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学的概念范例(12篇)
法医学的概念范文篇1
关键词:邪;概念;地位;特点
“邪”本是一个在古代文学和哲学上常见的词,引入中医学后具有特别的内涵。笔者认为中医所指的邪,是在整个疾病过程中与人体正气相对的一个源于传统文化与古代哲学,同时又具有医学意义,并在临证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概念。是与病因有着某些共性,而不能等同于病因的一个独特概念。“邪”作为一个重要概念,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以及治疗各个方面都是一个不可或缺问题关键所在,对“邪”本质的研究在中医理论中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
1《黄帝内经》中“邪”的地位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基础理论,气作为其中的主要的一个概念,是指构成人体及大自然中的主要物质基础,而气又可以分成两个主要组成部分即正气和邪气。考《内经》“邪”字凡见441处,其中425处均为“不正”之义,并成为各种致病因素的代称。而出现证的次数只有一次,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此处也主要指的是症状。从这数量的对比悬殊上,我们可以看出内经时代中医更重视的是邪正的关系,而不是辨证论治。
“证”一字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才大量出现,一是多是指适应于某个方子的一组症候群,如麻黄汤证、桂枝汤证等,二是多指邪气侵袭六经后出现的一组症候群,如太阳经证等;经过钱乙对小儿的五脏辨证,及孙思邈对脏腑辨证的发展;直到金元时期,受到宋元理学的影响,中医理论有了大发展,张元素进一步发展了脏腑辨证,才使得辨证论治趋于成熟。这也就是直至今日我们仍然在用的辨证论治的主要内容。后世又经张景岳发展了八纲辨证,最后到吴鞠通提出三焦辨证,使得辨证论治得以完善。辨证论治虽然是现今中医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辨邪正对比更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中医的特色,更能执简驭繁掌握中医的本质特征。当然这里所指的“邪”是一种广义的概念,是中医理论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不等同于病因,也不是单纯的外邪。这个中医邪气的概念,是具有医学概念和哲学概念的双重意义。
辨证论治的主要内容其实也多是要辨邪正的对比关系,是对邪正关系的发展,其实在《内经》确立中医理论之初,作为一个“生生之具”,其本质就是要辨别清楚什么是邪、什么是正,如何能保护正气、又如何能避免邪气的侵袭,从而使得身体保持处于一个平衡、和谐、有序的健康状态。如何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笔者认为中医理论的一个最大的优点是“整体观念”,这也是如何做到平衡、和谐、有序的健康状态的关键。这个整体观念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人与自然为一个整体,人作为一个个体,是应该顺应自然,与大自然能很好的融为一体的一个整体,也就是一个人首先必须能适应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是人体能健康的第一个个关键,二是人体自身也是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作为人这个具有独特性的个体,其内部的各个脏腑器官以及气血津液等又必须互相配合,以达到平衡和谐的境地,是人体健康的第二个必要条件。只要符合这两个条件,人体就健康;反之,人体就处在一个不和谐的状态,就会有邪气存在,随之而来的就是疾病的产生。在人体内部和谐的关键就是血气流通,血气流通则病邪无从入手,人体就无疾。正如张从正所说:“内经一书,惟以血气流通为贵。”所以他擅长应用汗、吐、下三法来流通周身气血,以助正气恢复,从而祛除邪气。
2在中医里“邪”概念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特点
2.1具有相对性中医学是建立在古代哲学基础之上的一门学科,辨证的实质就是辨邪正这一对矛盾的辨证统一关系,从而进行施治。邪并非对人体都有害,邪不是绝对的概念,正也并非绝对的概念。笔者认为对于中医的理论概念的哲学意义的理解对临床应用中医是很重要的。而哲学意义主要表现为中医主要概念这种相对性的理解。
举一个简单例子以说明:正常情况下血液是人体生命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基础,而当气虚、气滞、外伤等情况都可以导致血瘀,如果瘀血包裹有细菌感染,西药无论有多好的抗炎药都不会有好效果,而中医就不同了,活血化瘀法治疗可以得到很好的疗效。血瘀就是邪,我们不能用现代的仪器量化邪有多少,是大是小,但是却可以指导我们治疗疾病,血活了瘀化了,化完之后这一块瘀就又转化成我们人体必须的物质了,就可以成为正气了,我们不可能用西医的观点来说活血化瘀的消炎的作用。也不是如西医所做要把这个血肿切除掉才算了事,才是治本,中医旨在治本,这个本好像更胜西医一筹,也应该更有意义和价值。
2.2具有一种超形态性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没有一种具体的形态不是可见的物质概念,不是单纯的细菌、病毒、微生物等类似西医所指的可见的病原体一类的致病因素。如上世纪50年代北方流行乙型脑炎,曾以白虎汤取效,研究者以为方中必有功效强大的抗病毒药物,于是便以现代药理学之法予以研究,久而无功,令人大失所望。70年代末引进现代系统科学方法,人们才领悟:原来此方虽无抑杀乙脑病毒的成分,但它能在人体内造成不利于病毒生存环境,使病毒难以复制,加之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抗损伤能力及修复能力,正是这种整体作用、综合功效使之不杀病毒而病毒不能存活,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中医的祛邪并不是直接杀灭那些有形可见的细菌、病毒、微生物等病原体,这一点远比西医来得更高明、更值得今天去研究,医学发展至今,就连西医学者也不再认为看见什么就消灭什么才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了,带瘤治疗癌症也已被很多西医学者所认可。
2.3有普遍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身处在大自然中的人,是一个个不同的个体,也就是中医所讲的“体质”。不同的体质对其所生活的环境有不同的要求,同样的天气情况,对于你讲是正常的生存环境而对于他讲就有可能成为致病邪气。对于中医“体质”的研究现已经有很多了,这也是中医优势的一个主要体现。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2.4具有动念性邪气是相对于正气而存在的一种能导致人体疾病的物质;这种物质又具有动态性,也就是说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正气的变化而决定其轻重,在整个疾病过程中是一直不断的在变化着的。正邪相争的结果,决定是否发病与疾病传变趋势。也就是说邪气致病是具有动态性特点,此条件下为非致病因素,彼条件下却成为致病因素,而这个条件就是正邪胜负关系。
2.5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就如上所述血瘀例子,我们没有量化血瘀的多少,也不太可能准确量化血瘀的多少,只是能借助于望、闻、问、切等手段来模糊地确定血瘀的轻重,从来决定用药量的大小。这也是中医理论的不足之处,也是中医科研应该解决的主要问题。而这一问题的存在在一定意义上又是中医的优势所在,为什么这样说呢?中医学之所以能不受古代科学技术的制约,而能有长足的发展,能形成完整理论体系并且应用于临床指导临床防治疾病,而且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仍有其它医学不可替代的地位和生命力.并在西方很多国家还有逐渐兴起之势。究其基本原因是《内经》所创立的取类比象的诊断方法,以及后世历代医家的继承应用和发展。利用已获得的自然的知识,从宏观的动态的角度。通过对外在的信息(象)的比类研究而了解内在的生理病理机制。寻求诊断疾病的外在征象,以至认识药物的性能和功用,从而建立一整套具有“象”特征的中医理论和诊治疾病的法则。这种象思维的方法应用在中医整个防病治病过程中,当然作为中医学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的中医病因学也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体现。中医学辨证的本质其实就是要辨明疾病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辨证是为了求因,也即是由何种邪气导致哪个生理结构受到何种伤害,求因是为了治病。而通过人的。象”思维而得出是由何种邪气导致疾病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具有主观性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出是目前为止中医无法突破的一个思维模式,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中医思维的灵魂所在。正如:张景岳所言:“医者意也”。这也正是中医的魅力所在。如在“非典”期间。当西医没有办法找到病原体而对这个疾病无从下手时,中医却能通过这种思维方式来辨明是感染何种邪气,停留在什么部位从而进行施治,取得了众所公认的效果。
法医学的概念范文篇2
想挑战超人类主义所提出的概念,此概念试图补全那件仍只是半成品的人类改造工程。作为回应,笔者简单概括了一下《赫西奥德和埃斯库罗斯》中关于普罗米修斯神话的两种解释,它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了解运动医学的道德局限。以此总结为一条平淡无奇的提示:人类是凡胎俗骨的,面对疾病和死亡的脆弱无助是远非人类自身可以克服或消除的,这代表了在道德以及普通医学,特别是运动医学这两方面的自然局限。
二、生物医学技术与体育科学的发展
把现代社会实践归结为科学问题很容易,同样,设想一种特定的科学技术,例如电脑技术来举个范例也不难。将技术与工具制造联系在一起,使我们又开始怀念起那些被闲置的工具。“技术”一词有一个古老的过去,它来源于两个希腊字技艺和徽标。技艺是指那种技巧——“实用知识”参与决策的事情,而通过标识恐怕只是推理的一种形式,旨在了解其性质或从事物中得到我们所认可的东西,它实际上是由亚里士多德创造出来的,“技术”的意义最初指修辞学的技术技能——标志字面上的技艺。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把科学和技术的概念混为一谈的做法并不少见。事实上,至少在英国,体育科学家就经常把他们的研究活动和本来该称作体育技术的事物混为一谈。目前,哲学领域的科学家早就明确区分了理论(科学)和应用(技术),但这一区分并没应用到在对体育的自然研究中。在日常交谈中,把科学和技术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是比较困难的。事实上,体育科学家经常把他们的体育项目和确切的应该称为“运动技术”的概念混为一谈。当今的科学哲学家已经可以把理论学(即科学)和应用学(即技术)明确区分开来了,尽管在体育运动的理论科学领域,这两个概念依旧难以区分。在此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医药领域和体育科技可以很简单的获得运用,通过理论知识到实践性知识再到设备与材料的步骤,分别得出医药和体育的目的。如果以上都可以获得实现的话,那么他们的显著特征就应该是一个“目的--结果”的结构。科技就可以被认为是利用目的去得到一个被选择好的结果。
三、小结
法医学的概念范文篇3
关键词:脏腑,中医,翻译
中图分类号:N04;H059;R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78(2011)05-0031-04
“脏腑”按其字面意义,即五脏六腑,在中医理论中,“脏腑”包括脏、腑和奇恒之腑三类。西医与中医的哲学基础、思维方式及发展演变不同,因而对“脏腑”的理解相去甚远。对此类中医独有的重要术语应如何翻译,一直是中医翻译讨论的焦点。
一“脏腑”的概念
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学术体现,对机体的生理、病理认识不一致。这点在“脏腑”的认识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1,中医关于“脏腑”的概念
脏腑,在《内经》时代,写作“藏府”。在《中国医学大辞典》中,五脏的解释为心、肝、脾、肺、肾也。以其藏精气而不外泄,故名。六府,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灵枢・本脏篇》:六府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素问・五脏别论》: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中医的“脏腑”概念并不仅仅指解剖意义上的内脏。
2,中西医定义的差别
中医对于“脏腑”功能的认识就是以一定的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通过长期以来对人们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以及反复的医疗实践,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主要基于“有诸内,必形诸外”和“取象比类”的观察研究方法形成的。因此,“脏腑”结构是一个在形态性结构框架的基础上被赋予了功能性结构的成分,从而形成形态功能合一性结构。而西医采用显微镜观察、生化检测等物质工具,研究的内脏是实质性器官,是通过解剖定义的,位置明确、功能具体。例如,西医的同名术语“五脏”是人体脏腑中比较重要的五个独立脏器,他们在解剖结构、生理功能、病理病机上相对独立,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体液的调节作用,与全身各处联系成一个整体。
二关于“脏腑”术语的翻译发展
由于资料所限,笔者考察了近30年来“脏腑”一词的翻译情况。
1,20世纪80年代
从1977-1989年,中医对外翻译工作广泛地开展起来了,几部颇具影响力的汉英中医词典先后在大陆和台湾出版。
笔者在查阅这一时期出版的几本较权威的词典后发现,“脏腑”一词的英译主要有四类:1)音译,如zangandfu;2)意译,即直接借用西方医学概念,如viscera;3)音译加借用,如zangandfuviscera;4)直译,如thesolidandhollowor-gans。
2,20世纪90年代
进入90年代,各类中医汉英英汉工具书的数量明显增加,但质量良莠不齐。仅音译这种方式就有斜体、首字母大写或两者兼有等多种形式。翻译既不统一也不规范,不仅削弱中医作为一门医学的权威性,也阻碍了中医的传播和中西医交流。
在笔者收集的数十本该时期出版的汉英字典中,脏腑的翻译有所发展,仍可以分为四种:1)音译,如zangandfu;2)借用,如internalorgans,viscera,organsystems;3)音译加借用,如zangandfuorgans,zang-organsandfu-organs,zangandfuviscera;4)直译,如treasuresandhou-ses。
还有如theparenchymotousandholloworgans这类译法,但并不多见。值得注意的是,80年代盛行的译文thesolidandholloworgans,在90年代几乎销声匿迹。更多人选择音译与借用西医概念的翻译方法。
3,21世纪
进入21世纪,中医名词术语翻译标准化的工作日见成效。世界卫生组织经过四年的努力,于2007年完成了《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从2003年起,组织各国专家着手研究制定《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草案》,最终于2007年,在其召开的审定会议中通过该项标准。虽然两部标准术语在选定和翻译上还有些许出入有待斟酌,但这两部标准的推出无疑为“建立一个有权威性的国际化的中医语言”这一宏伟目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于“脏腑”一词的翻译,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将其译为visceraandbowels,这种译法在国内的字典中并不多见。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以下简称“世中联”)则采用国内外更为通用的译法zang-fuorgans。
国内出版的工具书中,“脏腑”一词的翻译集中在以下几种:1)音译加借用,如zangandfuor-gans,zang-fuorgans;2)音译,如Zangfu,ZangandFu;3)借用,如viscera。直译的方法似乎并不多见。
三“脏腑”各种英译优劣
比较和翻译取向
综上所述,“脏腑”一词的翻译方法主要可以分为:1)意译,即借用西方医学概念;2)直译;3)音译/音译加借用。
1,借用西方医学概念
翻译五脏“心、肝、脾、肺、肾”时,一般借用西医的解剖概念,译为“heart、liver、spleen、lung、kid-ney”。虽然此译法一直为人所诟病,但沿用至今,已约定俗成。随着中医思想在西方的传播,这类翻译带来的误解逐渐消失。对中医文化有一定了解的西方读者能“自然地将其与中国文化和中医药理论联系在一起”。
但是,过多地借用西医概念无疑是不妥的。这不仅破坏中医理论体系,也不利于西方世界完整地了解中医。文树德就曾指出:“过于频繁地滥用现代西医专业术语来意译中医书籍,已经混淆了中医学思想的独立性。”
在西医中,脏器的英文为“organ,viscera”,内脏为“internalorgan,splanchna,viscus”。WHO将“脏腑”译为“visceraandbowels”即为借用西医概念。在DictionaryofMedicine中,viscera指的是:internalorgans(suchastheheart,lungs,stomach,in-testines);而bowel或bowels的解释是:theintes-tine,especiallythelargeintestine。可见,viscera一词包含“intestine”,但“脏”不包括肠。而“腑”不仅指肠,还包括胃、胆、膀胱和三焦。因此若一一对应的话,该译法并不准确。
更为重要的是,“脏腑”不仅是解剖器官,而且是机体整体功能单位。西医概念无法体现“脏腑”
除了解剖器官外的其他内涵。若没有准确的释义,借用反而容易误导那些对中医知之甚少的外国读者。
2,直译
随着中外中医药交流的不断深入,直译中医名词术语的方法逐渐占了上风。中外许多学者都提倡直译以保持中医体系的完整性。如魏杰说过:“在西传过程中,中医并不能为了配合西方人的需要而有所改变。而西方意欲学习中医的人也绝对无法经由一种‘以其本身较为熟悉的知识系统将中医学重新过滤’的学习方式获致成功,他们必须真正地进入中医的世界。”直译能够“减少对其内涵的损益”,“具有较好的回译性,便于流动”。
把“脏腑”直译为thesolidandholloworgans,在国内出版的工具书及翻译的书籍中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到了90年代逐渐被其他译法取代。主要是因为该译法不够准确:心、肺均为五脏之一,但均不是solidorgan;而胆为六腑之一,亦非hollowor-gan。
“脏”(“藏”)的原型是上古帝王设置的一种放置珍宝印玺、文书档案、诰命册书的库房。“藏”内的物品极其珍贵,一般只进不出。中医学中的“五脏(藏)”,“藏精气而不泻”,所以古人借用“藏”的含义和名称来表达人体的“五脏(藏)”。“府”是上古帝王设立的一种仓库,用以容纳六类生活必需品;这种机构亦称为“六府”,“六府”的特点是财物有出有入,处于不断出入之中。因此,古人借用“六府”的含义和名称形容人体的“六腑”。
许多中医汉英双语典籍中还采用“depot(s)和palace(s)”这种直译方法。在英汉大词典中,depot意为“仓库,储藏处”,palace意为“王宫,宫殿”。这种译法将“脏腑”一词的比喻含义译出,体现了中医思想中“取象类比”的特点。但由于文化背景的限制,无法找到更为精确的对应词。与之相似的是,魏杰1995年出版的词典中采用的treasuriesandhouses这一译法。treasury在英汉大词典中的解释:金库;库房;国库。用“treasuries”表达“五脏”或许可以达意,但“houses”一词却无法译出“六腑”的内涵。
3,音译/音译加借用
除了直译外,音译或音译加借用的译法近年来出现越来越多。如“世中联”即采用“zang-fuorgans”为其标准术语。究其原因,“脏腑”与“气”“阴阳”等术语一样,具有以下特征:1)西医中对应概念缺失,属中医独有;2)往往是中医理论中基础关键的概念;3)概念一般内涵丰富,外延甚广。这类词语采用直译和意译均难达意或表达不够简洁。“一般来说这类词语反映着中医基本理论的核心及辨证论治的要旨,无论直译还是意译,均无法准确揭示其实际内涵。”此类术语在中医中并不多,大多已采用音译。“脏腑”一词采用音译加借用译为“zang-fuorgans”,能够相对完整保留中医里脏腑的概念,表里结合,合情合理,“可谓顺应历史潮流”。当然,就工具书而言,采用音译时应附加上详尽的释义,以帮助西方读者全面准确地掌握术语的内涵。
四
总结
笔者认为,中医作为一门独立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翻译首先要考虑到“完整性”,即如何将中医的精髓要义全面地呈现出来。而不能为了推广中医,一味地迁就外国读者,削足适履。根据这一原则,译者应尽量坚持“异化”原则,在兼顾可读性的同时,全面反映出中医的史学价值、文化价值和医学价值。
因此,“脏腑”作为中医独特的概念,应秉持“异化”原则。“直译”的方法能够保留其原始的比喻意义,形象生动,折射出中医“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但有时过多的文学色彩也容易对中医作为一门科学所应有的学术性造成不好的影响。而音译的方法,虽然可读性较差,但简洁准确,避免混淆,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概念。
笔者与在美国行医的中医师沟通,得知现在美国的中医教学与实践,均以音译或音译加借用为主。此译法尽管有其缺陷,但在美国医学界已经接受中医,不再认为中医是巫术的国际环境下,较好地保持了中医的独立性与独特性,并因其有别于西医的医理、药理与药效而得到更好地传播和壮大。在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医的译法在美国不会改变,因为美国的中医学院多年来已经接受并一直使用这样一个术语体系,一旦改革就意味着伤筋动骨;而美国中医的行业操作当然也使用同样的体系。既然如此,“脏腑”的翻译可以是“zang-fuorgans”,而指代其中某一个具体器官可以用英语的通用词,比如“心”可以译为“heart”。
参考文献
[1]陈家旭,对中医英译的几点看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7):442,
[2]兰凤利,梁国庆,张苇航,中医学中“脏腑”的源流与翻译[J],中国科技术语,2010,12(5):41,
[3]谢观学,中国医学大辞典[z],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199,150,
[4]李经纬等,中医大辞典[z],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94,
[5]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00,
[6]张春月,五脏概念的中西医比较与中医跨文化交流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1997,
[7]李照国,中医对外翻译三百年析[J],上海科技翻译,1997(4):39-40,
[8]汉英、汉法、汉德、汉日、汉俄医学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汉英医学大辞典[z],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818,
[9]帅学忠,汉英双解常用中医名词术语[z],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29,
[10]欧明,汉英中医词典[z],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香港: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8:406,
[11]郑凤钦,汉英英汉中医大辞典[z],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4:377,
[12]谢竹藩,汉英中医药分类辞典[z],新世界出版社,1994:12,
[13]王宝祥,董雪梅,汉英双解实用中医词汇[z],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646,
[14]原一祥,汉英双解中医大辞典[z],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806,
[15]魏杰,汉英英汉中医词典[z],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745,3,35,745,
[16]黄欣贤,中医基本理论名词术语英译探讨(四)[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4):240,
[17]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22,
[18]李振吉,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6,
[19]李照国,简明汉英中医词典[z],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41,
[20]谢竹藩,新编汉英中医药分类词典[z],北京:外文出版社,2002:45,
[21]原一祥,汉英双解中医大辞典[z],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462,
[22]左言富,新世纪汉英中医词典[z],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78,
[23]李照国,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国际标准研究:理论研究、实践总结、方法探索[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4]金魁和,汉英医学大词典[z],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04,878,
法医学的概念范文篇4
【关键词】《伤寒论》;六经;内涵
《伤寒论》中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被后世称为六经,其含义颇为广泛,并非单纯的经络脏腑所能包容,它是由不同时期发展起来的一个综合性概念,古今研讨六经实质,说法三十余种。三阴三阳理论的形成,若自《内经》或自仲景为始,进行断代研究。今所谓三阴三阳,亦即仲景之三阴阳,其形成经过了萌芽期、发展期,以及完善期三个阶段,要弄清《伤寒论》三阴三阳的实质,则必须对此三个时期的三阴三阳理论进行综合研究。
1萌芽期
仲景将医经系统和方药系统完整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理法方药的理论体系,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完善起来的。因此,除医书而外先秦诸子理论也是其理论体系的基础,因此,书中亦不乏《易》,《老》,河洛之学的思想。阴阳理论的产生,滥觞于《易经》,广布于诸子,如《易系辞上》中说“一阴一阳谓之道。”《列子天瑞》中说:“天地之道非阴非阳”,《荀子天论》中说:“列星随旋,日月递昭,四时代御,阴阳大化”等,都涉及到阴阳这个矛盾对立的哲学概念,早期的太少承阳说,虽然能够较为具体地分析时间和空间,较为清楚地说明事物对立面之间的转化过程,体现量变和质变的道理,但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对立双方的矛盾运动,其各方面都存在着偏盛偏衰的情况,事物的转化,是一个渐变过程,大多是从渐变始,至突变终的。故尔阴阳的少老之间,有一中间过程,从少到老,经历着初生、壮盛、衰老的三个阶段,如此才能全面透映变更的现象[1]。《易经》八卦之中,是老阴生阳,老阳生阴,坤卦下一阳生震,二阳生兑,三阳即乾,由阴至阳,形成少、壮、老三阳;而乾卦下一阴生巽,二阴生艮,三阴即乾,由阳至阴,形成少、壮、老三阴,体现了阴阳之间在时、空、量上的转化过程。八卦相荡,六十卦由是而生,赅尽了事物变化的模式,将每一卦一分为二,初三、五为阳位,二、四、六为阴位,三阴三阳显示了事物运动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规律,采用了一分为二,三分为六的方法,暗寓《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成物”的含三为一思想。这里太、少阴阳的理论,已发展成为三阴三阳理论的雏形,而且包含了位(上、中、下),时(初、中、末),量(少、壮、老)等概念,这就是三阴三阳的萌芽时期,它是作为人类认识事物的哲学概念而被应用的,是人类认识的结晶,是医家三阴三阳理论的高矢。
2发展期
《内经》的成书,是中医学由神权医向哲学医的过渡,阴阳五行学说的运用,使中医学取得了长足进步。《内经》和《难经》的作者,将三阴三阳理论移植到医学中来,做为说理工具,保证了原有的认识论概念,将《易经》中宏观宇宙,重共性,多思辨的认识论思想继承过来,并赋予其相对微观的人体形质,使三阴三阳理论,在《易经》哲学概念的基础上,注入了形"的内容,将一个崭新的三阴三阳理论,纳入医学理论的分野中来。《内经》对于《易经》中的知常达变,司外揣内,见微知著,推此及彼,究果求因,静意视义等认识论方法有所发挥和完善,并将其运用于对疾病的认识中。如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愿闻阴阳之三何谓?歧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多少即是量的概念,把阴阳分而为三,加强了《易经》中三阴三阳“少、壮、老”的量的概念。而在《难经七难》中,将三阴三阳与时日结合,提出了三阴三阳旺时说,不仅反映了阴阳量的概念,而且又包含了三阴阳与时间的关系。这些都是医家对三阴阳认识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阴阳离合论》、《阴阳别论》、《六节脏象论》、《太阴阳明论》等篇幅中,将三阴三阳与脏腑、经络相结合,又赋予了三阴三阳以脏腑、经络、脉象、病证等概念。《素问热论》外感热病的三阴三阳理论,以感邪发病时日,与脏腑经络、三阴三阳结合起来,既运用了原有的时、空、量概念,又与人体的脏腑形质结合,且指出了热病的传变顺序、隐含病热恒动思想,是医学运用和发展三阴三阳理论的典范。在这一时期中,虽然也提出了三阴三阳气化的概念,其六气客主加临等的描述,仅是把三阴三阳理论与自然气候相联系,尚未升华到与人体功能相结合的高度。这个时期是医家移植和发展三阴三阳理论时期,它也是祖国医学神权医与哲学医的划时代的标志。
3完善期
仲景嵬集东汉以前诸子的三阴三阳理论和医学的三阴三阳理论,继承了其认识中的时空概念及与人体结合的思想体系,并结合自己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和临床经验,使三阴三阳理论更加完善起来,仲景之三阴三阳学说,除具有认识论思想,脏腑形质等概念外,又赋予了功能的概念,这个功能概念,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六经六气的标本从化,一是脏腑、经络物质基础之间的相互转化。前者反映了人体与外环境之间的统一整体观念,是三阴三阳理论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法,来认识人体六经系统,有着辨证思想和唯物论观点,是对原始的三阴三阳理论中哲学思想的发展和运用。三阴三阳和六气两者标本之间,在疾病发生发展中,仍然是一个渐变至突变的过程,六气和阴阳各有着初生、壮盛、衰弱的变化,而这种变化的正常与否,是六经生理和病理的疆界,标本从化的气化失常,产生了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六经病。后者则反映了人体内部的整体观念,气血津液之间在脏腑功能作用下的相互转化,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仲景在《伤寒论》中,就把上述两种气化的功能赋予了三阴三阳理论[2]。如三阳重在气津之间的互化,太阳病不化气,出现在经证中就是卫外不固而见恶寒表证,责之于卫气的不畅;出现在腑证中,就是水液的停蓄,责之于津不化气,故治疗则用汗、利,要则调理气津的互化。阳明病气不化津而成燥热,津不化气而成湿热,故治疗生津撤热,或利湿清热;少阳病气津运化失调,故有渴、小便不利等证,故治疗以解郁调气,疏利三焦为主。可见仲景不言气化而不离气化,将功能的概念赋予三阴三阳理论。气化是三阴三阳的气化,三阴三阳又是脏腑经络,时空量的概念,故可认为,这一时期的三阴三阳理论是集认识论概念,脏腑经络概念,气化功能概念于一体的一种系统理论,它是三阴三阳理论至臻于完善的时期。
综上所述,三阴三阳理论,从《易经》的萌芽到《内经》、《难经》的移植发展,又到仲景《伤寒论》的补充完善,其形成经过了不同时期,包含了认识思想中的时、空、量概念,以及脏腑经络形质概念和气化功能概念,是一个多种概念集合起来的复杂概念。因此探讨仲景的三阴三阳理论,就必须从上述几个时期去追踪其内涵,才能得出一个具有说服力的结论,这也是研究古医籍溯本求源,返朴归真所必须做到的。
参考文献
法医学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概念隐喻理论;医学英语词汇;教学研究
词汇、语言、语法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其中词汇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语言的基础。在新的语言类课程学习当中,要想学习好一门语言,学生自身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词汇储备量,并对所运用的词义有详细、具体的理解。医学英语作为专门英语的衍生部分,是提高医学院校学生专业英语综合能力的主要手段和实施方法,更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医学专业人才的重要教学保障和基础,对推动医疗事业的国家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医学英语教学中的核心内容,医学英语词汇方面的教学对学生学习英语语法和语音奠定了坚实的语言基础,加深了对其的理解与掌控,并通过后期的实践训练提高了学生词汇的实际运用能力,最终达到了提升学生医学英语词汇水平的主要目的。因此,本文主要对概念隐喻理论在医学英语词汇习得中的认知进行了深入研究,帮助学生建立良好隐喻思维和隐喻认知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进行进一步的强化,从而进一步达到提升学生医学英语词汇水平的目的。
一、概念隐喻理论概述及其运作机制分析
以隐喻语言资源为主要的医学英语词汇教学依托,加强了学生对概念隐喻与理论知识的正确认知,认识到隐喻在人类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广泛性及重要性,转变学生对隐喻的传统认知观念,通过对概念隐喻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深入挖掘,激发学生自身的词汇理解和掌握的潜力。“隐喻”一词主要来源于古希腊中语言的一种音译,是变化、转换的意思。其论题是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以往对隐喻的理解主要留存在表面的意思,被视为对一种常用写作语言修辞手法,并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究[1]。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至20世纪80年左右,随着认知语言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概念隐喻理论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尤其是来自语言类学家的关注最为广泛。此时,人们对隐喻的本质也有了更深入的认知。Lakoff&Johnson提出的隐喻认知让人们认清了隐喻与词汇创造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对世界有了更深入的认知,也意识到隐喻是词义出现的理论性依据以及表达机制。究其根本,隐喻的认知推理过程其实就是研究人员从一个概念领域向另外一个概念领域的结构映射,简单来说就是利用概念隐喻理论原理将一个事物自身现有的一些特征映射到另外一个事物的过程。在进行日常的生活当中出现的计算机病毒就是人们利用隐喻原理中医学上的病毒理论映射到计算机上形成的,同样,将农业农作物当中的移植嫁接概念有效映射到医学人体研究上,从而出现了现在的一些器官移植手术等医学理论的出现。隐喻主要是以实物的相似性为实施基础的,通过类比的方式创造出更多新的医学英语医学专业名词和一些新的概念性组合。以概念理论为基本切入点,对隐喻的运作机制展开研究分析得知,隐喻的运作机制主要是认知主体通过推理,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的语言表达方式。另外,Deignan提出的概念喻,其构建方式是将有形的具体域映射到抽象域上的行为语言表现,具体经验就是概念隐喻基础内容的一部分。束定芳也曾说过,从隐喻意义层面的理解本质上就是将源92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2年第05期总第234期No.05.2022Sum234JOURNALOFJIAMUSIVOCATIONALINSTITUTE领域的经验有效地映射到目标领域的过程,通过映射对目标领域的特征目的有新的认知。
二、医学英语词汇的特点与认知机制的概述
(一)特点
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传播手段和载体,在医学英语词汇的教学过程承载着教授学生学习更多的医学历史知识和发展经历的重要职责和任务,也是人类文明发展所作贡献的重要表达方式。目前我国医学英语词汇教学主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词汇的广泛性。我国大部分的词汇来源于希腊语与拉丁语,还有一些来源于其他的国家与种族,涵盖量比较大。但是,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医学新名词还是不断涌现出来,如H7N9等多种类医学医疗词汇的使用,同样也有部分的医疗名词来源于英语的通用词汇,如rise、fall、come、go等。另外,还有部分词汇是由前后缀、词根以及组合语言因素等内容派生而成的。二是医学英语词汇的教学难度比较大,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词义不易理解。通过对医学英语词汇的分析可知,我国大部分的英语词汇来源于希腊和拉丁语,综合语素与词汇相对较多,所以,这些医学英语词汇在语言的表述上存在发音较长,表述过程烦琐、复杂等特征,不易被人们认知和记忆。例如,在超显微镜火山硅酸盐沉着病(Pneumonoultramicroscopic-silicovolcanoconoconiosis)的医学英语词汇的表述上英语单词不仅长而且语音烦琐复杂,不易学生进行记忆和对其进行认知。
(二)认知机制
语言教育教学研究人员一直以来都认为在词汇的习得方式上主要是通过对策略的良好运用、对词汇的偶然之间的认识和对词汇进行故意强制性的教授等三种客观教学途径丰富学生的词汇量的,三者相辅相成。但实际上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隐喻才是词汇多样性形成的一种重要认知机制和学习方式,对词义有扩充的意义和作用。所以,只有将隐喻理论机制的认知有效渗入二语词汇能力训练的培养和实践的过程当中,才是实现其纵向和纵深的发展必要手段和途径。医学英语词汇教学属于二语词汇教学中的一种,因此,在学生对医学英语词汇教学的习得过程中,同样也可以采用隐喻的方式,将隐喻的认知机制有效地应用其中,提高学生的词汇水平和掌握能力[2]。比如在对“Echo”一词汇的学习中,“Echo”一词来源于希腊语,讲的是希腊神话中出现的一名森林女神,因受同伴对其美貌的嫉妒,最终使她失去正常语言能力的悲惨故事,而她之后只能对别人说的最后三个字进行重复,从而形成了回声“Echo”的由来。学生通过对“Echo”寓意的了解,理解它具有的概念隐喻特征,找到词汇教学目的域与始源域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出其词映射出的认知机制,最后通过医学英语词汇在大脑中对该次意义的知识构建与延伸从而衍生出以下词汇的含义:echosonogram(超声波回声图)、echocardiography(心回波描记术)等,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医学英语词汇,构建出属于自己的医学英语词汇习得的认知系统,这对概念隐喻理论的医学英语词汇习得的研究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三、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医学英语词汇教学习得研究分析
(一)对词义字面意思以及引申意义的学习起到了重要的理解作用
通过对英语短语中词根以及动词中副词的意义主要是以上下、前后、部分和整体或是中心与边缘等体现空间关系的意象图式方式作为语义依据的,通过对方位隐喻的合理利用,加深学生对读写课程教材中语句的理解。医学词汇通过对希腊语和拉丁语等多种外来词成分的吸收,构成了大量的结构更为复杂、词形更为烦琐、读意更长的医学专业术语。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在对其进行专业医学英语词汇的学习过程中,更加力不从心,不知如何下手,对医学英语词汇难以记住和理解。其实,对其术语的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充分学会合理的运用隐喻思维的情况下,对于晦涩难懂的医学英语词汇就是小菜一碟。在医学英语词汇的构成中,其构词主要分为前缀、后缀和词根。其中前缀教学中运用到的隐喻思维前缀又被称为词首,是医用英语词汇单词前部分的一个字母或是字母组合,主要作用是用来改变词义或是改变词义的作用。医学英语词汇用于中前缀一般都是用于表示时间、方向和数字等词语的含义。为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前缀的应用方式,教师可以通过英语单词相互组合的方式,借助单词对其进行讲解教学。例如“hypo”的含义是“不足、仅次于”的意思等;而“hyper”是“高于、过度”的含义。在“tension(张力、紧张)”的前面加上“hyper-”前缀,就是“hypertension(高血压)”的意思,相反的加上“hypo-”,就是低血压(hypotension)。这样解释下来,学生更容易理解前缀的意思,更便于词汇的记忆。这样在后面的词根和后缀的教学中通过举一反三的方式,通过引导学生对单词的拆分过程,对单个词义的不断分析揣摩,就可以掌握到医学英语词汇的组合规律,从而构建出自己的学习方式。
(二)概念隐喻理论在医学英语词汇中复合词的讲解
人们在英语词汇的课程教学中通常说到的复合词多是由两个或是两个以上独立的词通过转喻或是隐喻等认知模式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词义在其表达上也与其原有单独两个词组合在一起的词义有所不同,也不是把两个词的词义组合在一起就能完成的,但究其根本,其词义也是从原有的词义基础上延伸过来的。在进行医学英语词汇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会涉及很多复合词内容的讲解,如将“脚(food)-运动员(athlete)”,将两个组合在一起拼成“athlete'sfoot”指的是“脚癣”;又如粉色“(pink)-眼睛(eye)”相组合成为“pink-eye”是红眼病的意思等,很多的复合词大部分都是由个别独立的词语组合而成以引申而来的。在实际的医学英语词汇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词汇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拓展想象思维的方式对其词义进行联想,将隐喻思维的作用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帮助学生加深对复合词的进一步理解和提高学生对英语词汇的实际运用能力[3]。
(三)将隐喻理论运用到医学专业术语的讲解
由于医学词汇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词,且构成的医学专业英语术语结构关系复杂化、词形冗长等原因,学生对医学专业英语词汇的记忆并不简单,晦暗难懂。但是如果对医学专业英语术语结构特点充分了解和掌握后,合理地运用好隐喻思维,就可以实现对医学专业英语词汇和专业术语的快速记忆和有效的使用。通过对医学英语术语的长时间分析研究可知,一般的医学英语术语词汇主要是由词根、前缀和后缀构成。首先是隐喻思维在词根教学中的运用。词根又称为词干和词基,指的是组成英语单词词构的基础性内容和基础条件,也是单词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的组成部分,里面包括了单词的基本意义。大部分医学专业英语词汇的词根主要来源于外来的拉丁语和希腊语,代表人类整体结构的一部分,例如“hepat-(肝)”“enter-(肠)”“cardi-(心)”等。词根的类型虽然有很多,但也是有数量限制的,不同的单词可以有相同的词根作为核心部分。例如“enterelcosis(肠溃疡)”“enteremphraxis(肠阻塞)”“enterorrhagia(肠出血)”“enterocolostomy(小肠结肠吻合术)”等,这些单词的核心意义都是词根“enter-”所要表示的“肠”。这样就有效地掌握了一种词根的使用方法,并采用类比等隐喻思维,就可以推演和衍生出更多类型词的基本意义。其次是隐喻思维在词缀教学中的运用。前缀又名词首,也就是词汇的前半部分,通常为单词前面的第一个字母或是字母组合,其作用主要用于调整货值改变词汇的含义。在医学专业英语词汇的使用中,医学前缀多用于表示“时间”“方向”“方位”“数字”或是“否定”的意思。为了医学专业学生对医学专业英语单词前缀有更好的理解以及达到更好的应用效果,我们可以将它们进行两两组合,通过借助单词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词义更具象化的讲解与分析。例如,前缀“hyper-”可翻译为“过度,高于”;“hypo-”可翻译为“不足”和“次于”。在“tension(紧张,张力)”的前面加上前缀“hyper-”,则可构成一个新的词汇组合“hypertension”意为“高血压”的意思,如果在单词的前面加上前缀“hypo-”则构成“hypotension”意为“低血压”的意思,前缀相同,组合的单词不同,就会重新组合成不同词义的新单词,这样的教学方式和解析更便于学生对医学英语词汇进行理解,更方使记忆。又例如,在讲解前缀“endo-”和“peri-”时,与“carditis”进行不同的组合可以重新组合为“endocarditis(心内膜炎)”和“endocarditis(心包炎)”。最后是后缀教学中运用隐喻思维。后缀又称为词尾,在词根的后边,主要用来改变词语的性质和意思等一系列的词素。比如后缀“-logy”词义表示学科,在词根前面加“physio”“hemato”“immuno”组成的“physiology(生理学)”“hematology(血液学)”“immunology(免疫学)”等。由以上内容可推断出,医学英语专业词汇的构成本质都是含有隐喻的,在其理解和记忆上将隐喻思维的意义和作用可以充分发挥出来,通过现有的医学英语术语可以感知更多的词素映射出来的概念,并将这些概念与英语词形充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便于后期医学专业英语术语词汇的学习与记忆,更有利于相关专业学生医学英语术语学习效率和掌握程度的进一步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概念隐喻理论在医学英语词汇习得的作用研究分析可知,隐喻对于学生在医学英语词汇的理解和记忆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和意义,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英语词义与多种短语、语句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思维,扩宽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面,加强了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对医学英语词汇进行具象化和意义化处理,使学生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其词义。而隐喻就是作为一种抽象概念手段被有效应用到了医学英语词汇课程教学当中,加深了学生对其的理解。总而言之,将概念隐喻理论引用到日常医学英语词汇课程教学中,是现代语言类教育发展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突破医学英语词汇教学瓶颈的重要手段,不仅帮助学生提高了对英语词汇的实际运用能力,加深了对其的理解与掌握,而且帮助学生构建了一套清晰的思维想象渠道和知识框架,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参考文献:
[1]王昆芳.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英语词汇习得研究[J].海外英语,2022(5):237-239.
[2]张晨晨,郭书法,甄长慧,汪田田.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医学英语词汇习得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6(9):59-63.
法医学的概念范文1篇6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最为重要的认知机制之一,也是抽象概念的生成机制之一。隐喻是语言内部的一种机制,既反映了语言的本质,又反映了人的本质。1980年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指出,隐喻代表了语言的常态,隐喻不仅存在于我们的语言、思维、经验、言行之中,还渗透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隐喻的本质是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隐喻是系统的,不是个别的、孤立的,可以形成某种结构化的隐喻群。在隐喻的运作机制上,Lakoff提出了概念映射理论,映射具有单向性,一般由源域”到目标域”。通过源域”和目标域”来说明二者互动关系的方向性。1990年,Sweetser在《FromEtymologytoPragmatics:MetaphoricalandCulturalAspectsofSemanticStructure》一书中指出,一个词的词义发展多半是隐喻使用的结果,一个词一经产生,语言使用者在大多数情况下会使用隐喻使其基本意义得到不断的扩展和延伸。隐喻的认知基础是相似性和人的经验。与隐喻的基础是事物间相似关系所不同的是,转喻的基础是事物间的相邻关系。Lakoff认为,转喻和隐喻一样,是一种概念机制,在人类的思维和语言中也发挥着中心作用。与隐喻的相似性不同,转喻涉及同一个域”的整体和部分或者部分和部分之间的关系,源域”和目标域”的关系是邻近性,源域”的功能是为目标域”提供心理可及性。换句话说,隐喻是通过一事物来理解和解释另一事物,而转喻是利用该事物的某一部分或特征来指代该事物,包括部分—整体。转喻是多义词扩展的另一个主要的认知机制,转喻扩展词义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强调或突显同一认知域或同一框架结构中的一个成分来实现。如head”的基本意义是头”,但它通过转喻映射形成义项:mindorbrain(突显头的部分);tongue”的本意是舌头,但可以引申为语言”,舌头是语言产生的工具,因此两者意义相邻。隐喻和转喻是人类思想与交流中的两种主要认知机制,本质上讲,隐喻体现的是事物间的替代性和相似性,转喻则体现的是事物间的突显性。医学英语词汇基本上源自于拉丁语和拉丁化的古希腊语。约70%来源于希腊语,25%来源于拉丁语,来源于古英语的不到5%,其余来源于法语、阿拉伯语、德语等。来自希腊语的医学英语词汇与丰富多彩的希腊、拉丁语言文化,特别是希腊、罗马神话密不可分,大量的神名、神话故事作为源域”被投射到了医学英语词汇目标域”,以隐喻或转喻的方式部分或整体地转化成为了医学英语词汇。如果在医学英语词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从医学英语词汇的源域”出发,逐步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该源域”投射到医学英语词汇后目标域”的内涵,再深入扩展医学英语词汇范围,也许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医学英语词汇的记忆和掌握程度。
2实验设计
2.1研究问题
就医学英语词汇扩展效果而言,基于概念隐喻和转喻理论的词汇教学方法是否比传统的词汇教学方法更加有效?
2.2实验对象
本研究的实验对象是某医科大学七年制学生,实验时间是在他们进入到大三年级第二学期的专业英语选修课阶段,课程的名称是《医学英语词汇扩展》,该课程为限选课,每周2个课时,历时9周,该课程作为医学生进入临床阶段医学专业课程学习的桥梁课,旨在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医学英语词汇知识基础。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人数基本相当,分别是45人和44人,在分班时,每个班只是限定了最多人数45人,学生可自由选择课堂,事先不知晓实验测试事项。
2.3实验人员
担任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师均为高年资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风格相近,最大限度控制了教师因素在实验中的影响变量,进而保证实验研究的效果。
2.4实验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统一,教学进度基本一致。实验班和对照班在教学第一周和结课后一周,分别进行100个医学英语词汇的前测和后测,前测和后测的词汇相同。这100个词汇两个班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都要涉及到。
2.5实验班教学方法
课堂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医学词汇原型意义的基本属性;第二步,以医学词汇的原型意义为基础根据语境推测引申意义,实现初步语义化;第三步,运用隐喻、转喻分析引申意义的构建过程,扩展医学英语词汇深层次语义。
3实验结果分析
3.1前测结果
实验班和对照班就所测试的100个词汇在课程开始前的掌握程度大体相当,实验班和对照班起点水平基本一致。数据统计中,学生能够把词汇的基本意义写出来给1分,写错或没写给0分。结果表明,两个班的数据非常接近,没有显著性差异。
3.2后测结果
根据后测结果,实验班和对照班在最低分数和最高分数上基本接近,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两个班的均数相差7分,差异明显。这说明实验班中绝大多数学生对所测词汇的掌握程度已远高于传统班,把概念隐喻、转喻理论应用于医学英语词汇课堂教学比传统的词汇教学方法显示出了优越性,也证明经过隐喻意识培养的学生对医学英语词汇的习得率远高于传统记忆方式学习的学生。具体数据见表2。
3.3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为了更好地了解实验班学生对把概念隐喻及转喻理论应用于医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感受,实验班教师在课程结束后进行了问卷调查,请学生描述本课堂最大的收获、遇到的问题和对本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进行评价等。根据问卷反馈结果,约占85%的学生认可这种教学方法,认为这种方法,突破了以往英语词汇以语音、语义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认为词汇课堂以原义—引申—扩展”这种三段式训练的方式加深了对词汇的理解和把握,意识到了隐喻思维能力在医学英语词汇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4结论
法医学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概念隐喻机制;医学生;英语隐喻能力;培养措施
概念隐喻指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当源域与目标域所包含的内容不断地增加,则有利于隐喻映射。概念隐喻建构的主要元素包括社会背景、文化知识、价值观、心理趋向、认知趋向、自然学科知识等。
一、概念隐喻机制建构――以语言方法为例
1.掌握可以直接提供映射的语言形式。语言形式主要包括基于词汇层面的隐喻语言形式、修辞语言形式等,其中修辞语言形式,与语言中拥有隐喻理据的语言形式,具有同等地位,其能蛑苯游隐喻语言使用者提供相应的概念隐喻。在实际应用中,修辞语言形式的源域与目标域则会表现得更加突出。
2.掌握概念隐喻映射的主要要素的语言形式。在英语语言中,部分语言形式与词汇和隐喻语言不同,其可以直接提供概念隐喻,且只涉及部分隐喻要素。在建构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学习并掌握能够提供为隐喻机制建立提供主要要素的语言形式,如,英语表达式中的起床(Getup),其虽然源域与目标域所表现的概念隐喻不明显,但是语言结构中的up提供了有意识隐喻映射,这是构成隐喻的主要要素。因此,学习者需要掌握这些类型语言形式。
二、培养医学生英语隐喻思维能力的措施
1.医学英语词汇中所含有的隐喻思维。在医学英语中,将普通的英语转译成专用的医学英语词汇,其中处处涵盖着隐喻,如,在普通英语中,administration代表的是政府机关意思,其映射在医学中,代表着的是“服药”的意思。在医学英语词汇中,隐喻思维涵盖的范围较广,医学英语词汇主要是由词素构成,包括前缀与词根、后缀与连接字母。
2.培养医学生英语隐喻思维能力的必要性。对于医学生而言,在学医的过程中及实际工作中都需要参考大量的外文文献,以及应用大量的医学英语词汇。医学英语是医学生必须学习的知识,虽然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医学英语的构成形式具有一定的规律,如,arthro意思是关节,其和表示疼痛的algia,组合为arthralgia,则表示关节痛;与意思为炎症的itis,组合为arthritis,则表示为关节炎,其中的连接词不含有隐喻思维,只是为了发音方便,以隐喻手法组成不同含义的医学词汇。因此,医学生只需要具备较强的隐喻思维能力,能够熟练地分析词汇的形成依据与表现形式,且需要掌握概念隐喻机制建构的能力。
3.培养医学生英语隐喻思维能力的措施。(1)在课堂教学中,加强隐喻思维教学。医学隐喻词汇量较大,并且新的词汇更新速度较快。但是,新词构成形式具有一定的规律。学校为了培养医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需要培养其基于隐喻思维角度的基础上,分析医学英语词汇形成的理论依据,并且要提高医学生对隐喻词汇表现形式,以及功能的察觉敏感度,以此来降低学习医学英语词汇学习的难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英语隐喻思维教学,以此来提高医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2)词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合理地选择医学词汇,要选择具有认知隐喻的词汇,且教学方式要从简单到复杂,开展逐步教学。同时,教师要构建基本认知框架,并且能够按照框架来授课,引导学生基于隐喻思维来思考,引导其分析词汇的组成,根据具体的词汇概念,整合新的医学隐喻词汇,形成新的医学隐喻词汇概念,提高医学生的隐喻认知能力。(3)在开展医学英语词汇教学时,教师要构建医学隐喻词汇教学大纲,在培养学生在隐喻认知的能力的基础上,还需要编写相应的教材,及时增添新的词汇;并且要探索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机制,督促医学生加强学习,使其能够掌握更多的医学英语词汇。
三、结语
语言具有隐喻性,在医学词汇中,含有大量的隐喻词汇,且医学英语隐喻词汇是医学专用术语。因此,教师需要培养医学生的医学英语隐喻思维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唯有如此,才能提高医学生英语学习效率,进而提高医学生的词汇水平。医学英语隐喻思维能力培养的实际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金黛莱.概念隐喻机制的建构与英语学习者隐喻思维能力的培养[J].山东外语教学,2011(1).
法医学的概念范文1篇8
对表1的具体分析如下。
1)“方剂”和“中药”类数量多的主要原因在于具体的方剂名称、中成药以及具体的单味药数量很多;
2)“中医文献”位居第二,是由于系统收录了大量的古代和现代医书、医案等名称,如“《经方要义》《南阳类案》”等,均属于中医文献类;
3)“医学人物”类,系统收录了古、近、现代中医医家,如“朱丹溪”“葛洪”等,这部分内容也很庞大;
4)“动植物”类实际指“药用动植物”,即单味中药的原植物和原动物,如“白斑角鲨”“黄凤仙花”等,有些概念词的中药名称与原植物、动物相同,既属于“中药”也属于“动植物”,如“黄柏”“蜈蚣”等;
5)“诊断的过程”这一语义类型是原来系统加工西医诊断学时设立的,目前暂时保留了这一部分数据,该部分的概念基本为西医诊断学术语;
6)“疾病或证候群”这一语义类型也是系统设立初期建立的一个语义类型,其内容包括了疾病、证候和症状,系统旧数据有大量的概念标为这一语义类型,还未修改;
7)“中药化学成分”类包含具体的化学成分名称,系统收集了中药涉及的化学成分名称;
8)“食疗-药膳”类包含可以用作食疗和药膳的具体名称,如“安神茶”“八宝粥”等;
9)“中医机构”类包含了全国所有中医药研究机构、行政机构、医院、制药企业等,如“安徽省卫生厅中医管理局”“安庆市中医医院”“安顺制药厂”等。综上所述,使用最多的10个的语义类型都属于实体类型,均有较多实例,故包含的概念较多,在语义类型的使用上属于正常现象。
2使用数量少于10个的语义类型的情况分析
具体分析语义类型使用数量少于10个的有30个,它们的使用情况分析如下。
1)语义类型本身为大类,按照“能用具体类型的就不用上位类型”的语义类型归类原则,这类语义类型本身在分类中只起到分类节点的作用,而具体归类则归为其下的具体类型,如“事件”“物理实体”“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信息文献学”“中药性能与功能”“有机体”等;
2)语义类型本身定义范畴过窄,不能包含更多的概念,如“血”“血的功能”“津液功能”“精的功能”“腧穴功能”“五色”“五化”等;
3)在中医药学系统里不能或者不需要作为语义类型存在的,如“归经”“针灸处方”“中药功能”“方剂功用”等;
4)由于与其他语义类型定义分辨不清而归类错误或不完全的,如“针灸研究”“辅料”“中医预防”等;
5)由于中医药学语义类型也是在不断修改完善过程中,有部分数据还未完全修改为目前的语义类型,如“中药药理作用”“矿物”等;
6)语义类型分类过细,如“心理功能-中医心理”“神”“情志”“七情”。
3未用到的语义类型分析
中医药学语言系统现有语义类型128个,使用率为86.72%,未使用到的17个是:人工物质;中西医结合;医古文;自然物理学科;颜色;中医学与古代哲学;中西医结合疗法;制药工艺、农业;脏象学说;药用设备;思想或概念;研究设备;升降沉浮;研究活动;中药研究;师承关系;症状或体征。该17个语义类型的情况分析如下。
1)语义类型本身为上位概念,其下还有更具体的语义分类,如“思想与概念”“人工物质”“中医学与古代哲学”“制药工艺、农业”“研究活动”“中药研究”等;
2)语义类型本身表示的是一种组合关系,而不是单一概念所能表达的,如“师承关系”“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疗法”等;
3)语义类型设置过大,过于空泛,目前中医药学语言系统未涉及其内容,如“自然物理学科”;
4)语义类型设置问题,不表示一种语义分类。如“医古文”表示的是一种语言形式,每个医古文形式的字、词、句都会表示具体的语义含义;
5)语义类型设置太过于狭小,仅表示特别具体的意思,如“升降沉浮”是具体指中药药性的一个方面,不应作为一个语义类型存在;
6)语言系统目前收词范围的局限导致未使用到该语义类型,如“研究设备”“药用设备”等;
7)语言系统数据问题,“症状或体征”是最近修改的语义类型,原有这部分数据均标为“疾病或症状群”,数据还未修改。
4小结
法医学的概念范文篇9
[关键词]中医;象思维;图像思维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属于人脑机能对于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而以意识为基础的思维是人类所具有的高级认识活动,其建立在人脑固有的成像、语言、感觉能力之上,是以大脑感知的对象为基础,通过分析、综合、逻辑、推理、判断等方式,发现或概括出事物现象之间复杂联系的大脑运作活动。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思维的形成过程与大脑认识活动的“观念”形成原理相同,是物质“移入”人脑,经由人脑改造的过程。物质“移入”人脑并改造的途径,主要分为具象思维[1]和抽象思维两类,而具象思维的主体部分与“象”思维一致,均以具体的图像、文字作为思维的基础。两类的思维方式均产生于物质世界的长期发展,并长期存在及发展于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活动中的各个领域,其中具象思维出现的时期远早于抽象思维。中医学在形成之初受到当时人类思维方式的影响,故以“象”思维为基础,因此,探究中医“象”思维对于认识、运用中医及领悟中医独特的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1象思维与图像思维
“象”字,狭义指代动物大象之形象,广义则指眼见之形象,如天、地、人以及万事万物之形象。“象思维”一词由哲学家王树人先生提出,并为中医学术界所接受。所谓“象思维”,就是以象为基本元素的思维[2],而有别于以概念为基本元素的抽象思维,并非把事物的一切可感形象抽调后得到的反映事物内在本质的思维形式,而是可以直接以“图像”的方式,通过人脑对图像的联想、想象、比类等方式来思考和概括事物变化、本性及相关联系的一种思维方式。从“象”形汉字来看,其形成便是物象简化的表达,所形成的单个汉字亦是一幅图像。象形文字产生的过程是图像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以原本记忆于脑中的物象、图像为基础,人脑机能使物象变动形成图像思维再通过抽象思维,将事物的物象简化并转变为抽象后的汉字图像。华夏文化中各种各样的中国特色创作形象,如各类仙魔雕塑、楼阁建筑、水墨图画及汉字文艺作品等等,亦无不体现着中国“象”思维方式的特色,以具体的意象姿态承载着中国人脑中独特的思维文化。概念思维科学研究证明,人类原始的思维方式都是意象思维[2],随着语言、文字的产生,意象思维才开始分化出抽象、逻辑思维,再发展形成“象”思维和概念思维两大类。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遵循着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在远古时代,人类只能以图像为记忆点,通过五官感觉收集世界万物的信息,以视觉为主体,从而获得“象”思维的第一个基础———物象,脑中物象的变化产生了人类最基础的思维方式。随着人类智慧的进步,人类逐渐将脑中之象转变为语言,随后再转变为象形文字,借助物象的主体来抽象、构建文字,以形表意,形成了象思维的第二个基础———文字。因此,汉字是“象”思维的产物[3],单个汉字也包含着最原始而形象的思维方式,再由多个汉字形成连续的思维,进一步则形成抽象的概念思维。据考古研究发现,最早出现的人类距今约500万年前,而语言、文字的出现距今约几万年,可以推断人类运用与锻炼象思维的时间是远长于抽象逻辑思维,因而人类大脑所开发出来的图像思维记忆能力应大于抽象逻辑思维记忆能力。譬如,人脑若不借助外用工具,如笔、纸、墨等,却可以运用脑中的图像来记忆大量的信息,如中世纪的罗马房间记忆法,便是利用人脑中已记忆牢固的图像,通过联想、想象将要记忆的数字与图像连接,从而记忆大量数字。鉴于此,探究象思维对于发展人的思维能力的意义深远。但是目前学者对于象思维过程的定义尚没有统一,仅有少部分明确指出象思维是以物象、图像来进行思维的。于春海[4]提出,取象思维方式在思维过程中离不开物象,以想象为媒介,运用客观世界具体的形象及其象征性符号进行表述,依靠比喻、象征、联想、推类等方法进行思维。梁永林等[5]认为,以象思维指运用带有直观、形象、感性的图像、符号等象工具来揭示认知世界的本质规律,通过类比、象征等手段把握认知世界联系的思维方式。邢玉瑞[6]将象思维界定为:以客观事物自然整体显现于外的现象为依据,以物象或意象(带有感性形象的概念、符号)为工具,运用直觉、比喻、象征、联想、推类等方法,以表达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把握对象世界的普遍联系乃至本原之象的思维方式。故我们认为,象为基本元素的象思维与以“图像”为基础的思维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然而中国现代教育受着西方文明的影响,以象思维为基础的思维方式发生了转变,不再重视象文化的基础教育,包括右脑的图像、想象思维能力的锻炼,而是追求科学,以语言逻辑、概念、抽象等为主导思维,也因此造成很难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真谛。
2象思维的运用
中医源于中国古代文明,属于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拥有独特的象思维元素及理念,其内涵丰富,形成与发展均离不开象思维。通过掌握中医“象”,以象思维的方式思考,才能深入地理解中医理论。《周易•系辞传下》曰:“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指出中国古代先哲通过观物取象,将复杂的“象”分类为“八卦”,以“八卦”类推相似事物之间的联系与规律,以“象”思维的方式来认识天地万物。吴润秋等[7]认为,《黄帝内经》应用象思维方法,通过观象认识天地之道,解释人体之理,如《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天、地、云、雨之气的转化,推演出人体水液代谢的规律,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素问•五脏生成》记载的“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传达着以具有类比特性的象思维在中医藏象学的应用。此类著作均是中医理论形成的基础,取类比象[8]无不展示着中医“象”思维的魅力,亦启示着后来学者应以象思维来学习中医。关于“象”思维之“象”的界定,按人类认识事物发展过程可分为物态之象、功能之象、规律之象等;按人类思维构成要素又可分为客体之象、工具之象、认知之象。邢玉瑞[9]指出,“象”是客体的整体信息及其在人大脑中的反映与创造,总体上可分为自然物象与人工意象,后者包括符号意象与观念意象。毛嘉陵等[10]认为,中医象思维就是通过观察人体所表现出来的征象,运用联想、比喻、比对、象征、类推以及阴阳五行等推理模式进行演绎,以揣测、分析体内的生理、病理。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获得的症状、体征,便是患者的体验及医生的感知所形成的完整“物象”,可以反映人体在各种外来影响与自身因素相互作用下的阴阳变化,归纳出相关物象证候,从而指导中医处方用药。然而中医象思维的作用不仅限于此,其与西方医学逻辑思维相比,更具有活力、创造性、包容性[11],可以充分调动并建立人脑的知识网络,因其凭借人脑擅长记忆图像的能力,既能够以“象”为思维的基础,又可以利用文字逻辑方法不断地延伸拓展,其运用方法可借鉴西方的“思维导图”[12],运用图片记忆提升知识储备能力,采取图文并重的技巧,将各级知识内容转化为图像,从而将知识表达变得形象而生动。不同的是中医象思维拥有阴阳、五行理论的指导,借助阴、阳、木、火、土、金、水等基础自然物象及其所含的规律,在脑中形成中医的“象”进行思考,得出中医治病的特色方法,诸如“风邪袭上”“提壶揭盖”“釜底抽薪”“增液行舟”“泻南补北”“风能胜湿”等象思维方法。同时阴阳、五行学说贯通了对功能上相似相通事物的共同体验,所以能在医学、艺术、技术以至社会生活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也因此中医具有了独特的象思维元素。我们认为,中医“象”思维形成的关键在于改变个人的思维模式,由先入为主的概念思维,转为将症状、体征等比类为人脑中具体的物象,以此“象”进行思考。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通过症状来把握人的生理、病理之时,先利用阴阳、五行理论将症状转化为图像,在头脑中构建一幅包含木、火、土、金、水的自然图画,然后以此“象”为思考的中心点,而不是以文字概念为起点,进行联想、演绎、推理,如火性炎上,联想到火势的蔓延,波及的范围,再借助于逻辑思维去寻找解救的方法的图像,如水克火、釜底抽薪等,从而类比出相应的方剂、药物。在研究中医的过程中,借助中医象思维元素的独特原理,如“风能胜湿”[13]、“提壶揭盖、增水行舟”[14],提出独特的研究方向,通过科学实验论证中医理论的有效性。中医象思维是客观与心中之象的联想、转化与联系的过程,是将获取客观信息转化为人脑中的“意象”而产生的思维。以脑中图像为基础进行思考,可利用人丰富的想象力与联想力,调动人脑中储备的知识。但是思维模式的转变,受到左脑为语言优势半球观念及现代教育的影响,因此,只有通过长期训练终止逻辑思维的能力,才能转变为象思维的先导思维。象思维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智慧,而逻辑概念思维是解决具体问题的智慧,也只有以象思维为先导,继而以逻辑思维为发展方式,才能更加充分地利用人脑的潜能,进一步认识中医、改造中医、发扬中医。总之,中医象思维是以象进行思考的哲学,需要学习如何运用象,培养在脑中建立、记忆象的能力,通过把握脑中之象以推论、演绎物象的变化,体会物象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关系,进而到理解人体生理、病理现象与自然的象的复杂联系,再将其原理更好地运用到中医临床。
参考文献
[1]魏玉龙.具象思维的形成、发展和研究[J].中医学报,2009,24(6):18-20.
[2]姚春鹏.象思维的基本特点[J].中医杂志,2014,55(18):1531-1534.
[3]王永炎,于智敏.象思维的路径[J].天津中医药,2011,28(1):1-4.
[4]于春海.论取象思维方式:易学文化精神及其现代价值讨论之一[J].周易研究,2000(4):76-81.
[5]梁永林,刘稼,李兰珍,等.象思维是中医理论的思维方式[N].中国中医药报,2010-11-01(3).
[6]邢玉瑞.中医象思维的概念[J].中医杂志,2014,55(10):811-814.
[7]吴润秋,杨绍华.《黄帝内经》象思维之研究[J].湖南中医杂志,2007,23(1):57-61.
[8]宋秒,李如辉,王栋.取象比类方法在藏象学说中的运用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2016,51(12):859-860.
[9]邢玉瑞.象思维之“象”的含义[J].中医杂志,2014,55(4):271-273.
[10]毛嘉陵,王晨.中医象思维的文化解读[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12):4-7.
[11]王树人.中国象思维与西方概念思维之比较[J].学术研究,2004(10):5-15.
[12]高燕鲁.诊断学临床实验中思维导图教学法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23(8):10-12.
[13]李伯华,张苍,张广中,等.取类比象在皮肤病湿邪与除湿治法教学中的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16,27(6):1512-1513.
法医学的概念范文篇10
1明确中西医概念的本质区别
在中医学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对中医学理论体系认识与认同困难的问题。由于学生已接受了西医理论,故在学习中医学时常有先入为主的思想,习惯将中医的“心”“肾”与西医的“心”“肾”进行比较,对“心主神明、肾主纳气”等中医脏腑功能感到不可思议,不能认同。因此,必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中医的“脏腑”与西医的“内脏”“器官”等,在概念上有很大区别。西医的内脏是解剖上有形可见的,而中医的五脏六腑是一个功能上的概念。如中医将“心”的功能归纳为“主神明、主血脉”,其含义已超出解剖概念的“心脏”。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用中医的思维理解中医,用西医的概念学习西医,不能相互混淆。另外,中医的“证”与西医的“病”有本质区别。西医的“病”指人体的器质性病理变化,临床中有实验室证据可循;而中医的“证”是机体功能失调后连带出现的一系列证候群,更多的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
2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进行直观教学
中医的“望、闻、问、切”和西医的“视、触、叩、听”都是从研究病人的外在表现,即症状和体征开始的。但中医四诊重点在于把握机体脏腑气血经络的外在表现及相互联系,用取象比类、由表及里的方法,借助阴阳五行理论,把生理功能、病理表现、体表部位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一个整体、恒动的系统。中医学独特的司外揣内、取象比类等认知方法属于形象思维,其建立在宏观的自然观察、表象观察基础上,并以哲学为核心,注重整体联系和感悟、推理,经高度概括、抽象而成,与现代医学的微观结构和直观形态的思维方式截然不同。因此,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注重功能模拟和直观教学尤为重要。在教学中,可采用表象和形象化的语言解释枯燥的名词术语,应用临床病例的辨证分析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运用教学的直观性原则,调动学生视听等感官功能;采用各类直观教具,特别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中医理论形象化、具体化,以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注重教学的艺术性和技巧性,培养学习兴趣
中医学具有文学、艺术、哲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相融合的特点,具有西医学无法比及的丰厚的人文底蕴。在教学中,可强化中医学这一特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采用诗句、顺口溜等形式帮助记忆。如中药学及方剂学教学中,“穿山甲王不留,妇人吃了乳长流”,白虎汤主治“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四大症”等,这些琅琅上口的歌诀、顺口溜,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理解、记忆。在针灸学教学中,讲授经络的循行路径时,除借助图片的动态演示阐明经络的循行外,还可对比武侠小说中的一些事例,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感性认识,帮助理解记忆。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多途径、多方式综合各类知识。
4突出中医学优秀的医学观念,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疾病谱的变化,中医学以人为本的医学观念和在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康复医学、养生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现代医学中高、精、尖设备和先进仪器的使用在临床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也容易导致“物化”倾向和产生大量的伦理问题,如“见病不见人”等现象已成为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而传统中医学具有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自身的整体性等观念。因此,在教学中突出中医学优秀的医学观念和哲学思想,通过运用和借鉴中医学在生命观、疾病观和临床诊治中的整体观念、辨证观念、天人合一思想,启发、熏陶、培养学生的医学思想,有利于学生建立科学的医学观点,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和21世纪医学发展趋势。此外,传授学生传统的保健康复技能,如针灸推拿、保健按摩、中药薰洗、刮痧拔罐等,使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学有所用,增强对祖国医学的认知。
法医学的概念范文篇11
成功的处方药概念营销,能够确立新的竞争框架,在众多的竞品中脱颖而出,达到迅速在医生心目中确定领先地位的效果。
处方药的营销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概念营销
第二重境界:循证营销
第三重境界:关系营销
国内医药企业的处方药营销几乎全部停留在第三重境界;绝大部分外资和合资企业的营销属于第二重境界;个别有远见卓识的外资和合资企业采用了第一重境界的营销,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骄人业绩。
靠第三重境界的关系(带金)营销完成原始积累的国内企业,如果不提升营销的水平,必然会在越来越严峻的市场竞争中落败。而概念营销并非外企的专利,只要有想法、有办法,国内的产品同样可以进行成功的概念策划。
处方药概念营销分类
1.疗法概念营销
定义:一种新的治疗常规或标准(类似于临床治疗指南或真正发展为指南)。
策略:
(1)将自己的产品置于疗法概念中的有利位置;
(2)向临床医生推广该疗法;
(3)临床接受了该疗法,就自然确定了该产品的竞争地位。
案例:北京萌蒂(专业生产治疗癌痛的处方药)推出的《癌痛治疗三阶梯》,遵循了根据个体病情轻重逐级给药的原则:
轻度疼痛给予非阿片类(代表药物为意施丁),为第一阶梯;
中度疼痛给予弱阿片类(代表药物为奇曼丁),为第二阶梯;
重度疼痛给予强阿片类(代表药物为美施康定),为第三阶梯。
《癌痛治疗三阶梯》因为有理有据,又能简化临床医生的处方选择过程,在作为一种治疗规范在全国推广后,迅速被临床接受,从而确定了萌蒂的意施丁、奇曼丁、美施康定等多个产品的竞争地位,营销取得极大的成功。
2.机理概念营销
定义:对药物发生作用的原理进行提炼,创造新的概念。
策略:
1.深度挖掘该产品发挥药理作用的各个环节,找出关键点;
2.全面梳理临床分类标准和概念,找出机会点;
3.用上述关键点弥补机会点,并赋予逻辑的概念名称。
案例:杨森吗叮啉的“胃动力”。吗叮啉为外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直接作用于胃肠壁,可增加食管下部括约肌张力,防止胃一食管反流,增强胃蠕动,促进胃排空,协调胃与十二指肠运动,抑制恶心、呕吐,并能有效地防止胆汁反流。
上段所述是药理和生理学专业术语,这些专业词汇虽然医生都能够理解和接受,但是不容易记忆,所以杨森经过加工,提炼出一个词:“胃动力”。“胃动力”指的是胃肠道平滑肌蠕动,是一个生理学范畴的概念,但是经过提炼和后续推广,胃动力不足从一种消化不良的内在表现变成了病因,变成了一种分类标准,并快速造就了吗叮啉的成功。“胃动力”概念的成功还表现为很容易被普通消费者接受,吗叮啉转为OTC后,这个概念更是被表达得淋漓尽致,为营销成功立下汗马功劳。
发展处方药概念的思路
处方药的概念发展不能信马由缰,必须遵循严密的流程,总体思路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1.建立假设:结合市场机会、临床进展、竞品策略,对产品进行深入分析,寻找关键点和机会点,提出概念假设。
2.收集证据:在此概念下寻找证据,收集国内外专业文献,听取专家意见,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罗列出A类、B类和C类证据。
3.建立逻辑:对所有证据进行结构化处理,在逻辑推理的基础上提炼出概念。
最终的概念必须符合以下评价指标:科学性、创新性、引导性。
科学性指的是不但要有循证依据,还要符合逻辑,这样才能够被专业人士接受;创新性指的是不但概念要新颖,还要符合国内外主要学术潮流;引导性是最终目的,指的是或者在新概念中明确自己的竞争地位,或者成为新概念的代表药物。
发展处方药概念的原则和方法
一个原则
发展处方药必须坚持以科学证据为本的原则。
处方药的概念发展不是一个创意过程,而是逻辑推理的结果,像目前很多OTC尤其是保健品那样凭空编撰概念是行不通的。
三个方法
1.联合其他产品共同形成治疗常规,并赋予临床学或医学哲学高度的概念。如通过医学模式,由生理学治疗模式向社会――生理――心理模式的转变,可以带动抗抑郁药的推广。
2.将生化、生理、解剖学的机理运用到临床。如上述的吗叮啉案例。
3.对现有临床概念进行梳理和整合,创造新的概念。如笔者2003年为丽珠的“达吉”创造的新的消化不良概念:“酶缺乏性消化不良”。
丽珠销售的韩国产品“达吉”含有多种消化酶和熊去氧胆酸,其中多种酶能够在消化道内精确定位释放,可以说在消化酶制剂中,“达吉”确实是一个好产品。此前,丽珠以200万元人民币的年服务费聘请一家著名外资广告公司制定了推广策略,主推消化酶的精确释放优势,市场反应不佳。
笔者通过研究发现,“达吉”面临的难题不是在消化酶品类中的地位问题,而是整个消化酶品类整体低迷的问题。当时的消化不良医学分类有两种:一是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二是分为动力性和化学性。如图1所示。这种分类对“达吉”有两个不利之处:第一,分类中没有提到酶缺乏,“达吉”没有根基,不容易被医生想起;第二,即便是“达吉”能够成为化学性消化不良竞争框架中的代表产品,和动力性的、器质性的产品也是并列、对立、排斥的关系,和吗叮啉会形成直接的竞争。
笔者进一步对国内专家进行探访,发现了两个关键点:第一,所谓的化学性消化不良,其实就是消化酶缺乏造成的;第二,消化酶缺乏与否与其他分类不排斥,也就是说,动力性的、器质性的和功能性的消化不良都有可能有消化酶缺乏,当然也可能不缺乏。
现在的情况比较明朗,那就是推出“酶缺乏性消化不良”概念,把消化不良分为酶缺乏性和酶不缺乏性,其中酶缺乏性消化不良与器质性、功能性和动力性是交叉关系,而不是并列排斥关系(如图2)。把“达吉”定位为“治疗酶缺乏性消化不良的第一选择”,将含有多种消化酶、精确定位释放等产品特点作为支持理由。
这样,“达吉”将原来的化学性消化不良概念淡化,从一个“边缘人”变成了不可或缺的治疗药物,和其他治疗胃病的药物由原来的竞争关系变成了联合用药关系。由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小结
处方药概念营销的意义在于:
法医学的概念范文篇12
关键词中医药学概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高职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ontheTeachingMethodofVocational
Introductionto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LIUJing,ZHAOBin,WANGQiong
(DepartmentofBiomedical,ZhongshanTorchPolytechnic,Zhongshan,Guangdong528436)
Abstract"Introductionto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ourseistheprofessionalfoundationcoursesofvocationalcollegesbiopharmaceuticaltechnicalexpertise,beautyandimageofthedesignprofessional,foodbiotechnology.Fromareasonablechoiceofteachingcontentandexplorationtheteachingmethodstwoaspects,toexploretheteachingof"Introductionto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whichreflectstheprinciplesof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tocultivatepractical,skilledpersonnel.
KeywordsIntroductionto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eachingmethods;teachingcontent;highvocational
中医药概论是我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美容与形象设计专业以及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健康行业工作所必需的中医药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服务态度,为学生今后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增强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坚实基础。本课程整合了中医基础和中药方剂的基本知识,主要内容包括中医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成药学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本课程教学内容较多、知识点多、需要记得东西多、学时却相对较少的矛盾使教学面临比较大的困难,很多学生反应知识点多,不容易记忆,记后易忘记。因此,急需改进教学模式,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教学质量。
高职教学以理论够用、应用为主、注重实践和能力培养及面向基层为指导思想,与传统的教学有一定出入,因此按照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及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笔者对我校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内容及方法做了以下探索:
1中医学基础知识教学内容选择和中医思维方式的建立
中医学基础注重理论和概念的理解记忆,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理解中医学的基本特点,阴阳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及在病理上的应用,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特性、属性归类、和生克乘侮和母子相及的概念、规律,以五脏为中心的藏象学说,重点掌握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系统联系;掌握气的基本概念、生成、运动、功能、分类。掌握血的概念、生成、功能和运行。掌握津液的概念、生成、输布和排泄及功能,以及气血津液的关系;掌握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掌握痰饮、瘀血、结石的基本概念和致病特点;掌握脏腑辩证的要点。
中医药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其思维形式现代人习惯的思维形式不一致,造成中医药学概论的教学困难。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建立中医的思维方式:其一,引导学生理解中西医理论的巨大差异。①中医的基本特点之一是整体观念,诊病上是通过表现于外的征象,推测人体内在脏腑、气血津液的病变,这种思维方式具有一定的模糊性、经验性;而西医理论则是从微观上探究机体生理机能和病理状态。其二,把抽象的中医理论形象化、生活化。例如讲解五行相克理论时,联想生活中用金属工具砍树(金克木),小树长在土里(木克土),土能掩水(土克水),水能熄灭火(水克火),火能够将树木燃成灰烬(火克木)。在讲解心主神志理论时,联系网上报道有人做了心脏移植术,兴趣爱好、性格都改变了,让深奥的理论在现实中找到依据,讲藏象理论时尽量多引用病案故事,脏腑辩证多总结、联系,并结合具体病案进行辩证分析,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让学生对各个证型有较深刻的印象等等,这样慢慢使学生建立中医的思维方式,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常用中药及应用知识部分根据专业不同重点也不同
中药总论中的四气五味、中药的配伍、用法以及用药禁忌是重点掌握内容。各论内容则根据专业不同,岗位需求不同,讲解重点也不同,如美容与形象设计专业、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中重点讲解中药的使用方法及功效,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要突出中成药原料品种,具体讲解时结合本地特色,重点讲授本地区的常用药材。教学中采用采用分类、归纳、直观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中药的兴趣。如安胎药有理气安胎药苏梗、清热安胎药黄芩、补肾安胎药桑椹等,清热药中黄芩善于清上焦热、黄连善于清中焦热、黄柏善于清下焦热。这样把复杂难记的中药归纳总结,使学生更容易掌握药物功效的大方向,增强记忆,通过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己总结,比如具有清肝明目作用的药物有哪些?活血止血的药物有哪些,凉血止血的药物有哪些等等。教学中建议学生们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互问互答,进行知识竞赛等增加学习的主动性。
3常用中药与方剂学知识部分强调基本概念、常用品种与地方多用品种的讲解相结合
常用中药与方剂学只在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学生能讲解。据调查,我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多在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从事基层业务工作,这些岗位旨在为患者提供用药服务,进行导购零售和调剂。我们从岗位需求出发,以高职教育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本位,遵循“合理选用基础,注重实践应用,增强职业素质,培养业务能力”的原则,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中医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解读中成药说明书和中医处方的审方能力,致力于学生能够安全、合理指导患者用药。比如讲感冒时,感冒最常见的症型是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广东这里还常有暑湿感冒,上课时首先将这些感冒的临床表现和证型复习一下,再将处方用药的原则讲解一下,然后将各证型的临床表现、处方和常用中成药设计出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析讨论,得出适当的处方及成药,完成“感冒”问病荐药的情境设计,为以后顶岗实习做好准备。
综上所述,高职的中医药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应该从各个专业的不同岗位需求出发,抓住重点,课堂形象生动,结合启发引导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交叉运用,从而改变传统满堂灌教学方式导致的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不符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