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灾害与防护措施(6篇)
农业气象灾害与防护措施篇1
关键词农村雷电灾害;发生原因;防御措施;河南许昌
中图分类号p4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0)01-0291-01
许昌市地处河南省中部,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旱、涝、风、雹、雷电等气象灾害多发。近年来,受气候变暖影响,雷电出现的频率及其灾害程度呈现加剧发展态势。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许昌市发生雷电灾害20多起,造成3人伤亡,直接经济损失上百万元。而从河南全省来看,雷电造成的灾害损失更为惊人,仅2007年河南省就发生雷电灾害243起,死亡12人,受伤11人,直接经济损失672.80万元。从调查统计看,城市的雷电灾害多表现为建筑物和网络设备损坏,而农村雷电灾害主要导致人员伤亡、供电设备和建筑物受损。在众多的雷电灾害中,人员伤亡几乎都发生在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农村防雷减灾工作形势严峻,应引起高度关注[1]。
1农村雷电灾害多发的原因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农村住宅建设和装修档次越来越高、配置的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越来越多,也使得农村住宅遭受雷击的可能性越来越大、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惨重[2,3]。究其原因:一是农村房屋多为农民自建,在建筑时没有安装雷电防护装置;二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家用电脑、电话、空调、太阳能热水器、闭路电视等电器物品大量增加,可能更容易引雷入室,特别是在广大农村,电视接收天线普遍架设在屋顶上方(高于屋顶5~10m),且多用竹竿作为支撑,一旦遇到雷暴天气,雷电极易由金属接收天线接闪,再由天线馈线引入室内,造成电视机及室内其他设施损毁乃至人员伤亡;三是农村供电线路多由电杆架空支撑,电力线、广播线、通讯线等以架空为主,且布线不规范,乱拉乱挂现象随处可见,这些架空电线经过空旷农田引入室内,雷暴在农田上空闪击后会由其引入,危及室内设备或人员;四是大部分村民缺乏防雷知识和避险应急处置能力,对雷击灾害的自我防范意识不强,在空旷田间劳作或行走时容易遭受雷击而发生伤亡事故。
2农村雷电灾害的防御措施
农村雷电灾害防御工作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其推进工作受农民的思想观念、认识程度、经济状况等诸多要素的制约,必然要经过大量艰苦的努力,更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规范的过程,作为各级防雷主管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充分关注,积极推进。根据农村雷击灾害多发频发的原因,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做好农村雷电防御工作。
2.1加强农村防雷科普宣传,提高农民防雷意识和避险应急处置能力
通过对农村雷击事故的调查发现,大多数村民缺乏安全防雷知识,村民们以为在室内收看电视、打电话不会遭雷击,遇到雷雨天气不采取任何防范,而有些稍微懂得一点防雷知识的村民也只是将电视机关掉,却未拔掉电源插头与信号插头。而在众多的雷击致死事件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因为没有掌握科学的避雷常识、错误地选择避雨地点而造成的。因此,加强农村雷电防御工作,要做好农村防雷科普宣传,结合一些典型雷击案例,加大农村防雷减灾宣传,提高农民防雷意识,使其克服侥幸心理。要提高广大农民的认知程度,就必须加大农村防雷减灾宣传,利用各种途径,如科普宣传周、广播、电视、手机短信、村镇黑板报等进行广泛宣传,使农民认识到对住宅进行防雷检测、安装防雷装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面向农村组织开展防雷减灾技术服务活动,设立防雷服务咨询热线电话,切实提高农民群体的防雷减灾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防雷服务的重点是加大对经济相对落后农村人民群众宣传雷电安全防护知识的力度,增强农民的防雷意识,同时让他们掌握防雷安全常识和雷击急救知识[4]。
2.2规范农村基础设施防雷设计与安装,杜绝雷击事故隐患
广大农村频繁发生雷击引发人畜伤亡事故,原因是多方面的,固然有农村人群对防雷减灾认识不够的原因,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农村建房防雷设计缺失、相应措施不到位。通过勘察和排查,发现农村的楼房越建越多、越建越高,但这些楼房却“先天不足”,存在异常严重的雷击隐患。农村房屋大多是泥土或砖混结构,即每一层楼面都由钢筋混凝土构建,楼面凝固后再用红砖建成墙体。这种结构的房屋上、下层各自独立、未形成完整的电气回路,一旦遭雷击,大量的电流将无法通过逐层泄放入地,房内的人员及家电的安全便毫无保障。加上有的村民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各个楼面的混凝土层较薄、防雷效果不足。当雨天来临,楼面出现积水,高耸的楼板就特别容易引来雷电的“光顾”。除了强化对农村人员密集的中小学校防雷设施安全检测与安装外,还要加强农村居住点避雷设施建设,将农村居住点避雷设施建设纳入新农村城镇建设规划。切实督导村民建房时按有关规范接受防雷设计、安装配套的防雷设施,改变他们建房只考虑经济成本而忽视防雷安全的习惯思维,纠正其“建筑物矮小不会遭雷击,没必要安装防雷装置”的错误认识,应成为加强农村雷电防御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
2.3规范农村供电、通讯线路的架设,防范感应雷击
做好农村电力线、广播电视、电脑、电话等基础设施的
防雷安全工作,建议政府及电力、电信、通讯、广电等相关部门对电视、通信、电力等线路推行先进的地埋技术,以有效减少架空线由空旷的农村田野把雷电引入室内的几率。农村建筑除了缺乏必要的防雷设施外,农村横七竖八、乱拉乱扯的电源线、电话线也成为“引雷入室”的元凶。在城市中,电源线、电话线都会被埋入地下或墙体当中,但在农村,这些线路都是“裸”的。一旦被雷电直接击中,高电压的电流将顺着线路涌向室内的家电,造成损失。即使雷电未直接击中电线,电线周围也会形成强烈的电磁场。当人处于磁场的影响范围内时,也会因感应闪络而被雷击伤,甚至死亡。因此,做好农村建筑综合布线也是防御雷电的一项重要措施。重要的建筑在做好直击雷防护的同时,还要装设雷电波侵入防护设施(电涌保护器),以最大限度地保护村民人身和财产安全。
2.4加强雷电监测和预警,切实提高雷电灾害监测和防范能力
要尽快组织编制农村雷击灾害防御规划和雷击风险区划,加快农村雷电灾害监测和预警服务设施建设。同时,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专兼职气象信息员队伍,将农村“两委”班子成员、大学生“村官”等兼职气象信息员纳入预警服务第一对象,并通过他们及时将预警信息传遍千家万户,共同推进农村防雷减灾工作的有效开展。
整理
3参考文献
[1]朱明,赵世黎,梁代荣.气象工作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4):175-177,180.
[2]汪顺勤.农村地区雷电灾害活动规律和防护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15):7083-7084,7103.
农业气象灾害与防护措施篇2
打造防灾减灾气象服务品牌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气象灾害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贵州有哪些主要的气象灾害?
赵广忠:贵州的自然灾害以气象灾害以及气象灾害引发的衍生灾害为主。贵州气象灾害可以简单地归纳为“冬天的凝冻,春天的冰雹,夏天的暴雨,秋天的绵雨,而贯穿四季的是干旱”。凝冻是贵州西部山区冬季常见的天气现象,一般年份的危害不大。但是,在一些特别的年份,如2008年,持续的凝冻天气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暴雨是贵州夏季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是引发滑坡、泥石流的主要原因。暴雨的一般表现是来势猛,危害结果明显,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干旱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并且发生和发展的速度比较缓慢,人们往往较少关注。干旱是影响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最主要的气象灾害。2011年夏季干旱,全省622.37万人饮水困难,直接经济损失122.78亿元。
:在防灾减灾中,气象服务工作的责任和作用如何体现?
赵广忠:据统计,最近30年,全球86%的重大自然灾害、59%的因灾死亡、84%的经济损失和91%的保险损失都是由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引起的。总的来看,气象灾害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广,气象防灾减灾也不再是单纯的专业技术性工作,而正日益成为社会公共事务。
近年来,我省气象灾害防御的机制体制不断完善,先后颁布实施了多项气象条例,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应对气象灾害的措施也越来越具体规范,工作力度越来越大。同时,各级气象部门坚持以人为本和公共气象服务方向,强化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和防御能力建设,逐步建成了立体化的综合气象灾害监测网,气象灾害的监测手段、水平、精度、效率得到极大提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更及时,渠道更多样,范围更广泛。如2011年9月17日铜仁梵净山出现327.4毫米特大暴雨,各级气象部门预报准确、服务及时,地方政府及时应对,紧急转移了1.4万余人,虽然大量房屋被洪水冲垮,但无一人伤亡。据统计,5年来,全省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较上一个5年减少了近100人。
此外,在预防气象灾害方面,我们紧密结合自身职能,一方面,面向社会着力打造“防灾减灾,气象先行”气象服务品牌。另一方面,面向气象部门树立“防灾减灾,气象先行”的工作理念。预测预报和预警是气象工作最重要的职能。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和预警是防御气象灾害的重要手段。所以,在防灾减灾工作中,气象预测预报和预警是“消息树”,是“发令枪”。这就意味着在防灾减灾中,气象工作必须先行。此外,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引种新品种需要气象工作者对原产地与引入地的气候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气候适应性评价,避免引种失败;在城市规划和重大工程的区域布局中,气象工作者需要全面分析气象条件,提出气候可行性报告,实现趋利避害。这些都表明,防灾减灾,气象必须先行。另外一方面,打造“防灾减灾,气象先行”的服务品牌,有利于社会对气象工作有明确的形象认知,强化公众的气象意识。
强化公众意识做好天气预报
:刚才你讲到,要强化公众的气象意识,这在防灾减灾中有什么作用?
赵广忠:强化社会的气象意识,首要的问题是让社会全面了解气象工作。以预报为例,人们常常质疑预报不准确。这就是社会气象意识的具体体现。首先要明确,凡是预测预报就有不准确性。其次要明确,不完全准确的预测预报,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世界气象组织曾经就小概率强天气事件的预报问题过公告,说明不准确预报的意义。在美国中部平原,每年都有龙卷风发生。美国气象部门对龙卷风的预报准确率仅为百分之十几,然而每当气象部门龙卷风预警之后,公众都会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因为大家知道,尽管气象部门的龙卷风预警,10次只有1到2次准确,但是采取防范措施,就能够避免灾难的发生;不采取防范措施,可能招来的就是灭顶之灾。何况气象部门每年仅仅只10到20次的龙卷风预警。贵州暴雨的预报比龙卷风预报的准确率高,但是灾难不断,差距主要在于人们的气象意识。这个问题的主要方面在于我们气象工作者,宣传不够,科学普及不够。再以暴雨与干旱的危害为例。在贵州,暴雨的危害是局部的,而干旱的影响是全局的。暴雨的灾难是显性的,干旱的灾难更多是隐性的。然而,社会更关注的是暴雨而不是干旱,这也是气象意识。强化社会气象意识能够更好地发挥气象工作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在科普方面,我省气象部门有哪些措施?
赵广忠:在科普宣传方面,我们一方面是抓好面向各级领导干部和学生的宣传,另一方面,我们广泛利用各种公共媒介,多渠道、多形式加强对社会公众的气象科普宣传。比如利用贵阳市内多条线路的公共汽车、2000多辆出租车的车载电子显示屏,系统内外各部门建设的电子显示屏,以及“3.23”、防灾减灾宣传周、科技日等各种社会宣传活动,传播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在贵州电视台增设两档气象科普专题节目,在《贵州都市报》设立气象科普及气象信息专版,在广播电台设立气象专栏,在贵州电视台增加了《百姓气象站》、《气象万千》两档节目,开展“走进气象、寻‘爽’贵阳”大型公益宣传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如何用好气象资讯、怎样理解天气预报、如何采取措施防范气象及其次生灾害,有效地扩大了气象科普和气象信息的覆盖面。气象与公众走的越近,公众对气象的认知也就越清晰。
:公众对天气预报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把天气预报做得更加准确?
赵广忠: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天气预报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科学技术工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数学、物理等基础科学的发展,探测装备的完善,天气预报能力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作为一门预测科学,仍然做不到100%的准确。
从装备讲,我们国家拥有6颗在轨气象卫星,对气象灾害进行全天候观测,水准与美国、欧洲、日本比肩;就贵州来说,过去由于装备落后,气象的观测站点少,很多影响范围小的天气没有办法监测,是因为这张网的孔眼太大,网不住“小鱼”。现在已建成10部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7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94个部级自动气象站、18个部级农业气象站、15个雷电观测站,以及2892个覆盖所有乡镇和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山洪地质灾害易发点的加密自动气象站。对天气变化能够更加准确地监测、预警,预报的区间也越来越精细化。
从软件上来讲,我们一方面是加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强预报员队伍的建设和考核,提高预报员队伍的素质,另外一方面,为更有效地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省气象局建立了多部门参加的灾害性天气服务会商机制,通过会商让有关部门全面了解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情况,以利于做好相应的工作安排;完善了气象服务督导机制,有灾害性天气可能发生时,组织督导组到相应市州气象局督导气象服务工作;完善了“三个叫应”工作机制,一旦出现灾害性天气,通过电话通报基层组织,增强了气象灾害防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防灾减灾的效果十分显著。
推进气象服务为现代农业保驾护航
:农业对于气象的依赖性很强,在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尤显突出,气象服务怎样适应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赵广忠: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是气候,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气象灾害。随着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前期一定要对农作物进行气候适应性分析,选择适宜的作物,种植在适宜的土地;做好作物气象风险分析,减少气象灾害影响损失风险。
我省现代农业的发展势头非常好,做好气象为农服务,为现代农业保驾护航,我们着重稳步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加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决策服务,全力做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深入系统地开展特色农产品的农业气候区划细化和风险管理工作。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专业化发展,增强为现代农业服务能力。结合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推进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意见,积极争取农业气象观测和服务系统与省级100个“农业园区”同步建设,提高为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农业气象灾害与防护措施篇3
关键词气象灾害;类型;农业生产;影响分析;防御措施;河南许昌
1气象灾害的种类和特点
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暴雪、干旱、雷电、冰雹、大雾、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霜冻、冰冻、寒潮和霾等造成的灾害。许昌市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境内气候复杂多变,是河南省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市之一,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全市gdp的3%~5%。尤其是近年来因气候变化等原因,各种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具有发生种类多、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的特点。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大风、冰雹、霜冻、干热风、寒潮、连阴雨、雨(雾)淞、雷暴等十多种[1],一年四季都可能有灾害发生,“风调雨顺”之年很少出现。
统计数据显示,近50年来,许昌市年平均气温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温上升趋势更加明显,多数年份气温偏高。而季节气温变化趋势不同,冬季和春季气温上升最为显著,而夏季则有明显的降温趋势,“暖冬”、“春热”、“凉夏”出现频次高。年降水量略有增多,而时空分布不均,春秋季降水减少,而夏季降水显著增加,导致旱涝趋势加剧。2007、2008年连续2年出现春夏之际大旱;2009年春季,又遭遇了自1951年以来的特大旱情。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累计降水量仅有6.1mm,比常年同期偏少近9成,全市小麦受旱面积逾10万hm2。2006年7月2日出现特大暴雨,日降水量达到335.9mm,突破历史极值,全市因此次暴雨损失2亿多元,并出现人员伤亡;2008年6月3日出现风雹灾害,瞬时最大风速达到31.5m/s(11级风力),突破历史极值,也造成了严重灾情。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多、增强,对全市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了深刻影响[2]。
2气象灾害防御
(1)气象灾害防御是防范与减轻气象灾害活动的简称,是对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调查、评估和防灾、减灾等活动的概括。气象灾害防御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要做好气象灾害可能对农业、交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影响的预防工作,又要做好气象灾害发生后的应急、救援等工作。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涉及的部门比较多,只有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明晰相关部门的防御责任,促进部门间的有机联动,才能真正实现对气象灾害的整体防御。
(2)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目前,许昌市已经建成了由5个国家常规气象观测站、69个乡镇自动雨量站和17个四要素自动气象站组成的地面观测网,建成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建成了由2部天气雷达组成的雷达观测网,初步形成了地面、高空、空间相结合的立体监测体系,极大地提高了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水平[3]。特别是近2年投入业务使用的天气雷达、自动气象站、乡镇自动雨量站等现代化监测设备,在暴雨、冰雹等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依托现代化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初步建成了短时天气预报警报、中短期预报、短期气候预测以及农业气象、水文气象、地质灾害等专业预报系统。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水平和短期预报准确率稳步提高,强对流、暴雨、干旱等预警、预报水平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多部门联合制作和的地质灾害气象等级、病虫害气象等级、火险气象等级、电力气象、交通气象等预报,以及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的影响评估等,在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以需求为牵引,积极创新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围绕许昌粮食核心生产区和花卉、烟草、中草药种植等特色农业,开展现代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区试点建设,不断探索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新体系。大力实施空中云水开发工程,在全市各县区兴建标准化防雹增雨基地,为抗旱救灾、缓解水资源短缺、保护生态环境等提供保障。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建立乡镇气象信息员队伍,做好气象服务“三农”工作。
3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措施
在各种气象灾害中对农业影响最大的是干旱和雨涝,不仅发生频率高,甚至相伴出现,危害也最重。其次是低温、霜冻、干热风、连阴雨等,对农业生产也有一定影响,但发生频率较低,危害相对较轻。
(1)干旱。是指因久晴无雨或少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而形成的一种气象灾害。《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中将干旱划分为5个等级,并评定了不同等级的干旱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①正常或湿涝,特点为降水正常或较常年偏多,地表湿润无旱象;②轻旱,特点为降水较常年偏少,地表空气干燥,土壤出现水分轻度不足,对农作物有轻微影响;③中旱,特点为降水持续较常年偏少,土壤表面干燥,土壤出现水分不足,地表植物叶片白天有萎蔫现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④重旱,特点为土壤出现水分持续严重不足,土壤出现较厚的干土层,植物萎蔫,叶片干枯,果实脱离,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的影响,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一定影响;⑤特旱,特点为土壤水分长时间严重不足,地表植物干枯、死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影响,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较大影响。
干旱是许昌市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干旱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根据旱区分布调整作物布局,种植耐旱作物品种;二是灌溉时采用灌溉和滴灌技术,节约用水;三是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四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开发空中水资源,抓住有利的天气条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2)暴雨。是指24h降水量达50mm或以上的强降水。按其强度又分为3个等级,24h降水量50.0~99.9mm为“暴雨”;100.0~249.9mm为“大暴雨”;250mm以上为“特大暴雨”。许昌属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暴雨容易引起河流泛滥,淹没粮田,诱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暴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及时收听收看气象部门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加固堤防,疏通河道,检查维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4];二是及时组织抢收或排除田间积水,防止内涝淹死作物;三是维护房屋农舍,防止大雨冲灌致使房屋或围墙垮塌;四是避开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的危险地段。
(3)冰雹。是指由积雨云中降落的、一般呈圆球形透明与半透明冰层相间的固体降水,形如葱头,俗称“冷子”。冰雹发生时经常伴随着狂风暴雨和电闪雷鸣。冰雹极易砸伤人畜、毁坏禾木,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冰雹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对成熟的作物要及时抢收;二是在多雹地带,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改善地貌环境,破坏雹云的形成条件;三是多雹灾季节,农民下地劳作时要随身携带防雹工具,同时气象部门要适时开展人工消雹作业,以降低灾害损失。
(4)干热风。春末夏初,常见的一种又干又热的西南风或南风,其风速3~4级,温度30℃以上,相对湿度30%以下,且连续刮风2~3d。干热风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因为干热风发生时正值小麦乳熟期,此时“热风”和“干风”给小麦带来“高温热害”和“低湿干害”,双重灾害导致小麦籽粒干瘪,既降低了小麦质量,又减少了小麦产量[5]。干热风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选用抗干热风的小麦品种;二是营造农田防护林,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麦田气温,减小风力,抑制水分蒸发;三是在小麦灌浆前视墒情浇水;四是在小麦孕穗至灌浆期,适时喷洒磷酸二氢钾或石油助长剂。
(5)大风。风速≥10.8m/s、风力≥6级的风称为大风,常分为北方冷空气南下大风、雷雨大风、台风侵袭大风3种,又以北方冷空气南下大风为最多。大风不仅能摧毁农房、庄稼、树木和通信设施,而且能引起飞沙走石,伤害人畜。大风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及时加固蔬菜大棚和果树,二是切断户外危险电源;三是减少户外活动,尽量不到田间劳作。
(6)连阴雨。是指连续5d以上有降水,且累计降水量≥30mm的天气过程。许昌地区连阴雨天气多出现在4月上旬至11月上旬之间,其中7、8月最多,是该地区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连阴雨期间,雨水多、湿度大、光照少,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成熟作物的收获,连阴雨对小麦、棉花、大豆、花生的品质影响较大,发生在播种期的连阴雨致使播种推迟,导致庄稼欠收减产。连阴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根据气象预报,及时做好粮食抢收抢晒工作;同时做好隔湿防潮,以防霉变;二是连阴雨期间做好清沟排水,防止内涝和渍害;三是为农作物喷洒农药时在药液中增加粘着剂,如把适量的植物油、豆粉、淀粉等加到药液中,以保证施药效果。
(7)寒潮。是一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过程。由于冷空气的入侵,使气温在24h内剧降8℃以上,而且在这一天内最低温度又在4℃以下;或48h降温10℃,最低气温在4℃以下,称为寒潮。寒潮过境时,常伴随6~8级的偏北大风,使沿途气温骤降,容易引发冻害,对农业、畜牧业造成危害。寒潮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在寒潮来临前,对于已浇越冬水的麦田,要划锄、松土、通气;对于未浇越冬水的麦田,要及时镇压、保温、保墒;二是寒潮来临时大棚内温度下降,造成棚内作物生长放缓,因此要增大肥水供应;三是对大棚进行加固,防止大风掀棚[6]。
(8)低温冻害。是指某一时段、某一地域内出现的气温明显偏低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的一种天气现象,可分为冷害、寒害、霜冻和冻害4种类型。小麦冻害是由越冬生态条件超出冬小麦抗寒能力而引起,小麦的冻害程度主要取决于降温强度和低温持续时间长短,但与品种、播期、播量、土壤、耕作质量及水肥管理等方面也有很大关系。因此,防御冻害即使麦苗与越冬生态条件相适应。防御冻害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培育和选用抗寒品种,搞好品种合理布局,并根据品种春化特性,合理安排播期和播量;二是提高整地质量和播种质量,培育壮苗越冬;三是可采取灌水、中耕保墒、镇压防冻;四是增施磷钾肥,做好越冬覆盖。
4参考文献
[1]刘勇军.就《河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施行答记者问[n].许昌日报,2009-07-07(2).
[2]刘勇军.加强能力建设,服务地方发展[j].气象管理研究,2009(1):20-21.
[3]杜彩月.许昌气象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n].中国气象报,2009-11-10(2).
[4]白瑛,苗东梅,金庆荣,等.呼伦贝尔市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的影响及防御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s1):44-46.
农业气象灾害与防护措施篇4
论文摘要针对2008年初广西农作物的受灾情况,提出了雪灾后农作物的管理技术。
自2008年1月12日以来,广西经历了一场50年难遇的低温雨雪灾害极端天气事件,有多项历史气象纪录被刷新。这次灾害过程有4大特点:平均气温低;持续时间长;冻雨、冰冻影响严重;降水范围广、持续时间长。虽经全区人民的共同抗击,灾害依然严重,柑橘、香蕉、茶树、甘蔗等农作物普遍受灾。为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应加强田间管理。为此,笔者特提供以下意见,供广大农民朋友和农业技术人员参考。
1适时采收,改种短期作物
部分受灾严重的地区,如桂林、柳州等地,多种蔬菜、水果出现变色,甚至溃疡现象。建议农民抓紧时机将作物采收上市,减少损失。对于受灾严重的甘蔗,若生长点已坏死,要抓紧时间及时砍收,收完后留宿根的及时清除冻死幼苗,盖上地膜或蔗叶。受冻害严重的菜田,应抓紧天晴时机翻犁,待气温回暖后改种速生类蔬菜,如小白菜、菠菜、生菜等。在半干旱田地种植的马铃薯和甘薯死苗、烂苗严重的,要做好改种春玉米、黄豆和花生的准备。
2清沟沥水,中耕培地
对于水稻田、低洼田块和积雪较深的田块应及时清沟沥水,做到“三沟”配套,防止再受渍害。有作物生长的田块,要抓住晴天墒口的有利条件,普遍开展1次中深耕工作,破除表土板结,促进根系生长。中耕结合培土,与疏理田间沟渠工作相结合,增厚根部土层,减少土表水分蒸发,提高抗旱力。
3清理冻伤枯枝败叶
广西普遍种植的柑橘、香蕉、龙眼、荔枝等果树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冻害的侵袭,严重者整株冻死,轻者出现枯枝烂叶,为恢复生长,对冻枯、冻坏的枝、叶、果实,要结合春剪及早进行剪除,可选择晴天中午进行。在中等灾区,如南宁地区,蔬菜、水果未出现溃疡或变色情况。建议待天晴气温回暖后,摘除病叶(果)、黄叶等,使作物尽快长出新枝嫩叶,从源头上消除病害大面积发生的机会。
4施肥防病
天晴回暖植株恢复生长后,由于植株刚经受冻害,抗逆性降低,易受病虫危害,病害发生与流行的风险增加,要清理田间地头杂草并及时结合施肥喷洒保护性药剂防护,对于灾害中受伤的果树,可喷涂1%等量式波尔多液予以保护,或喷涂0.3~0.5波美度石硫合剂,也可喷施1次保护兼内吸型杀菌剂,如多菌灵、退菌特、托布津等。叶面喷施生长素、营养液等促进受灾农作物的恢复生长。其他作物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喷药预防,瓜类枯萎病、疫病等可选用多菌灵、甲霜锰锌等喷施。马铃薯、甘薯要及时清理中心病株,达到防治指标的要喷施1次600倍甲基托布津或其他对路农药,果树追肥可叶面喷洒0.2%~0.3%尿素、0.2%~0.3%磷酸二氢钾混合液,或施三元素复合肥,视树体大小,株施0.5~1.0kg,叶菜类蔬菜可用0.2%磷酸二氢钾加0.5%的尿素,叶面喷施并结合灌水,追施尿素225kg/hm2、磷酸二铵150kg/hm2、磷酸钾复合肥150kg/hm2。时间在3月初以前,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结合中耕松土,施肥方法以直接撒施为主。
5及时整理受损害的大棚
广西设施生产的蔬菜、食用菌等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灾害,很多棚室倒塌或毁坏,应采取开沟方式排干菇房周围或田地积水,及时整理受损害的大棚,早晚气温较低,应及时增加覆盖等增、保温措施,及早恢复蔬菜、食用菌等生产必要环境。菇体或菌丝体停止生长或进入休眠期的食用菌,应停止喷水,尽量保持菇床料面干爽。加强菇棚(房)保温管理,可在大棚内加小拱棚,棚外加盖薄膜、草帘等覆盖物,棚内底部用塑料薄膜作围裙,以减少底部的冷空气侵袭。在大棚北面用作物秸秆堆成防风障,以挡风防寒,抓紧中午气温回升时机,及时通风换气,防止栽培料变质发酸。
6及时定植、移栽
对蔬菜苗床、育苗地采取小拱棚薄膜覆盖或用稻草等遮盖防寒保温,待气温等气象条件成熟时,及时移栽、定植到大田,并增施薄施有机肥,促进蔬菜生长,对新种植不耐寒的蔬菜品种可进行畦面地膜覆盖。争取早上市,早收益,降低灾害损失。
参考文献
[1]王金城,朱延红,王鑫.灾害性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种业,2007(5):71-72.
[2]齐旭峰.春霜冻对农作物的危害及预防[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7(6):26.
[3]张冬仙.越冬农作物防寒防冻措施[J].农村百事通,2007(6):39.
[4]佚名.农作物防冻技术[J].农业新技术,2006(1):17.
[5]林连喜.农作物冬春低温寒(冻)害的防御与病虫预防[J].农家之友,2005(1):27.
[6]李美荣,刘映宁,赵军,等.陕西省关中地区大棚蔬菜低温冻害预报服务方法[J].干旱地区农业研
究,2007,25(5):204-207.
[7]辛学.冬春棚室蔬菜受冻后的拯救与管理[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07(4):47.
[8]翟晋钵.高寒山区蔬菜低温冻害的产生与防治[J].陕西农业科学,2007(2):123.
农业气象灾害与防护措施篇5
关键词农村防雷工作;现状;落后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S1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2)01-0398-02
雷电是一种大气自然现象,雷电是带电的云层间或带电的云层对大地之间迅猛放电过程,产生强烈的闪光并伴随巨大声响的天气现象,雷电不仅发生频率高,且年年都有发生。雷电灾害是中国十大自然灾害之一,气象部门对最近10年的雷电数据统计分析显示,雷电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大多发生在城市,而90%的人身伤亡发生在农村。农村成为雷击事件高发区,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必须加强开展农村防雷减灾工作,保证农民生命安全。配电、通讯、电器等迅速普及而大都没有采取防雷措施,成为农村防雷新的安全隐患。
1农村防雷工作现状
通过对农村雷击事故调查分析,农村雷电灾害频发的原因主要有房屋无防雷装置、防雷知识缺乏。
1.1建房屋前均未考虑雷击风险因素
由于经济、认识不足等原因,农村建房一般都没有进行雷电风险评估,对所建房屋的选址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常常把房屋选在易遭雷击的山上或地下富含矿物、地下水丰富的雷击高发区域,造成安全隐患。
1.2房屋没有防直击雷措施
农村的房屋主要是砖瓦结构,新建房屋虽然基本上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但大多数均没有考虑雷电防护问题,没有安装基本的防直击雷措施(避雷带、避雷针)和接地网,根本起不到直击雷防护作用[1]。
1.3进入房屋的线路无防雷措施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楼越盖越高,家用电器也越来越多,但是由于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有线电视、家庭电源线、电话线等线缆都是由电线杆架空支撑的,没有特殊的防雷保护措施,而直接通过墙体进入室内,增加了农民住宅电器设备遭雷击的几率。
1.4农民野外防雷意识淡薄
很多农村雷击事故都是在农民田间耕作或躲雨时发生的。野外作业的农民在雷雨到来之时找不到躲避雷伤害的建(构)物,从而增大了其遭受雷击的概率[2]。
2农村防雷安全工作落后的原因
2.1内在原因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农业生产模式及地理环境等现状造成农村雷灾隐患较大。资金缺乏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建筑物防雷装置很少,信号防雷、电源防雷措施更是无处可寻,不能有效防范雷电灾害。农民受教育水平低也是造成农村雷电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外劳作的农民遇到雷雨天气经常躲在大树下或小亭子里,而铁制农具的使用也容易导致雷击。多数农民以封建迷信思想解释雷电现象,而不是从科学角度解释,也不懂得雷电是可以防御的[3]。
2.2外部原因
农村防雷减灾工作的硬件条件不足,技术支持、公共服务及组织管理能力弱,导致农村雷击灾害发生频繁。
2.2.1农村缺乏防雷科普教育。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农民缺乏自我防护能力,防雷常识掌握较少。难以在农村进行集中的防雷知识宣传工作,受众对象相对较少,成了宣传普及的薄弱环节。
2.2.2村民住宅的设计和建设未能认真执行防雷安全技术规范。农村防雷工作投入较少,农村建筑物几乎没有防雷装置。为节约资金,民房大都由农民自行建设,未经过正规设计、标准化施工、技术评价和质量检测。各种线路纵横交错,屋顶随意安装蓄水箱、太阳能、空调室外机等,在无有效的防雷措施的条件下,极易发生雷电灾害。
2.2.3农村的公共设施大多不符合防雷要求。农村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未达到防雷标准。低空纵横交织,强电弱电线路缠绕,远距离架空入户,保险丝擅自换成铜丝等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家用电器损坏和火灾事故发生。架空,又无雷电防护措施,是雷电感应的主要通道。据调查,多数雷击灾害就是雷电流通过这种线路入室后引起的[4]。
2.2.4对农村地区防雷减灾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经济原因,防雷技术服务的专业队伍未能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组建,没有制定防雷减灾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缺乏适应农村需求的物美价廉的防雷产品。
3对策
3.1增强农民防雷意识
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破除迷信思想,认识到雷电的危害。在修建房屋时要进行合理规划,避开地下有金属矿藏的地区、河沙与山石交界或水田与山石交界地区,处于上升气流迎风面的地区等易遭受雷击的区域;居民楼的兴建应尽量远离电力系统的高压输电线路,根据输电线路的电压和当地的地形条件确定其最适远离距离。
3.2增加避雷设施
可以选择经济实用的短针加避雷带。建房时将房屋预制板的钢筋焊接在一起,用扁钢将每一块预制板相连,最后从2个屋角引下与接地极焊接。可用2m的镀锌圆钢接地极,离房屋外墙1m左右,每隔4m打1根到土里,然后用镀锌扁钢焊接在一起构成接地体。接地体上端覆盖0.8m以上的土屋以保证安全。金属门窗要与接地体用钢筋焊接,以防止外界有雷雨急对流天气[5]。
3.3增加电线的防雷设施
受各种因素的限制,农村的外线入户不可能采用地埋走线。可以在入户前的最后一根电杆上将绝缘子铁脚接地,以它的冲击闪络放电电压,泄放过高的雷电电压,起到保护的作用[6]。
3.4加强电器防雷措施
如果没有有效的防护措施,在遇到雷雨天气时应将电源与天线插头拔下,最好不要收看电视。对于屋顶安装的水箱、热水器等设备的房屋,必须做好防雷处理,可以将其金属外壳与房屋避雷带作等采用焊接的方式进行电位连接,同时要求焊接点保持在2点以上,而且雷雨天气时禁止使用。
4结语
导致农村雷击事件频发的根本原因是农村防雷观念的淡薄和防雷管理的不到位,其根源是农村防雷基础设施单薄和缺乏防雷宣传教育。气象部门应进一步提高雷电预警预报的准确率,使农民提前做好雷电防护工作,在雷雨天气时不到野外劳作。加大宣传力度,普及防雷知识,推广实用防雷技术,从而提高农民的防雷意识、防灾避险与自救能力,减少农村雷灾损失。
5参考文献
[1]梅卫群,江燕如.建筑防雷工程与设计[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
[2]广东防雷网.中国科协第十一届年防雷减灾访谈记录[EB/OL].(2009-09-01)[2011-12-01].http//gdfl.省略/2007ZHENGWU/2009-0901.htm.
[3]庄涣斌,林娜.粤东地区农村防雷的现状与对策[J].汕头科技,2009(2):61-64.
[4]董德文,申红石.农村防雷的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J].硅谷,2009(1):192.
农业气象灾害与防护措施篇6
关键词:气象灾害;类型;农业生产;影响分析;防御措施;河南许昌
1气象灾害的种类和特点
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暴雪、干旱、雷电、冰雹、大雾、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霜冻、冰冻、寒潮和霾等造成的灾害。许昌市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境内气候复杂多变,是河南省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市之一,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全市GDP的3%~5%。尤其是近年来因气候变化等原因,各种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具有发生种类多、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的特点。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大风、冰雹、霜冻、干热风、寒潮、连阴雨、雨(雾)淞、雷暴等十多种[1],一年四季都可能有灾害发生,“风调雨顺”之年很少出现。
统计数据显示,近50年来,许昌市年平均气温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温上升趋势更加明显,多数年份气温偏高。而季节气温变化趋势不同,冬季和春季气温上升最为显著,而夏季则有明显的降温趋势,“暖冬”、“春热”、“凉夏”出现频次高。年降水量略有增多,而时空分布不均,春秋季降水减少,而夏季降水显著增加,导致旱涝趋势加剧。2007、2008年连续2年出现春夏之际大旱;2009年春季,又遭遇了自1951年以来的特大旱情。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累计降水量仅有6.1mm,比常年同期偏少近9成,全市小麦受旱面积逾10万hm2。2006年7月2日出现特大暴雨,日降水量达到335.9mm,突破历史极值,全市因此次暴雨损失2亿多元,并出现人员伤亡;2008年6月3日出现风雹灾害,瞬时最大风速达到31.5m/s(11级风力),突破历史极值,也造成了严重灾情。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多、增强,对全市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了深刻影响[2]。
2气象灾害防御
(1)气象灾害防御是防范与减轻气象灾害活动的简称,是对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调查、评估和防灾、减灾等活动的概括。气象灾害防御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要做好气象灾害可能对农业、交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影响的预防工作,又要做好气象灾害发生后的应急、救援等工作。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涉及的部门比较多,只有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明晰相关部门的防御责任,促进部门间的有机联动,才能真正实现对气象灾害的整体防御。
(2)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目前,许昌市已经建成了由5个国家常规气象观测站、69个乡镇自动雨量站和17个四要素自动气象站组成的地面观测网,建成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建成了由2部天气雷达组成的雷达观测网,初步形成了地面、高空、空间相结合的立体监测体系,极大地提高了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水平[3]。特别是近2年投入业务使用的天气雷达、自动气象站、乡镇自动雨量站等现代化监测设备,在暴雨、冰雹等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依托现代化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初步建成了短时天气预报警报、中短期预报、短期气候预测以及农业气象、水文气象、地质灾害等专业预报系统。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水平和短期预报准确率稳步提高,强对流、暴雨、干旱等预警、预报水平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多部门联合制作和的地质灾害气象等级、病虫害气象等级、火险气象等级、电力气象、交通气象等预报,以及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的影响评估等,在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以需求为牵引,积极创新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围绕许昌粮食核心生产区和花卉、烟草、中草药种植等特色农业,开展现代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区试点建设,不断探索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新体系。大力实施空中云水开发工程,在全市各县区兴建标准化防雹增雨基地,为抗旱救灾、缓解水资源短缺、保护生态环境等提供保障。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建立乡镇气象信息员队伍,做好气象服务“三农”工作。
3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措施
在各种气象灾害中对农业影响最大的是干旱和雨涝,不仅发生频率高,甚至相伴出现,危害也最重。其次是低温、霜冻、干热风、连阴雨等,对农业生产也有一定影响,但发生频率较低,危害相对较轻。
(1)干旱。是指因久晴无雨或少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而形成的一种气象灾害。《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中将干旱划分为5个等级,并评定了不同等级的干旱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①正常或湿涝,特点为降水正常或较常年偏多,地表湿润无旱象;②轻旱,特点为降水较常年偏少,地表空气干燥,土壤出现水分轻度不足,对农作物有轻微影响;
[1][2][3]
③中旱,特点为降水持续较常年偏少,土壤表面干燥,土壤出现水分不足,地表植物叶片白天有萎蔫现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④重旱,特点为土壤出现水分持续严重不足,土壤出现较厚的干土层,植物萎蔫,叶片干枯,果实脱离,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的影响,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一定影响;⑤特旱,特点为土壤水分长时间严重不足,地表植物干枯、死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影响,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较大影响。
干旱是许昌市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干旱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根据旱区分布调整作物布局,种植耐旱作物品种;二是灌溉时采用灌溉和滴灌技术,节约用水;三是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四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开发空中水资源,抓住有利的天气条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暴雨。是指h降水量达mm或以上的强降水。按其强度又分为个等级,h降水量.~.mm为“暴雨”;.~.mm为“大暴雨”;mm以上为“特大暴雨”。许昌属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暴雨容易引起河流泛滥,淹没粮田,诱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暴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及时收听收看气象部门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加固堤防,疏通河道,检查维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二是及时组织抢收或排除田间积水,防止内涝淹死作物;三是维护房屋农舍,防止大雨冲灌致使房屋或围墙垮塌;四是避开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的危险地段。
()冰雹。是指由积雨云中降落的、一般呈圆球形透明与半透明冰层相间的固体降水,形如葱头,俗称“冷子”。冰雹发生时经常伴随着狂风暴雨和电闪雷鸣。冰雹极易砸伤人畜、毁坏禾木,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冰雹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对成熟的作物要及时抢收;二是在多雹地带,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改善地貌环境,破坏雹云的形成条件;三是多雹灾季节,农民下地劳作时要随身携带防雹工具,同时气象部门要适时开展人工消雹作业,以降低灾害损失。
()干热风。春末夏初,常见的一种又干又热的西南风或南风,其风速~级,温度℃以上,相对湿度%以下,且连续刮风~d。干热风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因为干热风发生时正值小麦乳熟期,此时“热风”和“干风”给小麦带来“高温热害”和“低湿干害”,双重灾害导致小麦籽粒干瘪,既降低了小麦质量,又减少了小麦产量。干热风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选用抗干热风的小麦品种;二是营造农田防护林,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麦田气温,减小风力,抑制水分蒸发;三是在小麦灌浆前视墒情浇水;四是在小麦孕穗至灌浆期,适时喷洒磷酸二氢钾或石油助长剂。
()大风。风速≥.m/s、风力≥级的风称为大风,常分为北方冷空气南下大风、雷雨大风、台风侵袭大风种,又以北方冷空气南下大风为最多。大风不仅能摧毁农房、庄稼、树木和通信设施,而且能引起飞沙走石,伤害人畜。大风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及时加固蔬菜大棚和果树,二是切断户外危险电源;三是减少户外活动,尽量不到田间劳作。
()连阴雨。是指连续d以上有降水,且累计降水量≥mm的天气过程。许昌地区连阴雨天气多出现在月上旬至月上旬之间,其中、月最多,是该地区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连阴雨期间,雨水多、湿度大、光照少,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成熟作物的收获,连阴雨对小麦、棉花、大豆、花生的品质影响较大,发生在播种期的连阴雨致使播种推迟,导致庄稼欠收减产。连阴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根据气象预报,及时做好粮食抢收抢晒工作;同时做好隔湿防潮,以防霉变;二是连阴雨期间做好清沟排水,防止内涝和渍害;三是为农作物喷洒农药时在药液中增加粘着剂,如把适量的植物油、豆粉、淀粉等加到药液中,以保证施药效果。
()寒潮。是一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过程。由于冷空气的入侵,使气温在h内剧降℃以上,而且在这一天内最低温度又在℃以下;或h降温℃,最低气温在℃以下,称为寒潮。寒潮过境时,常伴随~级的偏北大风,使沿途气温骤降,容易引发冻害,对农业、畜牧业造成危害。寒潮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在寒潮来临前,对于已浇越冬水的麦田,要划锄、松土、通气;对于未浇越冬水的麦田,要及时镇压、保温、保墒;二是寒潮来临时大棚内温度下降,造成棚内作物生长放缓,因此要增大肥水供应;三是对大棚进行加固,防止大风掀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