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春节习俗手抄报范例(3篇)

时间:

春节习俗手抄报范文

一、加强领导,广泛发动

1、根据上级要求,学校迅速制定了活动方案,并利用多种形式宣传开展本次寒假主题活动的重要意义。

2、在休学典礼上组织全校学生认真学习本次主题活动方案,明确活动的意义和具体活动内容。

3、利用家校通告知学生家长利用传统节日,对孩子进行文明礼仪、传统美德和感恩励志的教育,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家长的支持力度,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寒假德育作业表”的填写。

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1、学生发展中心积极组织全校师生开展创编“节日手抄报”活动,学习节日文化,搜集节日资料,深入了解春节、元宵节的文化内涵,通过自编的“节日手抄报”,展示节日收获和感悟。

2、要求学生观看春节、元宵节文艺节目,增强对民族传统节日的喜爱,同时又结合学校特色,要求学生以书画形式表现节日的喜庆,加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3、鼓励学生积极收集春联且诵读,并在开学展示自己收集或是编写的春联,引导学生学习欣赏春联、创作春联、书写春联。

4、开展“学会感恩奉献温暖”美德实践活动,号召全校学生利用寒假休息时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多与父母沟通交流。如为辛劳的父母敲一次背,道一声“新年快乐”;合理使用压岁钱,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使学生懂得了要力所能及地帮助家长做些些家务,主动帮助老人做些事,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春节习俗手抄报范文

元旦黑板报内容

春节手抄报内容1:春节由来

春节和年概念,最初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夏历,以月亮圆缺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那天为朔,正月朔日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开始,也叫年,年名称是从周朝开始,至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使用世界上通用公历纪元,把公历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民族特色。

元旦黑板报内容:年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夕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经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以至于村村寨寨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兽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乡亲们有封窗锁门,有收拾行装,有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村外来个半大孩子,只见这孩子长得浓眉大眼,漂亮可人。这小孩子来到村东头见着一位老婆婆问起大家为何惊慌。老婆婆无奈告诉孩子夕又来做乱,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夕"兽,那孩子笑道:"婆婆~我名字叫做年,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年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

半夜时分,"夕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夕"兽浑身一抖,怪叫一声。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炸响声,"夕"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原来,夕”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年在哈哈大笑。"夕"大惊失色,狼狈逃蹿。

第二天,避难回来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年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乡亲们为庆贺吉祥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人们都知道驱赶"夕"兽办法。为此,大家纷纷都去拜会年,也就是现在拜年”,把年图帖在门口或窗前,叫年画(年画上那个大胖小子就是年哟)年除掉夕这一天叫做除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中国民间最隆重传统节日过年”。

元旦黑板报内容:春节习俗

春联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内容,贴于相应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喜庆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向往,对美好未来祝愿。为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许多兴旺欢乐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一种古老民间艺术,反映人民朴素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兴起,年画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美好愿望。我国出现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中国年画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木刻年画,画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是一幅《老鼠娶亲》年画。描绘老鼠依照人间风俗迎娶新娘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春节习俗手抄报范文篇3

五一手抄报资料五一手抄报资料一、五一劳动节来历

五一劳动节源于美国芝加哥。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20多万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经过艰苦的斗争,工人们终于获得了胜利。为了纪念这次工人运动,1889年7月14日,由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召集的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法国巴黎隆重开幕。大会上,所有人一致同意:把5月1日定为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节日。这一决议得到世界各国工人的积极响应。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的工人阶级率先走上街头,举行盛大的示威旅游与集会,争取合法权益。从此,每逢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都要集会、旅游,以示庆祝。

中国人民庆祝劳动节的活动可追溯至1920xx年。是年,一些革命的知识分子在上海、苏州等地向群众散发介绍""五一""的传单。1920xx年5月1日,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工人群众走上街头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旅游、集会。新中国成立后,于1949年12月将五一定为法定劳动节。

五一手抄报资料二、五一劳动节习俗

过去,上述活动主要是由政府组织,游行队伍中包括各企业、机关的代表。现在,除政府统筹的庆祝活动外,各种不同政见的非政府组织、劳工团体,都会在这一天自发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既可以借这个机会充分阐述各自的政见,又能扩大本组织的影响。

一般来说,游行的队伍要先穿过城市的主要街道、广场,最后在古老的或者宽阔的中心广场举行大型集会和庆典。同时,俄罗斯各地的各种俱乐部还会举行内容丰富、色彩缤纷的娱乐活动,人们的节日情绪很高。

五一手抄报资料三、五一手抄报图片

五一手抄报图片1

五一手抄报图片2

五一手抄报图片3

五一手抄报资料四、劳动节诗歌

站在红五月首端

深入劳动者中间

感悟阳光里那跳跃的音符

一不小心

滴落下来

打动了无声的果林

沉寂的大地上

顿时响起劳动的那支劲歌

回荡在亿万劳动者心中

回荡在蓝天白云之间

震落满树鸟声铺红挂彩的早晨

情不自禁阳光雨露春风

催开着城市的文明之花

催长着乡村的劳动之果

满眼的美景在飘飞的音符下

欢快传唱着劳动之歌劳动之歌

带来春播的佳音

捎去夏耘的希冀

令大地充满诗情

任金秋点染画意

劳动之歌永唱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