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一个粗瓷大碗教案(精选3篇)

时间:

一个粗瓷大碗教案篇1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简要介绍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引导学生主动拓宽知识层面。

2.出示博物馆内一个粗瓷大碗的图片,引出课题,引导学生猜测或质疑:这个粗瓷大碗是谁用的?为什么会出现在军事博物馆里?

明确:这个粗瓷大碗是抗日英雄赵某某同志用过的,是一件革命文物,教育意义重大。

3.简介赵某某,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组织学生默读课文,快速预习。

(1)圈画生字词,疏通词句。

(2)初步了解这个“粗瓷大碗”背后的故事。

2.检测生字预习情况。

识字方法:“还”是多音字,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音义辨析;“陈、联”等字可用加一加的方法进行识记;“粱”可与“梁”进行比较辨析。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3.快速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粗瓷大碗?它有一段怎样的经历?

预设:小通讯员送来粗瓷大碗,赵某某要求还回去。(送碗)

小通讯员盛来满满一碗高粱米饭,赵某某偷偷倒了回去,盛了半碗野菜粥。(用碗)

粗瓷大碗又丢了,成了七班的菜盆。(让碗)

方法拓展:由此可见,“粗瓷大碗”既是文章的线索,又揭示了故事的梗概。全文紧紧围绕“粗瓷大碗”这根线索,通过一连串的矛盾冲突,形成了完整的故事情节。

4.顺势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层次,认识“倒叙”的手法。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粗瓷大碗的来历,点明它“有着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

第二部分(第2~11自然段):具体叙述这个粗瓷大碗的故事。(送碗—用碗—让碗)

方法拓展: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过渡:这个粗瓷大碗有着怎样的意义呢?接下来,请大家认真读一读课文。

1.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圈画出印象深刻的词语或句子。

(2)组织组内交流。讨论各自圈画的词语或句子,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对一些疑难问题,可以先写下来再集体讨论解决。

2.教师提供“问题清单”,再次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学习。

(1)小通讯员为什么要给赵某某找来一个大碗?

(2)见到碗后赵某某为什么拒绝接受?

(3)通讯员为什么给赵某某盛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

(4)赵某某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5)小通讯员给赵某某的碗为什么又丢了?你知道碗去哪儿了吗?想象这当中发生了怎样的事。

(6)你觉得赵某某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7)这个粗瓷大碗有着怎样的重大意义呢?说一说。

3.集体汇报,重点赏析人物品质。

(1)这个碗是怎么来的?(战斗中找到的。)

(2)赵某某原来的碗呢?(吃饭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表现了她关心战士的品质。)

(3)对我们来说,这就是一个普通的碗而已,为什么“好不容易”才找到?

预设:播放与东北抗日联军相关的历史背景图片或视频,理解战争环境的艰苦和人们生活的不易。或是引导学生读一读第6自然段,感受“日子非常艰苦”的条件下,一切物资都显得格外珍贵,不易获得。

(4)小通讯员“一直想”给赵某某找碗,“好不容易”找到了,“连忙”送来,体现了什么?(对赵某某的关心和敬爱。)

赵某某看着这个碗,对通讯员说:“哪里拿来的,请你还到哪里去!”

(1)这是对赵某某的神态和语言描写。读出稍严肃的语气。

(2)赵某某为什么让通讯员把碗“还”回去?(“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引导学生理解我们部队在抗战中表现出来的严明纪律和优良作风。赵某某以为碗是群众或是战士们的,所以要求还回去,体现了她以身作则、爱护老百姓的优秀品质。)

小结:这一“送”一“还”,给我们初步勾勒出一个关心战士、关心群众的革命领导者形象。

(1)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从通讯员的行为、心理活动,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小战士对赵某某的深切关怀。)

(2)“这回我们政委该吃顿饱饭了”,这句话流露出什么信息?(“我们政委一直都没吃饱饭。”“吃这一顿饱饭很不容易。”)为什么呢?(条件艰苦,物资紧缺,赵某某连碗都让出去了,可想而知在其他方面也总是心想着别人,她对战士们总是体贴入微、关怀备至。)

赵某某端着碗轻轻走进炊事棚,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把碗里的饭倒进锅里,又从另一口锅里盛了半碗野菜粥。

(1)圈出句中的动词,读出重音。

(2)赵某某为什么这么做?

预设:引导学生读第6自然段,理解战争中生活条件的艰苦和赵某某吃苦在前、关怀战士的优秀品质。这段话可以解读出多层意思:一是表明我们的部队是为了革命理想,不怕吃苦、坚持抗战的坚强队伍。二是部队上下团结一心,没有阶级之分,是没有人享有领导特权的队伍。三是同志之间互相关怀:领导想着战士,吃苦在前,身先士卒,遇到好处却又先人后己;战士关怀领导,时时惦记着他们的辛劳,想办法照顾他们的生活;乡亲们拥护队伍,队伍优先照顾伤病员,同志之间团结友爱。这是一个充满温暖同时也充满生命力的队伍。正是有了这样的队伍,抗战才最终获得胜利。

(3)再圈画句中你觉得印象深刻的字词,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轻轻”“趁人不注意”表明赵某某不想惊动战士们,不想辜负战士们的好意。“半碗野菜粥”与“满满一碗高粱米饭”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赵某某吃苦在前、关心战士们的美好品质。

(4)文中还写到炊事员的表现,为什么他“没吭声,眼里却含着泪花”?

预设:引导学生从炊事员的神态体会他当时的心情。他理解赵某某的用心,所以“没吭声”;他为有这样的政委而感动,也心疼政委几个月都没吃过饱饭,所以“含着泪花”。写炊事员和小通讯员的表现,都是从侧面烘托赵某某的人物形象。

(1)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小战士着急的语气和赵某某轻松幽默的语气。

(2)联系前文,赵某某“早就”把自己的碗送人了,这下子“又没有”碗了,表明了什么?

预设:引导学生比较发现“早就”与“又没有”的关系。这两个词表明赵某某把自己的东西送人是常有的事。“早就”与“又没有”在内容上互相映衬,结构上彼此呼应,鲜明地表现了赵某某总是心系他人的高贵品质。

(3)品读对话,体会两人不同的内心情感。

预设:小通讯员“急”,表面上是埋怨赵某某不该把碗送人,实则是关心赵某某的身体和生活;赵某某的“笑”与问话,表明她领会了小战士的关心,对自己没碗用的事情毫不在意。什么时候才能不“丢”碗呢?只要人人都有了碗,她的碗才不会丢,这是赵某某的理想和心愿。这句话再次赞美了赵某某心中只有他人的高贵品质。

(4)这个碗去哪儿了?(成了7班的菜盆。)

(5)读第9~11自然段,文中先写丢碗,再补叙碗的下落,想象:如果按照事件顺序,这当中又发生了什么事?说一说。

预设:按照事情的顺序,文中省略的是赵某某把自己的碗送给七班的过程。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想象,说一说事情的经过,进一步体会赵某某对战士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先写丢碗,再补叙碗的下落,这样写使得行文跌宕起伏,文章结构更加完整,人物形象更突出。

4.回顾整体,提炼中心:这个存放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的粗瓷大碗具有怎样的意义?

明确:这个粗瓷大碗“有着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课文通过这个粗瓷大碗的来历,讲述了赵某某同志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时时关心战士,与他们同甘共苦,坚持革命的故事,歌颂了一位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同时也展现了革命同志之间的阶级友爱之情。

四、复述交流,升华情感

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内容。

(1)圈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或短语。(“有一回”“开饭了”“第二天开饭的时候”“后来”)

(2)可以运用倒叙手法,按照课文的思路层次进行复述;也可以改变课文的叙述顺序,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复述。

(3)用上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注意语言的衔接与流畅。

五、积累拓展,作业设计

1.实践活动。

(1)播放影片《赵某某》或《我的母亲赵某某》,了解更多有关赵某某的人物事迹。

(2)搜集更多英雄人物事迹,在班上分享交流,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思想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一个粗瓷大碗教案篇2

活动目标

体验想象创造各种图像的快乐。

能呈现自己的作品,并能欣赏别人的作品。

引导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绘画材料分类摆放,养成良好习惯。

活动过程:

一、引题

1、教师:看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东西。

2、出示餐具:这是什么呀?它能用来干什么呢?(烧菜)

3、教师启发引导: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画一画餐具,应该怎么画?

二、了解餐具的基本构造

1、整体观察

教师:你看到的餐具是什么样子的?分为几个部分?

(手柄、连接处、铲子)

2、局部观察

教师:出示一把餐具,引导幼儿局部观察。

提问:这把铲子的手柄部分是怎样的?可以用什么形状来画出来?

链接处是怎么样的?可以用什么形状来画出来?

铲面是怎么样的?可以用什么形状来画出来?

三、教师局部示范

1、教师选取一个餐具与幼儿一起互动观察,提问:你们看这个手柄上面是什么样的?什么形状?有什么线条?

2、教师根据幼儿的描述把餐具的手柄比较形象的刻画下来。

3、继续选择幼儿感兴趣的部分进行示范作画。提示:你们觉得那个地方最难画?(教师根据幼儿的思路,以边互动观察边作画的形式进行示范)

四、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1、提出写意的要求:你们要细致观察,把你们看到的餐具用跟中线条、形状画出来,在作画时要注意构图,尽量画的大一点,然后又请你用喜欢的颜色把背景装饰起来。

2、教师个别指导示范,提醒幼儿要画出局部特征,在背景的装饰上要大胆用色,涂色均匀饱满。

五、互动评价

1、随机发现幼儿有创意的作品,进行点评。

2、自由评论。

教师:你喜欢哪个煎鸡蛋呢?为什么呢?

活动反思与意见

此次活动,我是通过在观察、感知餐具,了解餐具结构特征的基础上,大胆地把自己看到的餐具的描绘下来,能表现餐具的局部特征,并用喜欢的色彩装饰背景。在看看、想想、画画的过程中,发展观察力和表现力。乐于观察,积极探索,萌发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由于没有写意教学的经验,导致两个环节之间的等待时间过长,是孩子们最后呈现的画面不是很了理想。我一直在摸索中前进。

在引导孩子大班的作画上,孩子们在第一轮的创作中,还是能比较理想的完成的,而且有个别孩子画的非常的好,基本上做到我的要求,跟实物画的越像越好。

在环节的设计上,我设计两次的操作,第一次画实物,第二次给餐具设计漂亮的桌布。

在幼儿作画的过程中,孩子们的情绪还是比较的高的,基本上每个幼儿都能完成创作!

一个粗瓷大碗教案篇3

一、一个碗与一个人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本学期的最后一篇课文,读课题——《一个粗瓷大碗》。

(生齐读课题)

师:这篇课文老师小时候也学过,这么多年过去了,印象仍然深刻。题目中的“粗瓷大碗”我们不太熟悉,谁见过?

生:我过年在老家见过,比我们平时吃饭的碗口大很多,而且摸起来不细腻。

师:嗯,碗口大,有些粗糙,你说的应该是粗瓷大碗。

生:我在电视里见过,红军战士们吃饭的碗也是这样的。

师:没错。在生活艰苦的年代,粗瓷大碗太常见了。然而,谁来读——(出示)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个粗瓷大碗。

(生读)

师:“陈列”的意思就是——

生:摆放。

师:意思接近,但这里用“摆放”就不太合适。我们来看“陈列”的意思,陈列就是把物品摆放出来给人们看,有许多人来参观。(出示字典上“陈列”的解释)读着这句话,你脑海里有什么疑问吗?

生:一个普通的粗瓷大碗,却陈列在军事博物馆里,这背后有什么故事?

生:这个粗瓷大碗是从哪里来的?

生:这个粗瓷大碗的主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师:这个大碗的主人叫赵一曼。我们先来认识她——(出示赵一曼介绍,指名读。)

赵一曼,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日民族英雄,曾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1935年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在与日军作战中,赵一曼为掩护部队腿部负伤后在昏迷中被捕,日军为了从赵一曼口中获得有价值的情报,动用各种酷刑,对其严加审讯,但她没有吐露任何信息。她坚贞不屈地说:“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1936年8月,赵一曼英勇就义,年仅31岁。

师:课文讲述的就是赵一曼在东北抗日联军中担任团政委时的事情。一个粗瓷大碗,一个人,组成了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出示右上结构图)

二、默读课文,围绕“粗瓷大碗”梳理故事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遇到陌生的词语画出来,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了解意思。想一想:课文围绕“粗瓷大碗”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默读课文,批注、思考。)

师:课文中有几个我们不常见的词语,你们画出了哪些词?

生:搪瓷缸子。

生:高粱米饭、橡子面。

(出示:搪瓷缸子、高粱米饭、橡子面、野菜粥。生齐读。)

师:几十年前,搪瓷缸子是最常用的器皿,遍及全国各地。革命战争年代,不少战士都在腰里拴一个小布包,小布包里就是饭碗——搪瓷缸子。在最困难的时候,搪瓷缸子都很紧缺。你看,就是这样,(出示实物图片)见过吗?

生:我在老家看到过,是我爷爷年轻时候用的,上面还有红五星,刻着字。

生:我也见过,好像是在饭店里,那里喝水都是用搪瓷缸子,我觉得好新奇。

师:是的,这也是现代人对过去年代的纪念。抗日战争时期,条件非常艰苦,后面三个词都是那时候最常吃的食物,一起读一遍。

生:高粱米饭、橡子面、野菜粥。

师:橡子面我们都不熟悉,更别谈吃过。橡子面是橡实磨成的粉,可以充饥,味道苦,不易消化。

师:赵一曼和战士们吃的是难以下咽的食物,用的是搪瓷缸子、粗瓷大碗。但就是这些,也异常珍贵啊!这只粗瓷大碗是怎么来的?赵一曼又是怎么用的?结果怎样?

生:粗瓷大碗是从战地上捡来的,赵一曼吃饭用的搪瓷缸子送给战士们了,她没有碗吃饭,小通讯员用这个粗瓷大碗给她盛了一碗高粱米饭,她悄悄把米饭倒进锅里,盛了半碗野菜粥。最后,赵一曼的碗又“丢”了。

师:丢到哪里去了?

生:送给七班当菜盆了。

师:赵一曼把自己的搪瓷缸子送给战士了。她先是收到一个从战场上捡来的粗瓷大碗,这就是碗的来历。我们把这个部分叫“得碗”。接下来呢,谁来说?

生:赵一曼把通讯员盛给她的整碗高粱米饭倒进锅里,换成了半碗野菜粥。

师:这叫——

生:换饭。

师:可以。这个碗在赵一曼那里只待了多久?

生:一天。第二天开饭时又没碗了。

师:你注意到“第二天”这个词,很会捕捉时间。可能连一天都没有,这个碗就“丢”了。最后一个词,我们可以说是——

生:丢碗。

师:(板书:得碗—换饭—丢碗)这就是“一个粗瓷大碗”的来龙去脉。一个碗,一个人,一个感人的故事,你能看着故事的框架提示,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先自己练习说一说。

(生练说)

生:课文讲了赵一曼与一个粗瓷大碗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赵一曼把吃饭用的搪瓷缸子送给新战士了,通讯员把从战场上捡来的粗瓷大碗送给她。开饭的时候,赵一曼把自己的一碗高粱米饭换成了半碗野菜粥。第二天,粗瓷大碗又不见了,原来赵一曼把它送给七班当菜盆了。

师:讲得非常详细,故事的由来和经过也很清楚。还可以再简洁一点,谁还想试试?

生:赵一曼舍不得战士们,总把自己的东西送给他们。通讯员送给赵一曼一个粗瓷大碗,她只用了一天,还把通讯员替她盛的高粱米饭换成了半碗野菜粥,然后这个粗瓷大碗就被赵一曼送到七班当菜盆了。

师:比较简洁了,还加上了自己的理解,比如“赵一曼舍不得战士们”。

三、再读课文,分享令人感动之处

师:你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赵一曼舍不得战士们?这正是这个故事最令人感动的地方。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画出令你感动的细节,读一读,做做批注。一会儿我们交流。

(生再次默读课文)

师:课文哪些地方令你感动?谁先来分享?

生:“赵一曼一看,就知道是从病号灶盛来的……团长、政委和战士们一样,嘴边有几个月没沾过粮食了。赵一曼看到这碗高粱米饭,不禁想起战士们的艰苦生活,想起同志之间的友爱,想起通讯员对她的关心……”读到这里,我很感动。我中午一顿饭没吃好,下午肚子就饿得咕咕叫,恨不得立刻美餐一顿。可赵一曼已经几个月没沾粮食了,看到高粱米饭,还想起了这么多,不忍吃下去。

师: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读书,非常好。换位思考,一般人几个月没沾粮食,看到一碗米饭,一定是——

生:狼吞虎咽。

师:是啊,哪顾得上想那么多啊!可赵一曼心里想的却是其他战士们,唯独不想着自己。倒米饭换野菜粥的一幕被炊事员老李看得清楚,他没吭声,眼里却含着泪花。老李为什么不制止?

生:因为老李知道,制止不了,赵一曼会坚决换野菜粥,把高粱米饭留给战士们吃。

生:“赵一曼吃饭用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读到这个“早”字,我在想,赵一曼是不是很长时间没有碗,那她怎么吃东西呢?这让我很感动。

生:读到这里,我也很感动。部队里条件艰苦,连吃饭的碗都不全。谁缺碗,赵一曼就送给谁,自己却经常没碗吃饭。

生:我想读这一句:赵一曼看着这个碗,对通讯员说:“哪里拿来的,请你还到哪里去!”赵一曼以为这个碗是从战士们那里拿来的,她坚决不要。她的语气很严肃,像命令。

师:你再来读读这一句。

生:“哪里拿来的,请你还到哪里去!”

师:严肃、果断。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拿战士一碗一勺。

生:我觉得课文的最后也让人感动,赵一曼又没有碗了,一个“又”字说明她经常送碗给战士们,小通讯员很着急,她却很乐观。

师:你读出了乐观。把这个部分读给我们听听。

生:小通讯员急得直叫:“我说政委同志啊,给你一百个碗也架不住你这么‘丢’啊!”赵一曼笑着说:“是啊,什么时候才能不‘丢’碗呢?”

师:这个粗瓷大碗已经成了七班的菜盆了。赵一曼的眼里有——,心里有——

生:赵一曼的眼里只有战士们,心里装着战士们,虽然她自己生活也十分艰苦。

师:是啊,赵一曼出生在富裕的家庭,受到良好的教育。1927年,她前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路上严重晕船,那时还是个柔弱的女子。可是,在后来的抗日战争中,赵一曼作战时着红衣、骑白马,日伪用“红枪白马”来形容她的英姿。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看这个故事,你觉得这仅仅是一个粗瓷大碗的故事吗?

生:表面上是一个粗瓷大碗的故

事,实际上是对赵一曼不怕吃苦、英勇无畏的赞颂。

生:赵一曼心里装的是抗日战争的胜利。她想:为了把日寇赶出中国,吃再多的苦又算得了什么!

师:在战士们心中,赵一曼是一个怎样的政委?

生:赵一曼爱战士们胜过爱自己。

生:赵一曼是一位有理想、有信念的政委。

生:赵一曼是一位乐观的,受到战士们喜爱的政委。

师:你看,这样读,这样交流,你们对赵一曼就有了更多的认识。她爱战士远胜过爱自己,她相信抗战一定会取得胜利。在黎明前的这段黑暗里,作为政委,她要带头吃苦,勒紧衣带呀,挺一挺,再挺一挺,光明就在前面。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些句子——(出示句子,生读。)

生:(读)团长、政委和战士们一样,嘴边有几个月没沾粮食了。

生:(读)赵一曼看到这碗高粱米饭,不禁想起战士们的艰苦生活,想起同志之间的友爱,想起通讯员对她的关心……

生:(读)赵一曼端着碗轻轻走进炊事棚,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把碗里的饭倒进锅里,又从另一口锅里盛了半碗野菜粥。

师:(读)炊事员老李在旁边看得清楚,他没吭声,眼里却含着泪花。

四、概括表达: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

师:此时,我们已被赵一曼的故事深深感动了。这真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啊!(出示)

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________。

师:请同学们拿起笔,把这个“粗瓷大碗”里最让你感动、难忘的内容写下来,加上你自己的理解就更棒了。期待你们的分享!

(生写)

师:大多数同学都写出来了,我们先停笔,交流一下,注意用心听同伴的感受。

生: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故事居然是和一个“粗瓷大碗”有关,碗的主人是赵一曼。赵一曼是一位“红枪白马”女英雄,生活中她却细心有爱。这个粗瓷大碗是小通讯员从一次袭击日寇的战斗中捡来的,但赵一曼只用过一次,大碗就“神秘失踪”了。原来,赵一曼把这个粗瓷大碗送给七班当菜盆了。我送赵一曼一个雅号,叫“丢碗政委”。

师:你的讲述让我们听得津津有味,还想再听,就戛然而止了。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我喜欢“神秘失踪”和“丢碗政委”,听起来就很有意思,不枯燥。

师:把令人感动的革命英雄故事讲得很有趣味,就像一个“粗瓷大碗失踪案”,太棒了!谁再来讲讲这个难忘的故事?

生: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赵一曼,是一位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在生活中关爱战士的好政委。通讯员为她找了一个粗瓷大碗,并为她盛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赵一曼想到战士们的艰苦,同志之间的友爱,小通讯员对她的关心,她悄悄把米饭倒回锅里,又去盛了半碗野菜粥。要知道,她已经几个月没吃粮食了呀……

师:没写完是吗?接着往下说。

生:更让人意外的是,赵一曼居然连碗都送给战士们当菜盆了。赵一曼的故事让我感动!

师:把碗送给战士们!口头补充了这个粗瓷大碗的去向,这是一个关键信息。你讲出了让很多人难忘的情节,而且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也交代清楚了,不错。

师:这确实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课文没有写赵一曼作

战、被捕的故事,而是借一个普普通通的粗瓷大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内心柔软、关爱战士的赵一曼。

五、以诗启读,全面认识赵一曼

师:1935年,赵一曼在狱中受尽酷刑,但她在日军为她准备的招供纸上,没有写敌人想要的情报,而是写下了自己的诗作——(出示赵一曼诗《滨江述怀》,师生齐读。)

滨江述怀

赵一曼

誓志为人不为家,跨江渡海走天涯。

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

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

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

师:女英雄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首壮烈的诗篇,用鲜血染红了共和国的旗帜,我们不能忘记。课后,同学们去读一读赵一曼的故事,也可以观看电影《赵一曼》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有关于一个粗瓷大碗教案的内容,希望以上分享能对各位有所帮助,教案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谢谢大家关注本网站,祝大家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