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精选8篇)
202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篇1
《新城市主义宪章》强调社区的紧凑;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各种城市功能和居住类型、居住人群的混合;适合步行的环境和尺度;以及清晰中心和边界的邻里结构。突出道路的步行化和社区的功能多样化。介绍两个核心的方法论体系:
一、以区域城市理论(宏观)为基础的tod体系(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提倡建立区域性的公共交通体系为结构,引导城市和郊区沿大型公共交通的路线进行集约式发展,减少对私人汽车的依赖。使城市和郊区经过发展逐渐融合成为有多个核心的网络。
二、社区开发的tnd体系(中观)(traditionalneighborhooddevelopment,传统住区开发),提倡学习美国传统的城镇形态和结构,主张相对密集的开发,混合的功能和多元化的住宅形式,创造街道、广场及社区活动场所等有意义的空间并加强步行可达性,设计原则:
1、具有容纳商业、文化或行政活动的邻里中心
2、到达工作或购物地点的距离在5分钟行程内
3、小尺度的街区划分,街道以网格状布置从而提供多种选择的交通路线,减轻交通压力
4、以巷道辅助街道使其尺度减小,人行道带来开放性和步行性
5、建筑物容纳多种功能,他们的高度和退界受到限制使街道得以保持统一性
6、在显著位置安排市政建筑或社区公共建筑
7、在尽可能近的距离内安排多种住宅形态,使不同收入的人能彼此产生联系
8、与大型公共交通有直接联系
9、推动社区氛围和公众的责任感
二、现代居住区规划任务
为居民经济合理地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舒适、卫生、安全、宁静和优美的环境。
三、居住区规划内容
1、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包括改建范围)
2、确定规模,即人口数量和用地大小
3、拟定居住建筑类型、层数、数量、布置方式
4、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
5、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出入口位置、停车数量和方式
6、拟定绿地和室外活动场地的布置
7、拟定有关的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
8、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
四、现代居住区发展趋势
1、生态化:采用新技术、新理念处理人和环境的良好关系,如利用太阳能、风能、废水、垃圾等达到节能、节地、节
材环保等
2、老年化:已进入老年化社会,养老问题突出,如何解决?
3、智能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如计算机网络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等发展。
4、人文化:居住区规划给与居民更多的人文关怀,如在住宅设计中引入庭院概念等
5、功能多样化
6、开放性
202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篇2
一、公共绿地基本功能与布局
1:基本功能
居住区公共绿地一般包括居住区公园、小区绿地、组团绿地和街头小块绿地等
居住区公园一般有安静游憩区、文化娱乐区、儿童活动区、服务管理区
小区绿地:有安静游憩区、文化娱乐区、儿童活动区等
组团绿地:安静游憩区、儿童活动区等
2、规划布局
一般有三种基本形式:规则式、自然式和混合式
二、公共绿地指标及有关技术要求
1、公共绿地指标:组团不少于0.5㎡/人,小区不少于1.0㎡/人,居住区不少于1.5㎡/人。
2、居住区公园一般不小于1.0h㎡,小区绿地不小于4000㎡,组团不小于400㎡。
3、居住区各公共绿地的面积(含水面)不宜小于70%。
同时应满足“有不少于1/3的绿地面积在标
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外。
5、院落式组团绿地界限规定
通过规范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城市居住环境的质量和人民生活的舒适度将得到有效提高,从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202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为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提供科学指导,为城市居住区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在今后的城市化建设中,我们将继续秉承“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不断推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完善和落实,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
202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篇3
一、道路类型、分级和功能
1.道路类型
车行道:是居住区道路系统的主体,担负着居住区与外界及居住区内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交通联系。
步行道:步行道往往与居住区各级绿地系统结合,起着联系各类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和公共建筑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休闲功能2.道路分级
居住区道路:居住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m,车行道宽度一般需9m,道路断面多采用一块板形式,人行道宽2—4m.居住小区道路:是居住小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道路,路面宽6—9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无供
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组团级道路:组团内的主要道路,路面宽3–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8m。
宅间小路:通向各户或各住宅单元入口的道路,宽度不宜小于2.5m.3、道路的功能
⑴居住区日常生活方面的交通
⑵通行清除垃圾、递送邮件等市政公用车辆
⑶居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和工厂的货运车辆通行
⑷满足铺设各种工程管线的需要⑸道路走向和线型是组织居住区建筑群景观的重要手段,也是居民相互交往的重要场所⑹道路空间也是通风换气的主要通道,同时还担任救护、消防、搬运家具等车辆的通行
二、道路规划设计原则与技术性规定1.道路规划设计原则:道路便捷、安全、适中
⑴根据居住区(小区)地形、气候、规模、规划结构、周边道路交通条件、居民出行方式等因素,规划设计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断面形式
⑵小区道路内外联系通而不畅,安全便捷避免往返迂回,并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的通行。
⑶道路布置要分级,有利于建筑物布置的多样化。
⑷在地震烈度不低于6度的地区,应考虑防灾救灾要求。
⑸满足居住区的日照通风和地下工程管线的埋设要求。
⑹城市旧区改建,其道路系统应充分考虑原有道路特点,保留和利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
⑺应便于居民汽车的通行,同时保证行人、骑车人的安全便利。2.道路规划设计的技术性规定
⑴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4mx4m的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入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低层加设人行通道。
⑵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度;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3)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
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
(4)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通行轮椅的宽度不应小于2.5米,纵坡不应大于2.5%;(5)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米,并应在尽端设不小于12mx12m回车场地;
(6)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
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
(7)在多雪严寒的同坡地区,居住区内道路路
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
(8)居住区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
小距离,应符合右表
⑼转弯半径:道路转弯或交叉处的平曲线半径的大小
道路名称转弯半径区级道路和区级以上道路相交10-15m区级道路和小区级道路相交9-10m
小区级道路和区级以下道路相交6m小区级道路与城市干道相交10-15m
三、道路系统基本形式
1、人车分行
由车行和步行二套独立的道路系统组成
2、人车混行
适合在私人小汽车数量不多的国家和地区运用。
3、人车共存
在道路上,人和车是共存的,不是对立的,强调人性化的环境设计。道路设施采用多弯线型、缩小车行宽度、设置路障、运用各种交通管制等手段。
4、人车部分分行
有时人车共存,有时人车分行
四、停车设施规划
1、停车方式:地上、地下和半地下
2、停车位置:楼旁、楼下一层、中心绿地下和操场地下、小区入口处、组团入口处、车库楼等
3、停车率与地面停车率
停车率:指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
地面停车率:居民汽车的地面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规定不宜超过10%。
202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篇4
居住区景观的设计直接影响了人们的居住环境,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要点,希望对大家有用。
(1)顺应地形,依山就势。
居住区景观设计应结合地形条件进行设计,根据地形坡级安排各功能分区,对各种活动内容进行划分,从而形成独特的居住区景观。若原有地形起伏,那么居住区所有建筑的正负零标高,建筑群随着地形起伏而起伏,各居住区之间以台阶或坡道连接,依地形特点布置水景,挡土墙结合雕塑或廊架设计以丰富竖向景观层次。若基地内地形较为平坦,可以小范围的改造地形创造微地形,结合植物布置丰富竖向层次,作为人们聊天聚会、体育锻炼、开展邻里交往的场所。
(2)步道宜窄,以曲代直。
居住区内的游步道处理应该考虑居民使用的舒适*,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步道宜窄使之更贴近人的尺度。此外步道宜曲不宜直,步道两旁应种植体态优美、枝叶舒展的乔灌木,每隔一定距离设置座椅或亭廊,布置一些尺度宜人的雕塑,线*婉转的道路令人们步行速度减慢,更加关注于景观空间内的细节,从而放松心情,使得住区环境可游可赏。
(3)广场宜小,化整为零。
居住区广场的规划设计应从功能出发,为居民提供便利和舒适的小空间。首先应尽量将大型广场化整为零,分置在绿*组团中,使其更好地融于自然,这样不仅尺度适宜,也为单位组团内居民的使用提供了方便。如果小区面积较小,集中布置的广场则应结合绿化设计,运用树阵化整为零,这样可获得更多的绿茵也会使广场的形式美感得到加强。其次,广场的形式不应过于追求场地本身形式的完整。例如以圆为母题的广场,这样的形式极易与周围的建筑轮廓线产生冲突,会形成一系列难以处理的尖角空间,不利于植被栽植、材料铺装以及景点布置,应多用一些不规则的灵活构图方式,如利用折线形使植物景观与硬质景观穿*,尤其是广场与周围环境衔接部分宜隐不宜显,以此来减弱边界过渡的生硬感,更好地与居住区环境结合。
(4)绿满全景,密植分层。
从居住区视觉景观出发,应该利用绿化多作视觉通廊和环境走廊。可将绿化与基地内起伏的地形、蜿蜒的道路、自然的水体结合来布置活动游憩场地,也可做集中的带状绿地布局。从环境生态方面看,应该多种乔灌木,增加绿量,提供绿荫,多做立体化绿化,讲求植物的层次,从低到高为草皮、灌木、小乔木、大乔木结合地形布置,围合出自然而层次丰富的绿*空间。从人的行为活动方面看,可将绿化与活动场地结合,满足人们休闲*的需要。如在绿荫下布置老人活动区与儿童活动区、散步聊天的林荫小道以及休息座椅等。
(5)师法自然,巧用水景。
居住区水景设计应该师法自然,所谓”师法”,蕴涵两重意思,一是在设计中有意识的模仿自然水景的形态,如自然河、湖、溪、涧。然后通过新材料新工艺重新诠释自然水体,这样可使居住区水景设计更贴近自然,有利于形成舒适放松的氛围。具体运用中应尽可能地用缓坡和植物营造出自然坡岸,水景旁的步道与水面若即若离、时隐时现,除了亲水平台,邻水步道与岸线应保持大于1.2米的距离,种植不阻挡视线的乔灌木丰富沿岸植物群落。二是在设计中有意模仿自然的渗透系统,发挥大自然的自能动*,补给景观用水,使之符合”生态主义”的设计原理。例如引入”雨水花园”的理念,经过合理的设计和维护来改善居住区景观环境。
202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篇5
项目一:居住区规划设计任务书
使用班级:城乡规划1902
一、项目简介
该居住区位于某县新城区,规划火炬路以南,明星路以西,公园路以北,中都大街以东。规划建设用地6.12公顷(以提供的现状图为准)。
项目定位为高品质居住区,配建社区服务、幼儿园、商业服务设施,建设公共绿地、小广场、小游园等户外活动场所。
二、规划设计依据
(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住宅设计规范等;
(2)济宁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3)设计任务书。
三、规划设计要求
(1)本次设计重点为规划设计方案和建筑单体选型;
(2)规划方案突出特色,建筑布局均衡丰富,建筑单体造型美观大方现代,住宅建筑全部为多层;
(3)推荐户型要求:户型面积为90-130平方米,以100-120平方米左右户型为主,其他户型比例可自行掌握;
(4)居住区环境景观要突出水景特色,有集中小游园及公共活动空间;
(5)交通组织尽量采用人车分流,其他建筑按现行规范合理设置,适当考虑地面停车位;
(6)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要求:
容积率:不低于1.0
绿地率:≥30%
建筑密度:≤28%
(7)建筑距离道路中心线距离详见cad图。
四、成果要求
1、规划总平面图
2、鸟瞰图
3、规划分析图(规划结构、景观绿地、道路系统等)
4、户型平面图
5、工程管线规划图
6、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五、进度要求
七周时间完成全部成果。
时间
内容
第1周
布置题目,熟悉任务书,搜集资料,浏览设计实例,进行功能结构分析、构思方案。
第2-4周
初步方案、绘制草图、方案修改
第5周
绘制定稿图,计算技术经济指标。
第6-7周
绘制成果图
2021.04
居住区规划设计主要内容篇五
复习提纲:
第1章城市与城市规划
1、城市
2、城市规划
3、居民点
4、雅典宪章
5、城市化
6、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第2章城市规划的工作任务、内容与编制程序
1、简述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2、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
3、城市规划的编制层面及各阶段的主要内容
4、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
5、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6、城市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
第3章城市构成与发展战略
1、城市用地的概念
2、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分几大类?大类具体有哪几类?
3、城市用地评价
4、地基承载力
5、风向玫瑰图
6、城市性质及城市人口的含义是什么
7、城市规模
第4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
1、居住用地的内容组成与分类
2、居住区住宅的内容
3、居住区规模的影响因素
4、居住区的分级规模
5、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住宅群落
6、什么是服务半径,居住区设施分级服务半径是多少?
7、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各自特点
第5章居住区住宅及用地规划
1、居住区住宅类型选择中住宅建筑经济和用地经济关系,层数进深长度层高
2、住宅日照标准,日照间距
3、比较住宅行列式和周边式布局的优缺点
4、影响住宅通风的因素有哪些?
第6章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
2、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居住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分别为多少米?
3、公共服务设施指标的制定与计算方法
4、公共服务设施分级布置方式
第7章居住区道路与交通规划
1、城市道路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分级划分
2、居住区道路的类型有哪些
3、居住区道路的分级
4、简述居住区“人车分流”交通组织原则
5、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居住组团和宅间道路的宽度分别为多少米?
6、为什么要在居住区道路系统规划中提倡“顺而不畅”的原则?
7、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
第8章居住区绿地与外部环境规划
1.绿地率2.居住区绿地的组成内容
3.分析居住区绿地率和公共绿地率各自的作用和相互的差别4.居住区公共绿地的功能组织
第9章居住区规划的技术经济分析与实施管理
1、用地平衡表
2、绘制“居住区规划用地平衡表”
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4、绿地率建筑密度(住宅建筑净密度)容积率
第10章居住区竖向规划与管线综合概述
1、什么是居住区竖向规划,设计内容
2、什么是管线综合3、管线综合原则注意管线避让的原则
202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篇6
在实际方案中往往同时采用几种布局方式
一、住宅类型选择
1.适合地区特点(气候、地形等)2.适应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⑴家庭人口规模小型化⑵年龄老龄化
⑶家庭人口的流动化(两代居、核心家庭等)
3.利于节地、节能、节材
4.注重提高科技含量:四新: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注重新结构。5.利于规划布置:结合地形、周围环境等6.合理确定住宅建筑层数
二、住宅合理间距
1.日照间距:前后两列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日照量而保持的一定间距。2.住宅侧面间距多层:6m高层与其他:13.0
三、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1.行列式
特点:通风、日照好,但单调、呆板
2、周边式
特点:封闭、防风、防噪音等,但部分住宅朝向差3.混合布置:
特点:行列和周边的结合,有特色等4.自由布置:
特点:结合地形,灵活等
四、住宅群体规划中注意的几个问题1.争取日照,防止西晒日照:点式建筑放南边等
西晒:利用绿化、设置阳台和遮阳板等
2.提高通风能力和防风能力
利用道路、建筑布置、绿化和水面等3.防治噪声规划
合理布局、利用绿化、利用地形、利用人工障壁等
4.注意节约用地
202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篇7
1.0.1为确保居民基本的居住生活环境,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间,提高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1.0.3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表1.0.3的规定。
表1.0.3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
居住区小区组团
户数(户)10000~160003000~5000300~1000
人口(人)30000~5000010000~150001000~3000
1.0.3a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可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1.0.4居住区的配建设施,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其配建设施的面积总指标,可根据规划布局形式统一安排、灵活使用。
1.0.5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0.5.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1.0.5.2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1.0.5.3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社会经济、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基纳入规划;
1.0.5.4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1.0.5.5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1.0.5.6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
1.0.5.7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
1.0.5.8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1.0.6居住区规划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术语、代号
2.0.1城市居住区
一般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
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
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0.2居住小区
一般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7000–15000人)
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
聚居地。
2.0.3居住组团
一般称组团,指般被小河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
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0.4居住区用地(R)
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等四项用地的总称。
2.0.5住宅用地(R01)
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
2.0.6公共服务设施用地(R02)
一般称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的用地,
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
2.0.7道路用地(R03)
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汽车地面停放场地。
2.0.8居住区(级)道路
一般用以划分小区的道路。在大城市中通常与城市支路同级。
2.0.9小区(级)路
一般用以划分组团的道路。
2.0.10组团(级)路
上接小区路、下连宅间小路的道路。
2.0.11宅间小路
住宅建筑之间连接各住宅入口的道路。
2.0.12公共绿地(R04)
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应包括居住区
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
2.0.13配建设施
与人口规模或与住宅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2.0.14其它用地(E)
规划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以外的各种用地,应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建的道路用地、其它
单位用地、保留的自然村或不可建设用地等。
2.0.15公共活动中心
配套公建相对集中的居住区中心、小区中心和组团中心等。
2.0.16道路红线
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2.0.17建筑线
一般称建筑控制线,是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
2.0.18日照间距系数
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
2.0.19建筑小品
既有功能要求,又具有点缀、装饰和美化作用的、从属于某一建筑空间环境的小体量建筑、
游憩观赏设施和指示性标志物等的统称。
2.0.20住宅平均层数
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基底总面积的比值(层)。
2.0.21高层住宅(大于等于10层)比例
高层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总建筑面积的比率(%)。
2.0.22中高层住宅(7~9层)比例
中高层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总建筑面积的比率(%)。
2.0.23人口毛密度
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人/hm2)。
2.0.24人口净密度
每公顷住宅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人/hm2)。
2.0.25住宅建筑套密度(毛)
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套数(套/hm2)。
2.0.26住宅建筑套密度(净)
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套数(套/hm2)。
2.0.27住宅面积毛密度
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m2/hm2)。
2.0.28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
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万m2/hm2)
2.0.29建筑面积毛密度
也称容积率,是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m2/hm2)或以居住区
总建筑面积(万m2)与居住区用地(万m2)的比值表示。
2.0.30住宅建筑净密度
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与住宅用地面积的比率(%)。
2.0.31建筑密度
居住区用地内,各类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2.0.32绿地率
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即道路红线内的绿
地),其中包括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
地,不应包括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
2.0.32a停车率
指居住区内居民车的停车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
2.0.32b地面停车率
居民汽车的地面停车拉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
2.0.33拆建比
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与新建的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3用地与建筑
3.0.1居住区规划总用地,应包括居住区用地和其它用地两类。其各类、项用地名称可采用本规范第2章规定的代号标志。
3.0.2居住区用地构成中,各项用地面积和所占比例应符合下列规定:
3.0.2.1居住区用地平衡表的格式,,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第A.0.5条的要求。参与居住区用地平衡的用地应为构成居住区用地的四项用地,,其它用地不参与平衡;
202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篇8
居住区建筑规划要素
城市建筑是在一定的规划原则指导下将一栋栋住宅和公共建筑按照一定的间距或服务半径分散布置在建设用地上。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政策的调整和各项房改政策的出台,住宅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种形式下,居住小区的规划、开发、建设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个人购买住房成为居民最大的消费支出,住户的要求也变得更高了,住宅的开发也随之成为一种以高品质追求高经济回报为目的的纯粹的商业行为。以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经济增长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同时也带来了创新的生机。因此,城市规划设计特别是城市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一定要尊重环境、因地制宜,这是设计者的共识。尊重环境不仅指尊重规划用地的地形、地貌、自然气候条件等自然环境,还应重视包括地域文化、历史名胜、民风民俗等在内的人文环境、交通环境及景观环境。我们认为,要搞好城市建筑规划设计首先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居住区的生态环境系统
在住区规划中要防止盲目提高容积率、只重建房不重环境的倾向。对住区空间的布置,必须首先考虑生态环境,并按生态要求,本着“以人为本”原则,在住宅布置、环境布置、交通系统等环节保证住区有
充足的日照,清新的空气,良好的通风,洁净的水面,尽可能扩大绿化面积,提高植物的中面系数(多种树)和造氧功能。不让小区有裸露泥地,以尽量减少尘埃。要充分利用原有树林和水面,并使其合理使用。绝不能盲目破坏自然山水,随便推山建房,砍树取地。同时要做到处理“三废”,净化空气和水面,落实防风、防尘、防晒措施,改善小气候,使住区生态环境比原来好得多。生态住区要提倡环保理念、节能理念,充分利用环保材料、节能材料,使用太阳能,节约用水,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
居住区空间布局合理化
居住小区的空间按其功能要求一般划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用空间和私用空间四级。公共空间即居住小区的公共干道和集中的绿地或游园,供居民共同使用。在公共空问的规划上应与文化建筑、水面、曲桥、草坪、树木、雕塑小品或城市公园、河流水系等结合在一起考虑,营造出一种舒适、幽雅的空间氛围。半公共空间,是指其公共性具有一定的限度的空间,作为居住组团内的半公共空间是供居民共同使用的,它是居民增加相互接触、熟悉、交流的地方,是邻里交往、游乐、休息的主要场所,也是防灾避难的疏散的有效空间,以及通过较完整的绿地和开阔的视野作为居民接近自然的场所。在这部分的空间规划上应注重根据各居住组团的不同组合方式来考虑,并保证其交通畅通、功能齐全。半私用空间是住宅楼幢之间的院落空间,是居民就近休息、活动和健身的场地,在设计上应注重其设施的多样化和完备性,把它规划成小区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居民活动空间。私用空间即住宅底层庭院、楼层阳台与室外露台。底层庭院的设置使居民可以自由种植,增加组团内的景观,又使居民有安全感。楼层上阳台可以眺望、休息、种植花卉,营造垂直绿化的景色。
居住区的安全性
住宅小区的居住环境安全与否,是小区居民极其关心的问题,要创建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不仅要有科学的小区管理制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小区规划的安全性,这其中涉及到居民的生理、心理安全和社会安全等因素。在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居民的有效防范行为,通过控制小区和组团人口、明确划分空间领域等措施来提高小区的安全防卫能力。(1)在小区和组团的人口处设置明显标志,使住宅小区具有较强的领域性和归属性。(2)注重院落空间的强化,使居民之间既有充分了解和相互熟悉的机会,又可以使住户视线能够触及到住宅人口,便于对陌生人进行观察、监视。(3)注重小区交通网络的合理组织。在小区主干道的规划设计上要做到“顺而不穿,通而不杨”,减少交通环境的混乱交杂,提高安全系数,在小区级道路的规划上尽量作曲形设计,限制车辆穿行的速度,达到安全与降低噪音的目的。同时,规划时应尽量减少组团的出入口,一般设置两个即可,以便有效控制外来行人任意穿行,从而起到安全防卫的作用。所有新
建的城市居民住宅必须将居民住宅安全防范设施建设纳入住宅建设规划中,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城市居民住宅建设设计文件应当包括住宅安全防范设施部分。设计单位应当依据《住宅建筑安全防范设计要求(试行)》(db32/t024—93)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cb50180—93)等有关的规范、标准、规定进行设计。市建设局施工图审查办公室和市公安局技防办(设在治安大队)共同负责对住宅安全防范设施设计的审查工作,与建筑工程消防设计审查同步进行。对不符合安全防范设施规范、标准的设计文件,一律责成原设计单位进行修改。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安全防范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不得擅自改动。必须修改的,应当由原设计单位出具变更设计通知书及相应的图纸并报设计审批部门重新审批后方可进行。
居住区的配套服务
在住宅小区规划中,社会服务环境的营造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因为它不仅是解决居民日常生活活动需要的基本保证,也是小区稳定的物质基础。在服务设施的设置上要考虑居民的生活要求和行动轨迹,如小区级商业服务设施应布置成外向型,设在人流交通必经之路的出入口附近,使居民方便顺路购买。白行车、摩托车存放与垃圾处理也是小区服务环境的关键问题之一,住宅小区中的自行车库应遵循集中与分散的布置方式,因地制宜,采取多种途径。如利用院落中的半地下室以及高架平台下部等。以往住宅的垃圾处理通常是将垃圾道附设
于住宅的楼梯平台处,因而经常发生堵塞而造成臭气四散、影响居住环境,在住宅小区规划中可以将垃圾道改设在住宅内部生活服务阳台处,避免公共场所的交叉污染,也可以放弃垃圾收集方式而采用室外垃圾桶、垃圾箱和中转站来处理。在垃圾中转站的设置上应注意便于垃圾清运和处理,不要使清运垃圾的车辆横穿小区,造成污染的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