由于出现表面上看来是莫名其妙的情绪波动,中学生心境也常常出现明显的变化。
二、在生物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的方法
(一)用最先进的教学理念强化教师自身的情感修养
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自身的情感素质直接决定教师的教育目标取向。只有自身情感素质较高的教师才会去了解学生内心,才会有意识的走入学生的情感世界。中学生在性格养成阶段,一天接触最多的就是老师,他们常常不自觉的以教师的人格特征为典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情感素质显得举足轻重。可以说情感教育要能够在生物教育中很好的实施,前提条件是生物教师有较高的情感素质。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情感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开展情感教育的关键因素。而生物学科在这方面有特殊的优势。生物知识非常丰富多彩,有动植物,微生物,还有关于人类内部环境的知识。这些知识与生活实际贴近,这就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有时,一节课下来,学生都没有感觉到是上课,更像是谈话,像游戏,像诊病,甚至像旅行。而且,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性课程,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多,老师和学生一起动手,更像是合作的伙伴,这为情感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三)在生物课堂中渗透情感教育
1.中学生应具备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生物学科中涉及到许多实验,这就要求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比如,在做《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中涉及到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配制和使用,斐林试剂的甲液是0.05g/mL的CuSO4溶液,双缩脲试剂的A液为0.01g/mLCuSO4溶液.在使用时,斐林试剂为甲乙先混合均匀再使用,双缩脲试剂为先A液,摇均后再B液。这就要求学生实验时保持严谨,记录实验结果实事求是。而有些学生实验没有成功,擅自根据所学知识填写结果,这就违背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针对这一现象,我教导学生由于误差、环境影响等多种因素存在,一个实验并一定只有一个结果,但实验中决不允许出现谎报瞒报,我们必须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学习和生活中也应如此。
2.培养团结合作精神。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很容易养成孤僻、冷漠的性格,这会严重影响他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我将学生分成12个小组,无论实验还是常规教学,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包括作业的检查,课程的预习,考试的总结,课堂的提问等,每一项都有完善的小组互做体系。实践表明,这样分组合作的效果很好。在每次活动中,学生们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共同商讨,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们也深刻的体会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3.创造成功的机会,树立中学生的自信心。针对现在的学生抗打击能力弱,易受挫折的特点,我在教学中经常给以鼓励。比如,在实验中,在课堂表现方面,我都使用激励性语言,为他们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充满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