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碑林作文400字(整理4篇)
游碑林作文400字篇1
在碑林大门前,就有两座喷泉“镇守”在大道两旁。这个喷泉和一般的喷泉不一样,一般的喷泉是一个口喷水,而这个喷泉却是上面喷水,下面镶嵌的龙还喷水。水池里还有一些鱼。
进入碑林之后,第一个映入眼帘的便是它的时代——汉至近代。同时我还了解到了它在国务院总编号里是第125号,在石刻及其他分类号里是第一。再往进走,就能看见唐代皇帝李隆基写的字了。李隆基的字是楷体,我觉得非常好看。接下来我们就进了第二展厅,刚进第二展厅时,我们快要挤死了我们在第二展厅里看到了王羲之写的《释大雅集》我还在它的上面找到了几种“之”字的写法。我又在一个楷书的碑上找到了几个我认识的.汉字,我们就又去了第三展厅。第三厅有草体了,草体是怀素写的,本来怀素很崇拜张旭,可是张旭嫌怀素写字不好,于是不当他的老师。可是颜真卿很爱才。于是,颜真卿就收怀素为徒,所以导致了最后把行草和颜真卿的字体结合了,就写出了那样的草书。在第三展厅,我还知道了一种字体,名叫:小篆,而且它是一个像课本一样的东西。他是害怕你不认识小篆,于是在下面标上楷体文字,起到注释作用。最后,我们就出了碑林。
这次活动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历史中字体的伟大,它们为我们汉字的殿堂添砖加瓦。让我们汉字的殿堂变得多姿多彩。
游碑林作文400字篇2
国庆的小长假,我和家人一起去了西安市碑林博物馆,我很激动,心想,终于能看到书法名家的作品啦。
走进碑林博物馆的大门,看到了千千百百个石碑,石碑上面刻着古代书法名家的字体。石碑上刻的字有楷书、行书和草书。在耸立的石碑间穿梭着,再看看哪些飘逸的字,仿佛感觉到了情感、激情。
陕西西安碑林始建于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经金、元、明、清、民国历代的维修及增建,规模不断扩大,藏石日益增多,现收藏自汉代至今的碑石、墓志4000余件,数量为全国之最,藏品时代系列完整,时间跨度达20xx多年。碑林为我们展示了秦汉文人的`古朴遗风;魏晋北朝墓志的英华;大唐名家的绝代书法以及宋元名士的潇洒笔墨,这让我感到了震撼,我觉得我们的祖先非常厉害。
西安碑林是汉朝风韵民族历史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1962年被公布为中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正式定名为西安碑林博物馆。
这次游碑林,让我感受到了唐宋时期的书法家的字体,还让我觉得几百年来人们扩大收藏并且保护碑林、传承书法作品的精神,我以后也要好好写字,发扬文化!
游碑林作文400字篇3
10月5日,我和爸爸来到了西安市碑林博物馆,碑林博物馆座落在西安市文昌门内学街,原为陕西省博物馆。博物馆里内容丰富,它既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又汇集了古代的文献典籍和石刻图案;记述了我国文化发展的部分成就,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因而驰名中外。
碑林博物馆分为孔庙、书法、石刻三部分。主体是陈列室,中有圣儒、哲人的浩瀚石经;秦汉文人的古朴遗风;魏晋南北朝的墓志;大唐名家虞、欧、褚、颜、柳、旭、素的绝代佳作及宋元名士苏、黄、米、赵的洒脱墨迹;另外还有明、清两代书画大师的笔情墨趣。我们要感谢先辈们给我们保留下来这些文化遗产,那灿烂的文明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有了历史的.见证。
石头虽不会说话,成碑之后便有了灵气,这里的作品或内容华美,或外表俊秀,或形神兼备。仔细欣赏着每块碑刻,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用手去抚摸身负重碑的赑屭,去感受每块石碑之后的故事,还有作者的心情。在博物馆里,有些碑已经禁止再拓,有些却仍在继续,拓碑的师傅们还在不停的工作,他们日夜兼程,为了给游客提供更多的纪念品,或者为了更多的收益。碑上的图案日渐消瘦,石板已经渐成墨色,不知道这样还要持续多久,后来的人们还能不能见到那字中有画,画中藏字的关公诗竹、魁星点斗,还有一笔虎,一笔寿。
告别碑林,天开始起雾,这秋日里的雾,弥漫在古老的街巷里,随便你走在哪里,都只能透过它去呼吸出那古老的文化韵味。
游碑林作文400字篇4
今天我参观了被誉为书法艺术殿堂的西安碑林。
来到碑林,参天大树矗立在两旁,到处都是碑。我仿佛进入了文字历史的长河中。在九百多年前,人们历尽千辛万苦,就是不让碑林不受战火的破坏,才有了今天崭新的碑林。
上面刻着从秦篆到魏碑,唐宋明清的`大书法家的旷世之作。其中有我们所熟知的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这样的大师。
看完了那么多的碑石,最让我难忘的要数《开成石经》了,如果把碑林的历史比做一名勇士,那么《开成石经》就是他坚硬的骨头。开成石经共刻114石,每石高为两米,均双面刻字,共计288面。内容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礼仪》、《礼记》、《春秋左转》等十二部历史名著,共计160卷,65万字,有着“石质图书馆”的美誉。
在我的视线中,我还发现了许多的文字变迁,比如古代的“光”字的写法就与现在不同,是上面一个火底下一个儿,是一个十分形象的象形字。
石碑上的文字告诉我,中国书法在世界有着顶尖的名次。可现代,提笔忘字的人越来越多。我不想成为其中的一员,我要将中国书法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