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传承红旗渠精神演讲稿(精选6篇)

时间:

传承红旗渠精神演讲稿篇1

几年前,我有幸随老公单位的旅行团赴河南林州游览了被誉为“人工天河”、“*水长城”的红旗渠。

红旗渠景区是自然和人工的结合体,几年来,它的美景在我的心里虽已成了模糊的记忆,但红旗渠精神却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脑海里,时常鼓励着我,让我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够坚毅,顽强,勇敢地面对困难。

红旗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建于1960年,是一项引漳入林(引漳河水入林州)的伟大工程。它穿梭于太行山的各个山头、山腰,气势雄浑,如条条巨龙翻山越岭、喷吐着碧波,滔滔前行,滋润着林州大地的的每寸肌肤,给这里的人们带来无尽的吉祥与幸福。

走进红旗渠的展览馆,一座座雕塑、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无不向我们诉说着旧社会林县(林州旧称林县)人民的苦难生活以及林县人民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恒心和毅力。这些雕塑、文字和图片至今仍深深的珍藏在我的脑海中,既让我为当时林县人民的悲惨生活感到痛心,又时常被林县人民的愚公移山的精神所感动,所鼓舞。

下面我用文字为大家展现的这些雕塑就充分说明了林县当时的旱情及修建红旗渠的艰辛。左边一群衣衫褴褛的人们摆上香案贡品,双膝跪在干裂的土地上,双手合十,仰望上天,口中似在念念有词,脸上也写满了虔诚,不用说这是在祭天求雨。另一群同样衣衫褴褛的人们似乎已信不过上天,背着包袱,挎着篮子,扶老携幼背井离乡,逃荒要饭。另一幅雕塑是当时的勇士们除险石的情景。修建红旗渠时,有些山石被开山炮震得松散,随时可能有石头掉下来砸伤修渠民工。为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就需要有不怕**、无私奉献的勇者腰系大绳,在崖上如荡秋千一般落在崖壁上除险,这种举动被称为“虎口拔牙”。看着这样的情景,每个人都不禁会为悬在崖上的勇者捏一把汗。

修建红旗渠动用的人力有多少,带来的效益如何,看看这一幅幅动人的图片和惊人的文字吧。从图片中我们看到:男子汉出动了,铁姑娘出动了,白发苍苍的老人来了,小学生放学后也来帮忙了。他们用镐头、铁锹和落后的的小推车铲运石块,用麻绳、保险钩除险,昼夜奋战在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1250座山头,架起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方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善了林州人民靠天等雨的**生存环境,解决了7万人和37万头家畜的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了灌溉,粮食产量也翻了几番。

在红旗区分水宛我们可以看到闸门内奔泻出的两股激流。向西南方向流去的是一干渠,向东南方向流去的是二干渠。三干渠在分水岭双孔遂入口处,三条干渠和从他们身上分流的众多支渠如人体**小小的血管,向整个林州大地源源不断的输送着生命的营养,使林县这个不毛之地披上象征生命的绿装,变成希望的田野。

从分水宛出来,再去有名的青年洞景区,由于时间已久,青年洞在什么方位,怎么去的已记不太清。只记得上有郭沫若亲笔题写的“青年洞”三个大字,汹涌的漳河水从洞中穿过。当时用手机拍下的一组数字和文字资料告诉我们:洞长616米,高5米,宽6.2米,挖土石方19400立方米,总投工13万个。据说当年因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困难,总干渠被迫停工。为早日将漳河水引入林州,建渠**群众挑选了300名青年突击队,在艰苦的条件下继续施工,他们战斗在工地,吃住在工地。位于虎口崖下的神工铺就是当时民工住过的地方,当时漳河沿岸村庄少,修渠民工没有住房,就住山崖,打地洞,还要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捞河草充饥,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他们还在崖壁上留下了豪迈的誓言:“崖当房,石当床,虎口崖下度时光,我为后代创大业,不修成大渠不还乡。”突击队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时间终于将洞凿通,使其成为总干渠的咽喉工程。

在60年代,一个一切都还很落后的年代里,林州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以势把河山重安排,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雄心壮志和英雄气概创造了新*的奇迹。红旗渠的建成让我们看到,在勇敢、顽强、恒心和毅力面前,没有什么可以叫做困难。在所谓的困难面前,**思想、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团结实干、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就是克敌制胜的法宝。如果每个企业、每个团体、每一个人都具备了这样的精神,那么一切困难都可迎刃而解。

传承红旗渠精神演讲稿篇2

该剧取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河南林县人民用十年时间创造的人间奇迹——红旗渠。这曾是新*成立后的一个震惊世界的伟大壮举,是一场波澜壮阔、轰轰烈烈的战天斗地画卷,是*时代愚公移山的当代神话。“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民族精神的一座丰碑和**文化的一个符号。

全体*员集中到观影室,一起观看《红旗渠》这部记录影片,从早学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观看后大家非常感动,也备受鼓舞。特别是该剧主人公杨贵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所体现出敢于担当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引起了我的深思。

通过观看《红旗渠》使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人应当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真正的*人,心里永远装着人民。”心里装着人民的*人一定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有了人民群众拥护,我们的事业就会做得更扎实、更顺利。*人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的方式很简单: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人为本。从自身出发,多与人民群众沟通,打成一片,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真正发挥*人的先锋模范作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将发挥“红旗渠精神”,以人为本、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更好的服务于彰武县人民

传承红旗渠精神演讲稿篇3

大家好弘扬红旗渠精神,劤力实现中国梦弘扬红旗渠精神以切为了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建设丨国特艱社会主丿癿迚程丨,要始终把収展放在首位,把収展癿目癿为了人民作为出収点呾落脚点。当年红旗渠癿修建,正是为了改发林州十年旱水贵如油癿局面,奠定县强民富物质基础。红旗渠精神体现出种丌畏艰难险阻勇改发现状促迚亊业収展癿价值叏向,这种可贵癿价值叏向丌但深深渗入林州人民癿实践活劢丨,而且随着时代癿发迁而丌断得以强化。迚入上世纨年代,林州人靠着修建红旗渠锻炼呾培养出来癿赸人胆略呾熟练癿建筑技能,走出太行山,奔向全国建筑行业大市场,在各地施展才干。如仂,在外地癿林州建设大军共计多丧建筑队,已达万乀伒,遍布全国大丨小城市。通过劧务输出,林州人实现了迚步収展所必需癿原始积累,了解了国内外市场,培养了各行各业癿人才。迚入上世纨年代,林州人民继续収扬艰苦创业精神,以再造丧红旗渠工程癿宏大气魄,开始了向农村工业化呾小康目标癿迚军。那些昔日在外搞建筑经过现代城特点癿社会主丿改造道路,再到开创丨国特艱社会主丿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癿接续

収展迚程。林县梦对实现中国梦有哪些重要启示?红旗渠精神彰显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我们党癿章程开宗明丿丨国共产党是丨国工人阶级癿先锋队,同时是丨国人民呾丨华民族癿先锋队。这就是说,党癿先迚性,丌仁仁表现为它集丨代表了工人阶级最伓秀癿东西,而且表现为它集丨代表了我们丨华民族最伓秀癿东西。而我们丨华民族在悠丽历叱迚程丨形成癿民族精神,正是丨华民族伓秀传统癿精华。在修建红旗渠癿过程丨,林县人民把丨华民族精神不马兊思主丿世界观结吅起来,不社会主丿共同理想呾共产主丿进大理想结吅起来,既继承了勤劧节俭勇敢癿伓秀民族传统,又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呾人民群伒丌畏艰险科学求是癿坚定信心呾强大力量。红旗渠精神以自力更生为立足点,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癿集体主丿精神为导向,是伟大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丿建设时期癿时代体现。红旗渠精神体现了党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是党癿先迚性在改。反对穸谈强调实干注重落实,是我们党癿丧伓良。

传承红旗渠精神演讲稿篇4

尊敬的评委,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

受着红旗渠精神的哺育,喝着红旗渠水成长的我,今天在这里给大家表述一下我的心声,我要争做当代红旗渠精神传人。

上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向太行要水,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解决了林县人水贵如油的困惑,引来了条条渠道绕山转,座座水库映蓝天,层层梯田绿油油,荒山变成米粮川。

一条蓝飘带缠绕着太行,一条清流浇灌着林县人的心田。红旗渠像播种机,它散布着难而不惧的种子在中原,在华夏,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出了红旗渠杯大修水利的热潮;结出了红旗渠精神展的震撼国人;结出了红旗渠儿女继往开来的光辉史册,结出了守望精神家园太行人的壮美诗篇;红旗渠像宣传队。它歌唱着推出那蓝图一张,奔呀么奔小康在河南,在中国,饱肚子、挣票子、换脑子、有点子、走致富的路子,唱响了富而不惑,唱出了新时代的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红旗渠像宣言书。它向世人宣告,太行山是英雄的山,红旗渠是英雄的渠,林州人是自强不已的英雄好汉,红旗渠畔是奋斗不息的凯歌。

林县人修渠在山上,林州人重修在田园,红旗渠儿女修渠在心中。父辈的传统不能丢,红旗渠的精神要弘扬。要靠你,要靠我,要靠林州的新一代。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红旗渠精神进校园,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文化,理想之光照现实,书生意气,激扬文字,良师益友,勤学苦炼,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红旗渠精神进课堂,感知文化内涵,激扬团结精神,我的课堂我做主,师导生,生帮生,重参与,善合作,共探究,乐互动,与同学一道修身,和课程共同成长;红旗渠精神进心房,成就了性格,成就了品质,更新了血脉,净化了灵魂,克难攻坚,自主创新,无私奉献,发奋努力,张扬起父辈的智慧、胸怀和意志,让红旗渠水融入血液,我就是红旗渠人;让红旗渠水沐浴全身,我就是红旗渠一滴水。

读着《守望精神家园太行人》,我热血澎湃,感动于红旗渠精神当代传人张福根的百姓福根,激情于红旗渠精神当代传人申兰英的桃花嫂子故事,冲动于红旗渠精神当代传人郑中华的珍爱生命线,重修红旗渠水利建设蓝图,憧憬于红旗渠精神老将杨贵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仰慕于红旗渠精神当代传人郭变花再现当年的铁姑娘,他们是太行人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精神之光,他们是林州人实现梦想的太阳。

诵着《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我壮志冲天,重修红旗渠,修一条心里的红旗渠,不被困难所吓倒,励精图治,奋追直赶,超越自我,敢为人先,实现我的价值取向;不被利欲所诱惑,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洁身自好,不骄不躁,不为优秀而炫耀,不为失落而懊丧,工作向前看,学习比先进,生活追小康,品位上一流,生当作人杰,死也为鬼雄。

一曲红旗渠嘹亮着,一代红旗渠人继承着。

红旗渠精神如潮涌,前仆后继跟党走,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与青春赌明天,我用真情说天河,我是红旗渠一滴水,滴水映蓝一方土;我是红旗渠的传人,传奇故事不断头。

红旗渠明天更美好,我的明天更壮观。

谢谢大家!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有关于传承红旗渠精神演讲稿,希望以上分享能对各位有所帮助,演讲稿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谢谢大家关注本网站,祝大家生活愉快。

传承红旗渠精神演讲稿篇5

秋高气爽,凉风**,这时节到山里游玩是再好不过了。

今天,经过五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我们终于来到了期盼已久的红旗渠风景区,映入眼帘的是一条红飘带长廊天桥,站在天桥上向下望去,美丽的风景一览无余。天桥上有一段玻璃桥,不少游人从上面经过都十分害怕,吓得心惊胆战,而我却勇敢地从上面走了过去,连妈妈都夸我勇敢呢!

经过长廊顺着台阶向上攀登,只见山路陡峭,一座座巍峨的大山直入云霄,走在林荫小道上,阵阵凉风吹过来。我们一家人有说有笑地向前走,来到了半山腰,美丽大峡谷展现在我们面前,两座大山之间挤出了一条山路,这条路崎岖陡峭,两边都护有铁链。不过,只要脚踏实地,步步小心走过去还是很安全的。走过了陡峭的山路,前方的缆车又吸引了我的好奇心。妈妈看透了我的心思,便带着激动的心情乘**缆车。坐在缆车上,我感觉到妈妈有一些紧张,她一直紧紧地握着我的手。从缆车上向下望去,蜿蜒多姿的河水、郁郁葱葱的树木、**自在的鱼儿……美景令人啧啧赞叹。

缓缓行驶的缆车到达了终点,我们又登**步云桥。在桥上,我感到阵阵凉风扑面而来,一伸手仿佛可以摸到蓝天。

走过了惊险的步云桥,便是红旗渠最著名的.一个景点青年洞了。据说,当年因参加开凿这个隧洞的突击队是从全县民工中抽调出来的300多名优秀青年,这个隧洞也因此命名“青年洞”。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主要工程之一。

游览完这美丽的红旗渠,我再也抑制不住自己心中的激动,不禁高呼:“美丽的红旗渠,我爱你!”

传承红旗渠精神演讲稿篇6

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20世纪60年代,十万开山者,历时十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太行之巅。红旗渠建于特殊时期,始于悲壮,成于辉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一座永恒精神丰碑。做一名合格党员,必须弘扬红旗渠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率先垂范、实事求是、对党忠诚,坚守清正廉洁。

非常荣幸今天能够有这样一次难得的机会,我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林州人,从我不谙世事可以说就是听着红旗渠的故事长大的,我虽然没有经历过激情燃烧的岁月,但是很有幸,我家里曾经有三代人都参与了红旗渠工程的建设。甚至可以说是我们代代相传的一种血液当中的DNA,它已经在武林中俨然形成一种民风,它改变了我们当地的一种精神气质,成为了我们的一个精神坐标。我今天下午汇报的题目就是以弘扬红旗精神,做合格党员。我想汇报的内容主要是分三个方面。第一个就是介绍一下红旗渠,第二个是简单向大家汇报一下红渠精神的基本内容。那么第三个就是结合我自己的一些感受和粗浅的观点,向大家汇报一下如何弘

扬红渠精神当中做一个合格的党员。

一、红旗渠

知道大家绝大多数都没有去过红旗渠,所以我想在汇报之前放一个70年代初由中央新闻纪录片厂拍摄的一个纪录片,名字就叫红旗渠。当时不仅是红遍了大江南北,甚至还走出了国门,在国际上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看完这部片子,大家对于红旗渠就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了,我们大家可以一起先来欣赏一下。我本来也是想着让大家通过这个片子了解一下当年我们修建红旗渠的情况。但是这个片子确实是太老了,我们现在正在和中央新闻纪录片厂进行沟通,把他过去的这种老的胶片找回来,这样我们再重新的翻拍一下,可能未来的效果会好一点。

我下面就向大家做一下详细的介绍红旗渠。应该说它具备有几个特点。第一个我想可以用天河来形容它。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红旗渠所有的总干渠的渠道全部都是修筑在飞鸟都无法住宿,圆口都无法攀援的悬崖绝壁上。在林州的这段山是太行山脉,那么太行山给人的直观感觉就是壁立千仞,而且直上直下,它可以形成的断崖在一千米以上。所以大家的感觉就是雄者愈熊,贤者愈险,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悬崖绝壁上,林州人硬是修成了一条人工天河,红旗渠。它的总干渠海拔全部在3600米360米以上。那么我们从山西引水过来之后,所有的渠道根本没有施工的平台,我们是完全靠人工在山崖上炸出平台,然后就地取材,把这个石头垒砌成曲岸,连接在一起,才有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渠墙。

逢山凿洞,遇沟架桥,最重要的一点,我们还需要逼水上山。我记得1996年,当时江泽民总书记带着十个部委的部长到红旗渠,他下车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们红旗渠纵坡的坡比设计有多大?我当时愣了一下,一般的游客问的时候都是问坡度,或者说是不过差,但他问的是纵坡坡比很专业,我当时就说1/8000。然后他就上下打量了我一下,可能当时觉得一个20多岁的黄毛丫头说话有谱没谱,然后就回深的问跟在旁边的当时河南省委书记李长春说红旗渠的纵坡坡比是1/8000吗?长春书记很肯定的说,对吧?1‰。这下他才相信了,当时就很惊讶,说1/8000也就是8000米的自然落差才只有一米,说这个太不容易了,当时那么落后的条件和设备仪器能够测出这么精确的数字来,这本身就是一个契机。后来我才知道他也是学水电出身的,所以这份专业性又让我重新去审视我们的红旗渠工程,让我在内心里又多了一份自豪感。

所以红旗渠从他的工程设计来讲,我们应该说就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在里面。当时我们从山西饮水,山西拦河坝坝底的顶高和我们将来到红旗渠去,它的分水枢纽,也就是分水源分水闸门坝底的底高相差8万米的距离,落差只有十米。所以我们整个的剥落设计就是1/8000,如果说这8万米当中十米的落差有一点点误差的话,红旗渠它就变成了一条废渠。所以可见当时我们对于工程严格的这种设计和高度的责任心。

当然他的第二个特点就是人工了。我们用整整十年的时间,

从60年的2月份破土动工,到69年的9月份才全线竣工,十年的时间消停了1250座山头,凿通了211个隧洞,架设了152个渡槽,使得它的干支斗渠全长绵延达到1525公里。我们当时粗略的统计了一下,如果把他所有挖掘的土石方经过计算是2225万立方米这个数字。

如果我们修一条宽两米高三米的土墙,可以从我们国家最北边的城市哈尔滨经北京到最南边的城市广州,把整个中国连接在一起。所以很多的专家到红旗渠他们就说,我们中国有两个长城,一个长城在北京,一个长城就在你们林州,你们的红旗渠是我们中国又一条水长城。

我们当时靠着最原始的工具,我们从纪录片里也看到了,从照片上也能看出来,铁锤钢钎,红旗渠,太行山的岩石大部分是石英砂岩,质地硬度在7到8之间,最硬的是金刚石,硬度也只有十个。所以我们当年刚刚开工的时候,每天的进度只有多少呢?0.3米,也就是两公寸多一点。那么我们往前掘进一米,要换88根钢钎和133个风钻才可以打通的,真的就像蚂蚁啃骨头一样。

而且我们在实践当中还自己摸索和锻造了一些比较趁手一些新的工具,比如说像这样的钻凿字,还有我们烧石灰的掏勺以及我们除险用的铁钩,这是我们当时的女石匠。他们当时采用的是什么?寸3到4面光,把一块石料从山上崩下来,拿下来之后把四面抛光,在仪式寸的距离当中断三道横纹,就跟大姑娘绣花一样,所以红旗渠现在50年了。

您去看它,在我们眼前俨然还像一个巨大的工艺品一样。然后就是靠着我们的肩扛手提,我们当时有一个比较算是现代化的工具,就是这种单轱辘的小木车。这种小车是我们山区所特有的一种运输工具,因为山区的路都比较窄,我们运输工具只要轱辘能过去,那么我们这个车就可以推过去。这个车是当时一个非常重要的运输工具。

现在有很多人感受不到当年修建红旗渠的那份艰难,我只算了一个算术题,大家可以感受一下。那就是我们当时最多的时候,红旗渠工地上是云集了10万修渠民工,那么当时一个人一天所需要送到工地上的供给是多少水、粮,然后石灰炸药这个工具所需要的重量是多少?一个人大概就是一百斤,那么10万人大家算一算,我们每天需要送到工地上的重量是多少?而这些重量我们就是靠着这样的小推车,把他送到我们的施工工地。

这是林州一种特有的另外一个运输工具就是扁的。其实大家可能不知道,在50年代,林州还有一种精神,就是我们全国供销系统的扁担精神,一根扁担送温暖,就是从我们林州石板岩供销社孕育产生的!

那么肩扛车拉一双手,一把铁锤一根签,我们,就在太行山上修成了一个让世界都为之瞩目的人工天河。但是我们回过头去看,他还经历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60年到69年7月份,大家知道三年自然灾害,国家非常的困难。那个时候别说我们每天要有十几个小时的繁重的体力劳动,

那个时候吃饱饭都很难。这是我们当时的一张照片。没有地方住,我们就只能在山上天然形成的洞穴里边躲避寒风。我们动工的第一天全县当时是55万人,那么第一天开拔的队伍是多少?37000人。因为我们的队伍要先到山西境内把水引过来,所以3万多人开进山西的时候,山西平顺县当时的县委书记叫李林就把杨贵书记拉到一边说,杨慧你是不是疯了?我们杨贵书记说你这话怎么讲?他说你知道不知道我全平顺县多少人,我权限不足15万人,你第一天就给我开过来三四万人,我到哪给你找住的地方。老书记说你能找多少间?他说顶多300间房,多一间我都给你找出来。杨贵书记说300件就300件,其他我们自己想办法。其实哪有办法可想。大家不知道看过有没有一个15集的电视连续剧叫《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里边有这样一个场景,我们的民工问队长说,队长,今天晚上我们住哪?队长说,走好地方清凉宫。结果来到一个山崖的时候,队长说好,大家就停下来安营扎寨,这就是我们今天的驻地。大家四周看了看,上面是天,下面是悬崖,四边都透着风,可不就是清凉宫吗?现在大家还给它起了一个很好的名字叫红旗渠大酒店。

在当时的红旗渠的施工工地上流传着早上糠中午汤,晚上天池泡月亮,你碗里边端着一碗浠水出去,月亮在碗里边都清晰可见。天当房,地当床,虎口崖下都试过,但是今天让我感觉到由衷钦佩的是我的父辈们,他们无论在面对多么艰苦,环境当中,依然能够保持着一种乐观的积极的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才给我们

后辈最大的财富。同时的红旗渠它又是始于悲壮。为什么这么说?我们走进林县的历史,不难发现,一补林县志,满卷荒旱史,林县志记载,从明正统元年,也就是1436年到1949年,我们新中国成立,514年,临县发生自然灾害的次数达到104次,大旱绝收达到38次,人吃人就达到了五次之多。

在我们邻县很多村庄都有这个什么碑,荒年碑。碑文上记载,柿叶甘土,俱当饭餐。幼女出卖,一两串钱。人吃人肉,遍地不安。我的家是城郊夏装,在我们村口也有一块碑,碑文上的刻着入村庄不见炊烟,过道路数皆无皮,有死于道路者,被人切割其肉而食之,甚有掩埋者由被人刨其尸其肉而食之者,十人之中死有六七,真的是看着让我们触目惊心。

所以林州人的心目当中千百年来就有一个愿望,那就是盼水,谁能够给我们一滴水,谁就是我们的救命恩人。林县水的来源,过去天上水地下水,临县处在一个大的地质断裂带上,那么在这样的一个地质断裂带上,它的自然气候每年的降雨量不足200毫米。而且还集中在七下八上两个月份,其他月份几乎干旱无雨。我记得老奶奶曾经告诉我,干旱的时候,我们地里的麦子只长一查来高,就是我们割麦子都不用镰刀,直接用手去掐就行了。所以天上的雨我们用不到。那么地上虽然是山区,下雨之后迅速产生径流,但是它正好处在一个大的地质断裂带上,雨下来之后很快就渗到了深层地下,说地下的水我们又留不住,老百姓生活苦

不堪言。怎么办?我们只有把目光投向境外,就是从境外引水入林县!这是林县有四条河过境,淅河、淇河、洹河和漳河,我们红旗渠引的是哪个河引的,是从山西发源的漳河,准确的讲叫浊漳河,因为漳河分为清漳河、浊漳河两条。当时周总理在红旗渠修成之后,有一次杨贵书记,当时林县的杨贵书记老书记到北京开会,那么当时周总理就叫他说,杨贵同志,我问你一个问题,你们的红旗渠引的是清漳河还是浊漳河?杨贵书记说我们引的是浊漳河,说这就好。这样你们的水源就有保障,因为清张的水虽然清澈,但是流量比较小。浊漳河虽然河水浑浊,但是它的流量充沛。杨贵书记当时很感动,说总理日历饭机,那么对一个县的引水工程还能够考虑的如此细致,真的是心系人民。

红旗渠更可以说是成于辉煌。我们可以看一下,他修了一条总干渠,全长70.6公里,修了三条枝干曲,全场170公里。那么十条分干渠51条支渠,全长1525公里,还有分支出去了290条斗渠和4281条农渠,那么它的总长算起来是4000公里,也就是8000华里。它就像一根根毛细血管一样,在林中整个的版图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水利体系。我们沿着渠道还修建了大小水库48座,塘堰346座,提水站45座,水这个小型的水电站45座,那么使得林县水浇地的面积可以达到54万。

红旗渠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去和幸福区,它解决了林州60万人口,40万头大牲畜以及50多万亩农田的灌溉和用水问题,同时使得我们的工业也得到了发展,并且社会各项事业都得到了

长足的进步。另外十年修去,他利用了一大批能工巧匠,这就是我们现在林州市万建筑大军出太行。现在林州市我们全国首批建筑之乡,这又成为我们另一个城市名片。那么上交我们财政的数额已经达到了十个亿,老百姓有三个60%来源于外出建筑业,第一农村青壮劳力60%就业于外出建筑业,第二农民人均纯收入60%来源于外出建筑业,我们去年是25000多块钱。那么第三,我们银行的储蓄余额有60%也是来源于外出建筑业。去年我们的银行余额是突破了500个亿的大关,在河南省连续34年名列全省各县市之首。所以刚刚我微信里面发了一个,我们昨天河南省县域经济排名已经出来,那么林州以民生幸福指数名列全省106个县域之首,我们是第一名。

这里边有几个指标它不是一个虚的数字,它这里面有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城乡居民收入,城乡可支配收入,也就是我们的消费水平,而且也有我们的银行储蓄余额,所以大家就说简单的说就是老百姓能挣到钱,口袋里边有钱,存在银行里边有钱,而且他们这个钱又花出去了,消费水平又达到了,按说他幸福都不会差到哪里。

二、红旗渠精神

当然物质生活的提高进一步提升了我们的精神境界,所以精神物质我们说是相辅相成的。林州人在60年代修建红旗渠,我们把它称之为战太行,解决了我们水的问题。那么80年代10万建筑大军走出了大太行山,我们把它叫做是出太行,解决了林州

人吃的问题,温饱的问题。那么外出建筑业积累的原始资金基础,我们大力发展了示范工业和乡镇企业,我们把它叫90年代富太行。当然富裕之后我们对自己的生活质量就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所以现在我们提出的是美太行。

林州人,红旗渠,成为了我们在发展和前进道路上的一个不竭的动力之源。现在我们把自己的重点的转移到了我们的文化旅游产业方面,现在提出三个全域,就是全域式园区,全域式社区和全域式景区,我们也拿到了全国首批20家县域的全域式旅游示范县。

红旗渠成为了我们的一个知名品牌。当然更使得我们在全省水利上也是牢牢占据着第一名的这样一个位置,达到了将近20年。它给我们创造的财富不仅仅是一条渠,更重要的是一笔享之不尽,用之不完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