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全球经济复苏现状(6篇)

时间:

全球经济复苏现状篇1

本次会议是在全球经历了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背景下召开的。会议内容牵涉甚广,议题重大,因此受到各界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

在会议开幕式上,会议主办国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表示,在全球经济遭受危机冲击的背景下,此次会议应着力解决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呼吁将发展中国家在世行的投票权比例进一步增至50%,认为世行的改革必须适应正在变化的国际经济秩序。他说,发展中国家是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也是帮助世界经济实现更加平衡发展的关键。世行投票权的安排需反映21世纪国际经济秩序的新现状,体现发展中国家不断增强的作用,增加其话语权。

IMF总裁卡恩在发言中表示,一年前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世界经济出现“自由落体”式的急速下滑。如今世界经济似已脱离崩溃边缘,踏上复苏之路。他呼吁各国共同应对挑战,为全球共同利益而努力。

本次会议主要讨论IMF和世界银行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全球金融危机及其应对方法、重建全球金融体系等问题。来自180多个经济体的财政部长、中央银行行长以及经济领域的专家学者等一万多人与会。

各国央行行长和财长在会议期间表示,在全球经济出现复苏的同时,各国应加强合作,在复苏稳固之前继续保持经济刺激政策的角度,警惕失业、贫困和潜在的通胀风险对经济复苏带来的不利影响。代表们还呼吁IMF和世行成员履行承诺,加大对低收入国家的援助。

与会各方代表呼吁,加快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增加发展中国家在IMF和世行中的话语权。世行行长佐利克在会上说,应将发展中国家在世行中的投票份额增加至50%,以反映21世纪国际经济秩序的现状。IMF总裁卡恩也在会议期间表示,各国应尽快就IMF份额分配达成共识,在2011年1月前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IMF的份额至少增加5%。

10月6日,中国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年会上呼吁世界银行为发展中国家中长期发展提供更多资金。

谢旭人说,金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构成严峻挑战,作为重要的多边开发机构的世界银行应坚持并强化减贫与发展宗旨,以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资金和技术援助为核心职能。世行应确保资本充足,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支持力度。同时,中国反对将财务状况恶化或优惠信贷资金缺乏的压力通过提高硬贷款价格等方式转嫁给发展中国家。

全球经济复苏现状篇2

2月路透社/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

2008年1月至2009年2月消费者信心指数走势图

在1月走高后,2月消费者信心指数扭头下滑。2月中旬的现状指数升至67.1;预期指数降至49.1。一年通货膨胀率预期为1.6%;五年通货膨胀率预期为3.0%。

2月13日公布的路透社/密歇根大学(Reuters/UniversityofMichigan)2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初步数据为56.2,1月份的数据为61.2;此前的预期为60.0。数据显示,2月中旬美国消费者信心进一步下降。

20世纪40年代,美国密歇根大学的调查研究中心计算出消费者信心、现况指数(包括目前财务状况和购买状况)和预期指数(包括未来1年和5年的预期财务状况和经济状况)。长期以来,该数据可以较好地预测消费行为。

如果消费者信心上升,债券市场将之视为利空,价格下跌;股票市场则通常视之为利好。美元汇率通常从联储寻求暗示,若消费者信心上升,则意味着消费增长,经济走强,联储可能会提高利率,那美元就会相应走强。

1815

2008年1月~2009年1月BDI走势图

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BDI走势图

与BDI指数休戚相关的航运企业将在反弹中享受到运价上涨和衍生品投资止亏的双重利好。但是,由于大宗商品市场行情继续存在不确定性和经济形势的低迷,航运业眼下的处境只能是“乍暖还寒”来形容。

BDI就是国际波罗的海综合运费的简称。2月10日,BDI连续16个交易日上涨,最新报价1815点。两个月时间,反弹幅度为174%。

该指数是由波罗的海航交所,若出现显著上扬,则各国经济情况良好,国际贸易火热。国金证券周战海指出。此轮BDI大幅反弹,是国内钢厂恢复生产,拉动国际海运价格上升;二是FFA(远期运费协议)成交量上升,目前对冲基金已经进场,;三是BDI经过一轮惨跌下落93%到600点,这完全属于非理性暴跌,难以持久,因此技术上需要反弹。

本月・数据

从产业指标、行业指标到金融指标,都在反映一个事实――经济发展的最准确的状态。每月关注,从不同的数字中看到最生动的事实。

-7.9%

2008年12月发电量同比增幅

去年12月中国发电量同比下降7.9%,而GDP6.8%。北京大学教授刘伟、蔡志洲对数据进行了解读,重化工部门受冲击最大,而低能耗行业虽受冲击却影响较小。这是发电量在下降,工业仍保持增长的基本原因。

8141亿元

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期增加量

2月12日,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1.62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多增8141亿元。中国央行副行长去年年末表示,2009年新增贷款目标为4.6万亿元。2008年10月取消贷款额度限制后,中国金融机构去年11月和12月的新增人民币贷款额分别为4769亿元和7718亿元。

399.3亿美元

美国12月份贸易逆差

美国12月份国际商品和服务贸易逆差收窄4.0%,至399.3亿美元;11月份贸易逆差经修正后为415.8亿美元。美国12月份贸易逆差收窄至近6年来最低水平,主要因为在全球经济低迷情况下油价继续大幅下挫,食品、汽车及鞋类等主要产品的进口规模下降

1.04%

上海商业性房地产不良贷款率

2008年上海市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信贷运行分析报告显示:12月末,上海市中外资银行机构商业性房地产不良贷款余额61.69亿元;不良率1.04%,比年初上升0.15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质量控制较好,2008年末不良贷款余额不良率为0.6%,比年初下降0.1个百分点。

距离“复苏”还有多远?

中国经济真正复苏要到今年下半年。

2009年2月14日大摩首席经济学家王庆

摩根斯坦利首席经济学家王庆在其演讲中提出,中国经济真正复苏要到今年下半年。他认为,真正复苏取决于两个因素,即中国刺激经济的政策效果将显现和全球经济活动将现企稳甚至稍微复苏。

媒体热议中国经济已出现复苏的苗头,我非常惊讶。

2009年2月16日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

经济学家吴敬琏表示,中国经济的根本问题是储蓄率太高,消费率太低。根本的原因在于资本的比重越来越高,劳动和知识的比重越来越低。增长方式要能够转变,其根本来自于体制的改善。

外需没有,内需上不去,高投不持续,怎么可能复苏?

2009年2月16日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前央行副行长吴晓灵

吴晓灵明确表示,中国经济的复苏与否与股市的反弹与否没有必然关系。“外需没有,内需上不去,高投资又不可能持续,怎么可能真正复苏呢?”但是她也强调,“不能说经济不复苏就没好企业,任何时候都是这样。”

全球将在一年后呈“阶梯式”复苏:中国经济领先。

2009年2月16日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

李稻葵教授提出中国经济领先复苏论。中国经济的确有可能在一两年内企稳反弹,还会带动周边国家走出美欧经济衰退的阴影。如果稻葵教授的预测有依据,当前股市的上升就不是反弹而是反转,是未来经济复苏的超前反应。

本月・观点

本月“观点”涉及方法、时机和态度。当市场表现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时,对于投资者来说,观点更是一种潜在的风向标。

一抱二换三不空仓

“中国第一股民”杨百万的股市秘诀

杨百万表示,“抱”是个心态问题。如果短线操作不好,不如去选一家业绩好的公司,买了股票,抱个一两年再抛,总比短线亏损好;而“换”也讲究技巧,是指自己看好的股票,涨到一定高位,出现风险了,就抛一些,等跌一段时间再买入,这样能摊薄成本;不空仓则是不要盲目去追逐热点,看不准的时候宁可保留手中的仓位。被套,割肉?6000点都敢买,2000点还怕什么。

何不要求美国发行‘熊猫债券’

看看希拉里“抱熊”的诚意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专栏撰稿人刘罡提出,可以让美国发行人民币债券。熊猫债券是外国机构在中国发行的人民币债券。亚洲开发银行早在2005年便开了先河。熊猫债券的发行方可将发债所得的人民币在中国兑成美元后汇出,但债券的本息需用人民币支付。如果中国为了促进出口而让人民币贬值,那么熊猫债券发债机构将从中受益。因此,公平地说,美国发行熊猫国债对美中双方的汇率政策都是个约束。毕竟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是最有利于遏制全球衰退的。

中国处在取代美国的有利地位。

全球经济复苏现状篇3

全球经济复苏动力增强

2013年,美国经济持续了温和增长的势头,欧洲经济在多因素推动下走出衰退,日本经济实现了较快的反弹和复苏。但在新兴市场,由于担忧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以及前期经历了过快的信贷增长,许多国家都遭遇了资金流出和金融市场动荡的冲击,实体经济较大程度减速。全球经济复苏在地域格局上的转变,特别是新兴市场对全球增长贡献度的下降,导致2013年全球产出增长依然疲弱,预计2013年全球GDP增速约为2.3%,略低于上年的2.6%。

展望2014年,全球经济走势将更趋乐观,有望走向同步增长、失业率下降和产出质量与效率提高的实质性复苏阶段。预计全球GDP增速将提高到3.0%左右,通货膨胀率处于3%左右的水平。

美国经济增长将更为强劲

2013年是美国经济进入复苏增长的第五年,预计实际GDP全年增长约1.7%,增长动力主要来自消费、固定投资和库存投资。

2014年美国经济将平稳持续增长,GDP增幅预计为2.5%上下。预计美联储将缩减国债及MBS的购买规模,继续延续低利率政策。

欧洲经济从衰退转向复苏

2013年是欧债危机的转折点。在德国、英国等核心国家经济复苏的拉动下,欧洲经济从第二季度开始复苏。但受累于欧元区持续6个季度的衰退,预计全年欧元区GDP仍将衰退0.4%,欧盟GDP将实现零增长。

展望2014年,欧洲经济有望踏上复苏之路,预计欧元区经济增速达到1%左右,但是失业率依然处于高位。预计2014年欧洲央行仍维持0.25%的低利率和直接货币交易计划,巩固经济复苏势头。

日本经济继续稳步前行

“安倍新政”推动日本经济稳步复苏,经济实现连续5个季度正增长。CPI在连续14个月保持负值之后于2013年6月份转为正值。经济的高歌猛进也带动了就业的上升,预计日本2013年经济增长约1.9%,失业率约为4%。

展望2014年,安倍经济学将作用于更广的经济领域。同时,日本加入TPP和申办2022年奥运会从长期看将提升日本经济。日本财政整固计划对经济的影响值得进一步关注。预计2014年,日本GDP增长约为1.6%,CPI约为2.4%,失业率约为3.8%。

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分化加剧

受QE退出、中国经济减速等因素影响,2013年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动力减弱,预计2013年新兴市场平均实际GDP增速约为4.5%。展望2014年,新兴经济体之间分化将进一步加剧,亚太新兴市场增速领先,有望达到6.4%,新兴市场整体增速约为5%。

全球金融市场在2013年的表现出现分化,美国金融市场风险下降,股市向好,部分新兴经济体则遭遇短期金融动荡。展望2014年,欧元区和新兴市场企业债券或将积聚风险。

大宗商品风光不再

2013年大宗商品市场表现平平,风光不再。能源价格受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而保持高位震荡,工业金属、贵金属和农产品均在2013年呈下行走势,其中以黄金价格下跌尤为明显。

展望2014年,大宗商品市场整体仍将维持平淡格局。一方面,在美联储可能逐步缩减资产购买规模的趋势下,强势美元和较高的利率对大宗商品价格整体施压;另一方面,明年全球经济状况改善,有可能拉动工业金属和能源的需求,但不足以改变投资者预期,难以大幅提振大宗商品价格。

股市有望向好,债市风险增加

2013年全球股票市场继续呈现上升势头。其中,美国股市创下历史新高,欧元区股市已经超越2009年年底水平,但新兴市场股市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水平仍有差距。债券市场方面,德国和日本国债收益率延续下降趋势,美国国债收益率略有上升。

展望2014年,为维持实体经济的复苏态势,抵御通缩风险,美、欧、英、日等国央行保持现行宽松货币政策的可能性较大,利率也将继续维持在历史低位。此举将继续鼓励资金流向股票市场,进一步推高股市。债券市场方面,2014年初债务问题仍将困扰美国,市场提前反应的可能性较大,企业债券恐正在积累风险。

美元波动加剧,日元持续贬值

2013年年初以来随着美国经济的持续复苏,美元在总体上保持了升值态势,至5月份累计升值近5%,而后在大幅震荡中逐渐走弱。随着市场对美国经济增长前景再度看好,美元指数也在政府停摆结束后止跌回升。

展望2014年,美国两党的财政谈判和美联储放缓QE将成为决定美元走势的两个关键点。预计,美元将于年初开始进入持续升值通道,当然也不排除突发性事件下美元在短期承压的可能性。

在激进的量化宽松政策下,日元在2013年1~5份月加速贬值;年中日元曾走强,然而短期的反弹并没有逆转日元贬值趋势。自7月份以来,美元兑日元汇率重新进入小幅震荡的上行区间。预计2014年在政府宽货币、紧财政的背景下,日元的贬值周期仍将延续。

2013年10月份以来,欧元区经济增速低于预期,使欧元承压。考虑到当前欧元区复苏的基础依旧较为脆弱,我们预计欧元在未来反弹的可能性并不大,短期内的波动则有可能进一步加剧。

2013年受美联储退出QE下国际资本外流的影响,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外汇市场剧烈动荡。而后这些国家的汇率均出现上扬,在一定程度上收复了失地。考虑到美联储退出QE,未来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在整体上依然面临震荡下跌的压力。

新兴市场资本流动维持

大进大出格局

全球经济复苏现状篇4

日内瓦世界经济论坛《2014年全球议程展望》报告,列出2014年全球领袖必须关注的十大趋势。

报告显示,中东和北非社会紧张局势升级、收入差距拉大、结构性失业、网络威胁加剧、对气候变化不作为、对经济政策的信心下滑、领导力价值缺失、亚洲中产阶级扩大、特大城市的重要性增加以及网络不实信息迅速传播是2014年全球十大趋势。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说,这些趋势的复杂性将决定2014年的全球议程,这些趋势间的相互关系清楚表明在全球层面展开合作的必要性,如果要减轻这些趋势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并引导其积极势头,那么必须尽快展开此类合作。

自2010年的危机后复苏即将告别第四个春秋,进入第五个年头。回望2013年,全球经济现实运行留给市场最大的教训在于,既不可妄自菲薄,更不要盲目乐观。危机后的复苏,本身就是一系列矛盾的集合体,由于定语是危机后,所以这种复苏一方面体现出自然愈合的持续性,另一方面则呈现出深层受伤的脆弱性。正因为如此,危机后的复苏始终是一个缓慢、渐进和曲折的过程,2013年如此,2014年也不例外。不过,由于危机后的复苏已经从前期阶段逐渐进入中间阶段,2014年全球经济也呈现出特征渐变的趋势,差异性和分化性的色彩进一步加重。从数据解析2014年全球经济复苏,呈现出三大特征:

首先,复苏进程延续,但渐进性凸显。根据2013年10月IMF的最新预测,2014年,全球经济有望实现3.59%的增长,增速较2013年提升0.71个百分点,且近三年来首次超过1980-2013年间3.37%的历史平均水平,据专家测算,在IMF有统计数据的188个经济体里,有135个国家2014年经济增长率有望较2013年有所提升,这一数据明显高于此前3年,2011-2013年分别只有93、70和91个国家实现增长加速。从预估数据看,2014年的复苏既具有一定力度,也具有较强的普遍性,因此复苏基调可以确定。

但值得注意的是,IMF的预估数据自危机以来就表现出“过于乐观”的系统性偏差,以2013年经济增长为例,2012年10月,IMF的预期是3.62%,一年之后的估计值则下修为2.9%,一年之中累计调降了0.72个百分点。而2013年10月,IMF对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是3.6%,未来一年里只需略微下修0.21个百分点,2014年的复苏就会弱于趋势水平,如果和2013年一样下修0.72个百分点,2014年的复苏甚至会弱于2008-2013年的危机中水平。因此,2014年复苏虽然有望持续,但依旧较为脆弱,复苏过程是渐进的。

此外,全球经济复苏现实运行弱于预期不仅是全局趋势,也是个体层面的普遍现象。预计在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的一年间,在188个有数据统计的经济体里,IMF调降了其中121个经济体2013年的增长预期,平均调降幅度为1.05个百分点;在这一年里,IMF还调降了121个经济体2014年的增长预期,平均调降幅度为0.026个百分点。从这一年预测数据的变化看,IMF对巴西、中国和印度2014年的增长状况最为担忧,三国2014年经济增速分别被下调了1.7、1.26和1.24个百分点,调降幅度分别排在第14、24和26位,排名靠前的,则大多是伊拉克、塞浦路斯、斯洛文尼亚和黎巴嫩等规模较小的经济体。

其次,复苏更趋稳定,但差异性扩大。由于不确定性广泛存在,危机后的复苏具有波动性较大的本质属性,但随着复苏的逐年推进,波动性逐渐收敛,全球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有所提升。据测算,2014年,全球187个可计算经济体经济增速较2013年变化值的标准差为2.77%,低于2013年的8.45%、2012年的12.67%、2011年的6.21%、2010年的4.72%、2009年的5.42%和2008年的3.86%。值得注意的是,复苏稳定性虽然有所提升,但复苏的差异性不断扩大。这种差异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重要经济体呈现出不分阵营的个体差异性。在新兴市场阵营里,从绝对水平看,中国以7.25%的预估增速排名全球第19位,并位居金砖五国之首,印度经济增速也高达5.15%,巴西、俄罗斯和南非的增速较慢,分别为2.5%、3%和2.93%;从相对水平看,2014年印度、俄罗斯和南非经济预估增速不仅高于2013年,还高于1980-2013年的历史均速,而中国和巴西经济预估增速均同时低于2013年水平和历史均速。在发达国家阵营里,美国经济延续了2012年以来“周期性领跑”的态势,2014年经济预估增速为2.59%,较2013年提速1.02个百分点,已接近2.67%的历史均速;欧洲则可能成为2014年全球经济的最大惊喜。核心国表现稳健,德国和法国经济预估增速分别为1.4%和0.98%,较2013年提速0.91和0.8个百分点,边缘国也表现抢眼,欧洲国家有望全面走出衰退,2014年,希腊、意大利和西班牙经济预估增速分别为0.63%、0.71%和0.17%,分别较2013年提速4.83、2.49和1.44个百分点,双轮驱动下,欧元区经济2014年有望增长0.96%,结束此前两年连续衰退的弱势;唯有日本面临窘境,由于安倍经济学从社会心理层面产生的影响集中显现于2013年,在后续政策尚不明朗、且结构性矛盾长期存在的背景下,2014年日本经济增速可能从2013年的1.95%降至1.24%。值得注意的是,新兴市场和发达国家的阵营差异已经趋向模糊,个体差异成为复苏分化的主导特征。

另一方面,发达和新兴经济体呈现出经济生态的本质差异。根据IMF的预测,2014年全球通胀率为3.76%,与2013年水平大体相仿,但从结构看,发达经济体通胀预估值为1.8%,新兴市场通胀预估值为5.7%,结合增长趋势水平上两大阵营的鲜明对比,新兴市场面临着“增速回落和较高通胀”的挑战,而发达国家“增速回升和较低通胀”的经济生态则相对更加写意。进一步看个体层面,2014年,全球188个有统计经济体中,实现增速提升的占比为71.8%,而通胀率上升的占比为48.26%,并不匹配的数据暗示了两点,一是个体经济增速有高估倾向,二是个体层面的经济局势具有极高的复杂性。更进一步看细节,188个经济体中,2014年通胀预估值排名靠前的大多是新兴市场经济体,阿根廷、埃及、印度、印尼和巴西通胀预估值分别为11.38%、10.31%、8.88%、7.54%和5.77%,分别排名第8、10、17、27和54位;排名靠后的则大多是发达经济体,德国、加拿大、瑞典、美国、法国、西班牙、荷兰和意大利通胀预估值均低于1.8%,排名也都位居最后20位内。

最后,全球化有所改善,但冲突和矛盾将内生化。由于危机后的复苏力度整体偏弱,因此复苏过程中的利益争夺十分激烈,进而导致全球化推进受阻。但随着复苏进程的持续推进和危机逆袭的可能降低,全球化再度小幅加速,根据IMF的预测,2014年全球贸易有望实现4.94%的增长,增速较2013年提升2.02个百分点,其中进口和出口分别有望增长4.75%和5.14%,增速分别较2013年提升1.94和2.1个百分点。但值得强调的是,改善并不意味着深入推进,2014年全球贸易增速依旧低于5.52%的历史平均水平。更重要的是,全球化有所改善也不意味着冲突缓解和博弈改善。2014年之前,冲突是外生的,在复苏蛋糕较小的背景下,每个经济体都主动以各种形式争夺复苏利益,冲突更多表现为贸易壁垒的增加。但2014年开始,冲突将由外生向内生转换,不仅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面临着截然不同的经济生态,而且两大阵营内部的形势分化也会加剧,这将导致单个经济体之间的政策取向被动出现分化、甚至是南辕北辙,而阵营“整体概念”的淡化则使得政策协调更趋困难。总之,冲突和矛盾将内生化,全球政策的自然趋同将变成历史,冲突将更多表现为政策目标、方向和效果的对立和分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对抗和地缘冲突。

全球经济复苏现状篇5

油价上涨与经济复苏2009年10月17日,纽约市场的主力原油期货合约连续第七个交易日高收,收盘价突破78美元/桶。该日之前的6个交易日中油价累计上涨约12%,且其间油价已连续3天创下一年来新高。如何看待75美元的价位?很多分析人士说这是合理的价格水平。一方面,油价太高会导致泡沫的严重累积,更会伤及经济,但当前价位对复苏影响有限;另一方面,油价太低则不符合石油工业发展的趋势,也不利于以石油出口为最主要支柱的石油出口国经济发展,毕竟在全球经济复苏的大循环中,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可能拖累全局。更重要的是,石油美元对于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容小觑,因此油价过低也可能抑制经济复苏。油价为何上涨时至今日,国际油价较之年初已累计上涨70%。投机因素和美元因素是促使本轮油价走高的两个最大力量。—投机因素,即指参与国际油市的投资者特别是投资基金看好后市,在这其中近期股市走牛扮演了重要角色。10月14日,纽约道指重回万点大关,纳斯达克和标普指数涨幅均超过1.5%。分析人士认为,股市走强一向被石油交易商们视为经济复苏风向标,因为这会促进石油消费,进而带动油价进入快速上升通道。同时,股市走强也提升了投资者的风险偏好,部分处于观望状态或原本倾向于购买美元或债券的投资者转而购买原油期货,从而推高价格。因此,决定油价后市的关键力量在于全球经济能否稳健复苏,如果第三季度经济数据大大好于预期或出现更多夯实复苏前景的信号,则不排除油价再创新高甚至攀上每桶80美元。现代金融市场中,石油被赋予金融产品的属性。和前几次全球经济危机相比,目前实体经济需求已不能完全决定油价走势。当前虚拟经济先于实体经济复苏,银行和金融市场流动性上升,全球股市和期货市场再度活跃,投机资金迫切寻找油价炒作题材。—美元因素。随着全球经济复苏迹象出现,美元“避险功能”弱化,也推动市场投资偏好向大宗商品市场转移。尤其是指作为国际原油计价单位的美元在过去两个季度特别是进入10月份以来急剧下跌,直接导致油价上扬。10月上旬,美元对欧元连续3次刷新14个月新低,对一篮子国际货币也是每况愈下。这对于以其他货币持有原油期货的交易商来说,美元下跌使得原油期货的价格更加便宜,因此对他们来说现在是增仓的好时机。对于美元后市,分析人士认为考虑到美国外债的增长速度和巨额财政赤字问题,美元短期内很难出现像样的反弹,美元走弱所致的油价上涨动力仍存。而且,在金融系统基本稳定后,美国政府重心转向恢复实体经济。美元贬值有助于刺激出口,缩小美国贸易赤字,并降低以美元计价的美国对外负债,预计短期内美元强势难现。也就是说,原油价格可能会保持如虹涨势。反映未来预期期货市场反映的是未来消费的预期。原油期货也不例外。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当前全球经济复苏迹象明显,石油市场需求回升的预期是国际油价走高的决定性因素。客观地讲,当前市场基本面只能支撑每桶不到50美元的原油价格,但好于预期的世界经济走势为投资者推高油价提供了题材。目前经济恢复预期明显,在经过近两个月震荡后,国际油价上升方向确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期发表报告称,全球经济增长正在“转负为正”,并预测全球经济在2009年收缩1.1%之后,2010年将增长3.1%。其中,新兴经济体在中国、印度等国经济增长的带动下,2009年和2010年经济增长将分别达到1.7%和5.1%当前全球石油需求增量主要在新兴市场经济体。此次金融危机对发达国家经济影响明显,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复苏趋势较好,因此国际油价在这次危机中未出现长期下跌。金融危机去年爆发以来,国际油价一度走低。年内曾达到每桶33美元的最低点。随着金融危机形势的好转,国际油价在5月份后明显上升,并且石油输出国组织已经对2009年和2010年世界石油日需求量的预期均上调20万桶。可见,当前全球石油需求出现明显好转,负增长程度在减弱。供需紧平衡的预期推高当前油价水平。2009年10月15日,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发表的最新月度报告认为,世界经济开始恢复是刺激原油需求增长的最主要动力。报告预计,全球经济在今年下滑1.2%后,

全球经济复苏现状篇6

信心:战胜危机的力量源泉

“经过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加强合作,同舟共济,积极应对,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出现一些积极变化,开始缓慢、曲折的复苏。人们看到了曙光。”中国政府总理在本届达沃斯年会上的开幕式致辞呼应了他在2008冬季达沃斯年会上发出“坚定信心是战胜危机的力量源泉”的号召。

回首一年前金融危机刚刚爆发的情形,现在,人们更加坚定了信心。中国政府应对危机所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一揽子刺激计划已经初显成效,全球各大经济体也开始有了企稳的势头。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9月11日说,从前8个月的主要经济数据看,经济企稳回升趋势进一步明显,为实现全年经济增长8%左右的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状况均有改善。

美国二季度GDP同比降幅也大幅收窄。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表示,有信心在未来几年内使美国经济不仅重回正轨,还将再度强劲增长。伯南克预计,美国经济下半年可望恢复增长,下半年GDP增长年率可能在1%左右。同时,欧洲几大经济体二季度的数据也有所改善。法国与德国在第二季度宣布国内生产总值小幅增长,增加了人们对欧洲经济复苏的乐观态度,欧盟金融市场近期也变得更加稳定。

在困难面前,“信心比黄金和货币重要”,这已经成了一句掷地有声的名言。

“总的看,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一揽子计划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也是及时的、有力的、有效的。”温总理的肯定更加坚定了中国乃至世界走向复苏的信心。

耐心:“疗伤”需要时间

中国有句俗话:“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金融危机的爆发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有其深层次的原因。虽然我们已经看到了复苏的“绿芽”,但它还非常娇嫩,经不起“风雨”,因此,经济复苏过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毋庸置疑。

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把全球经济现状比作一个从高处摔下来伤筋动骨但侥存性命的人。“伤筋动骨一百天”,而这一次的摔打何止是伤筋动骨!我们对经济的“疗伤”,需要兼顾内外,在探索的过程中还要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复苏,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耐心。

就国内而言,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还不稳定。世界经济前景还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外需下滑的压力仍然很大,内需拉动在短期内还受多方面制约,一些行业、企业经营仍然困难,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一些刺激政策的效应会递减,一些着眼长远的政策收到成效需要时间。

“对中国而言,应更多地转向国内需求,这也是中国政府的想法,但受传统储蓄习惯等多种因素影响,这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来使国内需求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参加2009夏季达沃斯年会的德意志银行集团副主席凯欧・克哈维萨9月11日在“重新调整全球需求”的分论坛上如是说。

美国财长盖特纳表示,美国经济在未来依然会遇到不少考验。金融系统仍面临较大问题,美国财政部预计止赎现象还将在较严重的水平上持续一段时间。

在9月5日的G20伦敦会议一开始,英国首相布朗就强烈反对经济刺激计划的“退出计划”,并且敦促其他成员国继续实施扩张性经济刺激措施。警告说,现阶段实施退出计划将是个“严重错误”,将扼杀刚出现的暂时性复苏势头。

决心:推动增长的保证

从国内存在的问题来看,要增长就需要调结构,从全球的角度来看,重振增长要打击贸易保护主义,所有这些都要下决心解决。

从国内自身存在的问题来看,产业结构不调整,新的增长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调整结构就会触及到目前一些现有的发展模式的利益。不经过阵痛,仅靠一些表面工作,去幻想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是不现实的。

目前看,中国GDP增长更加依赖投资,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扩大,民营中小企业更加困难。新能源的建设刚开始不久,部分行业就出现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的问题,这些都是要下大决心解决的问题。

放眼全球,贸易保护主义还很严重。“中国制造”一直遭到一些别有用心的贸易保护主义者的诋毁和抵制。在经济危机的阴影下,西方国家动辄对中国进行百般刁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