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传染病的防治(6篇)
常见传染病的防治篇1
[关键词]传染病防治急诊医护人员测验
[中图分类号]R1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351-03
卫生安全防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当前卫生事业建设的一个核心问题,而传染病防治在卫生安全防御体系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虽然我们对传染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有许多新发传染病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2003年我国多个省市发生SARS的流行,就是对卫生安全防御体系的一个考验。面对突发的急、慢性传染病,医院急诊科室成为了防御的最前沿阵地,如何加强急诊医护人员各种传染病防治的知识、增强防范意识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成为各种类型医院亟待解决的问题。此次基线调查的目的就在于了解目前北京市急诊医护人员掌握传染病知识的现状,根据测验结果制定对急诊医护人员传染病知识的培训计划;以增强急诊医护人员对各种类型传染病的应对能力。具体摸底结果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在北京市先去五家三级甲等医院和三家社区医院,对其急诊意识和急诊护士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的摸底测验。本次测验共有来自朝阳、天坛、陶然亭、友谊、同仁、宣武、大栅栏和椿树等8个医院的120名意识和142名护士参加,各单位参加人员情况(见表1)。
表1各医院参加测验的人员情况
1.2研究方法邀请6名从事传染病防治工作的专家拟出两套针对急诊医生和护士的测验试题,经过多次修改论证后形成最终的测验试卷,满分均为100分。由调查员到各医院进行集中摸底考试,急诊医生和护士均为匿名参加本次测验,医生考试时间为45分钟,护士为30分钟。同时对部分急诊医护人员进行传染病日常接诊情况调查,了解日常接诊中38种传染病出现的频率,接诊频率按五级评分,分别为0=从未遇见,25=偶尔遇见,50=一般,75=比较常见,100=非常常见,共回收问卷49份。
1.3分析方法应用Epi6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核对,SPSS10.0统计软件对试卷的难度、区分度和信度进行检验,并比较分析不同级别医院的得分情况。计算日常接诊中传染病出现的频率得分,小于25分为少遇见,大于50分为比较常见。
2结果
2.1传染病防治知识摸底测验试题分析
2.1.1急诊医生传染病防治知识摸底测验试题分析本次急诊医生传染病防治知识摸底测试共有50道题,每题2分,各题的难度、区分度统计结果(见表2)。其中区分度大于0.4的有40题,占80%,在0.19以下的有4题,占8.0%(见表3)。难题和容易的试题题数目各为14、9题,分别占28.0%、18.0%(见表4)。
表2急诊医生摸底测验试题分析
表2急诊医生摸底测验试题分析
表3急诊医生传染病防治知识摸底测试试题区分度统计
表4急诊医生传染病防治知识摸底测试试题难度统计
通过计算库德-理查逊(Kuder-Richardson)系数来检验急诊医生试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R=0.9341,显示急诊医生摸底测验试题具体有很高的信度。为了检验本次用于测验的试卷的效度,我们特邀请几位传染病专家,请其主观判断试卷的内容效度,结果证明该试卷具有很好的内容效度,可以用该试卷测验急诊医生的传染病防治知识。
2.1.2急诊护士传染病防治知识摸底测验试题分析本次急诊护士传染病防治知识摸底测试共有30题,其中前10道每题4分,其余20道题3分,各题的难度、区分度统计结果(见表5)。其中,区分度大于0.4的有20题,占66.7%,在0.19以下的有6题,占20%,(见表6)。难题和较难题数目各为9、8题,共占56.7%,说明急诊护士的题目较难(见表7)。
表5急诊护士传染病防治知识摸底测试试题区分度统计
表6急诊护士摸底测验试题分析
表7急诊护士传染病防治知识摸底测试试题难度统计
计算库德-理查逊(Kuder-Richeardson)系数R=0.9735,显示急诊护士摸底测验试题具有很高的信度。专家判断试卷的内容效度也很好。因此可以用该试卷检验急诊护士对传染病防治知识的掌握情况。
2.1.3急诊医护人员日常传染病接诊情况调查本次调查共涉及传染性疾病38种,按从未见过、偶尔见过、一般、比较常见、非常常见五种情况分别赋予0、25、50、75、100分,分别计算每种疾病接诊频率得分(见表8)。其中接诊频率得分为0分,即从未接诊过的传染病有五种,分别是鼠疫、黑热病、布鲁氏病、莱姆病、炭疽。大于50分的五种分别为流行感冒、痢病、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感染性腹泻。
表8急诊医护人员接诊传染病频率得分的均值
2.2传染病防治知识摸底测验的总体情况本次测验共回收合格的试卷262份,包括120名医生和142名护士的试卷,无空白卷。其中急诊医生的平均成绩为57.35分,护士的平均成绩为57.62分(见表9)。
表9传染病知识测验总体情况
2.3三级医院和社区医院的比较五家三级医院急诊医生的平均分为60.14,三家社区医院急诊医生平均分为52.87,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得分差异有显著性(F=15.475,P
表10社区医院与三级医院测验结果的比较
2.4不同医院急诊医生测验情况各个医院急诊医生参加摸底考试测验的结果(见表11),友谊、同仁、宣武三家医院医生的评分均超过及格分60分,友谊医院急诊医生得分最高(64.9),陶然亭医院得分最低(49.8)。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医院得分有显著差异(F=5.595,P
表11不同医院急诊医生摸底测验结果
表12各医院急诊医生得分两两比较的显著性结果(P值)
2.5不同医院急诊护士测验情况各个医院急诊护士参加摸底考试测验的结果(见表13),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医院得分有显著性差异(F=3.354,P=0.003),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的显著检验结果(见表14),椿树医院急诊护士得分显著高于除陶然亭以外的其他6所医院。
表13不同医院急诊护士摸底测验结果
表14各医院急诊护士得分两两比较的显著性结果(P值)
3讨论综合医院急诊科的工作特点是急、危重症多,流动性大,有传染患者就症。绝大多数成人传染病患者发病后并不是直接到传染院和综合医院的传染科就诊,而是可能直接到急诊科就诊,许多急诊医护人员常是病人一到就要立即进行救治,不可能把病人放到一边,先窒息询问病史和做好各种防护再去抢救病人,这种工作方式无疑是将急诊科工作人员暴露在危险的境地之中,如有烈性传染病,这些科室的医护人员如不是具备较强的传染病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将势必造成传染的漏诊和误诊。例如本次调查中对于有典型临床体征的霍乱和鼠疫病例的鉴别诊断,误诊率分别为55.8%,63.3%。这不仅使得急诊科医护人员成为最容易感染的高危人群,更为严重的如漏、误诊一些传染性较强的传染病病人,这些病人流入社会就有可能在一般人群中引起广泛的爆发和流行。
此次急诊医生和护士的传染病防治知识测验试题均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经几位传染病专家判断证明该试卷具有很好的内容效度,因此可用于检测急诊医生的传染病知识掌握情况。
从此次检测结果分析急诊医护人员传染病知识掌握总体一般偏差,均未达到及格分。这表明许多医护人员缺乏必要的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消毒隔离防护意识,究其原因是因为近年传染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下载趋势,许多高年资的急诊医生常年也未必接诊一例传染病人,而随着医学科学迅猛发展和医疗机构的规模扩大,医院的分科越来越细,普通临床医生与传染科医师也是隔行如隔山,由于目前传染病发病率低、病例少,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医护人员对传染病所获得的知识是支离破碎、残缺不全的,要加强医护人员的传染病知识水平就必须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系统的培训而仅仅依靠在实践中学习摸索的方式已不适于目前的防治状况了。
此次测验试卷中区分度差的10道试题中,绝大多数难度指数均>0.9,即试题非常容易,这10道题所涉及的疾病及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知识均是目前卫生部或卫生局反复要求进行培训、重点要求掌握的传染病相关知识。例如肾综合征出血热、传染性非线性肺炎等,多数医务人员均接受过相关培训,故知识掌握较熟练,试题回答正确率较高。对于难度大的试题,多数为发病率较低或基本不常见的传染病,这些病种的救治一般均在传染病院,因此综合医院的急诊医护人员较少见到此类病例,缺乏相关的就诊知识,例如乙脑、流脑、阿米巴痢疾等。像腺鼠疫、黑热病等传染病所测试人员中根本无人见过,回答正确率就更低了。而病毒性肝炎、猩红热等基本虽然临床相对比较常见,但由于考核内容过于专业,掌握情况也不好。
由于急诊科的工作特点和在医院医疗工作中的最前线地位,更由于他是医院应急的最易调动力量,因此使得急诊科在自然灾害和大疫到来之时,成为第一时间到位的救护队伍,和疫魔打遭遇战的前头部队,而通过此次对262名急救医护人员的传染病之时摸底测试结果表明,依靠目前医护人员的诊疗水平尚不具备抵御传染病流行的条件。
因此尽快加强医护人员的传染病知识培训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这不仅要求急诊科的工作人员平时要搞好急诊技能的训练,基本知识储备,基础知识的强化,更要熟练掌握各种传染病识别与防护,包括一些少发病和新发传染病,当遇到大疫时不但能给病人及时诊断和恰当的治疗,还能及时发现传染源,确定传播途径,为防止疫情爆发流行提供有力的临床依据,同时也能对医护人员做到适当防护,避免工作人员受感染和作为第二传染源。所以加强对急诊医护人员的传染病知识培训不见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更重要的是当患者是否有传染性或传染性不明确时,以传染病患者对待,严格执行严密的消毒隔离制度和操作规程,充分利用各种屏障防护用具和设备,减少各种危险行为,保护人民群众健康。
参考文献
[1]苏雷,秦唯一,等.反思sars,综合医院急诊工作需要改进的重要环节[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10):716.
[2]张敏强著.教育测量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98-118.
[3]王力发,杨丽编.教育统计与测量[M].第一版.黑龙江: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1994:294-299.
常见传染病的防治篇2
在我国南方气温高,各种微生物孳生,污染食物,容易造成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有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霍乱、甲型肝炎与戊型肝炎、伤寒与副伤寒等。尤其在部队基层人员群居地这些肠道传染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且容易造成传染和流行,是军队非战斗减员的重要原因之一【1-2】。
其传染源是病人与带菌者,细菌或病毒通过大便排出后,可污染水源,还可借助于苍蝇、蟑螂污染食物和用具,当健康人食入被污染的水或食物后就可以发病,病后又可能传给其他的人。现将在基层一线卫生队肠道传染行疾病的工作的一些经验总结如下。
一几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一)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肠道传染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甲类传染病之一,常呈不同程度的区域性流行,夏秋季流行,四季散发。主要症状有:清水样腹泻、呕吐、无腹痛、不发热或低热,部分患者可因迅速脱水而危及生命。我县历史上也多次发现霍乱、副霍乱病人。
(二)菌痢: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常因食用被痢疾杆菌污染的食物或使用被痢疾杆菌污染的餐具而致病,主要临床表现是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粘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发生感染性休克、中毒性脑病。急性菌痢经治疗多于1周左右痊愈,少数病人转为慢性或慢性带菌者。中毒型菌痢预后差,尤其脑型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较高。本病发病率高,应该将其作为防范的重点。
(三)甲肝和戊肝:甲型和戊型肝炎分别是由甲肝病毒(HA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消化道传染病,都以粪――口为主要传播途径。水和食物的传播,特别是水生贝类和毛蚶等,是甲肝爆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饮用水污染则是戊肝爆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在集体单位中如托幼机构、学校和部队中,甲肝的发病率特别高。
二肠道传染病的预防
肠道传染病的预防,应采取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措施:
1、治疗疾病控制传染源。
患了肠道传染病的人要及时隔离治疗,更不能从事与饮食有关的工作,防止将自己的病传给他人。
2、切断传播途径,搞好“三管一灭”,防止病从口入。
肠道传染病是因食用被细菌或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所引起的。因此,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是做好饮食卫生,把住“病从口入”关,特别是做好“三管一灭”工作,即管水、管饮食、管粪便、灭苍蝇。
管水:管好水源,防止水源污染,不喝生水。
管饮食:采购食品时,应选择新鲜食物、炊具餐具应严格消毒;生熟食品要分开,饭菜现做现吃,少吃凉拌菜,吃时应洗净,并用凉开水冲洗,瓜果宜洗净去皮再吃,夏季不宜举行宴会。
管粪便:粪便应妥善处理,防止粪便污染环境。
灭苍蝇:苍蝇、蟑螂等害虫是传播肠道传染病的媒介,消灭苍蝇、蟑螂等害虫,是预防夏秋季肠道传染病的重要措施。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搞好家庭及环境卫生,也能有效防止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3、提高人体抵抗力,根据需要可选用伤寒、副伤寒或病毒性肝炎的疫苗,预防疾病。
参考文献
常见传染病的防治篇3
20**学校传染病防治计划(三)
为确保学生身体健康,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学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现就我校20**年度加强学校卫生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意见制定了一些措施及计划。
一、工作目标:
1、明确卫生防病的任务和应采取的措施。
2、全面开展学生常见病、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提高广大师生的疾病预防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技能,增强传染病和突发事件报告意识。
3、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长效运行机制。
4、学校应遵循“预防为主,严堵源头为重”的原则,成立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建立防控传染病应急预案,使学校对艾滋病等各类传染病的预防措施落实到位,责任到人,切实有效地开展传染病防控工作。
二、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及时对发现传染病或暴发流行的传染病采取必要的措施,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重点抓好传染病预防和报告工作
1、疫情报告
一旦发现师生患有传染病或发现有传染病流行时立即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为及早发现和及时报告疫情做到:(1)切实落实非常期间的晨检制度;(2)班主任每天进行巡视;(3)专人负责学校疫情报告;(4)建立专门的传染病登记本。
2、疫情控制
一旦发现疫情,积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调查处理工作:
(1)协助开展个案和爆发疫情的流行病的调查和采样工作。根据病人的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找出共同特征。分析病人的分布特征,查找可能引起疾病流行的因素。采集病人的呕吐物、排泄物、血液和水、食物等标本。
(2)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配合医疗卫生部门做好对传染病患者进行隔离医疗,对病人的呕吐物、排泄物及被污染的环境进行严格消毒处理;开展对传染病接触者的医学观察。
(3)根据控制疫情需要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预防性服药或疫苗应急接种。
(4)发生疫情重大流行时,执行政府依法做出的停课决定。
3、预防措施
(1)把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列入学校工作计划,有专人负责,并列入工作考核。
(2)开展对学生常见病、传染病的防病知识教育,开设健康教育课,使学生掌握有关预防传染病的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3)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改善卫生设施,切实做好学校食品卫生和饮水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4)根据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预防接种程序,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学生进行疫苗接种。
4、艾滋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1)运用多形式、多渠道开展防控艾滋病教育。通过专题讲座、播放多媒体教学片;通过课堂教育如在体育与健康教育等各学科教育中有机渗透相关知识,使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做到经常化、多样化,并始终贯穿整个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反复强化,深入人心,确保遏止与防治艾滋病计划贯彻、落实,并得到有效防控。
(2)利用年内各个世界卫生日、卫生宣传日等活动,开展丰富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如开展板块展览、知识竞赛、社区服务等活动,广泛开展预防艾滋病的有益健康教育活动,寓教于乐。
(3)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等应备有一定数量的健康知识教育丛书,供学生阅读。
常见传染病的防治篇4
关键词:犬病;临床症状;防治措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犬作为宠物被人类养殖已普遍,但在犬的日常养殖过程中,常出现各种疾病,主要有狂犬病、犬冠状病毒病、犬瘟热、犬细小病毒病、犬脑膜炎、犬疥螨病,现将各种犬病的诊断要点及防治方法总结如下。
1狂犬病
又称疯狗病、恐水症,是所有哺乳动物都有可能传染的一种直接接触性传染病。
(1)临床症状。情绪焦燥不安,无缘无故地吠叫。对光线和声音变得特别敏感,躲藏在暗处或不停地走动。胃口大变,食量大增或大减。对主人的命令不再言听计从,变得似听非听。发高烧,声音嘶哑,常流粘稠唾液、对水非常恐惧。后期,出现全身肌肉麻痹,起立困难,卧地不起、抽搐,舌脱出,流涎,最后呼吸中枢麻痹或衰竭死亡。
(2)防治措施。①预防:幼犬出生45d后,用正规厂家生产的狂犬病疫苗免疫接种,隔15d后加强免疫1次,有条件的情况下,隔15d再免疫1次,以后,每年免疫1次即可。狂犬病对人的危害很大,人若被狂犬病病犬咬伤,要在24h内注射疫苗,一旦发生狂犬病症状,死亡率是100%。②治疗措施:该病目前无任何药物可以治疗、发现后要向当地的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汇报,采取扑杀、销毁等措施。
2犬冠状病毒病
是当前犬的一种多发急性胃肠道传染病。传染源是病犬,主要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经消化道感染[1]。此病发病急,传染快,病程短,死亡率高。如与犬细小病毒或轮状病毒混合感染,病情加剧,常因急性腹泻和呕吐而脱水迅速死亡。
(1)临床症状。病犬表现嗜睡、衰弱、厌食,初期可见有持续性数天呕吐,随后出现腹泻,粪便呈稀粥样或水样。黄绿色或桔红色,恶臭,有时粪便中混有少量黏液,有的粪便中可有少量血液,病犬表现高度脱水,消瘦,眼球下陷,皮肤弹力下降。
(2)防治措施。①预防:该病目前尚无特效疫苗供免疫用。②治疗:采用对症疗法,用丁胺卡那+654-2+利巴韦林注射液静脉输液,止吐,消炎,防止继发感染。对症疗法后大部分犬均可自愈。
3犬温热
犬瘟热主要危害幼犬,其病原体是犬瘟热病毒。病犬呈现双相热型、鼻炎、消化道障碍和呼吸道炎症等特征,另有少数病例可发生脑炎。该病幼犬死亡率很高,达80%~90%。
(1)临床症状。犬瘟热开始的症状是体温升高,持续1~3d。然后消退,似感冒痊愈的特征。但几天后体温再次升高,持续时间不定[2]。可见有流泪、眼结膜发红、眼分泌物由液状变成粘脓性。鼻镜发干,有鼻液流出,开始是浆液性鼻液,后变成脓性鼻液。病初有干咳,后转为湿咳,呼吸困难。呕吐、腹泻、肠套迭,最终以严重脱水和衰弱死亡。还可导致神经症状和结膜炎、角膜炎。
(2)防治措施。①预防:在犬出生45d后注射犬瘟热单联或多联苗,隔15d加强免疫1次,再隔15d再次免疫1次,以后每年免疫1次。②治疗:采用对症治疗,补糖,补液,用小柴胡退热,用头孢类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配合注射犬温热高免血清,加强饲养管理等方法。
4犬细小病毒病
犬细小病毒病是犬的一种具有高度接触性传染的烈性传染病。临床上以急性出血性肠炎和心肌炎为特征。
(1)临床症状。肠炎型细小病毒病最典型的症状为血便,病初粪便呈稀状,随病症发展,粪便呈咖啡色或番茄酱色样的血便[3]。以后次数增加、里急后重,血便带有特殊的腥臭气味。血便数小时后病犬表现严重脱水症状,眼球下陷,鼻镜干燥,皮肤弹力高度下降,体重明显减轻。心肌炎型:多见于40日龄左右的犬,病犬先兆性症状不明显。有的突然呼吸困难,心力衰弱,短时间内死亡。
(2)防治措施。①预防:在犬出生45d后注射多联苗,隔15d加强免疫1次,再隔15d再次免疫1次,以后每年免疫1次。②治疗:用等渗的葡萄糖盐水加入5%碳酸氢钠注射液给予静脉注射。可根据脱水程度决定补液量的多少。用丁胺卡那+林可霉素消炎,用酚磺乙胺注射液止血,用654-2止吐,用利巴韦林注射液抗病毒配合犬六联高免血清进行治疗,有一定的效果。
5犬疥螨病
犬疥螨病是犬较严重的常见皮肤病,夏季为主要发病期,犬疥螨是通过直接接触而感染的。
(1)临床症状:犬被疥螨感染后的主要表现为皮肤红,剧痒;一般症状为掉毛、皮肤变厚,出现红斑,小块痂皮和鳞屑以及非常瘙痒引起犬自己抓伤,继发细菌感染,在临床上,常见背部、腹下部病灶分布较多。
(2)防治措施:疥螨的治疗主要是皮下注射杀虫药,如注射伊维菌素、通灭或者净灭等药剂,也可以喷洒、涂抹杀灭螨虫的药物(如马拉硫磷溶液)有相当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有细菌继发感染的病例可以根据细菌分离培养和药敏实验结果配合使用抗生素。
6犬脑膜炎
犬脑膜炎是指由于感染或中毒性因素的侵害,引起脑膜和脑实质的炎症,广义的脑炎包括各种脑部感染和脑病[4]。化脓性脑炎多数是由化脓性细菌所致,头部出现外伤,临近部位化脓灶波及全身性脓毒血症经血液转移等。可因某些寄生虫的幼虫移行过程进入脑组织,引起寄生虫性脑炎。非化脓性脑炎多见于传染病继发,如犬瘟热、狂犬病、细菌性疾病也可引起脑炎的发生。
(1)临床症状。大多数患有脑炎的病犬体温升高,后期食欲废绝,病犬可表现兴奋不安或高度沉郁,甚至不识主人,有的不断狂吠,无目的奔跑,冲撞障碍物,有的病犬出现转圈后退,局部或全身痉挛性抽搐,头顶障碍物不动,对外界反应迟钝,全身肌肉松软无力,有的病犬倒地嗜睡。当炎症向脑深部发展或脑深部有炎性病兆时,可引起全身性麻痹或不全麻痹、四肢运动失调,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卧地不动,对外反应完全丧失。
(2)防治措施:①预防:犬45日龄后注射脑炎疫苗。②防治措施:用青霉素5U位/kg体重,静注或肌肉注射。用氯丙嗪1~2mg/kg体重,肌注或静注2次/d镇静剂。用甘露醇注射液1~2g/kg体重、25%葡萄注射液5mL/kg体重,混合静脉注射,降颅内压,放水肿。同时将病犬放于清洁通风好的犬舍,保持安静,给予营养丰富的食物。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大脑膜炎的治疗。
7参考文献
[1]张丹俊.危害犬类健康的头号杀手——犬瘟热的防治[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1):117-118.
[2]何梅.犬瘟热的诊治[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6):66-67.
常见传染病的防治篇5
学校人群聚集,流动性大,接触面广,是传染病的易发场所。青少年由于其免疫功能尚不完善,抵御各种传染病的能力较弱,是多种传染病的好发年龄,一旦发生,极易传播和流行,并可扩大到家庭和社会。为有力地保障我校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将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纳纳入科学、规范、有序的轨道,形成工作常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精神的要求,特制订我校“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及应急预案,确保一旦发现疫情,及时采取措施,控制传染病,阻断传播途径,防止疫情传播及蔓延。
一、健全领导机构,加强统一领导
1、成立常见传染病防控工作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各班主任
2、职责:
(1)负责领导、协调、组织全校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必要的预防经费和物资保障。
(2)负责常见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组织开展、检查督促、资料收集与归档等工作。
二、遵循预防为主,狠抓措施落实
1、做好常见传染病防治宣传工作,增强师生卫生防疫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1)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预防传染病知识的宣传教育。
(2)利用健康教育课
,开展好以预防常见传染病为重点的健康知识教育。
2、印发《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供全校教职工传阅学习,增强教职工法律意识和责任感。
3、搞好环境卫生,在卫生防疫部门的指导下做好环境消毒工作。
4、加强饮食、饮水卫生管理,严防食物中毒和传染病发生。
5、有计划地做好师生健康体检和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接种工作。
6、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与传染病人接触,生病及时就医;教育学生坚持锻炼,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7、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共同做好学校周边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饮食摊点的整治,消除引发学校传染病的隐患。
8、加强门卫管理,切断外来传染病源。
9、做好预防常见病的必要药品等物资储备。
三、坚持晨检制度,畅通报告渠道
1、班主任要按照要求,坚持对学生每日晨检,把预防常见传染病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对因病请假在家的学生要通过电话等方式询问病情;在校生病的学生要及时送医务室诊治,对需送县级医院进一步诊治的学生要及时通知家长陪同前往(对暂时无法通知家长的学生由班主任陪同前往),发现传染病患者及时报告学校传染病预防办公室。
2、教职工生病被诊断为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要及时主动报告学校传染病预防办公室。
3、各班主任坚持做好晨午检记录和学生因病缺勤的病因追查记录,健全常见传染病监控信息表册,做到发现疫情能快速、准确的向学校领导组报告。
4、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接到疫情报告后,要在第一时间报告中心主管领导。
四、应急处理预案
一旦学校发现传染性疾病后所采取的一些措施:
1、我校学生或教职工一旦出现非典、风疹、流脑、麻疹、流感等传染性疾病,应及时就医并向学校请假,不得带病上学、上班。经医院诊断排除传染病后才能回校上课、上班。
2、学生或教职工在校内出现传染病,及时组建处理病情的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成员的统一安排下,要求传染病者立即戴防护口罩、手套,到学校隔离室休息,并由学校安全管理人员或卫生保健老师立即通知传染病医院,需转医院治疗的立即转传染病医院。学生出现传染病症状的班主任立即通知其家长,由家长陪同去医院,家长不能到校的,由班主任老师护送去医院(护送人员都要穿好防护服,戴口罩、手套)。如果是本校教职工出现传染病,也要求戴防护口罩、手套,由医生初步检查后,是传染病立即转市传染病医院并通知其家属护送去医院(护送人员都要穿好防护服,戴口罩、手套)。
3、在校内发现传染病的学生或教职工,学校应急小组领导立即亲临现场指挥,在第一时间内利用学校隔离室进行隔离观察,并由学校安全管理人员或卫生保健老师马上打“120”电话,送定点传染病医院诊治。
4、学校对传染病病人所在班级教室或办公室及所涉及的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对与传染病人密切接触的学生、教职工进行隔离观察。防止疫情扩散,迅速切断感染源。
5、传染病人在医院接受治疗时,禁止任何同学、同事前往探望。
6、学校师生员工中发现传染病人,立即上报。
7、如传染病烈性感染,请示县教育局和县防疫部门,决定是否实行全校停课。并采取一切有效措施,迅速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具体做到:①封锁疫点。立即封锁患者所在班级或所在办公室,暂停学校一切活动。停止校内人员相互往来和与外界往来,等待卫生部门和教育局的处理意见。如校领导已隔离,由副校长或教导主任等组成临时班子,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待疫情解除后,校领导开始工作。
常见传染病的防治篇6
1.1衣原体病
对于衣原体病的防治措施有很多种,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注意环境卫生和空气清新。对于养殖的动物在购买时要严格筛选,防止卖家以次充好。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动物的生长环境卫生,要给动物定期饲喂一些防治动物疾病的药物,还要定期给动物打疫苗。如若在监察室发现有衣原体病感染症状的动物时要及时的进行隔离、检查其他动物是否也有感染症状,并联系相关部门对动物进行及时的治疗。
1.2新城疫
新城疫在动物疾病中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属于是一种病毒性感染疾病。1.2.1衣原体病的症状、病因及传播因素新城疫是一种禽副黏病毒型,存在于动物的器官、分泌物内等。新城疫病毒侵入动物体内后24h可以迅速繁殖和生长,随着血液扩散,病毒会侵害心血管系统等。当病毒会侵害心血管系统时会出现:水肿、出血,甚至是心脏衰竭等症状。在病毒侵害呼吸道时会出现:气管充血、气囊炎等症状。到了后期时可能会出现脑炎等症状。新城疫病毒的综合征状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四肢乏力、大量饮水等症状。它的临床表现分为4种,其中的速发型嗜内脏型、速发型嗜肺脑型的死亡率高达90%以上。这种动物疾病对于鸡来说危害最大,在阿尔及利亚、新西兰等地都时有发生。1.2.2防治新城疫的防治工作尤为重要,防治措施如下:(1)要定期对禽类的生活环境进行卫生清扫和消毒;(2)定期为禽类接种疫苗防止患病;(3)对于已感染病毒的禽类要及时隔离,并联系相关部门给动物服用抗生素药物或接种疫苗;(4)对于无法抑制的病毒感染动物要及时的进行扑杀和焚烧,防治新城疫病毒的扩散出现不可预计的情况发生。
1.3传染性败血霉形体病
传染性败血霉形体病属于呼吸道疾病,是一种冬季常见病症。1.3.1传染性败血霉形体病的症状、病因及传播因素传染性败血霉形体病,又称慢性呼吸道病。传染性败血霉形体病有10~21d的潜伏期,一般易于侵害抵抗力低的有鸟或鸡。患上此病的症状有:食欲不振、呼吸时出现杂音、支气管炎等症状。传染性败血霉形体病对于环境的抵抗力低,一般的消毒液就可以将其消灭。诱发病症的原因有:卫生环境差、空气污浊、寄生虫等因素所致,一般在冬季易患上传染性败血霉形体病。传染性败血霉形体病可以通过空气、飞沫等传播。1.3.2防治对于传染性败血霉形体病的防治措施有:(1)保持好环境卫生,定期消毒;(2)对于以患上传染性败血霉形体病的动物可以使用抗生素药物治疗。由于传染性败血霉形体病对新霉素有抵抗能力,所以可以选用链霉素进行治疗。使用时要多选用几种,防治动物对一种药物出现抗药性。防治意见:动物的圈舍要经常清理、消毒、保持空气流通,防治病菌滋生。对于动物的饲料也要注重,注意动物的食物要合理搭配。这样可以提高动物的免疫机能,在喂食时工作人员要注意个人卫生并带着消毒手套,不然也会诱发动物疾病。
2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