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模式相关理论范例(12篇)
盈利模式相关理论范文篇1
关键词: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综述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的综述
收录日期:2013年8月4日
一、引言
盈余管理是20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兴起的实证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盈余管理的计量问题是盈余管理研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纵观近20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计量盈余管理的方法众多,总的来说,主要包括应计利润分离法,具体项目法,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法和盈余管理分布法等四种。前两种方法都是计量应计操纵,第三种方法是直接计量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而分布法通常又称为“管理后盈余分布法”,是从盈余管理的结果分布来观察盈余管理行为的。本文主要对应计利润分离模型进行介绍并予以简单评析,试图为我国的盈余管理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二、主要的盈余管理计量模型
总体应计利润法是西方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中最常用的一类方法。该类方法的核心思想认为,企业报告收益由两部分组成,经营现金流量和应计利润。应计利润内生于会计的权责发生制,管理人员有较大的操纵空间,它既可以通过会计方法的选择和会计估计的改变来予以调整,也可以通过交易的记录时点的选择来予以影响,操纵成本较小,而且操纵手法也更加隐蔽,管理人员更多倾向于采用应计利润来管理盈余。但并不是所有的应计利润都是管理人员操纵的产物,应计利润中有一部分是反映企业基本业绩,因此总体应计利润法目的是从应计利润总额中分离出可操纵应计利润,作为衡量盈余管理的指标。由于可操纵性应计不易直接观察,管理人员通常根据应计的影响因素,模型化不可操纵应计利润,然后从总应计利润中扣除不可操纵应计利润,得到可操纵性应计利润。
总体应计利润法下,提出了众多的模型,这些模型的主要差异是非操纵性应计的假设与处理不同。
(一)Healy模型。Healy(1985)是最先进行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的。他所构建的计量盈余管理的模型,是通过对比所有样本的应计利润总额的平均值来检测盈余管理。Healy模型总的来说比较简单,在模型中假定,非操纵应计利润一直是不会改变的,在整个事件的前后期内企业各年可进行操纵的应计利润代数和的均值都为零。它没有对非操纵性应计利润和操纵性应计利润进行区分,而是以平均的总应计利润代表非操控性应计利润。
NDAt表示第t年的非随意应计,∑TA表示t年的总体应计,T表示估计期的年份,t表示事件期年份。
(二)DeAngelo模型。DeAngelo(1986)对Healy模型做了改进,以应计利润总额的变化作为操控性应计利润的表征变量。该模型假定,事件期前一年的总体应计为事件期年份的非随意应计,其模型可以表述为:
=
其中,NDA表示第t年的非随意应计,TA表示t-1年的总体应计,t表示事件期年份。
(三)Jones模型。琼斯(1991)认为,Healy模型和DeAngelo模型都犯了一个共同的错误,那就是没有考虑到企业规模的大小,将会对非操纵性应计利润产生影响。如果一个企业的固定资产规模扩大了,那么其应收项目、应付项目和累计折旧额等应计利润科目自然会相应增加。因此,应该将非操控性应计利润看成是企业固定资产规模和其销售收入增加额两者的函数。基于上述分析,琼斯提出了一个线性回归模型,以此来估计正常性应计利润额。基本Jones模型的主要思想可以表述为以下模型:
A表示t-1年的总资产,REV表示t年的主营业务收入与t-1年的主营业务收入之差,PPE表示t年的固定资产原值,TA表示t年的总体应计,t表示估计期年份,?着为残差,表示操控性应计。
基本Jones模型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最先运用回归模型的方式,从总应计利润中将操纵性利润和非操纵性利润分离出来。为盈余管理的定量研究提供了实证证据,后期的很多盈余管理计量模型,都是建立在基本Jones模型基础上的。
(四)ModifiedJones模型。Dechow、Sloan和Sweeney(1995)认为,基本Jones模型中的主营业务收入变化,仍然没有把公司管理者对收入进行操纵的因素考虑在内。因为他们认为,公司的管理人员还可以通过应收账款,来对主营业务收入进行操纵,从而达到对报告盈余进行操纵的目的。所以说,基本Jones模型会把盈余管理低估。为了避免这种偏差,应该在主营业务收入中把应收账款的变化剔除掉。于是他们对琼斯模型进行了修正,得到修正的琼斯模型为:
REV-REC表示t年的应收账款净额与t-1年的应收账款净额之差,其余的符号同Jones模型。
(五)Industry模型。行业模型是由Dechow、Sloan和Sweeney在1995年提出的。行业模型放宽了非操纵性应计利润在时间序列上不变的假设。他们认为影响正常性应计项目的因素,在同一行业中是没有差别的。由此他们得出,样本公司的正常性应计利润与同行业同规模的配对样本公司相比,应计利润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关系。基于这种假设,他们得到计量盈余管理的行业模型为:
NDA表示第t年的非随意应计,自变量表示行业所有非样本公司的总体应计的中位数。
三、盈余管理计量模型效果比较
盈余管理的计量模型在大量被应用的同时也受到了多方的质疑,国内外学者通过实证研究来比较不同模型对于盈余管理计量的效果。
从国外的研究结论来看,总体上认为现有的各种计量模型均存在计量误差,检测盈余管理的能力不高。而各个模型对于盈余管理的检验能力并未得到统一的结论。例如,Dechow等的研究结果表明,修正琼斯模型要优于Healy模型、DeAngelo模型和基本Jones模型;Bartov等在检验无保留审计意见与操控性应计利润间的相关性时发现,截面Jones模型以及截面修正Jones模型比时间序列模型更能有效地揭示盈余管理。Pae的研究认为具有现金流量的琼斯模型,极大地提高了琼斯模型在估计期的解释力以及在预测期样本外的应计的预测力。Ball和Shivakumar的研究结果揭示,包括不对称利得和损失确认的非线性琼斯模型,相对于其线性形式,解释了显著更多的应计的变化。
国内关于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的比较研究并不多见,而且多是从理论角度述评各种计量模型的优缺点,只有夏立军、张雁翎、陈涛、吴联生、王亚平、黄梅、刘文达等对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的检测效力进行过比较研究,但由于使用的检验方法和数据不同,待检验模型也不同这些研究对各模型在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计量中的效力尚未取得比较一致的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1]张雁翎,陈涛.盈余管理计量模型效力的实证研究.数理统计与管理,2007.5.3.
[2]刘大志.应计利润分离模型的效力检验——基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实证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1.
盈利模式相关理论范文1篇2
【关键词】市盈率每股收益盈利增长潜力投资者预期
一、理论模型与研究方法
1.基于的理论模型
根据传统的金融理论市盈率与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R成反比,和公司未来各年的每股收益增长率GRt+i(i=1、2、3……)成正比。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上,如果投资者对某一个公司未来的业绩具有较好的预期,那么它的股价会反映出这个预期,其相应的市盈率也应该较高。在同一个证券市场上,在风险水平无差异的情况下,具有高盈利增长率的企业股票能享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相对价格(即市盈率)。
按照这个理论,我们提出有关市盈率的两个假设:
假设I:市盈率和未来公司的盈利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即如果公司未来的盈利增长率越高,那么股票的市盈率也应该越高。
假设II:从市盈率中最能够看出次年的公司盈利增长水平,次年和以后各年相比,应该更能解释股票当期的市盈率。
2.研究方法
本文的数据囊括了2000-2007年的上市交易的所有股票的大部分数据。EPS和P等均来自天相证券投资分析系统软件。按照P/E的高低将每年的公司分成五个股票组合,即P1、P2、P3、P4和P5,各组包含了各年20%的上市公司。
二、分析过程及其结果
1.分组样本市盈率分析
2000年~2006年我国股市的平均市盈率(42.62倍)。和世界其它比较发达的证券市场相比我国股市的平均市盈率稍稍偏高。
其原因主要为:(1)中国有全民炒股的热情,而在美国是极为罕见的。(2)美国公司上市所采取的是注册制,而中国是核准制,在注册制下的美国例如高盛摩根之类的大上市公司,市盈率虽然低至十几倍,其增长前景仍然不是很高。
2.对EPS增长率从两个角度的分析
将t期以后各年的EPS增长率GR做平均,然后选择其中位数。
(8)
EPS增长率中位数的数据具有下面四个特征:
第一,我国证券市场的每股收益(EPS)的增长率普遍比较低。这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不是非常好,那些上市公司在上市以后,其公司未来的盈利增长并不可观,虽然偶尔年份增长率超过1%但是,大多数处于负增长或在0左右徘徊。
第二,按照前面的理论,高市盈率的股票组合和低市盈率的相比应该具有相对较高的EPS增长率中位数。但2001年至2006年从P1组到P5组之间的次年增长潜力是并没有明显的递减规律(说明市盈率和EPS增长率之间没有严格正的相关关系),而平均的GRt+1也是呈现随机的增长率现象。
第三,市盈率最高的20%组合相对于最低的20%组合而言,其增长率是呈现较高增长趋势,而相对于中间P2、P3组合则不具有这种规律。P2明显要低于以上所有组合,其增长不稳定导致了平均值较低。
第四,假设二认为从市盈率中最能够看出次年的公司盈利增长水平,次年和以后各年相比,应该更能解释股票当期的市盈率。按照假设二,从P1到P5,各个股票组合之间的平均EPS增长率中位数在次年相差最大,其次是第三年、第四年……但数据显示,P1、P4组合在次年的相差最小,在t+2―t+4相差逐渐加大,P3、P5组合平均EPS增长率中位数在次年相差最大,其次是第三年、第四年……而P2组合呈现一定的随机性,这说明实证与假设并不完全相符。
三、基本结论及原因分析
1.基本结论
市盈率和未来公司的盈利增长率并不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甚至出现一定的负相关性,股票的市盈率源于市场本身的自发行为。
以后各期的公司盈利增长对市盈率都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次年和以后各年相比,并没有非常显著的解释股票当期的市盈率。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两个假设在中国均不能得到很好的证明。这意味着我国股票市场发展较晚,还不完善(每股收益增长率对市盈率的解释能力较低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我国股票市场的投资者还未能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来进行判断。此外,我国股票市场的市盈率总体偏高。
2.原因分析
在本文的最后,我们将中国市盈率总体偏高的现实给予了以下几点解释。
(1)中国存在资本管制,投资渠道窄,投资工具少。家庭金融资产结构单一,低利率导致投资者追逐股市。
中国存在资本管制。尽管QFII和QDII为海内外资金转移打开了小小的缝隙,但资本的跨境流动渠道并不顺畅,中国投资者的回报标杆,是中国的利率水平,而不是全球的PE。尽管目前银行不断加息,但是考虑到中国现在的物价上涨,中国的利率水平还是比较低的,拥有低的资金成本。
(2)管理层出于各种考虑保护股市,希望市盈率维持在一个高位。在这种超强的官本位的信心支持下,股市越炒越高。
社会主义国家大量的国有资产走向私有化是加速向市场经济跨越的必然。而如何使国有资产私有化却是一个大难题。我们国家前期搞的中小国有企业私有化也很不理想,很多国有资产被贱卖。目前,国家手里所剩的多是规模大效益好的企业,如果再采取这样的方式,势必会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不利于社会稳定。采取在股市上出卖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不仅可以卖个更好的价钱,而且,可以实现利益均沾,相对比较合理。
(3)中国上市公司的分红政策导致投资者多进行短线投资,急功近利。
中国股市是典型的“快牛”。“快牛”总是表现为急不可耐、过度投机,投资者急功近利,无心长期投资,快牛必然“抵消”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并会严重透支股票投资价值。因此,过度投机的市场氛围是走不出“慢牛”格局来的,相反,它会让人们“一年炒完四年的股”。
(4)我国证券市场上市主体单一,上市主体资格具有垄断地位。
美国公司上市所采取的是注册制,而中国是核准制,尤其是在1992年股市刚建立初期采取的是额度制,这种相对稀缺的上市额度使我国证券市场上市主体单一,基本上都是具有垄断资源或规模,技术具有优势的企业,中小企业往往不能获得上市的资格。即使目前给出的市盈率已经很高,之后仍然会有较好的增长前景。中国上市门槛的高使得投资者往往相信上市公司,并不管它现在的盈利水平。投资者的追逐又使得中国整体的市盈率走高。
参考文献:
[1]Fama,E.F.&French,K.R.1992,Thecrosssectionofexpectedstockreturns,JournalofFinance,vol.47,no.2,pp.42765.
[2]Fuller,R.J.,Huberts,L.C.&Levinson,M.1992,It’snothiggledy-piggledygrowth!TheJournalofPortfolioManagement,vol.18,no.2,pp.3845.
[3]吴明礼.我国股市的市盈率结构分布和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5).
[4]李洪刚,付茜.中国股票市盈率合理范围探析[J].改革,2002,(2).
[5]宋剑锋.净资产倍率、市盈率与公司的成长性[J].经济研究,2000,(8).
盈利模式相关理论范文
论文摘要:我国主题公园虽然起步较晚,近几年却有了极大地发展,问题也随之产生。很多以影视城为代表的主题公园已经开始衰落,大量的固定资产闲置。因此必须通过探询市场化商业运作模式、设计全新的游憩方式、树立整合营销传播理念、加快公园经营管理人才的开发、实现多元化的盈利模式等途径来实现我国主题公园又好又快地发展。
论文关键词:主题公园;盈利模式
自从1989年深圳华侨城投资创建的“锦锈中华”景区建成开业,到十多年来陆续建设开业的“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欢乐谷”一期等大型文化主题公园,都相继取得成功。大型主题公园在我国开创了新局面,北京的“世界公园”、江苏苏州的“苏州乐园”、浙江杭州的“宋城”和“杭州乐园”、云南昆明的“云南民族村”和“世界园艺博览园”、海南三亚的“南山文化旅游区”、广西桂林的“乐满地”等大型主题公园,都已达到较高水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在这几年冰雪节期间创建的“松花江冰雪大世界”,也可称为特定时间段内的大型主题公园,其策划和经营管理水平也已大体与国际接轨。然而在主题公园蓬勃发展的同时问题也随之产生。伴随着理论界一场旅游资源能否复制的学术讨论,上百个旅游主题公园(包括各种影视城)产生,但是没有中国特色的主题公园,很多以影视城为代表的主题公园已经开始衰落,大量的固定资产闲置,主题公园何去何从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产业发展问题。
主题公园是以经济盈利为目的,根据选定的文化背景,主要依托人造景观和设施使游客获得体验的封闭性景点和景区。根据主题公园所能提供的旅游体验类型(产品形态)对其进行分类,目前的主题公园主要有以下几种:情景模拟型,各种影视城类型的主题公园;游乐型,比如苏州乐园、锦江乐园(华东)、梦幻水城(珠海);观光型,锦绣中华,世界之窗(深圳)等;主题型,基辅号航空母舰(天津)、明斯克航空母舰(深圳)、各种水族馆;风情体验型,各种民族村、民俗村。
一般来说以上几种主题公园的盈利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提供初级体验(经历)的机会出让,比如:出售门票;提供有助于丰富体验(经历)的相关服务以及相应的服务体验本身,比如:提供餐饮,住宿服务;出让围绕旅游者(潜在旅游者)的消费能力所带来的可能的收益机会,比如:旅游区内的招商、景区节庆活动商业赞助;获取资本投入后在旅游项目所在地溢价收益的其它商业开发,比如景区,旅游目的地的房地产开发;出让、出售具备知识产权特点的商品,比如:玩具、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等;提供保证旅游景点景区内居民可以市场化的公共服务,比如:供水,供电等。
以上六种主要的盈利方式是建立在游客到来这一基本事实之上的,即便是建立在景区本地居民的消费能力基础之上的盈利方式也需要通过游客的到来实现相对的规模经济。
目前国内的主题公园存在盈利模式单一的问题,有很多主题公园几乎只有门票收益一种盈利方式来架构其盈利模式,主题公园产业势必衰退。单一的盈利模式本身就是一种风险,这使得主题公园管理者很难获得有效的融资成果。因而有必要重新认识主题公园,统筹发展,科学谋划,摸索主题公园盈利的途径和步骤。
一、探询市场化商业运作模式
(一)资源资本化模式
资源资本化模式是主要针对一些自然和人文资源本身比较丰富的主题公园而设计,利用主题公园资源本身的不可替代性通过资本化的手段展开经营。其资本化的部分包括土地、林产、水资源等。首先明确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国家只转让经营开发权,由于主题公园作为旅游资源的外部性,所以其行政管理权规划权和文物保护权就必须由政府行使。可以在其收入中划拨一部分固定费用加以维护。而转让的开发经营权包括公园管理权、开发权、招商权、门票收益权、经营项目开发与收益权等。旅游经营权本身可以抵押,门票收益权可以向金融机构贷款,而土地使用权可以质押贷款。这样的形式应有法律形式加以确认。比如森林公园和温泉公园以及一些有特殊文化吸引力的公园,他们的设计都可以从资源资本化模式去经营。
(二)独特性产品吸引模式
独特性产品吸引模式是在资源本身不够形成游客吸引力的情况下,通过注入性的产品打造来设计出游客吸引力。这种模式的运用需要结合四个方面因素加以考虑:所在地经济发展水平;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感知;主题公园产品的无替代性或稀缺性;决策者行为。结合当地实际,创造性的挖掘本地和吸收外来文化元素,打造独特性的产品。
(三)价值链模式
主题公园的价值链包括主体链、分支链和子链三个部分,其中主体链包括门票、游乐项目;分支链包括餐饮、住宿、旅游纪念品;子链包括公园会展、对外招商和其他对外盈利服务。
二、设计全新的游憩方式
目前,我国各种主题公园发展参差不齐,其原因为我国大部分主题园的开发者大多是地方政府部门和相关投资机构,他们往往从本地区和本部门的利益出发,从而导致选题、规划、选址、运营等各方面的错位,缺乏相互协调、互动关联。
主题公园作为一种大众化的休闲产品,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单一的主题设计、旅游者参与性不强、体验不足的被动局面。所以,主题公园的规划设计应该需要专业的旅游规划、策划智力机构,为主题公园的发展把好主题脉、规划策划出可行的方案、创造出全新的游憩方式、设计合理的商业运作模式,指明发展方向。
在游憩方式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人本主义、审美凸显与独特吸引力、情境化与体验化、游乐产品化等四大原则,追求实用可操作、独特奇异的创意观念。把主题公园的观赏、运动、教育、娱乐、休闲等各种功能元素加以通盘考虑,形成主题公园的独特吸引点。例如,西部某旅游城市的主题公园设计出一项“在这里,给你一个支点,你可以撬动地球”的游乐项目:即是运用科学的物理原理和物理结构,设计出一个在杠杆这边,只要你手指轻轻一动,在杠杆另一边,硕大的地球就被撬起来的娱乐场景体验区,不仅让游客学到了趣味的科学知识、了解了神秘的历史典故。
三、树立整合营销传播理念
具备了良好的市场运做方式,设计了全新的游憩方式以后,下一步就是主题公园营销。主题公园的营销应该树立“整合营销传播”的理念,这一理念发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传播合作效应”概念,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整合营销传播的理念已经受到我国旅游营销界的大力追捧。它的本质含义是:注重对营销信息传播手段的整合以及对传播效率的评价,而不是传统营销理论所注重的营销的所有环节。
四、加快公园经营管理人才开发
目前,我国公园数量众多,类型齐全,但主题公园经营管理人才还相当匮乏,而且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旅游运营人才培养体系。所以,对主题公园是运营人才的培养是十分迫切的。
关于我国主题公园的旅游人才开发,主要是三全开发,即全员开发、全程开发、全能开发,就是对全体员工进行平等而有序的开发,进行全员培训和人力资源的整合。全程开发,主要包括员工全程开发和项目全程开发,根据不同的人力资源情况和项目进展情况,实施不同的开发策略。全能开发,即是从员工的知识技能的横向开发和员工职业生涯的纵向开发。
五、实现多元化的盈利模式
主题公园的盈利模式:即主题公园通过投入相关经济要素后获取经济收入的方式和获取其他物质利益手段的结合,其核心是主题公园获得现金流入的途径组合。从对主题公园产品系列的横向和纵向的挖掘深度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盈利模式(按产品开发深度顺序排列):
旅游门票盈利模式:即通过简单的圈起来收取门票的模式,这是主题公园最基本和最初级的盈利模式。
游憩产品服务盈利模式:即提供有助于丰富体验(经历)的游憩服务以及相应的服务体验来实现盈利的模式,它是主题公园的核心盈利模式。
旅游综合服务盈利模式:即是在主题公园区,通过旅游者的餐饮、住宿、购物等相关外延服务来获取盈利。
公园商业盈利模式:即通过自身的节庆活动和对外招商以及其他会展、广告、等其他的一系列对外服务而达到盈利目的的盈利模式的组合,这是主题公园的深度开发盈利模式。
因此,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科学分析遇到的实际问题,认真谋划,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主题公园的盈利,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的主题公园业,为我国旅游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做出贡献,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程波.主题公园——城市旅游形象的新名片[N].中国旅游报,2004-06-15.
2、何建伟.深圳华侨城旅游文化特色探析[J].旅游学刊,1999(5).
盈利模式相关理论范文篇4
关键词:网络公司;盈利模式;网络经济;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0-0200-03
引言
随着信息和网络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网络经济时代已经来临。网络经济的逐渐成型催生了网络公司形成与发展。但是,面对经济形势的千变万化,网络公司也是几经起落,经历了一个个波谷和波峰。网络公司的发展之所以如此跌宕起伏,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人们还没有完全理解网络经济的特点,没有找到适合于网络经济的盈利模式。文中主要针对中国各大网络公司进行网络营销的盈利模式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多种盈利模式的经营状况和发展趋势以及中国网络公司在各种盈利模式上应采取的市场战略,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促进互联网行业特别是中国网络公司的健康发展。
一、网络营销及网络营销盈利模式概述
1.网络营销定义。与许多新兴学科一样,“网络营销”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完善的定义。对于网络营销的认识,一些学者或网络营销从业人员对网络营销的研究和理解往往侧重某些不同的方面,有些人偏重网络本身的技术实现手段;有些人注重网站的推广技巧;也有些人将网络营销等同于网上直销,还有一些把新兴的电子商务企业的网上销售模式也归入网络营销的范畴。但不管他们作如何表述,至少有四点是共同的:(1)网络营销不是网上的销售;(2)网络营销不局限于网上;(3)网络营销不等于电子商务;(4)网络营销建立在传统营销理论基础之上。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网络营销是一门建立在传统的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基础之上的一门边缘学科,是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一块奠基石。
2.网络营销特点。首先,市场全球化。由于互联网络具有超越时间约束和空间限制进行信息、交换的功能,就使企业脱离时空限制达成交易成为可能,从而使企业面临一个更为广阔的、更具选择性的全球市场。其次,产品个性化。网络营销能对顾客个别需求作出一对一的反应,生产出富有个性的产品以满足顾客的个别需求,从而使消费者个性的回归成为可能。再次,服务大众化。企业通过网络连续不断地对位于世界任何角落的任意顾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从而避免了企业因无法与每一位顾客沟通而不能满足其需求的可能,减少了顾客的不满意程度。最后,沟通双向化。互联网络可以展示商品型号和目录,联结资料库提供有关信息的查询,可以和顾客作互动双向沟通,可以收集市场情报,进行产品测试与消费者满意调查等。
3.网络营销盈利模式。网络营销盈利模式的产生并不与互联网相伴而生,它是随网络营销的应用和发展而逐步演变、成长、成熟的。根据对网络营销活动盈利模式的解释以及国内开展网络营销的实际情况,可以将现阶段网络营销盈利模式分为以下三种:(1)整合的网络营销盈利模式。此模式是将传统营销活动与在线营销活动结合以实现价值的一种网络营销盈利模式。它经历了非中间化和再中间化的过程,与网络的兴起―泡沫破灭―重新发展的历程相一致,体现了人们对网络运用和影响的认识由非理性到理性以及认识的逐步成熟。整合的网络营销盈利模式主要表现为企业网站+在线销售或订购产品或服务。(2)综合门户网站的跨平台多元业务盈利模式。现阶段,网络的应用大致可以分成三种平台:交互平台,主要包括通信、交友和娱乐三个方面;媒体平台,主要是信息;以及商务平台,支持在线交易,既有B2B,也有B2C。(3)专业的或细分的基于不同应用平台的盈利模式。
二、网络营销的盈利模式现状――以中国网络公司为例
1.门户型网络公司。门户型网络公司在不断发展创新,在吸引大量网民驻足留步之余,网络广告业务发展非常迅速,现已成为各大门户型网络公司的主营业务。门户型网络公司的移动增值业务在随着信息产业部对短信业务的规范后有所萎缩,但随着业务的开通,估计仍会成为网络公司的一大盈利点。门户型网络公司在信息服务和网络游戏方面在不断创出新的利润,尤其是腾讯公司和网易公司,这两家公司的网络游戏已经成为他们的主营收入,游戏业务给其带来丰厚的利润,搜狐游戏也在不断发展,成为搜狐公司一大盈利点。门户型网站有的还开发了商城,通过网络购物赚钱利润。作为即时通讯起家的腾讯由于其QQ用户多,在即时通讯业务上也有不少的盈利方式。总之,中国大型门户型网络公司盈利方式主要以网络广告、移动增值、网络游戏和即时通讯等。从发展来看,各公司在开发自己的网络游戏业务,预计将来网络游戏会成为这些公司多元化业务发展的重点。
2.搜索引擎网络公司。竞价排名是一种按效果付费的网络推广方式,由百度在国内率先推出,目前是搜索引擎网络公司盈利的模式之一。企业在购买该项服务后,通过注册一定数量的关键词,其推广信息就会率先出现在网民相应的搜索结果中。关键词搜索广告是一种针对特定关键词的网络推广方式,按时间段固定付费,出现在搜索网页搜索结果第一页的右侧,不同位置价格不同。企业购买了火爆地带关键词后,就会被主动查找这些关键词的用户找到,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搜索引擎公司都成立了自己的广告联盟,依托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和成熟的竞价广告模式,经过多年精心运营,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具实力的广告联盟体系之一。各联盟一直致力于帮助商挖掘专业流量的广告价值,帮助广告主推介最有价值的投放通路。自成立以来,各联盟已成功运营了搜索服务,主题推广及其他增值业务。加盟各联盟的合作伙伴累计超过数十万家,不少网民美誉度极高的网站及软件也在和各联盟的合作中获得快速成长,这些合作伙伴的影响力几乎覆盖所有中文网民。总之,搜索引擎公司盈利模式总要有搜索技术提供、竞价拍名、关键词搜索广告、广告联盟、主题推广等。在网络信息海洋化的今天,搜索引擎本身就蕴涵了巨大的商业价值。
3.博客网公司。目前我们在网络经济方面发现博客存在以下三种明显的盈利模式:Keso模式。所谓“Keso模式”就是博客高人气,引来广告收入,比如donews的Keso和新浪的徐静蕾。高人气引来高访问量,给广告主可以创造高的广告价值。起点模式。所谓“起点模式”就是效仿陈天桥收购的“起点中文网”,搞一个有偿阅读博客的平台,让博客和Bsp都赚钱。这个故事有个2.0的升级版,就是“出版”――在网上赚了一拨“连载”收费后,出版纸质书,赚书费。平心而论,这个“起点模式”对于普通博客来说,门槛比Keso模式低了一些,但依旧遥不可及。Google广告模式。Google建立广告联盟,可以放在博客和个人站点上,利用“长尾理论”,把博客的流量利用起来,从而获得广告收入。因此,这种模式要成功,其关键是“博客”的网站流量――浏览你这个博客的网民越多,流量越高,你就越成功。从实践来看也正是如此。总之,目前各博客网站的盈利方式仍然是吸引流量赚取网络广告费用。但利用目标客户的体验经济模式可能会成为将来博客网站发展的方向。
4.视频网络公司。根据iResearch艾瑞咨询最新出版的《2009中国网络视频研究报告》,B2B和B2C是网络视频产业的两种基本商业模式。B2B模式对版权资源拥有程度要求高,适用的网络视频运营商较少。主要是各类拥有版权内容的公司,其把内容出售给视频网站利用互联网渠道进行视频内容分销。而B2C模式目前使用的范围更广泛,是最期待创新的一类模式。它可以分为以版权内容为核心的基础模式和以UGC内容为核心的衍生模式。版权内容为核心的基础模式可根据用户付费程度划分为付费模式(如用户付费点播)和免费模式(用户免费,吸引广告盈利)。目前此模式运转情况并不十分顺利,运营商在用户端和企业端都没有获得很好的收入。总之,视频网络公司一直在寻找盈利方向,现在能看到的是带来大量的流量,有了流量带来广告商的广告,获取广告收入。并可能会在将来开发出视频中夹带广告的新广告形式,获得新的盈利平台。
三、中国网络公司的网络营销盈利模式的改进
1.博客营销模式。随着中国网民数量的增长,博客将进一步普及,到2009年,中国博客用户(Blogger)将接近1亿,同比增长65%,之后博客用户的增长速度将有所减缓,中国博客市场的高速发展阶段进入尾声,成熟阶段即将来临。虽然博客存在用户体验价值、知识传播价值、网络营销价值等商业价值,但目前BSP提供网络空间及技术支持和博客用户提供博客内容都是免费的,如何通过博客盈利仍处于摸索阶段。网络广告、服务托管、企业博客、移动博客等都是博客服务可以选择的盈利模式。博客将向服务细分、市场分化和功能结构垂直化发展。博客技术形态会更加具有人性化和高效的服务性,网络整体架构会发生更加多样的变化。博客将成为普及的网络交流平台,与手机互动结合日益紧密,商务化运营模式前途远大。最终博客将推动整个传媒与出版业的变革。
2.视频搜索。艾瑞研究发现,中国视频搜索市场起步相对较晚,大部分视频搜索网站借鉴了欧美企业成功的运营模式和经验。2005年该市场还进入起步阶段,进入2009年包括多家搜索门户在内的企业采取各种经营方式介入视频搜索领域,互联网用户开始逐步接触视频搜索的概念。而良好的用户使用体验是以领先的技术产品为基础的。由于视频搜索是一种基于非结构化数据的音视频处理分析产品,世界范围内以Autonomy公司为代表,近期推出的中文电视及视频搜索网站OpenV的核心技术便采用该公司的。从该市场的盈利模式分析,艾瑞认为,企业端付费在是一种最容易实现的盈利模式。随着广告主对视频广告认可程度的不断加强,视频搜索运营商通过视频搜索为广告主提供一个全新而且精准的广告展现平台,以视频插片、竞价视频、分类视频为主的盈利模式将可能很快出现。
3.创新盈利模式。网络经济专家吕本富在谈到网络经济发展战略时,提出了网络经济发展的三个战略:“第一个我们认为高匹配战略,什么样的网站能具备高匹配力,这个网站我们认为是成立的,比如说电子商务、交友网站,它们的战略应该是高匹配战略。匹配力越高这个网站越存在。第二个是原创战略。你网络公司要存在,必定有一部分内容是要原创,这个地方不仅内容是原创的,包括组织方法是原创的,我们这里面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内容原创。像Google、百度我们认为也是原创,它信息组织方法是原创的,第三个和专一化战略相对应,叫做关系沉淀战略。你能不能建立虚拟关系在网站上,比如像校友录,把原来的关系整到网上,比如现在的一个网络游戏,通过大家游戏,大家在网络游戏上面分层,变成一种关系。所以关系沉淀战略是什么?是和专一化战略相对应,我们有三个,要么你是搞匹配战略,和我们讲的低成本战略相类似,第二个是差异化战略变成我们的原创战略,你有原创的组织方法,第三你的网站上沉淀了很多关系,这个可以是现实世界的反映,也可以是在互联网上建立了新关系,只有关系建立了后,你网上才会有联系。这就是互联网应该是什么?这里面就是我们说的三个战略。”
这三个战略是吕本富参照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被特提出的竞争三战略“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专一化战略”而提出在网络公司发展的战略,具有指导性。未来网络公司的发展可以参照这三个战略去进行创新性发展。高匹配战略就是要建立和大家兴趣吻合的网站,大家的兴趣、爱好和网站的模式相统一,比如目前在学生中比较流行的“校内网”就是一个高匹配网站,它完全和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统一了起来,所以发展很快。原创战略,就是你的内容原创或者你的形式新颖是原创。内容原创目前比较发展稳定的是“起点”一类的小说阅读网站,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写作群和读者群,同时也满足高匹配战略。关系沉淀战略是要求把现实的关系虚拟化在网络上,这样就可以形成稳定的客户群,进而形成网络经济。这三个战略基本总结网络公司发展的要求和方向,是目前网络经济发展的指南。
网络公司要不断创新,从高匹配战略、原创战略、关系沉淀战略出发建适合自己的模式,才能最终实现盈利。
结论
本文通过对国内大型门户网络公司以及专业型网络公司财务数据和盈利模式的分析和研究,总结了各种盈利模式的发展状况及网络公司对各种盈利模式采取的市场策略。网络广告、无线增值、互联网增值已成为中国大型网络公司稳固的收入来源,但大型网络公司在稳定网络广告和无线增值收入的前提下需要进一步拓展互联网增值业务,同时从多方面尝试具有盈利潜力的业务。
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它几乎时时刻刻都充满了商机,这给创业者带来了巨大的机遇,虽然大型网络公司已占据了大部分互联网市场,但很多互联网专业领域中都充满了市场机会,如本文分析的博客web2.0、威客模式。创业者可以进入目前网络公司没有涉足的专业领域,有机会成为该领域的领先者。随着网络经济的不断发展,是否盈利已经成为网络公司成熟与否的标志。从战略的角度讲,网络公司与传统企业没有太大的不同,主要目标都是盈利,盈利也是网络公司赖以生存的基础。网络公司在将网络效应带来的价值转化为收入的同时,应不断发掘互联网的潜在价值,不断探索新的盈利模式。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网络公司应把握行业规律,根据自身情况采取适当的发展战略,实现公司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同时也希望中国网络公司能抓住新的市场机遇,获得新一轮增长并领导全球互联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海鑫.浅析中国网络营销运行中的问题,中国经贸导刊,2010,(15):92.
[2]朱蓉容.面向未来电子商务发展的企业网络营销体系构建[J].商业时代,2010,(23):47-57.
[3]黎涛.基于问答类网站的网络营销策略[J].江苏商论,2010,(7):59-61.
[4]杨湘江.B2C企业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0,(14):89-90.
盈利模式相关理论范文
关键词:文化企业;报业集团;创新能力;盈利模式
文化对于提高国家竞争力、提升国民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我国推行了一系列文化改革政策对文化产业进行改革。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对传统报业集团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报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大支柱,改革也迫在眉睫。报业集团不得不摆脱单一的纸质发行模式,走向媒体融合、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在新的传媒格局下,如何创新盈利模式,对于报业生存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一、报业集团商业模式概述
受互联网免费经济和思维逻辑的双重影响,企业商业模式日益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学者们分别从企业运营、盈利来源、多维整合等不同角度,对商业模式的内涵及构成要素、商业模式的结构模型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尽管由于学者们关注重点和研究领域的不同尚未达成共识,但基本上都认同价值是商业模式的逻辑主线,商业模式的核心范畴包括价值主张、价值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分享与获取四个要素。
(一)价值主张。价值主张是企业的商品或服务能够为顾客带来的价值体验,是客户从中可获得的利益总和。经济价值主张不清楚或者不适合,就会导致报业集团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出现混乱,甚至失败。只有不断捕捉顾客的需要,进行深层的分析和研究,才能提出适合顾客的、有价值的企业价值主张。
(二)价值创造。价值创造是指企业生产、供应满足目标客户需要的产品或服务的一系列业务活动及其成本结构。价值创造最主要的是企业投入,顾客获得所需利益,这需要构造实现顾客价值的活动流程:价值链。报业集团定位好价值链,便可以掌握价值创造中最有力的资源和业务流程,从而创造更多的价值。
(三)价值传递。价值传递就是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传递给客户的过程,便于客户购买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价值传递是评价企业价值输出的能力。
(四)价值分享与获取。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下,市场竞争由企业间的直接对抗转向价值网络的整体抗衡。任何一个网络成员的竞争力会最终影响到这一整体竞争力。
通过价值主张、价值创造以及价值传递,报业集团已经形成了一个有效的价值网络,价值链中各个利益相关者的相互合作,通过价值网络的连接,各自取得相应的利润。报业企业只有明确自己所处价值链中的位置,并在相应位置上发挥优势,才能创造价值。
二、报业集团盈利模式现状
盈利模式是由产品、服务和信息这三个要素有机结合起来的系统框架。这体现了盈利模式分析框架中的基本要素―产品、服务、信息、商业参与者、价值以及收入来源等。
传统报业的盈利模式是“二次售卖”模式,即发行收入和广告收入两条腿走路。我国报业市场长期采取低价发行来获取大范围受众注意力,继而获取广告收入。这使得报业发展过度依赖广告收入,基本属于“一条腿”盈利的经营模式。
基于网络技术的新媒体加入改变了传媒格局,同时也冲击着传统报业的盈利模式。主要依赖广告收入的报业商业模式抗风险能力差,并且在新媒体冲击下难以再凭借低价来获取高额广告收入,这亟需寻找新的盈利模式。
三、报业集团盈利模式创新设计
(一)价值主张创新报业集团的盈利模式。报业集团一旦提出价值主张,就会集中精力在商品或服务上使其能够满足顾客的价值需求,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或战略部署。报业集团结合自身竞争优势制定运营策略,并将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传递给顾客,在满足顾客价值的基础上创造更长远的企业价值。
1、经济价值主张。报业集团并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其生存发展依赖于与利益相关者的相互作用,因此,经济价值主张对于报业集团的发展至关重要。报业集团在商业运营中为其利益相关者提供直接或间接利益总结为以下几点:
2、服务价值主张。无论是传统经营模式还是数字化时代,报业集团依赖于为广大读者服务过程中获取利润。因此,报业集团的服务价值主张必须让读者获得相关的价值,以培养读者对报业集团的忠诚度,才能使报业集团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得以长足发展。通过分析客户的需求,分类如下:
(二)价值创造创新报业集团的盈利模式。报业集团要结合价值主张在生产、营销、物流方面为顾客设计一个与众不同的价值链,进而从价值链整合中获取利润,主要包含全媒体链的整合和全业务链的整合。链上所有的业务都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价值链的差异化、核心化、匹配化才能够实现。
1、全媒体链整合。全媒体是把报业集团作为一个价值链条,依靠传播介质和传播途径将多种媒体复合起来,打造一个统一的全媒体信息平台。报业集团需借助互联网背景下的渠道、介质、技术来改革经营、生产和盈利模式,以进入全媒体时代。
2、全业务链整合。报业集团按照业务链条上的组成部分来设立部门结构:采编部、印刷部、发行部、广告部等。每一部门整合自己部门自身业务链条,获取新的盈利点,同时部门之间相互合作打造集团全业务链。
(三)价值传递创新报业集团的盈利模式
1、细分市场,建造数据库。利用报业平台优势,将服务和产品传递给读者。报业集团走数字化道路,必须走一条以满足读者需求为主,数字化技术和媒介介质为辅的发展之路。
2、各地设报纸专卖店。专卖店所在地区有相应报纸印刷点,确保用户在第一时间阅读所订报纸,实行线上、线下同步订阅。
3、组织公益活动。报业集团可在线上组织公益活动,线下发行免费报纸,抢占优质渠道,在此过程中与广告商合作,获取盈利。
(四)价值网络创新报业集团的盈利模式。报业集团在整个价值网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合作,发挥1+1>2的经济效应,从而创造更多的商业价值。
1、整合平台资源,吸引外部投资。报业集团作为国有控股的事业单位不能上市,但其所属的从事产业经营和相关业务的企业公司可以上市。报业集团可将各个业务部门分离,成立单独的子公司。利用子公司允许上市的机会,与其他行业合作,广泛吸收社会资本,从而获得大量民间资本。
2、整合平台资源,实现内容盈利。内容资源一直是报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这是报业集团摆脱门户网站冲击的最有力武器。报业集团出售的并不是报纸,而是以无线电波、直播卫星、互联网络为媒介多渠道地销售高水平的信息增值服务。
参考文献:
[1]原磊.商业模式体系重构[J].中国工业经济,2007,6.
[2]孙永波.商业模式创新与竞争优势[J].管理世界.2011,7.
盈利模式相关理论范文篇6
(一)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的发展相比西方国家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关注,我国的有关实务操作和学术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逐渐开始。这一方面受到我国赴海外上市公司需要按照上市地规范进行操作的影响,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偏低,各种造假和盈余管理层出不穷。2001年银广夏事件成为当时的一个典型代表。这虽然与我国证券市场的历史发展有关,但企业缺少合理有效的内控不能不说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2007年,证监会、上交所、深交所要求上市公司必须在年度报告中全面披露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情况。2008年,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联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于2010年《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为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对内部控制进行自评估及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提供技术标准和依据,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有效运作提供了指引。以此为代表的内部控制体系已经于2011年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开始实施,并于2012年开始在主板上市公司实施。另一方面,随着2007年上市公司正式开始实施2006年财政部的新会计准则,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方式及其形成的盈余质量也逐渐发生着变化[9]①。通常,实务界主要通过会计造假、应计项操纵(Accrual-BasedEarningsManagement)和真实活动操控(RealActivitiesManipulation)这三种途径实施盈余管理②。我国的会计准则变化虽然一直贯彻了稳健性原则[10],但实证研究发现,2006年新会计准则的应用仅改变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具体方法,却无法从总体上约束盈余管理行为[11]。而且随着会计制度趋于严谨、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应计项的操纵空间不断减少,真实盈余管理已经切实存在[12],并有逐渐增多的趋势[13]。西方有关研究已经发现企业通过减少研发费用或调整其处理方法来满足盈余标准[14][15]、出售固定资产以避免报告亏损[16][17]、控制支出进行盈余管理[18][19]等,真实盈余管理逐渐增多[20]。进一步来看,真实盈余管理以牺牲公司未来经营能力为代价,最终会损害企业价值[21],且管理层甚至可以利用公司的供应商和客户构建真实交易进行盈余管理[22],隐蔽性很强。也就是说,真实盈余管理具有严重的经济后果并不易被相关利益者察觉。这亟需引起我国企业的重视。因为即使对于企业内部人,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也存在不同层级和不同部门间的信息不对称,这种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和危害性同样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内部控制效率和盈余质量的关系对于这两个领域的实务与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二)内部控制效率对盈余质量的影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最基本度量是观察企业所披露内部控制报告中包含的重大缺陷[4][23]。在此基础上,大量研究关注了内部控制缺陷与应计项的质量[24]。Ash-baugh-Skaife等[25]发现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的应计项噪音更多,应计项最终转换为真实现金流的比例显著小于内控无缺陷企业,证明内控薄弱会导致有意的盈余管理和无意的会计错报。Chan等[26]发现报告内控缺陷的企业与未报告内控缺陷的企业相比,盈余管理程度更高。Epps和Guthrie[27]按应计项目的高低分层,将样本分为高的正向、高的负向、低的应计项目三组,对比内部控制有缺陷的公司与没有缺陷的公司的应计利润,发现存在重大缺陷的公司更容易利用可操纵应计利润进行盈余管理。总之,即企业内部控制效率与应计项质量高低显著相关[28][29]。近年来,也有学者发现,萨班斯法案的颁布带来了管理层披露决策的变化和投资者对信息反应的变化[30]。在法案颁布后,操纵性应计利润显著减少[31],但管理层盈余操纵的行为并未减少,主要就是采取了真实盈余管理的方式[32]。我国有学者研究发现,内部控制有效性与财务报告可靠性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3],认为内部控制形成了严谨的内部制衡关系,任何破坏规则的一方都会被及时发现并受到相应惩罚,所以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很难成功[34],盈余管理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显著负相关[35]。并且有研究发现无论是应计项操纵还是真实活动操控,都随着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而减少[36][37]。然而,张国清[38]以2007年公司自愿提供的、并获得外部审计师或保荐人的无保留核实意见的内部控制报告代表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发现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并未伴随高质量的盈余,内部控制质量得到改善并没有伴随着盈余质量的提升。(三)盈余质量的经济后果高质量的盈余信息可以为使用者了解公司业绩提供更多参考[39],所以企业内外的利益相关者在进行决策时更容易依赖会计盈余[40][41]。根据契约理论,盈余作为企业契约中人努力程度的一个很好替代[7],其质量的变动会影响契约的完备性[42]。一个典型表现是盈余质量不同的上市公司三类冲突的严重程度不同,盈余质量得到改善的上市公司问题也得到了相应的缓解[43],盈余质量与权益成本、债务成本负相关[41]。而且盈余质量作为很多企业管理层薪酬的标准,其改进还能够影响薪酬业绩敏感度[44][45],进而影响管理者薪酬[46]。与之相反,低质量的盈余则会使契约的有效执行受到冲击,特别是采取真实盈余管理的公司,其经营业绩会出现明显下滑[21]。我国学者李彬、张俊瑞也发现[47][48],操控生产的企业在其随后两期的经营活动中,现金流水平都低于配对样本,操控费用的企业随后三期的经营业绩水平普遍低于配对样本的对应水平,操控销售的企业随后三期的股东获利能力和公司投资水平普遍低于配对样本的对应水平,证实了生产操控、费用操控以及销售操控对企业未来的业绩会造成负面冲击。(四)对已有研究的评价已有研究围绕内部控制效率和盈余质量取得了很多有益成果,但仍有以下问题需要我们思考:第一,我国企业中成体系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实施时间较短,其效率的显现尚存在不同声音,需要在内部控制发展越来越完善的情况下进一步研究其对盈余质量的具体影响。第二,随着新会计准则实施时间的增长,已有的应计项盈余管理方式在发生一些变化,内部控制对于真实盈余管理所产生的效果需要重新加以验证。第三,盈余质量有利于契约的完备,内部控制建设也是多个契约的组合,那么盈余质量能否帮助包含“信息与沟通”等核心模块在内的内部控制实现效率提升,尚无足够的经验证据。所以,本文准备从理论上厘清两者间的关系,并给予大样本的数据检验,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内部控制效率与盈余质量的动态依存关系分析
(一)内部控制效率对盈余质量的影响在由一系列契约联结而成的企业中,委托人与人在契约的签订执行和监督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后者可能会借助信息优势采取机会主义行为而不能够或者不能完满地履行受托责任进而导致问题的产生。此处的问题既可以发生在股东与管理者之间、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同样也可以发生在企业内部的不同层级管理者乃至员工之间。不论人是谁,他都可以借助信息优势,通过损害委托人利益来谋求个人私利。从约束机制出发,内部控制是对这些自利行为的监督和防范,提高内部控制效率可以减少盈余错报和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2][3],限制盈余管理的操纵空间。特别是对企业自身来说,有效的内控可以防止发生以损害长期企业利益为代价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避免业务部门管理者为了实现薪酬契约的目标而在职权范围内破坏正常的经营秩序。所以,本文提出假设1。H1:内部控制效率高的企业其盈余质量也较高,反之亦然。(二)盈余质量对内部控制效率的影响现代企业理论认为,市场中的企业实质上是一系列契约关系的组合和法律虚构[49],这种契约关系不仅存在于企业与供应商、顾客、债权人等之间,而且也存在于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以及不同层级的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缔约各方通过契约明确约定各自的权利及义务,形成一个有序运转的整体。可是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由于个人的有限理性、外在环境的复杂性、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完全性,契约当事人或仲裁者无法证实或观察一切[6],往往造成契约条款的不完全。即使契约的签订是完全的,也并不代表它可以得到完全执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确立一个缔约双方都能接受的标准来衡量契约的执行情况。在有效资本市场前提下,会计是信息优势方向信息劣势方传递信号的一种手段,而且是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手段之一[50]。所以以盈余为代表的会计信息作为人努力程度的度量[7],已经广泛地应用于股票定价、债务契约和管理层报酬契约中[51],以促使不完全的契约尽可能执行有效,盈余质量的高低反映了契约的可靠性和可行性。进而,盈余质量会直接影响约束契约参与方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运行。据此,本文提出假设2。H2:盈余质量越高的企业内部控制效率越高,反之亦然。
研究模型与样本
鉴于目前对于内部控制效率的评价没有普遍接受的方法,同时受到本文的篇幅限制,本文没有将内部控制效率评价方法纳入研究,而是选择采用“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作为内部控制效率的变量①。该指数②是在中国会计学会全国重点会计课题《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的基础上,由作为课题主持人之一的深圳市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的,具有一定的社会认可度。为了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下对盈余质量进行更好的度量,本文选择了应计项盈余管理模型和真实盈余管理模型进行对照和验证。(一)应计项盈余管理的计量模型国内外学者对应计项盈余管理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针对其目的、方式、影响因素及其产生的影响等方面都有了比较全面的探索。在这些研究中,常见的有Healy模型、DeAngelo模型、Jones模型、修正Jones模型等。本文选用横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来计量应计项盈余管理的程度③:TAitAi,t-1=α0Ai,t-1+α1ΔSitAi,t-1+α2PPEitAi,t-1+εit(1)NAit=α0Ai,t-1+α1(ΔSit-ΔARit)Ai,t-1+α2PPEitAi,t-1(2)DAit=TAitAi,t-1-NAit(3)按照证监会CSRC行业分类标准对两市上市公司分行业运用OLS法估计等式(1)各变量的回归系数α,将其带入等式(2),估计出企业的非操控应计利润,进而以等式(3)计算得出可操控应计利润,用以衡量应计项盈余管理。(二)真实盈余管理的计量模型Dechow等[52]最早提出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模型,以异常经营现金流量、异常酌量性支出和异常1生产成本三种变量衡量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随后Roychowdhury[19]将各变量的数值由绝对量转换为相对量,以比较不同规模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程度。李彬、张俊瑞[53]借鉴Roychowdhury修正后的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模型,以异常值之和作为盈余管理的变量衡量真实活动操控行为,这一模型在我国目前关于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中应用较多。本文参照该模型,计算异常经营现金流量(ACFO)、异常酌量性支出(AEXP)和异常生产成本(APROD)。CFOitAi,t-1=β0Ai,t-1+β1SitAi,t-1+β2ΔSitAi,t-1+β3ΔSi,t-1Ai,t-1+β4TCitAi,t-1+β5ECitAi,t-1+β6OCitAi,t-1+εit(4)DISEXPitAi,t-1=β0Ai,t-1+β1Si,t-1Ai,t-1+εit(5)PRODitAi,t-1=β0Ai,t-1+β1SitAi,t-1+β2ΔSitAi,t-1+β3ΔSi,t-1Ai,t-1+εit(6)同上述计算应计项盈余管理的模型相同,对两市上市公司分行业运用OLS法估计上述模型(4)(5)(6)各变量的回归系数β,然后代入(7)、(8)、(9)求出当年异常值:ACFOit=CFOitAi,t-1-β0Ai,t-1+β1SitAi,t-1+β2ΔSitAi,t(-1+β3ΔSi,t-1Ai,t-1+β4TCitAi,t-1+β5ECitAi,t-1+β6OCitAi,t)-1(7)AEXPit=DISEXPitAi,t-1-β0Ai,t-1+β1Si,t-1Ai,t()-1(8)APRODit=PRODitAi,t-1-β0Ai,t-1+β1SitAi,t(-1+β2ΔSitAi,t-1+β3ΔSi,t-1Ai,t)-1(9)上述三种异常值产生的方式不同,对盈余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异常经营现金流ACFO是由企业通过销售折扣或放宽信用政策等促销手段引起的,其提高了企业的当期利润,但降低了单位产品的现金流量,导致当期经营现金流量的下降,则异常现金流量亦下降;异常酌量性支出AEXP是企业为了提高当期利润而削减研发支出、销售及管理费用引起的,直接提高了企业当期的现金流量;异常生产成本APROD是由过量生产引起的,通过扩大生产,企业能够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提高产品的边际利润,从而提高企业当期利润,但过量生产同时增加了其他生产和库存成本,导致企业当期生产成本提高,则异常生产成本亦上升。若企业向上操控盈余,可实施的手段有:产品促销(结果会降低ACFO);削减酌量性支出(结果会降低AEXP);过量生产(结果会提高APROD)。为系统衡量不同的真实盈余管理手段引起的盈余操控程度,本文参考Zang[54]的做法,构建综合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模型(10),值越高表示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高,盈余质量越低。RAMit=-ACFOit-AEXPit+APRODit(10)以上各公式的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三)结构方程模型———非递归模型结构方程模型中的路径分析模型里有两种基本的类型:递归模型与非递归模型,其中非递归模型表示变量间的关系不是单向的,而是互为因果关系的。基于此可以构建内部控制效率与盈余质量间动态影响关系的模型(见图1),用以验证两者的相互作用。图1非递归模型的基本框架(四)研究样本本文选取深沪两市所有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剔除金融、保险类及2010年之后上市的企业,共确定样本1659家企业,进一步剔除有数据缺失的企业,最终共得到研究样本1580家,其中深市768家,沪市812家。按照证监会颁布的《中国上市公司分类指引》对样本企业进行分类,相关财务数据取自CCER、RESSET数据库,内部控制效率信息取自“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
实证分析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通过表2全样本描述性统计可以对比两种不同的盈余管理方式。应计项盈余管理均值为0,取绝对值后为总资产的7.84%,其中向上操控盈余的企业总数少于向下操控盈余的企业总数,但盈余管理的程度则是向上操控的高。真实盈余管理均值也为0,取绝对值后为总资产的16.66%,其中向上操控盈余的企业总数多于向下操控盈余的企业总数(808>772),但盈余管理的程度则是向下操控的高(0.1629<|-0.1705|)。即盈余管理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高于应计项盈余管理;多数企业采用应计项盈余管理以降低其盈余,采用真实盈余管理以提高其盈余;当使用应计项盈余管理时,向上操控盈余的程度高于向下操控盈余,当使用真实盈余管理时,向下操控盈余的程度高于向上操控盈余。对比真实盈余管理的三种不同手段,向上操控盈余时,管理层多采用削减酌量性支出,其次是过量生产,最后使用销售促销(959>795>769),而向下操控盈余时,多采用销售促销,其次是缩减生产,最后使用调增酌量性支出(811>785>621);另外管理层操控生产的程度高于其余两种方式(0.0983>0.0648>0.0526)。就深沪两市来看,深市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比沪市略高。根据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课题组的研究结果可知,沪市上市公司的内控指数均值高于深市上市公司(690.97>679.18),可以初步断定,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抑制盈余管理,包括应计项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进而提高盈余质量。区分企业性质来看,两市共有国有企业859家,非国有企业721家。无论是应计项盈余管理还是真实盈余管理,亦或是真实盈余管理的三种不同手段,非国有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均比国有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高。同样根据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课题组的研究结果可知,国有企业内控指数均值高于非国有企业(694.96>673.65),再一次说明,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提高盈余质量。(二)内部控制效率与盈余质量的相关性分析从表3中的相关性指标来看,“迪博”公布的内部控制指数与应计项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均在0.01的水平上呈显著负相关,即内控指数越高,盈余管理越低,也就是盈余质量越高,初步验证了假设1。另外内控指数与描述真实盈余管理的三个指标也均显著相关。内控指数与异常现金流量、异常酌量性支出显著正相关,与异常生产成本显著负相关。因为异常现金流量和异常酌量性支出越高,说明企业向上操控盈余的程度越低,盈余质量越好。所以正相关关系说明企业盈余质量(向上操控盈余的程度)与内控指数正相关;而异常生产成本越高,说明企业向上操控盈余的程度越高,此处的负相关关系表明内部控制效率越低则异常生产成本越高,盈余质量越低。(三)非递归模型分析图2至图6分别为修正后的应计项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以及三种异常值与内部控制效率的非递归模型,表4为上述五个模型的适配度检验结果。可以看到,经过修正后盈余管理与内部控制效率的以上五个模型均满足上述所有适配度指标,表示这五个模型与数据都达到可以适配的标准①。表5为各模型路径系数表,五个SEM模型的所有路径p值均小于0.05,即载荷系数均达到显著水平,满足模型内在质量的效度检验。在盈余管理与内部控制效率模型中,内部控制效率对DA的载荷系数为-0.111,对RAM的载荷系数为-0.089,即内部控制可以抑制盈余管理,提高盈余质量,假设1得到验证,并且内部控制对应计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高于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同时,DA对内部控制效率的载荷系数为-0.002,RAM对内部控制效率的载荷系数为-0.006,说明盈余管理程度越高(盈余质量越低)则内部控制效率越低,验证了假设2。对比两者的相互作用,内部控制效率对盈余质量的影响要高于盈余质量对内部控制效率的反作用。
盈利模式相关理论范文篇7
我国于2006年2月颁布的新准则引发了学术界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国内许多学者从理论上就新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进行了预测和分析。赵治纲(2007)提出,新会计准则中包括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易、债务重组等9个具体准则很有可能被上市公司用来作为盈余管理的手段,必须引起有关监管机构和投资者的重点关注。刘泉军、张政伟(2006)认为,新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引入持谨慎态度,在运用时有较多的条件限制,因此公允价值的适度应用不会成为操纵利润的工具,债务重组不会被滥用,同时新准则下,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空间将越来越小。沈烈和张西萍(2007)则认为,新准则体系下,盈余管理可借用的空间有消有长,并且对于不同类型、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企业影响并不均衡。可以看出,就新准则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理论界尚未有统一的观点,有待进一步的实证检验。公允价值计量对盈余管理影响方面,由于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的时间不长,相关的实证研究文献比较有限。徐经长、曾雪云(2010)以2007年、2008年持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公允价值收益、公允价值损失与管理层薪酬之间的敏感系数,发现上市公司存在着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重奖轻罚”现象,表明公允价值对管理层薪酬契约有明显影响,而薪酬契约是盈余管理的一个重要动机,因此公允价值很有可能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有部分学者从金融资产、债务重组等角度研究新准则体系下,公允价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张涵,2008;路国光,2008;马超逸2009),但所用数据区间跨度较短,且结论不尽相同。综上,对于新准则实施以及公允价值应用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的考察,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作为证据。新准则实施至今,财务数据比较充足,目前是检验新准则实施后果的一个较为恰当的时机。本文将首先比较新准则实施前后,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其次,将从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易以及资产减值损失的角度检验新准则下公允价值计量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2006年2月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在旧准则的基础上加上了20多项准则及指南。从对盈余管理影响的角度分析,一方面,新准则禁止了长期资产减值转回这一传统的盈余管理重要途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通过资产减值损失进行的盈余管理;但另一方面,新准则在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方面赋予管理者更多选择和判断的空间(赵治纲,2007),例如,新准则下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折旧方法以及预计净残值的改变,都采用未来适用法,不用追溯调整;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不再被限制,并且摊销方法也不仅局限于直线法。而公允价值的重新引入,在债务重组、非货币易等事项上需要更多的职业判断,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管理者进行利润操控的空间。此外,20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很多公司的资产大幅减值,之后的市场也大不如前,处于财务困境的公司有比较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假设1:新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提高根据新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当期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并且影响当期利润。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基于公开、活跃的证券市场,比较容易取得,留给管理者的盈余管理空间很小。同时,金融资产一旦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在今后不得重新分类为其他金融资产,因此管理者在初始分类时会持谨慎态度。目前为止,采用公允价值后续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司数目很少,并且选择采用公允价值后续计量模式以后也不得转为历史成本模式。因此,本文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不会对盈余管理程度产生重大影响。由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反映上述两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据此提出假设:假设2: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盈余管理程度无显著影响新债务重组准则将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是少偿还的债务,作为营业外收入,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实物抵偿债务,引入公允价值计量。这一变化为一部分公司提供了进行利润包装的新手段。同时在新准则下,非货币易也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其价值确定需要大量的职业判断。当一些公司陷入财务困境时,管理者很有可能通过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的途径在短期内迅速增加当期利润,实现盈余管理目的。所以新准则下,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增加了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已有研究表明,这两项收入是营业外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选用营业外收入作为其替代解释变量提出假设:假设3:营业外收入越高,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在旧准则下,长期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是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途径。新准则下,虽然长期资产减值的转回被禁止,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通过资产减值损失进行盈余管理,但存货、坏账准备等流动资产的减值准备在满足一定条件下仍可转回,上市公司仍有可能通过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公司管理层有可能在财务状况好的时候,多提减值,为日后盈余管理进行能量储备;在财务困境时,违背真实的情况,少提或不提当期应该计提的减值准备,甚至转回以前年度计提的减值准备,使得本期操控性应计利润水平提高,从而提升当年业绩。本文以资产减值损失作为资产减值的解释变量,提出假设:假设4: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数额越少,操控性应计利润水平越高操控性应计利润是管理者可以通过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等方法操控的应计利润,作为盈余管理程度的衡量指标之一,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盈余管理相关的研究中。本文首先从操控性应计利润的角度,对新准则实施前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进行比较,检验假设1。其后进一步探讨公允价值计量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对假设2、3、4进行检验,最后分行业对假设1的结论进行稳健性检验,按盈余管理动机对假设2、3、4的检验结果进行验证。
(二)新准则实施前后盈余管理程度比较具体为:(1)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本部分研究中,选择2003年至201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来自国泰安金融数据库。对上述样本做如下处理:剔除金融、保险业的公司,剔除模型中主要变量数据缺失的公司,最终获得样本公司11976家。(2)变量选取和模型建立。采用非操控性应计利润作为衡量公司盈余管理的指标,计算借鉴吴联生、王亚平(2007)总结的通过非预期应计利润模型的方法进行。其中,DTACt为上述计算得出的公司第t年末操控性应计利润;dummyt为虚拟变量,若年份t≥2007(即新准则实施后),dummyt=1,否则dummyt=0;ROEt为第t年的净资产回报率,以当期盈余与期末净资产的比值表示;LEV为产权比率;SIZE为规模,以期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表示;PB为市净率;此外模型还对行业进行控制。本文对于假设1的检验,就是要考察α1是否显著为正。
(三)公允价值计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具体为:(1)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本部分研究样本,是在上部分研究样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剔除2007年之前的数据,以及模型二中主要变量缺失的公司,得到样本数据5942个。(2)变量选取和模型建立。本部分研究探讨公允价值计量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根据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情况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因此本文选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对盈余管理影响的替代解释变量“;营业外收入”一直是盈余管理的重灾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易利得是“营业外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选用“营业外收入”作为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易以公允价值计量对盈余管理影响的替代解释变量;此外,本文以“资产减值损失”作为资产减值的替代解释变量。针对假设2、3、4,本文提出模型2。其中,FV表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数值除以期末资产总额表示;YYW表示“营业外收入”,以“营业外收入”科目数值除以期末资产总额表示;JZ表示“资产减值损失”,以“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数额除以期末资产总额表示。其他变量的解释同模型1。对假设2、3、4的检验,主要考察β1是否不显著,β2是否显著大于0,β3是否显著小于0。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表(1)提供了两个数据样本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新准则实施后公司的平均业绩和市净率有较大程度提升,但平均盈余管理水平也明显提高,平均规模和平均产权比则较为稳定。另外,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平均数额远低于营业外收入和资产减值损失,可见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或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司并不多。为了控制极端值的影响,在回归时对所有变量进行1%~99%winsorise处理。
(二)回归分析表(2)是各假设的检验结果。模型1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dummy的系数为正,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2007年之后公司的操控性应计利润水平明显高于之前的年份,即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提高,假设1的推论得到证实。模型2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FV的系数并不显著,表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操控性应计利润不相关,即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并不对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产生显著影响,这与假设2相符。YYW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营业外收入越高,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也越高。在新准则下,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易是营业外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结果显示,公允价值计量下,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易很可能已成为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新途径。假设3的推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验证。JZ的系数为负,在1%的水平上显著,反映资产减值损失数额越大,操控性应计利润越小,表明在公司需要调高利润的年度,管理者很有可能通过少提或不提资产减值损失,增加当年利润,粉饰业绩,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三)稳健性检验已有理论研究认为,新准则的实施对不同行业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影响并不均衡(沈烈、张西萍,2007),本文按照行业一级代码将样本一分为12个组,利用模型1分别进行回归,检验新旧准则对不同行业盈余管理的影响。表(3)反映了检验结果。可以看出,针对新准则的实施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各行业情况有所不同:新准则的实施显著提高了制造业、交通仓储、信息技术、批发零售以及房地产业的盈余管理水平,而农业和电力能源行业的盈余管理程度却是显著降低,其他行业则不显著。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在于:由于各行业涉及的业务范围、竞争环境、生产特征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别,新准则中各项实施细则的变动对各行业公司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很可能也会有所区别;新准则实施以后的年份中,一些制度法规的变动(例如税收政策、行业规范等)对各行业的影响会有所差别;针对一些政府重点发展和扶持的行业,例如农业、能源行业等,享受近年来推行实施的各项鼓励政策、引导政策以及政府较大力度的财政支持和财政补贴,而进行盈余管理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所以相比而言,从事这些行业的公司管理层,不会有很强烈盈余管理动机。根据公司所处的财务状况不同,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各异,相应采取的盈余管理方式也会有所差异。前人已有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有“洗大澡”、扭亏为盈、配股和平滑盈余等(张丽,2009)。为了保证模型2结果的稳健性,同时为了进一步探究具有何种盈余管理动机的公司管理者选择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本文根据ROE的范围将模型2的样本按照不同的盈余管理动机细分为亏损公司、微利公司、配股动机公司和平滑动机公司四个组,并利用模型2分别进行回归。其中ROE<0的公司为亏损公司,ROE的范围在[0,1%)的公司为微利公司,ROE的范围在[6%,7%)的公司为具有配股动机的公司,ROE≥10%的公司为具有平滑盈余动机的公司。表(4)反映稳健性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四组样本的回归结果中,FV的系数均不显著,说明对于具有这四种盈余管理动机的公司,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操控性应计利润均不相关,假设2的结论比较稳健。其可能原因在于,目前为止,我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司寥寥无几,不能产生重大影响,而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有较为成熟的市场为基础,易于确定,留给管理者的操控空间很小。因此,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以公允价值计量都不会对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产生显著影响。假设3的结论对于亏损公司和具有平滑动机的公司比较稳健,说明这两类公司更倾向于通过“营业外收入”科目进行盈余操控,而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很可能已成为实现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此外,资产减值损失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并不十分稳健,可能的原因是,在旧准则中长期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和转回是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方式,新准则中禁止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管理者通过这一途径进行盈余管理(张然等,2007),因此资产减值损失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也会相应削弱。
四、结论
盈利模式相关理论范文1篇8
为了完善我国的上市公司治理机制,2001年8月,中国证监会《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标志着中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正式实施。该文件要求,2003年6月30日前,各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至少应包括三分之一的独立董事。对于独立董事制度能否对我国的上市公司治理起到预期的改善作用,众多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因为我国引入独立董事制度是照搬国外的做法,制度因素、法律因素、环境背景等的不同可能会对独立董事发挥作用产生影响。而且由于我国的上市公司必须拥有独立董事是由上而下强制实施的,与国外为了满足公司治理发展而自然形成有所不同。为了检验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的运作效果如何,本文选取了在证监会要求设立独立董事前自愿设立独立董事的公司为样本,并试图通过实证分析来回答这个问题。
与大部分学者的研究切入点不同,本文暂不研究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而是研究实施了独立董事制度是否有效抑制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关于盈余管理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目前普遍被认可的是Healy等(1999)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即企业管理当局在编制财务报告和规划交易时,利用职业判断来变更财务报告,旨在误导以公司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行为。虽然关于盈余管理有不同的定义,但是通过大部分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盈余管理的实质是管理当局通过选择会计政策或者是变更会计估计,使其自身效用最大化或市场价值最大化,从而误导信息使用者的行为。而有关的反映公司绩效的指标,正是基于这些经过“修饰”的信息体现出来的,所以说研究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当中是否发挥作用看其是否抑制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更合理。
二、文献回顾
国外对盈余管理与董事会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董事会的规模与构成是否有助于抑制盈余管理方面。Fama和Jensen(1983)指出了独立董事对董事会决策的控制功能。由于独立于管理层的约束,一般认为独立董事相比内部董事能更好地保护股东的利益。事时,盈余管理程度会降低;董事会规模越大、独立董事持有的股份越多盈余管理程度越低。Xieetal.(2003)用修正Jones模型衡量盈余管理对美国282家公司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论为独立董事的比例越大,盈余管理的程度越低,尤其当独立董事是由财务方面的专家担任时。当公司的审计委员会有管理人员兼任或投资银行家担任时,盈余管理程度会降低。董事会会议次数越高,审计委员会会议次数越高,盈余管理程度越低。
与国外学者研究结论相似,由于样本的选取和研究方法的不同,我国学者对独立董事监督效果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胡勤勤、沈艺峰(2002)以2000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中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56家公司为样本分析,得出的结果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与外部董事之间存在不显著的相关关系,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受独立外部董事的影响,但独立董事在一定的比例范围内有助于改善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李常青等(2004)认为独立董事与盈余管理量呈现抛物线关系;支晓强、童盼(2005)研究发现,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越高,独立董事变更概率和变更比例越高。第一大股东变更的上市公司要比未变更第一大股东的公司表现出更高的独立董事变更概率和变更比例。张逸杰等(2006)证明了盈余管理与独立董事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一种U型二次曲线关系。
三、研究假设和设计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改革不断深化,国家颁布了许多新的政策和法规,其中关于上市公司必须设立独立董事的规定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许多争论和思考。为了更合理的检验独立董事是否履行了自己在上市公司中应尽的义务,而不仅仅是充当“花瓶”,我们选择了自愿设立独立董事的样本公司,以期得出更加合理的结论。本文选取的样本来自中国证券报2001年6月16日披露的《2000年沪深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分布一览表》。其中有关盈余管理计量的指标数据来自Wind数据库,其它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
(一)待检验的假设
1、董事会的规模(DS)
董事会治理是整个公司治理的核心,董事会是在股东大会上由全体股东选出的董事组成。从理论上讲,董事会代表了全体股东的利益,是负责执行公司业务的常设机构,也是公司大政方针的决策与执行机构。在成本理论看来,作为经理层监督者的董事会的目标是确保经理层与股东的利益一致,使成本最小化和股东利益最大化。Jensen(1997)认为在适当的范围内提高董事会规模有助于改善效率。董事会规模过大会造成决策不及时、相互沟通成本大的现象。而董事会的规模太小又可能导致决策专断,甚至出现经理与董事会合谋的现象,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综上,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分析,我们提出假设1:董事会的规模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负相关。
2、独立董事的比例(DDBL)
关于独立董事能否在上市公司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学者们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张逸杰等(2006)证明了盈余管理与独立董事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一种U型二次曲线关系,并且他们认为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数量从无到有是一个质的改变,这个阶段,独立董事的参与使董事会对财务报告的监督力加强,公司经理在这种监督压力下,盈余管理的程度会下降。因为在国家强制要求上市公司引入独立董事的情况下,公司为了达到上市资格,不得不引入独立董事,但设立的目的是为了应付监管机构,向小股东们发出公司治理良好的信息,并不是真正为了改善本公司的治理机制,不同于监管部门要求设立的初衷。而在监管机构要求设立独立董事前自愿设立独立董事的上市公司,我们似乎可以认为他们引入独立董事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公司治理的效果,独立董事在这种情况下才真正有可能发挥监督和咨询的功能,当他们参与到公司的治理过程当中去时,会使得董事会对财务报告的监督力量加强,公司经理在这种监督压力下,盈余管理的程度会下降。基于上述考虑,我们做出如下假设:独立董事的比例和盈余管理的程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3、独立董事的津贴(DDJT)
传统的支付给独立董事报酬的方式主要是固定津贴制,包括年费和出席会议费,同时还可能有委员会成员费和委员会会议费等。我国上市公司目前的独立董事津贴一般采用固定津贴的方式,2001年8月21日证监会《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中规定,“上市公司应当给予独立董事适当的津贴。津贴的标准应当由董事会制定预案,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并在公司年报中披露”但是对于津贴的具体标准监管部门没给出明确的规定,这使得各个上市公司在实际操作中差异较大。津贴太低,独立董事可能没有动力去行使职权,从而表现出一种风险厌恶行为;津贴过高,独立董事可能会因此而舍不得丢掉这份“好差事”,从而与公司内部合谋,失去独立性。因此我们做出假设:独立董事津贴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存在U型曲线关系。
另外,我们选取了董事长与总经理兼任情况(DZJR)、资产负债率(ZF)、以及前期盈余管理量(Y(-1))做为控制变量。有关盈余管理量的计算本文采取修正的Jones模型进行估算。
四、实证结果分析和结论
从上面的回归结果我们可以看到,董事会规模与盈余管理呈正相关,而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原因可能是因为董事会规模过大,造成董事们之间沟通协调比较困难,决策不及时,以致降低了董事会效率。Jensen(1993)认为,董事会规模小,会比董事会规模大更有效一些,并指出随着董事会的规模增大,董事会成员之间诸如搭便车等问题就会严重起来,使得董事会也更具象征性,而不是作为管理过程的一部分而存在。所以说,董事会规模越大,越不利于对经理层的监督,导致了盈余管理程度加重。假设1得到了证实。
关于假设2,从回归结果我们可以看到,盈余管理与独立董事的比例正相关,与独立董事比例的平方项负相关,呈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恰好与我们的假设相反,也于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的原因是对于自愿引入独立董事的民营上市公司,当未引入独立董事时,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沟通协调比较容易,比较容易发现管理层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故此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比较低;随着独立董事比例的提高,内部董事比例下降,内部董事在处理公司特定问题上的优势也在逐渐减少,结果是,董事会即时获取公司信息的能力可能会下降,导致董事会对盈余管理的监督能力下降,但是当独立董事的人数增加一定程度或者是董事会中全部都是独立董事时,由于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因此他们会对管理层存在的问题不留情面的予以指出,此时管理层盈余管理程度也会相应的比较低。综合上述分析,我们认为独立董事比例与盈余管理量呈倒U型曲线关系是合理的。
而假设3没有通过检验,这可能是由于我国现阶段对独立董事的薪酬激励过于单调,主要就是由津贴组成,起不到应有的激励效果。
盈利模式相关理论范文篇9
一、研究假说
1999年后,根据我国证券发行的有关法规规定,不管是首次发行(IPO),还是配股、增发、可转换公司债等再融资,“净资产收益率”计算所采用的净利润均是以“净利润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孰低”原则确定的,而且ST摘帽处理时也同样考虑“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正值”的相似条件。同时,随着大多数投资者自身素质的提高,他们在对公司的财务信息进行分析时,也常常将非经常性损益从利润中剔除出去以观测公司的核心盈余。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不仅是上市公司监管的重要信息披露指标,而且对信息使用者正确解读公司盈余质量、做出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也具有重要意义。“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在众多监管领域中广泛应用,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吴溪,2006;孟焰等,2008),核心盈余便成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时更加关注的问题,从而通过盈余管理提高核心盈余的动机也就愈加强烈。分类转移的盈余管理方式重点在于提高核心盈余,而且具有手段隐蔽、成本较低的特点,更有利于上市公司达到提高核心盈余的目的。本文认为,在有关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披露的政策出台后,企业在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时,有强烈的动机将经常性损益项目与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互置,例如将某些经常性费用列为非经常性损失,或将某些非经常性收益列入核心盈余中,从而粉饰公司的核心盈余来展示其未来发展能力。此即为McVay(2006)提出的分类转移方法:有意将利润表内一些项目进行人为“错误”的分类,比如将经常性费用归为非经常性损失,或将非经常性收益归为营业利润。由此,本文提出假说H1:披露“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相关监管政策出台后,上市公司存在分类转移的盈余管理行为。
纵观研究盈余管理的文献,可将盈余管理行为大致分成三种:操纵真实交易的盈余管理行为、操纵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行为及分类转移盈余管理行为。与前两种手段相比,分类转移盈余管理手段承担的盈余管理成本较低:一方面既不会像真实交易盈余管理一样影响公司将来的正常运营,也不会产生在未来会计期间需要转回的应计类项目;另一方面,在一定会计科目之间分配费用或损失本身存在一定较强的主观性,使得审计师很难确认完全正确的划分方法。此外,分类转移手段并不会影响利润总额,审计师也不会对此过多关注(Nelsonetal.,2002)。因此,分类转移是一种相对简单易行而且手段隐蔽的盈余管理工具。
尽管分类转移相对于其他两种盈余管理方式成本较低,较易操作,但实施分类转移的盈余管理行为也是有一定成本的。McVay(2006)认为对于那些可以通过盈余管理来达到分析师预测的公司来说,进行分类转移的“收益”非常高。企业会根据盈余管理的成本与收益来选择盈余管理方式,而在我国资本市场,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有避免亏损盈余管理动机及满足上市(IPO)、再融资、ST摘帽等财务指标方面的约束条件。对于亏损公司,管理层通常会通过推迟或提前确认非经常性项目来进行盈余管理,为以后扭亏留下一定的空间。比如管理层在预计亏损的会计年度加大提取减值准备以实施“大洗澡”,然后在未来需要扭转亏损的会计年度进行转回;管理层也可以在处置历史不良资产时有意选择在预计亏损的会计年度予以确认;通过有意识地安排在需要扭转亏损的会计年度确认政府补贴等非经常性收益。对于亏损公司,相对于其较高的盈余管理成本,分类转移可实现“收益”较小,不易达到较为满意的盈余管理目标。因此,亏损公司不会存在明显的分类转移盈余管理。而对于盈利公司,通常更多是面临满足上市(IPO)、再融资等情况,存在很强的盈余平滑管理动机,以达到高盈利满足配股、增发、发行可转换公司债等资本市场再融资的盈利要求,尤其是当其盈利水平接近再融资的财务指标要求时,分类转移盈余管理收益会更大,从而有更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操纵核心盈余。此外,盈利公司也会采取盈余平滑手段以避免公司业绩出现大起大落,向外传递稳步成长的信号。因此,本文认为分类转移的盈余管理方式主要存在于盈利公司中。由此,本文提出假说H2:盈利公司分类转移盈余管理行为更加明显。
二、研究设计
1.样本选取与数据说明本文研究的问题为1999年12月份出台的上市公司披露“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的监管政策是否影响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从而采用分类转移盈余管理方式。考虑到2007年开始实施的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报表的编制和信息披露影响较大,本文选取1999至2005年的上市公司为基本研究样本,涉及1998-2006年数据。其中1999年为政策前阶段,2000至2005年为政策后阶段。经删除数据不全的样本公司数据,本文最终得到6832个观测值。由于在1999年上市公司尚未开始披露非经常性损益数据,本文对非经常性损益采取了以下计量方式:根据利润表项目对上市公司发生的非经常性损益做出估计,即依据利润表的结构,将利润表内的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与其他业务利润①,合称为非核心盈余,正值项目与负值项目分别称为非核心收益与非核心损失。
2.模型设计本文采用McVay(2006)设计的预测盈余模型分行业、分年度进行回归,估算每一个上市公司的核心盈余②及下期核心盈余增长值,进而得到分类转移判断模型。模型如下(变量定义见表1):本文预期对于有非核心盈余的公司来说,当其确认较多的非经常性损失和较少的非经常性收益时,报告的核心盈余水平会放大,因而未预期的核心盈余水平(UN_CE)就会放大;亦即,当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时,公司第t年的未预期核心盈余水平会与第t年的非核心收益成反比,同时与第t年非核心损失(本文的非核心损失用负数表示)也成反比。对于上述模型,为了扣除其他因素(如公司真实经营业绩的增加等)可能造成的对模型中各变量之间关系的影响,本文在检验分类转移盈余管理方式时进一步考虑:由于核心盈余项目会重复发生,而非核心盈余则是偶发性的。如果管理层在第t年进行了分类转移,即将经常性费用分类转移为非核心损失,而将非核心收益分类转移为核心盈余,则会使得第t+1年核心盈余增长放缓,因而第t+1年未预期的核心盈余增长(UN_CE)会放缓。亦即,由于公司在第t年进行分类转移,其第t+1年的未预期核心盈余的增长会与第t年的非核心收益成正比,与第t年的非核心损失也成正比。
三、实证检验
1.两阶段非核心盈余描述性统计如表2所示,对比两阶段非核心盈余可以发现,在政策出台前,上市公司发生的非核心盈余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均值为0.0366,而政策出台后减少为0.0200,且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另外,将非核心盈余细分为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与其他业务利润等具体项目,可以看出,在政策出台前,上市公司发生的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与其他业务利润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均值分别为0.0116、0.0050、0.0044、-0.0038及0.0091,而政策出台后,均显著变小为0.0069、0.0030、0.0024、-0.0043和0.0068。尽管这些项目的变化趋势相同,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与其他业务利润通常表现为调增利润的项目,发生数量明显变小,而营业外支出作为调减利润的项目发生数量(金额的绝对值)却明显增加。当将正值的非核心盈余项目与负值的非核心盈余项目分别汇总时①,得到非核心收益与非核心损失,可以发现,非核心收益显著性变小,非核心损失的绝对值显著变大。对比政策前后各变量的中值变化,亦有同样的结论。如果上市公司存在分类转移这种盈余管理方式,即将非经常性收益归为核心盈余或将经常性费用归为非经常性损失,将表现出非经常性收益的减少或非经常性损失的减少。而对比政策前后两阶段非核心盈余,从统计数据上看,恰好符合分类转移这一盈余管理方式的特征。
2.核心盈余预测模型结果本文将样本分成两阶段,分别按模型(1)与模型(2)进行回归。对于每个公司,用该公司所在年度、所属行业的其他公司进行回归得到估计的回归系数,再运用模型计算该公司的预期核心盈余。由此,对于每个公司,对应一组模型(1)与模型(2)的回归系数。本文主要运用STATA10.0进行数据处理。表3显示,样本按模型(1)回归得到各变量回归系数的均值与中位数与预期符号相同,均通过显著性检验。比较模型(1)中的各回归系数,可以发现,上期核心盈余是当期核心盈余的重要影响因素,两者相关性较高,CEt-1在两阶段的均值、中位数分别为0.6673、0.6688与0.7747、0.8001,表现出当非经常性损益政策出台后,伴随着监管部门强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这一概念,上市公司披露的核心盈余的持续性与预测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其次,主营业务收入负增长率与当期核心盈余具有较大的正相关关系,回归系数在两阶段的均值、中位数分别为0.2578(0.2222+0.0356)、0.2371(0.1898+0.0473)与0.2940(0.2840+0.0100)、0.2616(0.2511+0.0105),而主营业务收入的正增长率对当期核心盈余的影响不大,说明主营业务收入的下降,将伴随着较大幅度的核心盈余的减少,与预期相符。此外,当期的应计利润也是当期盈余的重要影响因素,与当期核心盈余显著正相关,这与Sloan(1996)的结论一致。表4列示了模型(2)在非经常性损益政策前后两阶段的各变量回归系数的均值与中位数。分析各变量的回归系数可以看出,后期核心盈余的增长与当期核心盈余呈负相关关系,表明当期核心盈余较小时,上市公司往往伴随着后期盈余较大的增长,这与分类转移盈余管理操纵现象相一致。当期核心盈余相对于前期的增长与后期核心盈余的增长在第一阶段显著正相关,在第二阶段的回归系数变小,且回归系数均值、中位数均不显著。这说明上市公司的盈余增长在各期之间没有一致性,而是伴随着上市公司的需要而进行不同方向的调整,表现出核心盈余较大的波动性。而净营运资金周转率的增长与核心盈余的增长在两阶段均显著负相关,应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与核心盈余增长的相关关系符合预期。
3.分类转移检验结果为了检验政策实施后上市公司是否存在分类转移的盈余管理方式,本文将样本分为核心盈余亏损组与核心盈余盈利组,分组进行检验。(1)核心盈余亏损组检验结果核心盈余亏损的公司回归结果如表5与表6所示。对于模型(3),在第一阶段,非核心收益对未预期核心盈余的回归系数为-0.161,与预期符号相同,但不显著;非核心损失与未预期核心盈余的回归系数为1.921,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与预期符号相反。第二阶段两变量的回归系数符号与第一阶段相同,但非核心收益与未预期核心盈余的负相关性、非核心损失与未预期核心盈余的正相关性均为显著。两个阶段模型(4)的各变量回归系数均与预期符号相反,表明核心盈余亏损的公司并不存在分类转移的盈余管理方式,而且政策前后两阶段不存在差异。值得注意的是,非核心损失与未预期核心盈余显著负相关,这意味着上市公司未预期核心盈余越低,上市公司发生越多的非经常性损失项目(绝对值),而在下期盈余中,将此非经常性损失项目(如资产减值)进行转回,实现盈余的大幅增加,从而与下期未预期核心盈余的增长成反比,这与“大洗澡”的盈余管理方式表现相同。(2)核心盈余盈利组检验结果核心盈余盈利的公司回归结果如表7与表8所示。模型(3)的回归结果表明,在第一阶段,非核心收益、非核心损失与未预期核心盈余均为负相关,但不显著;而在第二阶段,两变量与未预期核心盈余显著负相关,系数分别为-0.075、-0.646,与预期相同。模型(4)的回归结果表明,第一阶段两变量的回归系数不显著,而在第二阶段,非核心损失与未预期的核心盈余增长呈显著正相关,回归系数为0.292,而非核心收益的回归系数不显著。这说明在第二阶段上市公司存在将经常性费用归类为非经常性损失的现象。由此,本文的假说1得到验证,即“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的监管政策出台后,上市公司存在分类转移的盈余管理方式。可见,新的监管政策尽管强调了核心盈余的重要性,却引致上市公司产生新的盈余管理方式———分类转移,而分类转移盈余管理方式的隐蔽性使政策并未充分发挥预期的监管效果。此外,将盈利公司与亏损公司两组的结果进行对比,亏损公司不具有分类转移的盈余管理动机,在两阶段中均未发现分类转移盈余管理行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本文的假说2,即盈利公司分类转移盈余管理行为更加明显。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比“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政策前后两阶段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本文发现对于亏损公司,政策前后可能存在着“大洗澡”的盈余管理方式,而不具有分类转移的盈余管理动机与表现特征;而对于盈利公司,在第二阶段呈现出将经常性费用归类到非经常性损失的分类转移现象。这表明,尽管“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的监管政策强调了核心盈余的重要性,但却引致了上市公司产生新的盈余管理方式———分类转移。正是由于“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在众多监管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核心盈余也便成为上市公司在进行盈余管理时更加关注的问题,从而通过盈余管理进行提高核心盈余动机也就愈加强烈。上市公司运用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是将一些经常性的费用项目划分至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列示,或将一些非经常性利得归类为经常性项目列示。分类转移盈余管理方式的重点在于提高核心盈余,相比其他盈余管理方法具有成本较低、手段隐蔽的优点,既不存在像真实交易盈余管理一样可能影响公司未来的正常运营,也不会产生在未来会计期间需要转回的应计项目,同时又可以帮助上市公司实现提高核心盈余的目的。
盈利模式相关理论范文篇10
前言
随着债务融资在我国各地的兴起,债权人的地位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债权人由此参与到企业治理中,而其参与企业治理的效果通过会计盈余质量这一反映公司治理水平高低的数据就能够得到较好展现,这一数据对于相关企业的更好治理就将带来较为积极的影响,由此我们就能够较为直观地认识到本文就债务融资对会计盈余质量影响展开研究的必要性。
一、会计盈余质量概述
会计盈余质量属于会计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够较好反映企业经营环境和会计准则的具体情况,企业决策层和管理层进行的公司治理好坏也能够通过会计盈余质量得到较好展现。对于会计盈余质量来说,其本身存在着多种衡量方法,本文研究选择了从盈余管理角度采用截面修正的琼斯模型来衡量会计盈余质量[1]。
二、债务融资对会计盈余质量影响的理论分析
为了能够较为深入完成本文就债务融资对会计盈余质量影响展开的研究,我们首先需要就这一影响开展理论分析,为此笔者选择了委托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公司治理理论三方面理论开展了债务融资对会计盈余质量影响分析。
1.委托理论
对于委托理论来说,从委托关系出发,协调委托方和方之间责任权利的关系,激励方更好地为委托方创造价值是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而结合这一理论我们就可以开展具体的债务融资对会计盈余质量影响分析。
当企业债务融资达成后,债权人很容易与股东出现冲突,这一冲突之所以出现,主要是由于企业股东往往为了获取高额收益将将高风险项目的风险转嫁给债权人所致,而为了较好化解双方的冲突,债权人与股东之间就需要签订债务契约,这一契约能够实现控股股东和管理者的行为约束。值得注意的是,债务契约的有效期长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控股股东的公司治理行为,而这些都将为企业会计盈余质量影响带来较为深远的影响[2]。
2.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将企业视作股东、债权人、供应商、客户、员工、政府等利益相关者显性和隐性契约的集合体,而这一认知就使得企业确定了自身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创造目标。相较于委托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能够更为全面的关注利益相关者,这对于企业厘清与利益相关者的委托关系有着较为积极的意义,债务融资所产生的债权人也能够由此更好参与到企业的价值的创造中。
对于企业的债务融资来说,银行融资、债券融资、供应商融资、客户融资等都属于这一融资的具体组成,而这一系列债务融资产生的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冲突强弱也有着较大差别,这就使得企业本身必须对债权人的债务契约进行综合分析。一般来说银行的银行和债券持有人与债务人企业的委托关系较为清晰,而供应商和客户融资与债务人企业的委托关系不牢靠[3]。
3.公司治理理论
对于公司的治理来说,公司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配置和运行是这一治理的核心,大部分国家与公司间的治理都会围绕这三类权力展开。不过相较于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发展较为完善的公司治理模式,我国的很多上市企业大多数属于大股东控制或者家族控制的模式,这就使得我国企业债权人的地位较低,债权人治理模式距离成熟还需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这点也需要引起我们重视[4]。
三、债务融资对会计盈余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在完成债务融资对会计盈余质量影响理论分析的研究后,我们还需要就债务融资对会计盈余质量影响展开实证分析,而结合上文中理论分析的结果,笔者提出了银行融资比例越高,会计盈余质量越好;供应商融资比例越高,会计盈余质量越好;客户融资比例越高,会计盈余质量越好;关联方融资比例越高,会计盈余质量越差;债券融资比例越高,会计盈余质量越好等五方面研究假设。
1.样本选取
为了较好完成本文就务融资对会计盈余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判明笔者提出的五方面假设正确性,本文选择了2014-2016年沪市和深市A股主板上市公司为样本,并剔除了金融行业、农林牧渔业、传播与文化产业和建筑业公司等上市企业,最终得到了3324个上市公司样本,这一样本数据源于国泰安数据库[5]。
2.模型构建
在用盈余管理的角度衡量会计盈余质量后,笔者结合截面修正的琼斯模型,提出了行业截面修正的琼斯模型计算的操控性应计利润值替代会计盈余质量,该模型具体表现为:
这一公式包含了相关上市企业总应计利润、年末总资产、年主营业务收入的差额、年应收账款的差额、年末的固定资产净值、年营业利润、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年操控性应计利润等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在结合这一模型展开的研究中,笔者确定了会计盈余质量作为被解释变量;银行融资、供应商融资、客户融资、关联方融资、债券融资作为解释变量;而企业规模、总资产净利率、经营现金流量、股权集中度、财务行为、会计师事务所则为这一研究中的控制变量[6]。
3.研究结果
介于篇幅限制,本文不对具体数据分析环节进行详细论述,但结合上述研究得出的结果,笔者最终确定了银行融资比例越高,会计盈余质量越好这一假设不符合实际,而其余四方面假设与我国上市企业发展实际相吻合的结论。
四、相?P政策建议
结合上文内容我们较为全面了解了债务融资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而为了保证债务融资能够实现企业会计盈余质量的提升,笔者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与相关文献资料,提出了银行处理好银企关系、供应商加强赊销信用审查和跟踪、上市公司加强对债权人的信息披露力度、上市公司在监事会中引入债权人代表、监管部门扩大债券市场规模等五方面对策建议。表1对这五方面建议进行了直观展示。
表1相关政策建议
政策建议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
银行处理好银企关系按照市场规范进行信贷决策,做好持续的信贷跟踪,以此保证银行融资在公司治理中发挥正向作用,实现相关企业会计盈余质量的提升;
供应商加强赊销信用审查和跟踪加强对债务人的赊销信用审查,结合信用等级制度确定不同企业的赊销额度,并在债权人遇到困难时适当修改债务契约,这样就能够保证企业会计盈余质量能够在供应商支持下得以实现较好提升;
上市公司加强对债权人的信息披露力度通过信息披露,上市公司与债权人之间的信任基础将得以实现较好夯实,债权人融资自然就将为企业会计盈余质量提升带来有力支持;
上市公司在监事会中引入债权人代表债权人代表引入能够较好解决监督固化形成制度缺乏、监督力度不够问题,债权人也将更好参与到上市公司治理中;
监管部门扩大债券市场规模通过完善债券发行审批制度,放宽准入限制,更多有能力的人就能够参与到上市公司治理中,企业会计盈余质量提升也将得到有力支持;
盈利模式相关理论范文篇11
【关键词】ZW地产;杜邦模型;盈利能力;策略建议
一、理论综述
(一)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1.企业盈利能力的内涵
盈利能力,也称获利能力,它是指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盈利水平及盈利的稳定、持久性是盈利能力分析所应包括的两方面内容。企业盈利的稳定性、持久性的分析在人们对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中往往被忽视,而只重视企业获得利润的多少。
2.盈利能力分析的方法
(1)盈利稳定性的分析
盈利的稳定性分析,主要是站在各种业务利润结构的角度,通过分析各种业务利润在利润总额中所占比重来进行判别盈利的稳定性。
(2)盈利持久性的分析
盈利的持久性,就是指企业盈利长期变动的趋势。通常采用两期或数期的损益进行比较的方式以分析盈利的持久性。
(3)盈利水平分析A主要分析指标
评价企业盈利水平的指标一般为相对财务指标。总体上可按照资源投入和经营特点把这些指标分为为四大类,分别是:生产经营盈利能力分析、资产盈利能力分析、权益资金盈利能力分析以及股份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3.盈利能力的计量指标
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有很多,在所有的财务比率中最广为认知和广泛使用的主要有三个指标:利润率、资产报酬率和权益报酬率。
(二)杜邦模型
杜邦分析是将权益报酬率分解为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和财务杠杆三部分进行分析的方式,此种方式也被称为“杜邦模型”。杜邦模型表明有三类因素影响权益报酬率:运营效率,用利润率衡量;资产使用效率,用资产周转率来衡量;财务杠杆,用权益乘数衡量。
杜邦恒等式:权益报酬率(ROE)=净利润/权益总额
二、ZW地产公司盈利能力的杜邦分析
(一)ZW地产公司简介
ZW地产是具有国家一级开发资质的大型国有房地产企业集团,中国房地产“综合开发”“责任地产”“蓝筹地产”百强企业。作为根植西安本土的领导品牌,ZW地产始终以对城市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业主负责的国企品牌责任,致力于提升城市价值、传承地域文化和改善人居环境。2014年以来,“五优好宅”住宅生活体系得以建立,成为ZW地产新时期下的发展目标。
(二)ZW地产盈利能力的杜邦分析
运用杜邦模型可以解释盈利能力指标变动原因和变动趋势,为采取措施提高盈利能力指明方向。表3-1、表3-2分别为根据ZW地产2009、2010、2011年三年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数据编制的该公司比较资产负债表和比较损益表。下面就以杜邦模型为基础,结合因素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对ZW地产公司的盈利能力进行杜邦分析。
分析表3-1、表3-2,可计算该公司相关财务比率如下:
权益报酬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本文以营业净利率替代销售净利率)
2009年0.27=0.09*2.26*1.33
2010年0.29=0.11*2.28*1.16
2011年0.24=0.09*2.27*1.18
该公司权益报酬率2009年为0.27,2010年上升至0.29,2011年有所下降为0.24,这是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生产经营业务盈利能力、资产盈利能力和财务杠杆盈利能力三种盈利能力相互影响的体现。
(三)销售净利率
很显然,2011年的销售指标均比2010年和2009年差许多,虽然2011年的营业利润514983万元高于2009年的469044万元,但其成本费用控制较差,在获取同样销售收入的情况下,付出的代价较为高昂。
(四)总资产周转率
该公司的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以及存货周转率也会对权益报酬率产生影响。2009―2011三年的资产周转率情况如下表3-4所示:
从表3-4可以得出:应收账款周转率2009年最高,2011年比2010年略有提高。2009年的应收账款仅有33083万元,相比2010年的114033万元、2011年的104700万元少得多。而总资产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三年基本持平,说明三年来资产的盈利能力基本相同,对权益报酬率的影响不大。
三、基于盈利能力的ZW地产公司实施策略建议
(一)选准目标市场。彼得斯和沃特曼曾经合著了《追求卓越》一书,书中有一段话表达的意思是:盈利水平最高的企业的必定集中经营核心产品,盈利水平较高的企业是相关多元化经营,盈利水平最差的企业就是无关多元化经营了。因此,ZW地产公司实施多经营战略时,最好选择与其行业有关联的行业或产品。如果能把这些行业和产品与白酒主业结合起来,参与行业组织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的调整,既可以把原本流向行业外的利润留在行业内,又可扩大企业在行业内的影响力,而且能通过主辅业配合形成的产业链发挥综合优势,提高企业的整体盈利水平。
(二)明悉目标行业,掌握核心技术,避免盲目决策。在选准目标行业以后,企业首先要对新行业诸如市场规模、发展潜力、竞争对手等重要情况了解得清清楚楚、了如指掌,或者说要有绝对把握。其次是要掌握在该领域生存、发展所需要的核心技术,这是关键所在。若想在新行业经营获得成功,必须同时具备技术、资金和市场营销等全方位优势。最后是要对目标行业的经营预期做出具有前瞻性的长远规划,明确实施步骤,避免决策的盲目性。对ZW地产公司来讲,可发挥其在资金方面的优势,买断目标行业有关产品的核心技术,掌握决胜的利器,从而为在新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如果不掌握核心技术,就没有领先优势,单单靠在资金上的所谓的优势,即便能够进入一些竞争激烈的行业,也只能以低水平维持,其经营业绩不会取得预想的结果。
(三)打造整体优势,实现优势整合,获取“1+1>2”的效应。企业可采用两种方式进入新行业:一是依靠内部成长,二是依赖外部成长。内部成长是指原有企业投资新建项目,随着新项目的投入运营而进入新行业:外部成长是指原企业购并一个新企业,继而进入新行业,并在新行业内精心运作,使所购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无论哪种操作方式,其目的无非是通过整体优势的打造,获取整合优势,实现综合经济效益,达到“1+1>2"的效果。ZW地产公司若进行多元化经营,应在有限的资源内兼顾不同集团利益,通过人事安排、资源调配、文化融合等手段进行组织结构再造,树立职工整体价值观,以实现战略协同,打造整体优势。
(四)要注意控制规模,及时调整行动方案。经济规模不是规模经济,应尽量避免规模过大造成严重后果。过大的规模,就会因组织结构错综复杂导致管理沟通困难,以至于信息失灵、对市场反应迟钝,企业运转失常。遇此情况,企业应及时取措施“精兵简政”。对所属子公司进行清查,分门别类制定精简、调整方案,通过采取分拆、剥离、缩小企业规模等手段,促使企业“瘦身强骨”,提高运营效率,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再次,用合理的资本结构,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盈利模式相关理论范文篇12
【关键词】股利政策;相关性;股利分配
股利政策是以公司发展为目标、以股价稳定为核心,在平衡企业内外部相关集团利益的基础上,对于净利润在提取了各种公积金后如何在这两者之间进行分配而采取的基本态度和方针政策。
一、关于股利政策的理论观点
(一)投资决定模式
投资决定模式是指股利政策制定的主体拥有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并且利用这种投资机会可以使公司价值增值。股利无关论或股利不重要论的创始人米勒和莫迪格利安尼是该模式的主要倡导者。他们认为,在理想化的市场条件下,公司税后净利首先应该用于盈利性投资项目的资金需要,之后才将剩余部分作为现金股利支付给股东,并且,在考虑到债务和税收的情况下,公司甚至可以完全不支付现金股利。由此可见,投资决定模式是一种被动性的股利政策。然而,如果严格实施这种剩余股利政策,则将使股利支付数量随着投资机会和盈利水平的变化而波动。即使在投资机会不变的情况下,股利支付数量也将与盈利水平的高低呈同向变动。
(二)股利决定模式
股利决定模式是指股利政策制定的主体在非理想化的市场条件下,无法准确预测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和资本供给的变动情况。因此,以资本利得比较,股利所得是一种更加可靠的收益形式。股利相关论和股利重要论的奠基人戈登和林特勒是该模式的主要倡导者。他们认为,考虑到股票价格的波动较大,投资者将以低于期望资本利得收益率的贴现率对未来的股利现金流量进行贴现;而且,风险较大的公司倾向于支付较低的现金股利,风险较小的公司更愿意支付较高的现金股利。此外,格雷厄姆和多德还指出,支付高股利而非低股利一直是股票市场不谋而合的行为。在购买股票时,投资者应该遵循这一原则来确定股票价格,以及按照股利支付率的大小来评价公司价值。显然,股利决定模式是一种主动性的股利支付模式。但是,如果完全执行这种股利政策,则可能导致投资者脱离实际地追求高股利支付率,从而会使已经面临财务危机的公司的生产经营陷于恶性循环之中,最终仍然将损害股东的利益,并且,公司采用高股利政策或低股利政策事实上还应当考虑不同国家的税收法规,既然公司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其目标,那么,它们也必须以股东的税后股利所得作为衡量投资者实际收益的重要标准。
(三)收益决定模式
收益决定模式是指股利政策制定的主体在非理想化的市场条件下,虽然不能完全把握公司未来现金流量的变化情况,但是考虑到市场需求和股东需求的双重作用,公司往往不得不按照这两种诱因制定最佳股利政策。事实上,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股东与管理者通过内部持股的形式相互影响,以及市场竞争的不完全性使公司经营管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所以股利政策制定的过程越来越复杂,并且涉及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因此,单纯靠市场需求和股东需求来推动股利政策的最佳制定已经相当困难,而按照收益决定模式指导股利政策制定更加合理,公司经常采用的股利政策如下:
剩余股利政策:剩余股利政策就是在公司有着良好的投资机会时,根据一定的目标资本结构,测算出投资所需的权益资本,先从盈余当中留用;然后将剩余的盈余作为股利予以分配。奉行剩余股利政策,意味着公司只将剩余的盈余用于发放股利。这样做的根本理由是为了保持理想的资本结构,使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
固定或持续增长的股利政策:这一股利政策是将每年发放的股利固定在某一固定的水平上并在较长的时期内不变,只有当公司认为未来盈余会显著地、不可逆转地增长时,才提高年度的股利发放额。固定或持续增长股利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避免出现由于经营不善而削减股利的情况。
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是公司确定股利占盈余的比率,长期按此比率支付股利的政策。在这一股利政策下,各年股利额随公司经营的好坏而上下波动,获得较多盈余的年份股利额高,获得盈余少的年份股利额低。主张实行固定股利支付率的人认为,这样做能使股利与公司盈余紧密地配合,以体现多盈多分、少盈少分、无盈不分的原则,才算真正公平地对待了每一位股东。但是,在这种政策下各年的股利变动较大,极易造成公司不稳定的感觉,对于稳定股票价格不利。
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是公司一般情况下每年只支付固定的、数额较低的股利;在盈余多的年份,再根据实际情况向股东发放额外股利。但额外股利并不固定化,不意味着公司永久地提高了规定的股利率。这种股利政策使公司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当公司盈余较少或投资需用较多资金时,可维持设定的较低但正常的股利,股东不会有股利跌落感;而当盈余有较大幅度增加时,则可适度增发股利,把经济繁荣的部分利益分配给股东,使他们增强对公司的信心,这有利于稳定股票的价格。这种股利政策可使那些依靠股利度日的股东每年至少得到虽然较低,但比较稳定的股利收入,从而吸引住这部分股东。
以上各种股利政策各有所长,公司在分配股利时应借鉴其基本决策思想,制定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股利政策。
二、股利政策与投资政策的相关性
公司采用内部筹资方式时,必须考虑到留存收益和折旧费用现金流量的状况;公司采用外部筹资方式时,又不得不涉及到为扩大资金来源而发行新债务或新权益的数量。不论选择内部筹资方式还是外部筹资方式其决策结果都会影响公司的股利支付率和资本结构,进而影响到治理结构。因此,投资与股利支付、内部筹资、外部筹资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It=(Et-Dt)+F0t
式中:It表示t期的投资;Et表示t期的税后净利;Dt表示t期的股利支付;F0t表示t期的外部筹资;Et-Dt表示内部筹资。
由于公司能够通过发行新权益或新债务进行外部筹资,所以进一步研究股利政策、投资决策和筹资决策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公司有效地制定赆利政策和合理地开展理财活动尤为重要。
(一)内部筹资与股利政策
留存收益能够反映资产负债表中股东权益的变化,而且在一般情况下,留存收益是公司内部自有资金的主要来源,它可以用于替代旧资产和投资新项目。由于留存收益的交易成本很小,所以留存收益的资本成本往往低于发行新权益的资本成本。如果公司拥有足够多的留存收益,那么它将把留存收益直接作为投资需要资金,而不会再发行新权益来筹集资金。留存收益水平的大小取决于公司的获利能力和股利支付率,并且股利支付率揭示了公司所采用的股利政策。公司的留存收益水平可以表示如下:
Ret=∏mt×St×(1-Dt)
式中:Ret表示t期的留存收益;∏mt表示t期边际净利润率;St表示t期的销售收入;Dt表示t期股利支付率。
以上分析表明,选择外部筹资而非内部筹资的最终决策取决于公司的股利政策。随着股利支付率的不断增加,公司不得不发行新权益或新债务来筹集资金,以便满足投资项目既定的资金需求。显然,这又会影响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因为边际资本成本随着外部新筹资的进行而变化,从而边际资本成本的变化将改变资本预算的贴现率。
(二)外部筹资与股利政策
公司外部筹资包括两种形式:债务筹资和权益筹资。在非理想的条件下,由于公司的股利政策和资本结构会对其市场价值产生影响,所以公司应当尽量寻找其内部筹资和外部筹资的最佳组合。显然,内部筹资和外部筹资的最佳组合是股利支付率、债务权益比率以及这两个变量相互作用的函数。希金斯研究了在既定的外部权益、债务和股利支付水平的限制下,公司销售增长率的可持续性问题。希金斯模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说明了销售增长的可持续性取决于四个坚持影响因素,即边际销售利润率、债务权益比率、股利支付率、资产销售率。因此,投资决策、股利政策和筹资决策与公司的可持续增长相关,从而它们之间也彼此联系。
三、股利政策与筹资决策的相关性
霍恩和麦克唐纳1971年采用横截面回归模型验证了美国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的股利支付率对公司价值的影响。该模型定义如下:
(P/E)i=a0+a1Gi+a2Di+a3IRi+ui
式中:(P/E)i表示i公司的市盈率;Gi表示公司前八年的平均净资产增长率;Di表示公司股利支付率;IRi表示公司利息费用;ui表示公司的统计误差。上式中,市盈率作为内生变量且代表资本化率,市盈率的倒数代表基于市场评估的公司价值的资本成本近似值。而且,市盈率内生变量决定于资产增长率、股利支付率和财务风险这三个外生变量。
四、股利政策与股权结构的相关性
股权结构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股利政策。
(一)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低的股权结构集中的公司,对股利传递信息的要求程度也较低
尤其是对于股东和管理者一致的家族企业,以及那些受银行和产业集团控制其公司结构的大公司,情况更是如此,因为这类公司的决策人较集中,而且各决策人之间的信息传递速度快捷且可信,也可以根据股东数量的多少解释公有和私有公司间股利政策的差异。
(二)股权结构集中与分散的公司间所有权与经营控制权的分离程度影响了股利政策
股权结构越分散,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控制权越分离,成本就越大,也就越需要股利政策传递信息。因为随着公司股权结构的扩散,公司管理者拥有公司股票的比例逐渐降低,管理制度在公司盈利中享有的股利就越少,这就导致管理者通过投资的方式从公司闲置现金流量获得收益的动机越强,而且公司股权结构越分散,有监督管理者经营行为动机的股东人数就越少,这使得公司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成本增大,因此,股东需要公司支付股利以传递管理者行为信息的程度就越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