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险家的故事(收集5篇)
探险家的故事篇1
关键词:体育休闲;体育旅游;安全风险;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8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31(2012)03013206
一、研究目的
体育休闲与体育旅游是人们喜闻乐见的现代生活方式之一,也是体育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体育休闲和体育旅游中的很多活动属高危险性体育项目,在开展过程中有许多不可预测的风险,发生意外也就不可避免。一般将体育休闲和体育旅游中发生的意外导致的伤亡称之为“山难”。山难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以及投资失败,既不利于家庭也不利于社会,与建设“和谐社会”形成反差,与建设体育大国、体育强国的目标和宗旨完全相悖。笔者通过对2001-2010年十年来中国体育休闲和体育旅游发生的山难的死亡人数进行数据统计(外国人在中国开展体育休闲和体育旅游中的遇难数据排除在外),再根据统计数据对山难事故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探寻事故发生的原因,旨在探讨中国体育休闲和体育旅游风险管理的方法与途径,提出中国体育休闲和体育旅游风险管理相关结论与建议,促使体育休闲和体育旅游更加科学、安全、健康、有序。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体育休闲和体育旅游中具有高危险性的登山户外运动为主要研究对象,以2001-2010年的山难事故为基本依据,以风险管理的基本结构为研究重点,探讨体育休闲和体育旅游的风险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
(二)研究方法
1技术路线
查阅资料统计数据特点分析/个案分析致因理论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风险的基本概念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构建风险管理体系。
2数理统计法
收集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在体育休闲和体育旅游中发生的山难事故的数据,重点查阅2001-2010年十年间由中国登山协会每年的“年度山难事故报告”。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2001-2010年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用Fisherr精确检验法对发生概率进行检验。
3理论演绎法
通过对体育休闲和体育旅游山难事故的数据统计分析,提出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再从风险的基本概念、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探讨体育休闲和体育旅游风险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
三、研究结果
(一)中国“山难”事故的数据统计
中国登山协会登山户外运动事故调查研究小组对山难事故的基本数据进行了统计,其结果可参见表1。
(二)中国“山难”事故的特点
1山难事故发生增多,死亡人数缓慢上升
1957年中国才开始把登山作为体育运动。截至2000年末,44年来中国登山户外运动“山难”事故死亡33人。2000年以后,人们对高危险性的登山户外运动的兴趣陡增,参与者有如滚雪球一般蓬勃发展,体育休闲和体育旅游“山难”事故的发生也呈上升趋势。从表1中可以看到,2001-2010年的十年间山难事故共造成200人死亡,是前44年遇难总人数的506倍。
从近10年“山难”事故年度比较可以看到,不同时期遇难人数的变化特点:2004年以前呈大小年现象,2004-2007年持续上扬,2008年显著减少,2009年疯狂反弹,2010年再次显著下降,总体趋势是缓慢上升。
2登山户外活动不同,风险差异区别明显
笔者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2001-2010年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用Fisherr精确检验法得F=20802,Sig(概率)=0006005,F2006-2010=6824,Sig(概率)=0127>005,说明2001-2005年,2006-2010年这两个五年间中国登山户外山难事故概率没有差异,这是因为两个五年间户外运动的山难事故和死亡率都高于登山;再分别对中国登山与户外运动这两个五年内的山难事死亡数据采用Person卡方检验,得F=9442,Sig(概率)=0002
图1中国登山户外运动2001-2010年死亡人数对比图
注:系列1——登山,系列2——户外运动
(三)中国山难成因类型探讨
1山难事故突出年份的技术分析
登山户外运动山难事故的原因包括自然的原因和人为的原因。原中国登山协会户外部主任、中国国家登山队队医李舒平先生将登山户外运动山难致死的直接原因分为六大类:高处坠落、溺水、疾病、自然灾害、失踪及其他[2]。
2009年和2010年死亡人数在中国登山户外运动中分别为第一、第二,笔者以此为典型案例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
探险家的故事篇2
从古到今,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探险家,他们上天入地走南闯北,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紧闭的门窗,让我们知道了世界上许多的秘密。探险家的故事充满着传奇色彩,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后人。
探险,是一个充满着多少惊心动魄的字眼,这个词语,鞭策着人们的好奇心使他们一一走向自己所崇拜的事业。我国古代就有“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七下西洋,“徐霞客踏遍青山,“尧茂书漂流长江,“余纯顺徒步走中国等许多骇人听闻的故事。但是探险的意义在于什么呢?
探险,是到从来没人去过或很少有人去过的地方,去考察自然界的情况。但是探险并不等于冒险。有人说,去探险,无非就是去某一个地方摆弄一些花花草草,石头河流之类的,这样又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虽然是摆弄那些花花草草石头河流之类的,可它可以让人们知道古代的世界与现代有什么不同,又有多么奇异,多么五彩缤纷,这些不只是靠摆弄,就可以让人们了解古代人们生活的状况或其他的事情。还记得英国人民斯科特一行五人,历尽艰难险阻到达南极点,却失望地踏上归途,最后因环境的恶劣在路上悲壮去世,他们的泪水,他们的辛酸……难道他们为到达南极点所做的准备工作全是徒劳的吗?不!鲁宾孙这个热爱探险的人,流落荒岛28年,难道他曾经的渴望都是错误的吗?不!中国人刘连满四人克服重重困难攀登珠峰到达顶峰,难到他们都是因为一是冒起的念头,而把攀登珠峰这项艰巨的任务当作儿戏来完成了吗?不!探险,不需要一定得胜利,只需要一定的价值,成也英雄,败也英雄,这,才是探险真正的意义。
在学习中,我们在探索;探索中,我们在思考;在思考中,我们会快乐。是啊!在思考中,我们会快乐,也会从中获得许多收获。啊!让我们了解探险,然后去探险自然中的奥秘吧。
探险家的故事篇3
关键词:煤矿透水事故防治水落实
2010年3月28日14时30分许,华晋焦煤公司王家岭煤矿发生一起特别重大透水事故,造成153人被困。经全力抢险,115人获救,38人遇难。
公安机关侦查发现,王家岭矿物探人员在2010年3月24日、25日的探测时,已经从探测数据发现掘进前方异常,却根据个人经验作出“在探测区域内可以正常掘进”的探测成果表,并先后经过工程部部长、地质工程师、项目部地质技术员、监理部驻矿总监代表等人之手。2010年3月28日10时30分许,回风巷工人发现渗水,正在井下检查工作的项目部生产副经理等人前往渗水点查看后,让工人注意关注水情。11时10分许,接到报告的项目部技术副经理、防治水领导组副组长下井检查后下令停止掘进,改为支护作业。11时40分许,生产副经理升井后将渗水情况向项目部经理、防治水领导组组长进行汇报,项目部经理也接到电话反映井下渗水,并指示等技术副经理实际调查后再作决定。12时左右,技术副经理升井。这时,项目经理、生产副经理、技术副经理以及项目部安监站站长都得知井下渗水,也知道3月24日、25日物探结果显示20101回风巷掘进前方异常。但上述透水征兆都未引起他们的重视,未采取果断措施停工撤人,进行钻探验证。其后,王家岭“3・28”透水事故发生。
因本人就在王家岭矿工作,当时发生透水事故后,我们矿全体人员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在领导的统一安排下,各就其职进行了事故抢险工作,直到事故救援结束。“3・28”透水事故结束后,我们矿开展了以下防治水专项整治工作:由公司地测处监督落实了王家岭井田水文补充勘探报告,由公司上报山西焦煤集团进行了终审;由公司地测处监督落实了王家岭首采盘区三维地震勘探工程技术报告;由公司人事处和地测处共同监督落实了完善防治水管理制度、充实防治水人员、健全防治水机构、配备水文地质副总工程师;公司地测处和生产处监督落实了内容为:组织王家岭矿井防治水专业会诊工作;由公司地测处监督落实了王家岭首采区域小煤窑地面勘查(包括物探、钻探、专人调查)、井下实测,查明小煤窑开采范围、有无积水、废弃小煤窑井口封闭及地表积水情况;由公司地测处监督落实了王家岭地质补充勘探工程勘探报告。由公司地测处监督落实了建立王家岭矿区地下水动态观测系统;由公司人事处和地测处监督落实了王家岭各矿建项目部成立专业探放水队伍,经培训后上岗;配备不少于二台、探距不低于200米的探放水钻机:建立王家岭矿区物探分站,配齐物探设备。公司地测处监督落实了王家岭总指挥部组织编制矿井建井地质报告。
王家岭矿在防治水方面进行了大量系统的工作,但还存在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加强落实防治水工作,尤其是随着采掘的不断进行,防治水工作最关键的是落实责任,使防治水的每一项工作落实到位,责任到人,虽然各项制度建立的比较全面,但各项制度的责任落实不到位,必修扎实有效的进行,因为只有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才是保障安全的结果,所以我认为将各项规章制度责任落实到人是我们矿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工作。
今后还需要做如下工作:
第一、高度重视,提高认识
探险家的故事篇4
关键词:石油行业;重大损失风险;风险分析
一、引言
风险一词来源于英文“risk”的中文翻译。学术界对风险始终没有得出统一的定义,通常情况下,风险是指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国际保险业界趋向于把由于自然力或人为因素导致偶发事件出现的结果的风险,通常被定义为重大自然灾害风险,当重大灾害风险甚至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可以称为巨灾风险,然而针对石油行业风险特点,本文提出重大损失风险的概念,从不可抗自然力造成的重大损失风险和可以通过人为加以管理控制的重大安全事故风险两方面,分别对重大损失风险进行讨论。
二、石油行业重大损失风险分类和特点
1、重大损失风险分类
重大损失风险的发生往往是由于自然因素或非自然因素导致偶发事件出现的结果。下面将石油行业重大损失风险分为重大自然灾害风险、重大安全事故风险和环境责任风险三方面进行分类说明。
(1)重大自然灾害风险
根据自然灾害的成因和我国灾害管理现状,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将自然灾害分为七大类: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以及森林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
(2)重大安全事故风险
石油行业日常生产风险高,极易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按照事故发生的原因,石油行业重大事故又可分为重大火灾事故、重大交通事故、重大生产事故、重大设备事故以及重大人员伤亡事故5类。
(3)重大环境责任风险
石油行业的原料的特殊性,一旦发生了突发性事件或事故引起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或突发事件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对周围人员造成重大人身伤亡及对周围环境产生重大污染和破坏。企业所应承担的责任风险必须引起行业的关注。
2、石油行业重大损失风险特点
重大损失风险造成的重大财产损失和严重人员伤亡,以及环境破坏引发的社会责任问题,对石油行业的相关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相对于普通风险来说,重大损失风险具有:风险损失程度巨大、风险的不确定性、风险影响范围广,相关性高、责任风险巨大等风险特点。
石油石化行业是国家重点监控的六大高风险行业之一,生产工艺具有连续化、自动化的特点,一旦发生灾害,不仅会引起连锁反应,而且涉及面大,易形成次生灾害,导致严重损失,在造成巨额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同时,对周围地区的人员、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严重影响石油企业的声誉。
对于石油行业的建设和日常生产经营来说,尽管采取了严格的安全管理措施,但是从安全理论上来说,绝对的安全是不可能的,一些偶然的、意外的、甚至有意的人为破坏事件必然会发生,这就导致了石油行业一些重大的灾害损失发生。
三、重大损失风险分析
引发重大损失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自然因素和非自然因素。自然因素造成的重大损失风险包括地震、洪水和其他严重的暴风雨、龙卷风等。而对于非自然因素包括人为因素、设备因素、物料因素、管理因素等多方面,具体表现为:人为的误操作(人为安全事故),人为有意的行为,设备故障或意外事故等。
1、自然因素风险分析
从技术层面上讲,自然灾害风险分析是通过自然因子发生时、空、强的可能性数值和各种破坏的可能性数值,推测各种损失的可能性数值,最后,将3个可能性数值组合起来,得出损失风险。以地震灾害进行致灾因子风险分析为例。
2.非自然因素风险分析
石油行业的原料、成品、半成品、中间体和杂质等,很多都是易燃易爆品;很多物质还含硫等腐蚀性物质;在生产和储存过程中极易由于人为原因、设备等非自然原因引起火灾、爆炸、化学品泄露、放射性污染、环境污染等重大损失事故。通过对石油行业的勘探与开发、油气储运及销售、炼油化工三个不同板块的危害性分析,以便采取控制措施有效降低损失。
(1)石油勘探与开发
石油勘探与开发属于石油行业上游过程,其大损失风险因素包括:火灾爆炸风险、物理性爆破风险、中毒风险、井喷风险、环境污染风险。
(2)油气储运与销售
在这个过程中最严重的危险是火灾爆炸,以及压力容器的物理爆炸和运输过程的重大交通事故;其次危险是排放的有毒废水、废气等引起的环境风险事故。
(3)炼油化工风险
对于石化装置而言,火灾爆炸是炼油化工生产中最显见的,也是破坏程度较大的危险,其次是中毒风险和环境污染风险。炼油化工废气以及石油化工废水是造成重大灾害损失的主要原因。
结束语
通过对重大损失风险的特点和分类的阐述,以及在自然因素和非自然因素两个方面对石油行业重大损失风险的研究,进一步对引发重大损失的风险进行分析表明石油行业重大损失风险研究至关重要。
通过对国内外历年来石油板块重大损失事故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石油板块事故比例为
炼油化工:储运与销售:勘探开发:其他=62%:29%:7%:2%。
从统计数字来看,炼油化工板块事故比例最高,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在重大损失风险理论分析和实际情况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黄崇福.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4年.
[2]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会司质量安全与环保部编.石油风险评价概论,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年.
[3]尹之潜,杨淑文.地震损失分析与设防标准,地震出版社,2004年.
探险家的故事篇5
故障模式和影响分析(FailureModeandEffectAnalysis,FMEA),是一种用来确定潜在失效模式及其原因的分析方法。通过实行FMEA,可在产品设计或生产工艺真正实现之前发现产品的弱l从,在原形样机阶段或在大批量生产之前确定产品缺陷。FMEA最早是由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形成的一套分析模式,FMEA是一种实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可适用于许多工程领域,世界上许多汽车生产商和电子制造服务商(EMS)都已经采用这种模式进行设计和生产过程管理及监控。
FMEA是一种可靠性设计的重要方法,它实际上是故障模式分析(FMA}和故障影响分析(FEA)的组合,简称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或潜在失效模式与后果分析。FMEA作为一种用于策划预防措施的工具,其主要口的是发现、评价产品或过程中潜在的失效及其后果,找到能够避免或减少潜在失效发生的措施并且不断地完善川;能够容易且低成本地对产品或过程进行修改,从而减轻事后修改的危机。
我国在现行的进出口水产品检验检疫监管模式下,风险管理缺乏有效的顶层设计,存在着政策掌握尺度不统一、自由裁量权过大、信息不透明、监管工作低效等风险。因此,笔者基于某机构出口水产品检验检疫风险管理现状,尝试建立FMEA模型并用于出口水产品检验检疫风险管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某机构出口水产品检验检疫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1.1某机构出口水产品检验检疫风险管理现状某机构成立了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所有进出口产品进行风险分析评估,建立风险管理常态机制,实现风险管理常态化。搜集了出口食品安全风险信息600余条,监督抽检信息471条,18个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法律法规,我国%个大类、650多项出口水产品的食品安全标准,对辖区主要大宗出口水产品进行了简单的风险分析,结合国家质检,a局相关文件要求,以HS编码为基础对84种食品进行了风险分级。利用电子监管系统,制定统一的抽检规则进行布控,制定了科学的安全风险监控计划,提高对高风险产品的抽查验证比率,使出口水产品检验检疫监管工作更科学和规范。
1.2某机构出口水产品检验检疫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是一项动态、复杂且系统的工作,它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行政管理,更多的是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管理。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给检验检疫监管带来巨大压力,一是监管成本成倍增加,检验检疫资源不能满足进出口贸易需求;二是监管对象和口标不断增加,检验检疫部门出现监管疲劳而且效率不高;三是有些监管措施未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性及有效性不高,导致客户满意度降低。
某机构出口水产品检验检疫风险管理缺乏科学的理论基础和统一科学的方法,虽然进行了危害识别、检测监控数据的汇总,并结合工作经验确定控制措施,但仅侧重于控制产品中的风险,没有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对工作过程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识别和分析,风险管理的环节不完整,风险管理结构相对分散、松散,缺乏完整的分析管理步骤,没有建立具体的评估模型,没有形成体系。
2某机构出口水产品检验检疫风险管理FMEA模型的构建2.1某机构出口水产品检验检疫风险管理目标及原则
2.1.1管理口标。以IS031000标准为基础,遵照“依法行政、风险可控、危机化解、质量提升”的风险管理口标,以过程为导向,开展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应对,从全面的角度辨识风险,从联系的角度分析风险,从系统的角度评估风险,从专业的角度控制风险,从发展的角度监控风险。通过在检验检疫执法各环节和行政管理各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建立覆盖所有过程的全方位风险管理体系。通过推行全面风险管理,规范风险管理各个环节,营造安全的执法环境及资源、提供安全的技术及人员、输出安全的产品及服务,从而为实现总体口标提供合理保证。
2.1.2建立原则。①深度融合原则:深入融合检验检疫全过程,着眼于口标的实现,设置风险管理的方向。②控制损失原则:以控制检验检疫各类不确定风险带来的损失为首要口标,并根据可能产生的危害程度,设置不同类型的预防措施,以降低风险事件带来的影响。③科学研判原则:各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应对过程都需以可靠的经验、反馈、观察、预测、专家判断等数据为依托,通过科学有效的统计分析,确定合理的管理措施。④协调沟通原则:风险管理口标要与绩效考核指标协调一致,在沟通协商的基础上保持与绩效口标步调的统一。⑤持续改进原则:在策划、建立风险管理体系时要充分考虑某机构风险管理现状、发展要求、口标导向,建立适合实际情况、符合工作重心的风险管理体系。同时建立改进机制,使风险管理在运行中不断完善、持续改进。
2.2出口水产品检验检疫风险管理FMEA模型的构建步骤
2.2.1创建出口水产品检验检疫流程图。根据当前我国出口水产品检验检疫相关制度,制订出口水产品检验检疫流程图,以便针对每个过程查找故障模式,确定风险源、触发因素、风险事件等,为FMEA模型构建提供参考。
2.2.2确定故障模式、故障影响。根据出口水产品检验检疫流程图,列出所有可能的故障模式、效果和原因,以及对于每一项操作的工艺控制手段。针对检验检疫流程中的每一个过程,确定可能发生的故障模式,包括风险源、触发因素、风险事件。按照过程对于每种故障模式,应列出1种或多种可能的故障影响,包括潜在后果、影响范围、危害程度。
该研究在6个过程10个环节共列出35个故障模式。对这35个故障模式,分别对其风险分类、风险源、触发因素、风险事件、潜在后果、影响范围、危害程度等进行了分析。根据危险程度分类,其中高危险故障模式巧个、中等危险故障模式巧个、低危险故障模式5个。对于5个低危险故障模式均可忽略,3个中等危险故障模式可忽略,12个中等危险故障模式,全部巧个高危险故障模式均不能被忽略,但全部故障模式均可控。该研究重点对巧个高危险故障模式进行分析。现场检验检疫、合格评定、结果处置等环节为高风险环节,存在高危险故障模式比例(高危险故障模式数/所有故障模式)分别为6/6,3/4,4/4,提示人们应重点加强上述环节的风险防控。
2.2.3确定风险事件发生频率、严重程度和可探测度的赋值规则。根据某机构出口水产品检验检疫实际情况,结合各政府机构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对风险管理学科中通常采用的特尔斐法(DelphiMethod)、头脑风暴法、核对表法、结构分解法、故障树分析法、流程图法、案例分析法等进行筛选,确定最优的风险识别方法。最终选择采用特尔斐法和头脑风暴法进行确定。各分为5个等级,根据不同等级分别赋值。
22.4计算风险优先数(RPN)。首先采用FMEA方法对事件发生的频率、严重程度和可探测度进行量化赋值,可以采用专家打分法,负责分析评价的部门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打分,专家人数不少于5人。如果专家打分差异较大,可使用特尔斐法或社会选择函数决策确定因子赋值。
将事件发生的频率、严重程度和不可探测等级三者相乘即得到RPN值,也称风险系数或风险顺序数,其数值愈大表明风险愈严重。其中,严重度(S)指潜在失效模式对口标影响后果的严重程度评价指标,一般分1一10级,从无失效后果到无警告的严重危害后果;发生的频率(0)指具体的失效起因或机理发生的频度,分1一10级,从几乎不可能发生失效到发生失效几乎无法避免;不可探测等级(D)指实效的起因或机理不可探测的程度,分1一10级,从几乎肯定到几乎不可能探测。RPN最坏的情况是1000,最好的情况是1000。
2.2.5确定风险评价结果。根据RPN值与风险等级的对应关系构建风险等级判定表,见表5}由表5可判断,检验检疫过程中,共有可容忍风险7个、广泛可接受风险28个。由此可见,该检验检疫过程存在广泛可接受风险较多,对可容忍风险应加强监控管理以降低风险。
2.26确定风险应对方式。
2.2.6.1风险的应对方式。①风险规避:包括禁止活动、终止(或放弃)活动。如:计划和实施中的检验检疫业务改革项口经评估为不可接受风险时可采取风险规避方式;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执法职责不得采取风险规避方式。②风险预防:包括消除风险源、控制风险因素等,可通过培育风险文化、加强教育培训、完善体系文件等。③风险降低:包括降低风险发生可能性、降低风险损失等。④风险分担:包括签订免除责任协议、发包、保险、运用合同条件分清责任转移风险合同等方式;风险转移是风险分担的一种形式。⑤风险自留:风险可接受情况下,可以保留风险。
2.2.6.2选择应对方式注意事项。①应依据法律、法规的要求,并考虑各种环境信息(如社会责任和自然环境保护),在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情况下使成本最小化。②应考虑相关方的观点以及与之沟通的方式。③应考虑风险应对方式引发的新的风险。④应对方式可以被单独或组合来考虑和应用。
2.2.6.3风险应对方式选择。通过对上述风险应对方式进行分析比较,可根据风险等级和实际情况参照表6选择风险应对方式。
2.2.7确定中等级风险的监控指标。对7个可容忍风险确定监控指标进行监控,做到对风险的预防和可控。
3出口水产品检验检疫风险管理效果
风险管理最基本、最稳定的是制度管理,通过在风险管理制度建设中融入风险整合、管理融合和信息聚合的理念要素,建立一体化的流程管理模式,实现风险在全局上下内外之间的有效识别和系统整合,风险管理与检验检疫现有管理体系和日常工作的融合以及风险信息在全局各层面完整快捷的传递,从而形成覆盖全员、全过程、系统化、制度化、具体化的风险管理体系。
采用FMEA方法构建风险分析模型,通过电子信息载体将风险分析结果和发现的风险ii转化成风险参数,直接、快速、有效地作用于检验检疫流程,可以实现对全检验检疫流程的风险预防和风险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