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龙果的土壤要求(收集5篇)
火龙果的土壤要求篇1
关键词:柳河;火山岩稻米;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004-2
吉林省柳河县地处吉林省东南部,东经125°17′-126°34′,北纬41°53′-42°35′之间。这一带在第四纪晚期,由于地壳运动,火山喷发出的岩浆凝结成大面积的火山岩台地。经过年久的风化浸蚀作用,台地上积聚了一层厚厚的腐殖土,土质松软、肥沃,加之多条河流横贯其中,水源极为充足,最适宜种植水稻。近几年来,柳河火山岩稻米先后获得了中国名牌农产品、吉林省名牌农产品、吉林省人民放心产品、长春农博会金奖等荣誉。2009年柳河县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授予“中国火山岩稻米之乡”。
1柳河火山岩稻米基本特点
1.1柳河火山岩稻米的生态条件
1.1.1农业生态环境柳河县地处长白山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第二松花江源头,是一个“七山半水二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半山区。山清水秀,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57%,水资源充足,水质清澈,空气清新,土壤肥沃,气候宜人,农业生态环境优良。柳河县生态环境经地质矿产部吉林省中心实验室测定:土壤、农田灌溉用水和空气质量分析测量结果符合NYT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标准。
1.1.2水资源状况柳河县境内有大小河流60余条,流程10公里以上河流29条,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丰富,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2.8亿m3,其中地表水11.2亿m3、地下水1.6亿m3。全县现有各类水利设施1558项,蓄水工程384项,有中型水库3座。全县的水利设施能够充分保障水稻灌溉用水需要。
1.1.3产地气候条件柳河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736.3mm,5-9月份降水量620mm。年平均气温5.5℃,极端最高气温为37.5℃,极端最低气温为-37.2℃,年大于10℃有效积温2800-3000℃。全年日照时数2560h左右。无霜期为130-140d。8-9月水稻出穗至成熟期平均气温17.7℃,平均温差12.8℃。半山区日温差大,有利于糖分和干物质积累。因此,柳河县出产的大米的甜度要大于平原地区所产的大米。
1.1.4种植土壤特点柳河县水田土壤主要是在火山喷发所形成的火山岩台地上,经过年久的风化浸蚀作用所积聚的腐殖土,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在2-8%左右,比长春地区高1-5个百分点。水稻生长主要三元素:氮含量0.01-0.37%,磷含量0.07-0.26%,钾含量1.79-2.81%,基本满足水稻生长的基础肥力。土壤中还含有农作物生长所必须的中微量元素钙、镁、硫、硅、锌、铁、铜、锰等,其中镁的含量很高,有利于水稻脂肪的合成。土壤PH值在5.0-6.8之间,属偏酸性土壤。土壤肥沃而且又属偏酸性,中微量元素丰富是柳河火山岩稻米独特品质形成的重要条件。
2.1柳河火山岩稻米的质量特色
2.1.1物理指标柳河火山岩大米米粒半透明,有光泽,垩白小,垩白率低,外形呈短圆或长椭圆,整米率≥97%,糠粉<0.15%,矿物质<0.02%,带壳稻谷<4粒/kg。
2.1.2食味品质柳河火山岩大米以其米饭特有油亮、口感柔软、滑顺、粘而不粘口、凉饭不回生、气味清香、甜味适口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2.1.3理化指标柳河火山岩大米水分<15.5%,直链淀粉含量15-18%,胶稠度>75mm,蛋白质含量5-7.5%,垩白粒率<10%,垩白度<1%,碱消值6-7级。
2柳河火山岩稻米产业发展现状
2.1火山岩稻米产销量稳步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县水稻种植面积只有22万亩,年产量4.4万吨。近几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广大农民种稻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目前全县水稻种植面积比1990年增加了近10万亩。稻米单产由1990年的亩产1000斤增加到2010年的1200斤,特别是超级稻单产突破1500斤,大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近年来,随着稻米加工企业直接介入稻米的市场化经营,稻米产品质量得到明显优化,销售地区不断扩大,从原来的本地销售,到现在的销往广州、上海、宁波、北京、天津、大连。“圣水”牌火山岩大米还曾远销日本。
2.2品种品质不断优化,火山岩稻米品牌逐年增加。
多年来,我县在稻米品种结构优化方面大力调减劣质品种,发展优质品种。目前主要栽培品种有:吉粳83、吉粳88、通育217、通禾837、秋田小町、松粳173、稻花香等,这些品种产量适中、米质较好。
目前,柳河火山岩稻米已有“圣水”、“禾畅”、“蛙田”、“一统河”、“姜家店”、“五福门”、“珍吉粒”、“三统河”、“老管家”、“香当帅”、“岩穗”、“芳谷”、“全胜香”、“基成”、“净月泉”等23种注册商标,其中“圣水”牌火山岩大米1998年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证书,2000年获长春农业博览会金奖,2005年获得吉林省著名商标,2006年被吉林省人民政府认定为“吉林名牌农产品”。2007年在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办的第六届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会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对柳河火山岩稻米独特的生态环境、先进的栽培技术、高精的加工工艺以及优惠的扶持政策给予高度评价,并且欣然题词“祝吉林柳河稻米产业兴旺发达”。
2.3加工转化能力日趋增强,“订单生产”逐步推广。
据统计,柳河县现有通过QS认证稻米加工企业26户,企业总资产1.6亿元,拥有年加工能力42.3万t。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星泰米业、禾兴米业2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圣水绿色食品、蛙田米业、丰田米业、三统河米业、聚鑫源米业、腾龙米业6户。26户企业中,年加工能力最小的企业也在250t以上,最多的柳河聚鑫源米业有限公司,年加工稻米能力达4.5万t。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仅2010年,全县稻米加工企业就投资近1400万元进行企业改扩建。新建库房、车间6380m2,征地2.9万m2,建晒台1.1万m2,购置色选机、抛光机、提升机等加工机械32台。
近几年,为了保证品牌优势,提升稻米品质,全县稻米加工企业正在逐步推行“订单生产”。去年全县“订单生产”规模达到7873户,带动农户增收2526万元,户均增收3200元。
3当前制约柳河火山岩稻米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3.1火山岩稻米产业化程度不足,产品品质亟需优化
目前,我县火山岩稻米种植面积基地化规模相对较小、标准化程度低。全县标准化基地面积仅有13.4万亩,占水田总面积的41.9%,年产量7万t左右,占总产量的40%。因此,有相当一部分稻米加工企业为了满足生产需要,不得不对千家万户的不同品种、不同等级的稻米混合收购、混合仓储、混合销售。在实际上形成了稻米产品“产量多、品种杂、品质差”的局面。势必会影响到柳河火山岩稻米的社会信誉,乃至长远发展。
3.2火山岩稻米种植品种有待规范
我县在火山岩稻米种植品种上存在“多、乱、杂”的现象,2010年,全县种植的品种有50多个,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也只有8万亩左右,有30多个品种种植面积在万亩以下。优质水稻品种短缺,特有品种尚未确立,难以形成具有独特声誉的名牌火山岩稻米产品。
3.3稻米加工企业多而不强,尚未形成产业优势
2010年,我县通过QS认证的26家稻米加工企业年实际加工生产量仅为6.33万吨,利润620万元,上缴税金只有144万元。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企业整体规模小,除几家龙头企业外,其他企业均没有建立生产基地,缺乏优质稻米来源;二是企业与农民之间多为松散型的关系,尚未真正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机制,稻米产业化链条的各个环节缺乏紧密的联结机制。三是缺少稻米深加工项目,产业链条短。当前我县稻米产业还处在“粗加工饱和,深加工短缺”的阶段,产品基本都为食用米,还未有其他高附加值产品。
3.4品牌建设滞后,经济效益不高
我县火山岩稻米产业的核心问题是“品牌建设”问题。柳河县地处北纬41°-42°之间的世界黄金水稻种植带上,生产的火山岩大米品质和口感均优于黑龙江和辽宁两省的产品,但我县火山岩大米的知名度远远不如黑龙江五常大米和辽宁盘锦大米。由于品牌建设的相对落后,没有形成知名品牌,缺乏市场竞争力,使柳河火山岩大米在京、沪、杭和长江以南地区不被大多数人了解。
3.5自有资金短缺,银行贷款艰难,是我县火山岩稻米产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我县稻米加工企业大多数是季节性企业,每年秋季新粮上市后,都需要大量资金用于收购和储备,而大米销售一般都是售后付款,导致企业资金流动缓慢,造成了资金严重短缺,直接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同时金融部门贷款标准高、手续繁琐、企业有效抵押物少,也导致企业从银行获得资金困难。
4对发展柳河火山岩稻米产业的几点建议
4.1制定标准、重点扶持,逐步形成产业龙头
柳河火山岩稻米产业的发展,有赖于龙头企业的做大做强,而龙头企业的壮大要靠品牌、市场、技术、质量、管理、资金等条件的支持。因此建议制定有关标准,对全县稻米加工企业进行评比,选择发展定位准确、有资金实力、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从政策、项目、人才等方面给予扶持,促进企业发展壮大。通过龙头企业拉动,实现基地的发展、品种的统一、质量的提升,品牌的做强、效益的提高,真正实现火山岩稻米产业的大发展。
4.2增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加强火山岩稻米园区建设
在农业生态县建设和部级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火山岩稻米基地建设。以火山岩稻米产业发展规划为目标,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订单生产”等多种形式与农民确定稳定的产销关系,完善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接机制,使企业从标准化生产中得到更快的发展、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使火山岩稻米产业真正成为我县的支柱产业。
4.3实施“种子工程”,推进种植品种优质化
根据火山岩稻米市场需求,以实施水稻良种补贴为重点,加快优质水稻种植品种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优质品种种植覆盖率。同时加强与吉林农业大学、通化农科所等科技资源的合作,紧跟农业科技发展步伐,促使水稻品种不断更新、产量不断提高、品质不断优化。
4.4发展稻米精深加工,延伸火山岩稻米产业链条
把稻米精深加工作为火山岩稻米产业中带有方向性的一件大事来抓,重点扶持大中型稻米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发展饲料工业、食品工业、生物化工、酿造等高耗稻、高附加值的综合加工产业,提高加工规模的深度和档次。在常规加工食用稻米的基础上,对主产品(稻米)和副产品(碎米、米糠、米胚、稻壳)进行再加工提炼,制成新的产品,延伸产业链条。
4.5努力营造宽松的产业发展环境
火龙果的土壤要求篇2
关键词原子吸收光谱法;土壤;植物;中微量元素;测定
中图分类号S153.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1)03-0040-02
DeterminationofMediumTraceElementinSoilandPlantbyAtomicAdsorptionSpectrophotometer
HAOXue-ningHAOQiang-qiangLIUXue-lian
(AnalysisandTestingCenterofQinghaiAgricultureandForestrySciences,XiningQinghai810016)
AbstractFromselectingtheoptimumanalysistechnique,eliminatingobstacles,samplepreparationetc.,themethodofdeterminingthemediumtraceelementinsoilandplantusingatomicadsorptionspectrophotometerwasintroduced,soastoprovidereferencesfordeterminationofmediumtraceelement.
Keywordsatomicabsorptionspectrophotometer;soil;plant;mediumtraceelement;determination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是基于从光源射出具有待测元素特征谱线的光,通过试样蒸气时被蒸气中待测元素基态原子所吸收,根据辐射特征谱线光被减弱的程度来测定试样中待测元素含量的方法。理论和实践表明,锐线光源辐射的共振线强度被吸收的程度与待测元素吸收辐射的原子总数成正比,在一定的实验条件和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吸光度与被测元素的浓度服从比耳定律。因此,测定吸光度就可求出待测元素的浓度。
原子吸收光谱法具有干扰少、测定范围宽、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等优点,可分析元素达70余种,成为普及程度高的仪器分析技术之一。在我国已广泛用于地质、冶金、化工、食品、环保、生物和医药卫生等各个领域。在农业方面,主要应用于土壤、肥料及植物体中的中微量元素分析、水质分析、土壤重金属环境污染物分析、土壤背景值调查及农业环境评价分析等方面[1]。
党中央、国务院对指导农民科学施肥工作非常重视,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写入中央的一号文件。2005年农业部启动全国测土配方施肥行动计划,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本着作物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2006年春青海省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陆续启动,至2010年各项目县、市已建成测土实验室并开展工作,至今全省28个县、市已全面展开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按照项目要求,除测定土壤、植物中大量元素外,铜、铁、锰、锌、硼、硫等中微量元素也是必测项目,目的是为下一步开展耕地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土壤植物中微量元素,是农化分析必备的条件和手段,也是不可缺少的分析仪器[2-5]。现将原子吸收光谱技术在土壤农化分析中的应用作一阐述。
1原子吸收光谱技术
1.1火焰法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比较成熟且应用广泛的分析方法,具有干扰少、易于控制、易于标准化、设备价廉且易于使用等特点[6-8]。但对于耐高温元素,如硼、钒、钽和钨等,在火焰中仅部分离解;含有钼和碱土金属类的样品在火焰中不能完全分解;共振线在远紫外区的元素(磷、硫和卤素)不适宜用火焰原子吸收测定。
1.2石墨炉法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相对检测限或浓度检测限比火焰原子吸收低1~2个数量级,其绝对质量检测限常要低3个数量级。石墨炉的测定速度比较慢,一般只能测单个元素[9-10]。其分析范围不宽,一般不到2个数量级。因此,只有在火焰原子吸收提供的检测限不能满足要求时才用石墨炉法。
1.3氢化物法
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法已用于数种元素的分析。此方法灵敏度高,易自动化,测定砷和硒的灵敏度已达到μg/kg。对于砷、锑、铋、锡、硒等元素在火焰原子化测定灵敏度不高时,可以使用氢化物发生法。
2原子吸收光谱技术的选择
对于测定含量较高的金属元素,火焰原子吸收是首选的技术。石墨炉原子吸收检测下限可低至10-12g,测定超微量水平的金属元素选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最为合适。石墨炉原子化器仅需5~100μL试样便可做1次测定,固体试样也能测定。砷、硒、锑、铋很容易转化成不稳定的氢化物,这些氢化物在室温时为气态,氢化物法可从相对多的样品中取出最少量的样品进行处理,通过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中热分解氢化物进而定量测定。火焰原子吸收主要用于微量元素分析,该技术的简单性和快速性对常量元素的分析很有价值。在测定高浓度金属元素时,火焰原子吸收的信号极其稳定,干扰微不足道,只要能配制准确的标准溶液,就可使测定准确度达到要求。
3干扰及消除方法
3.1光谱干扰
试样中共存元素的吸收线如果与待测元素的分析线非常接近,则共存元素也能吸收此辐射,它们的波长差甚小,光量子能量接近。遇有此种情况,必须另选其他波长的分析线。
3.2分子吸收
一是在空气―乙炔火焰中,CaOH在540~620mm有1个吸收带干扰这一波长范围的测定。此时除了另选原子化方法和避开分子吸收波带外,还可用扣除背景的方法校正。其常用方法是用空心阴极灯和氘灯交替通过光路,从时间上将各自的信号分开读出,用氘灯在130~350mm的波长范围进行背景校正。二是火焰气体中存在的OH、CH、CO等分子基团产生吸收,分析线波长较短时,火焰背景吸收比较严重,火焰背景吸收可用零点扣除方法解决。
3.3电离干扰
碱金属与碱土金属电离能较低,易于电离,电离后离子不再吸收特定波长的辐射,因而产生误差。采用较低温度的火焰可以降低电离的程度,也可加入氯化锂、氯化镧等电离缓冲剂。
3.4化学干扰
消除化学干扰,可以加如下试剂:一是释放剂。释放剂是一种金属盐,能与干扰组分生成更稳定的络合物,从而使待测定元素释放出来。二是络合剂。保护络合剂与待测定元素形成稳定络合物,不与干扰组分结合。三是缓冲剂。在标准溶液或试液中加入同样过量的含干扰物质的试剂――缓冲剂,使吸光度受到同样的影响,从而抵消干扰[11]。
3.5物理干扰
如果标准溶液和试液的黏度、表面张力等物理性能不一,则火焰原子化器喷雾时雾化效率不一致,喷雾速度也不一致,而且由于雾滴大小的差别,溶剂蒸发和溶质挥发的速度也受到影响。因此,在原子吸收光谱测定中,应尽量使试液与标准溶液的物理性质保持一致。
4最佳分析条件的选择
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时应控制一定的条件,以便得到比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一是吸收波长的选择。应选其被测元素最灵敏线进行分析,也可选择能减少干扰的次灵敏线作吸收线。二是灯电流的选择。选用待测元素有最低检出限的灯电流,可用标准溶液测定吸光度―灯电流曲线,选择吸光度最大时的最小灯电流为工作电流。三是火焰类型的选择。对碱金属、碱土金属及锌、镉、铅、铜、银等应选低温火焰;对难挥发或易生成氧化物的元素硅、铝、钛、硼和稀土应选高温火焰;空气―乙炔焰适用于土壤样品常见元素的分析。四是载气―燃气流量比的选择。在固定助燃气流量的情况下,改变燃气流量,得出燃气流量与吸光度的关系,从而得到合适的火焰组成。五是燃烧高度的选择。对于既定火焰,可以用调整燃烧器高度的方法来得到较大吸光度和降低干扰程度。六是单色器狭缝宽度的选择。宜把狭缝宽度控制在仅能通过很窄的光谱,对谱线简单的元素,容许狭缝宽度大一些。原则上容许所选定的谱线能通过,而临近的其他谱线不能通过。
5样品预处理及测定
5.1土壤全量元素的分析
土壤全量(即总量)成分的测定,一般需要事先通过熔融或消化来破坏土壤的矿物晶格,把待测成分转移到溶液中。全量分析待测液制备方法,一般采用碱溶或酸溶2个系统,碱溶系统有碳酸钠法、碳酸钾法和氢氧化钠法等。酸溶系统包括氢氟酸―硫酸法和氢氟酸―高氯酸法等。碱溶系统比较完全,尤以碳酸钠法最佳。酸溶法操作简单,其待测溶液适于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用HF―HNO3―HClO4消煮土壤试样,HF破坏了硅酸盐的晶格,形成SiF4,并挥发掉,从而消除了土壤中硅对被测定元素的干扰;土样消煮完全后,用1∶1的HNO3溶液溶解,制成待测液可直接用火焰原子吸收法同时测定钙、镁、铁、锰、铜、锌等元素[12-14]。
5.2土壤提取液和有效态元素的分析
土壤提取液中的钾、钠、钙、镁、铁、锰、铜、锌等均可把提取液直接或加入释放剂后喷入空气―乙炔火焰测定,浓度过高时则稀释后测定。有效态铁、锰、铜、锌的测定可用多元素一次性浸提剂提取,用pH值7.3的DTPA(二乙三胺五乙酸)―CaCl2―TEA(三乙醇胺)浸提剂,提取石灰性或中性土壤中的有效态铁、锰、铜、锌元素。浸提液经过滤后直接在空气―乙炔焰中进行测定。
5.3植物体中的中微量元素的分析
植物样品待测液一般用干灰化法和湿灰化法来制备,目前普遍采用湿灰化法制备样品,其原因是方法比较简单、快速,适用于大量样品的分析。湿灰化法由于利用三酸(HNO3∶HClO4∶H2SO4=8∶1∶1)消化,能将矿质成分比较完全地提取到溶液中来,其缺点是干扰因子较多,但可以设法加以消除。植物样品待测液中钾、钠、钙、镁、铁、锰、铜、锌等元素均可以在适当稀释后,直接在空气―乙炔焰中进行测定[15]。
6参考文献
[1]李家康,林葆,梁国庆,等.对我国化肥使用前景的剖析[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1,7(1):1-10.
[2]鲁如坤.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
[3]中国土壤学会农业化学专业委员会.土壤农业化学常规分析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4]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理化分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
[5]方肇伦.仪器分析在土壤学和生物学中的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6]温晓东.关于原子吸收光谱仪检定的几点体会[J].中国科技纵横,2010(15):96.
[7]刘克玲,王云山,张金平,等.原子光谱分析的进展及其应用[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0(8):2248-2252.
[8]方琦,罗德伟,洪林.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影响因素与应对措施[J].绿色科技,2010(10):170-173.
[9]王英凯,赵永旭.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土壤样品中的痕量镉[J].黑龙江国土资源,2010(7):53.
[10]陈练,陈新焕,杨万彪.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植物提取物中的微量铅[J].食品与机械,2010(3):76-78.
[11]张玲,胡黔楠,熊奇.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干优消除与校正进展[J].福建分析测试,2002(1):1535-1540.
[12]洪明祥.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土壤中铅[J].现代农业科技,2010(9):283.
[13]马淑清,李晓舟.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土壤及钾素肥料中的钾[J].黑龙江国土资源,2010(6):68.
火龙果的土壤要求篇3
我喜欢火龙果是有原因的——一天,我刚吃完火龙果,正在回味他的味道时,电视里播放了火龙果的生长过程:火龙果是一种亚热带水果,它对土壤没有任何要求,不管是平地、水田、山坡或旱地,它都能与土壤和谐共处。
火龙果身上的一身红,更衬托了它的名字。火龙果不单单只是味道好,而它的营养也是非常丰富的,它的营养有:蛋白质、花青素、维生素B2、B3、膳食纤维等等,对身体起到抗氧化、抗衰老、抗自由基、减肥、降低血糖等等,真是让我忍不住还想再吃一个啊。
火龙果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与不嫌弃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而这也是我喜欢吃火龙果的第3个原因。
火龙果的土壤要求篇4
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是最值得中国人为之骄傲的农业成就。这其中,东北这块“肥得流油”的黑土地功不可没。“手一攥就能攥出油”、“插根烧火棍能长出叶子”,这种形象的描绘即指东北三省的黑土地。
在世界上,黑土仅分布于中国东北、乌克兰和美国的部分地区。作为世界三大黑土地带之一的东北黑土区域,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90个市县区,总面积约3523.3万公顷,黑土层厚度在20厘米到100厘米不等。黑土是上帝赐予中国人的厚礼,因为地球上只有3块黑土区,中国能享其一实属幸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黑土既是东北人的命根子,也是中国人的粮袋子。由于黑土中的有机质含量最高,异常肥沃,所以20世纪50年代之前叫做的“北大荒”的地域,经过开发后很快便成为闻名遐尔的“北大仓”,如今提供了占全国总量30%的商品粮、40%的大豆和50%的玉米,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最大的储备“粮仓”,仅黑龙江省黑土区农田就有1208万公顷,近年来全省粮食总产量均在600亿斤以上,约占东北地区粮食总产量的一半,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商品率稳定在70%左右。
然而,由于风雨侵蚀、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缺乏有效治理和保护等因素的影响,东北黑土资源已遭到严重破坏,仅黑龙江省水土流失面积就达11.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14万多条大型侵蚀沟横亘在广袤的田野上。2007年1月,长期从事“东北黑土退化问题与保育工程”研究的黑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孟凯发出呼吁:“保护黑土地,就是保家卫国。”
黑土流失导致粮食年减近2000万吨
孟凯教授指出,黑土农田生态系统百年的开发史,却走过了中原大地历时几千年的退化史。拯救和保护弥足珍贵的黑土地迫在眉捷!
每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至少需要200~400年时间。黑土垦殖指数高,耕地比重大,自然肥力强,素有“高产土壤”及“农业黑金”之美誉,足见其珍贵。但根据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的调查统计,东北黑土区现有侵蚀沟46万条,每条侵蚀沟侵占土地都在10亩以上,侵蚀耕地约600万亩,如按坡耕地生产玉米计算,到目前为止,东北黑土区每年因水土流失而造成的粮食减产量达到1921万吨。
调查显示,目前东北黑土区的黑土层厚度在16~72厘米之间,平均厚度为43.7厘米。黑龙江省水保所的定位观测则表明,现在该省坡耕地年土壤流失厚度0.6厘米到1厘米,黑土层厚度在40厘米以下的约有50%,许多地方的黑土层已经消失,坡耕地年流失厚度超过1厘米,土壤有机质也从开垦前的8%至10%下降到如今的3%左右;吉林省黑土层厚度在20~30厘米的薄层黑土面积占黑土总面积的25%,黑土层厚度小于20厘米的“破皮黄”黑土占12%左右,完全丧失黑土层的“露黄”黑土占3%。而在历史上,自然黑土腐殖质层厚度一般应在30~70厘米左右,深者可达100厘米以上,腐殖层小于30厘米的比较少见。
初垦时,东北黑土层平均厚度为60~100厘米,远高于目前的16~72厘米,并且以平均每年3~3.5毫米厚度的速度流失,土壤有机质(腐殖质)含量由12%下降到1%~2%,地力明显减退。黑土层有机质大量减少,使东北地区大量优质高产田变成中低产田。
化肥使黑土地“越种越馋”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最基础的物质,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土壤质量和肥力功能。近20年来,黑土有机质含量平均下降10%以上,而有机质活性下降30%以上,有机质含量和质量的下降使黑土贫瘠化,导致土壤功能衰退。
东北的“农业黑金”为何“肥水”外流如此之快呢?专家认为,直接原因是对土地重用轻养、掠夺式经营方式以及长期不合理的耕作。令人担忧的是,黑土地流失退化并未引起应有的关注,因为如今东北黑土区农作物仍算高产,但这种高产主要是靠大量施用化肥来维持的――由于土地分散经营,加之农民急功近利,有机肥施用量大大减少,仅以大量化肥来维持当季作物生长,而且种植体系单一。目前,东北农村作物秸杆还田比例很低,仅在5%以下,有机肥的投入更低。在单一作物体系下,土壤有机质的“收”和“支”严重失衡。每公顷黑土每年可矿化的有机质量为1300公斤,但是在大部分黑土区,农作物根茬是补充土壤有机质的惟一有机物料,而根茬只能补充约1000公斤的土壤有机质,远远低于土壤有机质自身的矿化量。黑土有机质含量下降及土壤结构破坏的严峻后果之一,就是土壤抗蚀能力减弱,导致水土流失,而黑土退化又严重影响黑土生产力的发挥,主要表现为产量不稳、生产效益下降。
东北农民普遍反映黑土地“越种越馋”。也就是说,必须超量使用化肥,才能达到增收的效果。那么,又是什么东西使黑土变“馋”呢?是化肥。据调查,黑土区85%的土地处于养分亏缺状态。如果不施化肥,单靠土壤自然肥力,农作物产量将远低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黑龙江省为例,“九五”期间平均每公顷施用化肥267公斤,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还高出6.5%,是美国的2.8倍。化肥利用率平均为30%左右,美国等发达国家是60%。化肥在上世纪70年代初每标吨可生产粮食0.61吨,到了90年代末降至0.42吨。大量使用化肥,使土壤紧实,硬化加重,导致土壤急速酸化及养分不平衡,且严重污染环境。
恢复黑土肥力任重道远
农业对维护生态环境的贡献,包括水源的涵养、地力的改良、自然生态的维护以及空气质量的维持等。而土壤又是农业的基础,在适当的耕作下,作物根系分泌的养分,可以为微生物繁衍提供“粮食”,有助于土壤微生物产生大量菌丝及胶结物质,促进土壤形成团粒构造,对土壤的生物及物理性质均有重大助益。若进一步将作物残株翻耕入土,更有助于土壤生物、物理性质及肥力的改善,提升土壤地力。
火龙果的土壤要求篇5
钦州市地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心位置,南临北部湾、毗邻粤港澳、背靠大西南,集沿海沿江优势于一体,也迎来了经济发展的新机遇。然而,钦州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占经济比重大。据钦州市副市长金大刚介绍,目前钦州市有人口371万,其中近320万是农民,占全市人口总数的70%以上。2009年钦州市GDP为398亿,其中第一产业占106亿,这说明钦州市作为典型的农业市,农业不发展,钦州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农民不增收,钦州的经济就不能稳定发展。
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对加快广西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发展特色优势农业提出了具体要求。钦州市委、市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意见》为契机,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创新思路,打造亮点,积极探索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新路子,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作为工作重点,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培养壮大龙头企业,带动当地特色农业发展。在此背景下,作为目前中国最大的火龙果种植基地,广西钦州高丰农业有限公司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钦州的火龙果实验和种植开始于1997年,多年的种植实践和技术准备,使该产业的发展具备了坚实的根基。2002年7月,马来西亚的刘亚烈先生来到钦州,被该市火龙果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和自然条件所吸引。刘先生说,钦州所处的地理位置可以说是火龙果种植的黄金地带,这里生态环境好、无污染、霜期短、日照时间和降水也符合火龙果生长条件。经过一番筹备后,当年九月,“广西钦州高丰农业有限公司”成立,引进火龙果优良品种,开始标准化栽培。2004年12月,公司承担了“全国农业标准化火龙果示范”任务,于2007年底通过验收。2008年,公司的火龙果基地再次成为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国家认监委GAP(农业良好行为规范)示范点。到2010年,钦州高丰农业已经拥有8500亩有机火龙果种植基地,已开始建设的3.5万亩GAP火龙果种植项目,是亚洲目前规模最大的标准化火龙果种植示范基地。
刘亚烈先生在30余年农业经营和植物资源的研究开发基础上,开创了“高丰自然动力栽培法”。该方法源于先进的“生物动力农业”,又称生物动力平衡农业,自然活力农耕,是有机农业中最科学最系统的方法。该方法认为土壤是人类健康之本,土壤实际上也有一个生命体,必须保持其健康和平衡。高丰生物动力栽培法主张根据星象、季节和自然规律,进行计划性的耕种,并极力避免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激素,同时以顺势疗法的原理唤醒土壤自身的肥力和免疫力,由此发展了一系列特定的耕作方式用于保护土壤、植物、动物和人类。3R,REDUCE(减量化),REUSE(再生),RECYCLE(循环利用),是实现高丰生物动力栽培法的基本方法。高丰公司运用“高丰自然动力栽培法”建立沼气池,利用绿肥等有机肥源,建立零排放的综合利用体系,形成火龙果产业良性循环;完善建立湿地和水体,形成鸟、虫、草与火龙果的共生环境,保持高丰区域生物多样性;推行并规模实现人工授粉,在有机栽培的基础上实现丰产栽培;研发并推广有机加工技术,塔式品质管理模式,无勾调生产、手工生产工艺,首创有机工业技术,形成火龙果优势品牌的高品质特征。
2009年1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到高丰农业有限公司视察火龙果产业化生产和带动农民致富的情况时指示:“要把火龙果这个特色产品,变成特色产业。但光有特色没有规模不行,光有规模没有档次不行,有特色有规模有档次了,没有品牌也不行。希望你们瞄准市场,坚持用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措施,用特色+规模+档次+品牌的办法,把火龙果这个优势特色产业做强做大,成为地方新的经济增长点。”围绕这个目标,高丰在钦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以有机基地和GAP基地两条线组织生产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