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观察(6篇)
医学观察篇1
摘要:目的:将循环理论的方法应用在外科医生实习中,探讨该方法是否可行及其效果分析。方法:随机抽取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在外科医生实习的本科学生24例,分为两组。分别采用l对照l和em对照l教学,由带教老师带教教学法带教。结果:观察组学生对自己查阅文献能力及目前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与对照组学生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对于其他调查内容,观察组的良好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通过培训,外科医生的治疗观念发生了较大转变,开始对长期以来单纯依据个人经验、病理生理机制指导治疗产生的疑问,更加重视外科研究的证据,且逐渐由传统的经验医学模式转向现代循证医学模式。
关键词:循证医学;外科;实习;教学
收稿日期:2010-11-16
作者简介:战海艳,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临床医学院,主管护师。曹丽梅,张炜婷,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临床医学院。(牡丹江/157011)
由于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即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对照观察sedle观察ring,l对照l)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而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循证医学(evidence-对照观察sedmedicine,e对照m)比较理想地诠释了现代外科医学教育的精髓,循证医学是在个体病例外科判断中,以保持一致性、公开性且又不失妥当性的情况下,适当运用当今最好的科学根据的一种手段[1]。循证医学如何在教学医院顺利而有效地应用,以提高外科医生的循证医学水平,是循证医学教育研究的一个重点、难点问题。引入循证医学教学法(e对照ml)代表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外科医学教育模式和发展方向,尽快引入并应用这一全新医学模式于泌尿外科教学中已成为当务之急。本科在外科实习教学中引入e对照ml,并与l对照l的单向教学方法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外科资料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在外科医生实习的本科学生24例,分为两组,实验组(观察组)12例,其中男6例,女6例;对照组(对照组)12例,其中男7例,女5例;两组一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教师先熟悉教学大纲,在此基础上突出重点,包括典型病例的准备、教材的编写、参考文献的查阅、教师集体备课及试讲,反复探讨教学方案。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有层次地安排教学时间及精心安排讨论内容。对照组采用l对照l,由带教老师带教、归纳总结。观察组采用em对照l教学法带教,科学地解决外科问题。(1)分析病人的病史、体征、检查结果,提出有关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预后等需要解决的问题。(2)利用图书馆资料和互联网络收集有关的最新证据。(3)评价文献的准确性和外科价值,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4)教师进行点评和小结,最后提出最佳治疗方案的建议[2]。
1.3评价指标
实习结束后出课考试成绩:基础知识65%,病历分析35%;均采用同一套试题,在同一时间地点闭卷形式考核,并发放不记名问卷调查表,自我评价外科实习效果,各调查项目按(优、良、中、差)4级评分。
2结果
2.1教学效果
观察组学生比对照组学生对外科实习内容表现出了更大的兴趣,能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翻阅课本,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积极讨论,分工合作,学习气氛热烈。两组考试成绩比较,总分及病历分析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基础知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
2.2问卷调查结果
观察组学生对自己查阅文献能力及目前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与对照组学生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对于其他调查内容,观察组的良好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见表2:
表2两组实习生问卷调查良好率的比较
3讨论
循证医学(e对照m)即遵循科学依据的医学,由加拿大流行病学家d观察vids观察ckett教授等创立,于1982年在mcm观察ster大学,率先对住院医师进行的以病人问题为中心的自学课程培训,为当今e对照m基本思想和方法的雏形,1997年对e对照m完整地定义为:明智、慎重、准确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结合外科医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外科经验,并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愿望,制定出每个病人的最佳治疗方案[3]。突出表现为以下的特点和优势:(1)e对照m的核心内容是医疗决策应尽量以客观研究结果为依据,即强调最大限度使用现有丰富的医学资源,要求医务人员应不断学习、不断更新医学知识。(2)e对照m要求医疗决策应将最好研究证据与外科医师的专业技能与外科经验紧密结合,使医疗决策既不受现有医学理论和诊疗手段的约束,又不单纯依靠个人的专业技能和外科经验。(3)e对照m要求尊重病人的价值与愿望,体现了当今以人为本的时代潮流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4)e对照m追求制定每个病人的最佳治疗方案,既反映了外科医学的最高目标,又对医务人员提出更高的责任要求。
通过引入e对照m教学法在泌尿外科外科实习教学中的应用认识到em对照l教学模式不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知识要点和难点的掌握,并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系统牢固的掌握医学知识,培养外科思维,为从学生到合格医生的转化奠定基础。em对照是现代外科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旦建立起em对照的泌尿外科教学模式,必将极大地改进我国泌尿外科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为我国培养一大批刻苦钻研、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技术精湛的泌尿外科人才,极大地促进我国泌尿外科学发展。
循证医学不是对传统医学的彻底否认,而是对传统医学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3]。与传统医学一样,扎实的理论基础、敏捷的临床思路、熟练的操作技巧同样是循证医学临床实践的基础。作为一种新兴的方法学,它为我们提供的是一种重证据的科学思维方法。中医外科学临床教学中应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必将对教学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只有经过循证医学思维模式的学习,才能在今后的临床实践、医学科研中不断地发现新问题,运用最有效地方法解决问题。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在使用过程中还需不断完善,并积极探索能改善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师教学水平地新方法,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新模式,保证外科医学在医疗、科研、管理决策中始终运用最佳、最新证据,使e对照m的教学与实践始终处于最佳位置[4]。
参考文献:
[1]胡虹,赵文龙,钟萍,等.从scie版收录的系统评价看循证医学的发展[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7,(16)5:27.
[2]desiom,观察utorinor,dilorenzog,et观察l.medic观察lexpulsivetre观察tmentofdist观察l-ureter观察lstonesusingt观察msulosin:观察single-centerexperience.endourol,2006,20(1):12-16.
医学观察篇2
关键词:肺肿瘤;肿瘤血管生成;CT;MRI
肿瘤血管生成在肿瘤的生存、进展和转移一系列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用医学影像(CT、MRI)动态增强技术观察肺肿瘤血管生成,了解肺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可为评价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疗效、预后提供客观依据。本研究通过对39例肺肿瘤患者行动态增强CT、MRI扫描,用CT、MRI功能成像的方法观察肺肿瘤血供情况,探讨其对肺肿瘤患者抗血管生成治疗的临床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09年5月~2013年12月因胸片、常规CT检查发现胸部占位性病灶39例,病例入选标准:①临床怀疑肺肿瘤;②无对比剂使用禁忌证;③患者同意并能配合检查。其中在检查后8w内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肺肿瘤,39例纳入本研究。其中男27例,女12例。24例作动态增强CT检查,15例作动态增强MR检查。39例病灶直径1.4~6.1cm,平均3.02cm,其中鳞癌19例,腺癌(包括细支气管肺泡癌)9例,转移性肺癌11例;原发性肺癌中,17例有淋巴结转移。所有患者CT、MRI扫描前及手术前均未做任何抗肿瘤治疗。
1.2CT、MR动态增强检查:检查前详细解释检查程序,辅导病患训练呼吸,嘱患者在扫描序列中重复屏气的呼吸深度尽可能一致。扫描时患者平静呼吸,使用心电门控。
CT:常规全肺横断面扫描,确定肿块部位,然后以肿块最大层面为中心行平扫1次。用高压注射器自前臂静脉以6ml/s的流率[1]注射对比剂碘海醇(300mgI/m1)40ml,延迟10s后嘱患者屏气,做第1期动态扫描:扫描时间0.75s,间隔1.5s,,持续30s。第1期扫描结束后嘱患者平静呼吸20s,然后开始做第2期扫描,共需60s。平扫及2期动态扫描均采用轴扫,层厚2.5mm,电压为120kV,电流为250mAs。
MR:常规全肺横断面和冠状面平扫及动态增强检查,用自旋回波T1WI和快速自旋回波T2WI,扫描范围自胸廓入口至肾上腺平面,包含整个肾上腺,再以肿块最大径平面为中心,行快速动态增强扫描(TR600~800ms,TE9ms),扫描层厚5mm,时间15~18s。首先平扫1次,然后经肘静脉快速团注Gd-DTPA,剂量0.15mmol/kg体重,注射流率2ml/s,延迟10s后,做无间隔连续图像采集,持续4min,取得连续动态增强图像。检查设备使用GESingnaHDX3.0TMRI和1.5TMRI机,相控阵表面线圈。
1.3图像处理及数据分析将扫描图像传送至工作站,利用随机软件Functional作彩色编码的肿块血流灌注图,分析肿块血流灌注的特点[1-2]。分别在肿块和主动脉上划感兴趣区,记CT值并作肿块的时间-密度曲线[3]。参数如下:强化峰值(PH)、肿块强化达到峰值时间、)肿块与主动脉强化峰值之比(M/A)、灌注值、相对血管容积和毛细血管通透值。
在工作站进行MR图像重建,应用Functool软件,以最大斜率和增强峰值为参数,对获取的动态图像作色彩编码,在病灶强化最明显区域设定ROI,作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参数:最大增强线性斜率(SS)、增强峰值、记录各时间点和增强后第1、2、4min时信号强度改变率。
1.4病理标本处理病理标本肿块取材部位尽可能与CT、MR扫描层面一致。使用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微血管密度(MVD)计数采用常用的Weidner改进式方法记录5个视野内的微血管数,取其平均数作为该病例的MVD。
1.5统计学分析将39例肺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分别与动态CT、MRI各参数做相关性分析。采用t检验分别比较39例患者MVD、动态CT、MRI各功能成像参数均数间的差别,统计学意义设为P
2结果
动态增强CT成像灌注值、PH、M/A、rBV均与MVD呈正相关,其中灌注值与MVD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r为0.77(P0.05)。动态增强MRI参数值SS、PH、E1、E2、E4与MVD间均呈正相关,T与MVD间呈负相关,其中以参数SS与MVD间相关性最为显著(r=0.869,P0.05)。
肺肿瘤的CT、MRI动态增强表现:两者都可见两种类型。I为不均匀强化,以肿瘤周围强化为主;II不同程度的均匀强化,CT和MRI彩色灌注图可以较直观地显示肿块不同部位血流灌注的差异。在部分肺癌病灶中可以发现,在肿块边缘部位以及中央坏死区周围的血流灌注明显增高。
相应地,在免疫组化病理分析中发现,免疫组化切片中,肿瘤的微血管分布可分为两种类型:I为以肿瘤较为密集,肿瘤中心区及坏死区血管稀疏;II微血管较均匀地分布于整个标本。肿瘤组织边缘部位和坏死区域周围的MVD高于中央部位的MVD。
3讨论
血管生成是机体生长、发育、生殖和创伤修复必须的生理过程,文献报道[4]在血管生成前,实体瘤的生长多限制在直径2~3mm。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很快,目前已经发展为一个非常独特的新领域,如20多种促血管生成因子的鉴定、测序和克隆;受体及其信号传导通路的研究;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剂的发现;人类恶性肿瘤血管生成表现型的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等。选择合适的成像技术来反映肿瘤血管的变化,CT、MRI动态增强成像方法适合于观察肿瘤血管特征。动态增强CT、MRI可为肺肿瘤提供更多的血流动力学信息。本研究将CT、MRI功能成像参数分别与MVD作了相关性分析。结果除Pm外,各参数均与MVD有良好的相关性。其中,以灌注值相关性最高。
CT增强扫描的原理在于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小分子碘对比剂在血管内、外之间扩散,随着时间变化,可观测组织和血管增强的程度。定量性CT显示肿瘤血管生成主要表现为:①区分良恶性肿瘤的能力,恶性肿瘤血管生成可表现为较明显的强化和较丰富的灌注;②显示隐匿恶性病变的能力,在发现形态学变化之前,CT就可观测到因血管生成而引起的灌注改变;③提供预后信息的能力,主要是与肿瘤微血管密度相关的信息。肿瘤新生血管的出现改变了增强扫描时肿瘤的强化程度,CT值能够轻易地定量地反映这个强化程度。
动态增强MRI用于评价肿瘤的血管生成状态,其观测的参数包括:组织的血容量、血管内皮对水或溶质的通透性、组织的灌注或血流、以及特异性血管生成因子的相对浓度。DCE-MRI能评估肿瘤微血管的生理状态,包括灌注、血容量、内皮细胞对SMCM的通透性。半定量分析对比剂增强影像所用的参数有开始强化时间、初始上升速率和平均上升速率、最大信号强度和廓清速率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血管受体对比剂能在活体水平定量观测肿瘤血管生成。
对肿瘤血管生成认识的深入使我们对癌症的生物学了解更深入,给临床治疗和成像技术提供了新的研究内容和思路[5]。抗血管生成制剂的使用代表着肿瘤治疗的新思路,肿瘤血管成像是优化抗血管治疗方法的关键。动态增强CT、MRI技术可适合于检测肿瘤血管参数,如血流、血容量、血管通透性、微血管密度和肿瘤代谢。观察血管生成的成像技术可能将从本质上探查新生血管生长的分子特征。
参考文献:
[1]HaranEF,DadianiM,DeganiH.TheapplicationofNMRintumorangiogenesisresearch[J].ProgNuclMagnResonSpectrose,2009,29:29-34.
[2]MilesKA.Functionalcomputedtomographyinoncology(Review)[J].EurJCancer,2009,36:2070-2079.
[3]UchidaT,PlanesC,etal.HypoxiaupregulatesVEGFexpressioninalveolarepithelialcellsinvitroandinvivo[J].AmJPhysiolLungCellMolPhysiol,2007,83:1129-1140.
医学观察篇3
【关键词】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现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目前的医学模式已经从原来的治病为主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治人为主的生物-心理-环境医学模式[1]。疾病往往由多种因素引起,越来越重视综合性治疗[2]。中医学作为中国的国粹,历史悠久,其优秀的医学观点对于慢性疾病、身体康复以及养生等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有着独特的魅力[3]。但是由于中医内科学内容抽象,大多数学生中医的知识基础较差,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学生感到晦涩难懂,教学质量较差,不利于学生毕业后工作的需要。本文采取一定的措施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观察对学生教学的影响,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入学的五年本科中医专业学生共200人,所有学生符合:①应届高中毕业。②家中未有从事中医相关行业的亲属。排除:①各种原因中途退出。②未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所有学生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00人,应用改革后的教学方法:男生50人,女生50人;年龄20-22(21±0.53)岁。对照组100人,采用现有的教学方法:男生49人,女生51人;年龄19-21(20±0.51)岁。两组学生一般情况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现有的中医教学模式:①中医内科学课时较少,内容多,教师无法做到教授所有重点内容。②内容枯燥,晦涩难懂,学生愿意学,但是无法深入理解。③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沉闷,学生学习在积极性较差。观察组采用改革后的教学模式:①告知学习中医内科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于中医内科学的重视程度。②告知学生中医内科学是以后临床工作、科研工作的基础学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4]。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中医内科学,可以为临床工作提供多种的治疗手段,提高治疗效果;运用中医内科学的知识,研究疾病的本质,更深入的了解疾病的原理,促进自身的进步;推动中医学的发展,实现自身的价值。④增加中医内科学的学时,给学生学习中医内科学提供足够的时间;将中医学的学习提前到第二学年,有利于学生中医思维的养成。⑤改进教学技巧,将难懂的中医学知识转化为有趣的顺口溜等形式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⑥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抽象的中医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形象的方式,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更深的掌握内容。⑦将病例引入到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的自我思维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3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学生在课程结束后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专家组根据教授的内容进行出题,两组学生统一时间答题,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能力越强。②观察两组学生对两组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优:非常满意,课堂活跃,积极回答问题。良:一般,积极完成相关的作业。差:学习不积极,课堂沉闷。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评分采用t检验,满意程度采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得分
观察组理论知识得分和实践操作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两组对教学模式的评价
观察组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西医讲究实验数据,客观证据,思维模式属于逻辑思维。中医是从我国传统哲学、天文等自然科学发展而来,讲究辩证思维。两种医学有着不同的理论体系,因此教学模式必须根据实际进行。我国的目前教育体系逻辑思维已经深入人心,学生们对于西医普遍的接受和理解,思维模式已经稳定,因此在学习中医时,相对困难。目前中医内科学的教学课时较少,但是内容较多,学生普遍感到压力较大。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中西医结合的诊断和治疗已经较为普遍,学生普遍感到中医知识的缺乏[5]。对于现有的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①在实际的工作中,中药、中成药的使用量并不低于西药,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在临床上较为普遍,因此,中医内科学已经成为了临床工作中的必备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告知学生学习中医内科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于中医内科学的重视程度,有利于学生更认真的学习中医,储备知识。②由于中西医的理论基础的不同,将中医内科学的学习提前到大学二年级进行,更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的中医辩证思维。③运用多媒体教学,将复杂难懂的中医内科学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动画形式,有利于学生的感官思维,便于中医内科学知识的理解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④将病例运用到教学中,学生实际参与病例的讨论,综合的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中医辩证思维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基础[6]。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通过教学改革,观察组学生的中医内科学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的学生。同时,观察组学生对于教学模式的满意度更高,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养成。综上所述,对现有的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成果的显现,建议应用。
参考文献:
[1]金红.中医教学结合创新思维培养的实施及思考[J].中医教育,2003,22(1):35-36.
[2]钟广伟,李炜,陈泽奇.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现状及方法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6):1243-1245.
[3]蔡林,陈红,张蜀.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46-47.
[4]董克礼,罗柳阳.西医院校中医教学现状及教学改革探讨[J].实用预防医学,2007,14(1):217-218.
医学观察篇4
关键词:区县医院;教学管理;效果观察
区县医院科教条件和水平有限,既往普遍存在“重临床,轻科教”现象,科教管理者对临床实习带教要求和教学基地标准不熟悉。如何突破医院教学工作发展的瓶颈,总结出适合区县医院的教学管理措施,是科教管理者的现实问题,医院于2011年成为重庆医科大学教学医院以来,积极探索了一系列促进教学发展的措施。
一、医院概况
梁平区人民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梁平医院,开放床位1200张。在岗职工1172人,高级职称93人,中级职称161人,全区学科带头人12名,硕士研究生34名。年门诊量60万余人次,出院病人4万余人次。
二、教学管理的有力措施
1.领导高度重视、教学管理机构健全。院领导将教学工作列入医院的日常工作。每年至少召开3-5次由院长或分管院长亲自主持的全院性教学工作会议。院长、分管院长每季度至少参加1次临床教学查房及技能操作水平抽考。教学管理机构健全,设立了以院长为组长,分管院长为副组长的临床教学管理领导小组。成立了内、外、妇、儿、护理、医技6个主要教研室,人员架构及职责分工明确。教学工作开展有序,严格根据P-D-C-A循环模式进行持续整改完善,做到有检查、有反馈、有整改落实、有改进效果。2.加强教学场地规范化建设。为满足临床实习生技能操作练习,根据《重庆医科大学临床教学基地评估标准》医院新建立了7间多媒体教室,完成了预览室及数据图书管建设,建立了500平米左右的临床技能实训中心,修建了容纳200人左右的学生公寓。3.明确教学中长期发展规划。医院制定了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了医疗、教学、科研是医院的三大功能与任务。为贯彻落实好我院五年发展目标,加大教学科研发展速度。医院还专门制定了《梁平区人民医院十三五教学发展规划》,明确了医院的教学发展指导思想为“以教学为支撑,促进医疗、科研共同发展,将医疗科研成果服务于教学”,提出了“十三五”期间,我院的教学工作总体建设目标。每学年制定了教学工作计划,严格落实各项教学任务。不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每学年至少召开4次全院性的教学工作会,对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及安排。日常教学重要事项由行政办公会讨论确定。4.整章建制,规范教学过程管理。医院教学管理制度健全,2016年医院对各项制度进行了清理和修订,完善了《新任教师准入制度》、《临床教学查房制度》、《学生书写病例修改制度》、《实习生基本技能教学培训管理制度》等15项教学管理制度。通过制度规定,加强教学管理,一是学生入院签订实习生管理协议,开展全院性岗前培训;二是举行全院性的教学讲座、演讲比赛等;三是强化质量督查,每月抽查科室教学活动开展情况,每季度开展全面教学检查,开展评教评学、实习生满意度调查、患者对实习生的满意调查等。5.加强教学质量督查,落实教学奖惩机制。教学督导小组采用定期与不定期、集中与分散、分工与协作相结合的形式来进行教学督导工作,督导组成员参与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的意见。制定了《医院教学工作考核奖惩制度》,明确了带教老师、教研室主任、教学查房、病例讨论、教学讲座、见习带教、示教考核标准及奖惩金额。对不能按规定完成教学任务者,无故缺席教学工作会议者,临床教学工作质量检查不合格者,学生满意度调查满意率低下,有损为人师表者等进行了处罚规定。
三、教学管理措施的成效
1.2016—2017学年,有7名青年医师在全国及全市专业论坛及讲座上进行了交流发言,其中教学经验交流发言2次。2016年参加重庆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举办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荣获二等奖1名、优秀奖1名。发表教学相关管理论文2篇,申报市级继续教育教学相关学术讲座课题1个。2.对198名实习生进行了满意度调查,学生对医院的教学管理、人文服务等综合评价满意率达到86.9%。2016—2017学年我院4名带教老师被实习学校评为优秀教学老师。3.抽考临床医疗专业实习生基本技能(询问病史、体格检查、换药、拆线等),护理专业基本技能(护理评估、各种注射技术、无菌技术、心肺复苏术等),学生考核成绩平均分90.4分。4.2017年3月份,科教科、医务科抽考了全院55名临床医疗组带教老师三基技能操作,考试平均成绩91.64分。对全院308名护理人员,进行了基本技能操作抽考,平均成绩88.81分。
四、探索与发展
尽管医院在教学管理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同级的兄弟医院近几年发展更快,更好。由于我院的教学基地建设工作起步较晚,在管理经验、师资水平、教学改革、教学论文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发展。
作者:张平单位:重医一院梁平医院/重庆市梁平区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医学观察篇5
是指能否对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和周围人群采取医学保护措施。
医疗观察是一项对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和周围人群的医学保护措施。医学是通过科学或技术的手段处理生命的各种疾病或病变的一种学科,促进病患恢复健康的一种专业。它是生物学的应用学科,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来源:文章屋网)
医学观察篇6
关键词:基础医学课程护理专业开放式教学病案讨论
[基金项目]浙江海洋学院校级教改重点招标项目,编号:20121206。
护理学专业的特点是强调基础扎实,培养的学生具有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随着医疗服务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要求护理人员拥有很好的团队合作的精神,同时具备协助学习、共同进步的能力,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医学基础课程以各自为阵的教学方法学习,由于死记硬背的内容太多,在学习桥梁课程时,基础课《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的细节都已经忘却了很多,我们以基础医学课程为群体,在护理专业开展了开放式教学和病案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以解决各课程间的脱节和学生学习过程中顾此失彼的问题。
一、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
(一)形态学课程中大量教学内容需要死记硬背,多数同学仍然感到枯燥难记。机能学课程主要研究正常机体与疾病时代谢、功能方面的变化,其与形态学内容和临床知识都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但没有接触过临床的低年级学生很难把正常结构与患病时器官的形态学表现和机能代谢以及临床症状联系起来。
(二)基础医学课程与桥梁课程之间有着相互依托、相互交叉甚至不断重复的问题,目前各课程之间相互独立,没有充分交流和互相讨论的平台。
(三)近年来公共课程平台不断加宽,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时数被压缩,基础医学教师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正常人体器官的解剖和组织学结构,充分理解疾病时机体出现的形态学变化和机能代谢改变与临床症状之间的联系。
所以,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就成为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1]。
二、开放式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一)建立基础医学课程群的学习平台体系
基础医学课程群网络平台体系面对所有医护学生,为新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场所,为高年级学生创造复习、应用、讨论的环境,可以形成以新促老、以老带新的积极学习气氛。通过授课教师的充分讨论,按照系统进行内容整合、提炼,编写循序渐进的病例讨论案例,放在学习平台的病案讨论专题,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应的理论内容。建立学生互动讨论区、教师学生互动区以及疑难问题解答区。基础医学课程群网络平台体系面对所有医护学生,为新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场所,为高年级学生创造复习、应用、讨论的环境,可以形成以新促老、以老带新的积极学习气氛。
(二)理论教学
继续开展以问题为中心(PBL)与案例讨论式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教学。结合课程的进展,先编写、选择与器官结构和功能相关的简单病例,针对病例提出相应问题,进一步扩展理论内容。后续课程则选择比较复杂的病例,对照理论内容,在每个系统的教学中,设置案例讨论和临床病理讨论会。《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选择与器官结构和功能相关的简单病例,针对病例提出相应问题,进一步扩展理论内容,比如讲肝脏可以选择肝炎伴肝功能障碍,提出问题:为什么静脉血中可以检测到转氨酶升高?转氨酶是如何产生的?升高的转氨酶是通过那些途径到达全身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则可以选择比较复杂的病例,对照理论内容,在每个系统的教学中,设置案例讨论和临床病理讨论会,让学生仔细分析病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逐步强化临床案例教学和以解决临床问题为目标的基础医学教学[2]。
(三)拓展实践教学环节
开展第二课堂是激发学生主动性学习的重要环节。形态学课程有着循序渐进的内在联系,开放实验室,引导学生走出课程限制,鼓励学生在业余时间观察正常标本和病理标本的区别,越好奇就越有收获。每次实验课抽出15—20分钟时间进行病例讨论,关键是教师利用这个集中时间进行答疑和综合分析,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
机能学实验的综合实验包含了从生理到病理生理学的过程,结合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设计创新性实验项目,在教师和实验师的帮助下完成实验过程,锻炼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四)开展临床病例讨论会
按照各系统内容进行班级范围的临床病例讨论会,病例可以选择经典病例,也可以由学生根据理论内容自主选择。讨论过程包括:两周准备时间,先按小组或寝室进行讨论,然后带着问题进行班级讨论,指导教师答疑、总结。
(五)从新生开始进行社会实践教育,鼓励学生早日走出课堂,利用社会实践机会,了解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记忆,引导学生提前进行临床见习,达到学习基础、服务临床的最终目标。撰写临床观察报告,分析患者临床表现的原因和发生机理,提高学习兴趣,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六)提倡并鼓励高年级学生开展研究型实验专题讲座、文献检索、实验设计和开题报告,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激发创新欲望和团队协作精神以及领导能力,接触学科前沿。
三、开放式教学结合病案讨论的综合效果
(一)循序渐进的过渡学习
《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基础医学课程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本研究遵循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机能,从正常到异常,从基础到临床过渡的理念,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应用性,建立基础医学课程群的网络学习平台,既有独立的课程内容供新生系统学习,又有关联课程的内容供高年级学生前后联系、复习,更重要的是针对不同课程内容编写由浅入深的病案讨论,通过病案中患者的临床表现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3],通过推断症状和体征中的病变基础从而记忆形态学的内容,从患者的临床化验指标推断患者器官、组织发生的机能和代谢变化[4]。
(二)病案讨论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多学科合作,建设基础医学课程群的学习平台,将形态学科与机能学科有机融合,开展由浅入深的病案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积累疾病的相关知识,培养出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的、学习基础服务临床的、全面发展的医护学生。
(三)走出课堂,在社会实践中巩固知识
鼓励低年级学生早日走出课堂,接触社会实践,在为社区、敬老院老年人服务中逐步了解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利用假期对亲友进行健康调查并书写调研报告。引导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加深对疾病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小结
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基础医学课程单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授课形式,建立新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通过病例讨论加强协作性学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主动性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娟,余丽君.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设置与教学调查分析[J].护理学报,2009,(16)19:13-16
[2]王崇宇,丁国芳.病例讨论结合PBL教学法在护理专业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47(3):112-113
[3]王峥.病例讨论教学法在药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J].广西教育,2010,33(11):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