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病人护理措施范例(3篇)
发热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传染病发热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05-01
作为疾病的一种信号,发热在反映人体病情演变情况,能够作为诊断和判断疗效的参考依据。发热也是传染病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通常情况下一般发热不需要采取特别降温措施,但一旦患者体温超过40℃,并伴有头痛、惊厥以及意识障碍情况,应适当进行降温护理。护理工作者应掌握传染病的发热规律,并对患者病情变化予以认真贯彻,采取有效的护理方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本文传染病患者发热护理进行了一些探讨,现报告如下。
1传染病发热类型分类
发热是传染病患者的常见症状,一般可将其发热原因归纳为两种类型。一种为病毒性感染发热;另一种为细菌性感染发热。由于感染病的种类不同,其热型和发热程度及发热时间均有所差异。一般可分为以下六种情况。一是稽留热,体温常在39℃以上,昼夜间体温变动范围较小,多在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恙虫病等急性传染病的极期出现。
二是间歇热,体温骤升可达39℃以上,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或正常以下,间歇数小时至数日又如此反复发作,常见于疟疾。三是驰张热,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和重症肺结核等。四是波状热,体温可39℃以上,主要表现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五是回归热,临床表现为体温急骤上升到39℃以上,多由蜱传回归热螺旋体引发。六是不规则热,体温曲线毫无规律。体温常在38℃左右或波动于37~40℃之间,发热无特定规律,多种疾病均可造成不规律热现象。
2不同传染病患者发热的护理措施
2.1伤寒及副伤寒发热护理。在稽留热阶段,如果患者体温不高于40℃,可不做降温处理,因为发热是细菌以及内毒素造成的,一般降温方法不能有效控制高热。应特别注意在患者发病第三周时,由于已进入溃疡形成期,有出息肠穿孔的情况的可能,应坚决禁止腹部冷敷降温以及冰盐水灌肠降温。
2.2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护理。对于流行性出血热高热患者可采取头部冷敷降温的方法,如果患者高温持续不退,也采用在患者颈部和大血管冰袋降温的方法,应避免急剧的降温方式。禁止使用解热药物,防止对热型判断的干扰,加重皮肤出血现象。如果必须使用药物降温应进行严格的观察护理,应坚决避免患者排汗过多导致的体液丢失以及体温骤降问题。
2.3麻疹患者发热护理。在患者出疹期不应采取冷敷以及冬眠药物,此时进行退热不利于患者体内毒素的排出。对于体温超高患者,可采用小剂量清热解毒药和温水灌肠进行退热,不应采取酒精退热和冷敷退热。患者体温突然下降到38℃以下,同时伴有皮疹颜色变化,则患者可能出现病情转重,用特别予以注意。
3传染病发热同性护理措施
3.1休息。由于发热患者的代谢增加,体能消耗较多,会造成患者体质虚弱。此时充分休息能够可以使患者代谢在较低水平维持。对于高热传染病患者应保持卧床休息。
3.2饮食。患者发热期间,应选择营养价值较高的易消化的流质食品,病情好转后给予高蛋白、高热量的食品,补充患者营养。
3.3口腔护理。传染病发热患者由于唾液分泌量有所减少,多会出现口腔粘膜干燥情况,由于患者的抵抗力较低,容易引起口腔炎以及口腔溃疡,临床护理上应注意保持患者口腔清洁。
3.4皮肤护理。传染病发热患者在退热过程时,常常伴有大量出汗现象,应及时更换汗湿的衣物,保持患者皮肤的干燥清洁。
3.5生活护理。注意调节病房内的室温和湿度,以更加适宜的环境,减少患者不必要的能量消耗。同时要指导患者正确穿衣和盖被,保暖和散热兼顾,同时注意室内室温湿度调节。
4结论
传染病的发热,一般均为患者中性粒细胞产生的脊质造成的内源性致热原做导致的,造成患者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变高,在当实际体温高高于调定点时,患者会有出汗,血管扩张现象。如果实际体温低于调定点,则患者会出现寒战、发抖、血管收缩等现象。发热作为是很多传染病的共同特点,其发热时间和发热类型以及发热程度各不相同,应在护理中注意观察,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护理措施,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杨秋梅.做好发热护理的体会[J].泰山卫生,2003,(04)
[2]任玉红.发热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2008,(29)
[3]聂海英.社区老年人中医康复护理的功能模式[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19)
发热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现代模式护理;小儿高热惊厥;应用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243-01
本文就我院收治的小儿高热惊厥患者,给予现代模式护理,并取得良好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85例小儿高热惊厥患者,分为研究组(n=40)和对照组(n=45)。研究组40例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患者年龄在6个月至7岁,平均(3.11±1.36)岁;体温:38℃至40℃有28例,40℃以上有12例;首次惊厥有25例,复发惊厥有15例。对照组45例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患者年龄在5个月至6岁,平均(3.03±1.31)岁;体温:38℃至40℃有32例,40℃以上有13例;首次惊厥有28例,复发惊厥有1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史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模式,护理内容主要包括应急处理、呼吸道保持通畅、体温观察、药物指导及病情观察等。而观察组患者行现代模式护理,护理过程如下。
1.2.1病情观察对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主要包括患者呼吸、血压、体温、心率、瞳孔及意识状态等进行严密观察和记录,并做好相应的急救护理措施。当患者生命体征出现异常情况下,需及时告知主治医师,并严格按照医嘱进行相应急救工作。
1.2.2心理护理当患儿出现惊厥现象时,很多患儿家属容易产生紧张、焦虑、不安、恐惧等心理情绪,导致患儿家属在临床配合治疗中的作用未能得到发挥。这时,护理人员必须掌握患儿家属心理状态,对惊厥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心理疏导,以消除患儿及时家属内心顾虑,积极配合护理人员治疗护理工作。
1.2.3高热护理高热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物理降温、药物降温、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等。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中,需对患儿降温情况进行密切观察,主要包括呼吸、意识、面色、体温等,并做好急救准备[1]。在患儿退热时,出汗量较大,护理人员应定期擦干汗液,更换衣被,避免患儿着凉。在高热状态下,患儿容易唾液分泌将有所减少,口舌较为干燥,容易引发齿龈炎或舌炎,因此应定期清洁口腔。
1.2.4惊厥护理若惊厥时间较长,容易出现缺氧性脑损伤。所以,当患儿出现惊厥时,需及时采取急救措施,使患儿能够在短时间范围内减少或停止抽搐,同时采用针次或按压患儿人中穴和合谷穴,并采取强刺激干预措施[2]。但是注意不可在短时间范围内多次使用镇静药物,抽搐时必须做好相应的安全护理措施,以避免患儿出现坠床意外。
1.2.5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该主动向患儿介绍和节将高热惊厥疾病相关知识,以提高家属对疾病知识的认知程度,并指导患儿家属掌握准确的惊厥急救方法,叮嘱患儿及其家属需加强身体锻炼,使患者体质得到增强。
1.3统计学方法全部数据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计数资料则用均值标准差(χ±s)来表示,组间对比资料用t来检验,若P
2结果
研究组平均住院时间(5.1±1.8)h,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为(7.6±2.5)h,研究组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观察组惊厥复发率为3/40(7.5%),研究组惊厥复发率为8/45(17.8%);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39/40(97.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36/45(80%),两组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高热惊厥属于常规儿科急性病症之一,常见于婴幼期人群,主要是患儿神经纤维髓鞘未发育完善时,在各种刺激应激反应下,大脑呈现出非常兴奋状态,使得大量神经细胞异常放电,骨骼肌群收缩,并发意识障碍,对脑细胞造成严重损害.目前,临床上未存在有效的根治方法,主要以对症治疗和护理干预为主,能够降低惊厥复发率,并具有良好的预后效果。
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小儿高热惊厥患者,给予现代模式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病情观察、心理护理、高热护理、惊厥护理及健康教育,取得了显著性的效果。严密观察患者病情,能够及时掌握患者病情,保证在发作第一时间进行急救和处理;给予心理疏导,能够消除患儿及其家属内心咕噜,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工作;采取有效的高热护理措施,避免由于高热引发再次惊厥;给予惊厥护理,有效防止缺氧性脑损伤症状的产生;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儿家属疾病知识知晓率,提高疾病预后效果。
总之,给予小儿高热惊厥患者现代模式护理,能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疾病复发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发热病人护理措施范文篇3
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3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160例与对照组16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手术方法和护理措施进行治疗干预,实验组患者进行射频热凝术方法和综合护理措施进行治疗和干预。
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61.47%的总有效率,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使用综合护理干预三叉神经痛手术治疗,可以提高手术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病情,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射频热凝术三叉神经痛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356-02
三叉神经是人体面部神经中最粗大的混合神经之一,对咀嚼肌的运动、鼻腔、口腔、脸部的感觉具有支配的作用,同时可以将头部感觉信息传至大脑,在人体中是一条较为重要的神经。三叉神经痛经常发生在神经区中多个或者是一个分支区,伴有阵发性、闪电性、突发性的强烈疼痛感,在神经内科是较为常见的病症之一。在临床的治疗中多是使用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但在手术后,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现象,所以,手术前后的护理措施则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320例,均给予手术治疗。本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84例,女性患者136例,最小年龄44岁,最大年龄79岁。将320例患者随机分实验组160例与对照组16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征、职业、病程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在手术前进行常规检查,手术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CT室内对患者进行麻醉,使患者取平卧位,进行常规射频手术治疗。手术后进行常规抗生素治疗,防止感染现象的发生,一般3~5天,进行常规护理。
1.2.2实验组:在手术前进行常规检查,手术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CT室内对患者进行麻醉,使患者取平卧位,用射频热凝术进行治疗,使用射频电极刺入患者三叉神经半月节和后根部,对射频仪的输出功率大小进行调节,使用75°持续射频三次,使用43°持续射频三次,穿刺针退出后对伤口进行10min以上的按压处理。在手术前后对患者进行综合护理措施。
1.2.2.1手术前护理措施:①防止并发症和感染的发生。由于病痛导致患者不能过多的进行讲话,严重者会无法进食或者是漱口,会使口腔的卫生情况下降,容易出现感染的现象。所以要对患者在每日早晚和饭后坚持使用多贝尔氏液和生理盐水漱口,使口腔环境得到改善,保持口腔的清洁程度,防止并发症和感染的出现;②饮食控制。患者在手术前要尽量进食,使自身机体的免疫力得到提高,可以食用半流质或者是全流质的食物,确保体质和营养的加强,禁止食用带刺、带骨、辛辣等食物,防止对口腔起到刺激影响,使疼痛感增加;③心理护理。由于病痛会导致患者不愿与他人进行沟通,会出现自闭、烦躁、焦虑等不良心理状况。护理人员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护理,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使患者积极的配合手术治疗。
1.2.2.2手术后护理措施:①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不良反应进行严格的观察。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半月节内的蛋白质会出现轻微的变性情况,导致疼痛无法进行传导,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异常情况进行观察,如发现问题应及时告知医生采取措施;②康复指导。护理人员在患者术后应进行定期的疾病知识教育和讲解,有助于患者树立良好的信心防止疾病的发生,告知患者在日常的生活中不要大声说话、过猛咀嚼食物、注意卫生等,饮食避免发物及辛辣等,在恢复期间忌烟忌酒,注意休息,季节转换时注意患部的保暖情况,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活动。
1.3护理疗效评定。
3讨论
三叉神经痛在临床疾病中是较为常见的顽固性疼痛疾病一种,射频热凝术是近年来临床中应用较多的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手段,具有疗效较好、安全性高、创伤较小、费用较低等特点[2]。同时,在患者进行治疗中,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全程提供优质、精心、综合的护理,从生理、饮食、心理等方面对患者的预后和病情进行改善,使患者树立良好的治疗信心,增加对病情的了解程度,积极的配合治疗,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通过研究后发现,对患者使用综合护理措施后的治疗效果要优于使用常规护理措施,其中疼痛感消失的患者94例,占58.82%,大部分疼痛感消失的患者50例,占31.18%,有疼痛感的患者16例,占10%,临床中的总有效率为90%,并且没有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由此可见,使用综合护理干预三叉神经痛手术治疗,可以使手术效果得到提高,对患者的预后和病情起到改善的作用,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