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知识大全(精选8篇)
天文知识大全篇1
【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如《鸿门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如《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农历的六月、七月相当于公历的七月、八月。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
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这里指冬至。
天文知识大全篇2
太阳系各大行星的卫星:
1、水星和金星没有。地球一个。火星有两个迷你小卫星,分别是火卫一和火卫二,这两颗都是形状不规则(非球类)的天体。天文学家认为,火卫一的内部可能是个巨大的冰库。
2、木星是太阳系中拥有最多卫星的行星,现已知卫星的数量已经达到79颗之多(你看天空中有79个月亮……)。木星最大的四个卫星都是由伽利略发现的,所以统称为伽利略卫星。
木卫一:拥有400座活火山。
木卫三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卫星,其直径大于水星,质量约为水星的一半。同时,木卫三主要由硅酸盐岩石和冰体构成,星体分层明显,拥有一个富铁的、流动性的内核。人们推测在木卫三表面之下200公里处存在一个被夹在两层冰体之间的咸水海洋。木卫三是太阳系中已知的唯一一颗拥有磁圈的卫星,其磁圈可能是由富铁的流动内核的对流运动所产生的。
3、土星拥有62颗已确定轨道的天然卫星;其中土星的第三大卫星:土卫八的表面一半黑一半白,这些黑色物质是什么,怎么会形成这些黑色表面,目前还不得而知。
4、天王星拥有5颗主群卫星;海王星已发现14颗天然卫星。
5、冥王星有5颗卫星。其中有一颗超大的卫星,即卡戎,其直径超过冥王星直径的一半。两者互相绕转,因此共同质心在冥王星外面。科学家认为它们是一个双星系统。由于冥王星和卡戎的质量差距不大,而且距离较近,两者互相被潮汐之力锁定,相互永远面对同一面。另外它们绕转的方向几乎其他八大行星公转的方向垂直。
天文知识大全篇3
一些关于太阳的知识:
1、起源与现状:太阳是在大约45.7亿年前在一个坍缩的氢分子云内形成,它是一颗光谱为G2V的黄矮星。黄矮星的寿命大致为100亿年,目前太阳大约45.7亿岁。在距离它17光年的距离内有50颗恒星系。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有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它几乎是热等离子体与磁场交织着的一个理想球体。
太阳直径大约是139万km,相当于地球直径的109倍;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30万倍,质量大约是2×10³⁰kg(2000亿亿亿吨,地球的33万倍)。太阳平均密度为1.409克/立方厘米,约为地球平均密度的0.26倍。从化学组成来看,现在太阳质量的大约四分之三是氢,剩下的几乎都是氦,采用核聚变的方式向太空释放光和热。
2、核能的发现:长久以来,太阳的神秘燃烧现象一直困扰着人类——如果太阳全是煤组成的,那它只能燃烧几千年,可是太阳已经稳定地燃烧了50亿年:它到底在烧什么?
地球距离太阳1.5亿公里,太阳光经过这么漫长的距离之后,到达地球的辐射只是太阳总输出的22亿分之一,然后地球生物圈现在利用的太阳能还不到太阳入射功率的千分之一,这其中2/3(约4E13瓦)是光合生物在利用,人类文明总功率只占1/3,也就是太阳光的1/22亿×1/1000×1/3就支撑人类发展出了整个文明。对此,20世纪之前的科学家只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现象:太阳的燃烧,是我们无法想象的燃烧。
对太阳燃烧奥秘的破解,来自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质能关系式E=mc²,这个公式告诉我们物质的质量与能量之间的转化关系。由此我们才明白,太阳的燃烧不是物理燃烧而是核燃烧。人类终于发现了核能的奥秘。
1939年初,德国化学家O.哈恩和物理化学家F.斯特拉斯曼发表了铀原子核裂变现象的论文,核武器随后诞生了:1945年8月6日、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人类拥有了可以摧毁自身文明的能力。这是横亘在人类文明前方的一道大考题:只有理性战胜利益的争夺,人类才能免于被核武毁灭的命运。
这就是费米悖论-大过滤器理论的其中一个答案:所有星球文明在向星际文明进发的过程中,都将毁于核战。
无论如何,核能的发现都是原始人发现火的功用之后人类文明的又一次飞跃。
3、太阳的结局:【红巨星】-【白矮星】-【黑矮星】。
日常阶段:太阳由于引力所造成的塌缩,不仅引发核聚变,而且塌缩的压力还是约束核能聚变极好的容器。在太阳内部,每秒大约有五亿吨左右的氢原子在巨大的压力下进行着核聚变,其中约有四百万吨物质转化为能量。每秒消失四百万吨物质听上去很恐怖,但是相对于太阳质量来说连九牛一毛都算不上:太阳自存在以来,只损失了万分之一的物质,这些物质的质量只相当于100个地球。
红巨星阶段:在大约50至60亿年之后,太阳内部的氢元素几乎会全部消耗尽,它的核心将发生坍缩,导致温度上升,这一过程将一直持续到太阳开始把氦元素聚变成碳元素,那时它将成为一颗红巨星:它的氦核心为抵抗引力而收缩,同时变热;紧挨核心的氢包层因温度上升而加速聚变,结果产生的热量持续增加,传导到外层,使其向外膨胀。
以上就是流浪地球这部电影中,地球要出去流浪的原因,只是大刘把太阳爆发的时间提前了几十亿年。
白矮星阶段:当太阳的核心温度达到1亿K时,氦聚变将开始进行并燃烧生成碳。由于此时的氦核心已经相当于一个小型“白矮星”(电子简并态),热失控的氦聚变将导致氦闪,太阳将吹出余生最猛烈的太阳风,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它的核心将变成一颗体积只有几千公里直径的致密球体,体积只相当于地球大小,温度极高,密度极大,这就是白矮星。
黑矮星阶段:太阳变成白矮星后,其能量还会不断地向空间散发,温度持续降低,刚开始还和其他亮星一样,可以用望远镜观测到,但最终,它将不再发出可见光,成为了一颗黑矮星,只能通过射电、X射线、伽马射线等探测到。虽然太阳最终只剩下了残骸,但是这颗残骸有可能成为碳结晶:一颗如地球般大小的钻石。
天文知识大全篇4
【月亮的别称】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别称可分为: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天文知识大全篇5
【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孔雀东南飞》:“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欧阳修《醉翁亭记》:“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永遇乐》:“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民间有七夕乞巧的风俗。传说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如《冯婉贞》:“咸丰庚申,英法联军白海入侵。”咸丰,皇帝年号;庚申,干支纪年。“六十甲子”依次是: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
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
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
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
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指南录>后序》“德祐二年”、《雁荡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宗年号)等。
(3)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为辛亥。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e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祭妹文旷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在这篇天文知识大全文章中,我们介绍了天文学的基本知识,包括宇宙的形成、恒星的演化、行星的特性等方面。通过学习天文学,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宇宙,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和作用。天文学的发展历程漫长而辉煌,而我们今天所拥有的知识也正是前人智慧和努力的结晶。让我们一起继续探索宇宙奥秘,感受宇宙的壮美和神秘!
天文知识大全篇6
柯伊伯带:海王星距离太阳约30AU,他的外围直到距离太阳约55AU这个范畴是柯伊伯带。如今已有约1000个柯伊伯带天体被发现,直径从数千米到上千公里不等。
1、冥王星:1930年2月18日,克莱德·汤博根据美国天文学家洛韦尔的计算发现柯伊伯带中已知的最大天体:冥王星。冥王星主要由岩石和冰组成,质量相对较小,仅有月球质量的1/6、月球体积的1/3。冥王星的轨道离心率及倾角皆较高,近日点为29.7AU,远日点为49.3AU。冥王星以特殊的椭圆形轨道绕行太阳,公转周期长达248地球年,冥王星因此周期性进入海王星轨道内侧。海王星与冥王星因相互的轨道共振而不会碰撞。在冥王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上光需要5.5小时到达冥王星,因此它的地表极冷,约在摄氏零下238度至218度之间。它有超过1600公里厚的大气层。
2、阋(xì)神星:2005年柯伊伯带中的阋神星被发现,它比冥王星质量多出27%,但体积略小。此发现直接导致了冥王星被开除出大行星序列,重新定义为矮行星。
奥尔特云:奥尔特云是一个假设包围着太阳系的球体云团,距离太阳约1光年。天文学家估算奥尔特彗星云里可能有1000亿颗彗星,我们熟知的76年来一次的哈雷彗星应该就是来自于那里。天文学家普遍认为奥尔特云是50亿年前形成太阳及其行星的星云之残余物质。出了奥尔特云,才算是真正离开了太阳系。
天文知识大全篇7
二十八宿与国分野: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国:郑、宋、燕、越、吴、齐、卫、鲁、魏、赵、秦、周、楚。
州:兖州、豫州、幽州、江湖、扬州、青州、并州、徐州、冀州、益州、雍州、三河、荆州。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唐代卫象诗“辽东老将鬓有雪,犹向旄头夜夜看”,旄头亦指昴宿,诗句表现了一位老将高度警惕、细心防守的情景。
【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如曹植“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壁宿】指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两颗星组成,因其在室宿的东边,很像室宿的墙壁,又称东壁。唐代张说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形容壁宿是天上的图书库。
天文知识大全篇8
太阳系各大行星的星环:四大类木行星都有星环。
1、土星环是太阳系行星的行星环中最突出与明显的一个,环中有不计其数的小颗粒,其大小从微米到米都有,轨道成丛集的绕着土星运转。土星环里水和冰粒子占了99.9%,其范围是从7万km延伸到1600万km左右。
土星的环是由众多小环和环之间的巨大空隙构成的,环有几千道,比唱片还多的多,密密麻麻的,主要分为外侧的A环和内侧的B环,中间的卡西尼环缝有4800km宽,可以放下一个月球。
科学家认为土星环可能只有少于1000万年的历史,当时一颗多冰彗星被“吸入”土星轨道并被巨大的引力场撕成碎片,这些碎片最终形成了星环。
2、木星的行星光环仅为4环;
3、天王星有13个星环;
4、海王星有5个星环。
◎顺便向大家报告一下,地球的卫星和太空垃圾也快成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