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老龄化的措施范例(3篇)
缓解老龄化的措施范文篇1
【关键词】护理干预;老年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3.195
老年高血压患者常伴有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损伤等临床症状,高血压同时还会加剧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加重患者的病情。经过临床研究证实,对老年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采用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延缓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本文特选取本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4月~2015年5月本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老年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71.25±2.92)岁。观察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61~81岁,平均年龄(71.32±3.2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常规用药指导,并对患者进行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等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1.2.1心理干预由于老年患者的自身机能较弱,加上疾病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易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及时与患者沟通,耐心倾听患者的诉求,解答患者的疑问,并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宣泄,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缓和护患关系,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饮食干预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进行科学饮食,鼓励患者少食多餐,以低盐食物为主,多食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及水果,合理饮食,降低患者的血压;高血压患者均较肥胖,患者需进食低热量食物,将总热量控制在8.36MJ以内,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
1.2.3运动干预护理人员应督促患者定时进行运动,根据患者的情况为其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及运动量;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运动后的反应及适应程度决定运动的强度,以患者运动后第2天表现为精力充沛及无不适感为宜,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2.4用药指导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服用降压药、降脂药物的重要性及其用药方法,并根据各类药物的特点,指导患者在不同时期服用药物,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护理人员可督促患者定期检查血脂、血压等各项指标,并在餐后及睡前服用降脂药物,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1.3观察指标将两组的收缩压、舒张压、颈动脉斑块面积及生活质量进行对比。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及颈动脉斑块面积分别为(129.24±7.43)mmHg、(94.35±3.24)mmHg、(1.40±0.13)cm2,优于对照组的(156.32±8.14)mmHg、(96.75±4.64)mmHg、(1.60±0.75)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近年来,高血压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主要原因。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发人群,动脉粥样硬化会增加冠心病及脑卒中发病率,增加了高血压患者的死亡率。目前临床上对高血压患者主要进行降压、降脂等治疗,而忽视了患者的饮食、行为、心理的调理,会影响患者的康复[2]。
护理干预措施在临床应用中,是指按事先设计的干预方法而从事的一系列护理活动,为患者护理中的实际问题寻求解决办法,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及其家属的需求[3]。随着护理学观念的不断更新,护理干预措施在老年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应用中,不仅能够给予患者合理的护理措施和康复指导,而且能够改善患者的血压,从而有效延缓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护理干预应用于老年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中,取得较好效果。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心理干预护理、饮食干预护理、运动干预护理及用药指导。采用护理干预措施的观察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颈动脉斑块面积及生活质量均优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护理干预在老年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及借鉴。
参考文献
[1]陈玲玲.系统性跟踪式护理方法对动脉粥样硬化(AS)病人的血脂变化的影响.中外医疗,2013,32(28):172-173.
[2]程雪红.综合护理对30例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影响.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23(9):125.
缓解老龄化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高龄;老年患者;压疮;综合护理
目前,医院护理质量好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压疮的是否做到有效预防[1-2]。现就某三级甲等医院老年病科2013年5月~2015年6月收治的36例78~91岁脑梗死后遗症的高龄老年患者预防压疮护理措施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该院老年病科收治的36例78~91岁脑梗死后遗症的高龄老年患者。平均年龄84岁,男性和女性患者分别为28例、8例;住院患者在24h内使用Bradenscale量表来评估压疮危险程度。患者的感觉、活动性、营养状况、移动性、皮肤干燥程度及患者水肿程度等几个方面是要进行评估的内容。总共27分,总分数低于9分表明十分危险,评分9~11分范围内表明非常危险,评分12~14分范围内表面中度危险,评分15~18分范围内表面危险较轻,评分超过18分表明没有压疮危险[3]。
1.2方法对选取的36例患者进行有关压疮方面的综合护理措施,其主要护理措施包括:营养支持、减压方法及翻身拍背护理等。
2结果
在经过一系列的临床护理措施后,36例患者中,评分18分以上的有30例,占90%,4例为15~18分,2例为12~14分,但经过对护理措施及时改善和调整,控制了情况的进一步恶化,并有所好转。在院时,36例患者都未出现压疮的情况,同时对于简单的预防方法,能够不断熟悉并掌握。研究结果表明,此项研究结果较为成功。
3压疮护理护士的培训
护理工作中,对于高龄老年患者压疮形成的致病因素进行有效避免,例如:压疮知识掌握不到位等因素。同时培训全体临床护士,压疮形成原因、危险性评价及护理措施的学习等是需要进行培训的内容。
3.1压疮致病原因
3.1.1浸渍因素由于高龄老年患者长期卧床,而无法自行解决大小便问题。患者的皮肤在长期潮湿的环境下,容易出现松软的情况,明显降低了皮肤的弹性和光泽度,对于压力、剪切力、摩擦力,患者往往会受到损伤。同时排泄物会对皮肤产生刺激,同时使细菌不断滋生。
3.1.2活动和移动受限由于脑梗死后遗症的高龄老年患者长期处于移动和活动受限的状态,因此容易保持一种姿势休息。这样一来,导致患者局部组织长期受压,使得压疮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3.1.3营养因素高龄老年患者缺乏营养时,能够降低组织器官和皮下脂肪的代谢功能,使血压循环障碍,使压疮发生概率明显增加。清蛋白水平可以影响压疮的形成[4]。
3.1.4感觉因素当患者无感觉功能不足时,无法及时做出对外界刺激相关反应。表明神经支配完全消失,使得血管扩张收缩功能丧失,阻碍局部组织器官循环,使得压疮情况出现。
3.2风险评估在患者入院和住院期间对其压疮形成危险度进行评估,还应做好详细记录,严格交接。
3.3针对性护理不同患者压疮形成的具体情况不同,因此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具有分析,给予患者对症护理,从而降低压疮的发生率。
4护理方法
有关压疮方面的相关知识,对患者进行积极有效培训,同时对所有患者进行相应护理,例如: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协助患者翻身拍背等,从而降低压疮的发生率。
4.1心理护理患者因对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而情绪低落,入院治疗后,病程进程缓慢,患者及家属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因此应当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对疾病的相关知识对其进行讲解,使他们做到心中有数,减少各种不良情绪,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利于促进患者疾病恢复。
4.2护理对患者卧床排便进行训练。患者早期会出现大便干结的情况,应指导患者多食新鲜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如果患者便秘情况比较严重,应当遵医嘱给予患者通便药物治疗。若患者存在尿路结石和尿路感染的情况,鼓励患者多饮水,促进尿液的排除,降低细菌感染率。
4.3饮食护理创面愈合时间的长短受营养因素的影响,若患者营养摄入不足,容易导致患者创面愈合的时间延长,使自身免疫力降低。因此应当指导患者合理饮食,补充人体所需营养物质,促进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的不断增强,有利于加快伤口的愈合。
4.4预防感染预防感染的关键在于血糖的良好控制,注意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远离各种危险因素,避免损伤皮肤和黏膜组织。大小便结束后,注意立即洗手,注意保持卫生,女性患者注意保持外位的清洁。
4.5健康教育对于有关预防老年压疮的相关知识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其宣教方式可通过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进行,对压疮发生的原因、定义等向患者进行仔细讲解,让患者及家属做到心中有数。
4.6减轻局部压力及摩擦有效预防局部压力的影响,是预防压疮发生的关键因素。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护士应当定时协助患者翻身,促进局部组织血液循环。确保床单位的平整。对患者进行基本的治疗和护理时,主要动作要轻柔,避免对患者皮肤产生损伤。
5讨论
由于疾病的长期折磨,脑梗死后遗症的高龄老年患者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同时由于其他疾病并存,使得患者对于压疮的相关知识了解较少。若患者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导致血液循环不通畅,容易引起压疮的发生。对于此种情况,护士应当高度重视,并且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缓解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同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有关压疮预防的相关知识,让他们做到心中有数。若不采取有效干预,则压疮发生的比率明显增加,由于老年人自身皮肤问题,压疮产生的概率会增加更多。临床研究表明。为降低患者出现压疮反应,必须对住院高龄老年患者采取科学合理的压疮护理措施。然而因为临床病例患者较少,导致研究结果不确切。张春红的研究表明。在正常情况下,5h是人体的神经支配的皮肤忍受时间,若患者皮肤受压超过69~75mm汞柱,则持续时间为2h,超过2h就会出现严重损伤的情况[5]。潘美飞等认为,机体的内因以及其外因作用,能够导致压疮形成.关键因素是内部因素[6]。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对应的护理措施,同时不断评估压疮发生的原因,加强对患者的有效护理,从而达到降低压疮发生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龙霖.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150.
[2]李相芬,何英.高龄老年患者压疮预防的临床护理措施及对策[J].河北医学,2013,11(2):120.
[3]谢小燕,刘雪琴.对护士压疮防治相关知识现状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12,1(33):12.
[4]张春红.92例高龄老年患者压疮预防及o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3,40(45):111.
缓解老龄化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状必要性建议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峻,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87%,我国己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根据OECD预测,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国家。特别是农村地区,其程度更多体现在“未富先老”或“未备先老”状态。有学者指出我国近年来老龄化的特点,包括速度快、来势猛,绝对数量大,高龄化趋势明显,老龄人抚养比明显偏大,地区间老龄化差异大,未富先老这6个特点。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而农村地区的经济与保障制度却无法及时跟上,“老有所养”目标未能达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状不得不引起重视。
一、我国近年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状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作为五大险种之一,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根据一定法律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规定的退休年龄后的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险制度[4]。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是以保障农村居民年老时的基本生活为目的,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三者相结合的筹资模式。该政策与旧农保相比在于筹资方式不同,旧农保以居民自我储蓄为主,新农保以三方筹资的模式为主。并且新农保中农民账户包含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的养老金。该项制度在2009年开始试点,于2012年实现了全国基本全面覆盖的目标。
(二)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
新农保作为一项社会保障制度依附于我国经济特别是农村地区本身的经济发展。其施行年份也并不久远,尽管是基本覆盖各地区,但还是处于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过程。所以在实施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现实问题。
1、三大筹资模式不平衡
前文已提及新农保是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三者相结合的筹资模式,但这三个资金来源比例却分配不均,导致我国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出现困难。王旭东指出,我国农民过于依赖政府补贴,使得国家财政支出压力过大]。李海东也指出,当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遇到资金筹集模式问题,并提出渠道需要更加多元化的观点。王云璐指出稳定、低成本的长效筹资机制是社会养老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而我国乡镇政府担负农村治安、医疗教育、保险等各方面的支出,其财政支出压力越来越大。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于三方集资方式,其不平衡模式使得政府财政支出压力越来越大,虽然已经实现基本养老目标,却日益加重政府负担,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潜在问题。
另外田文军认为,农村地区经济相对不发达,大多数集体无力或不愿对社会养老保险给予补助,农民得不到该方补贴,该制度实际上成为一种强制性储蓄或鼓励性储蓄。
2、实施不平衡
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无论是东西部的差别还是城乡差别,最终皆导致了各种制度措施的施行不平衡,新农保也不例外。比起城镇养老保险,农民在个人账户中的投入不足,经济基础有一定的局限性。甚至在农民个体上也存在着差别。农村中有以土地为主的耕地农民,也有其他身份的农民,比如农民工、失地农民、乡镇企业职工等不同群体。所以身份的极大差异性导致经济收入不同,从而加剧了不同群体的缴费能力和养老保险的需求不同。换言之,农村社会养老制度,在地区上、在个体上均存在着实施不平衡的状态。与此同时,农村地区信奉养儿防老观念,把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后代身上而不是制度保障方面。这导致了农村地区养老保险更难深入实施。相对于城镇而已,这在公平上是一个问题,但更多体现了制度的不足,无法使贫困地区的老年人得到好的养老保险保障。
3、其他问题
制度本身即存在集资与实施具有矛盾,而针对农村地区其他情况,也是问题重重。张峰指出,由于农村人口迁移及计划生育的实施,农村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其本身负担养老缴费是一个大问题。从张洋的调查中可知,参保人员多是年老、收入较低的人群,收入较高的青年却极少参加,使得制度呈现逆选择典型现象。在笔者看来,因有钱的中年不参保,这更容易造成穷人更穷、政府负担更大的恶性循环。而学者万婕深刻指出,新农保忽略了养老金待遇与时间、物价、通货膨胀等社会经济问题相结合的长远问题,将会导致农民的实际保障水平过低。安燕指出,新农保基层管理平台脆弱、管理能力不强,并且宣传力度不够、缺乏长效动力机制。
综上所述,新农保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矛盾,包括资金来源、制度本身、实施过程、经济水平、管理体制等皆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匹配的问题。然而,我国老龄化趋势越来越严重且短时间内无法逆转,解决新农保出现的问题具有紧迫性与重大意义。
二、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分析
(一)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区域性问题,城乡差别明显。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慢于城镇养老保险的实施使得农村养老负担大,从而又加大城乡差别。因而加大农村养老保险有利于经济协调发展,而经济协调发展又进一步促进农村养老保险的资金来源,成就一个良性循环。然而当务之急即是解决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中所出现的问题,只有解决其问题,才能减轻家庭养老的压力,提高农村消费,拉动农村内需与经济发展。与此同时,经济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容目标之一,促进农村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推动经济协调发展。黄勇平指出,只有统筹城乡社会养老保险,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二)社会公平、稳定的要求
区域、城乡、个体等方面的差异与不平衡,不利于社会公平的发展。只有解决好农村社会保险存在的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对农民的收入进行再分配,从而缩小个体差异及收入差距,弥补市场经济缺陷而使农民享受到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平。而关于“稳定”问题,即人口老龄化极速发展的状态下,很多家庭陷入未富先来、未备先老的状态,这对家庭、社会的安稳产生极大的挑战。只有解决社会养老保险的问题,才能缓和家庭矛盾实现社会稳定,达到社会公平、稳定的要求。
三、建议与对策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及其制度(新农保)在方方面面都遇到一定的发展瓶颈,各种资金、实施、长效机制问题接踵而来;同时,解决其问题又具有紧迫性与重要性。政府、集体、个人必须作出相应的改变,对于政府方面,其解决措施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
(一)发展农村经济
发展经济乃第一要义。政府只有加大农村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才能提高农民收入,从而降低农民支出压力,促使农民有更多余钱用于社会养老保险缴费投资。而发展农村经济的政策措施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比如政府已经取消了农业税,在2013年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强政府的投资引导,提供税收、土地优先供给等优惠政策。同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环境,以此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民收入,减少农民对土地的严重依赖性也是举措之一,这样国家将有更多收入可以用于地方财政拨款、同时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缓解农村经济压力,一举多得,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顺利实施。
(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建立长效机制
发展农村经济为基础,而政策方面则需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长久有效机制,提高政策吸引力,号召更多农民加入到农村养老保险行列当中。凯恩斯在《就业、信息、货币通论》中提出,政府需承担社会福利的责任,对生活贫困的公民进行救济,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促进有效需求增长,实现社会稳定。因此,中央政府应加大对地方财政的拨款,特别是对农村养老保险专款专项补助,使地方政府有能力加大养老保险财政支出而不至于财政赤字。同时,应不可忽视随时间而产生的通货膨胀、物价波动影响养老金待遇水平降低的问题,政府承诺或以文件出台形式对一定时间后领取养老金有一定的补贴,以此使养老保险机制长久有效。
(三)加大宣传,提高参保人数
农村地处相对偏僻,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受家庭养老传统观念影响深刻,在某些程度上会有思想落后的倾向,从而导致了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忽略与不理睬、不信任。所以,政府应该在农村地区设立专门的养老保险制度机构,进行制度宣传,让更多地农民了解养老保险并参与进来。虽然我国实现全国农村基本养老保险,但在农场中依靠家庭养老的人数绝对值不小。提高参保人数仍是发展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一项重大任务。
(四)开放二胎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在控制人口方面结果显著,但同时引发了人口老龄化的提前到来。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进度与深度却跟不上因老龄化日益严重的进程,国家放松计划生育政策,从而实行开放二胎政策。这从长远上,为缓解以后的人口老龄化路程铺上了基石。同时,政府要切实推行“开放二胎”政策的逐渐试点与实施,真正做到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降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压力。
四结束语
本文基于人口老龄化角度,不同于以往只关注城镇的养老保险,而是以农村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指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的必要性,从而得出相关的政策措施,为政府提出与实施相关政策提供科学指导。但由于笔者受限于理论知识,且对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不深刻,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全面,需今后通过更多地文献及实地考察得出更全面的结论。
参考文献:
[1]殷晨昕.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最优延迟退休率及社会统筹养老保险替代率研究[D].厦门大学,2014.
[2]蔚志新.城乡统筹背景下我国流动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参与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4
[3]田文军.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探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4
[4]陈浩.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研究[D].南京大学,2013
[5]李海东.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在农村实施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6]王旭东.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D].广东财经大学,2014
[7]王云璐.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8]蔡霞.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理论与政策研究[D].武汉大学,2011
[9]张峰.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10]张洋.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山西省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9
[11]万婕.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