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诗词心得体会和感想,读经典诗词心得体会和感想作文(整理4篇 )
对于读经典诗词心得体会和感想篇1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真正懂得生命的人,没有觉得拥有生命而可喜,应对死亡来临而可怕。那情形,该像路边的野花,庄子对妻子的去世就“鼓盆而歌”。真人不易,学者说儒家教人入世,道家导人出世,以前,至亲的人离世,-
让我感到生命无奈,生活疲惫,很多时连“世”也分不清,混混沌沌,顾此失彼,随波逐流,以为明了的事多了,却是越发失了方寸和方向。我翻开书,参照已心。
有时,成年人比少年成熟,是成年人多经历了几场葬礼。生死是庄子一个永恒的命题,也是的,生死纠集了一切利益所在,物质、精神、爱憎,是人就逃不了。朋友学佛,说人世是苦难的集合体,要历无数生离死别,得失祸患,来日要去西方极乐世界,下世不好为人。“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庄子也说“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悲乎。”因此庄子说,我们要懂得“顺应”,去应对,当你已无潜质握着的本文来自站的领头羊时候,去放开。世上没什么是理所当然,或是横加于人的。多经历了葬礼,我懂得无论对人对物,如果只去忧患失去的悲哀,而不感恩以前相遇相守的幸运,那去到哪个世界,也并不能真正快乐。有人问佛祖,什么是佛?佛说,无忧是佛。原来,此刻脚下的土地,也能够是极乐世界,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与众不一样的生命力量。生命在思潮里庞杂,回归自然便直观,生命是八个数目字和一条小桥,像德兰修女1910—1997,周总理1898—1976,在看这篇文章的人,生命尚缺四个数字。我是人类社会的瑰宝,也是大自然的一棵草,我笑笑自勉,能踏上小桥赏过风光,“活好当下”活出真我就不“悲乎”。
何为真我?生活的本原,生命的本初,愿望的本真,书里娓娓而出。外面实在太吵了,在信息、物质、欲望膨胀的这天,滋长出原始森林里蔓藤一样的人际网,已天天疲于奔命,却发觉满足更难,快乐变小。“心为形役”原来心被外物奴役着,心当然是高兴不起来。是时候静下心来,听听自己的声音。见过有种培训课程,学员要每日停下来和自己的手手脚脚,耳朵肚子身体各部说说话,关心它们过得怎样样。这近本文来自站的领头羊公于庄子的观心入门。“吾所谓聪者,非谓其闻彼也,自闻而已矣;吾所谓明者,非谓其见彼也。自见而已矣。”庄子说的耳聪目明,不在于听得、看得有多高远,而是能听见自己的声音,看见自己的心。心要见,必先静。“水静尤明,况精神乎,圣人之心静乎。”水能映本文来源:照天地万物,是水清静的时候,风浪大作之下水映不出东西,人心亦然,心湖急流暗涌,世界万物也照不进人的心。
“庄子把真正了解自己内心的人叫善养生者。”以心为镜,才可看清现状,联系过去,看到未来。“前半生不好怕,后半生不好悔。”闭上目,静静的,我问我自己的心,你以前有过什么样的梦,怎样发奋过?你心里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一幅画卷?“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奈何。”懂得生命真谛的人,不会花时刻在不该当的事情上,不会正因执拗、较劲追逐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于丹老师说,为了娶绝色女子,为了虚荣嫁给富商,离开了感情,于是此生与他(她)错过了;舍不得放下手中的一撮米,结果猴子给逮着了。“丧己于物,失性本文来自站的领头羊于俗,谓倒置之民。”将眼前的利益和自己的心分开,以心为镜照见自己,再去思索问题,我看到了前面的清朗。“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他的生活状态。”且好的心态,比生活中好的技巧和技艺重要,像户外员往往场上显不出场下的好成绩;搭在板凳上的板条我能够轻易走过,但横到悬崖上就我就却步了。静心达而见心,心能“以天合天”,能以一颗清明的心,以规律迎合规律,忘利忘名忘我,做事做人都会游刃有余,做得更好。
书禅明了一种“道法自然”的生命状态,以真求真,以真发现真,“大道合乎自然”是庄子所有理论的核心。“大道合乎自然”,不是人们平常断章取义的无为、懈怠、隐世避事,“大道合乎自然”我们才能最后获到大自然里“和缓的凝聚力”。天地运行,万物更迭,四时有序,生生不息,正是天地间有着一股和缓的凝聚力。大圣大哲,能聚贤纳士传授至理,是他们不可或缺地拥有和缓的凝聚力。中华民族五千年泱泱大国,骨子里就是有着一股和缓的凝聚力,团结共济和谐发展,在大浪淘沙的历史长河里不息不灭。“和缓的凝聚力”,让我们的心恒久澄静清明,精神有了足够的强大,便能找到自己心的大道。
静而观己心,洞明规律,勉力,顺应,
对于读经典诗词心得体会和感想篇2
1、路一步步走,事一件件做。
2、屋里的说客压不住辩场,家中的英雄胜不了敌,人。(哈萨克族)
3、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4、哑姑娘的话娘知道。
5、翅膀没硬就想飞。
6、钢铁从炉里出,英雄从战场出。(哈萨克族)
7、没吃过黄连,不知黄连苦。
8、大路不走草成窝。
9、放羊娃子知草场,猎户人家识狼窝。
10、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11、老狼叼羊快。
12、出水才看两腿泥。
13、和尚抄经和尚认。
14、挑瓜隔层皮,甜不甜鬼难知。
15、马不打绊子不记地方,人不跌跟斗不知错误。(哈萨克族)
16、下河才知水深浅。
17、钢刀再快也要磨,生铁不打不成货。
18、想浇旱田地,先挖坎儿井。
19、见识见识,不见不识。
20、不当木匠,不知木头好坏,没进天山,不知山路弯弯。
21、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实践。
22、经验是把锁,锢住人的脚。
23、守不住狐子洞,缝不成皮褂子;
24、路是人开,树是人栽。
25、火到猪头烂,功到自然成。
26、当年的狼娃子,吃过几个羊娃子。
27、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是人是鬼太阳下走。
28、不吃羊肉;长不了羊肉疗。
29、耳过干遍,不如手过一遍。
30、远近走了知道,苦甜尝了知道。(哈萨克族)
31、饱带干粮热带袄。
32、一步错,步步错。
33、外行人扎格格,内行人摇盒盒。
34、雪里头过来的百灵,知道春天的可贵。
35、科学不神秘,实践出真理。
36、初是误,再是错。
37、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38、养花知花性,养鸟懂鸟音。
39、从小卖蒸馍,啥事都经过。
40、听过不如看过,看过不如干过。
41、船到桥下自然直,羊走山路一条线。
42、要知农家活,晒脱三层皮。
43、墙上画饼不能吃,纸上画马不能骑。
44、江湖走老了,胆子吓小了。
45、老手旧胳膊,神鬼挨不着。
46、熟读经书三百卷,才知修行学道难。
47、好儿马在跑,好摔手在摔。(哈萨克族)
48、饱汉子不知饿汉饥。
49、人到三十五,仅是出山虎;人到四十五,才像山中虎。
50、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51、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52、肚里几本经,文章见高低。
53、养鸡发财,臭屎白挨。
54、不受奸官迫害,不知奸官厉害。
55、倒一次霉,长一次见识。
56、嘴上没毛毛,办事不牢靠。
57、不挑担子不知重,不生孩子肚不疼。
58、百战成勇士,苦练出精兵。
59、走一步,看一步。
60、书读十年,不如就手干一年。
61、坐不到金銮宝殿,知不到皇帝波烦
62、千根柳条编成筐,不编不知编筐难。
63、路不走不到,事不为不成,人不劝不善,钟不打不鸣。
64、放羊娃才知牧羊路。
65、六月进山带皮袄。
66、路是走熟的,事是做顺的。
67、大病三年,行医赚钱。
68、抓药三年会看病。
69、路在人走,事在人为。
70、识马看马驹,识人看孩子。(哈萨克族)
71、英雄出在战场上。(哈萨克族)
72、小孩摔百跤,才能会走路。(哈萨克族)
73、好菜不怕细品尝。
74、吃惯的嘴,跑惯的腿。
75、耗子才知耗子路。
76、不到衙门打官司,哪知衙门门难进。
77、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
78、一样的米面,百人的手段。
79、不上高山,不知平地。
对于读经典诗词心得体会和感想篇3
国庆闲暇时光,我开始翻书柜,寻找经典大作来重读,重读经典--记我的阅读人生。
最近一些喜爱的博友推荐“读经典”。而我自己呢,又对小说写作毫无头绪。写作往往开始于一个激情洋溢的灵感,而笔端行走于仓促之间。急于完成后,连自己读来都诸多不是,想要表达的初衷总要大打折扣,而迷惘却接近于无知了。
甚至于和我13岁的孩子探讨读后感,上次他读卡夫卡的“变形记”,读后跟我讲述概要,并提出这篇小说反映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关系,一个无用之人遭到社会甚至亲人的唾弃。这次他读完“1q84”,我问他,小说中最关注的是什么?是情节吗?他说,这小说没什么情节吸引人的,某些东西不想都知道。我又问他,那有什么吸引你的地方吗?他说,没有。他又说,所谓的意识流,就是把故事打乱,在几个人物中跳来跳去而已。接着,他又不无愤慨地说,就这点破事,写这么长,至于吗?13岁,我回想我13岁的时候,应该已经开始读文学经典了。
于是,随手从书柜中翻出一本《包法利夫人》,回忆起我读经典的少年时代。
首先我来描述一下我手中这本《包法利夫人》,是1979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李健吾先生翻译并作序的,定价为1.25元人民币。书本纸张已经发黄发硬,埋下头深深闻去一股年代久远的书香扑鼻而来。书的外壳呢,却工工整整包着白色年历纸的封皮,是由15岁的我包上的。书的扉页上敲着红章,具体字样已经不清晰了,可我记得这是爸爸单位图书馆的书,是图书馆管理员送给我的。
当时的我,迷恋上文学经典。小小年纪已经看过不少书,手边能找到的已经都被我看完了。爸爸单位的图书馆就是最好的提供书籍的地方。我记得,我在读完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后,对书中提到的斯宾诺莎非常感兴趣,就跑去图书馆找,并向管理员询问有没有此人的书籍。可惜管理员一脸茫然,连斯宾诺莎是谁都不知道。他说就只有你来读这些书了,这些书放在图书馆也没人看,不如就送给你吧。于是,我的书柜里就有了这些1979年出版的书籍,我一直珍藏着,因为这些是我最宝贵的记忆。那时,我的身边,我的家人中,没有人读此类文学书籍。而我的爸爸,常常发现在床上托着头,翻着书,开着灯熟睡的我。很多次他替我关了灯我也不知晓。于是,他认为,我是个书呆子不适宜多读书。也许从那时起他就下决心不让我继续读书了,读后感《重读经典--记我的阅读人生》。
我从高中开始,每个月有30元奖学金。那些钱在1987年足以用来支付一个月的饭钱。那时,我开始有钱了,有属于自己支配的钱。我也开启了自己买书看的历程。也就是说,只要我对哪本书感兴趣我就可以把它买下来而不用到处想办法去借来读了,这是何等奢侈的事情啊。于是,常常有了月末整天吃馒头就榨菜的日子。那些青春期的日子,是我的精神最富裕也最痛苦的日子。在文学世界的探索和理想的失落中我成了一个小“愤青”.那是我最疯狂的阅读时代。我是如此沉浸于文学世界,常常在食堂吃饭都是捧着书吃,在夜晚同学们都熄灯睡觉后,我点着手电筒看书。但那也是我离梦想越来越远的日子,渐渐地,我走入另一种人生,文学大师,思想家,伟人只是造就了一个忧郁而孤独的我。
1990年,我在父亲的促使下,在他的期望下开始了比较务实的人生,在一家大企业工作。他认为大学毕业也不过进个这样的单位,何必绕个大圈子呢。何况大学毕业未必能再回到家乡,女孩子家不要跑远了。还有最重要一个理由,你不要再读书了,读书对你没什么好处!这是父亲开给我的药方。当时的我,把自己关起来大哭一场,人生的理想就这样失落了,而年轻的我毫无办法。
从那以后,我的阅读就变得断断续续,我的人生进入了另一种追逐。我结婚的时候,我爸爸送给我他亲自书写的横幅“求实”,因为他认为书籍使我不切实际。而作家的理想不但遥远而且一无用处。
可是我始终不忘对文学的热爱,对大学的梦想。我先进杭州大学学习文学,后进清华大学研习法律。伴随我的,除了坎坷的人生,就是阅读和学习。
不惑之年,我又开始归于安静。我发现静静地读书,写作是何其美好的生活。所以,我决定重读经典,重温少女时期那个充满激情的理想。
让安静的阅读时光使我与永恒无限接近,无限---接近.
对于读经典诗词心得体会和感想篇4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来自初三9班的严佳欣,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诵读经典,感悟人生。
谈到国学之粹,不禁想起一个问题——怎样的文学才足以谈得上是经典?许是不如纪昀所言"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仅指儒家载籍来得这么片面;但也决不是所有*已久的作品都能以此相称。何谓经典?我在心里悄悄打下了这个问号。
从耳熟能详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到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的豪情壮志,再到欧阳修口中的"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似乎自古至今,国人都将读书视为要事——甚至比柴米油盐更为重要。
读书不只是为了一纸答分,甚至都不只是单纯为提高自我文学素养。更多的,是为了人生——经典教我们认识华夏传统八德、教我们用正确的价值观来看待"忠孝诚信礼义廉耻"、教我们悟透漫漫长路中的诸多道义。
且以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为例:作为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所描写的生活本身"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叫人顿悟兴许不同理解下的人生哲理。而国学的魅力,也恰是如此。又蓦然想起陶行知先生笔下"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读经典、受教育,难道不正是如此吗?
于此,我心中的疑问方觉明了——教你做人的书就是经典。无论作者的地位显赫或卑微,无论书中的文字晦涩难辨或通俗易解,只要灵魂足够深刻,它就值得我们去读、去感悟千万种不同色彩的人生。
春夏之际,我校即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五月系列活动。作为一个即将毕业的建平实验人,我越发能够感受到这些活动所带给我的影响和益处。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把握这个机会多读些经典作品,让书香气溢满整个校园。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