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肝胆外科(6篇)

时间:

肝胆外科篇1

[关键词]肝胆外科;医院感染;调查

当前的肝胆外科手术过程比较复杂,大多数进行手术的患者以高龄患者居多,在患者住院治疗期间会出现一定的被感染几率,大大影响了患者的身体恢复和健康。针对肝胆外科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受感染的治疗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加强肝胆外科的医疗质量。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我院有312例肝胆外科住院患者,男性201例,女性111例;手术患者123例,男性87例,女性36例;没有进行手术的患者189例,男性114例,女性75例;所有患者的年龄在3岁至98岁间,患者年龄平均51.63岁;男性患者年龄在3.5岁至98岁间,平均52.14岁;女性患者年龄3岁至97岁,平均年龄50.89岁;所有患者平均住院时间6天,在住院期间出现感染现象的患者住院平均时间为38天。

1.2调查方法

以我国卫生部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作为依据,使用回顾性的调查方式开展工作。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要设定专门人员定期对医院肝胆外科住院患者出现的感染病例进行记录,督促患者临床医生和护理做好《医院感染病例登记》登记;对医院肝胆外科出院患者的所有资料进行查阅,并在患者进行出院回访。

2结果

通过对所有的患者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得出:312例住院患者中,出现医院感染的患者人数为8次,医院出现感染的概率为2.56%;出现感染例次是11例,例次出现的感染概率是8.93%;肝胆外科进行手术的患者为123例,手术之后患者出现感染的病例为7例,例次感染的概率是5.61%;患者的手术部位出现感染为3例,例次感染的概率是2.43%。肝胆科没有进行手术的患者为189例,出现感染的患者为3例次,例次出现感染的概率是1.59%。

2.2医院感染类型

医院感染的类型主要分为下呼吸道感染、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和菌血症感染,这几种感染类型出现的概率分别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概率为27.27%、下呼吸道感染概率为18.1%、菌血症感染为18.1%,还有胃肠道、泌尿道、皮肤和腹腔感染,分别占9.09%。

2.3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

对本次出现感染例次的11例次中检验出病原菌19株,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各2株,分别占10.53%;阴沟肠杆菌3株,占15.79%;大肠埃希菌4株,占21.05%;粪肠球菌有5株,占26.32%。当然,还有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和弗氏柠檬酸杆菌各1株。

3讨论

3.1医院感染病症的情况

肝胆外科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感染概率是2.56%,例次感染概率是8.93%,在感染患者的病例中有3名患者的病症为混合感染,就是一名患者出现不同部位的感染现象和患者身体的同一个位置出现不一样的病原菌的情况。

肝胆外科所有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6天,而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感染现象的患者平均的住院时间则为38天之久,这就表明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感染现象会明显加长患者在医院住院期间的治疗。针对这种现象,为了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患者承受的痛苦,对肝胆外科患者住院期间的医院感染进行调查研究是增加患者生存概率、减轻患者负担、缩短住院期限和减少患者痛苦的关键环节。

3.2医院感染部位

由上表1可以知道医院感染部位出现的几率由大到小分别为外科手术部位、下呼吸道、菌血症、胃肠道、泌尿道、皮肤、腹腔,所有的感染部位中主要是由外科手术部位、下呼吸道和菌血症为主要的感染部位,他们三者占全部被感染为主的43.47%。所以,要想加强对肝胆外科住院患者住院期间医院感染的预防,就必须从外科手术部位、下呼吸道和菌血症三个方面作为重点研究对象。

3.3医院感染病原菌

通过对上表2的分析可以看出,病原菌引起的感染因素有很多,但是粪肠球菌占的比例是最大的,有5株,占全部病原菌的26.32%,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为4株、3株、2株、2株,占的比例分别为21.05%、15.79%、10.53%、10.53%。有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粉肠球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这几种病原菌在所有的病原菌中占据的比例最大,这几种病原菌都是因为环境当中和人体自身的因素出现的,由此可以看出,条件致病菌出现的感染是当前肝胆外科患者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所在,这和当前国内外大多数相关方面的研究结论是一样的。

3.4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肝胆外科患者住院期间医院感染的案例当中,手术患者在手术之后出现感染的概率是2.56%,而非手术患者被感染的概率仅为1.59%,手术患者被感染的概率是非手术患者的2倍。由此可见在肝胆外科进行治疗的患者,出现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就是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在肝胆外科进行手术的患者最常见的手术就是肝脏和胰腺肿瘤切除的手术,这两类手术占同期肝胆外科治疗感染的4成,明显超过其他手术患者的被感染率。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有很多,进行这两项手术的患者大多为高龄患者,在对肿瘤进行治疗过程中,特别是放疗和化疗,严重摧残着患者的身心,影响患者的身体素质,并且在手术过程中,过程十分复杂,手术的时间很长,在手术过程中患者会出很多血,手术之后患者要经过长时间的经常才能够恢复,且一些患者还需要使用呼吸机进行辅助通气。同时这两种手术在肝胆外科的治疗患者中所占的比例很高。

3.5治疗医院感染的措施

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医院感染现象的出现,针对上述特点,应采取措施治疗,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具体措施如下:(1)确保病房卫生合格。如果患者出现医院感染现象,医护人员要进一步加强对患者病房卫生的管理力度,制定统一执行标准,确保房间空气流通正常,房间干净卫生,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同时,医护人员要树立正确的医院感染治疗意识,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和服务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标准执行,做好杀菌工作,认真按照无菌技术要求进行规范操作,减少病菌入侵的渠道;(2)加强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治疗措施。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出现的几率很高,如果患者出现该部位感染问题,那么就对患者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引发患者感染的情况有很多,在治疗过程中首先要查清感染原因是什么,不同病菌感染的治疗手段各不相同,并且有些患者对治疗药物存在过敏反应,不能够使用通常的治疗措施。患者发生感染的因素和治疗促使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在使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要关注患者感染部位每天的变化,根据变化更改药物的品种和剂量。感染患者的治疗并不是一尘不变的,每位患者的情况也是各不相同的,在治疗过程中更多依靠的是医生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责任心。(3)提高患者的安全意识。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可能出现的感染情况详细的为患者和家属进行讲解,并着重强调患者受到感染后可能造成的一些后果,并且详细像患者及家属讲解医院感染治疗的各方面措施,能够积极配合医生和护士的工作,共同治疗医院感染。如果发现感染患者出现一些反常现象应及时报告院感管理部门,采取消毒隔离措施,避免患者病情恶化。

4总结

总之,肝胆外科住院患者在医院期间的医院感染现象主要是手术部位感染引起的,病原菌大多数是革兰氏阴性菌,治疗过程一定要找清患者的病情引发的原因,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使用符合患者情况的治疗方案。今后要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认真防治,针对医院自身和患者的特点,认真研究治疗和预防方案,使用积极稳妥的和最有效的治疗方案,并在患者住院期间加强对患者可能出现感染现象的监测。

参考文献

[1]王荣土.肝胆外科医院感染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22:3046-3048.

肝胆外科篇2

[关键词]胆道外科手术;肝胆管结石;胆肠内引流术;肝切除术式

[中图分类号]R364.2+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4(a)-177-02

通常肝胆管结石具有病情复杂、术后易出现结石残留、复发、并发症发生率高,易引发胆癌等特征,其中术后结石残留是外科治疗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本试验对2008年6月~2010年6月在本院接受外科治疗的168例肝胆管结石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不同治疗方式下的患者疗效情况,并总结各种外科治疗方式的临床适应证,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6月~2010年6月在本院接受外科治疗的168例肝胆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女性患者76例,男性患者92例,年龄42~79岁,平均(56.21±7.47)岁。患者结石分布情况:89例(52.98%)患者为左肝胆管结石,37例(22.02%)患者为右肝胆管结石,42例(25.00%)患者为左右肝胆管结石,132例(78.57%)患者为合并肝外胆管结石,其中,67例为胆囊结石,43例为急性胆囊炎,18例为慢性胆囊炎,25例为胆囊息肉,123例伴有腹痛发作,87例伴有发热,92例伴有黄疸。此外,26例患者有胆道手术史,13例患者有急性胰腺炎史。本研究所涉及患者均经术中胆道造影、术中纤维胆道镜、MRI、CT、B超检查后得到明确诊断。

1.2方法

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依照患者肝病变情况、胆管狭窄、结石部位等具体因素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肝切除术式中,50例(29.76%)患者采用左外叶切除,39例(23.21%)患者采用左半肝切除,12例(7.14%)患者采用肝方叶切除,5例(2.98%)患者采用右前叶切除,20例(11.91%)患者采用右后叶切除,5例(2.98%)患者采用右半肝切除,37例(22.02%)患者采用双侧多区段肝切除。

附加手术:肝切除同时,78例(46.43%)患者附加胆肠内引流术,4例(2.38%)患者经肝实质切开取石,2例(1.19%)患者附加胆管十二指肠吻合术,5例(2.98%)患者行经肝形管肝胆管支撑引流。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对168例患者经外科治疗后的结果数据进行统计,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本组168例患者手术顺利,平均失血量为180ml无一例患者死亡。患者手术结果基本结果统计情况见表1。

3讨论

3.1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是治疗肝胆管结石的关键

如何有效治疗肝胆管结石并最大限度地降低残石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是当前肝胆外科中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鉴于结石在患者肝内胆管分布的位置、结石的数量、伴同肝脏和肝胆管病变、手术时间等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成为有效治疗肝胆管结石的关键[1]。例如,慢性期手术抑或急性期手术,患者之前经历的手术次数等均会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手术实施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同患者具有高度的个性差异,所以临床上应该依据患者具体的病理特征选择对应的手术方式,必要时可附加其他手术。当前,纤维胆道镜的广泛应用和B超、CT、MRI等影像学方法的发展均有助于临床上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正确、有效的手术方式应该实现如下目标:第一,最大限度地取出结石;第二,清除患者病灶;第三,建立通畅的胆汁引流;第四,改善胆管出现的病变;第五,为术后的辅助治疗创造合适的条件[2]。

3.2肝切除的意义

对肝胆管结石患者行肝段/叶切除,以清除病灶,使肝胆系统的生理环境回归正常,最终阻断肝胆管结石的继续发展,以实现痊愈。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多的肝胆管结石患者在早期被确诊,肝脏局限性病变较为常见,同时,弥漫性毁损病变减少。较之以前,肝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症状变轻,所以对与肝胆管结石患者来讲,笔者认为部分学者所提倡的系统性规则性肝段切除观点较为合理[3]。外科治疗不仅能够实现肝胆管结石和狭窄的一次性治疗,而且能够彻底实现病灶的清除,祛除了胆管癌的好发部位,甚至将已经发生癌变的组织切除,达到了治疗和预防复发的目标。在本组试验中,部分肝胆管结石患者接受了规则性肝段切除术,临床表现良好。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肝胆管结石的一期规则性肝段切除不仅手术操作形式简单,而且疗效良好,唯一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手术时机的选择,因为不同手术时机可能影响到胆管结石引发范围和肝脏的损害程度[3]。

3.3明确肝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的手术指征

能否掌握好肝切除手术的手术指征是决定肝内胆管结石手术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指征主要包括:第一,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肝储备功能可以经受得住肝段/叶切除手术;第二,病变局限在半肝、肝叶或者肝段但是难以取尽的结石;第三,伴有肝叶、肝段狭窄又难以解除梗阻;第四,相应肝叶、肝段并有明显纤维化与肝萎缩;第五,合并有类似Caroli病的胆管先天性病变,难以控制的胆源性肝脓肿、肝胆管外痰或者胆道出血等病变;第六,疑有肝内胆管癌变。

综上所述,在所有肝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方式中,如何根据患者高度的个性差异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时机对患者的恢复和预后情况尤为重要。随着当前术中纤维胆道镜的广泛应用和其他诊断方式的快速发展,肝胆管结石外科手术的选择正得到越来越多支撑。

[参考文献]

[1]邓美海,汤照峰,刘波.左肝外叶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评介[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6(6):437-438.

[2]尹雨佳.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肝胆管结石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0):106-107.

[3]周飞国,刘才峰,黄亮,等.多处肝切除治疗复杂肝胆管结石病的并发症分析及防治[J].肝胆胰外科杂志,2009,21(2):110-112.

[4]周新华,李宏,俞丹松.腹腔镜规则性左半肝切除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0,10(9):819-820.

肝胆外科篇3

关键词肝胆外科手术胆漏原因防治措施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14.056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hepatobiliarysurgeryforbileleakagecausesandpreventionmeasurestoreducebileleakageincidence.Methods:fromOctober2010toDecember2011afterhepatobiliarysurgeryinpatientswithbileleakagein21cases,bileleakagereasons:cholecystectomybiliaryleakageinfivecases,thecommonbileductexplorationandTtubedrainageafterbiliaryleakageofninecasesoflivercancerpatientsliverresectionofpostoperativebileleakageinfivecasesofliverinjuryaftersurgery,bileleakageintwocases,treatmentwithsurgeryandnon-surgicaltreatment.Results:21casesofpatientswithbileleakageafternon-surgicalorsurgicaltreatment,allcured,thecureratewas100%.Conclusion:Theliverandgallbladderbileleakageaftersurgerythepreferrednon-surgicaltreatment.

KeyWordsLiverandgallbladdersurgery;Bileleakage;Reasons;Controlmeasures

胆漏是肝胆外科手术发生率相对较高的一种并发症[1],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增加了患者的痛苦,甚至引发医疗纠纷的发生,为减少胆漏的发生,2010年10月~2011年12月收治肝胆外科手术后发生胆漏患者21例,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总结其治疗对策,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0月~2011年12月收治肝胆外科手术后发生胆漏患者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20~71岁,平均566岁。所有患者均经B超、CT检查确诊,确诊时间在术后3~6天,平均49天。

胆漏的原因:胆囊切除术后发生胆漏5例,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后发生胆漏9例,肝癌患者进行肝叶切除术后发生胆漏5例,肝外伤手术后发生胆漏2例。

治疗方法:21例患者先予以非手术治疗,其中18例未拔除腹腔引流管的患者仍使用引流管引流胆汁,禁食、同时给予营养支持、抗炎治疗、预防感染;3例已经拔除引流管的患者在B超引导下重新穿刺并置管引流胆汁,初期采用负压引流的方式,直至引流量明显减少,再改为常压引流。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引流的情况以及腹膜炎症状。其中1例拔除“T”管后发生胆漏[2],B超引导下重新穿刺并置管引流胆汁过程中腹膜炎症状加重,甚至出现黄疸,则进行手术治疗。

结果

21例患者经过非手术或手术治疗后,全部治愈,治愈率100%。

讨论

胆漏多在起病后短期内出现,常急骤发生,不具备瘘管,只有胆汁漏出,常见于创伤性或手术后数日之内。胆管或胆囊因急性炎症或其他病变所致穿孔或破裂发生胆汁漏出,初期亦属胆漏。胆外漏持续日久即称之为胆外瘘,但胆内漏却很少演变成胆内瘘。

形成胆漏的常见原因:①副肝管的损伤及遗漏:胆管副肝管存在解剖变异、局部粘连致解剖不清、在处理胆囊管时误将开口较低的右侧肝管切断,而术中未及时发现;②T管放置的技巧,不同情况下置放T管时注意事项,T管材质、T管的修剪、粗细合适,掌握最直、最短原则,缝合时技巧以及拔T管时观察与造影等;③患者体质及疾病因素。因外伤患者情况复杂,肝脏外伤时有胆道损伤术中未能发现,未作相应处理所致。国外报道最多的是腹腔镜(LC)术后,其发生率为0~27%,较开腹胆囊切除(02%~05%)有所增加,其次为肝癌切除术后(31%~156%),肝外伤术后(10%~25%),胆肠吻合术后(04%~8%),以及肝移植病人。

针对上述胆漏形成的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①熟悉局部解剖,手术野清晰,动作轻柔仔细。对于可疑组织或疑似副肝管应仔细解剖结扎,以免遗漏。在碰到棘手的胆道手术时,应请教上级医师指导。一种非常简单实用的术中判断是否为胆漏的方法,就是在手术关腹前置一洁净白纱垫于手术创面5~10分钟后取出,观察敷料是否黄染。②胆肠吻合时,吻合组织对合良好,缝合规范,吻合口大小合适,不留张力,充分保证胆管血运良好。③妥当固定T管,以免误拔和滑脱。

治疗方面以非手术治疗为主,且非手术治疗中关键是充分引流。原腹腔引流管继续引流或换成双套管引流;已拔T管者,置带侧孔导尿管于原窦道处引流[3,4],直接或超声波引导下穿刺置管肝下胆汁瘀积处引流。对于胆漏较少,经上述处理均治愈。非手术治疗费用省、恢复快,医患纠纷相对少,已作为治疗术后胆漏的首选方法。

总之,术前充分准备、术中仔细操作、术后完善处理以及可能引起胆漏各种因素有深刻的理解,提高警惕,强化责任心,才能从根本上预防胆漏的发生。

参考文献

1GurpalS,Sandha,MichaelJ,Bourke,GregoryB,Haber,etal.Endoscopictherapyforbileleakbasedonanewclassification:resultsin207patients.GastrointestinalEndoscopy,2004,60(4):547-574.

2王小梅,刘维惠,秦双征,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漏原因分析及处理[J].重庆医学,2009,38(12):1504.

肝胆外科篇4

【关键词】肝胆外科;腹腔感染;综合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330-01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进步,肝胆外科手术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一方面肝胆疾病的治愈率逐渐提高,另一方面外科手术带来了腹腔感染成了困扰医护人员的另一难题。感染的发生率高,发展速度快,如不能及时的控制病情,极易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进而威胁患者的生命。笔者根据我科室对肝胆外科术后腹腔感染的患者进行病原菌的调查,进一步分析探讨针对肝胆手术术后腹腔感染的护理措施以及预防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10年6月~2012年2月期间64例肝胆外科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患者中36例为男性患者,28例为女性患者。年龄在29~71岁,平均年龄为41,7岁。64例患者中9例患者行肝部分切除术,14例患者行胆囊切除术,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患者15例,胆肠、胃肠吻合术患者6例,胰体尾切除术患者3例,胆肠重建术患者2例,其余15例为其他手术。

1.2方法

对出现腹腔感染的患者行血液及引流液培养,如有包裹性积液应在超声引导下抽取引流液进行培养。培养结果阳性为腹腔感染。

1.3结果

全部患者中单纯腹腔感染47例,混合腹腔感染17例,单一性菌占腹腔感染的主要类型。送检的标本中,病原菌检出的结果显示,腹腔感染病原菌株数最多的是粪肠球菌25例次、大肠杆菌18例次、屎肠球菌11例次。详情见下表:

2讨论

2.1肝胆外科术后腹腔感染的护理措施

①心理护理上给与患者治愈的自信心以及精神上的支持,减少患者因疾病带来的心理上的压力。各项操作前向患者解释操作的目的以减轻患者心理上的顾虑,耐心解答患者的问题,告知患者发生感染的原因以及治疗方法。②饮食护理中,术后患者可以进食后应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可给与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饮食以增加营养上的支持,提高机体抵抗力,早期应及时应用肠外营养支持疗法以提高机体对手术刺激的耐受力,维持机体的免疫功能。③鼓励患者多进行活动,早期不能下床者应锻炼床上活动,患者适度锻炼能够改善全身情况。④护理操作时严格按照无菌技术要求进行。⑤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注意患者是否发生水电解质的紊乱,准确记录出入量。⑥对于高热患者的护理,每30min测量一次体温密切关注患者的体温变化,体温低于38.5℃的患者可进行物理降温的方法,如温水擦浴、酒精擦浴等方法,体温高于38.5℃的患者可考虑药物降温的方法以减轻患者的不适。⑦术后留置引流管的患者,应保持引流管通畅,引流管无堵塞、扭曲等现象,每日记录引流量,观察引流管的颜色、性状,引流不畅时积极查找原因。如需取引流液做细菌培养,留取标本时应注意无菌操作。⑧患者应腹腔感染造成的切口渗出物增多者,应加强对切口的换药处理,必要时采用负压引流管。若伤口愈合欠佳可适当涂抹外用药,保护周围皮肤,亦或采用理疗手段防止周围皮肤损伤。⑨根据腹腔感染的病原菌特点,选择合理的抗菌药物治疗,并根据药敏结果做适当调整。

2.2发生腹腔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患者发生腹腔感染可能与年龄、肝脏疾病、其他消耗性疾病、导管所致的感染、手术的创伤、以及抗生素药物的使用。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抵抗能力越低,越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害;肝胆外科术后的患者肝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损害,个别患者甚至发展为肝硬化,肝功能的损伤加大了患者发生腹腔感染的机率;个别患者除肝脏疾病还伴有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更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以至于诱发腹腔疾病的发生;肝脏手术手术影响,肝胆外科术后感染的发生率与手术的类型、手术时间以及复杂程度成正相关[]。另有报道[],医生手术的熟练程度与技巧、术中动作轻柔与否、切口局部的情况等也易引起腹腔感染;术后患者留置引流管、导尿管等创伤性损伤,都可能是引起腹腔感染的相关因素;另一点诱发腹腔感染的相关因素还与术后抗生素不规范使用有关。

2.3预防肝胆外科术后腹腔感染的护理

对于肝胆外科手术术后腹腔感染的护理我们要从术前、术中、以及术后三方面严格把关,护士在执行医嘱时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时刻具有无菌意识,病房管理应注意定期紫外线消毒、通风换气;加强对患者的支持疗法,增加患者的营养补充,指导患者采取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饮食,加强对口腔的护理;术中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避免过多无效的传递;术后加强病房管理做好医护人员手部卫生及病房空气、物体表面、地面的消毒。术后患者的床头桌、病床等每日采用含氯消毒剂消毒,并加强监测;室内温湿度适宜,定时开窗通风,紫外线消毒空气;各项操作需严格无菌;尤其注意加强管道的无菌保护。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协助患者深呼吸,定时给予翻身、拍背协助咳嗽排痰,部分患者遵医嘱给予雾化治疗。严格监测发生感染的征象加强体温、全身症状以及各引流情况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鼓励早期给予肠外营养支持疗法肝胆术后患者接受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可提高对手术应激的耐受力,维持免疫功能及自身的抗体水平。

3小结

肝胆外科手术发生腹腔感染的机率大,其相关因素可能包括疾病因素和医院因素,因此能够有的放矢的控制腹腔感染的发生是肝胆外科护理工作的一项重任,临床将常规的护理措施与综合护理工作相结合,可以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吕少诚,史宪杰,梁雨荣,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防治[J].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2011,5(2):217-220.

肝胆外科篇5

胆漏是肝胆外科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0.51%-2.40%,如不及时妥善处理,将产生严重后果,甚至造成死亡[1]。现收集了我院肝胆外科自2005年10月一2011年10月共收治肝胆手术后胆漏的28例患者,进行了分析对其发病特点、发生机制、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28例患者均为本院肝胆外科自2005年10月一2011年10月收治的肝胆手术后胆漏的病例,其中,男19例,女9例;年龄34~78岁,平均47.6岁;本组发现患者胆漏的具体时间术后2-4d11例,术后5-7d15例,拔除T管后2例.

1.2胆漏的原因

本组患者发生胆漏的原因:开腹胆囊切除术后3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7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9例;肝外伤术后8例,肝癌行肝叶切除术后1例。

1.3临床表现:

①手术后或T管拔除术后逐渐或突然出现腹痛、腹胀和胆汁性腹膜炎症状、伴畏寒、高热、黄疸。②B超检查显示膈下或周围有积液。③患者的伤口或腹腔引流管引流出过多的胆汁。④腹腔穿刺抽出胆汁样液体。其中13例患者经腹腔引流管或瘘口泛影葡胺造影后确诊。

1.4治疗方法

明确诊断后要给予患者右侧卧位或半卧位状态,禁食,胃肠减压,保持腹腔引流管通畅、抗感染、抑制消化酶分泌,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1-3]。全身症状轻微,腹腔引流通畅且引流量逐渐减少,胆总管通畅,B超或CT提示肝下积液不多的患者可采取非手术治疗。特别是对于没有腹腔引流的患者,则要在B超的引导下进行腹腔穿刺置管引流,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4,5]。

1.5治疗结果

本组非手术治疗25例:原有腹腔引流管且引流通畅者19例,拔T管后重新经T管瘘道置管引流者2例,在B超引导下行腹腔穿刺置管引流者4例,再次手术者3例。手术治疗组3例于术后14—18d出院.平均住院16d;非手术治疗25例,住院时间8~26d,平均13.5d,除1例肝癌患者行肝叶切除术带管出院外,其他患者均痊愈出院。

2形成胆漏的原因

引起胆漏的主要原因有很多,常见的有:①胆道T管引流术后窦道形成缺陷。②胆管损伤术中没有及时发现,导致胆管损伤。③严重肝外伤手术创面断裂的胆管未予结扎或结扎不牢、松脱,等[6-8]。

3胆漏的处理

对于处理胆漏的问题上,必须根据具体情况来作出具体措施。从大致上来说,主要分为基本治疗原则必须确诊引流是否充分和通畅。传统的治疗方法有两种:一是二次手术,通过二次手术的修复,帮助患者摆脱病痛。其次就是利用腹腔穿刺引流、控制感染和营养支持的方法进行治疗[9]。

4讨论

胆漏是指胆汁或含有胆汁的液体通过非正常途径流出。是肝胆外科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肝胆术后引起胆漏的主要原因是:①胆道术后拔除T管时窦道形成缺陷发生胆漏[2]。T管窦道是由异物刺激引起的一种增生性组织修复过程,术后14d拔管不会形成胆漏,但多种因素可造成窦道形成缺陷或破裂。主要为:全身性因素.如患者体质差,合并低蛋白血症、贫血、肝硬化、糖尿病、高龄、长期应用激素等及免疫功能缺陷都会影响T管窦道的形成。医源性造成的局部因素,如胆总管血供障碍、术中解剖过度、T管过粗过硬等。②术中没有及时发现胆管损伤。造成胆管损伤的原因除显露、麻醉不满意、解剖变异和病理因素外,术者操作的不规范和思想麻痹也是重要原因[6]。③严重肝外伤手术时,创面断裂的胆管未予结扎或结扎不牢、松脱导致胆漏。有学者报道其发生率可达13%[3]。主要原因是[4]:严重肝破裂伤时常合并有多脏器损伤,术中偏重于快速有效的止血,而忽略了胆管损伤的存在;对于深在的裂伤,往往只作单纯缝合,从而遗漏较大胆管未予结扎。

胆漏的预防措施概括起来不外乎术前充分准备、术中仔细操作、术后完善处理三个环节。①增强术者的责任心,主观上高度重视,术前应熟悉胆道解剖,注意胆道变异,对手术的困难程度应有充分的认识,小心操作,尽量减少医源性胆管损伤;②术前仔细检查,并根据需要给予抗生素控制感染,同时适当采取其他综合支持治疗。③在行胆囊切除时应尽量保留浆膜以便能缝合胆囊床。遇到术中出血时,可用纱布压迫,尽量少用钳夹,以免损伤胆管,对解剖不清者,可常规腹腔引流以利于观察。④手术完成后创面留置合适的引流管并保持引流通畅,同时对营养不良的患者要加强补充营养,以促进创面愈合。

总之,术者在术前熟悉肝胆的正常解剖关系及解剖变异,并掌握肝胆术能正规模式,手术时机的选择、适宜的切口,术后并发症预测,以及正确的处理方法是预防术后胆瘘的关键。术后进行严密的观察,选择正确有效的措施是治疗术后胆瘘,避免造成严重后果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李钟峰,林建生.胆囊切除术后胆漏的原因与预防[J].长治医学院学报,2006,20(2):112—113.

[2]刘昌阔,吴志鹏,孙礼侠.拔T管后胆漏、腹膜炎的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6,31(5):562.

[3]张学功,李洪波,李志宏.肝胆手术后胆漏的原因及预防[J].齐鲁医学杂志,2005,20(3):236.

[4]洪勇,胡虞乾,廖文胜.肝外伤术中胆漏lO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6):3906.

[5]樊嘉,王晓颉.肝切除术后胆漏的处理[J].肝胆外科杂志,2006,14(4):243.

[6]石建平,朱勤.医源性胆管损伤的体会(附23例报告)[J].海南医学,2008,19(7):42.

[7]李波。朱百鹏,粱震.肝胆外科手术后10例胆漏的原因及预防[J].安徽医药,2010,31(10):55.

肝胆外科篇6

面进行列表,将上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总结,从而找寻肝胆外科手术后胆漏的原因。结果:胆部操作比肝部操作易导致胆漏,60岁以上

患者比60岁以下患者易导致胆漏,主观因素比客观因素易导致胆漏。结论:综上所述,胆部操作以及年老等是胆漏发生的重要原因,提高

医生的手术技能、增加医生责任心、对医生进行系统手术操作培训,减少手术对肝胆的损伤,是减少胆漏发生率的有效方式之一。而手术过

程中,进行胆管手术时,未及时发现以及处理胆汁渗漏;对于外伤导致的胆管断裂未进行及时的结扎或结扎不牢固;胆道T型引流管未放

置正确导致未形成良好窦道等因素是造成术后胆漏发生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肝胆;外科手术;胆漏发生率;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671-8725(2014)07-0180-01

肝胆系统疾病是消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治疗方法主要有内

科保守治疗和外科治疗[1]。外科治疗常常涉及胆道的切开、缝合以

及引流等,一旦处理不当,极易引起胆漏,带来严重的并发症[2]。

探究肝胆外科手术后胆漏的原因,能有效指导医生采取有效的治

疗措施。为研究探讨肝胆外科手术后胆漏的原因,现对8例胆漏

的患者进行分析总结,现报道如下。

1肝胆外科手术后8例胆漏患者的资料

8例患者为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肝胆疾病患者,男5例,女3例。年龄50岁~66岁,平均年龄

(60.45±0.37)岁。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肝胆外科手术后胆漏。对

于采取外科手术治疗的8例患者,手术为胆部操作的患者数为7

例(经调查,接受胆部操作的患者总数为650例),肝部操作的患

者数为1例(经调查,接受肝部操作的患者总数为150例);8例

患者中小于60岁的患者数为2例(经调查,接受治疗的患者中,

小于60岁的患者总数为420例),大于60岁的患者数为6例(经

调查,接受治疗的患者中,大于60岁的患者总数为380例);8例

患者中,因主观因素(如:医源性因素导致的胆管损伤等)导致

胆漏的患者数为6例(经调查,患者总数为800例),因客观因素

(如:双胆囊管畸形导致的胆漏等)导致胆漏的患者数为2例(经

调查,患者总数为800例)。

2观察指标及方法

将上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分组列成表格,从而进行分

析总结,以便寻找寻肝胆外科手术后胆漏的原因。

3结果

3.1手术部位不同

从以下数据可以看出,胆部操作组胆漏发生率(1.08%)比肝

部操作组胆漏发生率高(0.67%),在一定程度上提示胆漏发生可

能与手术部位相关。

表1不同手术部位手术后胆漏发生情况对比

组别胆部操作组肝部操作组

患者总数(例)650150

胆漏患者数(例)71

胆漏发生率(%)1.080.67

3.2患者年龄不同

从以下数据可以看出,60岁以上患者胆漏发生率(1.58%)比

60岁一下患者胆漏发生率(0.48%)高,在一定程度上提示胆漏发

生可能与年龄相关。

表2不同年龄手术后胆漏发生情况对比

组别<60岁患者组>60岁患者组

患者总数(例)420380

胆漏患者数(例)26

胆漏发生率(%)0.481.58

3.3主、客观因素不同

从以下数据可以看出,主观因素组胆漏发生率(0.75%)比客

观因素胆漏发生率(0.25%)高,在一定程度上提示胆漏发生可能

与主、客观因素相关。

表3不同因素影响手术后胆漏发生情况对比

组别主观因素组客观因素组

患者总数(例)800800

胆漏患者数(例)62

胆漏发生率(%)0.750.25

4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

的提高,生活方式以及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随着交

通方式的改进,发生交通事故以及其他外伤等的人越来越多,导

致发生肝胆等消化系统疾病的概率越来越大。内科保守治疗以及

外科手术治疗是治疗肝胆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而外伤以及严重

的肝胆疾病,如:肿瘤等,则主要依赖外科治疗。外科手术治疗

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是胆漏,其会引发腹膜炎等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以及预后,正确找寻胆漏的发生原因则

能指导医生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胆漏是一种区别于有瘘管形成的、只有胆汁从胆囊中渗漏到

腹腔的一种术后并发症,常在术后短期内出现,起病急骤,后果

严重,若没及时诊治,常常严重影响患者健康以及预后,甚至导

致患者的死亡。

肝胆外科手术后胆漏的原因,经分析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1.外科手术治疗时,由于对组织的切开以及周围组织的损伤,

导致胆囊组织周围的解剖结构发生改变,使其微环境改变,使胆

囊周围发生炎症、水肿以及血供障碍等,都导致胆囊等组织发生

炎症以及愈合延迟等,增加胆漏的发生机会。而内科保守治疗则

不对胆囊三角等部位进行人为改变与损伤,使得胆漏的发生率大

大降低。

2.一般涉及胆道的手术,都会进行切开、缝合胆道以及对胆

汁引流等操作,常常改变了胆道的结构,容易发生胆漏。

3.年老患者身体素质大大降低,伤口恢复慢,免疫力较为地下,

创伤面不易愈合且易发生病变,最终导致胆漏的发生。

4.有些医生对胆囊三角等胆道系统解剖结构不甚了解,手术过

程中常常操作不当,且有时为了追求手术速度,一味加快手术过

程,导致手术过程不够细致,常常造成胆囊的医源性损伤,导致

胆漏的发生。有些医生未经系统的腹腔镜操作培训就进行腹腔镜

手术,或是为了减小窗口则将切口开的很小,导致视野不清晰,

或难以精确的支配手上的动作,导致肝胆的损伤。胆囊三角解剖

不清时强行行胆囊切除术,或是当胆囊部位已经发生水肿、粘连

等解剖层次不清时,仍实施常规手术方式,导致肝胆的损伤。

手术过程中:进行胆管手术时未及时发现以及处理胆汁渗漏;

对于外伤导致的胆管断裂未进行及时的结扎或结扎不牢固;胆道T

型引流管未放置正确导致未形成良好窦道等因素也是造成术后胆

漏发生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外科手术中胆部操作以及年老等可能是胆漏发生

的重要原因,但由于数据提取量较少,所以如果想要进一步分析

相关程度需要做深入探讨研究。但是,提高医生的手术技能、增

加医生责任心、对医生进行系统手术操作培训,减少手术对肝胆

的损伤,仍然是减少胆漏发生率的有效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郭军,张生斌,宋士鹏,等.35例肝胆手术后胆漏的临床分析

[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2,28(68):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