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老年病人的沟通技巧范例(12篇)

时间:

老年病人的沟通技巧范文篇1

1.1一般资料2013年9月~2014年9月,我院急诊患者,年龄6个月~90岁,病种:外伤,心脑血管,药物中毒,酗酒过量,自杀,感冒高热,小儿惊厥等等。

1.2方法

1.2.1非语言性沟通非语言性的沟通有助于患者在第一时间内接受你,非语言性沟通包括:微笑服务,美好的职业形象,身体姿势,巧妙地运用眼神,语言,语调以及手势,例:一位护士看见在急诊室的家属休息椅上坐着一位老太太,她似乎很悲伤的样子,这位护士走过去坐在老太太的身边问她有什么需要帮助,老太太说她老伴心肌梗塞已很严重……说着便流下了眼泪,这位护士用理解的目光注视着老太太,并轻轻地抚摸着她的手,两人默默地坐了几分钟后有人叫这位护士,老太太感激地说:"你去忙吧,我已经好过多了,真谢谢你!",有时对患者的关心可体现在一个细微的动作中,如触摸发热患者的额头,在为患者静脉注射完毕,帮助患者把捋起的袖子放下,寒冷的冬天帮助患者整理下被角等,一个细微的动作体现出亲人一般的关怀,因此整洁的外表,镇定的神情,忙而不乱的处事方法以及尽快安排就诊,这些都能令患者对你产生信任,特别在抢救患者时,非语言性的沟通更胜于语言的沟通,有一点要切记,当我们面对患者时,应控制自己的紧张,厌烦和害怕等表情。

1.2.2语言性沟通技巧美国传播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曾提出一个公式:信息的全部表达=70%语调+38%声音+55%肢体语言[2],语调不同,效果则不同,如:"您干嘛"使用询问的口气,是在问患者干什么?若使用生硬的口气,就像是有训斥患者或质问患者是否在干坏事,所以护患沟通中要运用:①一个技巧:多听患者或家属说几句,尽量让患者和家属宣泄和倾诉,对患者的病情尽可能做出准确解释:②两个掌握:掌握病情,检查结果和治疗情况;掌握医疗费用给患方造成的心理压力,③三个留意:留意沟通对象的受教育程度,情绪状态及对沟通的感受;留意沟通对象对病情的认知程度和对交流的期望值;留意自身情绪反应,学会自身控制。护患沟通的实质是帮助患者克服暂时压力,适应环境变化,与他人和睦相处,是能帮助患者克服自我实现中的精神・心理障碍的一种技能[3]。

2.3加强业务水平急诊科有关急・忙・杂的工作特点,也是医院最重要的窗口之一,护土精湛的专业技术是取得患者信任,建立和谐护患关系的前提条件,患者希望了解所患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和愈后保养的相关知识,这些知识的获得需要护士以扎实的理论为患者讲解,护士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不仅能使患者获得安全感而且也会使患者对护士产生敬意[4],例:1位80多岁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来急诊就诊,患者昏迷,病情危急,医生医嘱迅速开一条静脉通路给药,患者由于肥胖和长期输液,导致静脉血管不好,当班护士凭借超过硬的技术手感摸着静脉一针见血迅速抢救,患者生命征稳定后转入病房继续治疗,家属对这名护士非常感激,特意给这位护士送了锦旗以示感激,我们的护士凭借过硬的技术赢得了患者家属的认可。

2.4完善的急诊工作程序急诊患者的特点:人数没有计划性,病情没有预见性,急诊护士应具有熟练的临床判断能力第一时间快速准确的预诊・分诊,护士必须见到患者再挂号,以免分诊错误,延误患者诊治。一个完整的主诉和与之相关的病史是做出诊断的关键所在,对急重症患者开户绿色通道的方式优先救治。实施"先抢救后挂号,先入抢救室后分诊,先抢救后收费"的制度。急诊科多于"拥挤"或"过度拥挤"状态,出现急诊就诊顺序或"等待"的问题,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急诊拥挤"80%患者是非"急诊患者",根据卫生部公布《急诊患者按病情分级试点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5],医生根据病情将患者分为"四级"进行区别救治:一级:濒危患者将立即救治;二级危重患者10min内接诊,三级是急诊患者30分钟内安排就诊,四级是非急诊患者4h内完成救治,护士依据卫生部要求将急诊科从空间上分为"红黄绿"三区,红区安排一级二级患者进行抢救监护,黄区为密切观察诊疗区适用于三级患者,绿区即四级患者诊疗区,此时护士应对暂时不能满足就医需求的患者耐心做好解释以取得理解,避免患者与家属出现不良情绪,保证完整有序的急诊工作程序,及时进行抢救室生命体征监测,能够及时有效地配合医生救治危重患者,迅速建立有效静脉通路,沉着果然积极救治,严格执行医嘱查对制度要,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做好抢救患者的护理记录,娴熟有效的对症处理专业技术,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对症处理并报告医生,观察的同时要对患者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护士良好的专业素质和沟通技巧在急诊工作中极其重要。

2结果

2013年9月~2014年9月,采用患者满意度调查得出,发现患者的满意度由原来的70%上升至90%,医院纠纷由原来的38%下降至20%,护士将良好有效的护患沟通贯穿在整个护理工作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3结论

护士的人际沟通能力是其胜任职业角色的最重要因素[6]。急诊护士的言行对患者可治病也可致病,要想达到理想的护患沟通效果,护士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和技术,还要通晓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知识,学会慎言,能言,善言,有效地与患者沟通,解决其心理问题,建立新型和谐的护患关系,完成现代急诊护理服务流程规范。

参考文献:

[1]李亚新.急诊护理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药研究。2005.2(3):55.

[2]史瑞芬.医疗沟通技能[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47-159.

[3]陈素坤.临床心理护理指导[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19-35.

[4]杨景芳,黄艳红.搞好护患关系的几点技巧[J].中外健康文摘,2009,22.

老年病人的沟通技巧范文1篇2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123-01

我院泌尿外科2008-12―2012-11的住院患者中,老年手术患者72例,其中男60例,女12例,最小年龄60岁,最大年龄82岁。针对泌尿外科老年手术患者存在的护理风险,分析护理风险的相关因素以及针对这些风险因素如何防范,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服务。

1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1.1老年手术患者的特点老年人生理储备能力有限,对手术的耐受力与年龄成反比关系,尤其是对伴有并存病的老人,其耐受力更差。手术创伤可使并存病的病情加重,易引起其他组织器官连续性病变。

1.2泌尿外科的护理风险

1.2.1各种引流管潜在的风险手术患者多带有导尿管、膀胱造瘘管等管道,存在脱管、堵塞、感染的可能,例如前列腺电切术后的患者,如果引流管有血块堵塞而无法冲通时,必须二次手术清除膀胱中积存的血块;在上尿路手术中运用双J管,术后出现双J管的移位,需在膀胱镜或输尿管镜下解决问题。

1.2.2跌倒、坠床、烫伤老年患者行动缓慢、自理能力差,易发生跌倒、坠床的危险。加之患者老年体弱、感觉迟缓,使用热水袋保暖易发生烫伤。

1.2.3并发症的可能因老年患者自身身体素质差、抵抗力低,术后活动少、卧床久等特点易并发其他疾病,如压疮、肺部感染、便秘等并发症。

1.3护理管理风险因素

1.3.1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滞后、法律意识淡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明显增强,患者和家属对医院及医护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受传统护理习惯的影响,护士多按医嘱被动工作,对护理中潜在的风险不够重视;护理人员不熟知法律法规,不明确自己在护理工作中的法律责任、义务、范围。

1.3.2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未严格执行护理工作制度及常规,护理评估不充分,使患者出现并发症;未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和分级护理制度,对患者的病情没有做到心中有数;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而给患者发错药、打错针。

1.3.3护患沟通不良。护理过程中不注重语言交流,尤其对老年患者缺乏耐心,缺乏沟通技巧,回答问题简单。如患者病情出现变化及相应的护理措施不及时,又未合理地向患者及家属解释,使患者产生不信任。

1.3.4设备、物品的管理欠缺。患者急救时,不能保证设备的完好状态,导致患者对护理工作不满而发生纠纷。

1.3.5护理记录不规范。护理记录与医生病例相符性差,重点不突出,书写不及时,流于形式,没有做到“写我所做,做我所写”。

2护理风险的安全防范

2.1强化安全质量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人人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护士法规》,通过考核才能上岗护士长每天利用晨间交接班时间对科室护理工作环节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提醒防范。每天巡视病房两次,对老年手术患者重点质控,对护理提出要求,要求护理人员评估危险因素。

2.2持续护理理论和技术操作培训,提高业务素质。每月组织业务学习和护理查房,遇到疑难病、复杂手术及新技术、新业务,邀请医师讲课,制定护理计划,做好病情观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士对疾病发展的预见性。

2.3完善护理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及专科应急预案。通过制定完善的护理工作制度和操作流程,来规范护理人员日常护理工作。制定泌尿外科专科疾病的应急预案,以业务考试、质控检查提问方式检查护理人员应急能力,对各种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做到早预防、早救护。

2.4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正确处理护患冲突。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为患者服务中,礼貌用语,及时与患者和家属交流沟通,解决患者的疑问和不适,疏导不良情绪,满足患者合理要求。避免发生护患冲突,一旦发生,护理人员也应从责任和义务的角度,去谅解患者不稳定的心态,同时尝试运用一些技巧如换位思考、冷处理法,可以降低或避免护理纠纷。

2.5加强组织管理,明确护士长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作用。护士长既是护理人员各项护理工作制度和操作常规执行与落实的监督者,又是患者和家属对护理工作意见的倾诉对象。护士长每日查房两次,检查护理工作质量,及时发现护理缺陷,杜绝可能发生的护理偏差,还要认真听取患者及家属意见。护士长在护患沟通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巧妙弥补护士沟通的不足,及时化解护患矛盾,另一方面让患者理解护理工作,互相信任,让护理质量在良好的护患关系中持续提高。

2.6加强物品、设备的管理。保证病区物品和设备的完好,抢

老年病人的沟通技巧范文

关键词:医患沟通;肿瘤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8-0034-02

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医学发展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患者对医疗活动中的参与感越来越重视,而现代医生不仅要会诊治疾病,更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为患者服务[1]。近年来,医患矛盾的发生,往往是因为沟通不够充分,因此医患沟通能力的提高对于医疗质量水平的提高,其占据着很大的权重[2]。《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和《医学教育国际标准》中都将交流能力列为七大技能之一,且被强调是医学生的核心能力[3,4]。根据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的估计,全世界肿瘤发病人数每年以3%-5%的速度逐渐增加。全球预计至2022年将有2000万新发病例。中国近年约新发200万/年肿瘤患者。作为临床上特殊的一个群体,医患沟通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贯穿始终,尤其重要。目前针对培养肿瘤专业医学生医患沟通的研究很少,如何使肿瘤学专业的医学生掌握临床医患沟通技巧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肿瘤患者医患沟通的重要性

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增高,病死率高。腫瘤的确诊给患者的心理带来莫大的打击,肿瘤本身可能引起躯体的疼痛,加上后续的手术、放化疗等治疗措施,往往给患者带来躯体的痛苦。除此以外,恶性肿瘤病程长,病情反复,治疗费用高,对于患者来说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且可能“人财两空”。因为疾病的无法治愈性,患者及家属心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极易失望甚至放弃治疗,或者期望值过高,一旦无法达成,易造成医患矛盾的发生。因此,医患沟通在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尤为重要,在临床带教过程中,要注意强调对学生的训练。

二、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现状

我国医学院校对于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起步较晚,且教学方法仅限于理论知识,脱离实践,并未有专门针对性的见习学习。而绝大部分的临床带教老师也缺乏专业的医患沟通培训,未把医患沟通作为重点教与学生。在临床工作中,侧重的是检测理论知识的扎实与否及临床技能的培训,而往往忽略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大部分的学生对医患关系认识不深,沟通不到位,没有技巧,不能理解和关注患者及家属的心理需求,有限的沟通知识是看着带教老师“依葫芦画瓢”。

三、培养肿瘤学专业学生临床医患沟通的措施

1.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专业知识是医学生临床工作的基石,是开展医疗行为的前提。专业知识的缺乏必然导致患者的不信任,沟通障碍。因此,临床带教工作中带教老师需先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对于临床上的典型病例进行教学查房、小讲课或病房MDT模式让学生印象深刻,并学会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设置特色的医患沟通见习课。医患沟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理论知识学习结束,融入医德理念后,对患者的需求予以理解,加上交谈的技巧和礼仪,才能达到有效沟通,其中包括了语言及非语言的沟通。设置特色的医患沟通见习课,让学生观摩临床真实的沟通,甚至参与其中。带教老师在见习过程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注意交谈过程的语言,把专业术语转化成浅显易懂的语言,让患者更好理解疾病,同时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了解患者的教育背景、经济、家庭、职业等,从患者的角度出发,给与个体化治疗方案。学生通过观摩学习,从而掌握沟通技巧。

3.通过CBL教学法加强临床实践。肿瘤患者的心理脆弱,让医学生去实践医患沟通,在目前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多次被询问,很多肿瘤患者可能有不乐意的情况。但沟通的技巧是需要多次的实践才能掌握,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把典型的病例进行设计后,把医学生分角色扮演,学会关注患者及家属的心理,逐步掌握医患沟通的原则和技巧。杨晓静等人[5]通过CBL的教学模式导入医患沟通技能培训,认为有助于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医患沟通和交流技能。

4.临床工作前进行岗前培训。要让肿瘤学专业学生充分认识到目前社会的医疗形式严峻、医患关系紧张,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培养沟通的意识,完成角色的转换,把自己作为一名真正的临床一线医师看待。

5.尊重患者的知情权。恶性肿瘤的特殊性,让我们在临床工作中碰到很多家属要求隐瞒病情的,这是家属为了保护患者脆弱的心理,但同时也可能会埋下医患矛盾的隐患。作为患者是有病情的知情权的,一味的隐瞒病情可能会加重患者的顾虑,对病情发展不利,另一方面,肿瘤的治疗时间久,需要患者的长期配合,隐瞒病情对于方案的选择有一定的影响。医患沟通需要在了解患者性格、家庭及经济等多方面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时机告知患者病情,同时予以安慰、鼓励、获取其信任,帮助树立信心。

四、引进国外量表对医患沟通能力设立评价标准

老年病人的沟通技巧范文篇4

【关键词】护生;护理技能;护患交流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598-02

1影响护生护患交流能力的因素

1.1学校技能教学中运用模拟人

由于护理教育的特殊性,在护理技能教学中大多数是运用模拟人。学生在练习护理操作时,只能面对模拟人进行交流,这种交流往往是自问自答型,是单项的、事先设计好的、无反馈的交流,这就造成了在面对真实的病人进行护患交流时,对于患者各种各样的回答,学生显得无所适从或者回答不得体,不能正确处理好护患之间的关系,从而造成护患关系紧张,影响医疗和护理的效果。

1.2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

虽然一直提倡整体护理,鼓励给病人进行全面的护理,不仅包括生理还包括心理、社会方面,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重操作而轻交流,学生在进入临床后往往出现只动手、不动口的现象。另外,由于教学任务重,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顾及护患交流,护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把操作流程掌握就已经很不错了,导致常出现“哑巴”操作。

1.3学生生源质量

近年来,由于生源减少,普高扩招,使得职业学校学生素质下降,另外,由于临床上真实病人拒绝配合教学而引起的医疗纠纷的不断增多,致使学生接触病人的机会减少,影响了护生护患交流能力的培养。

2措施

2.1培养标准化病人

标准化病人是一些经过培训,旨在恒定、逼真地复制真实临床情况的病人或正常人[1],即针对每个学生,标准化病人表现出相对一致的临床症状、心理行为、社会背景等。在进行护理技能教学中使用的标准化病人主要来源于学生,经过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在进行不同操作时能够扮演病人与护士进行合理的交流。标准化病人在医学中的应用,可以调动护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巩固专业知识,提高护生的临床判断能力和各项临床操作能力[2],培养敏捷、正确的临床思维,还可以培养护生的人文沟通、病史采集、健康教育等多项能力,帮助解决临床见习病例不足、避免法律纠纷等问题[3]。

2.2规范操作流程

老师在示教和考核时不仅要关注护理技术操作程序还要注意护生的语言沟通,对每项操作从评估病人开始到操作中的指导要点、操作后的注意事项都附以具体的语言交流模式和操作考核评分标准。进行集体备课,严格按照护理程序的要求进行操作,进行一项操作前先进行评估,去收集病人的资料,告知病人即将要进行的操作,取得病人的理解及配合,然后根据评估的结果去准备相应的用物,再进行操作,操作时要恰当的与病人沟通,适时进行健康宣教,最后还要进行操作效果的评价,询问病人的感受。

2.3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

在进行基础护理学及内、外、妇、儿等护理课程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职教理念,采用分析、小组讨论、对话、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为她们创造多动口的机会,训练其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中专层次的护生,年龄小沟通交往能力差更应鼓励她们多参与、多发言,加强训练语言应用能力,缩小与本科、专科生的差距。

2.4加强人文课程的学习,增强沟通能力

现代教育观认为人才质量的差别不仅在于人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在于人的基本素质,培养对象的文化基础和文化修养比专业知识能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人才的质量[4],因此提高护患沟通能力、观察及应变等多项能力在提高护生的护患交流能力上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低年级学生开设《社会医学》、《人际沟通与语言艺术》、《伦理学》《心理学》等基础课程,高年级学生开设《护患沟通技巧》、《护理技术操作程序与护患沟通》、《现代护理程序与护患沟通技巧》等与专业相结合的课程,学习护患沟通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护患沟通的技巧。

2.5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锻炼学生交流的技巧

学生热爱表演,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5.12护士节举办护患情景会话,设置不同的情景,通过比较让护生明白如何与病人交流,如何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技巧去和病人沟通,在表演中、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让护生变得活泼、开朗,懂得关爱病人,培养护生的爱伤观念。

2.6开展操作技能比赛

护士熟练的操作技术,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的非语言交流,是维护患者关系及沟通效果的纽带[5],无论沟通技巧多么高超,如果没有扎实的护理操作技术是不可能赢得患者信任的,因此,要给护生创造机会,提供展示技能的平台,“普通学校有高考、职业学校有大赛”,通过举办护理操作技能比赛,不仅提高护生的操作技能水平、学习技能的兴趣和心理素质,也提高了护生的护患交流能力。

3体会

护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临床服务的,在临床面对的是会说话的有血有肉的病人,通过上述一系列护患交流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护生在实习中基本能顺利地与病员进行感情交流和沟通,杜绝了之前出现过的“哑巴”操作,受到了病人和实习单位的高度好评。

参考文献

[1]RCSA.ConsensusStatementoftheResearchersinClinicalSkillsAssessment(RCSA)ontheuseofstandardizedpatientstoevaluateclinicalskills.AcademicMedicine,1993,68(6):475一477.

[2]林梓凌,黄枫,曾展鹏等.标准化模拟骨折病人在骨伤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2:77一78.

[3]卢娟,戴劲松.“标准化病人”医学教育创新的艰难选择.健康大视野,2005,10:38一39.

老年病人的沟通技巧范文篇5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内科房收治的老年慢性病患者200例,其中男123例,女77例,患者的年龄在80~95岁之间,200例患者中有61例为糖尿病患者,5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3例冠心病患者,18例脑卒中患者,15例恶性肿瘤患者,其他12例。

1.2方法:

老年患者是一类非常特殊的患者人群,因此,在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护理过程中,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状态,注意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方式和语言艺术的运用。

2结果

本院收治的20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注重与患者的沟通方式和语言艺术的应用,有193例患者有明显的情绪好转和态度的转变,语言艺术引用的有效率为96.5%,其中有2例患者在长期疾病的折磨下放弃治疗,在护理人员与其沟通后,患者重新获得治疗的信心,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直至出院。另外7例老年慢性病患者因诊断为晚期肿瘤,未能成功转变心理状态。

3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医学护理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护理人员不仅要熟练的掌握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加强社会和人文科学的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下面具体介绍如何提高老年慢性护理的语言艺术的运用。

3.1开设护理语言应用艺术学习班:

开设护理语言应用艺术学习班是加强护理人员语言艺术的有效方法,通过聘请院外专家对所有护理人员的临床护理语言应用艺术和技巧进行培训,时间为三个月,提高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语言的驾驭能力。

3.2礼貌用语、尊重型语言:

传统的临床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常用患者的床号代替患者的姓名称呼患者,这种交流方式往往会拉开患者与护理人员的距离,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护理人员称呼患者的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老年慢性病患者多较护理人员年长,护理人员应有礼貌的给予合适的称呼,患者也产生受到尊重的感觉,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同时避免矛盾的产生。

3.3安慰鼓励性语言:

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等慢性病一般具有病程长的特点,老年慢性病患者在频繁的住院和长期的治疗过程中,常常会产生很多负面的情绪,如对病情本身的担心和对家庭的负担,再加上有些老年慢性病患者由于子女长期的不在身边,产生孤独寂寞没有安全感,态度较为悲观消极,且部分老年人觉得会给后代带来负担,这些负面情绪导致患者失去自身治疗信心,特别是一些恶性肿瘤患者,得知病情后的态度为消极绝望,因此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细心观察患者的情绪变换,并与患者的家属和晚辈进行沟通,详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并及时的用一些安慰性的语言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多与老年慢性病患者以聊天和家常话的形式沟通,让患者感受到关心和爱心。

3.4委婉间接的语言:

老年慢性病患者长期的受到疾病的折磨,有时会出现一些不愿为人一知的现象,如脑血管患者的大小便失禁,肢体行走不便等外观症状,且部分老年患者的思想较为保守和传统,疾病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心理负担,有时护理人员一句无心的语言都会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护理人员在与患者进行沟通的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艺术,用委婉间接语言告诉患者可能发生的情况,让患者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接受病情,同时可以给患者讲解一些成功的案例,让患者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病情并接受治疗。在与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沟通过程中,还要尽量避免使用过多的医学术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进行沟通,并且针对不同的患者可以进行恰当的语言或者书面交流,帮助患者解除疑问。

3.5耐心和气的语言:

老年慢性疾病的患者在长期的疾病折磨和频繁的住院治疗的情况下,容易产生焦虑暴躁的情绪,由于病程的漫长和病情的反复,让患者对医院的治疗效果产生怀疑,对医护人员产生不满和敌对情绪,此时,护理人员在护理与患者交流的过程中,往往会成为患者的不良情绪释放的对象,护理人员要做好心理准备,以良好的专业心理素质应对患者的不良情绪,避免与患者发生正面的冲突,并且要用耐心和气的语言向患者解释,消除患者的误会,缓解患者的情绪。

3.6有感情、有道德的语言:

护理人员在与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交流过程中,还要注意使用有感情的语言。护理人员要态度诚恳、大方、科学,大部分老年患者在听力方面也会存在一定障碍,护理人员在沟通过程中要注意语速恰当,必须保证患者能够听清和听懂,同时,声音温和,内容严肃,同时还要配合适当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始终保持面带微笑,恰当的时候可以用抚摸的方式给予患者安慰,有感情的语言能让患者感受到关心和尊重,充分体现了护理人员的爱心又不失庄重。护理人员与患者的交谈内容应当与促进患者治疗和康复紧密相关,患者在交流中感受到温暖又对病情的治疗充满信心,并与医护人员建立很好的医患关系,这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是非常有利的。

3.7幽默的语言:

老年病人的沟通技巧范文篇6

关键词:外科护理;语言技巧;心理护理

随着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护理观念的更新,传统的护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目前护理形势发展的需要,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已在护理实践中得到有效的验证,而整体护理的关键在于护士要学会根据患者的心理做好沟通,语言是与患者沟通的主要工具。也有的外科护士认为:外科主要是创伤性疾病,心理沟通不很重要,不管患者在想什么,只要伤口处理好都会照样长好的。笔者认为这样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因为人是一个整体,而精神是控制全身的,只有患者的精神愉快了,才有助于提高疗效,护患之间的沟通同样很重要。在外科护理中要做到与患者有效的沟通,必须要学会运用语言技巧,才能用精练、清楚、迅速地将思想、感受、意念传达给对方。现将笔者亲身经历的几点体会概述如下。

1外科患者的心理特点

焦虑和恐惧是外科患者存在的主要心理特点,尤其是慢性疾病住院择期手术的患者表现更为明显,因为他们受长期病痛的折磨,住院后对医院环境的不适应,尤其对手术的安全性、手术效果、能否承担手术的刺激等等,都是一些未知数。因此,患者在手术前常表现为忧心忡忡,愁眉苦脸、心情焦虑、烦燥不安、情绪不稳定等。由此产生对前途缺乏信心,加大了恐惧感,心理承受能力明显降低。对外科急诊患者,因病症的突发性、剧烈性和病症后果的不可预测性,使患者产生极度紧张的复杂心理,最多见到患者极度紧张、痛苦表情,忧虑、急燥的情绪,怀疑、消沉、担心的心态等。根据外科患者的心理特点,要求外科护士利用语言技巧,更好的与患者沟通,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提高整体护理效果。

2称呼的语言技巧

称呼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起点,在医院住院的患者对护士怎样称呼自已都非常敏感,若第一次称呼不当患者就能产生对你的不良影响,以致影响以后护患关系的正常发展。常见的不当称呼有:直乎床号:“××床,该打针了。”用“喂”来称呼:“喂!过来测血压。”等,有时直呼名字也有显不尊重,尤其是对年龄较大的患者。护士应从病案中了解患者的身份、年龄、职业等具体资料,以平等、敬重为原则,因人而异地采用准确恰当的称呼,这一点很重要。一般可在其姓名后加“同志、先生、女士、小姐或者职务、职称”等修饰;对农村来的患者也可用“大爷”、“大娘”、“大嫂”、“伯伯”、“伯母”、“叔叔”、“婶婶”、“兄弟”、“姐妹”等乡村的习惯称呼。对年龄较大的患者,也可称其姓后加“老”,如“王老”、“李老”等以示尊敬。当患者听到这样亲近、平等、敬重的称呼,对你会产生亲切感,护患的距离就拉近了。记住患者的姓名也很重要,若见面的时候连名字都叫不出来,患者就会产生把我名字都忘了的感觉,情感上就疏远了。总之,采用准确恰当的称呼,是搞好护患关系的起点,不可忽视。

3解释病情的语言技巧

老年病人的沟通技巧范文篇7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临床护理工作模式也从功能制护理转向整体护理,而整体护理的实施,使护患沟通在护理工作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有效的护患沟通对实施有效的护理至关重要,良好的沟通可密切护患关系,取得病人的理解、信任、支持与配合,并疏导病人情绪上的波动。在日常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与病人家属接触机会较多,护理人员的沟通技巧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体护理的实施水平。笔者多年从事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的实际经验,就护患沟通意义及其沟通的技巧报告如下。

1护患沟通的意义

1.1沟通是一种能力研究表明,管理工作中大部分错误是因沟通不良所致。管理离不开沟通,而沟通渗透于管理的各个方面。无论是领导者,还是执行者,要想使你的想法成功实现,就必须掌握沟通的技巧。现代社会,能说会道、妙语生辉是一种本领、一种能力,是需要我们后天培养的,需要我们努力去学习和经营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学习沟通技巧能让我们有影响力,让我们的想法更顺利的实现。作为医务工作者,沟通是职业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工作基本素质之一,故每一位医务工作者均应学习和不断提高沟通能力。

1.2沟通是现代医患关系的奠基石当前所说的患者包括所有的就医者,其中有患者、患者家属以及其他需要医学服务的人(亚健康)。尽管医疗该服务行业有其特殊性,但还是具有服务行业的一些共性,因为医疗服务的对象是人,医患关系涉及到人的生老病死,患者因为信任而选择我们,而我们一旦失去了患者的基本信任,哪怕是一个眼神,都可能成为医患双方冲突的导火索。当患者满怀期望跨进医院大门的时候,医患间形成什么样的关系,主要取决与护理人员的举止和言行。故每位医务工作者在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时,也处于医患沟通的主动方,所承担的神圣的社会角色就要求护理人员应主动沟通,取得患者的信任,承担起构建现代医患关系的责任。

1.3医患沟通是重要的医疗行为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护理工作范畴的报告》中对护理工作做了规范,其中有三项关于沟通工作:一是护士应当协助患者和家属克服压力和焦虑;二是护士是联络与患者有关的一切医疗活动的协调者;三是护士应当保证接受护理服务的患者能够获得与治疗和护理相关的信息。因此,医患沟通不仅是减少医疗纠纷的重要因素,还是护理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

2护患沟通的技巧

2.1语言交流技巧语言交流的目的在于帮助病人提高对自身疾病的了解、认识,有助于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护理人员在进行语言交流时应面带微笑,语言应亲切温柔,用词准确,赋予同情心。交流要不失时机,有一定的针对性,切实对病人着想,使病人对医院、医师、护士有信任感,在进行语言交流时,护士应注意沟通技巧。

2.1.1音调柔和护士在进行沟通过程中除需要恰当的言辞外,还要有动听的声音。护患交流时应尽量做到柔声细语,语调不可过高,音频不可过快,面带微笑。

2.1.2认真倾听病人的倾诉倾听时应将“整个人”参与进去,这将有助于护患之间的心理沟通,减轻病人的身心痛苦,当护士以专注的表情、自然的体态、关注的眼神倾听时,病人会感到无比的温暖,会把心里话向护士倾述。

2.1.3了解病人的性格特征护士须根据不同的病人在交谈中的情感流露来猜测其社会经历和性格特征,并采取相应的交流姿态和交谈方式,使病人畅所欲言。一般来说,不同年龄、文化教养、性别、疾病的病人内心所想、思维范围、交谈内容各有差异。例如:农村病人举止拘束、不善言辞,交谈时多无掩饰;职工病人言辞开朗,对病情刨根问底;老年病人谈吐含蓄;青年病人善交谈、善交际;儿童病人性格幼稚、依赖性强。所以,护士应把握不同特点,鼓励病人说话,避免病人心理上产生失落感。

2.1.4学会观察首先应观察病人交谈时的心理状态,如有无情绪激动、焦虑、恐惧、抑郁等;观察病人对环境的熟悉程度,了解病人的个人喜好、饮食情况、家庭经济状况,只有通过细微的观察,才能对病人进行正确的心理安抚。

老年病人的沟通技巧范文

沟通是进行护患信息交流,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作用。现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寿命的不断延长,老年人逐渐增多,老年患者也逐渐增加。为了更好地为老年患者服务,根据老年患者特殊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特点,全面的掌握与老年患者的沟通技巧是必不可少的。

1非语言沟通

1.1护士礼仪护士应以庄重典雅大方为美。优美的站姿,端庄的坐姿,优雅轻盈的步态及护理操作时协调、准确的动作,既表现出护士的优良素质,也会给患者留下美好、可信赖的好印象,从而为护理沟通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护士应加强自身修养,保持举止得体,仪表整洁,既不扭扭捏捏,也不傲慢无礼,以自己高雅的姿态赢得患者的信任和尊重。

1.2态度和蔼护士积极的情绪,和蔼可亲的表情,不仅是职业道德的要求,更是乐观自信的表现,对于调节病房的气氛,增强患者的信心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护士说话应和蔼可亲,诚恳友善,说话的声音大小、语调高低、语速快慢应适度。患者痛苦时或心情不畅时,要禁忌笑声。

1.3微笑服务注意使用体态语言谈话,用明快的声调伴以微笑及适当的手势来配合优美的语言。1在护理工作中坚持微笑服务,从而减少老年患者的心理压力,使其精神振奋,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1.4操作熟练动作轻柔护理技术操作首先要熟练,才能取得患者的信任,其次是动作轻柔,尽量减少刺激。由于老年病人在输液、治疗等方面要求高,应先主动征求患者的意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共同制定护理计划,提高患者的配合程度。

1.5正确使用眼神及体语眼神可以表达言语不易表达、复杂而微妙的信息急情感。在沟通中应有目光交流,可以给患者轻松和被尊重的感觉。在交流过程中运用手势、点头等动作能准确调节交流的进行,也是鼓励患者表达的主要方法。

1.6合理的安排环境控制病房的温度、湿度,保持空气清新,使患者产生舒适感。良好的环境能稳定患者的情绪,促进沟通。

2.语言沟通

2.1很多老年人从长期紧张而规律的职业生活中突然转到无规律、懈怠的离退休生活,加之随着社会范围的缩小,心里容易产生失落、孤独和苦闷感等。此时,如果不尊重他们,就容易造成护患关系紧张。因此,除了发药、治疗时呼点床号、姓名外,日常交流中应当多用敬语,比如:有职务的要尽量称呼其官职,有职称的要称呼其职称,对普通工人、农民可称呼大伯、大妈、叔叔、阿姨等。

2.2语言的艺术性在与老年患者沟通、交流中,首先要具有高度的同情心,最大可能的理解老年患者痛苦的心境,说话是的态度要平和,以理服人,不能盛气凌人,尽量避免使用医学术语,使用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语言与病人交谈,予以足够的心理支持,使病人理解。

2.3语言的技巧性⑴沟通过程中,要了解对方的知识文化背景,切勿为匆匆应付而结论或轻易回答,要防止向病人作出不恰当的保证或表示不合理的乐观。⑵与老人沟通时,说话语速和缓清楚,适当降低说话音调,对于老年性耳聋的患者,可稍增加音量但不要变成喊叫,而被误认为生气或躁怒,反而诱发老人的不悦与反感,引起不必要的护患争执。⑶沟通过程中,注意观察老人的反应,当老人表达出不恰当或不正确的信息与意见时,千万不可当场辩白或使他困窘,不要坚持把自己的信息传达清楚才罢休。不要在老人面前与人轻语或说说笑笑,引起误会。对误解疑问要主动澄清。⑷当老人对治疗或护理工作不满意时,耐心给以解释,及时消除误会,使老人从护士的语言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⑸调动老年患者的积极性。把老人当成自己的长辈,多些鼓励,多些理解。与其进行交流时,使他们感到自己被重视,感受到平等、关怀和温暖,保持适度的幽默感,使老人感到亲切、舒服,对战胜疾病树立起坚定的信心。

2.4随着法律意识的增强,患者对自己的权力有了充分了解,它对医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护士又是与患者直接接触的。在实际工作中,就要从细小问题上注意,对患者的各项合法权益给予充分的尊重。在执行各项操作中,应将目的、过程、风险告知病人。如遇到特殊的治疗、护理检查时除了需要征得病人的同意以外,还要与其家属沟通,在其双方都同意的情况下,仍需履行签字手续。这既是尊重病人的权利也是护士自我保护的需要。

2.5答话技巧答话,是对提问的反馈,要说到病人的心坎里,患者所提问题常常是护士看来比较零碎的,反复的、无关紧要的“枝节”问题,护士应设身处地去体谅患者渴望康复的急切心情,耐心解答,不应懒于解释或简单敷衍。护士每一回答要科学、准确、慎重、耐心,如果言语欠妥,即使一句不很重要的话,也会造成不良影响。特别注意的是:护士不管有多忙,即使是在紧张抢救过程中,也一定要对患者及其家属有问必答,因为患者及其家属与护士,是外行看内行,有时对于医务人员的一些抢救工作不理解,以为你在进行不相干的事务,拖延病人的抢救,此时,应该手不停地快速工作,口也要善于主动解答,安慰家属,消除其疑惑,让他们知道护士正在争分夺秒地救治病人,以避免发生误会,引发纠纷。

护患间良好的关系及交流是良好护理效果的基础。护士应学习掌握多种沟通技巧,通过有效的护患沟通,了解并满足老年患者的身心需要,达到让老年患者表达需要和想法的目的,并将之应用到护理程序中,使老年患者得到更满意的服务,促进老年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张萍萍,葛炜,谈护士长的交流技巧【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222

[2]殷磊,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95-98

[3]曲玲,老年病人护理的体会【J】中华常规病临床研究2004,4(4):80-81

[4]俞彩仙,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J】重活常见病临床研究2004,4(4):79-80

[5]张航鸣,护患沟通的技巧【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10):1397

老年病人的沟通技巧范文篇9

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内科急诊科住院的120例危重患者,按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成员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成员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非语言沟通技巧,通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和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分析非语言沟通技巧的实施效果。

结果:实验组成员的焦虑抑郁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与实验组,P

结论:在内科急诊危重病人的护理中实施非语言沟通技巧,可明显降低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非语言沟通技巧内科急诊危重病人满意度心理状态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479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325-01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桥梁,只有通过沟通才能达到互相了解信任,唯有这样社会活动才得以进行[1]。沟通分为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语言沟通的主要载体语言,非语言沟通主要载体为:眼神,动作、表情、衣着、空间距离等。护患之间的沟通是患者在住院期间获得医疗信息的主要渠道,护理人员由于工作量大,细节繁琐,很多时候不能和患者进行充分的语言沟通,有又加之危重患者在病情危重的情况下表达能力相对较弱,这就使沟通的有效率明显降低。本实验通过在实验组成员加用非语言沟通技巧,提高了沟通的有效率,相关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选取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内科急诊科住院的120例危重患者,男患者67例,女患者53例。年龄在20―87岁,平均年龄为:(44.2±1.34)岁。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患者35例,中学学历患者63例,大学及以上患者22例。其中心绞痛患者12例,心梗患者22例,急性心衰患者32例,严重心律失常患者11例,扩心病患者9例,心肌炎患者7例,高血压危象患者12例,哮喘患者3例,脑梗死患者12例。以上全部患者及家属均自愿参加本次实验,并且语言沟通能力、听力、理解能力均正常,无精神类相关疾病。现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实验组成员:年龄在19――8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2±1.68)岁;对照组成员在21―8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2±0.58)岁,以上两组成员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情类型和严重程度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成员实施常规护理措施。

1.2.2实验组成员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非语言沟通技巧。

(1)巧妙应用辅助语言:辅助语言通常指语音、语调、语气。柔和、缓慢,低音,节奏平稳、均衡的声调通常表达着友好的信息[2]。因此护理人员在和患者进行沟通时,注意语调应温和平缓、速度适宜,切不可大声喊叫,说话急促,节奏混乱。

(2)注意行为举止:行为举止主要在病人的知觉上产生重要影响。护理人员的举止应该大方优雅,步履应该轻盈,进行护理操作时,动作应该娴熟稳定,这样才能让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平易近人、容易接触,技术可靠,才会更加放心的接受治疗。

(3)面目表情和眼神:护理人员应尽量保持微笑,表情应该是轻松和蔼,尽量不在患者面前表现出焦虑、焦急、皱眉等表情,以免患者担心病情,增加疑虑心理。另外注意观察患者的面目表情,根据其判断患者的心理生理状态。在和患者沟通时,应该注意眼神的接触,通过观察患者的眼神,了解患者的内心感受、从而增进沟通效果[3]。

(4)衣着服饰的选择:护理人员的服饰应得体大方,一般选择合适的护士服装,同时应保证其型号合身,在不影响操作的情况下尽量保持优美。此外,应保证服装的整洁,给患者以健康充满活力的印象,又不失天使般的美丽。

(5)触摸和手势:危重患者由于病情较重,多数患者配有呼吸机面罩,又加之其他仪器的使用,很多时候不能听清护士的语言,此时可适当配以手势动作,增加患者的理解。另外,在和患者交流时可适当增加对患者的触摸,不但可以缓解其内心的焦虑,增加其归属感,也可缓解患者的疼痛。但注意力度。

1.3观察指标。

(1)情绪状态:根据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程度进行评价,评价依据为:SAS(焦虑自评量表)和SDS(抑郁自评量表),每个量表均包含20个测量条目,每个条目有不同分值,通过这二十个条目的得分评价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分数越高,焦虑抑郁程度越严重。评判程度详见表1:

(2)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将患者的满意情况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其中满意率=(非常满意人数+基本满意人数)/总人数。

1.4统计学方法:实验数据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用X2检验进行数据比较。用t检验计量数据。当P

2结果

实验组成员的SAS和SDS的平均得分分别为:(37.56±9.89)分、(40.22±10.1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34±10.08)分、(46.55±8.74)分;实验成员的满意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实验组成员的情绪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危重病人老年人居多,慢性病所占比例较大,患者需要长期接受治疗,而且许多病人的经济状况相对较差,这就使病人在承受身体生疾病的者迷的同时还承受着心理情绪上的压力[4]。并且危重病人由于治疗需要,多数需要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这会引起病人的暂时性的失音,此时语言表达显得尤为苍白。借助非语言进行沟通,了解其各种需求,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帮助患者解决问题对于挽救病人生命尤为重要。在本次实验中,通过对实验组成员加用非语言沟通技巧,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将爱心、耐心、同情心应用到护理病人的过程中去,细心的去体会病人的所想和所感[5],将对病人的关心应用到举手投足之间,在和病人接触时,细致到一个眼神和一个动作,都能让病人感受到护理人员的细致和关怀,这样增加了彼此之间的信任,也就在无形中优化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

综上:在护理过程中使用非语言沟通技巧,可明显优化患者的情绪状态,提高了其满意度,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雪娟,徐凤梅,王剑平,等.非语言沟通对小儿患者综合治疗状态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9):124―126

[2]3林容杏.脑梗死患者护理过程中应用非语言法的效果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3):60―61

[3]王正英,江秀娟.沟通理论模式在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9):64―65

老年病人的沟通技巧范文1篇10

方法:在尊重患者的基础上,借助语言、表情、实施细节管理改善沟通,缓解护患紧张关系,防范和杜绝医疗纠纷。

结论:通过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品质和护患沟通技巧,可以预防和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利于进行正常临床护理工作。

关键词:沟通技巧预防护患纠纷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339-02

随着时代的发展,患者的价值观、健康意识、维权意识不断加强,对护理质量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护患沟通障碍是引发护患纠纷的首要因素,如此现状不仅困扰着患者及家属,更严重困扰护理人员。因此提高护士沟通技巧,防范和杜绝护患纠纷的发生,是我们当前工作中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护患沟通的重要性

人际沟通是临床护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无论执行任何操作技术,沟通在护理过程中都是不可缺少的要素。没有沟通,护理人员就无法评估病人、照顾病人或评价护理效果;没有沟通,护理就不易达到具体目标,无论是倾听家属的抱怨,还是给予病人护理指导或健康教育,进行护理活动,均离不开沟通。所以良好的护患沟通不仅利于进行正常临床护理工作,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促进病人康复及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而且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化护理。良好的护患沟通技巧更能增加患者对护理工作及医院的信任,只有抓住与患者沟通的契机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方法,来适应不同的患者,才能提高护士与患者沟通的效果,达到治愈疾病的共识。让患者掌握相关的疾病知识,了解功能锻炼的意义,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与护理,增强治疗的疗效,对于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护患沟通不当的主要形式

2.1缺乏语言沟通交流技巧。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密切,言行直接影响患者。如在工作中缺乏沟通交流的技巧,与患者或家属的交流中不注意说话的语气和方式,面对患者及家属的提问不能及时解决或耐心解答,解答中过多采用专业术语和医院常用的省略句,从而造成患者及家属的不理解,这些都有可能引起患者及家属在情绪上的不满,成为护患纠纷的隐患。

2.2缺乏良好的护患关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也是防止纠纷发生的重要措施。尊重病人等于尊重自己。护士应尊重病人的人格、尊严、信仰及价值观,应从生理、心理、社会上给病人以关心、指导、抚慰,同时尊重病人,维护病人的利益和安全。只有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体谅、平等协调的护患关系,才能有效地防范护理纠纷。

2.3缺少感动服务的理念。“感动服务就是要从细节入手,真正把病人当亲人来看”。从细节上让病人感受到温暖和体贴。个别护士并未把“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未让患者感到护士在用心做事,未让患者真真切切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护士服务理念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从微笑服务到感动服务推行,不仅能提升服务品质,缓解紧张的护患关系,而且可以防范和杜绝护理纠纷。

3护患沟通的方式及技巧

3.1语言沟通—护患沟通的桥梁。语言沟通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沟通方式。患者到了医院,接触最多、最密切的就是护士。从护士接诊的那一刻起,护士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患者的心理及情绪。语言交流中,最重要的是语言沟通的技巧和沟通方式,这就要求护士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到对方,使患者感受到亲切和被关心。多应用安慰性语言和鼓励性语言,如:“您好!今天怎么样,头痛好些了吗?”可使患者得到极大安慰,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增强亲切感。“您好!您血压控制的挺平稳,相信您很快就能出院了”鼓励性语言给病人以支持和力量,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在与患者沟通时应注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和医院常用的省略句,语调应平稳、柔和,语速应流畅而不太快,真正体现出对患者的关心。

3.2尊重患者—护患沟通的基础。尊重患者及家属,这是沟通的基础。沟通中只有尊重患者的权力、人权,维护患者的权益,真诚的交谈,才能实施有效地护理。工作中,护士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份、职称、职务等给予尊称,如“大爷、大娘、叔叔、大哥、姨、大姐”等称呼,使患者心情愉快,自尊心得到满足。护士在尊重患者的基础上,认真做好每一项护理操作,通过熟练地操作技术,取得患者的信任,让患者放心,乐于与护士沟通交流,增进相互间的了解。

3.3微笑服务—护患沟通的语言。微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也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一张笑脸、一句问候,不仅能有效减少患者紧张和恐惧的心理,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也是一种较高文化素质和礼貌修养的体现;更是对患者尊重。现在正在开展的优质护理服务活动,更加需要护士们和蔼可亲的微笑。我们医院很多患者都说:“你们护士一个个就是热情,对谁都一脸笑容,看着你们,我们的病都好了一半。”微笑赢得患者的赏识,获得良好的服务效果。

3.4细节管理—改善护患沟通。细节决定成败,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医疗护理更是如此。重视细节,把感动服务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是一种无言的交流,能使患者及家属对你所提供的服务感到放心、满意。我们在护士站一角,设制了便民服务袋,放置了老花镜、针线、指甲刀、信纸、圆珠笔,方便患者家属应急使用,给患者一种温暖如家的感觉。我们注重了细节方面的服务,用真情换来患者的理解、尊重和支持。从而提高医院的整体形象,改善护患关系,预防了护患纠纷的发生。

3.5发现隐患—防止矛盾激化。经求病人的意见,当发现病人对诊疗不满意时,护士长要及时提醒护士认真做好各项护理工作。使隐患能及时得到消除,或化解在萌芽状态,防止矛盾激化。当病人对护理工作发生误解或过激行为时,护士应该加强情绪控制,保持良好心态,用自己的坦诚和婉转的言语.做好解释工作,消除误会。当正常的医疗护理不被理解时应保持冷静,解释不通时,应请示上级处理,切忌与患者或家属争执或吵闹,避免矛盾激化。

老年病人的沟通技巧范文篇11

1环境

一个人住院往往给家庭及本人造成很大影响。家庭与医院环境可使病人身心发生变化,如焦虑与恐惧。因为住院是一种应激,可使病人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同时也可降低病人的精神健康水平,他们不仅以自己内部应变能力看待疾病,而且也取决于如何得到环境的帮助。良好的环境可以制造轻松,易接受的氛围。温暖而没有噪音的空间是理想的交流场所。因此护士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交流场所,这是良好沟通的基础。

2言语

言语是交流思想的常用方法。护士在护理病人过程中需要通过自己的言语、态度、表情,行为等来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使之有利于疾病的转归。

2.1口头言语成功的交流要求说话者要表达的信息于收听者获取意思相同。一个合格的护士,同病人谈话时应具有针对性、教育性、科学性通俗性、艺术性,既能简洁而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又要善于诱导病人。实践证明病人愿意对护士说心理话,是对护士的信任,而护士不能把病人告知的心理话,作为谈话的笑料,而且敏感的话题,如经济壮况、性生活等实际问题时保持中立,不能连续灌注式发问,应洞察原因,针对问题所在。进行启发和诱导,解除病人顾虑使其自然的、准确的苗素自己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回答是于否。

2.2体态语言生活中许多心理现象是不能以言语来形容的。目光的接触,手势与面部的表情必要的,适宜的体表触摸亦是护患交流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方式。

3交流技巧

护士与不同层次的人交流要因人而异,运用不同的交流技巧。

3.1知识层次每个人的知识水平有千差万别结果同样的话可产生不同的信息接受。尤其是医学术语更会使人困惑或误解,因此护士能将其通俗化,具体化是很重要的。有效的与病人交流沟通每一位文化水平低的人进行评估。在沟通中注意以下几点:①使用常用语;②避免使用模棱俩可的词汇;③避免使用概念化,专业化的句子;④指导病人用鼓励性的语言;⑤评估病人是否了解有关病情的知识。

3.2年龄护士需要与不同年龄层的人打交道。如幼儿只用一俩个字表达自己的想法,而老年人由于神经系统的退化和机能障碍心理、个性,认识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如果不能与护士有效地交流无法从护士那里得到有效的心理支持,就会增加老人和儿童的焦虑于失落感。因此护士必须学会与不同年龄的人交流。

3.3建立公开诚实的护患关系过去传统的护患关念忽略了病人的想法病人可能隐瞒一些问题导致不合作。因此需要对病人的主观感受进行准确评估以便了解病人的心理状况以确保病人的疗效与愿望取得一致。诚实的护患关系对病情的康复有很好的帮助。

交流是艺术与科学相互交融的一门科学技巧不仅需要大量、全面的知识,也需要更多的实践交流。护士必须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来更好的帮助病人建立良好的有益的健康新秩序。

参考文献

老年病人的沟通技巧范文篇12

语言沟通技巧

提倡使用尊重病人人格的礼貌性语言:尊重病人的人格这在护理沟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护士与病人交流时要耐心听取患者的倾诉不可不耐烦地打断病人的话要病人占主导地位当患者讲到痛苦处时要表示理解和同情以示对病情的重视对待老年患者因其听力下降在交流中要注意语调且应表情亲切并用点头的微笑表示赞同和理解让病人感到护士很在乎他们的感受愿意倾听他们的诉说从内心愿意与护士主动交流。

要提倡开放式沟通:临床上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位患者告诉护士“我头痛”护士答:“吃片去痛片吧”这样就头痛问题的谈话则无法继续了这就是“封闭式”谈话如果护士说“哦怎么痛法?”“什么时候开始的?”这种谈话时病人不能以“是”或“否”的答案结束提问护士可以从病人的回答中继续提问这就是“开放式”沟通这种沟通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的收集患者资料对病情做出正确的评估。

努力提高语言的科学性:没有科学性、逻辑性或虚伪的语言会伤害病人如癌症晚期患者接受治疗式化疗式%的病人对治疗持怀疑态度这时护士应及时掌握病人的心理特征向患者介绍化疗的目的和意义为病人提供科学的解释如药物的作用用药的方法及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反应等使患者在进行疗前对化疗反应有足够的认识和思想准备帮助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化疗。

禁用刺激性语言:一个人患病后情感变得脆弱对特殊刺激非常敏感自控力下降因此刺激性语言使患者心情不畅甚至导致病情恶化如患者问“我的病要不要紧吧?”护士说:“怎么不要紧再来晚一点就没命了。”这样的回答易导致患者情绪低落为自己的病情恐惧不安。甚至拒绝治疗。这是护理人员所忌讳的语言。

提倡使用安慰性语言:患者住院后由于精神负担加重则表现有依赖性经常向护士询问有关病情进展方面的问题护士就患者提出的问题安慰他并耐心解释用药的过程使患者明白“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的道理安心接受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