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文档 > 教学总结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反思(整理7篇)

时间: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反思篇1

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学生很是配合,仿佛早已掌握了所有知识点,对于我的提问对答如流,甚至当我给出例题÷4时,全班不假思索不屑一顾的脱口而出四分之三,而当我问出为什么时,他们甚至不愿意去思考,仿佛我问的这个"为什么"简直就是废话中的废话。整个班级躁动不安,是清明假期临的缘故吧。看着即将发怒的老师,孩子们安静下一张张稚气的脸望着我,眼神中带有一丝丝惊恐。我突然想笑,这不就是儿时的自己吗?我沉住气笑着说:明天放假了,看大家很是兴奋吧!孩子们长舒一口气掩面而笑。我接着说:站好最后一班岗的战士才是真正的好战士。同学们心领会神的坐得端端正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接着说,"大家都知道除以4得四分之三,那除以4为什么等于四分之三呢?四分之三就相当于鱼。而老师想让你得到的是渔,你觉得呢?"果然还是聪明的孩子,轻轻一拨,大部分开始思考了,我和孩子们开始了我铺好的探究之旅。

一、通过操作,感悟算理。

我叫学生拿出前准备好的三个圆,让学生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对除以4这一结果的猜想。孩子们或静下心仔细思考;或把自己手里的圆形折一折、剪一剪;或在本子上画一画、写一写;或同桌小声交流自己的.想法。我把想法不同的孩子叫上讲台,在黑板上画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并让他们一一介绍。通过学生的操作,得出两种分法,方法(一):把三个圆一个一个分,每次得四分之一,分次,就得个四分之一,就是四分之三张饼。方法(二):把三个圆叠起,平均分成4份,得到张饼的四分之一,也是个四分之一,相当于一张饼的四分之三。不管怎样分,都可以验证÷4用分数四分之三表示结果。还有学生想出了方法(三):除以4得07,07化成分数也是四分之三。通过学生自主操作让其充分理解其中的算理。

二、再次说理,悟出关系。

在学生初步感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我有意识地把例题改了一下,把块饼平均分给个人,把4块饼平均分给7个人,让学生通过画图或说理,快速的算出它们的商。让学生亲身体会到计算两个整数相除,除不尽或商里面有小数时就用分数表示他们的商,这样既简便又快捷,而且不容易出错。

通过学生自主生成的三道算式,让学生去发现除法与分数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并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最终学生小结出: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并明确:除法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是一种数。

三、对比练习,深化知识。

出示:

把三块饼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每人分得这些饼的几分之几。

把三块饼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分之几块。

让学生观察这两道题目的区别,一道带单位,一道不带单位。第一道是根据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单位"1"的几分之一,是份数与单位"1"的关系,在数学中我们称为分率,分率不带单位。第二题带单位则表示的是一个具体的数量,则用总数量除以平均分的份数得到每份的具体数量,得数的单位跟被除数的单位一致。明确:分数有两种含义,一种表示与单位1的关系即分率(不带单位),一种则表示具体的数量(要带单位),为以后学习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做好铺垫。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交流汇报的基础上去推理和概括,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一直崇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总结,让学生能学习探究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单纯的教授一些解题技巧,因为我知道授生以"渔"永远比授生以"鱼"的重要的多!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反思篇2

《分数和除法的关系》教学反思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材呈现的直观的情境图: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分饼的情境,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相当熟悉,不但生活中有,以前的课本知识中也有,生活、学习的经验体会到和以前分饼的问题有相同之处,都是用饼分给一些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得多少个饼的问题,算式是34=?,有直观的情境图帮助学生思考,有学生知道这个算式的结果是3/4块。借机可以让全体学生直观地体会结果不满1时可以用分数表示,直观帮助学生初步体会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验证34是否是3/4块,也就是每人分得是3/4块饼吗是这堂课的难点,操作能帮助学生理解。方法一是一个饼一个饼地分,将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朋友分得其中的一份,也就是分得1/4个饼,用同样的方法分别将第二、第三个饼也分,每个小朋友还是分得1/4块饼,三次一共分得3个1/4块饼,合起来是3/4块饼;方法二是三个饼叠在一起分,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朋友分得其中的一份,也就是每人分得3块的1/4,有3个1/4块饼,即3/4块。操作、图像都是直观的不同手段和形式,同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3/4块饼得到的过程,形成丰富、准确的.表象。

观察等式34=3/4、35=3/5可以发现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有了板书的直观支撑,学生很容易知道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的分数线;有了板书的直观支撑,学生很容易知道除法与分数的区别,除法是一种四则运算之一,而分数是一种数,相对于自然数、小数而言的另外一种形式的数。在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沟通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形成相应的技能。如,先将被除数改写成分子,后将除数改写成分母来的比较简单,且不容易出错等等。板书是可以一直留在学生视线中的直观媒体,便于学生反复观察、比较,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相应的结论。

情境图、动手操作、直观演示、板书这些形式和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试一试是让学生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换算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题目:7分米=()/()米23分=()/()。学生交流中有两种思路,一是运用分数的意义来解决问题的,把1米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10份,7分米是这样的7份,所以7分米=7/10米;二是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时,用除以进率的方法解决问题,即710=7/10(米)。运用分数的意义和规律准确完成单位之间的换算,学生在思考时是离不开直观的支撑的。直观是学生理解的基础,直观是沟通知识的桥梁。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反思篇3

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学生很是配合,仿佛早已掌握了所有知识点,对于我的提问对答如流,甚至当我给出例题3÷4时,全班不假思索不屑一顾的脱口而出四分之三,而当我问出为什么时,他们甚至不愿意去思考,仿佛我问的这个"为什么"简直就是废话中的废话。整个班级躁动不安,是清明假期来临的缘故吧。看着即将发怒的老师,孩子们安静下来一张张稚气的脸望着我,眼神中带有一丝丝惊恐。我突然想笑,这不就是儿时的自己吗?我沉住气笑着说:明天放假了,看来大家很是兴奋吧!孩子们长舒一口气掩面而笑。我接着说:站好最后一班岗的战士才是真正的好战士。同学们心领会神的坐得端端正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接着说,"大家都知道3除以4得四分之三,那3除以4为什么等于四分之三呢?四分之三就相当于鱼。而老师想让你得到的是渔,你觉得呢?"果然还是聪明的孩子,轻轻一拨,大部分开始思考了,我和孩子们开始了我铺好的探究之旅。

一、通过操作,感悟算理。

我叫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三个圆,让学生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验证对3除以4这一结果的猜想。孩子们或静下心来仔细思考;或把自己手里的圆形折一折、剪一剪;或在本子上画一画、写一写;或同桌小声交流自己的想法。我把想法不同的孩子叫上讲台,在黑板上画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并让他们一一介绍。通过学生的操作,得出两种分法,方法

(一):把三个圆一个一个分,每次得四分之一,分3次,就得3个四分之一,就是四分之三张饼。方法

(二):把三个圆叠起来,平均分成4份,得到3张饼的四分之一,也是3个四分之一,相当于一张饼的四分之三。不管怎样分,都可以验证3÷4用分数四分之三来表示结果。还有学生想出了方法

(三):3除以4得0.75,0.75化成分数也是四分之三。通过学生自主操作让其充分理解其中的算理。

二、再次说理,悟出关系。

在学生初步感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我有意识地把例题改了一下,把3块饼平均分给5个人,把4块饼平均分给7个人,让学生通过画图或说理,快速的算出它们的商。让学生亲身体会到计算两个整数相除,除不尽或商里面有小数时就用分数表示他们的商,这样既简便又快捷,而且不容易出错。

通过学生自主生成的三道算式,让学生去发现除法与分数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并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最终学生小结出: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并明确:除法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是一种数。

三、对比练习,深化知识。

出示:

把三块饼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每人分得这些饼的几分之几。

把三块饼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分之几块。

让学生观察这两道题目的区别,一道带单位,一道不带单位。第一道是根据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单位"1"的几分之一,是份数与单位"1"的`关系,在数学中我们称为分率,分率不带单位。第二题带单位则表示的是一个具体的数量,则用总数量除以平均分的份数得到每份的具体数量,得数的单位跟被除数的单位一致。明确:分数有两种含义,一种表示与单位1的关系即分率(不带单位),一种则表示具体的数量(要带单位),为以后学习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做好铺垫。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交流汇报的基础上去推理和概括,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一直崇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总结,让学生能学习探究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单纯的教授一些解题技巧,因为我知道授生以"渔"永远比授生以"鱼"来的重要的多!

作者简介

刘璐,中国共产党党员,大学本科学历,艳梅名师工作室研修员。20xx年参加工作至今,一直担任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多次参加教学比武,分获市特等奖,县特等奖,县一等奖。数次被评为乡优秀教师,获县嘉奖。20xx年一师一优课获部级优课。坚持用"爱"和"知识"去呵护每一位学生,期待每个课堂都能充满"童真".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反思篇4

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难点是用除法意义理解分数意义。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不论是被除数小于、等于、或大于除数,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能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这节课的内容还是比较简单的。如果单纯的教学它们的关系:一个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学生一定学得很扎实,但是这样一来3÷4=的算理往往被忽视。因此我把重点放在例题2,3÷4=()(块)的探究上。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让学生思考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可以有几种分法。

生1:我们先把1块饼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每人先拿其中的一份,有3个圆,那就是每人有3个1/4块是3/4块。

生2:把3块饼重叠的放在一起,然后再平均分成4份,每人拿其中的一份,里面也有3个1/4是3/4块。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1块饼的3/4,3块饼的1/4,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3÷4=的算理。

在整节课中我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学习活动中,发展了个性,培养了能力。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反思篇5

本节课在学习分数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分数的意义是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揭示的。分数与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整数相除(除数不能为0)的商揭示分数的另一方面的意义,以加深和扩展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为学习假分数以及把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作准备。

成功之处:

夯实分数的意义的'第二种情况。在教学例1时,将除法的意义与分数的意义联系起来。实际上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3人,求每人分得几个,就是应用整数除法的意义来列算式,只不过结果是依据分数的意义得出来的。而在例2的教学中,首先通过学生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块,也是应用平均分的除法意义列出算式,然后让学生实际分一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三种不同的分法:一是把第1个饼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朋友分得1/4块,再把第2、3个饼同样均分,最后每人分得3个1/4块,把它们拼在一起,得到1个饼的3/4;第二种是把3个饼摞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朋友分得3个饼的1/4,拼在一起就是1个饼的3/4;第三种是把每个饼平均分成4份,一共分了12份,把12份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3份,也就是3个1/4份,即3/4块。通过两个例题的教学,明确列式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在计算时依据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不足之处:

学生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时,列式总是出错,被除数和除数容易颠倒。

改进措施:

1.加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列式训练。

2.在教学中还要加强分数意义的两种情况的对比,让学生明确分数不仅表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还表示实际数量。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反思篇6

理解与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及其应用。不但可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而且为后面学习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百分数打下基础。所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及应用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执教教师能从整体上把我教材,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获得;课堂上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同时学生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教学过程,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学生独立地发现并应用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效果显著。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改变单一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指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特征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因此,教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的教与学的方式,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让学生思考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可以有几种分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一块饼的,3块饼的,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3÷4=”的算理。

探索是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实现教学的“再创造”,在这其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潜在和深远的。本课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动手分圆片,让他们在自己的尝试,探究,思考中,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在生成新的问题,给学生留足了操作的空间,因此学生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理解得比较透彻。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反思篇7

在本次校举行的公开课活动中,我听了高年级刘老师的一节数学课,听过这节课后。

我认为优点体现在:

一、能够借助直观形象的实物图,通过动手操作、演示说明等方法,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二、小组参与的力度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手、眼、口”都得到了锻炼。

不足之处是: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过多,使整堂课显得罗嗦,练习的时间相对缩短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让学生理解:一个饼的四分之三也就是三个饼的四分之一,这个环节结束后自然而然地就引出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因前面耽误的`时间过长,致使本节课的内容没有讲完,学生没有理解透彻,教师就急于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从刘老师的这节课上,我也看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作为数学教师,怎样上好一节课,怎样让学生切实理解所学内容?

我认为有以下两点值得去深思:

一、有没有把课堂还给学生?

课改风风火火进行了这么多年,而且一直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师只做引导者,可是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的多,学生说的少,完全还是过去老的教学方法,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1、教师恐怕学生学不会,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就;2、耽误教学进度;3、教师还没有形成意识……

二、如何“还”?

很大一部分教师,也想把课堂还给学生,可是如何“还”?完全放手行吗?学生不是理想化的学生,因为学生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要指望他们什么都会,如果“收、还”不当,还会适得其反,只有“收、还”得当,才会事半功倍。

说起容易做起难,要做到以上两点绝非易事,不仅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更要深入地了解学生、钻研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