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生活垃圾分类现状(6篇)

时间:

生活垃圾分类现状篇1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日益增长,如何合理的处理及管理城市生活垃圾日益引起关注。本文通过对我国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及发展趋势的分析,根据生活垃圾的特点及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发展趋势及相应的管理对策。

城市生活垃圾,是指在人们日常生活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废弃物,它伴随居民生活而产生,成分和产量也伴随居民的消费水平、消费方式的变化而改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垃圾产生量也迅速增加;加之生活垃圾中有机物含量高、成分复杂,任意堆放或处理不当,都会对周围的大气、水体、土壤环境及景观造成严重污染。因此探讨适宜的垃圾处理方法和管理对策就成了城市管理者和广大市民极为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大环保问题之一。

1.城市生活垃圾概况

1.1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及构成

近十几年来,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总量大幅度增加。据资料表明,1990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为6766.8万吨,2000年为11818.9万吨,到2002年增至13650万吨,年均增长率为8.20%[1],少数城市的垃圾增长率则超过15%,大大高于工业发达国家的数值(2.5%-5%)[1],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3.1亿吨。城市生活垃圾的构成主要受城市的规模、性质、地理条件、居民生活习惯、生活水平和居民燃料结构的影响。我国城市垃圾在产量迅速增加的同时,垃圾构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为有机物增加,可燃物增多,可利用价值增大[2]。

1.2城市生活垃圾污染现状

我国传统的垃圾消纳倾倒方式是一种"污染物转移"方式。由于现有的垃圾处理场数量和规模远远不能适应城市垃圾增长的要求,大部分垃圾仍呈露天集中堆放状态,对环境即时的和潜在的危害很大,污染事故频出,问题日趋严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污染大气。城市生活垃圾中有50%-60%的易腐性有机物,它们能在短短的数小时之内自行降解,同时散发出硫化氢、氨、苯、丙酮等多种令人厌恶的臭味,这在集中堆放垃圾的垃圾处置场周围更为明显。

(2)污染水体。垃圾中除易腐有机物降解产生的水和自身携带的水分外,有时还接纳一些外来水(主要有降水和径流水),这些水分总量若超过垃圾对水分的吸收能力,就会渗流出来形成垃圾渗滤液,这些渗滤液若流入周围的地表水体和渗入土壤,会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

(3)侵占土地,对农田破坏严重。堆放在城市郊区的垃圾,侵占了大量农田;未经处理或未经严格处理的生活垃圾直接用于农田,或仅经农民简易处理后用于农田,破坏了土壤的团粒结构和理化性质,致使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降低。

(4)垃圾爆炸事故不断发生。由于城市生活垃圾中有机物含量的提高和由露天堆放变为集中堆存,只采用简单覆盖易造成厌氧环境而使垃圾产生的沼气量增加,爆炸事故不断发生,造成重大损失。

2.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法

为了实现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目的,国内外均在研究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目前国内成熟且常用的方法为焚烧、堆肥和填埋三种。

2.1焚烧

焚烧是对城市生活垃圾高温分解和深度氧化的综合处理过程。将生活垃圾作为固体燃料送入炉膛内燃烧,在800℃-1000℃的高温条件下,垃圾中的可燃组分与空气中的氧进行剧烈化学反应,释放出热能并转化为高温燃烧烟气和少量性质稳定的固体残渣。热能可回收利用,烟气必须净化,性质稳定的残渣可直接填埋处理。焚烧技术的特点是处理量大,减容性好,无害化彻底,并且热能可回收利用,因此这种方法是我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垃圾处理技术[3]。随着焚烧技术工艺研究的完善,国产化成套焚烧设备的开发,生活垃圾焚烧余热综合利用技术将进一步得到提高,焚烧处理的比例也将逐步上升,未来几年内在部分城市中将建成若干个和国外接轨的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厂[4]。

2.2堆肥

堆肥是依靠自然界广泛分布的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人为的促进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向稳定的腐殖质转化的生化过程,它不仅可以杀死垃圾中的病原菌,有效处理垃圾中的有机物,而且可生产有机肥料,特别适用农业为主的国家。但是垃圾堆肥并不能处理全部垃圾,它只针对城市生活垃圾中易腐、可被微生物降解的有机物,所以堆肥处理是垃圾中可腐有机成分的处理技术,而不是全部垃圾的最终处理技术。另外堆肥时,垃圾中的石块、金属、玻璃、塑料等废弃物不能被微生物分解,这些废弃物必须分拣出来,另行处理。而且城市生活垃圾堆肥一般周期较长,处理量小,单纯的堆肥处理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生活垃圾,并存在产品长期使用会造成"土壤渣化"、质量不稳定、销路不畅等问题,所以堆肥处理还必须优化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但由于堆肥技术具有良好的减量化和资源化效果,随着技术、设备、工艺的不断改进,生活垃圾堆肥技术将进一步得到重视,处理的比例将逐步增加[4]。

2.3填埋

填埋是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必不可少的最终处理手段,也是现阶段我国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与其他处理方法比较,填埋是一种独立销毁垃圾的方法,填埋场是各种生活垃圾的最终处置场所。但是填埋技术也并非是一种完美的垃圾处理方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垃圾填埋占用大量土地;

(2)垃圾渗滤液的处理仍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3)填埋法的无害化程度低,对水源和大气的潜在影响较大,同时填埋法的资源回收率低,加上填埋场征地、运转费用日益上涨,此法在我国有下降的趋势,因此我国应根据具体情况,引进先进科学技术,研究适合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填埋技术。总之填埋法在我国生活垃圾处理领域的主导地位,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但处理的比例将稳步下降[4]。

根据

3.4法规不健全,全民环境意识不高

目前我国已颁布的《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管理条例》等对防治城市垃圾污染作出了全面规定。一些城市还制定并颁布了地方性的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作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法规基础和依据。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子法"及实施细则,给依法管理带来了困难,执行力度不够。同时要处理好城市生活垃圾问题,全民的环境卫生意识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比如在一些公共场所人们随地乱扔垃圾,人为的破坏一些环卫设施,将垃圾倾倒在禁止倾倒的地方,环境意识不高给环境管理工作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只有在一个全民环境意识较好的社会,各项管理规章、防治措施才能得到顺利实施。

4.管理对策

4.1改革环卫体制、促进垃圾产业化发展。

按照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法制化管理的要求,城市中行政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环卫体制改革的力度,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改革方案,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以保障社会公众利益和城市环境效益。同时全面开放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投资、建设、运营市场,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和特许经营制度,完善垃圾处理市场竞争机制和企业运作机制。

4.2建立健全垃圾处理收费制度

根据污染者负费的原则,全面开征垃圾处理费[5]。在环卫体制改革没有到位的情况下,在部分城市暂按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取垃圾处理费。各地可采取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费统一征收的方式,或与水费、电费、燃气费等联合征收的方式,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的收缴率,降低收费成本。逐步提高收费标准,使其可以补偿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的成本,并使垃圾处理企业有合理的利润。通过垃圾处理收费方式还可增强人们的"环境消费"意识。

4.3城市生活垃圾实行分类收集方式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是将垃圾按照种类的不同分别收集,以提高废品回收率和便于分类处置[6]。分类收集方式在我国刚刚起步,人们对它的认识还不够,缺乏经验。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经济条件优越的城市先进行试点,然后向全国推广,这样"以点带线,以线带面"逐步在全国实现垃圾的分类收集。首先提倡居民在家中分类收集;其次在机关、学校、公园、车站等地设置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将废塑料、废纸张、废玻璃、废金属加以分类收集。为了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和资源回收能顺利开展,要制定与之相应的废品回收价格和奖罚制度,以保证垃圾分类收集和废品回收的可持续发展。

4.4提高公民环境卫生意识

要处理好城市生活垃圾问题,全民的环境卫生意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要广泛开展环境保护系列宣传活动,教育和引导公众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引导消费者自觉选择有利于节能、节水、节材、节粮等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5.结语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问题已经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由于经济、技术相对还比较落后,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仍将以填埋为主,但其比例会稳步下降。生活垃圾堆肥技术因其有良好的减量化和资源化效果,将会进一步得到重视,在垃圾处理中的比例也会逐步增加。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城市能源结构的优化,使得利用焚烧技术的因素不断增多,焚烧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前景将越来越广阔。同时针对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环卫体制、垃圾分类收集、提高公民环境意识等相应对策。在此基础上,相信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及管理水平会更上一个台阶,早日实现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琪.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环境经济,2005,(10)23~29.

[2]臧文超.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现状与管理问题[j].环境保护,1998,(8)41~43.

生活垃圾分类现状篇2

关键词:农村生活垃圾;现状;问题;处理方法;技术路线

中图分类号:R124.3文献标识码:A

1概述

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各种日用消费品的普及,农村生活垃圾也是逐年增加。大量生活垃圾无序丢弃或露天堆放,对农村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不仅占用土地、破坏景观,而且还传播疾病,影响环境卫生和居民健康。因此,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已成为农村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

2东源县生活垃圾产生情况及处理现状分析

2.1东源县生活垃圾产生情况

东源县全县区域面积4070km2,下辖21个乡镇,总人口52万人,按生活垃圾产生系数0.6kg/人·天来算,日产垃圾312吨,年产垃圾11.39万吨。

2.2东源县生活垃圾的特点

(1)总量少,变动性强

我县城镇人口规模小,绝大多数乡镇生活垃圾日产量不足20T,其产量和组分极容易受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局部开发、集市贸易等因素影响而发生较强的波动。

(2)产生源分散

我县城镇人口密度小,生活垃圾产生源分散,组分复杂,交通落后,不利收集。

(3)可资源化物质含量低

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低,生活垃圾中有机组分少、无机成分多,热值低,废品含量少。

(4)未经分类

受多种因素制约,我县生活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广。

2.3生活垃圾的危害

由于绝大部分农村生活垃圾未能得到有效处理,医疗垃圾、废旧电池、报废灯管、农药包装等危险垃圾也被随意抛弃,对农村生态环境、农民生活生产和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和潜在危害。垃圾中的有害成分会改变土壤的性质和结构,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在雨水的冲刷作用下,垃圾中的有机物和有害物质进入水体,将严重污染水体。垃圾腐烂产生恶臭、滋生蚊虫、传播疾病,垃圾分解或焚烧释放的有害气体污染大气,直接危害人体健康。乱堆乱放的垃圾形成了景观污染,直接影响村庄环境、破坏居住环境。另外,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低、饮用水大多取自浅井,逐年增长和堆积的垃圾经过雨水的浸渍和废水本身的分解,其渗滤液和有害化学物质转化和迁移,必然会对附近地区的河流及地下水系和资源造成污染,威胁到农民的饮用水安全,最终影响人体健康。

2.4分类收集和回收利用情况

2.4.1分类收集

(1)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必要性

分类收集是在垃圾产生源头按不同组分分类的一种收集方式。目前生活垃圾的处理主要有填埋、堆肥和焚烧三种,为了取得最佳的效益,每种方式都对待处理的垃圾有最基本的技术要求。所以为了能对收运的垃圾采取更有效的处理方式,有必要首先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我县农村地域广大,交通落后,垃圾集中收运困难。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后,可就地分化处理掉一部分垃圾,当地无法处理的再集中收运处理,这就减少了垃圾的运输量;分类收集使各组分相互分离,增加纯度,方便对垃圾进行资源化、能源化、和综合利用。

(2)分类收集现状

现在我县在分类收集这方面除农村的厨余垃圾和可燃垃圾,有一部分分类收集用于喂养家禽和燃烧堆肥之外,其它基本上没有分类收集。也没有分类收集的设施,加上农村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比较差,对于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处置的知识非常有限,垃圾分类收运作业不分类,以及主要以堆放和填埋方式处理垃圾,这些因素也都影响了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2.4.2回收利用现状

东源县以村为单位基本没有废品回收站,只有很少一部分乡镇有废品回收站,农民回收的废旧物资无人来收,导致无人愿意再分类收集,回收利用率非常低。而部分以盈利性为主的个人回收利用就只回收那些经济回报率高的废品,相当一部分污染大、但回收效益小的废品,如废旧电池、日光灯管、废塑料等,就无法做到环境无害的回收利用。

2.5处理现状

我县村镇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各方面都相当落后,资源化率极低,生活垃圾资源化方法也十分有限,基本以废品回收为主。我县大多村镇,没有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设施,生活垃圾随意倾倒在房前屋后、坑边路旁、河流池塘岸边;一些村镇,设置有生活垃圾收集点,但收集点为露天的,没有任何有效的密封、清洁措施,生活垃圾收集后也只是直接在离住宅区较远处堆放或进行简易填埋,没有采取任何防渗措施,对于周边人居环境,土壤,地下水等环境资源都是一种极大的危害;还有一些村镇,将生活垃圾从收集点直接运至简易填埋场进行处理,但所谓的填埋场也只是由镇一级建设的简易填埋场,在技术、管理方面都达不到卫生填埋场的要求,在运输和处理过程中都很容易引起二次污染。

2.6处理能力

目前全县共有垃圾处理场3座,均采用简易填埋的处置方式,设计容量共38.6万立方米,年处置生活垃圾1.6万吨,这就意味着我县一年有8万多吨生活垃圾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向环境。

2.7存在的问题

东源县是全省第二大县,面积大,交通落后,运输成本高,导致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处理经费严重不足。另外农民环保意识差,收入相对较低,垃圾收费难于实现,治理资金不易筹集。

3生活垃圾处理方法分析

解决垃圾问题的目标是将垃圾减容、减量、资源化、能源化和无害化处理。目前主要有填埋、堆肥、焚烧和综合利用四种方法。

3.1填埋

填埋技术作为生活垃圾的最终处理方法,能处置各种类型的生活垃圾,是解决生活垃圾出路的最主要方法。

3.2堆肥

堆肥处理是利用微生物分解垃圾有机成分的生物化学过程。

3.3焚烧

焚烧就是将垃圾作为固体燃料送入焚烧炉中,在高温条件下,可燃成分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剧烈的反应,放出热量并留下固体残渣的过程。

3.4综合利用

综合利用是实现固体废物资源化、减量化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在生活垃圾进入环境之前对其进行回收利用,可大大减轻后续处理处置的负荷。

4几种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比较

下表总结了几种典型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法的技术参数,并进行了优缺点比较。本文介绍的几种处理技术都可不同程度地应用于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处置。每种技术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及实用性,因此最终选择适当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取决于各种各样的因素(如技术因素、政治因素、环境因素等),其中很多因素都依赖于当地条件,一般应考虑:①农村生活垃圾的成分和性状;②处理能力和垃圾的减容率;③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④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和安全;⑤处理、运行及其它成本;⑥处理设备的易操作性和可靠性;⑦需要的配套设备和基础设施;⑧处理设备及排放装置对当地的总体影响

5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限制因素

由于农村环境的特殊性,使得农村的生活垃圾处理不能简单套用现有城市垃圾处理的方案。一是成本高。农民居住比市民分散得多,显然,包括垃圾桶、中转站以及运输车辆的使用,都很难实现规模效益,从而加大垃圾收集和运输成本。二是不符合农村的特点。农村人居住比较散,各村规模小,日均产生活垃圾量在几吨左右,垃圾产量太少,也不适合长距离运输进行集中处理。三是经济条件限制。经济承受能力是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与正常运行的关键条件。而农村一般存在经济承受能力弱、资金少等困难,如果将各个小城镇的垃圾集中起来进行处理,可能要增加几倍的成本,地方财力很难承受。

6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路线

根据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原则及上述选择处理技术的影响因素,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技术路线大致如下:①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加强废品的回收利用;②推广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鼓励农民建设沼气池,大力发展农村沼气;③合理选择天然的低洼地作为填埋场;④发展农户清洁能源循环利用技术,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的综合利用;⑤借鉴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经验,总结、提炼、创新适合在农村推广普及的生活垃圾处理方法。农村垃圾治理难度较大,单凭政府的推动显然不够,但仅凭农民自己去治理也不现实,因此只有以农民为主体、以政府为主导,利用成熟工艺,发展专用新兴工艺,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才能真正治理好农村垃圾问题。

结语

建设新农村、解决好农村生活垃圾问题是很重要的,农村生活垃圾也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因此寻求一种投资少、运行成本低、无二次污染的处理工艺,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是非常必要的。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从上述几种处理方法来看,应选用卫生填埋法来处置我县的生活垃圾,但是卫生填埋存在土地占用量大、渗滤液处理困难且费用高、资源化利用不足、封场后维护监管期长,限制土地再生利用等问题,不能满足长远发展目标的需要,没有真正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目标,应继续加大对垃圾资源化、减量化与实用性技术的研究,逐步改变现有垃圾单一卫生填埋的方式,向综合利用、处置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张小平.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工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217.

生活垃圾分类现状篇3

湾沚区垃圾分类基础建设项目是我区政府性投资重点项目之一,该项目建设有利于提升区域环境,增强资源回收利用,对提升我区整体环境有着重要意义,现项目情况汇报如下:

一、项目概况

项目建设位置及用地面积:垃圾分类基础建设项目(纬六路与政和路交叉口西北位置),总占地约30亩,其中建筑面积约3600平方米。项目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垃圾分类基础建设项目1处,包含:其他垃圾压缩中转站(建筑面积1920平方米,设计处理规模为300吨/天),有毒有害垃圾临时存储点,可回收物存储点,厨余垃圾转运点,渗滤液处理设施,大件固废破碎点,环卫车辆停车场。项目总投资3300余万元。项目分两年实施。其中:一期估算总投资:1400万元。二期估算总投资:1900余万元。

二、目前湾沚区垃圾中转站现状

1.现状垃圾混合收集危害大,垃圾资源化效率不高:湾沚区生活垃圾收集方式主要还是混合收集,不仅收运工作困难,对垃圾后续处理工作也造成较大影响。混合收集不但增加垃圾处理的成本,而且易造成资源浪费,不环保也不经济。

2.现状非压缩式垃圾转运站数量较少,服务范围有限,且环境较差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现状城区3座非压缩式的垃圾收集站没有配备臭气处理系统,只配备了简易的污水收集系统,对周边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很多小吨位转运车辆的长距离运输,会造成臭气的散发及渗滤液的滴漏,影响转运路线上道路及周边环境卫生。

3.转运距离远,小型转运车运输成本高:湾沚区现状生活垃圾送芜湖市绿洲焚烧厂进行焚烧处理,绿洲焚烧厂距离湾沚区城平均距离约60公里,而现状运输车辆只有5-6吨,且数量不足,转运车辆的运输次数受限,采用小型车转运成本较高。

4.现状垃圾分类收运设施不完备,垃圾分类暂存困难:根据相关文件要求,湾沚区已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但现状是我区没有一整套完善的收运设施,并且我区的垃圾分类堆放点依旧是城区老旧中转站改造而成,已无法满足现阶段垃圾分类规范要求。

三、项目的必要性

1.该项目建设符合国家规范要求,可以很好的解决生态环保问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环保意识和卫生意识的增强,也急切盼望环境卫生的改善,新建垃圾分类基础设施显得尤为迫切。近年来,国家政策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来推动垃圾分类行业的发展。2016年12月21日,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时强调: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关系生活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住建部指出,到2022年,各城市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基本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公共机构普遍实行垃圾分类。到2035年,各城市全面建立垃圾分类制度。

2.垃圾分类分拣中心的建设,将垃圾分类收集,能提高其资源化利用程度,在垃圾成分中,其中金属、纸类、塑料、玻璃等是可直接回收利用的资源,可回收利用率很高,垃圾中可回收物提高,将大大减量垃圾总量。垃圾处理有焚烧和填埋等处理方式,但都会容易造成环境二次污染,减少垃圾总量可以减轻末端处理压力,减轻处理过程中的环境污染,使城市无害化处理率大大提高。

3.提高环境卫生条件的需要。由于现状的小型转运站转运能力薄弱,各个转运站均超负荷运转,部分转运站有二次污染现象存在。很多小吨位转运车辆的长距离运输,难免会造成臭气的散发及渗滤液的滴漏。极大地影响了转运线路上道路及周边环境卫生。并且,现有的垃圾转运站未设置环卫车辆停放、清洗场所,导致环境卫生管理所至今无法统一管理环卫车辆。湾沚区建设“规范化、高效化、环保化”的生活垃圾收运模式已迫在眉睫。

生活垃圾分类现状篇4

关键词:社区;垃圾分类;对策

中图分类号:R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02

引言

人类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垃圾,随着城市人口日益增加,社区垃圾分类工作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我国从2004年城市垃圾产量就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且以每年10%的速度继续增长。垃圾处理已成为城市管理、环境建设乃至经济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目前,垃圾处理手段主要有直接堆放、填埋、焚烧和分类回收。因此,垃圾分类处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社区垃圾分类处理更是成为从源头破解垃圾围城和污染的治本之策。当前,把垃圾源头分类作为社区治理的重要内容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垃圾分类的概念及进行社区垃圾分类的必要性

1.垃圾分类的概念

垃圾分类就是将垃圾分别投放,并通过分类清运和回收使之重新变成资源。大致是根据垃圾的成分构成、产生量,结合本地垃圾的资源利用和处理方式来进行分类。

2.进行社区垃圾分类的必要性

根据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量超过1.5亿吨,并且以每年8%~10%的速度递增,目前全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已达70亿吨,占地约80多万亩。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的生活垃圾采用传统的直接堆放、填埋、焚烧等方式,这种粗放的处理方式不仅浪费了垃圾中的有用成分,而且增加了垃圾处理困难,破坏环境,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因此,实行社区垃圾分类管理,有利于推动城市垃圾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湖州市吴兴区社区垃圾分类现状

1.社区垃圾的主要成分

通过查阅资料,笔者得知,社区垃圾的主要来源是食物残渣,约占31%,其次是包装袋以及包装盒等干垃圾,占23%左右,最少的是废旧电池和电子产品垃圾,占7%。厨房垃圾占生活垃圾的比例最大。

2.湖州市吴兴区社区实施垃圾分类的办法

早在前几年,湖州市就开始投入人力物力财力,逐步用分类垃圾箱代替传统垃圾箱。2010年,围绕打造“富饶、秀美、宜居、乐活的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创建目标,湖州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在市区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直运、处置。试点工作于2010年10月起开始启动,选择市区莲花庄小区、金色地中海等14个环境良好、条件较成熟、物业服务较好的小区,共10000余户,约3万人。同时,在市行政中心和建设、环保、卫生、教育4个系统机关部门和下属企事业单位,分别组织开展部门单位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参加试点的单位共66个。

本着“简便易行、以人为本、循序渐进”的指导原则,在学习借鉴日本、美国、台湾、杭州等国内外垃圾分类经验后,按照《湖州市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及直运规划》,我市制定了“大类粗分、通俗易懂、环保节能”的分类原则,把生活垃圾分成了厨房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四类。

湖州市吴兴区社区垃圾分类的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垃圾袋和垃圾桶的发放:由社区工作人员向试点社区居民发放垃圾分类专用的环保型垃圾袋和桶。第二,家庭分拣:由居民自行在家对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之后将其分别投入到家中的标有垃圾分类解释图的小垃圾桶内。第三,分类投放:居民对家中分类完毕的垃圾用塑料袋封口后,投放到社区有标识分类的大垃圾桶中。第四,分类收运:社区保洁员在规定时间把大垃圾桶拖到集中点,环卫部门在8:30后进入小区在垃圾桶的集中点,分别收运厨房垃圾和其它垃圾,待垃圾收运完毕,由小区保洁员对垃圾桶进行清洗干净后复位。

三、湖州市吴兴区社区居民对垃圾分类意识的调查

通过对湖州市吴兴区几个垃圾分类试点社区和普通社区走访了解,笔者得知,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仍不够规范。

1.试点社区中垃圾分类的情况

这些社区中不少市民已经具备一些垃圾分类知识,也有了自觉分类的意识。但是其分类投放的准确性不够。在当前环保垃圾袋免费且每月保证使用量的情况下,不少居民仍在大量使用从超市购物、菜场买菜取得的其它非环保型塑料袋。

2.普通社区中垃圾分类的情况

在对未进行社区垃圾分类的社区走访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些社区有的仅将社区中的垃圾桶分为可回收垃圾桶与不可回收垃圾桶,有的只用一个垃圾桶混装社区的各种生活垃圾。居民大多将可回收的垃圾卖给社区附近的废品回收人员,社区的垃圾桶中仍然混装着各种生活垃圾。

四、研究湖州市吴兴区社区垃圾分类推行中存在的问题

1.垃圾分类注重规章制度层面,缺乏可操作性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垃圾分类作为保护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中都有明文体现。但我国目前还没有针对分类和减量方面的专用法规,只有一些指导性的条文,且均缺乏对垃圾如何分类、如何收集和处置等实施细则的规定。分类责任主体模糊,垃圾分类缺乏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总体可操作性较差。

2.垃圾分类标准制定不够详细,居民各自对垃圾分类的标准有待统一

通过问卷调查,笔者了解到,居民对“可回收垃圾”中的“回收”二字的理解仅仅是凭自己的生活经验。这使得居民的投放垃圾选择不一样,从而达不到垃圾分类的效果。

3.部分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

在各个家庭中,进行家务活动的大多为老人、中年人,此类人群往往文化素质不够高,对垃圾分类的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在他们看来,社区免费发放垃圾筒、垃圾袋仅仅是为自己省去购买垃圾袋的费用,其中不少家庭仍会使用从各大超市、菜场采购回来后的普通垃圾袋。

4.部分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意愿较强,但正确率不高

当然,也有不少居民大力支持配合垃圾分类工作。他们在家中会对垃圾进行分类投放,投放的正确率却不能保证。尽管社区会通过自制宣传海报对垃圾分类知识进行普及,但自制的宣传海报常有疏漏。比如厨余垃圾是指厨房做菜或日常饮食剩下的垃圾,但例如装豆腐的豆腐盒就不属于厨余垃圾。加之中国市面上的产品目前不标明其属于何种垃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居民正确投放垃圾的难度。

5.宣传方式单一、力度小

垃圾分类的宣传主要在社区进行,这样的宣传方式较为单一,影响力有限。政府缺乏监督,宣传力度不足,未能在社会上引起重视。同时,大众媒体的支持力度远远不够,垃圾分类在深度、广度、频繁度上急需加强。

五、针对湖州市吴兴区社区垃圾分类的现状提出管理对策

1.深化法规操作性,加强配套制度政策研究

应结合湖州市的自身情况,具体制订操作性强的制度规定和实施细则。据报道,广州有望在2010年8月前出台全国首个垃圾分类管理规定,对分时段收运、处罚等都有较细致规定阁;北京将在目前l8个区县600个小区试点垃圾分类的基础上,尝试通过立法来深化垃圾分类。因此湖州可在借鉴国内外特别是广州、北京实践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拟定垃圾分类管理规定来提升垃圾分类的法律地位,并辅之以配套的政策研究,明确责任主体。

2.统一完善垃圾分类标准

抽象的分类概念不利于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理解和具体操作实施。因此在垃圾分类工作尚未成熟的阶段,分类类别应以方便公众理解和投放为主。对社区的垃圾分类划分标准应符合社区实际情况。如对废报纸、塑料瓶等便于积攒和堆积、回收价值较高的垃圾,不需要配备专门的分类收集设施。但对碎玻璃、碎纸张、塑料薄膜等回收难度较大、回收价值较低的废弃物,应配备标志明确的专用器具或定期上门回收,方便居民分类投放,促进公众对分类的积极性。

3.加强多渠道宣传教育,公众参与

目前除垃圾处置场周边居民外,一般公众对垃圾末端处置场所的环境难以有切身感受。因此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逐步对公众开放处置设施,如组织周边的小区居民、学校等参观考察,让公众切身参与直接了解垃圾处置的相关信息,增加透明度,这将会提高公众的配合度和支持度。对于垃圾分类的宣传,不应局限在社区内部,政府应当出台垃圾分类的宣传手册,增大垃圾分类的普及面。大众媒体也应广泛宣传垃圾分类教育工作。学校、各单位也应进行大力宣传。在分类初期,真正能正确分类投放垃圾的公众极少,加上垃圾袋装化等客观因素,分类实行难度较大,操作成本高,违法成本低。当群体中大部分做不到分类,就会由于“从众心理”和“法不责众”,进一步增加分类实施的难度。因此在开展分类初期,必须通过设置专项的垃圾分类指导员或志愿者来辅助。

4.建立垃圾分类专用垃圾袋编号体系

社区可以在每月发放给居民的垃圾袋上进行编号,使每户人家的垃圾袋都有特定编号,有利于追踪工作。开展判断垃圾分类正确与否的社区活动。通过政府补贴,对正确进行垃圾分类的居民给予奖励,对无视垃圾分类的居民予以告诫。荣辱之心人皆有之,通过这样的措施,可以让那些无视垃圾分类的居民在舆论的监督下进行垃圾分类。

六、结束语

垃圾分类是一个社会问题,应举权社会之力,由政府、社会、家庭共同来参与。社区垃圾分类管理涉及诸多因素,而居民的参与意愿、参与程度直接影响影响到垃圾分类政策实施的成败。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管理的行为既受到经济人理性、环保意识不强等内在因素影响,也受到政府责任意识缺失等外在因素影响。激发公民参与热情、提高政策执行效果要积极发挥舆论宣传、非政府组织和法律制度规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丽.上海市垃圾分类工作瓶颈及对策分析[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0(3):24-28.

[2]陈全,瞿志龙.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研究现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3(12):25-29.

[3]邓俊,徐琬莹,周传斌.北京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实效调查及其长效管理机制研究[J].环境科学2013(1):395-400.

[4]胡倩雨,陈超,黄盈盈,和增辉.上海市城市社区推行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J].2012(3):164-167.

[5]刘国卿,刘德全,李志刚,罗奇,金玲玉.深圳市垃圾分类现状和对策研究[J].环境卫生工程,2012(4):43-44,48.

[6]刘妍,殷洁.南京市垃圾分类体系试行现状与改善建议[J].山西建筑,2013(31):224-226.

[7]鲁先锋.垃圾分类管理中的外压机制与诱导机制[J].城市问题,2013(1):86-91.

[8]沈颖青.我国垃圾分类现状及对策建议[J].北方环境2011(8):13-14.

[9]吴叔超,李新辉.国内外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研究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环境卫生工程2010(5):36-38.

[10]赵静,鲁先锋.城市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管理的障碍与对策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3(10):62-64.

[11]岳金柱.从社区破解垃圾分类处理之困[J].社区,2010(16):10-13.

[12]杨婧恂,韩霞,张金龙.我国垃圾分类处理现状及原因分析――兼谈与日本相关制度的比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8):132-133.

[13]杨春柳.以政府为主导从专业管理到专业监督――房山区垃圾分类管理探索[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1(13):71-73.

[14]熊辉,林柏伟,程晓懿,李佑智,檀炎,杨海燕.中小型城市垃圾分类管理模式探讨[J].环境卫生工程,2011(2):35-37,40.

生活垃圾分类现状篇5

【关键词】杭州垃圾围城分类回收

垃圾已成为我国各大中城市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既损害居民的身体健康又制约城市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有效地对城市生活垃圾实行分类回收和进行后续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置已成为我国倍加关注的问题。杭州市积极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试点,开始了将生活垃圾转化为资源的积极探索。然而由于垃圾分类过程极其复杂,难度极高,故其回收效果差,效率低,给后续处理带来了巨大压力。

一、杭州市垃圾问题现状

2009年,杭州生活垃圾产生连续四年保持10%左右的增长速度,市区全年生活垃圾产生量达到234.72万吨/年,日均6431吨/天。以“填埋为主、焚烧为辅”生活垃圾处置方式难以持续,大量原生生活垃圾进入填埋场,宝贵的填埋战略性保障资源被迅速消耗。

据杭州市城管办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主城区垃圾增长量达到10.2%,每六年,就能填满一个西湖。目前天子岭平均每天实际垃圾处理量超过4000吨,最高纪录是一天处理量超过6000吨。按照这个速度,预计剩下的库容只够杭州用5年。天子岭一旦被填满,只需3天,杭州将成为一座臭城。

2010年2月,市委市政府联合下发了《杭州市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推进工作实施方案》。2010年3月25日,杭州市正式启动垃圾分类回收工作。为深入推进市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工作,提高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质量,化解垃圾围城的危机,杭州政府于2014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天子岭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决定》,预计在3-5年内改变目前以填埋为主的生活垃圾处理格局,转为以焚烧处理为主、生物处理为辅、填埋处理为保障的新型垃圾处理格局。

为确保垃圾分类回收工作扎实有效推进,市委市政府除了在政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还在资金方面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实施垃圾分类回收工作以来,市区两级财政每年投入垃圾分类专项经费6000万元左右,其中用于分类宣传的经费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分类垃圾桶、垃圾袋等设施保障经费3000多万元,社区工作经费2000万元左右。各城区政府根据市区财政1:1的配套政策落实相应设施保障经费,以保障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调查与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杭州市垃圾分类回收的现状及相关政策的有效性,对杭州市部分居民区进行了垃圾分类回收的抽样调查。

(一)调查对象和地点

本次调查对象以杭州本地居民,外来务工人员以及在校大学生为主。问卷发放时间为2014年3月至9月,发放地点分别为:位于下城区的西湖文化广场,位于上城区的杭州太子湾公园,以及位于江干区的浙江工商大学、云水苑和月雅苑。共发放问卷350份,有效问卷330份,其中西湖文化广场124份,杭州太子湾109份,浙江工商大学40份,云水苑27份,月雅苑30份。

(二)调查结果整理与分析

运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从不同的分析角度得出了以下结论:

(1)基本情况分析。根据调查问卷,330位受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布如下表所示:

表1基本情况分布表

(注:*p<0.05,*p<0.01)

根据上表可得出结论:本次调查在性别、家庭所在地、是否本地人、婚姻状况四个基本信息的人数分布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2)现状分析。

频次分析:可回收垃圾检测。从灯泡、果皮、油漆颜料、剩饭菜、易拉罐、玻璃瓶、牙膏皮、塑料袋、纸巾、废电池10个选项中选出可回收垃圾。其中正确答案是易拉罐、玻璃瓶、牙膏皮、塑料袋。

在330个调查对象中,完全答对的仅有5人,即准确率为1.52%;20人完全错误,占6.06%;305人部分准确,占92.42%。由此可得出结论:被测者普遍无法对垃圾进行正确分类。

对上述10种垃圾的选择情况进行统计,其分布如下表所示:

表2各垃圾选择分布表

由检测结果可得,绝大多数被测者能正确识别易拉罐、玻璃瓶和牙膏皮三种可回收垃圾。在所有非可回收垃圾中,最易误选的是废电池与灯泡。由此说明被测者在区分可回收垃圾与有害垃圾之间存在误差。

垃圾分类回收观点。下表是被调查对象对垃圾分类回收的重要性及实施情况的看法:

表3垃圾回收观点

从上表可知,认为回收非常重要和很重要的被调查对象占总人数的96%(317/330),认为目前实施情况非常好和很好的被调查对象占总人数的60%(198/330)。而认为回收重要的人中有61.2%(194/317)的被调查对象对垃圾回收实施情况持乐观态度。从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市民已经意识到垃圾回收的重要性,并对杭州目前的实施情况持乐观态度。认为回收重要的人并没有对目前的实施情况更加乐观。

分类垃圾箱辨别检测。从绿、黄、蓝、红四种颜色中选出可回收垃圾箱的颜色,正确答案为蓝色。下图是被调查者的选择情况:

表4分类垃圾箱辨别情况表

调查结果显示,被测者中仅有22.73%(75/330)能正确识别可回收垃圾桶。66.36%(219/330)的被测者误以为绿色是可回收垃圾箱的颜色。

为了进一步了解小区设有分类垃圾箱能否有助于正确辨别分类垃圾箱,对垃圾箱的设置于被测者的识别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如下表所示:

表5分类垃圾箱设置与辨别情况对比表

结果显示,设有分类垃圾箱的被试群中能正确选择蓝色的占24.3%,选择错误的占75.7%。没有设分类垃圾箱的被试群中能正确选择蓝色占24.7%,选择错误的占75.3%。没注意群体中选择正确占22.7%,选择错误的占77.3%,有无分类垃圾与是否选择正确的比率检验中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卡方=0.107,p=0.109)。由此可得出结论:垃圾箱的设置并没有显著提高居民垃圾箱辨别的正确率。

垃圾分类宣传和教育。垃圾分类宣传和教育的重要程度与对实施情况看法如下表所示:

表6垃圾分类宣传和教育

结果如上表显示:认为垃圾分类宣传和教育非常重要的被调查对象中29.8%认为实施情况非常好,认为垃圾分类宣传和教育一般重要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实施情况非常好者仅占9.1%。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垃圾分类宣传教育重视程度不同对主观下实施情况的看法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可得出结论,垃圾分类宣传和教育的重要程度影响市民对具体实施情况的看法。

市民关于垃圾分类知识的主客观认识。市民关于垃圾分类知识的主客观认知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7垃圾分类知识的主客观认知对照表

从上表可知:绝大多数人认为自己对垃圾分类知识一般了解,极少数人非常了解。而非常了解相关知识的被测者正确选择可回收垃圾箱占33.3%,很了解相关知识被测者正确选择占42.1%,一般了解相关知识被测者正确选择占18.6%,不了解相关知识被测者正确选择占25.9%。由此可得出结论,垃圾宣传教育的力度仍有欠缺。目前市民关于垃圾分类知识的主客观认知情况基本相符。

回收频率。垃圾处理习惯与回收频率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图1垃圾回收频率

由上图可以看出,绝大多是市民偶尔进行垃圾分类回收,垃圾回收频率有待提高。

图2垃圾回收频率

根据上图,被测者处理垃圾的方式以传统的收集转卖为主,垃圾分类投放率不高,并且普遍存在混合倾倒的现象。

不同做家务频率的人能否正确识别垃圾桶颜色。

表8垃圾回收频率

从上表可知:经常做家务的被测者中23%能正确辨别分类垃圾箱,偶然做家务的被测者23.3%能正确辨别,极少做家务的被测者19%能正确辨别,从不做家务的被测者33.3%能正确辨别。由此可得出结论,做家务的频率与垃圾箱辨别的准确率无显著关系。

垃圾箱颜色识别影响因素回归分析结果。采用二分类回归分析对影响正确识别分类垃圾箱颜色因素进行探索,结果如下表显示:

表9垃圾回收频率

由上表可知,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越多对垃圾箱颜色正确识别就越有利,因此对广大市民传播有关垃圾分类的知识是很必要的措施。

(3)差异性检验。

农村和城市关于垃圾回收重要性的差异检

验。

表10垃圾回收重要性差异检验

为进一步了解农村和城市居民对垃圾回收重要性的看法是否存在差异性,进行统计检验,结果如上表所示。由P=0.658可知,二者没有显著性差异。

农村和城市关于垃圾回收频率差异性检验。

表11垃圾回收频率差异性检验

在被测者中,经常回收垃圾的农村居民有17.4%,而城市居民有26.3%,高出农村居民8.9%。由此可看出,城市居民的垃圾回收频率高于农村。

(4)原因分析。

垃圾不分类的主要原因。据本次调查,25.45%被调查对象认为垃圾不分类的原因是分类看不懂,40.3%被调查对象觉得太麻烦,30%的被调查对象觉得社会不够重视,4.24%被调查对象觉得没必要进行垃圾分类。从中可看出,目前垃圾不分类的主要原因是认为分类太麻烦。

垃圾分类的难点。

表12垃圾分类难点

从上表可得,垃圾分类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在于市民的环保意识薄弱以及缺乏相关的分类知识。

被调查对象对垃圾分类的态度。调查显示:52.7%的被测者赞成垃圾分类回收并表示积极配合,25.8%的被测者表示尽量配合,同时也有21.2%的市民看到了目前垃圾分类的难点,认为垃圾分类无法真正做到,极少数人表示不配合。

三、问题的成因

针对调查问卷中涉及的问题,我们深入探访了天子岭垃圾填埋场和杭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并得出垃圾分类回收低效率的主要的原因如下:

(一)清运公司“垃圾混装”,降低居民分类积极性

市民普遍对垃圾分类的实际效果表示质疑。目前杭州社区的垃圾运输处理基本外包给垃圾清运公司。部分清运公司在清运垃圾时,仍会把整个小区的垃圾混合后运输,即所谓的“垃圾混装”。清运公司经过简单的分类后,再把剩下的垃圾集中处理。这样的后期处理方法,使得居民垃圾分类的作用减小,降低了居民分类的积极性,同时增加了清运公司的营运成本。

(二)企业产品种类复杂,垃圾分类难度高

现今中国处于商品化经济,产品种类繁多,但有些产品的包装上往往缺乏相应的分类标志。这便造成了人们对这些垃圾处理的困惑。

(三)垃圾分类涉及部门多,部门之间综合协调机制不完善

垃圾分类系统庞大,涉及政府部门众多,由市委宣传部、组织部、市城管委、市环保局、发改委和工信部等40多个部门组成。在垃圾处理产业化的链条中,各部门职能尚未形成合力。同时,市民不了解政府部门的分工,难以在垃圾分类工作上给予配合。

(四)分类缺乏有效的奖惩机制,难以督促人们自觉分类

2013年度杭州市共下达垃圾分类资金计划8266.11万元,其中,用于购置垃圾袋资金计划3895.21万元。垃圾袋是政府采购定时定量免费发放给杭州市民使用,以提高市民垃圾分类的自觉性和正确率。然而,据本次调查,分类成效并不显著。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奖惩机制。

(五)垃圾宣传力度有待加强,法规政策不够完善

根据本次调查,被调查对象普遍认为市民的环保意识薄弱,缺乏垃圾回收的相关知识,政府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法规政策有待完善。

四、方案与措施

垃圾问题是一个需要政府、企事业单位和普通民众共同面对、处理的社会问题。垃圾处理的前提条件是垃圾分类回收。如前文所述,目前杭州市垃圾分类回收过程中仍存在问题,本文给出如下参考建议:

(1)关于垃圾混装现象,相关政府部门应及时采取措施,严格监管垃圾的后期处理程序,惩罚混装的清运公司,优化分类直运模式。

(2)企业应当积极响应垃圾分类的号召,在生产产品时,应尽量在每个产品上标注报废后的产品属于哪一种垃圾,以及应该投放到哪一种垃圾箱内。从而有助于消费者进行后期的垃圾分类处理,提高垃圾分类准确度,实现垃圾分类前端减量化。

(3)规定统一的垃圾分类处理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垃圾分类处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如宣传,废品回收,垃圾,后续的加工利用和循环经济等环节。从而有效地加快管理的效率,增强管理的力度,推进杭州垃圾分类运行。

(4)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百个优胜小区”、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示范家庭的评选和表彰,充分调动社区干部、“三支队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泛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研究适当提高对示范小区垃圾分类宣教中心、环保小教室的奖励和补贴方案;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绩效评价研究,加大垃圾分类专项考核力度;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结合杭州实际,进一步探索“分得好,少付费”的垃圾收费机制,研究促进垃圾减量、鼓励垃圾分类的收费方案。同时,对严重违反规定并拒不改正者给予重罚和曝光。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政府可以对免费派发的垃圾袋进行分户编码,有助于后期的检查追责及奖惩。倾倒垃圾定点定时,专人检查垃圾分类情况。定点定时倾倒垃圾便于专人到场检查垃圾分类情况,集中倾倒垃圾也具有互相监督、促进文明行为的作用。

(5)推进垃圾分类信息化管理。建设市区垃圾分类信息管理系统,对市区所有垃圾分类小区的基础信息、分类设施配置、分类投放质量及收集运输、日常考核等情况进行信息化管理。

(6)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深化社区垃圾分类宣传,将垃圾分类引入学校。做到“从小培养”,“大人扫盲”。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应建立和完善检查监督机制,并起带头示范作用。

(7)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政策引导。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市民对垃圾回收的态度较为乐观,并表示愿意积极配合政府出台的相关法规政策。政府应当加强引导,推进垃圾分类的运行,为分类回收提过政策保障。

垃圾分类管理不仅仅只是政府或者个人的事情,而是全民的事情。只有政府、单位和个人都能做到积极参与,垃圾问题才能有效改善。垃圾分类管理的意义不仅体现在环境和资源的再利用,同时解决了与垃圾问题相关的社会问题,也是提高全民素质和构建城市文明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杨志祥.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07.

[2]周素颖.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市场化运营对策探讨[C].河北:石家庄市环保局,2007.

生活垃圾分类现状篇6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日本经验

Abstract:ThegrossquantityofurbangarbageinChinaisincreasingyearbyyear.But,thegarbagedisposalisstillmainlyleftinpilesonexposedyardsorburiedundergroundthusbringingabouttheproblemssuchaspollutionduetogarbage,wasteofresourcesandshortageoflandareaforgarbageburying.Thebestwaytosolvetheproblemsisgarbagesorting/recovery.Themainreasonswhythegarbagesorting/recoveryprocessissodifficulttoimplementinChinaaretheout-of-dateideas,lackoftheoretical/practicalinvestigationrelevanttotheprocessanddeficiencyofgovernmentaleffortstodothat.InthisrespectJapaneseaccumulatedplentifulexperienceincludingthenationalpolicyofurbangarbagedisposalbysorting/recovery,completestatisticaldataprovidedbylocalgovernments,feasiblecuttargetinunexecutionandthesystematicandcarefuleducation.AllofthesearethelessonstobelearnedbythegovernmentsinChina.

Keywords:urbangarbage;sorting/recovery;Japaneseexperience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基本国情是:人均资源不足,技术相对落后,城市管理水平不高。要处理好经济、社会、环境三者间的关系,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用循环经济模式取代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体现在生产方式的改变上,则要求建立工业生态系统;体现在生活方式的变革方面,则要求对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实行分类回收,而不是一味地丢弃。要探讨中国城市的生活垃圾分类问题,首先要分析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现状及问题。

一、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

先来看看近年来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总量的增加情况。2002年,全国生活垃圾清运量为13?638万吨[1],比上年增加1.2%;2003年,全国生活垃圾清运量为14?857万吨,比上年增加8.8%[2]。

要精确地计算某一年的全国城市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是困难的,原因是我国还缺乏精确的统计数据。如有2000年的城市人口数据(2000年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但却没有2000年的城市垃圾产生量的数据;有2002年的全国城市垃圾清运量,但却没有精确的城市人口统计数据。

然而,计算某个城市某年的人均垃圾产生量,是可以做到相对精确的。比如大连市的情况,2003年的年清运垃圾总量为54.75万吨[3],平均每天1?500吨。2003年大连市区人口为274.78万[4],平均每天每人产生垃圾为0.55千克。

长期以来,中国大陆的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是露天堆放。即未经任何处理就地堆放在各城市周围的垃圾场里。由于产生垃圾的量大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各大城市逐渐被垃圾场所包围,学术界早已有“垃圾围城”之说。

近年来,随着政府环境意识的增强以及环保经费投入的增加,一些城市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修建垃圾填埋场对城市垃圾进行卫生填埋的比例在逐渐提高。以辽宁省的沈阳和大连为例。大连市早在几年前就实行了“垃圾袋装化”,每天产生的1?500吨垃圾的98%都进行卫生填埋;沈阳市近两年也投资修建了两个大型的垃圾处理场,其中较小的老虎冲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日处理能力为1?500吨,日处理能力达到沈阳市生活垃圾的40%。从全国的情况来看,2002年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为7?404万吨,占垃圾总量的54.3%[1];2003年的无害化处理为7?550万吨,占城市垃圾总量的50.8%[2]。

2002年国家建设部曾委托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厦门和桂林等八个城市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先期分类回收废纸、废塑料和废电池。但进展效果并不理想。大连市中山区的桂林社区,被媒体称为是全国垃圾分类回收做得最好的单位之一,但据笔者考察,与日本的城市垃圾分类回收状况相比,差距还很大。

应该说,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是个世界性难题。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这个难题的出路,就在于要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如果不解决城市垃圾分类问题,就无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任何一个垃圾填埋场都要占用土地,而且每个修建好的垃圾填埋场都有一个使用年限的问题。例如,沈阳市苏家屯的老虎冲垃圾填埋场占地面积为97.25公顷,使用年限为40年。假如现在沈阳市的生活垃圾已经进行了分类,并回收了其中的50%,那么就可以由于堆放垃圾所占用的库容体积减少一半,而使这个投入很多成本的老虎冲垃圾填埋场的使用年限延长到80年;如果回收了其中的90%,而只将其中不可燃的也无法回收的10%送去填埋,那么,这个填埋场的使用期限就可以大大延长,可以使用400年。可以设想,如果不进行垃圾分类,不仅垃圾中可作为资源的部分无法进行充分地回收,就是作为垃圾填埋场的土地资源也会日趋紧张,何谈城市乃至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笔者就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问题同几个城市的城建局环境卫生处的负责官员进行过访谈,访谈对象中几乎没有

对目前的城市垃圾分类现状持乐观态度者。是什么原因使得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难以实行呢?

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中

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城市生活垃圾回收难以展开的原因很多,既有政府职能部门管理者的管理观念方面的问题,也有学术界关于垃圾分类回收的理论与方法缺乏研究以及研究的深度不够等问题。此外,国家及各地方政府究竟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重视到何种程度也值得反思。

1.观念方面的问题

对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无论是政府部门的管理者还是普通的城市居民都还处于模糊状态,至少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满足于对目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状况与水平的认可。20世纪90年代之前,国内很少有城市投资修建垃圾填埋场,无论是垃圾场还是遍布于城市大街小巷的垃圾箱,给人的感觉是恶臭、令人恶心。因为居民拒绝在自家门前摆放垃圾箱而同城市或者街道(社区)管理者发生冲突的事件时有发生。但经过短短的十几年,很多城市实行了垃圾袋装化,撤消垃圾箱而采取了“垃圾不落地”的回收方式,恶臭气味大大减少,对于垃圾处理方式的改进,不论是政府官员还是市民,都有明显的感觉。同一些官员谈起此事,都认为能达到这个程度已实属不易,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垃圾回收方式不过如此,不要急于实行分类回收。其二,观念方面的问题还表现在对于垃圾分类回收难度的认识上。同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人员以及垃圾处理场的管理人员访谈时发现,真正能经常接触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负责人士几乎都指出了垃圾分类过程的困难。垃圾分类在经济上究竟是否合算?现有垃圾中的有价值成分比如纸张、金属以及塑料等已经被拾荒者捡走,剩下的主要成分大多是厨余,有多少价值还很难说。如果将厨余等有机物用于堆肥,限于肥料质量及成本等因素又很难保证农民愿意购买。更何况,由谁来进行分类?由谁来投资?居民是否认可等都不好说。所以,结论就是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好是好,但现在恐怕还没有到那个地步。

2.理论研究方面的缺乏

应该说,学术界对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正是造成对垃圾分类的观念模糊不清的原因之一。下面这些问题是亟须研究的:城市的生活垃圾分类与可持续发展及循环经济的关系。学术界从理论上深刻理解和阐明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政府决策者在城市发展战略方面给予垃圾分类以应有的重视。

从事环境管理研究的人员要对垃圾成分结构进行细致的研究。由于不同国家、不同城市,不同季节,垃圾的产生量和垃圾的成分都会有显著的区别。而垃圾成分的区别确实又影响到下一步的决策,比如是否要配备垃圾焚烧设施以及使用何种功能的设施才合适等等,就必须考虑到垃圾中有机物的量及各组分的比例。这方面,学术界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就目前而言,还很少见到具体的不同城市的垃圾组分分析的研究报告。而没有翔实而准确的实证研究报告,政府管理者便缺乏作出决策的科学依据。

还要对居民有关垃圾分类回收的认可程度加以研究。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生活垃圾的分类涉及到社区里每个家庭的很多方面。比如,对居民的教育问题,是向居民收取垃圾分类的费用还是向居民支付收取废品的费用?或者说,现在的旧报纸、空罐头瓶、废包装纸箱等都是由拾荒者(收废品的)收走,虽然便宜,但居民还是能够卖一些钱的。分类回收是否要支付居民的“卖破烂”后得到的这部分钱?从一定意义上说,市民的支持程度在垃圾分类方面将起到决定作用。

还要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的构建加以研究。现在我国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系统还有很多问题。首先必须考虑的问题是,如果可以实行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究竟该由哪个部门来具体负责更合理?在我国的很多城市,垃圾填埋场是由环境保护部门来建设的,但具体的城市垃圾的处理却由城建局的环卫部门来管理,该如何协调和理顺两个与环境管理有关的职能部门间的关系?其次,如果要进行垃圾的分类回收,每个城市里的成千上万的拾荒者将面临“失业”的危险,是否会产生相应的社会问题?该如何组建垃圾分类回收的人员,是从下岗的失业工人中重新招收,还是从目前的大多来自农村的拾荒者队伍中选择?是二者兼而有之还是利用原有环卫工人即可?这里不仅有如何合理构建系统的经济学、管理学问题,还有着保证社会稳定的政治学和社会学问题。

3.需要政府做出相应的努力

政府需要做出的努力包括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完善与健全,以及与生活垃圾处理相关的政策的确立。虽然说中国早就将“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作为两项基本的国策,但是,显然“环境保护”这项基本国策的施行力度要小于“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一个领导干部可能因为超生一个孩子而被撤消职务,但却很少有因为环境保护不力而被撤职的干部。衡量、考核干部的政绩,首先要看当地的经济增长指标和社会稳定程度而非其他,因此在城市发展的战略决策时,在财政预算的资金投向方面,城市的生活垃圾分类这一问题不受到重视反倒成了普遍的正常的现象。在城市垃圾分类回收方面,日本政府的具体做法很值得我国各级政府借鉴。

三、值得借鉴的日本城市垃圾

回收经验

日本从1989年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回收,20年来在废弃物处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对居民投放生活垃圾的具体管理,乃至于对居民进行关于循环经济知识的教育等各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参考。

1.国家政府必须重视相关法律的确立

日本政府历来重视资源问题,1999年由内阁会议通过并由环境厅在2000年出版的《环境白皮书》中明确指出“21世纪是环境的世纪”,日本要面向21世纪来建构“最适量生产、最适量消费、最小量废弃”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日本确立了“环境立国”的发展战略。在这种战略思想指导下,各种垃圾回收利用的技术开发都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法律保障体系的确立也不断地得到突破和完善。

日本在1970年就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到现在已经过多次大规模的修改。1990年日本制纸联合会为防止二恶英类物质的污染,制定了《纸浆制造业自主限制方针》。1991年国家制定了《再生资源使用促进法》即《再循环法》。1995年,制定了《关于促进容器包装分类收集及再商品化法律》即《容器包装再循环法》(1997年实施)。1998年制定了《特定家庭用电器再商品化法》即《家用电器再循环法》,从2001年4月开始实施。2000年制定了《推动建设资源再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建筑工程材料再循环法》、《食品循环资源再生利用促进法》等,均从2001年起开始实施[5]。

我国应该学习日本在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方面的做法,制定更加具体配套的可操作性强的相关法律。

值得借鉴的还有日本政府建立的一套合理的垃圾分类回收系统。以千叶县的佐仓市为例,市政府下设一个环境课,专门负责对各社区的居民垃圾的回收。居民在家里就按照环境课下发的“垃圾回收日历”的具体要求,将家中的生活垃圾分类完毕,这个管理机构约定每个月的某个星期的某一天专门回收可燃物、不可燃物以及其他的类别,居民对此一目了然。这种系统化、制度化的回收系统从设计时的考虑到具体的实施步骤都十分细致,对于每个环节的管理,均行之有效。

2.政府应该有确定的规划和清晰准确的削减目标

各地方政府应该有切实可行的规划和清晰的废弃物削减目标,这一点日本政府的做法是很可取的。无论是长期的垃圾削减目标,还是每年具体的削减数量,在日本每年公布的《环境白皮书》中都有准确可靠的数据。比如“一般废弃物排出量的推移”、“一般废弃物的最终处理场地的剩余容量和剩余年数的推移”、“一般废弃物的循环率的推移”、“不法投弃件数及数量的推移”、“容器包装占一般废弃物总量的比率”、“一般废弃物的构成”等信息,从1989年到1998年,每年都有具体的数据。环境保护部门的努力工作及对这些信息的公布,不仅可以使研究者能及时准确地获取可靠的资料,同时也便于民众能了解到这方面的信息,有助于提高民众的环境意识。

3.对居民要进行系统而细致的循环经济知识的教育

应该清楚,居民是垃圾分类回收的主体,他们的认知程度决定了垃圾分类回收的成败。有观点认为,日本国民的基本素质尤其是表现在环境意识方面要远比不发达国家的民众好,对此我们也持相同看法。但我们认为要改变民众的环境意识并非难事,要相信大多数的居民对于垃圾的分类回收是持支持态度的,关键在于管理者的具体做法是否易于被民众接受。如前文所说的佐仓市的环保部门有很好的居民环境教育措施,不仅在专门用于回收各类垃圾的不同颜色的垃圾袋上印有明显的各类图案,同时还将大型垃圾的收费标准一同发给每个家庭。政府的环境管理部门还定期给居民授课,内容就是与循环经济相关的各类知识。日本还将环境教育与环境法律相结合配套实施,规定每年的10月为“再循环推进月”。为得到国民的理解与合作,每个推进月都进行广泛的普及教育活动。期间举办各种形式的报告会,对推进循环利用有功劳的人士加以表彰,而经费则由地球环境基金出资支持。

当然,对日本垃圾分类的作法也要作具体的分析,未必要全盘照搬。比如,日本的垃圾收费制度中对粗大垃圾的收费标准较高,投弃一个旧电视要支付500日元。我国城市家庭垃圾回收是否收费以及如何收费是要针对具体国情及具体城市的经济水平来确定的。

参考文献:

[1]200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EB/OL].(2003-06-05)[2008-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