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康复运动的运动方式范例(12篇)
高血压康复运动的运动方式范文篇1
【关键词】电话回访;老年高血压;生活方式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688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136-02
高血压是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老年高血压是由于大动脉粥样硬化,周围小动脉阻力增高,对血压的整合调节能力下降引起的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的临床症候群。据资料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发病率在40%以上[1]。高血压给老年人造成心、脑、肾功能等多方面的损害,虽然高血压病对于患者健康具有严重的危害性,但是高血压病可防可治。良好的生活方式对于控制血压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大多数高血压患者特别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对此缺乏相关保健知识,过度依赖药物控制,忽视生活方式对于血压的影响。要彻底改变这种局面,必须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意识,强化健康宣教效果,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开辟了健康宣教新的途径。
近2年来,笔者所在科室科对老年高血压出院患者实施电话回访,进行健康宣教,帮助其建立良好生活方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笔者所在科室从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中随机抽取145例,其中75例作为电话回访的观察组,男性40例,女性35例,最大89,最小63,平均年龄72.4岁。70例作为电话回访的对照组,其中男性37例,女性33例,最大年龄85岁,最小年龄61岁,平均年龄74.5岁。2组患者住院期间治疗护理基本相同,只是对观察组出院后持续开展了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而对照组出院后则未开展。
1.2实施方法
1.2.1建立回访患者档案设置电话回访登记本,在患者出院当日,由责任护士负责登记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电话、诊断、出院时间等资料。电话回访后详细记录回访的时间、内容及相应的健康指导、生活方式、血压控制情况等,建立详尽档案。
1.2.2回访护士的选择最好选择患者住院期间的责任护士担当其回访护士,这样即能够了解患者的病情,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对选择的护士加强老年人心理、沟通技巧方面的指导,使其能够在进行电话式健康回访的过程中,能和患者有良好的互动,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健康宣教的效果。
1.2.3电话回访的时间选择自患者出院之日起算起,1周内给予第一次电话回访,1个月内给予第二次电话回访,以后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安排回访次数。
1.2.4回访内容回访是先由责任护士主动自我介绍,询问患者病情、了解患者当前的情绪、饮食、运动、戒烟限酒、监测血压、复诊等方面的情况。根据患者所提供的信息,护士依照具体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指导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解答患者的咨询,告知患者复诊的时间。最后详细的记录本次电话回访的内容。
2效果
将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统一问卷调查,了解患者出院后在保持情绪稳定、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自我监测血压、按时复诊等生活方式的情况,见表1。
3讨论
3.1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有助于老年高血压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在电话回访中,护理人员向患者详细说明情绪激动造成血压升高的机理,使患者认识到情绪波动会对血压产生影响,紧张、兴奋的情绪都能使血压升高。提醒老年高血压患者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心理调节能力,注重修身养性,保持愉快心情,使血压维持稳定。
3.2电话回访让老年高血压患者了解到合理饮食是防治高血压的有效方法之一在电话回访中,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减少钠盐摄入。根据WHO建议高血压患者每天食盐的摄入量控制在6g以内。提醒患者主餐要定时定量,以清淡食物为主,鼓励患者尽量食用含不饱和脂肪酸丰富的花生油、玉米油等植物油,减少进食肥肉、动物内脏、黄油、鱼籽等含动物脂肪及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高血压患者饮食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以1∶1∶1较为适宜[2]。饮食中蛋白质以乳制品、鱼类、瘦肉、豆类为主,应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补充钙、钾和镁。
3.3通过电话回访要求患者长期坚持适当的运动护理人员应当建议患者根据自身病情和年龄,选择那些体力消耗不大、动作简单的运动方式,如慢跑、太极拳、健美操等,避免竞技性运动。每周运动3-5天,每次20-60分钟,运动量应结合病人的基础心率、运动时血压变化和自觉症状选择。
3.4通过电话回访使老年高血压患者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尽可能地戒烟限酒吸烟不仅能使血压暂时升高,还是脑卒中等高血压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饮酒也被认为是独立的危险因素[3]。护理人员应建议高血压患者完全戒烟,不宜多饮酒,不提倡饮高度烈性酒。
3.5通过电话回访护理人员应患者认识到在家庭自我监测血压的重要性,帮助患者学习正确适用血压计的方法,定时监测血压状况,为调整药物剂量、种类、用药时间提供依据。告知患者一般正常人每日血压波动在2.7-4.0千帕(20-30毫米汞柱范围内,在无降压药的影响下睡眠能导致血压下降20%左右(女性更明显,血压最高点一般在上午9-10时及下午4时至晚上8时,血压最低点在午夜1-3时。通过在家庭自我监测血压,避免了老年高血压患者在医院检测的奔波之苦,便于自己随时掌握血压变动情况,有效地预防血压剧烈变化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
3.6通过电话回访使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遵医复诊率得到提高高血压病是可控制的慢性病,病程长,对于一些老年高血压患者,需要终身治疗,因此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情酌情调整治疗方案,科学、规律地用药,有助于提高治疗疗效。所以,老年高血压患者按期复诊尤其重要。通过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了高血压病的危害性和危险因素,增强了自我管理能力,也认识到了复诊的重要性,复诊率明显提高。
4结论
高血压病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疾病,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不良的物理因素及社会环境相关,老年高血压患者更因为其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素质不同于中青年患者,控制血压在措施上不能单纯依靠药物,积极有效的健康教育是对老年高血压病干预的一种重要手段。电话回访是健康教育的一种新形式,在电话回访过程中,能增加医患双方的主动性,缩短医患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护理人员可以为老年高血压患者提供温馨的个性化指导。作为一种新型、开放式的健康教育模式,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符合现代护理模式中护理场所由医院向社区、家庭延伸的护理观念,增强了老年高血压患者对于维持自身健康的责任感,促使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自我保健,对于维护老年高血压患者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方蕾.家庭血压监测研究[J].护理研究,2012,12(J:3172-3173.
高血压康复运动的运动方式范文篇2
【关键词】康复;心室功能障碍;
effectofrehabilitationexerciseon74patientswithchroniccardiacinsufficiency/jinyanrong,yanghaiyan//chinesejournalofcardiovascularrehabilitationmedicine,2009,18(4):315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whethercardiacrehabilitationexercisecanimprovetheheartfunctionofpatientswithchroniccardiacinsufficiencyandevaluateitssafety.methods:atotalof74patientswithcardiacinsufficiencyreceivedrehabilitationexercisetraining8to12weeks,thecardiopulmonaryfunctionofallcaseswasexaminedbeforeandafterexercisetreatment.results:comparedwithbeforeexercisetreatment,theheartratesofpatientssignificantlydecreasedafterrehabilitationexercisetreatment[(98.72±6.24)beats/minvs.(72.43±6.38)beats/min,p<0.05];systolicbloodpressure,diastolicbloodpressureandratepressureproduct(2498.27±60.54)vs.(1354.21±58.15)alsodecreasedafterexercise(p<0.01all);exercisetolerancealsoimproved[(30.12±10.67)minvs.(50.35±12.78)min,p<0.01).therewerenoseriouscardiovasculareventshappened.conclusion:rehabilitationexercisetrainingcanimproveheartfunctionandexercisecapatityinpatientswithchroniccardiacinsufficiencyandissafe.
keywords:rehabilitation;ventriculardysfunction;exercisetherapy
心功能不全是威胁人类健康,影响患者及其家庭生活的主要疾病之一。虽然许多治疗方法如溶栓、经皮冠状动脉成型术等的广泛应用,为患者提供了更大的生存空间,但仍有不少的患者存在复发,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运动和危险因素的控制,可以降低冠心病人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心脏康复运动治疗可以使患者运动耐力增加15%~25%[1]。本研究通过对74例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康复运动的观察,发现通过康复运动,患者的心功能及生活质量均明显改善,现将临床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5年至2007年在我院内科住院治疗的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74例,男53例,女21例,年龄49~74,平均(70.63±12.09)岁。冠心病73例[稳定型心绞痛60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支架植入术后4例、陈旧性心梗5例、缺血性心肌病4例]、扩张型心肌病1例。纳入标准:纽约心功能分级为2~3级的心功能不全患者[心脏彩超显示左室射血分数(lvef)<50%]。
1.2方法
(1)运动锻炼方法及内容:在康复治疗室进行运动治疗。全部受检对象在安静状态下测心率、血压并进行心电监测。运动方式为慢跑、踏车、摇臂运动和划船。医生根据患者体力的不同、运动形式的不同予以运动处方,并根据运动情况适时调整。运动频率每周2~3次,运动康复治疗周期为8~12周。运动治疗过程中以心身舒适为度;(2)运动强度:运动强度设计为,运动中脉率=最大摄氧量百分比(vo2max%)×60%,靶脉率=170-年龄,或者用karvonen方法。运动训练时的自感劳累分级(rpe)在12~16级[2],以稍强达到出汗为宜。康复训练过程中运动量增加:通常rpe数值在训练后降低时,运动强度可以增加,加量的目标是增加最大心率的5%~10%。踏车运动的心率比活动平板时心率低6次/min,摇臂运动时低12次/min,且持续20~30min。每次运动前进行5~10min的预热活动,运动结束时有5~10min的缓慢减速期;(3)停止运动指标:运动时出现心绞痛、心悸、胸闷;频发室性早搏(10次/min);缺血性st-t下移≥0.2mv或较安静时下移≥0.1mv[3,4]。
2结果
在康复训练治疗过程中,有两位患者因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胸闷加重,监测心电图见st-t缺血性下移0.1~0.15mv而中断治疗。有5位患者因未能坚持完成康复训练全过程而退出,2例因膝关节疼痛不能坚持训练退出,有67例患者完成本研究训练。
在康复治疗预热期,少数患者会出现一过性血压明显增加,部分收缩压增加幅度≥30mmhg,对无不适的患者,仍然继续进行治疗,这些患者血压约在5~8min后逐渐下降,少数患者出现轻微头昏,此时需减慢运动速度,延长预热活动时间,患者症状均可缓解。表1本研究康复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
锻炼治疗后的心率小于锻炼前的心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收缩压乘积指标均显著低于运动锻炼前的数值(p<0.01),运动耐力显著增加(p<0.01)。
3讨论
运动训练是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科学训练可增加心功能不全患者运动耐量。humphrey等[5]认为,慢性心衰患者进行高强度有氧训练、间断性训练和抗阻训练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况,提高运动耐力,改善心脏功能和骨骼肌功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外周血流,改善神经控制,提高生活质量,并且安全性已经得到证实。因为运动耐量取决于骨骼肌和外周组织状况[3],故而,心功能不全患者经过分级运动可以改善骨骼肌和外周循环的异常状况而提高生活质量。本研究发现心功能不全患者经过有氧训练,自身体力状况和心功能状况有所提高,心悸胸闷发作明显减少,生活乐趣和自信心增加,说明心脏康复治疗对心功能的改善与恢复是积极有效和安全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要严格掌握适应症,老年患者训练前的预热阶段和运动结束前减速时间应适当延长,运动过程中出现头晕者应减慢运动速度,以患者心身舒适为度,对心功能稳定患者,可在社区开展此项服务。
【参考文献】
[1]pashkowfj,dafoewa.clinicalcardiacrehabilitation;acardiologist′sguide[m].secondedition1999:14.
[2]borgg.physiologicalbasesofperceivedexertion[j].medscisportexerc,1982,14:377-381.
[3]洪华山,林岚,董现峰,等.长期运动训练使慢性稳定型心力衰竭患者标准药物治疗疗效更佳[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8,17(1):1-4.
[4]刘江生.心脏康复//陈在嘉,高润霖.冠心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高血压康复运动的运动方式范文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4)27-0079-04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healtheffectofeducationpathwayonrehabilitationofpatientsfor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MethodsThefirst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included115casesofpatientswererandomlydividedintoobservationgroup(n=58cases)andcontrolgroup(n=57cases),withthesametreatmentandthegeneralcareprogram,thecontrolgroupreceivedconventionalhealtheducation,whiletheobservationgrouptreatedwithrehabilitation,educationpath.ResultsAfterPCI6months,theinterventiongroupobservedrateofbloodpressure,aerobicexercisestandardratewere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econtrolgroup(P
[Keywords]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Coronaryarterydisease;Healtheducation;Clinicalpathway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心脏功能衰减,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临床症状,危及患者生命健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可快速介入疏通冠状动脉狭窄部位,重新建立心肌灌注,解除缺血缺氧状态,恢复心肌功能,是临床治疗冠心病的高效手段,已得到广泛应用。然而PCI术后仍存在较高的再狭窄发生率[1,2],因此术后心脏功能康复需要患者进一步治疗和危险因素控制以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甚至改变血管病变进展,从而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再发率,提高长期预后效果[3]。危险因素控制和生活方式改变密切相关,依赖于患者长期的自我管理。为提高PCI术后康复效果,本研究将康复教育临床路径化,对患者进行教育干预,并探讨其对患者危险因素控制、自我效能和健康行为的作用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7月我院完成首次PCI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冠心病诊断标准;②年龄18~80岁;③首次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成功完成手术;④意识清晰,具备正常沟通交流能力;⑤术后住院时间≥6d。排除及剔除标准:①合并严重手术并发症,心脏康复危险分层属高危;②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③精神疾病史;④手术失败;⑤出院后失访者。符合纳入条件的患者12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1例,剔除严重手术并发症和出院后失访者7例后,观察组58例,对照组57例。其中观察组男34例,女24例,年龄42~76岁,平均(61.24±8.39)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21例,高中23例,初中及以下14例;对照组男35例,女22例,年龄45~78岁,平均(63.12±7.93)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20例,高中25例,初中及以下1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同方案的常规PCI术前评估、PCI及药物治疗,围术期常规护理。对照组由护士利用查房时间进行常规入院教育、健康宣教、出院指导。观察组根据ACC/AHA的PCI指南[4]中相关疾病知识、二级预防措施内容及2006年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PCI术后康复程序[5],结合关于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和PCI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相关文献研究的循证结果[6-10],制定康复教育路径。第一阶段为术前教育:①患者入院后常规进行入院教育,熟悉病区环境、医务人员及注意事项;②以介入手术相关知识为宣教要点,其中着重解释介入手术目的、过程、注意事项、术中配合、术后并发症及预后;③给予心理安慰缓解术前紧张焦虑情绪,指导心理调适方式,如深呼吸、听音乐等。第二阶段为术后康复教育(术后1~7d):①冠心病一般知识的宣教和巩固:包括病因、诱因、膳食原则、日常起居、治疗方法,重点介绍危险因素和急性发作时的自救方法,指导日常危险因素控制的措施,针对患者存在的具体危险因素类型进行针对性指导,如血压、血糖、血脂的监控,吸烟、肥胖的管理;②介入术后相关知识宣教:包括效果观察、用药指导、饮食、康复期日常生活注意事项,以体位和活动要求、并发症观察为重点,增加患者对手术情况及效果的了解,消除顾虑;③运动指导:进行康复状态评估,并根据相应康复程序制定运动处方(第1天绝对卧床;第2天以床上活动为主,主动活动对侧肢体,术后36h后可活动穿刺侧肢体,每次活动10~20min,休息15~30min;第3天可下床站立和短距离行走,每次约20~25m,休息15~30min,需在有人看护情况下进行;第4天行走距离可增加至75m;第5天行走距离可增至200m或上下1层楼;第6天以后运动时间和量均可加倍,并根据自身体能适当增减);④心理康复指导: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状态给予疏导和调节指导,加强与家属交流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家庭支持条件。第三阶段为出院早期康复教育(出院后2周内):出院时将患者目前各项指标、控制目标、危险因素控制方式、复诊时间记录于患者健康手册上,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自我管理并记录监控数据,每周定期电话回访并收集患者记录数据进行监督。第四阶段为出院长期康复教育(出院3周以后):每2周定期进行电话回访,了解复诊情况和康复效果,及时给予心理、运动、饮食方面指导,每月进行1次健康讲座,对冠心病和PCI术后一般知识和最新资讯进行专题介绍,巩固和更新患者获取的健康信息。
1.3评价指标
术后6个月进行效果评价:危险因素控制情况(吸烟率、血压达标率、体重指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有氧运动达标率),血压达标为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危险因素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血压达标率、吸烟率、有氧运动达标率、体重指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6个月,两组均无再狭窄病例,干预后观察组血压达标率、有氧运动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2.2两组干预后自我效能及健康行为比较
PCI术后6个月,观察组干预后GSES量表自我效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管壁顺应性下降,管腔狭窄导致心肌缺血缺氧,PCI可迅速达到再通效果,但并不能改变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和进程,再狭窄发生率较高,术后仍需坚持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严格遵循血压、血脂、血糖目标进行控制,减少不良生活方式带来的危险因素对疾病进程的影响。研究显示,早期进入康复程序可显著增加术后心血管系统获益,减轻血管病变导致的冠脉硬化负担,降低再狭窄率,提高远期预后[13]。长期以来,患者康复教育主要由护士承担,但由于护理工作繁重,人员缺乏培训和宣教时间的零散成为阻碍患者获得及时康复教育干预、早期进入心脏功能康复程序原因之一[14];患者对PCI术后康复及冠心病防治相关需求与护士的认知存在差异,也是导致患者无法充分获得针对性康复知识和执行自我管理的原因。可见传统健康教育极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临床路径是一种规范化、程序化的管理模式,可提高临床医疗、护理、宣教等各方面的效率和效果,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管理[15]。本研究将之引入康复教育中,将PCI术后康复程序和相关知识进行科学整合,细化为程序路径,作为护士提供患者教育的指导。
经调查,干预前两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聚集,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较高。控制并减少相关危险因素是获得远期康复效果的关键,而危险因素控制与坚持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密切相关,因此危险因素控制将作为本研究重要的临床观察指标。本研究整个路径各阶段对应患者需求各有侧重地进行教育干预,术后6个月观察组血压达标率、有氧运动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吸烟率、体重指数、糖化血红蛋白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干预组对血压、血糖、吸烟、肥胖等危险因素的控制效果优于对照组。
康复教育路径分为4个阶段,住院期间分布2个重要的教育阶段,主要完成对患者理论知识、自我管理意识、自我管理行为的教育;术前教育重点是通过增加患者对PCI相关知识的认知,减轻患者由于对PCI担忧导致的焦虑情绪,从而更好地配合介入治疗;术后康复教育则主要分为理论教育和运动指导,理论教育以冠心病和PCI术后相关知识为主,其中根据相关文献循证结果,患者对冠心病危险因素和急性发作时的自救方法、PCI术后体位和活动要求、并发症及效果观察的需求最大[7-10],给予针对性的重点介绍;术后早期活动要求和随后运动锻炼处方是进入康复程序的主要内容,早期由于穿刺介入而需要制动,术后2d则可开始适当运动,并逐渐增加运动量,以提高机体运动协调能力和运动功能,加快循环系统功能恢复[6]。
高血压康复运动的运动方式范文
【摘要】目的观察早期康复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的效果。方法选择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68例,随机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4例,康复组按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同时,术后病情稳定即开始肢体功能康复干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及随意自我锻炼,两组分别在术后第1天和术后30天行肌力测定和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康复组术后30天行肌力和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脑出血;康复;治疗
Hypertensivecerebralhemorrhageinpatientswithearlyrehabilitationinterventionefficacy
LiLing
(ThefirstPeople'sHospitalofoperatingroom,YueyangCity,HunanYueyang414000)
【Abstract】ObjectiveObservetheneutrologicaleffectsofearlyrehabilitationinterventiontohypertensionpatientswithcerebralhemorrhage.Methods68hypertensionpatientswithcerebralhemorrhageweredividedintotherehabilitationgroupandthecomparablegroup,eachofthemis34cases.Therehabilitationgroupwastreatedasconventionaltreatmentandcare,atthesametime,afterastableconditionfollowedwithphysicalfunctionalrehabilitationintervention.Meanwhile,thecomparablegroupdidconventionalandself-careandfreeexercise,twogroupswerecheckedstrengthandbarthelindexscoreafterthefirstdayand30days.ResultsThestrengthandbarthelindexscoreoftherehabilitationgroupi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ecomparablegroup.Itappearssignificantdifference.(P
【KeyWords】CerebralHemorrhage;Rehabilitation;Treatment
高血压脑出血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仍是当代医学面临的重大课题。近年来,多数学者主张在发病后,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最大限度地促进功能恢复,减轻残疾[1]。我院康复科自2003年6月致2007年12月对6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34例进行早期康复干预,取得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2004年6月至2008年12月我院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68例,均经头部CT及手术中明确诊断,除外伴有心肌梗死和有认知功能障碍者。
1.2方法
1.2.1分组方法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4例。治疗组:男20例,女14例;平均年龄岁。对照组:男61.2例,女11例;平均年龄62.5岁。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年龄、性别、神志、肌力及ADL评分等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2护理方法对照组按脑部手术后常规治疗、护理及随意自我锻炼;康复组按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同时,术后病情稳定即开始肢体功能康复干预。具体康复干预方法如下:(1)由主管医师及责任护士对患者及家属宣讲高血压脑出血的相关医学知识、早期康复及长期锻炼的重要性,树立患者及家属对战胜疾病的信心,确保患者能积极主动地配合康复治疗,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2)由经过康复专业医务人员以“一对一”的形式对患者进行系统的运动疗法,以Bobath疗法为主,配合其它训练方法,按脑出血的功能障碍特点,循序渐进,训练内容包括床上良性肢放置、定时变换、肢体关节的被动运动、床上翻身运动、起坐训练、床-椅转移训练、站立平衡训练、平地行走训练等,在训练中穿插日常生活能力(ADL)训练和指导,如刷牙、洗脸、更衣、进食等。训练时间安排为每日一次,运动疗法每次45~60分钟。其它时间由陪护和家属帮助训练。(3)配合其它理疗方法,如电针治疗、超短波治疗等。
1.2.2评定方法两组分别在术后第1天和术后30天行肌力测定和Barthel指数评分[2]。
1.2.3统计学方法结果采用X2检验及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30天肌力比较,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后肌力比较
组别n上肢下肢
≤2级≥3级≤2级≥3级
对照组3415191222
康复组34727430
X2值3.994.32
P值
2.2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见表2
表2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X±s)
组别术后第1天术后30天
对照组28.66±11.3252.82±12.58
康复组29.51±10.76*70.19±15.46**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
3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上的多发病,传统观念认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康复治疗应从患者病后2~3周开始,而现在则提倡病后即开始早期的康复训练[3]。有研究表明[4],早期康复干预的脑出血患者再发出血和症状加重的比例并未增加,早期康复对促进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即恢复期康复疗法,并可减少误用或废用综合症。同时有研究表明,脑出血患者康复干预的时间越早,其功能恢复的疗效越好[5,6]。本研究利用Bobath疗法和运动再学习疗法为主的康复干预,通过反射性抑制模式和正常的运动功能训练,诱发来自皮肤、关节深浅感受器的大量信息传入活动和来自大脑中枢的大量运动信息的传出活动,促进大脑恢复功能重组,最终恢复对运动的控制能力。本组患者结果显示:康复组术后30天患侧上下肢体肌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康复组术后30天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王喜全,张京.急性脑出血偏瘫的早期康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1):28-29.
[2]谈跃,任惠.脑卒中现代临床与康复[M].云南:云南科技出版社,1999:99-100.
[3]张玉珍,苏讯,陈尊霞.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训练意义的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4):3-4.
[4]李红玲,贾子善,曲雷.脑卒中的早期康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6,11(2):275.
高血压康复运动的运动方式范文篇5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报告2015》显示:我国目前有2.9亿心血管疾病患者,每年约350万人因患心血管疾病而死亡,是造成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首位原因。甚至有人这样说,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高于死于所有癌症的患者总和。
谣言1:
有心脏病家族史,就一定会得心脏病
虽然有的心脏病会遗传,但90%的心脏病患者发病,是由不良饮食习惯、吸烟、不运动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的。
不良生活习惯会引起胆固醇水平升高等血脂异常情况,从而导致血压升高、代谢综合征或2型糖尿病等疾病,还一定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
如果你有遗传性的高胆固醇、高血压或糖尿病也别担心,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和服药也可以避免或延迟心血管发病风险因素。
谣言2:
“好胆固醇”足够,就可以抵消“坏胆固醇”的不良影响
很多人曾经认为,“好胆固醇”足够,就可以抵消“坏胆固醇”的不良影响。最近的很多研究却显示,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医生们的目光已经逐渐从最初的关注总胆固醇,转向所谓的降低“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尽管“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高确实有益,但是在HDL-C高的同时,你却并不知道同时会有多少胆固醇沉积在你的血管中,引起心脏病、卒中和其他健康问题啊!
谣言3:
只通过饮食调节,就可以将高LDL-C水平降至极低
事实是,如果你的LDL-C水平非常高,那么服用他汀或其他降胆固醇药物来控制血脂才是王道。
原因是,肝脏能产生身体中75%的胆固醇,饮食却只能对其中的25%负责。
有利于心血管的健康饮食能够降低LDL-C,但如果你的LDL-C水平已经非常高或者有冠心病家族史,药物降胆固醇才是最重要的控制胆固醇水平的手段。
谣言4:
如果你有高血压,你肯定有感觉
高血压之所以被称为“沉默杀手”,一个原因就是在产生并发症之前,你根本感觉不到。
事实是,基本你只能通过测量血压来发现高血压。如果你有高血压家族史,21岁或更早之前测量自己的血压作为自己的血压基数,也许是一个监测血压的好办法。
谣言5:
所有脂肪都有害健康
食物中含有4种不同的脂肪,它们并非都有害。
人造反式脂肪(部分氢化植物油)是最坏的脂肪,常见于烘焙食品和加工食品中。这种脂肪会提高LDL-C水平。来自于红肉或黄油等动物制品的饱和脂肪也和反式脂肪一样会提高LDL-C水平。
用健康的不饱和脂肪代替不健康的饱可以降低LDL-C水平。
谣言6:
“超级食品”能预防心脏病
没有哪种食物能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一定的饮食方式也许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
对心血管健康有益的食物包括蓝莓、石榴、核桃和鱼等,但是它们不能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啊……
地中海食中包括全谷类、豆类、鱼类、蔬菜、水果和橄榄油等单不饱和脂肪酸,已被证明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谣言7:
每周2~3小时剧烈运动能够保证心血管健康
如果想要降低冠心病或癌症引发的死亡风险,每周需坚持中等程度以上的运动5-6小时。
你不必为从运动中获益而制定严苛的运动目标或在周末使劲运动,但走下沙发,走出房间的每一次运动都会为心脏带来好处。运动越充分,带来的好处也越多。
请放弃电梯,去走楼梯吧,去逛商场吧,去打扫房间吧,去做各种运动吧……每天30分钟的运动,会让你的心脏感谢你的付出哦~
谣言8:
搭桥手术和支架植入会修复受损心脏
当冠状动脉疾病阻塞心肌供血时,外科医生可以通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使用自身血管在主动脉和病变的冠状动脉间建立旁路("桥"),使主动脉内的血液跨过血管狭窄的部位直接灌注到狭窄远端,从而恢复心肌血供。用支架来支撑阻塞的动脉道理也是一样。
虽然CABG和支架植入后,会让你感觉良好,但是你的疾病却并没有被治愈只是得到缓解,病程仍在继续。
谣言9:
支架比搭桥更安全
虽然CABG是外科手术,但却是国际上公认的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方法,它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减少冠心病死亡风险。
支架置入术比旁路手术创伤小,病人恢复更快也很安全。
但是患者究竟要做哪种手术,却有严格的手术指征,如果医生让你选择CABG,一定是因为你更适合这种手术,别再纠结啦!
谣言10:
女性不用担心心血管疾病
实际上,每年因心脏病而去世的女性比死于乳腺癌的女性还多!
年轻时,男性比女性更易得心血管疾病,但是女性绝经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就和男性基本没有差别了。
高血压康复运动的运动方式范文篇6
【关键词】:脑梗死;主动式运动;高压氧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1-0075-02
近年来,如何降低脑梗死患者的病死率已成为当今的重要课题,我院自2005~2007年采用主动式运动学习加高压氧治疗86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脑梗死患者170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1],并经CT或MRI证实,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86例中,男51例,女35例;年龄36~82岁,平均(61.5±7.3)岁;均于发病1~7天内住院治疗,平均3.9天。对照组84例中,男55例,女29例;年龄38~84岁,平均(62.3±6.5)岁;均于发病1~6天住院治疗,平均3.4天。两组患者治疗前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既控制血压,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应用活血化瘀药物及积极治疗并发症等[2]。观察组: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高压氧治疗和主动式运动学习康复训练综合治疗。高压氧治疗采用ZYC2200/6型卧式医用氧舱,首先空气匀速加压使舱内压力为0.1Mpa(20min),稳压后予以面罩给氧40min,然后开始减压,减压时间为30min,整个过程90min,每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3]。主动式运动学习的内容:①上肢训练主动式上肢外展,内旋,外旋,腕关节屈曲,背屈;②下肢训练主动屈伸膝关节,股四头肌内收,外展,内旋,外旋,足背屈,双下肢四字分腿锻炼,要患者主动式发挥最大潜能训练;③减重步行训练[4]。
1.3评定方法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20天后)由专业评分小组进行评定方法为: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neurotogicalfunctionim-pairment,NFI):按1998年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的方法进行评定。患肢运动功能评定:按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ugl-Meyerassessment,FMA)评定。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ofdailyliving,ADL)能力评定:按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BarthelIndex,MBI)记分法评定。
1.4统计学分析统计学处理方法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均数的t检验分析。
2结果
观察组经高压氧和运动学习康复训练综合治疗后,NFI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FMA及MBI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名项目评分情况见表1。
3讨论
脑梗死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是由于脑缺血的同时伴有脑缺氧、脑水肿;而脑有氧代谢障碍必然会引起一系列脑细胞的病理形态及功能的改变[5]。高压氧治疗能明显提高脑动脉氧分压,增强脑组织的氧张力,有效改善脑缺氧状态,有利于早期缺血缺氧可逆性损害的改善,可使梗死的缺备半影区的脑细胞恢复正常氧供,修复因缺血缺氧所造成的脑细胞损害[6],恢复受损的神经功能,彭慧平等[7]的研究发现,脑缺血再灌注后通过高压氧处理,脑组织中BDNF明显增高,说明高压氧治疗在促进神经细胞生长生化,维持神经细胞的存活和正常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脑功能的恢复是以脑血流及血氧的供给保障为前提,以神经细胞的存活及神经细胞的生长分化为基础,而高压氧治疗正好可以起到这方面作用。主动式运动学习是一种运动训练方法,它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训练视为一种从零开始主动学习训练的过程。它主要以神经生理学,运动医学,生物力学,心理诱导潜能开发为理论基础,以作业或功能为导向加以心理诱导,潜能开发,在强调患者主观参与和认知重要性的前提下,按照科学的运动学习训练方法,对患者进行主动式学习训练,心理诱导,潜能开发,以此恢复其正常的运动程序。主动式学习训练是目前脑卒中瘫痪患者在康复治疗中是一种较好的康复方法,由于能提高患者的主动参与意识,而不是被动治疗康复,并且能促进突触的增生,有效强化神经回路网的可塑性,加强大脑双侧半球的联系,因此可促进患者运动程序功能的早期康复。高压氧治疗的同时进行主动式运动训练,能有效地利用高压氧所产生的物质基础,结合主动式运动学习法,进行功能上的强化,加速神经功能的重塑,也加快了神经功能的恢复,因此,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使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提高。充分证实观察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杂志,1996,29:379.
[2]胡法富,张景丽,方锋,等.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和相关实验指标的检测[J].中国康复,2003,18:86-87.
[3]钟建斌,李协.高压氧急性局灶性和腔隙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临床荟萃,2001,16:1021.
[4]黄晓琳,王平,王伟,等.脑卒中偏瘫患者减重平板步行训练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25:544-547.
[5]郭华,刘青仁,肖平田.高压氧治疗脑梗死研究进展[J].医学临术研究,2004,21:584.
[6]余平,牟燕华.高压氧治疗中的毒副作用及预防[J].临床荟萃,2001,16:71.
高血压康复运动的运动方式范文篇7
【关键词】脑卒中预防康复护理
临床资料:77例患者均系2008-3-2009-3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男41例,女36例,年龄40-68岁,临床诊断符合1998年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均经颅脑ct和(或)mri检查证实,其中脑梗死46例,脑出血31例,平均住院时间为55天。
方法:所有患者在接受常规护理,包括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监测和并发症预防的同时进行早期康复护理,一般在患者病情平稳、神志清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后48h开始配合康复护理。
脑血管疾病是一组由于脑部血管病变或全身血液循环紊乱,所造成的脑组织供血障碍性疾病,又称脑卒中,起病急,死亡率,致残率高,是当前严重影响中老年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社会影响,脑卒中已对青少年构成威胁,发病率以60-69岁为高峰,从40岁以后随年龄增加.因此脑卒中早期防治及康复护理显得极为重要。
1、生活预防护理
1.1脑卒中血压的管理
高血压居脑卒中危险因素之首。血压的高低与脑卒中病灶的性质及类型,病情的进展和好转等密切相关,因而要加强病人的血压管理,严格控制血压。如控制体重,适量的食盐摄入,每天监测血压及使用药物,使病人的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尤其是舒张压〈90mmhg对减少高血压脑出血再发生率是非常重要的。
1.2改善生活方式,加强生活预防
临床上常见病人如厕时致脑卒中,因而对此需要加强护理。必须保证病人安静入睡,睡眠充足。晨起时先慢慢坐起,静息片刻再下床,勿猛起猛蹲。保持大便通畅,注意平时多喝水,食用一些含粗纤维较多的食物和水果,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同时要控制烟酒。据科学认为,主动吸烟和嗜酒是青少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控制烟酒对脑卒中一级预防非常重要
1.3饮食护理
饮食上给予低盐、低脂、低糖、高蛋白饮食。每日食入多种新鲜水果和蔬菜,降低血脂水平。健康的饮食,适当的运动可降低血脂、肥胖等危险因素的发生。因此要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减少动物蛋白等的摄入,增加植物蛋白、单纯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控制体重,均有利于减少脑卒中的发病率。有脑卒中病史的人很容易再发,应定期到门诊做相关检查和制定治疗方案。
1.4气候变化对疾病的影响,应注意预防
要积极向家属和病人宣讲脑卒中的有关医学知识,让他们了解脑卒中的季节影响和预防。
由于病人冬季(12、1、2月份)容易诱发脑出血,夏季(6、7、8月份)容易诱发脑梗死,所以对年老体弱的病人要注意调节温度,对气候的急剧变化要及时调适,防止过冷过热刺激。同时在疾病高发季节,要加强对血流变学、血压、血脂监测,对糖尿病、高血压、血液黏稠度增高的病人,积极治疗,遇有头痛、头晕、呕吐、肢体麻木、乏力、语言不利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到医院就治,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
2、加强肢体和语言的功能锻炼
脑梗塞患者发生肢体偏瘫的人数较多,肢体运动和语言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乃至家庭的社会生活状况。因而肢体运动和语言功能的恢复就成为康复的重点,康复的目标是最终使患者恢复行走和语言清晰,把残疾减轻到最低限度。如肢体停止运动1周即可引起肌萎缩,因此,康复应及早进行,越早肢体功能恢复越好。
2.1首先对患者进行肌力的评估,根据病情确定活动度及活动时间,活动量不宜过大,循序渐进,运动一般按关节活动度进行被动运动,由健侧至患侧,由大关节至小关节,循序进行,对肘、指、踝关节活动要特别注意,每次15-30分钟,每日2-3次,训练程度是被动运动-辅助运动-主动运动,可先在床上进行,根据恢复期情况逐渐练习站立及步行等功能。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交替进行,使全身肌肉不疲劳,每次训练前先按摩10分钟,一般用手掌贴近肢体,从上至下按摩,训练中发现病情变化,应立即暂停。
2.2坐位、站位、行走训练:先取半卧位(抬高床头30度),无头晕心慌等症状时取坐位(抬高床头45—90),以防性低血压。床上能平坐,再进行床边站力,先健侧下肢负重,逐渐过度到双下肢负重。双手扶杆站立—单手扶杆站立—不扶杆站立达到三级平衡。当病人能独立站力和保持平衡后,才能开始跨步动作,逐步达到独立行走。
2.3上肢训练:利用健身球等训练器进行各类关节的屈曲、伸展、内旋、外旋、内收、外展的练习,使手指活动逐步恢复。另外,可学打算盘,打结,翻书等,着重训练手指细致活动功能。
2.4失语对患者生理和心理上造成的不良影响极大,有的甚至超过运动功能障碍,语言训练越早越好。首先帮助患者学习非语言沟通的技巧,取得患者及家属的支持,通过语言与逻辑性的结合,训练患者理解语言能力,指导家属在空闲时间多和患者交谈,促进其发音,在患者耳旁复述常用的简单字、词、句子,和患者讲话,面对面,让患者看着我们的口形学说话,其次借书写方式表达,将日常用语,短语,写在卡片上,由易到难,由短到长教他朗读,或者听录音,反复训练到说绕口令,促进语言功能的恢复。
3、讨论
脑卒中后功能恢复机制是区域性脑功能重建,这是建立在脑的高度可塑性理论基础上,脑的可塑性能通过不断的学习与训练得到强化和巩固。脑卒中后患者的康复护理是一个极其复杂和重要的环节,涉及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重要问题。早期进行防治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极其重要,能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减少致残率,从而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资晓宏,邓云龙,宋治.中风患者康复过程中有关社会心理因素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9(1).
[2]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版.
[3]李树贞,赵曦光.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89.
高血压康复运动的运动方式范文篇8
关键词:脑出血;临床护理
脑出血好发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者中男性较多,容易在冬季发病,发病诱因多是激动的情绪及剧烈的运动。该病致残率和病死率很高,对患者的正常生理功能和心理造成严重影响,给患者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本研究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在2010年1月~2012年7月收治的1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抽取进行了早期康复治疗护理和未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护理患者3个月后的恢复情况,总结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护理措施以及护理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在2010年1月~2012年7月收治的1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其中男75例,女45例,患者年龄为45~75岁,平均年龄为62.7岁。所有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将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护理的患者分为观察组,未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护理的患者分为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以及临床症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治疗护理,对患者进行降压、脱水防治颅高压、止血、营养脑细胞等治疗。观察组在进行常规治疗护理的同时,即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护理:①心理康复治疗。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在进行护理时,要根据患者病情以及实际情况,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患者病情稳定后,要采取一定的护理措施解除患者的焦虑心理,消除其恐惧心理,缓解由于中期病情反复给患者造成的心理压力。做好心理护理工作的同时,也要注意调整患者饮食,合理安排患者作息时间,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保障。②早期运动治疗。早期对患者进行主动和被动肢体运动训练,维持健侧肢体运动功能,提高和改善患侧肢体运动功能,使其血液循环得到有效改善,并对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进行切实有效的预防。③日常生活能力(ADL)训练。依据患者的不同日常生活能力,帮助其采取针对性的自我锻炼护理,如洗漱、进食、更衣训练,入厕训练,床上翻身训练,床边坐位训练,转移移动训练,步行训练等,康复治疗及护理人员首先对患者进行耐心的鼓励、正确的指导和引导,帮助患者掌握自我护理及训练的方法。④语言、吞咽功能训练。在患者清醒早期,应该让患者主动进行口腔训练,进行烟腭闭合和发声训练,舌的运动及吸管吹气训练。也可以让患者跟着预先录制好的标准语训练,但应该合理安排患者的训练时间,如吞咽训练可安排在吃饭时间进行训练,避免患者过于疲劳。
2结果
疗效评价采用以下标准。生活质量评定:采用SF-36简易量表评定患者生活质量,该量表包括8个维度,总分为100分,8个维度评分之和为综合分效,最低得分0,得分越高功能损害越轻,生活质带越高。运动功能评定:采用Fugl-Meyer量表对脑卒中患者治疗后的运动能力进行评定。Fugl-Meyer量表按百分制最高得分100分。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干预前两组患者SF-36评分、Fu91.Meye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FugI-Meyer评分明显提高,SF-36评分除干预后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高血压康复运动的运动方式范文1篇9
关键词社区脑卒中高血压糖尿病社区防治社区康复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388
2006年8月~2011年8月通过对社区居民进行脑卒中健康教育、生活干预、药物控制和康复训练等方法,使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较5年前明显降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资料与方法
淄博市张店区新华医疗社区是一个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小区,全社区约3万余人,50岁以上居民约占总人数的78%。高血压病人和糖尿病病人分别占50岁以上居民的34%和8%。选定50岁以上的居民进行脑卒中防治和康复干预。
方法:⑴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做好脑卒中的一级预防。对50岁以上居民每年查体1次,进行高危因素筛查,实施健康干预。对有高危因素居民,督促其进行戒烟、戒酒、减肥、调脂,控制血压、血糖等;合理饮食,包括限制钠盐的过度摄入,增加钙钾的摄入,降低脂肪和糖的摄入,增加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适度运动,坚持有氧运动,每天至少运动30分钟,每周至少运动5次[1]。⑵药物治疗:①高血压的治疗:本社区50岁以上居民发病率较高,根据患者的性别、有无并发症等,选择不同的降压药。一般使用2种或2种以上降压药联用,做到平稳降压,减少药物剂量依赖性和不良反应。一般病人血压达标值<140/90mmHg,伴有糖尿病及其他高危因素者,其血压达标值<130/85mmHg[2]。常用药物:对一般患者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和美托洛尔或吲达帕胺和美托洛尔等联用;对于伴有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首选缬沙坦和美托洛尔或缬沙坦和贝那普利等联用。根据血压变化调整药物剂量。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积极治疗同时,与上级综合医院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对于血压难于控制或血压波动很大,及时转往大医院,经专科医生诊疗,病情平稳后,再转回社区卫生中心治疗。②糖尿病的治疗:有研究认为,FPG水平>7.8mmol/L,卒中再发的风险增加。对于已经专科医生确诊的T2DM患者,要坚持随访,指导其按时用药。首选口服降糖药,优选消渴丸或格列美脲与二甲双胍合用,根据病情加用罗格列酮等药。患者经口服降糖药治疗未获得良好控制,使用胰岛素治疗,给予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要求患者定期复查血糖,根据血糖水平调整用药。⑶社区康复治疗:卒中后及早进行康复训练,可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减轻残疾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首先积极培养社区康复员,使其熟练掌握康复治疗原则和方法。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康复治疗设备,患者在康复员的指导下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卒中病人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精神负担,要求康复员掌握一定的临床心理学知识。在帮助患者康复训练中,进行心理干预。并要求患者家属积极配合,提高康复效果。采用Bobath和Brunnstrom康复技术联合进行康复训练,并配合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配备康复器械有平衡板、平衡木、减重架、运动阶梯、慢速跑步机、电动直立床、关节训练器等。由康复员对患者进行功能评定后,为其选择治疗项目,设计运动量、运动时间等。定时评定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达到预定目标。
结果
2001年8月~2006年8月新华医疗社区50以上居民脑卒中发病36人,死亡2人,偏瘫卧床5人,行走困难9人,轻度功能障碍12人,恢复良好8人。2006年8月开始,对社区50岁以上居民进行健康教育、生活干预、药物控制和卒中后社区康复训练等,到2011年8月脑卒中发病17人,无病人死亡,偏瘫卧床1人,行走困难2人,轻度功能障碍5人,恢复良好9人。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显著下降。
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较高。国内近期资料表明,脑卒中在城市居民中为首位死亡原因[3]。而高血压病、糖尿病是卒中重要的高危因素。其发病与营养失衡、缺乏运动、肥胖、吸烟、酗酒、精神过度紧张等密切相关。需要对这些不良生活习惯进行干预,才能够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社区医生每天直接与社区居民接触,容易取得社区居民的信任和支持,能够很好地做好这些工作。社区卫生中心开设病房,配备康复器材,可以使卒中后稳定的病人就近治疗和康复,能够提高疗效,减轻病人负担。通过对新华医疗社区50岁以上居民5年来的健康教育、生活干预、药物控制和卒中后康复训练,使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有了显著降低。说明社区卫生机构是开展脑卒中防治和康复的重要场所,可以起到收益人群最大,最符合成本经济效益。符合现阶段我国卫生工作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黄先通,朱海燕.高血压前期的研究近况[J].中国医刊,2010,45(1):33-34.
高血压康复运动的运动方式范文1篇10
【中图分类号】R19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8-052-1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多数人为了生活和工作日夜忙碌而忽视了自身的健康状况,以至于身心受到疾病的侵袭,因此,定期的健康检查显得尤为重要。
1资料
我单位在2009年4月为为某企业725名科技人员进行健康体检。体检内容包括:体格检查、心电图、肝功能、血糖、血脂、血常规、尿常规、胸片、彩超、妇检等。
2结果
体检结果显示排在前五位的是:脂肪肝440人、血脂异常215人、心电图异常122人、高血压99人、糖尿病96人、肝功能异常94人,其中具备2-5种如上疾病的人数占总疾病人数的25%。
通过此次体检让我们了解,此单位科技人员的健康状况非常令人担忧。我们对体检人员疾病构成情况进行了分析,健康人群的比例不足10%,发病率最高的为脂肪肝,超过60%,即平均每10人中就有6人患脂肪肝;其次为高血脂、心电图异常,高血压、糖尿病、乙型肝炎、结石、尿路感染等,女性乳腺增生和阴道炎、宫颈炎的发病率增高。体检结果表明: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及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如颈椎病、乳腺疾病、胆囊疾病、前列腺疾病等发病率呈年轻化之势。分析影响其健康的原因主要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疾病危害认识不足、不正确的保健认识、心理压力大、缺乏自我保健能力、缺乏体育锻炼等。
3讨论
知己健康管理由两本日记,一个知己能量监测仪(俗称BP机)以及知己健康管理软件组成。两本日记包括;膳食日记和运动日记,是患者真实的饮食和运动情况的记录。知己能量监测仪是佩带在腰间的每日监测患者运动多少千卡,实际运动多少千卡,并定时提醒运动量是否达标,真实记录患者的运动时间,强度,频率的小仪器,可以通过数据线与电脑相连获得相关信息。
为了帮助此单位员工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控制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我们从中选择了具备2-5种如上疾病的人员免费进行了知己健康管理。
(1)对参加“知己健康管理”的科技人员首先加强健康教育,通过给他们开设健康讲座,同时进行个体指导,改变他们的健康观念,提高健康意识。
(2)每人免费发放知己健康能量监测仪(类似于BP机的小仪器),每天除睡觉和洗澡外均要配戴在腰间,它可以随时记录配戴者的运动情况,提示他每天的饮食和运动量是否平衡。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数据监控参加管理的人员,解决他们吃多少,吃什么,怎么吃和吃完之后该如何运动,消耗热量等问题。同时记录两本日记。根据三者的数据记录情况,通过知己软件分析,我们再一对一的开出饮食,运动处方,有针对性的指导患者合适的饮食和运动。
(3)管理强化期限为3个月,首诊一次,前一个月每周复诊一次,第二三个每两周复诊一次,总共是首诊1次,复诊8次,阶段总结2次,三个月后,每1-3个月跟踪随访一次。
(4)强化三个月的体会是:每位患者的情况恢复良好,和管理前的各项指标相比,总胆固醇,甘油三脂,空腹血糖,体重腰围,血压以及其他各方面指标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有3位患者的脂肪肝由重度转变为轻中度,肝功能也有明显的恢复。一直难以控制的体重也减轻了很多,总体效果非常的明显。
(5)随防一年后,其中有7位患者的脂肪肝消失,肝功能也恢复了正常。更重要的是通过知己健康管理”,使每位体检者掌握了能量平衡,营养素比例平衡,三餐比例平衡等健康知识,学会了科学运动,合理膳食,并形成了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习惯。
高血压康复运动的运动方式范文篇11
关键词高血压自我管理社区护理
近年来,随着社会与科学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比例逐渐增多,由于高血压的病程比较长,病情的进展程度也不一,其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脏病、脑卒中及肾脏病等严重危害着患者的身心健康,致残、致死率高,给患者及其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1]。故增加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自我保健意识,是临床上的医务人员面临的新课题[2]。通过对高血压患者采取社区护理干预措施,提高了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效果显著。现将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高血压患者160例,男96例,女64例,年龄46~64岁,平均53.6岁。患者均符合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即在非药物的静息状态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的患者。文化程度:大学18例,大专46例,高中36例,中专38例,初中及以下水平22例。随机将160例患者平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护理方法:
⑴对照组的干预方法:对照组的患者做常规的出院指导,帮助患者建立档案,记录患者姓名、联系电话、地址、病情状况等。出院后对患者进行被动方式的治疗护理,让患者决定是否需要进行医疗护理干预。所有的对照组均为接受社区护理帮助,有一部分患者进行门诊复诊。
⑵实验组的干预方法:实验组的患者除了采取常规的出院指导以及建立档案外,出院前有责任护士向患者发放自我管理教育卡,其中记录着科室的电话、饮食指导、用药指导、自我保健、自我检测血压及复查时间等内容。出院后的第1个月每2周由专业的护士进行家庭访视或者电话随访,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指导,要求患者门诊复查1次,其后每个月1次,特殊情况可适当的增加次数。患者也可以随时的电话咨询根据患者的病情完善干预方案。
⑶干预内容:①心理护理:生活节奏快、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等因素是引起高血压的重要因素[3]。有的患者对于高血压的病情不重视,部分患者缺少时间和精力顾及自身的健康,故做好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其重要。首先,应当帮助患者建立高血压需长期治疗、终身性的疾病的概念。其次,进行个性化护理,详细的了解患者的心理问题、家庭及工作环境,有针对性的与患者进行交流和安抚,耐性的向患者解释相关问题,鼓励患者表达自己内心的疑惑与焦虑,尽量为患者创造一个愉快、轻松的生活环境。②用药护理:药物是有效的预防和控制血压的主要措施,不依从服药是当前高血压治疗面临的严重问题[4]。部分患者由于惧怕服药后的不良反应而无法坚持,还有一部分患者由于服药后血压并未达到正常水平而擅自停药,导致病情反复发作或者停药综合征的发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加强对患者用药原则和擅自减药、停药不良后果的宣传,强调按照医嘱服药的重要性。根据患者的个体特点及血压水平,通过家庭随访和电话访谈的方式,按时和患者联系,指导家属监督患者服药。叮嘱患者坚持长期进行药物治疗,从而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③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建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多进食、低盐、低脂、低糖、低胆固醇、高纤维、清淡的食物,多摄入新鲜的水果和蔬菜、鱼类及海藻类的食物,如果有必要使用非盐类的调味品以增加食物的美味。指导患者戒烟、戒酒,减轻体重,少吃零食,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对于降低血压有着积极的作用。合理的饮食结构对于保持患者血压的平稳有着重要的意义,告诉患者粗细搭配,以素食为主荤食为辅,饮食有度,适当的增加含钙和优质蛋白的食物。④运动护理:适当的运动可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促进血液循环,达到控制血压的目的[5]。可选择气功、太极拳、慢走、慢跑等有氧运动。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身体状况来决定运动的形式及强度,避免盲目的锻炼,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运动的选择,每天运动30~60分钟,时间不宜太长,因人而异。如果患者出现心律不齐、胸闷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⑤自我监测血压护理:患者的家庭应备有血压计和听诊器,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正确的正握测量血压的方法,叮嘱患者在固定的时间和条件下测量血压,做好血压和服药关系的记录,绘制血压值的图形,以判断患者血压的控制情况,从而为患者药物的选择提供依据。指导患者定期到门诊复查,观察是否出现眼花、头痛及呼吸困难等状况,如果血压控制的不满意或者出现异常应及时就诊。
疗效评价指标:患者出院半年后,对患者进行自我管理的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是否按时检查、药物疗法、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自我监测5个方面的自我管理情况,比较两组的自我管理能力。
统计学处理:将所得的数据录入到SPSS数据库中,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当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通过合理、科学的社区护理干预,试验组的自我管理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讨论
自我管理是近来在国际上兴起的专门针对慢性疾病的患者的治疗与管理方法,是指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由个人承担一部分的预防性与治疗性的保健、治疗任务,在其自我管理技能的指导下实行自我保健。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直接影响着其治疗效果好坏,如何有效的控制血压,降低诱发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是防
治和促进高血压康复的关键。我院通过对高血压的患者进行心理、用药、饮食、运动及血压自我检测等方面的社区护理干预,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改变了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减少了发病的危险因素,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减轻其家庭负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邱承文.老年高血压患者社区链式亲情护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4(48):162.
2黄琼,廖军华,胡金香,等.社区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影响[J].中国民间疗法,2012,20(7):69-70.
3黄金玲.社区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8):1320-1321.
高血压康复运动的运动方式范文篇12
【关键词】脑卒中预防康复护理
临床资料:77例患者均系2008-3-2009-3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男41例,女36例,年龄40-68岁,临床诊断符合1998年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均经颅脑CT和(或)MRI检查证实,其中脑梗死46例,脑出血31例,平均住院时间为55天。
方法:所有患者在接受常规护理,包括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监测和并发症预防的同时进行早期康复护理,一般在患者病情平稳、神志清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后48h开始配合康复护理。
脑血管疾病是一组由于脑部血管病变或全身血液循环紊乱,所造成的脑组织供血障碍性疾病,又称脑卒中,起病急,死亡率,致残率高,是当前严重影响中老年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社会影响,脑卒中已对青少年构成威胁,发病率以60-69岁为高峰,从40岁以后随年龄增加.因此脑卒中早期防治及康复护理显得极为重要。
1、生活预防护理
1.1脑卒中血压的管理
高血压居脑卒中危险因素之首。血压的高低与脑卒中病灶的性质及类型,病情的进展和好转等密切相关,因而要加强病人的血压管理,严格控制血压。如控制体重,适量的食盐摄入,每天监测血压及使用药物,使病人的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尤其是舒张压〈90mmHg对减少高血压脑出血再发生率是非常重要的。
1.2改善生活方式,加强生活预防
临床上常见病人如厕时致脑卒中,因而对此需要加强护理。必须保证病人安静入睡,睡眠充足。晨起时先慢慢坐起,静息片刻再下床,勿猛起猛蹲。保持大便通畅,注意平时多喝水,食用一些含粗纤维较多的食物和水果,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同时要控制烟酒。据科学认为,主动吸烟和嗜酒是青少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控制烟酒对脑卒中一级预防非常重要
1.3饮食护理
饮食上给予低盐、低脂、低糖、高蛋白饮食。每日食入多种新鲜水果和蔬菜,降低血脂水平。健康的饮食,适当的运动可降低血脂、肥胖等危险因素的发生。因此要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减少动物蛋白等的摄入,增加植物蛋白、单纯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控制体重,均有利于减少脑卒中的发病率。有脑卒中病史的人很容易再发,应定期到门诊做相关检查和制定治疗方案。
1.4气候变化对疾病的影响,应注意预防核心期刊
要积极向家属和病人宣讲脑卒中的有关医学知识,让他们了解脑卒中的季节影响和预防。
由于病人冬季(12、1、2月份)容易诱发脑出血,夏季(6、7、8月份)容易诱发脑梗死,所以对年老体弱的病人要注意调节温度,对气候的急剧变化要及时调适,防止过冷过热刺激。同时在疾病高发季节,要加强对血流变学、血压、血脂监测,对糖尿病、高血压、血液黏稠度增高的病人,积极治疗,遇有头痛、头晕、呕吐、肢体麻木、乏力、语言不利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到医院就治,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
2、加强肢体和语言的功能锻炼
脑梗塞患者发生肢体偏瘫的人数较多,肢体运动和语言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乃至家庭的社会生活状况。因而肢体运动和语言功能的恢复就成为康复的重点,康复的目标是最终使患者恢复行走和语言清晰,把残疾减轻到最低限度。如肢体停止运动1周即可引起肌萎缩,因此,康复应及早进行,越早肢体功能恢复越好。
2.1首先对患者进行肌力的评估,根据病情确定活动度及活动时间,活动量不宜过大,循序渐进,运动一般按关节活动度进行被动运动,由健侧至患侧,由大关节至小关节,循序进行,对肘、指、踝关节活动要特别注意,每次15-30分钟,每日2-3次,训练程度是被动运动-辅助运动-主动运动,可先在床上进行,根据恢复期情况逐渐练习站立及步行等功能。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交替进行,使全身肌肉不疲劳,每次训练前先按摩10分钟,一般用手掌贴近肢体,从上至下按摩,训练中发现病情变化,应立即暂停。
2.2坐位、站位、行走训练:先取半卧位(抬高床头30度),无头晕心慌等症状时取坐位(抬高床头45—90),以防体位性低血压。床上能平坐,再进行床边站力,先健侧下肢负重,逐渐过度到双下肢负重。双手扶杆站立—单手扶杆站立—不扶杆站立达到三级平衡。当病人能独立站力和保持体位平衡后,才能开始跨步动作,逐步达到独立行走。
2.3上肢训练:利用健身球等训练器进行各类关节的屈曲、伸展、内旋、外旋、内收、外展的练习,使手指活动逐步恢复。另外,可学打算盘,打结,翻书等,着重训练手指细致活动功能。核心期刊
2.4失语对患者生理和心理上造成的不良影响极大,有的甚至超过运动功能障碍,语言训练越早越好。首先帮助患者学习非语言沟通的技巧,取得患者及家属的支持,通过语言与逻辑性的结合,训练患者理解语言能力,指导家属在空闲时间多和患者交谈,促进其发音,在患者耳旁复述常用的简单字、词、句子,和患者讲话,面对面,让患者看着我们的口形学说话,其次借书写方式表达,将日常用语,短语,写在卡片上,由易到难,由短到长教他朗读,或者听录音,反复训练到说绕口令,促进语言功能的恢复。
3、讨论
脑卒中后功能恢复机制是区域性脑功能重建,这是建立在脑的高度可塑性理论基础上,脑的可塑性能通过不断的学习与训练得到强化和巩固。脑卒中后患者的康复护理是一个极其复杂和重要的环节,涉及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重要问题。早期进行防治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极其重要,能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减少致残率,从而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资晓宏,邓云龙,宋治.中风患者康复过程中有关社会心理因素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9(1).
[2]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版.
[3]李树贞,赵曦光.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89.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