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危重患者护理流程及应急预案范例(3篇)

时间:

危重患者护理流程及应急预案范文篇1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在提高呼吸科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中的作用。方法:将实施PDCA管理前的2011年1~12月抢救患者作为对照组,2012年1~12月实施PDCA管理后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呼吸科危重症患者进行要素管理、环节管理、终末管理等。分析存在问题,对照工作标准,制定整改措施及效果评价。结果:观察组护士急救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各病种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抢救仪器、设备完好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PDCA循环管理方法能有效提高呼吸科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PDCA循环;呼吸危重症;急救;护理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8.065

PDCA循环又称戴明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反映了质量管理活动的规律,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PDCA循环中,P表示计划,D表示执行,C表示检查,A表示处理。PDCA循环是质量保证体系运转的基本方式,是一种普遍实用的管理哲学[1]。我科于2012年开始将PDCA循环管理引入急救护理管理工作,提高了急救效率,保证了护理安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科为呼吸科专科病房,收治病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重症哮喘、急性肺栓塞、肺癌急症、支气管扩张伴大咯血、自发性气胸。我科护理人员共24名,均为女性。年龄22~49岁,平均(30.1±1.98)岁。其中护士6名,护师10名,主管护师6名,副主任护师2名。将2011年1~12月抢救患者426例作为对照组,男226例,女200例;年龄18~76岁。将2012年1~12月抢救的患者489例作为观察组,男242例,女247例;年龄19~80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所患疾病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按照常规急救流程进行护理管理,观察组采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进行管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计划通过2011年科室年终考核,对我科全年危重症患者抢救工作进行分析,存在如下值得改进的方面:护理人员对呼吸科急救知识、技能掌握参差不齐;医护工各级人员抢救配合偶有不协调现象;急救仪器、设备使用管理需继续加强等,为使优质护理内涵不断提高,我科需持续加强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救管理。因为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的深入开展,医院近年充实临床大量年轻护士,本病区3年新进6名护士,均在规范化培训轮转期,对呼吸科急、危、重症患者,特别是有并发症的患者病情的观察、判断存在问题;对急救技能及呼吸科专科急救药品仪器的管理、使用不够熟练;机械执行呼吸科急症的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造成急救患者时医护协调不好,抢救时人员分工不明确、效率低下。对此采取设计、培训指导、实施和评价4个步骤;及时制定或改进工作流程。护士长组织全体护士集思广益,通过每月1次的质量分析会、个别征求意见和护士长归纳总结,对原有的急救护理工作进行充分讨论和分析,新增订呼吸科专科分级护理制度;呼吸科危重患者护理常规;呼吸科危重患者、特殊治疗交接班规定;呼吸科执行抢救医嘱补充规定;呼吸科患者安全转运补充规定;呼吸科落实药品管理制度具体要求;呼吸科实施年轻护士规范化培训的科内要求(年轻护士导师制);呼吸科危重患者护理应急预案;呼吸科危重患者护理技术规范(CPR、吸痰、推注泵、吸氧、心电监护等)。

1.2.2执行自2012年1月成立由护士长、2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3名护士组成的急救管理小组。针对2011年科室年终考核中存在的不同问题,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措施:

1.2.2.1科室将护士分为新进人员、工作3年以下、工作3~10年、工作10年以上,针对各层次护士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及考核要求。由护士长负责培训计划和培训评价标准的制定,具体培训指导工作由急救管理小组成员共同承担。急救管理小组成员负责实施对本病区全部护理人员的培训考核。护士长还应全面指导及督导各层级护理人员培训计划的进展与实施。培训内容:(1)护理急救知识。患者紧急状态时的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专科急症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包括急性肺栓塞、大咯血窒息、张力性气胸、重症哮喘等。(2)护理急救技能包括心肺复苏、简易呼吸气囊使用、心电监护、呼吸机的使用、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技术、导管意外脱出的处理等[2]。(3)观察患者病情的要点包括观察的方法、病情的评估、病情恶化的表现及患者潜在的安全隐患等,对于低年资护士指导采用MUWS评分法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3]。(4)抢救的配合重点,如药品和物品准备、常用急救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紧急情况下口头医嘱执行制度、基本抢救程序等。

1.2.2.2培训方式理论培训:科室集中培训,按照科室计划进行培训,每周培训1次,授课内容结合实际病例,用PPT演示,并利用晨会时间进行提问;技能培训:病区由急救管理小组负责,对本病区所有护理人员进行培训,紧急救治演习,由急救管理小组结合临床实际,设置患者突发病情变化或出现意外情况的场景,进行紧急救治护理流程及抢救技能的演示,每2月1次,各层级护士全部参加。

1.2.2.3考核为了保证培训效果,护士不断强化考核,考核分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技能考核按照实景模拟进行考核,考试考核成绩计入个人技术档案,与绩效工资挂钩,不合格者要进行补考,最终达到人人过关。

1.2.2.4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护士长根据患者的危重程度以及患者数量变化等情况实行弹性排班,注重工作的实效性,充分调动每位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专长。每天调整护士分管床位以满足危重症患者的急救护理需求,从传统的功能制护理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责任制整体护理[4]。科室制定“紧急状态下人力资源调配方案”制度及流程,做到人人知晓,危重症患者抢救工作由护士长统一安排,由3名护士负责。将3名责任护士的急救职责明确分工,定岗、定位,最大程度发挥与医师合作的协调性,使急救措施更快、更合理地用于患者。具体为:1名护士判断病情,通知医师,准备抢救并记录时间,准备抢救仪器(吸引器、简易呼吸气囊、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并接上心电监护,观察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变化,配合其他护士进行吸氧、吸痰、气管插管,记录口头医嘱、各项监测数据,及时补写抢救护理记录。做好病房内其他患者及家属的安置工作;第2名护士协助患者取正确卧位,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氧气吸人,必要时行心肺复苏及通知麻醉科紧急气管插管接呼吸机,对于烦躁不安的患者注意安全护理,使用床栏及约束带;第3名护士快速推抢救车至病房、准备抢救药品,快速建立2条静脉通道的同时进行采血,以备检查生化指标,根据医嘱正确给予药物。

1.2.2.5加强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定抢救仪器设备管理目标,确保医疗安全及抢救成功率,仪器完好率达100%,投诉率为0;护士长对科内急救仪器有计划地进行技术练兵,做到人人熟练操作,明确注意事项,对一些简单的仪器故障能很快识别与排除;抢救仪器、设备管理做到“五定一及时”,即定品种数量,定人管理,定点放置,定时消毒灭菌,定时检查核对、及时维修补充,确保性能完好,并登记,班班交接;使用后由当班护士负责清洁、消毒、检查等处理后备用;科室规定负责急救仪器的护士每周检查仪器的性能及是否处于备用状态,护士长不定期检查,及时反馈,及时整改。

1.3观察指标比较2011,2012年度,护士急救相关知识考核得分及两组危重患者抢救成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或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PDCA循环管理前后护士相关知识得分情况比较(表1)

2.2两组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比较(表2)

3小结

PDCA循环法是程序化、标准化的一种科学工作方法。它具有完整性、统一性、连续性,不断循环,不断提高[5]。将PDCA循环应用于呼吸危重症患者急救管理中,使急救管理有的放失、有始有终,在不断的循环往复中,每次赋予新的内容,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促使护理质量逐渐提高。

表1显示,PDCA循环管理方法应用前后,护士急救相关知识平均分增加,危重患者总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这充分证明了PDCA循环对于呼吸危重症患者抢救的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护士在面对危重患者抢救时能做到瞬间判断、正确评估、果断处置,处理突发事件有条不紊,为危重患者赢得了更大的生存希望。总之,PDCA循环控制能有效提高呼吸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姜鸳英.PDCA在内科整体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9):14-15.

[2]孔丽.分层级培训护士紧急救治能力的效果与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6):394-395.

[3]李银先,叶红梅.MEWS评分对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危重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8,20(7):419-421.

[4]倪洁,林琳,赵琦.JCI标准下PDCA在ICU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6):444-446.

[5]袁志敏.应用PDCA循环模式进行护理质量管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75-77.

危重患者护理流程及应急预案范文

【关键词】风险管理干预;急诊危重患者;效果分析

Riskmanagementinterventioninthecareofpatientswithemergencycriticalanalysis

HuJuan

Emergencydepartmentof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SichuanMedicalUniversity,Sichuan,luzhou646000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sistheriskmanagementincriticallyillpatientsinemergencynursingintervention,andtoprovidebasisforclinicalemergencycare.Methods:ourhospitaltreated100casesofemergencyrecently,criticallyillpatientsinthecontrolgroupwithtraditionalnursing,researchontraditionalnursingriskmanagement,aftercomparingtwogroupsofnursingeffect.Results:theteamofnursingriskincidence,patientsatisfactionweresuperiortocontrolgroup(P<0.05).Conclusion:riskmanagementinterventioncaneffectivelyreducethecriticallyillpatientswithemergencynursingrisks,improvethequalityofnursingandnursingsatisfaction,isworthpopularizinginclinicalresearch.

【Keywords】:Riskmanagementintervention;Emergencycriticallyillpatients;Analysisoftheeffect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008-02

由于急诊科患者大多病情危重且病情发展很快,病情复杂,抢救几率高、护理工作量大加上患者死亡率、致残率高等高风险因素使得急诊科成为医院高风险科室。因此,急诊科如何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能及时有效的处理护理过程出现的差错,提高急诊抢救水平对于患者来说至关重要[1]。风险管理是一种临床医学管理模式即通过对各类风险事件进行明确和评估后制定出对应的护理对策,从而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达到提高护理质量、临床安全的目的[2]。本次研究对我院100例急诊危重患者进行风险管理干预旨在探讨风险管理干预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护理中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随机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这一时期来我院就诊的100例急诊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者60例,女患者40例,患者年龄在22-85岁之间。平均年龄44.1±13.5岁。其中心肌梗死36例,重症颅脑伤20例,脑梗死、脑出血各20例,慢阻肺4例。随机分为数目相等的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疾病、年龄、性别等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进行临床常规护理。

1.2.2研究组采用风险干预护理,具体如下:

(1)急诊危重患者护理风险的评估,风险管理护理组经过查阅大量的临床资料以及科研数据,对急诊危重患者各个环节出现的风险进行整理分析,并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设计危重患者的护理流程图,并按照风险大小、风险发生率来确定护理对策的先后顺序。(2)风险预防,风险预防的主要措施是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以及监控风险。①合理布局急诊各个区域,按照以往发生的护理风险来决定临床护理指引,区分抢救区、重症区以及普通诊区,坚持危重患者先抢救的护理流程。②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安排专业技能娴熟的老护士对年轻新进护士进行系统的培训,从而进一步规划急诊护理工作。共同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典型的护理风险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不断提高护士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以及应对风险的处理能力,并通过采取患者满意度来考核护士的护理服务质量,从而鞭策护士认真工作,提升质量。③规范急救服务流程以及启动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完善重症患者的转运以及交接班等规章制度,重新修订护理人员各班的工作职责,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等。(3)护理风险的处理,对于护理风险发生时要具有及时处理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对急诊危重患者的资料登记、院内护理交接记录单等进行完善。不断提高护士的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护士的沟通技巧。认真履行知情义务,详细耐心的向患者讲述可能发生的风险,从而使患者和护士共同承担风险。

1.3评估指标,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后的护理差错、缺陷情况;急诊停留时间、抢救成功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患者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采用标准差表示、组间行t检验,以P

2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住院天数、费用、护理差错、缺陷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等结果都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医疗风险管理是指医院通过对医疗风险进行分析总结,在明确各类医疗分析后制定的一系列的对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从而尽可能的减少医疗风险的发生,保证患者的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因此,将医疗风险管理干预模式用于临床护理工作能有效的规划护理工作程序并提高临床安全性,同时还能有效的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抢救几率和提高护理满意度。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高危科室,由于其急诊量大、患者病情危重以及抢救几率高、因此,护理风险比较常见[3]。因此,在急诊科危重患者实施风险管理干预模式能有效避免护理风险的发生,提高急诊护理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发现,医护人员由于主观因素也会造成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如漏查、文字记录潦草不清楚等造成误读、对家属缺乏有效的沟通等。因此,对医护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使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同时还要增强护士的法律风险意识,从法律角度规范护士的书写等日常护理行为。加强护士的责任感,出现问题勇于承担,及时告知责任人并尽最大限度的规避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发生[4-5]。

在急诊科危重患者实施风险管理干预模式后,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护理效果。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的住院天数、费用、护理差错、缺陷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等结果都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高危科室承担了大量的风险,对急诊危重患者进行风险管理模式能使我们化被动为主动,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同时提高护理满意度,因此,风险管理干预模式对于改善急诊科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文果,樊国爱,高海洋,等.对急诊护理操作实施风险管理的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旬刊,2014,(4):2168-2169

[2]宁丽.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11:159-160.

[3]赵雪红,程丽君.风险管理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中的运用[J].中国急救医学,2005,25:130-131.

危重患者护理流程及应急预案范文

关键词:危重患者;基层转诊;风险因素,护理措施

危重患者转诊是指转诊医院通过接诊、检查、诊断、救治及转送等有组织有准备地搬移患者,是由专业医务人员到基层医院转运危重患者到专业医院治疗的过程,这也被称作是流动的ICU(MobileIntensivecareunits,MICU)[1]。本文通过研究转诊过程中的相关风险因素,并有针对性的建立了一系列完成的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较为良好的实际效果。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选择基层医院转诊的230例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女比例为1.5:1,年龄平均为(42±2.7)岁。疾病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脑出血及脑梗死38例,颅脑外伤11例,心血管疾病9例,急性中毒24例,呼吸系统疾病16例,其他疾病132例,方法

对230例危重患者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其中发生意外的情况,并分析风险因素中各种风险发生的次数以及其所占的比例,主要研究的分析因素包括以下几种:医护人员,患者病情评估,应急药物准备,保护措施,检测体系,应急处理,转运记录,交接流程,总结分析结果转诊过程中意外事故发生概率

230例危重患者在转诊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的共有83例,其中供氧问题(7.8%),心律失常(6.09%)的发生概率较高。转诊过程中风险因素评估

从发现意外事故的例子中,我们分析了其中的关键因素,结果显示:医护人员是构成转诊风险的关键因素,由于医护人员配置不合理,相关经验不足,未及时对转诊对接医院进行沟通使转运过程发生意外事故的概率达(9.13%),此外转诊前未医者未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未充分准备应急药物,以及未对转诊的患者进行有关保护措施,而发生事故的概率明显高于其他转运分析因素。详细风险因素分析见表2所示讨论

危重患者在转诊治疗过程中,由于交通问题,病情易发生变化,基层医院医疗设备和相关应急药物缺乏等诸多条件因素限制,使转诊过程意外事故发生的概率在36.09%左右,表明了危重患者在基层转诊过程中易发生意外情况,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我们必须要针对性采取相关措施,来降低危重患者在基层转诊过程的意外事故,保证危重患者的转诊安全,达到患者的有效治疗。

3.1医护人员合理配置,培训相关经验

在危重患者的转诊过程中,各相关环节都存在一定风险因素。这要求我们首先要提高医护人员的自身素质,通过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急救能力和专业技术的培训,使其掌握安全转诊的关键技巧,积累更多转诊经验,并通过合理配置转诊医护人员,完成基层转诊。所以,基层医院应当全力组建一支稳定的具有转诊急相关经验的,以及配备相关专业先进设备的专业救医护人员队伍,定会减少基层转诊过程的意外事故的发生。

3.2做好转诊沟通和患者病情评估

转诊前未认真对危重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未能及时发现并消除潜在的安全因素,使得在转诊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而且,由于一些医护人员在转诊前未通知相关接诊医院做好相关接受准备,使得相关部门未准备相关抢救措施,严重影响了危重患者从基层医院转诊到后的治疗。针对这些情况,我们要完成危重患者基层转诊的转诊手续,建立有效的转诊指南,通过一定的指导方案,形成标准化的转诊模式,实现对患者病情进行有效评,估有效的规避一些转诊风险,提高医疗质量[2]。

3.3充分准备好应急药物和转运保护措施

在转诊过程中,保持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是转诊安全进行的首要条件,特别是对于危重患者,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是患者安全的重要保障[3]。因此,在转诊前,医护人员应当检查各设备是否良好运转;各种管道是否通畅,衔接处是否固定紧密;预先准备各种应急药物。医护人员在转诊过程中,要能保持转运有条不紊的进行,熟悉相关操作,最好还能通过一定心理护理,有利于危重患者配合治疗。

3.4严格执行监测体系和应急处理方案

转运过程中医护人员还应该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神志情况,尤其是对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律及深度进行重点观察[4]。通过各种简便的体格检查和设备监测情况,及时关注患者的各方面情况,随时准备进行应对突发状况。针对一些突况,医护人员要立即进行抢救措施,呼叫相关医护人员进行协助,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3.5做好转运记录和交接流程

此外,除了以上几种措施,我们医护人员还应对患者在转诊过程中进行转运记录。详细记录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各个监测指数变化情况,意识状态,检查或治疗期间情况以及转运过程中发生意外的救治等,这些对医护人员判断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病情变化具有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我们要通过不断总结分析,有针对性的制定一些有效可靠的护理措施来降低转诊过程中的风险,减少意外情况的发生,使患者能安全转诊,及时获得治疗,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容桂荣,肖军.危重病人院间转运的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7):653-655.陈敏.危重患者在基层转诊中存在风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7):985-987.方方.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08,23(5):22-23.金润女,陈建霞,赵国平.急重症患者搬移存在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7,25(2):89-90.

,5(2A):41-42.

[3]方丽.静脉滴注与静推青霉素不良反应的对比及护理[J].社区医学杂志,2010,8(12):38-39.

10):24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