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高分子材料的特征范例(12篇)

时间:

高分子材料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无机非金属材料;研制;性能表征

引言

这些年,干法静电喷涂是一类先进的涂搪技术在搪瓷技艺中广泛的被应用。碳酸钙是一类重要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作为工业制品的关键填充剂与助剂。搪瓷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搪瓷粉末的发展和销量[1],所以对其性能的测试及置换的配方调配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对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研制与性能表征进行分析与探究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

1、无机非金属材料低温静电搪瓷的研制与性能表征

1.1基本研制原理

低温静电搪瓷的研制关键在于新型先进的静电粉末喷涂法。这种方法是根据粉末涂料在高压静电场条件下通过感应起电或者摩擦起电,同时让接地的被涂抹物拥有和粉末涂料相反的电荷[2]。本实验所使用的就是通过电晕放电式荷电静电粉末喷枪。这类喷涂工艺凭借压缩空气把搪瓷粉末利用管道传输到带有负电的高压喷枪例,让它拥有负电荷然后喷射出,被涂抹在带有正电荷的净坯上,从而构成了均衡的瓷粉层,通过烧纸最终得到了瓷器表面光滑、亮度很好的成品。当粉末涂料通过静电粉末喷枪给被涂物进行涂抹时,带电荷的粉末涂料被添加进带相反电荷的被涂物表层,之后被涂物进入烘烤炉例让粉末涂料融化流平或者交联固化成膜状。这是目前国内外使用的最多、最普遍的一种粉末涂料涂装方式。具体操作流程见图1-1、1-2所示

图1-1手动静电喷枪使用经过

a-静电式喷枪b-电离出的负氧离子c-带电搪瓷粉末d-附带有搪瓷颗粒的部件

图1-2静电喷涂的简单配置

1.流化粉桶2.喷粉间3.待涂部件4.喷枪;Q:粉末流化率n:沉积效率

1.2静电干粉搪瓷的优势与性能表征

静电干粉涂搪的技艺特征就是需要的粉量不多,瓷粉的使用率可以达到95%以上,工业品的品质较好[3],底坯提前处理简单方面,属于涂搪技艺的跨越式改进,是以后国内外大、中型搪瓷生产企业发展的重要技术目标。因为这类涂搪技艺是根据基板和瓷釉粉末之间的静电作用而引发粘附的原理,一般需要让瓷釉粉末拥有很好的绝缘电阻率,大概是1014至1016欧姆.厘米。不然粘附于基板处的瓷釉就会因为缺乏电荷而掉落下来。所以,必须在粉末的外层覆盖上一层高电阻的有机聚合物,从而提升瓷釉的绝缘电阻。静电喷涂技艺有着过去的干法、湿法涂搪技艺所没有的显著优点:①在很好的光泽度、匀称的色彩、相一致的瓷壁厚度上,这项工艺都拥有其独特的效果[4]。②它在某些程度很好的降低了能源损耗,节约了一定劳动力。③瓷釉粉的使用率很高,同时可以在密封体系中完成回收再利用,减少了不必要的污染,主要是因为喷粉室利用了回收装备;④瓷壁较薄,材料的使用少,被喷涂的部件没有留下死角部分。⑤有关的金属坯件的前期提前处置需要不多。更加显著的优点是,它能够满足不间断大规模生产工业品制造的需求,和传统工艺比较它的工序更加简单高效。总而言之就是,它有着涂壁厚度匀称、表层品质好、耐酸碱腐蚀性、机械性能好、成品的使用期限长、无污染与生产效率高。具体见图1-3:

图1-3静电喷涂和过去涂搪方式的有关性能对比

静电搪瓷粉末老化的问题一般可以经过以下方式来有效处理:添加固化剂、增添催化剂、提升温度、预水解玻璃料表层。

2、无机非金属材料碳酸钙的研制与性能表征

2.1人工合成高聚物聚乙二醇对于碳酸钙晶体培育的调节

碳酸钙不但是矿物质中关键的一类,而且也是一类非常关键的无机非金属材料,是工业品中的关键填充剂与助剂。它作为一类重要的无机填料,目前已经广泛的应用在橡胶、涂料、油墨、日用化工、医药、食品等行业上。随着以上行业的迅速发展,碳酸钙制品正走向粒径极细化、晶型多样化和表明改性目标发展[5],让它不仅有填充效果还有很好的补强性。为了适应多用途,调节晶体的培育化学工作已经在国内外开展起来了,拥有一定构造的有机表层包括自组装单分子膜、LB膜、生物大分子和某些离子、蛋白质等被普遍的用来当成模板调控碳酸钙的晶体培育。另外能够阻挡碳酸钙结晶形状相互变化,以此获得亚稳定状态的结晶形状。这些年,人工合成的高聚物在矿化中被普遍的使用,研究证明,拥有低分子量的聚合物添加剂能够有效促进碳酸钙晶体的成长[6]。其中聚乙二醇就属于这种聚合物,无毒,是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有亲水基团与疏水基。碳酸钙的结晶发生在室温条件下,利用直接沉淀的方式完成。先调配实验需要的所有PEG溶液,然后2.22gCaCl2(0.02mol)和2.12gNa2CO3(0.02mol)分别溶于100mL上面的溶液里。然后把Na2CO3(100ml,0.2M)溶液在磁力搅动中慢慢滴进CaCl2(100mL,0.2M)溶液。搅动10分钟后把溶液密封,经过一天后的沉淀抽滤,从而得到碳酸钙沉淀,使用多次蒸馏水与无水乙醇洗涤。然后干燥。

2.2不同分子量的PEG体系中获得的碳酸钙晶体的表征

不同分子量的PEG的浓度调控在0.5%左右[7]。在PEG10000体系中获得的碳酸钙晶体,大部分是斜方六面体形状,颗粒大小不匀称,规模的差距显著,表层相当粗糙,棱角不太分明。而在PEG6000的体系中,不但有方解石的特点吸收峰,还有球霰石的吸收峰。因而得出结论,在PEG10000与PEG20000D的体系引发下,得到的CaCO3晶体是方解石晶型,属于高分子量的PEG体系有助于方解石晶型的稳固。

结语

通过本文探究,认识到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研制的经过,因此对其性能表征进行加强便显得极为重要。然而,这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从多方面完善,比如人工合成对于碳酸钙晶体培育。相信做好以上这些,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研制将能够得到有效强化,进一步为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发展奠定尤为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子阳.低温无底釉耐酸搪瓷釉的研制[J].玻璃与搪瓷.2005(02)

[2]徐元萍.表面活性助剂硅油对搪瓷及陶瓷光泽度的影响[J].中国搪瓷.2003(Z2)

[3]窦安民.静电干粉搪瓷[J].中国搪瓷.2002(04)

[4]戴琦.耐热高强搪瓷[J].玻璃与搪瓷.2001(05)

[5]任锁平.搪瓷制品丝网泡(状)缺陷的成因及对策[J].玻璃与搪瓷.1999(01)

高分子材料的特征范文1篇2

笔迹检验是文件检验技术的一种,它是通过对可疑笔迹和嫌疑人的笔迹进行比较鉴别,确定是否为同一人的笔迹,或确定检材是否为某人书写的一项专门技术。其任务就是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专门的检验技术要领,根据侦查和案件的需要,对案件中以文字、阿拉伯数字和标点符号等为表现形式的笔迹进行鉴别和判断,以查明案件真相,“锁定”犯罪事实。下面以一起职务犯罪案件笔迹检验来浅析笔迹检验技术要领。

[基本案情]2011年10月,钟祥市人民检察院在审查钟祥市某工贸有限公司周某、马某涉嫌职务侵占、贪污一案中,办案人员提出周某、马某利用担任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兼会计的职务便利,假借他人名义将公款以应付账款、集资款等名义列入单位财务往来账上,后又假冒他人名义以签名、打领条的方式从账上取走公款20余万元。由于相关证据缺失,庭审时倘若犯罪嫌疑人翻供,法院就会作出无罪判决。为确保案件质量,需对涉案资料(文字证据)进行笔迹检验。

一、检验前的分析

受案后,技术人员首先对送检涉案检材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该案检材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涉案时间长,跨度大。这起案件最早的涉案检材发生在1997年,距今已有14年,两名嫌疑人自1997年10月至2002年3月,先后10余次假冒他人名义以签名或打领条的方式从账上套取公款,作案期间长达5年之久。

二是涉案人员多,分布广。该案检材反映涉案嫌疑人10余人,被假冒他人签字的19人,虚构人名的8人。因时间久远,这些涉案人员分布在全省各地,有的已无法查找到本人。

三是涉案检材多,手段复杂。该案以签名形式套取现金的检材有6份,包括股金利息发放花名册、工资发放花名册和自制付款单等形式,涉及12个人的签名;领条形式的检材有24份,包括领取货款、集资款、退房款和劳务费等形式,涉及文字484个,数字符号119个,并且检材中反映有涂改、添加、重描、临摹和缺损等现象。

四是检材不符合要求,缺乏比对条件。办案人员送检的检材全部系复印件,不符合笔迹检验的要求,客观地讲是不具备检验条件的。在鉴定人员的要求和指导下,办案人员提供了符合检验要求的检材原件。

二、检验经过

针对上述情况,为确保将案件办成“铁案”,技术人员与办案人员进行了沟通,在了解案情和全面收集嫌疑人各个不同时期样本材料的基础上,对该案进行了检验。

一是结合案情,制定有效检验方案。为了确保笔迹检验结论准确可靠,就必须按规定的程序和科学的方法进行检验。在仔细研读案情后,我们根据案件需要将涉案的36份检材对应案情分成12笔进行检验,避免了在工作中出现差错的可能性。

二是科学收集样本,严谨规范制作比对表。为满足检验条件,我们共查阅账册100余册,复印资料200余份,提取同期样本材料300余份;想方设法寻找涉案人员收集案后样本材料,共找到涉案人员10余人、收集案后样本20余份;采用科学的专业方法收集实验样本40余份。在检材和样本材料的收集、整理过程中,我们及时将发现的笔迹特征按一定要求客观记录下来,重点发现和寻找检材、样本中的笔迹细节特征,从细微处发现价值较高的笔迹特征。通过扫描仪将检材和样本材料输入计算机设备中,运用光影魔术手、Word等软件进行编辑,调整好色阶、对比度、色彩和图形大小。使用能全面反映检材和样本全貌及细节特征的方法,制作特征比对表78份,使其在形式上和程序上更加科学、规范。

三是综合评断,作出科学检验结论。我们会同省院文检专家,采用VSC6000文检仪和显微镜观察,按照正常笔迹和伪装笔迹的检验方法,对相关笔迹进行检验。从书写水平、书写速度、字形字体、字的大小、单字的起收笔动作、笔画搭配比例、运笔方向、阿拉伯数字和标点符号等细节特征方面寻找差异点,进行比较和综合评断,科学地作出了12份鉴定结论。这12份文件检验鉴定书作为该案的关键性证据,在案件审理中全部被法院采信,为案件判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笔迹检验要领

总结该宗案件的检验鉴定,笔迹检验主要把握以下几点要领:

一要仔细研读案情,做到科学鉴定。根据笔迹检验原理,一个人的书写习惯在其自身同一中包含着差别和变化,同时也包含着与他人书写习惯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似之处,加上书写活动本身随意性较大,案件中的情况又各不相同,这就使笔迹检验工作相当复杂,因此笔迹检验就必须按规定的程序和科学的方法来进行。为了确保检验结论准确可靠,技术人员必须了解案情,特别是要了解检材的形成过程和收集样本的手段与方法,了解嫌疑人书写方面的情况,犯罪目的和动机。如该案周某、马某系情人关系,公司长期处于二人控制下,在国企改制过程中,为了侵吞国有资产而利用职务便利实施犯罪行为。因此我们分析作案者实施犯罪时的心理状态一定是有恃无恐,自信不会被发现。通过全面细致地了解案情,发现该案嫌疑人在实施犯罪假冒他人书写时,相同字、相同偏旁间的特征反映基本一致,书写水平前后一致,文字布局、搭配比例、运笔形态自然合理,基本上未改变自己的书写习惯。

二要吃透检材,充分收集样本材料。检材和样本材料的质量对案件鉴定十分重要,只有高质量的检材和样本材料,才能为科学准确的鉴定结论奠定良好的基础。移送的检材要进行核实和确认,确保真实可靠并对其负责。不能将甲的笔迹材料当作乙的笔迹材料,张冠李戴,更不能将检材与样本材料弄颠倒。样本的真实与否,直接影响到鉴定结论的准确性,很多错误的鉴定,都是与样本材料不真实或弄错了样本材料有关。为此我们必须细致分类清理检材与样本,确保收集的材料真实可靠。

笔迹检验的样本材料原则上应为同期样本。收集的样本材料要有可比性,样本不但要有足够的数量,还要有很好的质量,要具备与检材进行种类认定和同一认定的基本条件,如果样本与检材没有可比性,则无从检验。收集的样本材料一定要得到有关部门或双方当事人的认可,并由有关单位或当事人形成书面材料盖章或签字,以免给鉴定工作带来影响。收集的样本材料要全面、充分,要有足够的数量,这样才能更多、更好地暴露出被鉴定人的特性、特征,鉴定人才能够全面利用这些特性、特征,从中找出一定的规律,以便更全面地与检材进行比较检验,从而得出科学准确的检验结论。

三要正确区分正常笔迹和变化笔迹的特点。正常笔迹是在正常的书写环境、正常的书写条件以及正常的心理生理状态下书写的笔迹材料。正常的笔迹书写水平前后一致;文字布局、搭配比例、运笔形态自然合理;书写水平与语文水平基本适应;相同字、相同偏旁间的特征反映基本一致。如马某的笔迹书写速度均较快,书写自然无伪装,涉及“领”“到”“现”“整”“款”等单字笔迹在文字布局、字形字体、偏旁部首、书写水平等特征上反映基本一致。

变化笔迹是在反常的书写环境、反常的书写条件以及反常的心理生理状态下书写的笔迹材料。变化笔迹有两种:一种是自然变化笔迹,即由书写环境、书写条件或书写人生理因素特殊等客观原因引起的笔迹变化;如收集贾某案后样本时,贾某的笔迹因生理变化引起的抖动弯曲现象。另一种是书写人心理上的特殊而采用某种手段引起的笔迹变化,是主观因素造成的,是书写人故意伪装的结果。如在看守所提取周某实验样本时,因周某意识到办案人员意图,书写时故意伪装真实笔迹,运笔反常,笔画不适当的拉长缩短,文字布局混乱现象。虽然不同的原因造成的笔迹变化的特点有所差别,但从总体来看它们都反映书写水平前后不一;书写水平与语文水平相矛盾;相同字、相同偏旁间的特征反映不一;文字布局混乱、搭配比例失调;运笔反常,笔画出现不适当的拉长缩短,笔画的书写生涩呆板,并伴有停顿、重描、弯曲、抖动及拖带现象;常用字出现错误。在分析物证笔迹时,如果发现有上述现象就应考虑是变化笔迹,并根据不同的特点分析引起变化的具体原因。

四要认真分析选取样本笔迹特征。选取样本笔迹特征的过程一般是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即先选用总体的大的特征,如文字布局、书面语言、字体字形、书写水平等特征,然后再深入到每个笔画、每个单字的细微末节之处选用单字的写法、笔顺、运笔、搭配比例等特征。为了避免出现遗漏,在选取样本笔迹特征时一般还应以字迹的先后顺序为基本线索寻找确定笔迹特征。

在选取样本笔迹特征时要特别注意去选那些最能反映书写人书写习惯本质的特征,即最稳定和最特殊的特征。同期样本笔迹一般都比较正常,它选取笔迹特征的分析也比较简单。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对案后样本和实验样本选取笔迹特征的分析,要分析其笔迹特征有无伪装变化及变化的程度如何,以确定它的使用价值。我们选用在看守所提取周某的实验样本时,因周某意识到办案人员意图,书写时故意伪装真实笔迹,使提取的实验样本丧失了使用价值。选用样本笔迹特征要以检材笔迹为依据,要从样本笔迹中找出与检材笔迹特征相同的单字、偏旁部首、文字布局、书面言语和标点符号等特征,并把它们如实的描绘记录在特征比对表的右侧,不管是符合点特征还是差异点特征。对马某的样本材料,我们就是依据检材笔迹,按笔顺,起收笔动作,笔画搭配比例,运笔方向等细节特征,选那些最能反映书写人书写习惯,最稳定和最特殊的特征,来寻找检材笔迹中“领”“到”“现”“整”“款”“元”的单字,“亅”“丩”“兀”“千”的偏旁部首和阿拉伯数字“0”“6”“9”,标点符号“〈〉”的写法,制作比对表进行比对。

五要正确评断符合点和差异点特征的价值。符合点特征的价值在相比较的笔迹中一般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要说明相比较笔迹的书写习惯是否同一,仅有符合点特征是不够的,还要看符合点特征的价值,价值高的符合点特征能够说明相比较笔迹书写习惯的同一,因此正确区分符合点特征的价值是作出正确鉴定结论的前提条件。

象符合点特征一样,无论最后结论如何,相比较的笔迹之间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点特征。符合点特征的价值主要是由特征的稳定程度决定的,稳定的差异是高质量的差异。重复出现的稳定的差异点特征往往反映了不同人的书写习惯,即通常所说的本质差异。虽然书写条件不同、书写速度不同、书写年代不同、字形字体不同以及样本笔迹不足等原因也会形成比较稳定的差异,但这种稳定只是一种假象,不能说明特征的实质。如在鄂检技鉴字[2011]72号鉴定书中JC2011-108-5号领条中书写的“领条”二字稍慢,“退、整”有添加笔画,JC2011-108-11号领条中书写的“杨”和“9”字有添加,重描外,其他笔迹的书写速度均较快,笔迹均书写自然无伪装。我们分析认为,添加或重描现象可能是因书写人书写时笔力较轻或墨水较淡导致笔画不清晰而形成的,不属于故意伪装所致。因此,在确定差异点特征价值时要结合具体的案情和具体的笔迹现象进行分析,看这种差异是否有可能由上述的某种原因所致,从而确定该差异点特征的价值。

高分子材料的特征范文

金属Cd2+掺杂TiO2纳米颗粒的制备及能级结构的影响机理

一种调节极板和粉尘之间粘结力的涂层材料

等离子体稳定性对曲面金刚石膜生长的影响

降低PVF胶粘剂游离甲醛含量的研究

硅衬底Bi4Ti3O12和Bi3.25La0.75Ti3O12铁电薄膜的慢正电子束研究

镍基合金制备PDC复合界面特性研究

pH值对ADP晶体(100)面生长的影响

焙烧时间对钛酸钙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含硼铁精矿粉/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射线屏蔽性能研究

Fe3+/Al3+-TiO2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Fe3O4/木材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磁性

碱性纳米SiO2溶胶在化学机械抛光中的功能

用PECVD制备高抗腐蚀性能SiNx薄膜的工艺研究

CdS/TiO2纳米管阵列的制备及其光电催化活性研究

Ba0.5Sr0.5Co0.8Fe0.2O3-δ混合导体导电性能的研究

锶磷灰石多孔陶瓷动物体内降解的实验研究

硫化锑单晶纳米带的水热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

不同pH下3-吡啶取代类中氮茚化合物的荧光行为

纳米Zn/Fe3O4水解制备纳米ZnFe2O4

化学溶液沉积制备钼酸锶多晶薄膜中工艺参数影响的研究

碳纳米管/聚苯胺空心球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

磺基水杨酸掺杂聚苯胺纳米棒的界面聚合法制备及表征

喷雾干燥-高温热处理两步法制备YAG:Ce3+荧光粉

Fe-3%Si合金热变形过程中的组织演变

超声波对电镀金刚石工具镀层性能及上砂密度的影响

快速温和有效的壳聚糖生物矿化方法探讨

纳米结构PZT铁电膜的制备及其表征

微波等离子化学气相沉积金刚石膜新型微波谐振腔设计

AM60镁合金表面功能纳米有机薄膜的制备及特性研究

不同形貌ZnO悬浮液中H2O2的定量检测

双色互变电子墨水微胶囊的制备以及性能研究

低温烧结时间对AB5型贮氢合金电极电化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温度对离子束溅射生长Ge/Si量子点的形貌影响

处理气氛对Ag-Cu钎料与透氧膜陶瓷反应界面的影响

隐钾锰矿型钾离子筛制备及其交换性能

石墨/聚苯乙烯插层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研究

聚丙烯/海泡石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力学性能

多功能布的动静态力学性能及本构关系的研究

电场环境对磁控溅射纯Cr薄膜沉积过程的影响

Fe/FeSiB磁粉芯软磁性能研究

利用碱金属碳酸盐提高空气中制备BaMgSiO4:Eu2+的发光性能研究

菱形十二面体闭孔多孔材料表征量特性研究

微纳米干粉体脉冲喷射燃烧法制备Y2O3:Eu3+发光材料芯片

第一性原理计算CaNi2和CaMgNi4合金的相稳定性

厚板7022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实验研究

原位复合制备纤维素基CdS纳米复合材料及其表征

绿光发光材料ZnTe的Raman光谱研究

GZO/Ag/GZO多层薄膜制备、结构与光电特性的研究

Ce~(3+)激活的锂-6玻璃闪烁体发光及核物理性能的研究

1,2,4,5-四取代苯的合成与荧光性质

光热敏微胶囊的感光特性研究

新型含铱共聚物的合成及表征

长余辉材料Sr_4Al_(14)O_(25):Eu~(2+),Nd~(3+)的溶胶凝胶法制备及性能研究

高铁粉煤灰对水泥基材料吸波特性的影响

Ni-Fe合金磁致伸缩波导丝特性研究

基于链化分析的磁流变弹性体剪切模量模型

相分离Gd_5Ge_4合金的低温磁化行为及温度依赖性研究

高分子材料的特征范文篇4

24.《汉书》记载:“秦遂并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秦代皇帝制度的内涵B.封建官僚制度确立的背景

C.汉代损益秦制的措施D.分封制退出中国历史的根源

25.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材料反映了

A.世官制的沿革B.科举制兴起的背景C.察举制的弊端D.门第成为选才标准

26.“……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这段材料所蕴含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

A.战国时代,法家崛起批判儒家“重农”思想

B.隋唐时期,统治政策开明重视发展农工商业

C.两宋时期,商税成为政府财政收入重要来源

D.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缓慢发展

27.《梦溪笔谈》记载:“方家(指方术之士)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偏东,不全南也。”这则材料不能说明

A.沈括已经注意到了地磁偏角的存在B.北宋时人们已经能够制造人工磁体

C.指南针在古代时常被用于迷信活动D.指南针已经普遍应用于航海事业中

28.中国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繁花似锦。下列对其表述正确的是

图1《洛神赋图》局部图2《天王送子图》图3《窦娥冤》图4京剧《杨门女将》

A.图1是东晋顾恺之的作品,吸收了外来文明的特征

B.图2是唐朝吴道子的作品,反映了风俗写意的特征

C.图3是元代关汉卿的作品,反映了质朴真切的特征

D.图4剧种在清朝同光年间产生,反映了“徽汉合流”的特征

29.某著作中写道:“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该作者持此观点的目的是

A.结合国情减轻变法阻力B.尊孔复古为称帝服务C.借鉴西方解决信仰危机D.定国教以树孔子

30.19世纪70年代初,有人作诗云:“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诗中所提到的“纸”是

A.传单B.信件C.报纸D.电报

31.下列著作可以反映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其先后顺序是

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②《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③《新民主主义论》④《论十大关系》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③②④D.②①④③

32.右边两幅图反映了两个不同历史时期中苏(俄)外交关系,图2反映的外交关系与图1的不同在于

A.缔结军事同盟B.坚持独立自主C.结伴而不结盟D.加强友好磋商

33.公民大会每隔10天集会一次,20岁以上男性公民均可参加,讨论、解决国家重大问题。通常用举手表决。……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使用抽签方法从年满三十岁的公民中选出,10个部落各选出50人。这50人组成议员团轮流执政五百人议事会的职务。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雅典的什么时期

A.公元前8世纪B.公元前6世纪初C.公元前6世纪末D.公元前5世纪

34.乔治三世(英国君主,1760—1820年在位)统治时期,内阁名存实亡,政党被视为大逆不道……权力平衡的重心,在沃波尔内阁时,是由上院滑向下院,现在却是从议会滑向君主。这段材料反映出当时英国

A.君主立宪制开始建立起来B.君主专制权力得以复辟

C.政党政治发展遇到新契机D.资本主义发展尚不充分

35.阅读下列表格:1913年和1999年世界贸易额(进出口总额)(单位:占总额的百分比)

1913年1999年1913年1999年世界100100拉丁美洲[来源:学科网]8.34.5欧洲58.446.2非洲4.41.8北美14.118大洋洲2.73亚洲12.126.5——上述材料引自龙多·卡梅伦等著《世界经济简史》

该表格表明

A.一战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缓慢B.世界经济格局出现多极化

C.发达国家占据全球化主动权D.20世纪亚洲经济一枝独秀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夷夏之防”和“华夷之辨”是我国传统的对外观念,这是通向近代化大门的严重思想障碍。总理衙门大臣奕訢等就批驳那种“以中国之人师法西人为深可耻者”是“不识时务”。奏折说:“西洋各国,雄长海邦,各不相下者无论矣。若夫日本,蕞尔国耳,尚知发愤为雄、独中国犯于因循积习,不思振作,耻孰甚焉!”“凡百工技艺、视为鄙事,聪明之士,不肯留意于其间,此所以少专家也。重儒学轻艺事,文武两途,舍‘章句弓马’未由进身”。读书人穷读四书五经,与实用技术“隔膜太甚”。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破拘挛之故习,求制胜之实济”,“仿西法”,重视学习、研究技艺,激励掌握技艺的人才。京师同文馆聘请英、法、俄、德四国教师,分馆教授英语、法语、俄语、德语。后来增设的算学馆、格致馆,教授的西学课程有各国地图、史略、机器、万国公法、富国策等。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创办初期,曾国藩聘请英国伟烈亚力、傅兰雅、玛高温三人专译“有俾制造书”,译出汽机发轫、汽机问答、运规约指、泰西采煤图说等。以后,该局陆续访购西书数十种,厚聘“西士”,选派局员,相与口述笔译。其中,有算学、化学、汽机、火药、炮法、行船、防海、练军、采煤、开矿等。至光绪元年(1875年),计译出40余种,刊印24种。

——摘编自《论清代洋务官员的思想近代化》

材料二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

——严复《原强》(1895年)

⑴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意义和相关历史背景。(15分)

⑵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思想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并说明其历史意义。(10分)

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有学者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过去二百年中,人类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规模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化”。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某一次工业革命的特征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学者观点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请考生在第42、43、44三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必须使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2.(10分)【旅游地理】

湖北神农架旅游滑雪场在海拔2000米高的神农架酒壶坪,是我国南方旅游滑雪场,酒壶坪因其形状像酒壶而得名,紧邻省级旅游度假区木鱼镇10公里,距自然保护区神农顶风景区仅0.5公里,209国道从侧面经过。该旅游滑雪场冬季月平均温度为-4℃,全年积雪时间约150天,总面积约10000平方米。雪道坡度5至15度。在这里滑雪,有惊无险,乐趣横生。

简述神农架建设滑雪场的区位优势。(10分)

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2009年2月,澳大利亚东南部受高温干旱和山林大火之苦时,东北部又遭受洪水侵袭,澳洲处在一片“水深火热”之中。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试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2009年2月澳大利亚北涝南旱的原因。(4分)

⑵澳大利亚西北部1月和7月分别盛行西北风、东南风。从海陆热力差异、气压带和风带两个方面说明该地区盛行风向形成的原因及盛行风向对该地区气候干湿状况的影响。(6分)

44.(10分)【环境保护】

读“吉林省某地1970~2000年湿地面积、年均温与年降水量的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⑴说出1980年以后该地湿地面积的变化,并简析导致其变化的自然原因。(4分)

⑵简述1990年后湿地变化可能对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6分)

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必须使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5.(15分)历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管仲相齐,以“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实用也。……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为指导思想进行改革。把国都划分为六个工商乡和十五个士乡,共二十一个乡。十五个士乡是齐国的主要兵源。齐桓公自己管理五个乡,上卿国子和高子各管五个乡。于是全国形成统一的整体。规定国都中五家为一轨,每轨设一轨长。十轨为一里,每里设里有司。四里为一连,每连设一连长。十连为一乡,每乡设一乡良人,主管乡的军令。战时组成军队,每户出一人,一轨五人,五人为一伍,由轨长带领。一里五十人,五十人为一小戍,由里有司带领。一连二百人,二百人为一卒,由连长带领。一乡二千人,二千人为一旅,由乡良人带领。根据土地的好坏不同,来征收多少不等的赋税。这样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又规定国家铸造钱币,发展渔业、盐业,鼓励与境外的贸易,齐国经济开始繁荣起来。

——摘编自卢泰然《管仲治理齐国的道和术》

⑴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管仲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管仲改革的历史影响。(9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他把他的法典带到被他征服的国家里.这个法典比历来的法典都优越得多。

——恩格斯《德国状况》

材料二法国大革命的几次战争起初是民族战争,而且也确实是这样的战争。这些战争都是革命的“保卫伟大的革命”反对反革命君主国联盟。但是,当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帝国,奴役欧洲许多早已形成的、大的、有生命力的民族国家的时候,法兰西的民族战争便成了帝国主义战争,而这种帝国主义战争又反过来引起了反对拿破仑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战争。

——列宁《论尤尼乌斯的小册子》

材料三“这是一位同亚历山大和恺撒一样的天才人物,长于指挥军队,善于治理被征服的地区,是位行政家,而他竟还有立法家们具有的才能……”“几年之后,这位伟人,聪明的人物疯狂了……使得一百万人的生命毁灭在战场上,激起整个欧洲来反对法国……二十年胜利果实被剥夺一空”。

——梯也尔《执政府和帝国的历史》

⑴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拿破仑在推动欧洲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9分)

⑵材料三中,梯也尔所言“二十年胜利果实被剥夺一空”是否符合史实?结合所学知识阐明理由?(6分)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第四次中东战争后,埃及总统萨达特在尼罗河畔休息时,一直冥思苦想,考虑如何尽早收复西奈半岛的国土。在反思了中东战争后,他突然意识到问题的症结也许就在于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从一开始就没能建立起码的信任——整整两代人受到的教育都是要把对方看做不共戴天的敌人。

——《萨达特——中东和平进程的先行者》

材料二以色列总理拉宾知道,军人的职责是赢得战争,而政治家的职责是为他的人民赢得和平。因此,拉宾用行动体验着“铸剑为犁”的古训,并主动寻求与曾经面对面作战多年的敌人和解。1993年以巴和平协议签署后,在以色列国会前的坡地上聚集了10余万人。巨大的海报上,拉宾被画成穿着希特勒的衣服,双手鲜血淋漓,上写着几个黑色的大字:“拉宾是犹太民族的叛徒”。在震耳的喧嚣声中,拉宾走上国会讲台。他说:“我是个军人,还曾是国防部长。相信我,几万名示威者的喊叫,远不如一个战死儿子母亲的眼泪给我

的震撼,我是一个经历过浴血战斗的人,所以我要寻找和平的出路,这是一个转机,虽然它同时也是一个危机……”

——摘编自百度百科:伊扎克·拉宾

⑴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东和平进程的因素有哪些?(9分)

⑵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东和平进程给了你哪些启示?(6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小平同志边观光市容,边同省市负责人亲切交谈。小平同志说,深圳的建设成就表明特区姓“社”不姓“资”。从深圳的情况看,公有制是主体,外商投资只占四分之一,就是外资部分,我们还可以从税收、劳务等方面得到益处嘛!多搞点“三资”企业,不要怕。然后,他说,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要坚持两手抓,这两只手都要硬。小平同志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当然,太早这样办也不行,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锅饭”。小平同志还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怕什么,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就不会犯大错误。

——摘编自《深圳特区报》的《东方风来满眼春》

⑴根据材料,指出邓小平深圳谈话的主要观点。(8分)

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邓小平谈话的背景和意义。(7分)

黄石市2016届高三9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24.解析:B。本题考查秦代政治制度。题干材料解释了秦代确立郡县制的原因,郡县制与分封制比重要不同是皇帝派自己的僚仆管理地方,而不是依靠分封的宗亲。

25.解析:C。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解题应该抓住题干中的时间“东汉”和关键信息“举秀才”“举孝廉”,明确考查的制度为东汉选官制度——察举制。

26.解析:D。本题考查明末清初黄宗羲“工商皆本”思想的背景。读懂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该思想产生的背景是这一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缓慢发展。

27.解析:D。本题考查中国古明。仔细审读题干可知,材料叙述并未涉及到航海事业。

28.解析:C。《洛神赋图》是顾恺之的作品,反映的是曹植作品中的一段爱情悲剧,故A错误;《天王送子图》是吴道子的作品,反映了唐朝绘画创制法度,雍容华贵的特点,故B错误;《窦娥冤》作者是关汉卿,反映了质朴真切、多元一体的特征,故C正确;京剧最早出现于清朝乾隆年间,故D错误。

29.解析:A。本题考查戊戌变法。解题应该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孔子为改制教主”,可知该著作为《孔子改制考》。《孔子改制考》言民权、倡大同。是康有为假托孔子的名义来实行变法的一个理论基础。他以封建统治阶级最尊崇的孔夫子来打击政治上守旧的顽固派,以减少新法推行中的阻力。

30.解析:C。本题考查必修2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解题应该抓住题干中的时间19世纪70年代初这一条件,还有材料中的信息“见闻”。

31.解析:B。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试题较基础,记住相关文章发表的时间进行排序即可。

32.解析:C。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俄关系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结伴而不结盟;20世纪50年代的中苏关系是同盟互助关系。

33.解析:C。本题考查雅典民主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史实。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改革,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设立五百人会议,成立十将军委员会,实行陶片放逐法等。

34.解析:D。从题干材料可知乔治三世统治时期君主权力得到加强,议会权力受到削弱,但并没有材料和所学知识表明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又得以复辟。再根据括号内的时间可知这一时期处于工业革命之间,资本主义发展尚不充分,君主立宪制的发展受到挑战。

35.解析:C。本题考查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概况。题干表格介绍的是各洲占世界贸易额的比例,不能得出世界经济发展速度快慢的结论,故A不能选。从欧洲、北美两个时期所占比重一直占优,可以得出结论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20世纪,发达国家占据主动权。

40.(25分)解析:第(1)问,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知识迁移能力。材料一从传统思想的束缚、开办新式学堂、聘请洋教师、派遣留学生、编译外文等方面介绍了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的相关情况,结合所学还有开办近代企业、筹办海防等方面,引文出处提醒考生围绕近代化分析回答。

第(2)问,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比较分析能力。材料二中严复主张“治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增强军事实力)、“治本”(开启民智,提高国民素质),结合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比较。“意义”结合材料中心——向西方学习及历史背景——维新运动来答。

答案:(1)意义:突破了“夷夏之防”和“华夷之辨”的传统对外观念,迈出向西方学习重要步伐;批判重儒轻艺的传统技艺观,提倡经世致用,推动思想近代化;通过新式学堂、聘请外教、派遣留学生等方式培养大量新式人才,推动教育近代化;组织编译外文书籍,进一步引进和传播西学;创办一批近代企业,推动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筹划了近代海防,推动军事的近代化。(10分)

背景:传统华夷观念和技艺观念严重束缚着国人的思想;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给清朝统治带来严重危机;西方列强侵华客观上传播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5分)

(2)进步之处:洋务派主要强调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严复认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只是治标,提高国民素质才是治本;与洋务派相比,严复的进步之处在于主张标本兼治,重在治本。(6分)

历史意义:有助于向西方学习的深化,促进思想启蒙;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4分)

41.(1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三次工业革命特征的理解和史实的掌握程度。

答案要求:(1)观点(2分)可以就某一次工业革命的特征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学者观点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

(2)论证(10分)

第一等级:观点正确,理由充分,史实准确。(8~10分)

第二等级:观点正确,理由欠充分,史实基本准确。(4~7分)

第三等级:观点基本正确,理由不充分,史实不清。(1~3分)

第四等级:观点不正确,不符合基本事实。(0分)

高分子材料的特征范文篇5

关键词还原石墨烯氧化物;磷酸铋;复合纳米材料;光催化活性;罗丹明B

1引言

半导体材料由于能经济、高效的光催化降解环境中有机污染物而受到广泛关注[1,2]。在众多半导体材料中,TiO2具有化学稳定性好、无毒以及低成本等优势,成为研究人员关注最多的光催化材料[1,3~5]。然而TiO2的电子空穴复合速率相对较快,致使其光催化活性难以进一步提高,不利于在环境分析检测中的应用[2,6]。因此,亟需设计、合成新型催化剂以满足当前环境分析方面的需求。近年来出现的新型铋盐光催化剂拥有比商业TiO2(P25)更好的催化活性[7~16]。Pan等[8,9]首次报道了一种新型BiPO4催化剂,具有较高的电子空穴对分离效率和PO3

Symbolm@@4的诱导效应,其光催化活性是P25的2倍。此外,Bi2WO6类纳米材料在可见光区也展现出了高效的光催化活性[17~20]。这些研究成果为设计、合成新型铋盐光催化剂,代替P25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石墨烯是由单层碳原子堆积而成的一种碳材料,具有高的导热和导电性能、大的比表面积以及良好的机械稳定性[21~24],而基于石墨烯的功能材料也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23~33]。Ng等[26]报道了利用可见光催化剂BiVO4还原石墨烯氧化物(Grapheneoxide,GO)制备还原石墨烯氧化物/BiVO4(ReducedgrapheneoxideBiVO4,RGOBiVO4)复合纳米材料。与单纯的BiVO4相比,复合材料能显著增强光解水效率。此外,利用水热反应合成GOBi2WO6,再经乙二醇还原得到的RGOBi2WO6复合纳米材料[30]对罗丹明B(RhB)具有良好的光催化降解活性。然而通过一步法合成石墨烯/铋盐类材料并用于染料光催化降解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本研究采用一步溶剂热法制备RGOBiPO4纳米复合材料,考察了此材料对RhB染料分子的光催化降解性能。结果表明,所合成材料的光催化活性明显优于单纯BiPO4材料,形貌和组成等因素对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活性有较大影响。

2实验部分

2.1仪器与试剂

TECNAIG220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XL30ESEMFEG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美国FEI公司);XRD数据由D8AADVANCE(德国Bruker公司)在10°~80°(2θ)范围采集;XPS数据通过MKII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英国Microlab公司)获得;T64000拉曼光谱仪(法国JY公司);Cary10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美国Varian公司);电化学阻抗谱(EIS)在Autolab/PGSTAT302N电化学工作站(瑞士万通公司)上获得。

石墨粉购自AlfaAesar公司。Bi(NO3)3・5H2O、NaH2PO4・2H2O和甘油(北京化学试剂厂)。如无特殊说明,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纯。实验用水为三次蒸馏水。

2.2实验方法

2.2.1石墨烯氧化物的制备采用改进的Hummers法合成GO[34],称取100mgGO放入F形瓶中,向锥形瓶中加入100mL去离子水,超声处理2h,得到均匀的GO溶液(1mg/mL)。

2.2.2RGOBiPO4的制备在磁力搅拌下,在45mL甘油/GO(3.2mg)混合溶液中加入1mmolBi(NO3)3・5H2O,持续搅拌1h后,加入1mmolNaH2PO4・2H2O,再继续搅拌1h。将混合物转移到有聚四氟乙烯内衬的反应釜里密封,200℃下反应1h,离心,沉淀分别用蒸馏水和无水乙醇洗涤数次,60℃干燥。在相同条件下制备BiPO4纳米材料。

2.2.3光催化活性测定室温条件下,在自制的光化学反应器内分别加入0.04g催化剂粉末和40mL1×10Symbolm@@5mol/LRhB溶液。在光降解前,混合悬浮液先超声处理5min,然后在暗处搅拌30min,以达到吸附平衡。光催化反应在3W紫外灯下进行。在设定的时间间隔内,取适量悬浮液,6000r/min离心5min。通过紫外可见光谱测定RhB的剩余量。

2.2.4电化学测试取0.5mg/mL的BiPO4或RGOBiPO4溶液5μL,分别滴涂到玻碳电极(GCE)表面,室温干燥。将5μL0.2%Nafion滴涂在电极表面,红外灯下烘干,备用。以Ag/AgCl为参比电极,Fe(CN)

3结果与讨论

3.1合成材料的形貌表征

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所制备样品的形貌进行表征。由图1A和图1B可见,BiPO4呈蚕茧状,均匀地分散在RGO的表面,平均直径在100~150nm之间(图1B)。TEM图像进一步确认了BiPO4和RGO之间的致密结构(图1C和1D),该结构有利于BiPO4和RGO之间的电子转移。对比扫描和透射电镜图发现,RGO的存在对BiPO4纳米颗粒的形貌和尺寸影响不大。

3.2材料的组成表征

BiPO4和RGOBiPO4纳米复合材料的XRD表征结果如图2所示。由图2A可见,石墨烯氧化物在11.6°处有一个尖J的衍射峰,表明天然石墨被氧化为石墨烯氧化物[35]。由图2B中纯BiPO4的衍射峰位置可知其为六方晶形(JCPDS:150766),而RGOBiPO4的衍射峰与纯BiPO4类似(图2C),未观察到石墨烯氧化物的特征衍射峰。上述结果表明,石墨烯氧化物能够被甘油所还原,石墨烯氧化物的引入并未引发新相的形成。

由XPS谱(图3)可知所制备材料的元素组成和结合能。由图3C可见,所合成的复合材料含有4种元素C、O、P和Bi,GO的C1s谱(图3B)中的284.5,285.6,286.7和288.4eV分别对应CC、CO(羟基)、CO(环氧/烷氧)和CO功能基团中的碳原子。RGOBiPO4的C1s谱(图3C)同样包含上述4个峰,但环氧/烷氧碳原子的峰强度与GO相比降低很多,表明GO被甘油还原。比较BiPO4和RGOBiPO4中Bi4f(图3E)和P2P谱(图3F)发现,复合材料中两种元素的峰位置都略右移(图3E,F),这可能是由于复合材料中RGO和BiPO4的能带结构产生了杂化,导致其结合能发生变化。

处有两个强峰,分别对应无定形碳(D带)和sp2杂化的石墨碳(G带),两种晶型碳元素的峰强度比值D/G=1.6。然而在RGOBiPO4中,D/G=1.3,表明复合材料中石墨碳的比例增加,间接证明了石墨烯氧化物中的含氧基团被还原,这与文献[36]报道的结果一致。

紫外可见光谱(图5)分析进一步确认了上述表征结果,GO在229nm处有一个很强的特征吸收,而复合材料在此处的吸收峰消失,表明GO被有效还原为RGO。另外,复合材料中BiPO4的特征吸收峰和单纯BiPO4的相比向长波方向移动,可能是由于RGO和BiPO4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导致的。

3.3BiPO4和RGOBiPO4的光催化性能测试

以RhB为光催化模型分子,考察了BiPO4和RGOBiPO4的光催化活性,结果如图6所示。由图6A可知,随着紫外光照射时间延长,RhB的紫外吸收强度逐渐下降,表明RhB被RGOBiPO4降解,在2h内被降解了87.5%。而无紫外光照射时,仅有少量的RhB被RGOBiPO4吸附。在相同的条件下,RhB仅被BiPO4降解了45.7%。上述结果表明,RGOBiPO4比BiPO4具有更高的光催化活性,和已报道的铋盐类光催化材料的催化性能大致相当[7,16]。

3.4RGOBiPO4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机理

基于上述实验结果和RGOBiPO4复合材料的物理和电化学性质,提出了一种可能的光催化降解机制(图7)。BiPO4的光学间接带隙为3.85eV,在紫外光的照射下产生电子空穴对,而石墨烯和BiPO4导带的平带电位相对于NHE分别为中的电子生成・OH而氧化降解RhB[16,37]。因此,石墨烯的引入可以有效地促进半导体材料的电荷分离,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活性。RGOBiPO4和BiPO4的电化学阻抗谱测量结果也从另一侧面支持了这种推测。由图8可知,与BiPO4相比,复合材料的极化电阻比明显减小,表明材料的电荷转移阻抗降低,有利于电荷有效分离。另外,BiPO4和RGO之间的紧密结构也有利于界面电荷转移,抑制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复合,这可能是复合材料光催化活性增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石墨烯作为电子受体和传输媒介,有利于光诱导电荷的快速分离和抑制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复合,进而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活性。

References

1FoxMA,DulayMT.Chem.Rev.,1993,93(1):341-357

2LinsebiglerAL,LuGQ,YatesJT.Chem.Rev.,1995,95(3):735-758

3Al-QaradawiS,SalmanSR.J.Photochem.Photobiol.A,2002,148(13):161-168

4SchneiderJ,MatsuokaM,TakeuchiM,ZhangJL,HoriuchiY,AnpoM,BahnemannDW.Chem.Rev.,2014,114(19):9919-9986

5LangXJ,MaWH,ChenCC,JiHW,ZhaoJC.Acc.Chem.Res.,2014,47(2):355-363

6YuJG,YuJC,ChengB,HarkSK,IuK.J.SolidStateChem.,2003,174(2):372-380

7ShiR,HuangGL,LinJ,ZhuYF.J.Phys.Chem.C,2009,113(45):19633-19638

8PanCS,ZhuYF.Environ.Sci.Technol.,2010,44(14):5570-5574

9PanCS,ZhuYF.J.Mater.Chem.,2011,21(12):4235-4241

10XieHD,ShenDZ,WangXQ,ShenGQ.Mater.Chem.Phys.,2007,103(23):334-339

11ZhuJ,WangJG,BianZF,CaoFG,LiHX.Res.Chem.Intermed.,2009,35(67):799-806

12TangJW,ZouZG,YeJH.Catal.Lett.,2004,92(12):53-56

13YuJG,XiongJF,ChengB,YuY,WangJB.J.SolidStateChem.,2005,178(6):1968-1972

14WangCY,ZhangH,LiF,ZhuLY.Environ.Sci.Technol.,2010,44(17):6843-6848

15FuHB,ZhangSC,XuTG,ZhuYF,ChenJM.Environ.Sci.Technol.,2008,42(6):2085-2091

16ChenL,HeJ,LiuY,ChenP,AuCT,YinSF.ChineseJ.Catal.,2016,37(6):780-791

17ZhangLS,WangWZ,ZhouL,XuHL.Small,2007,3(9):1618-1625

18TianJ,SangYY,YuGW,JiangHD,MuXN,LiuH.Adv.Mater.,2013,25(36):5075-5080

19FuHB,PanCS,YaoWQ,ZhuYF.J.Phys.Chem.B,2005,109(47):22432-22439

20FuHB,ZhangLW,YaoWQ,ZhuYF.Appl.Catal.B,2006,66(12):100-110

21BalandinAA,GhoshS,BaoW,CalizoI,TeweldebrhanD,MiaoF,LauCN.NanoLett.,2008,8(3):902-907

22BonaccorsoF,ColomboL,YuGH,FerrariAC,RuoffRS,PellegriniV.Science,2015,347(6217):UNSP1246501

23StollerMD,ParkS,ZhuY,AnJ,RuoffRS.NanoLett.,2008,8(10):3498-3502

24LeeCG,WeiXD,KysarJW,HoneJ.Science,2008,321:385-388

25GaoEP,WangWZ,ShangM,XuJH.Phys.Chem.Chem.Phys.,2011,(13):2887-2893

26NgYH,IwaseA,KudoA,AmalR.J.Phys.Chem.Lett.,2010,1(17):2607-2612

27ZhuCZ,GuoSJ,WangP,XingL,FangYX,ZhaiYM,DongSJ.Chem.Commun.,2010,(46):7148-7150

28AkhavanO,GhaderiE.J.Phys.Chem.C,2009,113(47):20224-20220

29ZhangXY,LiHP,CuiXL,LinYH.J.Mater.Chem.,2010,(20):2801-2806

30XiangQJ,YuJG,JaroniecM.Chem.Soc.Rev.,2012,41(2):782-796

31LiuJ,BaiH,WangY,LiuZ,ZhangX,SunD.D.Adv.Funct.Mater.,2010,20(23):4175-4181

32ZhangH,LvX,LiY,WangY,LiJ.ACSNano,2009,4(1):380-386

33PanB,WangY,LiangYY,LuoSJ,SuWY,WangXX.Int.J.HydrogenEner.,2014,39(25):13527-13533

34LiY,WuY.J.Am.Chem.Soc.,2009,131(16):5851-5857

35McAllisterMJ,LiJL,AdamsonDH,SchnieppHC,AbdalaAA,LiuJ,HerreraAlonsoM,MiliusDL,CarR,Prud′hommeRK,AksayIA.Chem.Mater.,2007,19(18):4396-4404

36ChenY,ZhangX,YuP,MaY.Chem.Commun.,2009,(30):4527-4529

37LvYH,ZhuYY,ZhuYF.J.Phys.Chem.C,2013,117(36):18520-18528

高分子材料的特征范文篇6

MDI与PPG预聚反应动力学闫泽群王洪武黄岐善付志峰华卫琦(5)

高分子专利(8)

反应性乳化剂存在下无皂纳米TiO_2苯丙复合乳液的合成及表征邵谦徐小琳葛圣松孟庆超(9)

组织工程用PEGDA水凝胶材料低温等离子体接枝聚合谭帼馨王迎军宁成云陈荣尹兆益田冶(13)

CEM/NVC共聚物的合成及光导性能张文龙于亚洲董伟戴亚杰王暄(16)

环氧类扩链剂的合成及对回收PET的扩链效果李斌吕云伟邹嘉佳高学敏莫敬源(20)

水溶性C_(60)/C_(70)改性丙烯酸(酯)共聚物的固化反应刘晓国柯刚官文超(23)

聚氨酯预聚体分散体胶粒的形成与扩链孙东成周伟乾(26)

光响应性A_2BA_2型两亲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唐新德韩念凤周德杰(31)

结构·性能

甘油增塑热塑性淀粉的流变相变性质李丹刘鹏蒲华寅陈玲余龙(34)

聚乙二醇/硅藻土复合助剂对聚丙烯流变行为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朱世鹏陈金耀李惠林(38)

交联度对瓜尔胶-g-聚丙烯酸/腐植酸钠高吸水性树脂性能的影响王文波王爱勤(41)

硼酚醛-环氧树脂体系固化过程分析刘运传魏莉萍郑会保孟祥艳周燕萍(45)

软质聚氨酯泡沫的冲击力学性能王宝珍胡时胜(48)

纳米TiO_2对聚丙烯/尼龙6共混物的增容作用欧宝立李笃信(52)

聚乙烯结晶度对银抗菌剂溶出的影响蒋志敏李焕新季君晖(55)

AIBN用量对聚丙烯腈立构的影响吴勇林农李文刚(59)

增容剂对回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乙烯-辛烯共混物结晶性能的影响刘勇军郭卫红苏志忠李滨耀吴驰飞(62)

紫外光辐照双原位同步合成纳米Ag/PVP复合物的结构特征侯丽徐国财汪厚安王艳(66)

胶原蛋白/聚丙烯腈复合纤维的结构与性能张昭环马会芳孙润军陈韦态(69)

氨基酸衍生环氧树脂的固化反应动力学黄霞申长雨陈家昌刘春太李倩张世勋(73)

一种提高复合功能吸附树脂亲水性并强化其吸附性能的方法(76)

三聚氰胺改性聚乙烯醇缩甲醛泡沫材料的制备与热性能陈永廖兵姜玉庞浩(77)

大规模集成电路封装用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流动性影响分析杨明山刘阳何杰李林楷王哲(81)

NLV法研究高韧性低收缩环氧树脂体系的固化行为张竞蒋英王晓东黄培(84)

OTS自组装改性PTW增强PTFE复合材料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史以俊顾晓利罗振扬冯新陆小华(88)

FKM-g-VTEO对氟橡胶/硅橡胶共混物的增容作用郭建华曾幸荣罗权煜李红强(92)

大分子引发剂和交联剂对PDLC电光性能的影响秦爱林阎斌张春梅汪映寒(96)

高直链玉米淀粉颗粒的形貌与结构陈培荣朱苏文杜先锋谈应权程备久(100)

分析测试·加工·应用

聚合物熔体的壁面滑移行为廖华勇谭中欣陶国良(103)

β-水芹烯制萜烯马来树脂的表征与分析曲连贺焦燕朱岳麟冯利利陈贻炽(107)

PA6/PA66/PA11共聚物的等温结晶行为金旭东杨云峰胡国胜王标兵(111)

混炼工艺对SBR/BR/CB共混硫化胶性能的影响吴云峰许海燕何雪莲吴驰飞(115)

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PHBV)的反应性挤出白忠爱陈彦模和晶(119)

新技术·产品开发

仿生壳聚糖基纳米纤维的自组装构建曾戎刘宏伟屠美赵剑豪查振刚周长忍(122)

PMB/GO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阻燃性能黄萍珍莫羡忠甘春芳(126)

MWCNTs/PVC电纺纤维及其力学性能蒋孝山朱新生石小丽茅帅龙(129)

一种交联度渐变溶胀型功能微球的制备方法(131)

聚氯乙烯/丁腈橡胶/蒙脱土/ABS复合材料的表征与性能游长江曾一铮孟跃华方旻贾德民(133)

防水和防油的氟代氨基甲酸酯和氟代脲(136)

基于酚醛三元聚合体系的固化行为及性能徐丽司徒粤胡剑峰曾陈焕钦(137)

结构可控PMMA/PAN/PMMA三层核壳聚合物微球的制备与表征徐日升杨光智刘洋凌立成王霞贾瑞萍杨俊和(141)

分子识别型温敏智能高分子的制备与性能汪伟飞谢锐巨晓洁杨眉褚良银(145)

高导电性聚酰胺佰墨纳米导电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148)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9第25卷总目次(176)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征稿简则(F0004)

专论·综述

单螺杆挤出机混合过程界面追踪表征徐百平王玫瑰瞿金平(149)

微注塑成型充模流动中的表面张力于同敏李又民徐斌(153)

聚酰胺体积属性的预测邓旭辉唐现琼尹久仁张平(158)

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的回收与利用何辉王守伏张继尹(162)

水性聚氨酯的改性研究进展王炯李国平(166)

利用秸秆纤维制备环境材料的研究进展邓华敖宁建孙蓉严拓(169)

基于Leonov模型的纤维悬浮聚合物流动的数值模拟张红平欧阳洁张玲(173)

核磁共振对高分子材料结构的在线分析任晓红王靖岱阳永荣KaiKremerBernhar(1)

合成实验·工艺

葡聚糖纳凝胶的水相合成及环境敏感性研究徐玉福姚日生邓胜松陈林静马志龙(6)

碳纳米管/聚苯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流变行为方芳常振军张清华陈大俊(10)

双官能度引发剂引发丙烯酰胺聚合研究程杰成蒋坤(13)

聚乙烯与三单体固相接枝物的热分解动力学洪浩群何慧贾德民华贲(16)

亚磷酸三苯酯扩链制备高分子量聚乳酸谢吉星杨荣杰(20)

阴离子原位聚合尼龙6/ABS合金的研究赵洪凯钱春香(24)

聚对苯乙炔-b-聚苯乙烯刚柔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与自组装屈刚姜复松张姝妍(28)

二氧化碳/环氧丙烷/马来酸酐的三元共聚反应黄可龙吴弘刘素琴刘艳飞(32)

碳纳米管/PV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王平华王贺宜唐龙祥张斌程文超梁永标(36)

纤维素纤维接枝β-环糊精预聚体的制备及包结性能胡智文郑世睿万军民高磊温会涛陈文兴(39)

聚对二氧环己酮和聚乳酸的多嵌段共聚物的合成李斌杨科珂唐松平朱小兰周艳邱志成宫杰(44)

PDMS/SiO2杂化电纺纤维的制备与表征杨华忠史铁钧翟林峰(47)

结构·性能

热硫化苯基硅橡胶阻尼材料的动态力学特性唐小斗罗廷纲周远建(51)

SMA增容ABS/PBT共混体系的形态和力学性能——共混过程对体系的影响于杰郭建兵秦舒浩罗筑朱红(55)

含硅氧烷的聚氨酯弹性体的热稳定性与热降解动力学文胜龚春丽郑根稳管蓉(59)

聚合物结构对聚合物网络稳定液晶薄膜电光性能的影响王守廉唐秀之何杰曾彧阎斌汪映寒(63)

纳米SiO2/PEA复合粒子的制备和表征吴照勇陈金耀李惠林(67)

聚氨酯弹性体的微相分离对其溶胀和溶解行为的影响赵培仲王源升朱金华花兴艳文庆珍(71)

聚丙烯腈原丝取向结构的定量表征方法安娜徐棵华张峰吴丝竹(75)

微胶囊阻燃剂处理ABS的阻燃机理高明李辰明杨荣杰(79)

聚醚/二苯甲酮侧基聚硅氧烷的膜形貌及亲疏水行为安秋凤王前进路德待李明涛(83)

MWNTs/HDPE的导电性和流变学性质陈西良付海英张聪朱智勇(87)

生物可降解脂肪族聚酯在陕西土壤中的降解行为张敏王晓霞刘保健刘晓霞王蕾邱建辉(91)

双酚-F硼酚醛固化BPA环氧树脂的机理与热性能夏立娅高俊刚(94)

羊毛角蛋白塑料的制备和力学性能陈华艳王宇新(98)

非线性光学聚合物薄膜DCDHF-2-V/PMMA的特性蔡渊蒋亚东韩莉坤李伟廖进昆(101)

皮芯复合聚丙烯腈纤维的水解反应过程胡元洁毛立江陈晓东孙瑞焕张颖朴东旭(105)

聚磷酸铵/膨胀石墨协同阻燃EVA的阻燃机理蔡晓霞王德义彭华乔王玉忠(109)

分析测试·加工·应用

聚硫聚氨酯(脲)的热稳定性张俊生全一武陈庆民(113)

新型膨胀型阻燃剂阻燃聚丙烯的应用研究任元林程博闻张金树(116)

正交设计确定模压条件对HDPE/CB复合材料PTC强度的影响易回阳肖建中(120)

用DEPT135测定Resol的组成及微细结构参数杨金瑞余尚先顾江楠(124)

新技术·产品开发

溶胶-凝胶法制备的PMMA/四配位硅杂化材料及其性能宋建华徐敏张建华董文(128)

酰氯化工艺对腈纶表面接枝蛋白质效果的影响杨彦功贾翌王厚德丁锐(131)

一种添加蛋白石的固-固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及表征顾晓华西鹏沈新元(135)

强酸型魔芋葡甘聚糖基离子交换树脂的性能安青周秋菊罗立新(139)

聚乙二醇修饰小分子药物的新方法宋春梅庄小璐谢美然张以群(143)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改性及其纤维的性能杨中兴齐鲁狄海燕(147)

柠檬酸酯增塑改性聚乳酸尹静波鲁晓春曹燕琳颜世峰马嘉陈学思(151)

MAA/SAS共聚物陶瓷粉体分散剂的制备及表征张光华来智超周小丰李慧(155)

聚丙烯腈及丙烯腈共聚物膜表面改性研究进展邓慧宇陈庆春马建国(1)

强电场下高聚物绝缘中的应力转化与补偿效应刘英曹晓珑(6)

有机玻璃纯Ⅰ型和纯Ⅱ型动态断裂行为的实验研究周君夏源明(10)

合成·实验·工艺

聚氨酯/环氧树脂乳胶互穿聚合物网络的制备和表征夏修旸郑建伟王惟汤嘉陵(14)

窄分子量分布的乙酸乙烯酯聚合物的制备冯海柯贺媛淡宜(19)

不同聚合方法对AM/MADQUAT共聚物序列分布的影响申迎华武根壮王双孝王志忠(23)

纳米TiO2表面接枝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聚合反应徐惠史建新翟钧苟国俊孙涛(27)

含二苯并-14-冠-4冠醚环主链型液晶共聚酯的设计与合成张淑媛杨海隆职磊李自法(31)

微乳液聚合法制备天然除虫菊酯纳米胶囊武锦周艺峰陈静聂王焰施锐(35)

新型酯类环氧液晶的合成及应用杨小王陆绍荣虞锦洪吴兵(39)

硅油为致孔剂合成的St-DVB大孔共聚物范云鸽王蓓蕾史作清(43)

更正(26)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征稿简则(F0004)

结构·性能

端羧基丁腈橡胶改性环氧树脂的结构与性能石敏先黄志雄郦亚铭杨国瑞(47)

三聚氰胺氰尿酸盐的原位制备及填充PA6的阻燃与力学性能汤洪梅陈英红(51)

膨体聚四氟乙烯微孔薄膜的透湿性郝新敏张建春张卫东(55)

有机硅改性双酚F环氧树脂的性能洪晓斌谢凯肖加余(59)

聚丙烯/硬石膏复合材料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杨森周正发任凤梅黄国庆徐卫兵(63)

PEN短纤维增强PTT复合材料的流变性能及力学性能闰明涛姚晨光宋洪赞王迎进(67)

漆酚醛缩聚物/丙烯酸树脂/TiO2复合涂料的制备及性能林金火刘建桂(71)

轧制和退火过程中等规聚丙烯的力学性能贾涓毛卫民DierkRaabe(75)

EC-HBPE渗透汽化膜的性能辛伟罗运军杨寅李国平(79)

BN/HDPE导热塑料的热导率周文英齐暑华吴有明王彩凤袁江龙郭建(83)

聚氨酯-丙烯酸酯-苯乙烯复合水分散液的粒径及形态吴校彬傅和青黄洪陈焕钦(87)

原位矿化复合对HDPE/HAP复合材料结晶形态与结晶动力学的影响黄苏萍周科朝李志友(91)

UP/GF/TLCP原位混杂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与流变性能卢炽华吕建徐灯于贤保韦春(95)

超支化聚合物/环氧树脂体系的固化行为及性能夏敏罗运军王兴元(99)

酶响应型捏合淀粉药物载体的制备和性能李晓玺陈玲李琳余龙(103)

反应增容PA6/PBT共混体系聚集态结构与力学性能罗筑朱红于杰秦舒浩郭建兵(107)

高岭石/聚丙烯腈插层共混体系的结构及性能贾曌杨彦功(111)

分析测试·加工·应用

N-β-氨乙基-γ-氨丙基聚二甲基聚二苯基硅氧烷的膜形貌及其XPS分析安秋凤李明涛王前进(115)

扩链剂对反应挤出回收PET瓶分子量的影响张素文龙滕福成王兴兴(119)

针形纳米碳酸钙的表面改性及在PVC中的应用赵风云王琰王勇焦其帅陈建良胡永琪(124)

快速软模浇注成型用聚氨酯树脂闫春泽史玉升杨劲松黄树槐(128)

新技术·产品开发

向日葵髓芯的微结构与力学性能尹作栋潘则林王才董宇平欧育湘(132)

熔体插层法制备EPDM/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李伟黄玉东陈平(136)

MWNTs/Lyocell复合纤维的研究鲁江简义辉张慧慧杨革生邵惠丽胡学超(140)

生物相容性聚氨酯支架材料的研究王雪力侯理谭竞汤克勤夏和生刘霆(144)

磁控溅射法在涤纶织物上制备氟碳薄膜黄美林狄剑锋齐宏进(148)

对苯甲酰氨基苯甲酰壳聚糖制备与表征王江涛常德富(152)

教学讨论

精品课程“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教学环境建设朱平平何平笙阙灿杨海洋(155)

SiO2/聚合物纳米复合乳液的合成研究进展王琼燕张庆华詹晓力陈丰秋(1)

溶剂小分子在高分子中的传质研究评述吕宏凌王保国杨基础(6)

取代基团在变性淀粉颗粒中的分布田景福何小维黄强张本山(10)

粘弹性聚合物溶液孔喉模型流变动力分析曹仁义程林松郝炳英许家峰姚大伟(15)

釜内增韧PP橡胶组分序列结构13^C-NMR谱数据的统计理论处理姚薇黄佃平赵永仙邵华峰黄宝琛(19)

天然橡胶接枝改性研究进展李俊刘成果陈庆民(24)

异向旋转双螺杆挤出机内的自由基聚合反应热效应贾玉玺孙雪梅张国芳孙胜(28)

三螺杆挤出机挤出特性的数值模拟朱向哲袁惠群(32)

合成·实验·工艺

光固化全氟改性环氧丙烯酸酯的合成与性能韩静郑朝晖胡新华成煦丁小斌彭宇行(36)

酚醛树脂/木粉复合体系的固化动力学季庆娟刘胜平刘敏马源赵春秋(41)

可生物降解聚天冬氨酸水凝胶的合成及性能郭锦棠李丽娜提岩朱军利(44)

含戊二烯酮结构新型光敏聚酰亚胺的合成与表征丁丽琴王维张爱清(48)

二亚胺镍配合物催化乙烯/4-乙烯基吡啶的共聚合胡扬剑王海华(52)

以BF3(CH3)2O/CF3COOH共引发剂合成端羟基聚环氧氯丙烷的探讨高和军段明胡星琪高志飞(56)

4,4′-偶氮二[4-氰基戊酰(对-二甲基氨基)苯胺]引发苯乙烯聚合及其动力学吴秋华赵丽萍张国林刘克慧韩光喜(60)

SiO2含量对新型PA6/EP/SiO2纳米材料体系聚合反应的影响赵才贤张平贺江平许福王霞瑜(64)

种子法制备高固含量聚醋酸乙烯乳液刘红卫杨伯伦曹勇陈琼(68)

水性紫外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干燥与固化过程魏燕彦(71)

水分散型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的合成与应用陈庆芬武玉民毕建美许军(75)

原位聚合制备不饱和聚酯树脂/高岭土纳米复合材料及性能表征冯莉刘炯天宋所讲尹文轩林喆(78)

结构·性能

表面处理对水镁石/EVA复合材料界面作用的影响金贤赵琦张同心包建军(82)

聚苯胺薄膜的制备及导电性高学宁邵天敏(86)

甘蔗渣纤维统计强度及纤维增强可降解复合材料拉伸强度的评价曹勇吴义强合田公一(90)

纳米CaCO3分散状态对PP/CaCO3复合材料结晶的影响陶然李尉刘正英杨鸣波(94)

丙烯酸酯类抗氧剂对聚酰胺的热氧稳定作用杨涛叶林舒颖(98)

液体聚异戊二烯对天然橡胶/环氧化天然橡胶共混物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王小萍韩莲贾德民陈美(102)

溶胶-凝胶法制备含氟聚丙烯酸酯/SiO2杂化材料的结构与性能钱斯文王建方吴文健刘长利张学骜(106)

含非线性生色团取代聚丙烯酸酯的溶液性质徐洪耀方敏吴金翠光善仪(110)

分析测试·加工·应用

轿车仪表盘的微孔发泡注射成型工艺梁继才祁伟李义柳承德(113)

ABS/SBS和ABS/GF环状试样的疲劳性能陆颖周皇卫严正(118)

超支化聚苯硫醚的合成和应用田菁王新营崔晓玲王燕萍王依民(122)

一种新型含硅阻燃剂的合成及在PC/ABS中的应用吴丹韦平江平开仲含芳(125)

新技术·产品开发

新型非离子水性聚氨酯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性能曾小君郁燕萍(129)

TPU/EVM共混体系的动态硫化工艺陈焕江史新妍任春莲张萍赵树高(133)

Fe3O4/聚苯乙烯磁性微球的合成与表征刘春丽韩兆让崔琳琳余娜李玉(137)

一种新型凝血材料的制备及凝血性能的表征胡怡蔡继业吴扬哲王小平(141)

氟橡胶与金属粘接用新型环氧树脂胶粘剂颜录科寇开昌哈恩华(145)

壳聚糖/纳米TiO2杂化材料的制备及抗菌性能表征吴峰蔡继业(148)

耐热性黄原胶的制备与性能吴小军童群义(152)

种子模板法制备镍盐掺杂聚吡咯纳米纤维及其电化学电容性质米红宇张校刚吕新美王兴磊罗建明黄建书(155)

热固性耐磨聚合物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王宇飞孙斓珲杨振国(1)

笼型倍半硅氧烷(POSS)的合成及应用进展何辉袭锴葛仁杰贾叙东余学海陈庆民(5)

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的形变机理李超群姜治伟王玉荣唐涛(10)

聚合物凝胶光子晶体及其对物理环境的响应虎桂芳王建颖周谧冯岩高建平(14)

食品用聚烯烃的自由体积对迁移物扩散系数的影响黄秀玲王志伟(19)

SiBNC体系陶瓷先驱体的研究进展唐云王军李效东李文华王浩谢征芳曹淑伟(23)

Vu-Khanh参数在表征高聚物共混物断裂韧性中的应用陈志成孙树林张芳芳杨海东张会轩(28)

聚合物系统非线性扩散模型研究进展蒋春跃陈杰曹卫华(33)

合成实验·工艺

超临界二氧化碳中CTFE和VAc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能刘敏侯丽华耿兵张浩波郭希刚张书香(38)

分散聚合法制备SiO2/PAM核壳复合微球曹康丽史铁钧曹金燕周丹红(42)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P(AM-DMC)的合成与表征卢红霞刘福胜于世涛王庆军曹柯(46)

新型芳香聚脲准轮烷的合成与表征王良成邓欣荣魏太保张有明(50)

结构·性能

E-MA-GMA三嵌段共聚物对聚乳酸的增韧改性苏思玲金乐群顾永安杨斌(53)

聚砜/环氧树脂体系的双连续相结构及其应变激励下的修复性能杜庆丽李刚张晨杜中杰励杭泉刘和平(58)

聚碳酸酯/羟基磷灰石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与热性能郑怡磊李远莉刘欣刘正英杨伟李尉杨鸣波(62)

磺基水杨酸掺杂聚苯胺的气敏性能谢英男詹自力张红芹蒋登高(66)

氧化锆对聚丙烯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的影响庞键王少会周正发任风梅徐卫兵(70)

阴离子型高吸水性树脂凝胶的响应性能陈煜唐焕林刘云飞于海鹏刘一星谭惠民(74)

耐热强韧性环氧树脂基体的性能黄琪张佐光王善琦(78)

反应温度对二氧化碳/1,2-环氧丁烷/ε-己内酯三元共聚物性能的影响刘艳飞黄可龙彭东明吴弘(82)

超支化聚合物在炭黑表面接枝改性的研究夏俊义巴信武王素娟王敏捷(86)

聚氨酯弹性体的高弹模量对温度的依赖性赵培仲王源升朱金华花兴艳文庆珍(89)

APP对木粉-HDPE复合材料阻燃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邵博张志军王清文宋永明(93)

聚丙烯微孔膜表面的臭氧处理接枝改性李维红刘鹏波邹华维(97)

SMC晶须增强高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潘宝风刘军宋斌程立浦列(101)

分析测试·加工·应用

低压SMC体系的固化动力学及凝胶化理论秦岩刘海华梅启林黄志雄(105)

考虑离心作用的螺杆挤出机固体输送理论模型贾明印王克俭薛平朱复华(109)

考虑离心作用的螺杆挤出机固体输送理论分析贾明印薛平王克俭朱复华(113)

热分析动力学方法研究SEBS化学交联的机理周涛张爱民徐建波邬智勇夏金魁梁红文(117)

马来酸酐接枝HDPE/SEBS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石恒冲李斌(121)

新技术·产品开发

TDE-85/MeTHPA环氧树脂的聚氨酯改性黄耀鹏李芝华任冬燕郑子樵(125)

PVA荧光纤维的制备及戊二醛缩醛化孙元邓新华边栋材(128)

伊利石/聚丙烯酸钠-丙烯酰胺高吸水复合材料的表征及释钾性能凌辉沈上越范力仁陆丽辉程争光(132)

硅基底上图形化自组装膜的构筑彭倚天胡元中王慧(136)

脉冲射频等离子体聚烯丙胺薄膜的制备及表征杨志禄李华王进孙鸿黄楠(139)

相变材料微胶囊的制备及提纯李伟张兴祥王建平王学晨(143)

EVA/TiO2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刘佳贾树盛李红姬(147)

PAMPS高吸水性树脂吸附性能谢建军刘赛(151)

高分子材料的特征范文篇7

高分子材料:以高分子化合物为基础的材料,高分子材料是由相对分子质量较高的化合物构成的材料,包括橡胶、塑料、纤维、涂料、胶粘剂和高分子基复合材料,由千百个原子彼此以共价键结合形成相对分子质量特别大、具有重复结构单元的有机化合物。

高分子的分子量从几千到几十万甚至几百万,所含原子数目一般在几万以上,而且这些原子是通过共价键连接起来的。高分子化合物中的原子连接成很长的线状分子时,叫线型高分子(如聚乙烯的分子)。如果高分子化合物中的原子连接成网状时,这种高分子由于一般都不是平面结构而是立体结构,所以也叫体型高分子。

二、高分子材料的结构特征

高分子材料的高分子链通常是由103~105个结构单元组成,高分子链结构和许许多多高分子链聚在一起的聚集态结构形成了高分子材料的特殊结构。因而高分子材料除具有低分子化合物所具有的结构特征(如同分异构体、几何结构、旋转异构)外,还具有许多特殊的结构特征。高分子结构通常分为链结构和聚集态结构两个部分。链结构是指单个高分子化合物分子的结构和形态,所以链结构又可分为近程和远程结构。近程结构属于化学结构,也称一级结构,包括链中原子的种类和排列、取代基和端基的种类、结构单元的排列顺序、支链类型和长度等。远程结构是指分子的尺寸、形态,链的柔顺性以及分子在环境中的构象,也称二级结构。聚集态结构是指高聚物材料整体的内部结构,包括晶体结构、非晶态结构、取向态结构、液晶态结构等有关高聚物材料中分子的堆积情况,统称为三级结构。

三、高分子材料按来源分类

高分子材料按来源分,可分为天然高分子材料、半合成高分子材料(改性天然高分子材料)和合成高分子材料。

天然高分子材料包括纤维素、蛋白质、蚕丝、橡胶、淀粉等。合成高分子材料以及以高聚物为基础的,如各种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涂料与粘接剂等。

四、生活中的高分子材料

生活中的高分子材料很多,如蚕丝、棉、麻、毛、玻璃、橡胶、纤维、塑料、高分子胶粘剂、高分子涂料和高分子基复合材料等。下面就以塑料和纤维素举例说明。

(一)、塑料

塑料是一种合成高分子材料,又可称为高分子或巨分子,也是一般所俗称的塑料或树脂,可以自由改变形体样式。是利用单体原料以合成或缩合反应聚合而成的材料,由合成树脂及填料、增塑剂、稳定剂、润滑剂、色料等添加剂组成的,它的主要成分是合成树脂。

塑料主要有以下特性:①大多数塑料质轻,化学性稳定,不会锈蚀;②耐冲击性好;③具有较好的透明性和耐磨耗性;④绝缘性好,导热性低;⑤一般成型性、着色性好,加工成本低;⑥大部分塑料耐热性差,热膨胀率大,易燃烧;⑦尺寸稳定性差,容易变形;⑧多数塑料耐低温性差,低温下变脆;⑨容易老化;⑩某些塑料易溶于溶剂。塑料的优点1、大部分塑料的抗腐蚀能力强,不与酸、碱反应。2、塑料制造成本低。3、耐用、防水、质轻。4、容易被塑制成不同形状。5、是良好的绝缘体。6、塑料可以用于制备燃料油和燃料气,这样可以降低原油消耗。塑料的缺点1、回收利用废弃塑料时,分类十分困难,而且经济上不合算。2、塑料容易燃烧,燃烧时产生有毒气体。3、塑料是由石油炼制的产品制成的,石油资源是有限的。

塑料的结构基本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线型结构,具有这种结构的高分子化合物称为线型高分子化合物;第二种是体型结构,具有这种结构的高分子化合称为体型高分子化合物。线型结构(包括支链结构)高聚物由于有独立的分子存在,故有弹性、可塑性,在溶剂中能溶解,加热能熔融,硬度和脆性较小的特点。体型结构高聚物由于没有独立的大分子存在,故没有弹性和可塑性,不能溶解和熔融,只能溶胀,硬度和脆性较大。塑料则两种结构的高分子都有,由线型高分子制成的是热塑性塑料,由体型高分子制成的是热固性塑料。

塑料的应用:透明塑料制成整体薄板车顶。薄板车顶的新概念基于透明灵活的聚碳酸酯或硅树脂材料,可以被永久性地塑造成单个的聚碳酸酯薄板,也可作为可折叠铰链和封条。拜耳材料科技研发的原型总共配备了四个灵活的薄板部件,形成了四扇“顶窗”,每扇窗都可单独打开和关闭。导轨用于连接薄板部件,形成一个牢固、透明的聚碳酸酯车顶外壳。一个同样透明的管子沿车顶结构中央纵向放置,在“顶窗”打开后用来调节折叠薄板。这样可以形成三维立体结构,组件比平坦的薄板更加牢固。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单个组件的数量。

(二)、纤维素

纤维素是由葡萄糖组成的大分子多糖。不溶于水及一般有机溶剂。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纤维素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天然有机物,占植物界碳含量的50%以上。纤维素是自然界中存在量最大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它是植物骨架和细胞的主要成分。在棉花、亚麻和一般的木材中,含量都很高。

纤维素的结构:纤维素是一种复杂的多糖,分子中含有约几千个单糖单元,即几千个(c6h10o5);相对分子质量从几十万至百万;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纤维素结构与淀粉不同,故性质有差异。

高分子材料的特征范文1篇8

关键词:国槐;导管分子;形态特征

国槐SophorajaponicaL.隶属于豆科Leguminosae槐属Sophora。落叶乔本,是一种用途广泛的植物种类,广布于我国南北各省,是优良的蜜源植物,花蕾称槐米,为清凉收敛止血药;花可做黄色染料;果实有止血、降压、抗癌之效;根、枝叶入药可治疮疖肿毒。有关国槐的研究报道较多,但尚未见其导管解剖学方面的报道。导管vessel是植物体内运输水分及溶解于水中物质的主要输导组织conductingtissue,它普遍存在于被子植物的木质部中,由许多管状死细胞以端壁连接而成。由于导管的特征常因植物种类而异,故导管特征有助于解释植物生理、生态及系统学方面的问题。又因国槐是豆科槐属的重要代表植物之一,故弄清其导管类型及形态特征可以为探讨槐属及其近缘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和演化积累更多证据。

一、材料和方法

实验材料采自洛阳市隋唐植物园,凭证标本(No.0228)由侯小改教授鉴定,存放于河南科技大学植物标本室。

取生长发育良好的国槐一年生枝条,将外层韧皮部剥去,再将材料的次生木质部切成长0.6~1cm,火柴棒粗细的条块,置于10%铬酸∶10%硝酸=1∶1的离析液中,33℃条件下恒温箱中离析24h左右,其间换1~2次离析液。完全离析后移至70%酒精溶液中保存备用。观察时将材料从70%的酒精溶液中取出,用蒸馏水充分水洗2~3次,5~10min/次,之后,将材料放置盛有5~10mm蒸馏水的培养皿中,并用镊子将材料轻轻夹碎,剔除杂质或未离析开的部分之后,滴入1%番红水溶液4~6滴染色5min。最后即可用胶头吸管吸取离析材料悬液少许制片。观察用显微镜为日本产OlympusCH-30型生物显微镜,并采用其数码摄影系统摄像。数码照片经AdobePhotoshop7.0图像处理系统处理制版。

观察过程中,用测微尺随即测量25个导管分子的长度和宽度,取其平均值作为导管分子的一般长度和宽度;导管所占比例取5个观察视野的统计平均值。

二、结果

在所观察的国槐植物次生木质部材料中,导管形态较为多样,导管分子的粗细(或直径的宽窄)差异比较明显,具有导管二态现象。共发现4种类型的导管(依据导管分子侧壁木化增厚的方式不同),即螺纹导管、梯纹导管、网纹导管和孔纹导管,它们所占比例分别为8.28%,10.00%,36.62%和45.10%,未发现环纹导管。导管分子的端壁穿孔仅有一种类型,即单穿孔。单穿孔板内敛,即其穿孔直径比导管弦径要小,导管弦径一般介于50~90mm,而穿孔直径一般介于44~96mm。单穿孔板多位于导管端壁上(如图1:b~l),每个导管分子的一端仅有一个穿孔板及穿孔,未发现导管一端具有两个以上穿孔板及穿孔的情况。导管分子上的纹孔膜已退化消失得比较彻底。导管分子长度最大值为876mm,最小值为95mm,平均值为286mm;宽度最大值为216mm,最小值为30mm,平均值为109mm。

三、讨论

导管的进化与维管植物的进化是相联系的,是适应陆生环境而形成的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最主要细胞,它们的结构在分类和系统发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系统演化上,导管分子中的外形扁平、端壁近于垂直侧壁、形成单穿孔的,比外形狭长、末端斜尖、形成复穿孔的更为进化,而国槐导管口径有从小到大、端壁倾斜度由小到大的不断过渡的趋势,基本上重演了植物导管分子的基本演化规律。

Frost(1930)认为单穿孔是由梯状穿孔板逐渐失去横膈而形成,穿孔板的进化次序是梯状穿孔板梯状和单穿孔混合穿孔板端壁倾斜的单穿孔板端壁水平的梯状穿孔板,这种观点也得到大部分学者的承认。从此观点出发,国槐导管分子的端壁单穿孔、孔膜退化消失彻底、几乎不存在过渡类型等特征均说明国槐导管分子已经处于比较进化系统发育演化阶段。

由于发育的先后和侧壁次生增厚的方式不同,形成了环纹、螺纹、梯纹、网纹和孔纹5种类型的导管,其中后三者的生理功能的效率比前二者显著提高。国槐同时具有运输效率比较高的3种,即梯纹导管、网纹导管和孔纹导管,且三者所占比例逐步增大,其中网纹导管和孔纹导管就占到总导管数的81.72%,这也说明了国槐是一个比较进化的植物种类。

按照物理学原理,导管管腔宽度小、长度短(即单位长度中横膈较多)、端壁倾斜角较小(即端壁的面积较大)等应是水分运输的阻力。国槐纹孔膜的退化或消失及其穿孔板面积的减小(单穿孔孔径增大),都大大地提高了其导管的运输效率。资料显示,导管的长度和宽度与生境是紧密相关的,高海拔和土壤水分缺乏环境下的植物导管一般较长、管腔相对较窄;反之,导管一般较短、管腔相对较粗。本实验结果显示,国槐导管的长短和管腔口径差异明显,即导管二态现象,说明国槐有着广泛的分布区,这种结构特点是其长期适应不同环境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叶永忠,张赞平,葛得有.北方习见植物[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34.

[2]何茜,李吉跃,齐涛,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国槐蒸腾耗水的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28(2):25.

[3]李晓林,柴巧.园林植物槐树的同工酶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28(6):950.

[4]张晓英,王华芳,朱祯,等.国槐离体再生及抗虫基因sck的转导[J].林业科学,2006,42(9):35.

[5]王全喜,张小平.植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5.

[6]汪小凡,杨继.植物生物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4.

[7]李红芳,田先华,任毅.维管植物导管及其穿孔板的研究进展[J].西北植物学报,2005,25(2):419.

[8]朱俊义.花楸导管分子穿孔板的类型及演化[J].植物研究,2002,22(3):285.

[9]陈树思.蜈蚣草导管分子的观察[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5,23(2):196.

高分子材料的特征范文篇9

关键词:鞋底磨损特征;足迹检验;作用;注意事项

前言:作为侦查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足迹对案件诉讼、侦破都可起到主要作用。我国近年来刑事技术发展中,强调在足迹检验中将鞋底磨损特征引入其中,其可解决传统形象特征检验的难题,为足迹检验提供参考。但如充分发挥鞋底磨损特征的优势,仍是困扰大多侦查工作人员的难题。因此,本文对鞋底磨损特征在足迹检验中的应用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鞋底磨损特征分析

关于鞋底磨损,首先从其形成看,主要表现为人在行走过程中,支撑脚在地面形成足迹。若支撑脚保持落地状态,此时鞋跟部后会在接触地面中产生摩擦与碰撞,在脚滚动碾压下,鞋会处于挤压、伸展与收缩等状态,而起脚时,鞋底掌部与地面保持滑动趋势,会产生一定的摩擦力。在这种摩擦力作用下,鞋底磨损由此产生。这种磨损面积会在穿用时间增加的情况下不断增大,特别足底部位,磨损程度更为明显。从鞋底磨损特征看,表现在磨损大小、磨损形状、磨损程度以及磨损痕迹位等方面。对于这些鞋底磨损特征,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特殊性特征。其中稳定性特点的产生,主要因人体生理功能、形态结构是决定磨损特征的关键所在,且人在行走运动中,运步方式与运动习惯都有一定的稳定。而特殊性特点上,不同人在生活习惯、职业特征、生活环境以及生理结构上都有较大的差异,所以鞋底磨损痕迹位置、大小与形状也有明显的不同之处,这种不同便为鞋底磨损特征的特殊性[1]。

二、鞋底磨损特征在足迹检验中应用分析

(一)足迹检验中直接磨损形象特征的应用

人在行走或运动过程中,不同的鞋底部位都会接触地面,但在接触程度上有一定的差异,其是造成不同磨损特征在鞋底各部位产生的主要原因。通常鞋底出现的伤痕、残缺、裂缝或缺损等磨损形态,都会以不同大小、形状在地面中显示出来,这就为现场足迹检验提供依据。具体检验鉴定中,需判断现场足迹的大小、形状是否接近于嫌疑鞋鞋底相同部位,在此基础上科学论证鞋底特征的质量,推测鉴定结果,为侦查工作提供参考。

(二)足迹检验中不同类型鞋印的应用

鞋底磨损特征应用于足迹检验中,通常会受不同类型鞋印影响,如鞋底结构大小、花纹类型、材料的软硬等都可能产生不同类型,这样在检验认定中将面临极大的难题。这就要求在足迹检验中,采取相应的策略,具体包括:第一,根据鞋印种选择类似材料的鞋子。以当前较多案件侦查为例,在现场中发现留下的为皮鞋印痕,通过左脚鞋印可发现,前掌磨损程度较为严重且存在稍偏外落脚现象。此时便可对刑侦部门提供的鞋子进行检验,需注意的是尽管刑侦部门提供的可能为其他类型鞋子,如布鞋等,但在足迹鉴定中仍可通过磨损面、重力面的判断,得到鉴定结果,仅需利用“磨损特征”鉴定技术,便可判断不同部位的磨损特征,最终发现,布鞋与皮鞋所表现出的磨损特征相近,能够断定两双鞋为同一人所有。

第二,通过足迹压痕与磨损痕迹的结合鉴定足迹。一般鞋底形状、鞋底材料以及鞋子新旧等都会对足迹磨损特征带来较大影响,且不同类型鞋子形成的足迹所反映的足迹磨损特征也有明显差异。这就要求在足迹检验中,对磨损特征存在的变化问题充分考虑。且注意足迹压痕特征、鞋底磨损部位本身具有一致性特征,所以可利用鞋底磨损特征,对压痕特征进行确定,通过确定后的足迹压痕特征,鉴定不同类型鞋子形成的足迹。除此之外,检验鉴定中,也需对制作好鞋印样本做好质量控制工作,如样本制作中,尽可能使鞋底材料对检验带来的影响得以控制,且在鞋子类型选择中尽可能与现场鞋印材料保持接近,这样才能为足迹检验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2]。

三、鞋底磨损特征用于足迹检验中的注意事项

鞋底磨损特征应用于足迹检验中,对侦察范围的划定、侦查工作方向的确定都可起到突出作用,为案件的侦破补充较多证据。但需注意应用中也有较多注意事项,如在鞋底磨损特征判定中应做到“吃透”,其强调仔细观察现场鞋印,并对鞋印大小、位置以及形状等准确测量。再如,现场检验中,要求对现场情况全面了解,收集更多可用于案件侦破的材料,如鞋印遗留的所有部位、鞋印与其他物证关系等,使鉴定结论更为准确。另外,鞋底磨损特征很容易在较多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下出现改变,此时要求充分分析其他足迹特征,如在具有较好形象特征条件情况下,可考虑将磨损特征作为辅鉴定材料,以此使足迹检验结果精确度得以提高[3]。

结论:鞋底磨损特征的应用为足迹检验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实际应用鞋底磨损特征中,应正确认识鞋底磨损形成的过程以及主要特征,保证其在足迹检验中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如直接磨损形象特征的应用、足迹压痕与磨损痕迹的结合等。同时,应注意在足迹检验中,需做到搜集更多有价值材料,尽可能减少外部因素对鞋底磨损特征的影响,这样才能推动足迹检验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叶周廷.足迹检验中鞋底磨损特点的作用[J].法制博览,2016,05:172.

高分子材料的特征范文篇10

关键词:竹资源;竹制品;设计新应用

中国是竹子的故乡,也是竹文化的发源地。由于我国富饶的竹资源,使竹材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商代,竹简就是当时的典型代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无处不见竹子的踪迹,尤其是民间器物的制作,处处闪耀着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芒。竹材是一种非常好的绿色经济植物,其生长速度很快,两个月就能长到二、三十米。加上硬度和韧性的优势,竹材在众多生态材料中脱颖而出,成为绿色经济作物的代表,更在绿色环保时代引起人们的重视。

生活中处处可见竹器物,但传统竹产品在往往给人老旧、粗糙、简陋的印象,这使得竹制品的生产得不到突破。在当今绿色环保的大背景下,如何使竹材这样的传统生态材料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技术发展的支持,传统竹材的利用可以得到新的突破,融入到现代设计之中,为竹产品营造一个崭新的形象,也使许多领域的产品能够使用绿色环保的竹材。

1竹材特征

中国竹类资源十分丰富,有适于热带生长的合轴型丛生竹种、亚热带生长的单轴型散生竹种和高海拔高纬度地区生长的耐寒性强的复轴型混生竹种。随着绿色环保理念提升,生态保护的加强,木材的采伐逐渐减少,而竹子作为一种经济又环保的原生态材料,需求量大幅增长。

竹材是一种硬度高、韧性好、表面光滑的耐用型天然材料,其外形容易辨别,形态特征主要有以下四个大方面:

1)细长的圆筒形竹竿

竹子的地上茎部分统称为竹竿,竹竿为圆柱形的有节壳体,根据种类的不同有着不同的直径、节间长度。竹竿节间大都为中空,中间的容积根据竹竿直径和壁厚而有所区别。圆柱中空的形态是竹子独有的原生态材质特点,这一特点使其在产品设计中能够既结实又轻巧,还能因中空的特性隔热。传统竹器物常见有直接拿劈成一般的竹竿部分作为容器和盛器。

2)纤维方向一致的竹壁

竹竿外壳称为竹壁。竹壁一般根茎处最厚,向上趋薄,可分为竹青、竹黄和竹壁中部。竹竿取材竹壁,其特性稳定,纤维方向一致,组织紧密且质地坚韧。传统竹编工艺利用其纤维方向的一致性和组织的紧密型,将竹壁篾成薄薄的竹篾,使细直的竹材能够编织成平面和弧面。竹篾韧性好,利用竹子的长度优势可以编织成竹篾产品,竹篾产品有着轻巧透气性好的优势。这种竹编方法使得竹子的利用有了非常大程度的突破,竹材的利用率也大大提高。

3)力学强度大韧性好

竹材的抗拉强度约为木材的2倍,而抗压强度也比木材高,加上竹材较强的韧性和较低的比重,使竹材的优势显得十分明显。但是由于传统工艺的限制,加上高含水率使干燥后的竹材容易变脆,竹材使用率并不是太高,只有在生活器物制造上略显一筹。

4)具有象征意味的竹节

竹竿上各段之间相连突出的部位称作竹节。在中国传统竹文化中,常把竹节喻坚贞,“纷纶草木变暄寒,竹节松心故凛然”。竹节的形象深入人心,逐渐人格化,成为一种精神,象征气节。竹节成为竹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中国水墨画中,常常用竹节的轮廓就勾勒出竹子的形态和神韵。

2竹材料的传统应用

民间竹产品使用非常广泛,渗透了衣、食、住、行、用各方面,从汉代就可以看到,笔、篱笆、篮、筐、簸箕、简、箩、筷等基本用品都用到竹材。传统竹产品往往制作手法较为单纯,整件产品都是利用竹子做成的。与现代竹产品相比,传统竹产品受着加工工艺的限制,往往选材遵循竹材的原有物理特性和自然属性,让竹材更便于加工,让竹器物更便于制作。传统竹产品主要分为以下两大类:

2.1原竹产品

原竹产品是指竹制品取材天然竹材,且竹材形式保持竹竿的圆柱或圆弧特性,竹子的天然形态特性没有受到加工的影响。原竹产品的制作加工按照竹材的直径可分为大竹工和小竹工,整体质朴,突显生态原料的原本特征,做到物尽其用。

竹椅就是属于原竹产品(图1-A)。竹椅一般挑选成熟的原竹为材,主要由不同粗细的竹竿段组成,用烘弯、榫接、打竹钉、钻孔等制作方法连接而成。以竹椅为代表的竹家具还包括竹床、竹躺椅、竹摇篮、竹橱柜、竹箱子等,其造型及结构设计源自于竹材的自然特性。在竹家具加工时,竹子的韧性和可弯性大大便于工匠制作不同的形态,但是又因为中空的特点而不适合卯榫方式连接。这类原竹产品有着其特有的加工工艺,尤其是连接方式,处处以竹材的自然尺寸为出发,选择合适直径的竹材,以自然为本,有着强烈的艺术构成感。

竹子因中空常以单纯的筒形或弧形形式加工成生活用品,甚至乐器。古诗所称的“”,就是指用竹筒做成的器皿,再经“烤、烧、蒸、炖”等方法将食物致熟的烹调方法。去除节隔的筒状竹竿被用来制作灌溉工具,而用原竹重组弧度而制成的竹筒也被用来做储粮运粮工具。所有的这些原竹产品最大特点是取材的自然和巧妙,以最少的加工工序达到所需要的功用。

2.2竹编产品

高分子材料的特征范文篇11

关键词:流变学;人才培养;教学;方法

一、《高分子材料流变学》课程发展

高分子材料流变学是一门伴随着高分子科学和行业发展而逐步建立起来的重要学科,针对高分子材料特殊的流动变形行为及其机理展开研究,起到连接高分子结构性能和高分子工程的桥梁作用。

现在,高分子科学理论研究及工艺、设备的设计优化的发展进步离不开高分子材料流变学知识的辅助,整体发展趋势要求高分子专业人才必须具备基本的高分子材料流变学知识。

青岛科技大学自1986年起开始设立《高分子材料流变学》课程,是国内最早开设该课程的高校之一,迄今已有20多年的教学历史,同时跟踪学科的发展,教学团队亦针对学科的前沿问题开展科研工作,在国际上形成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力。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实践积累和和对高分子流变学教学理解逐步深化的基础上,教学团队按照比较科学完整的体系,编写出版了《高分子材料流变学》教材,并得到国内院校的认可;另一方面,《高分子材料流变学》教学也凸现了专业特色,使学生质量有所提高。通过引导学生开展理论联系实际、针对性强的流变理论研究与工程设计实践,所培养的学生学科专业知识全面,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在以后的科研和工作实践中展现出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

二、《高分子材料流变学》的特点及教学原则

高分子材料流变学是随着高分子的合成、加工工程和实际应用的需要,于20世纪5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学科。一方面,深入其核心需要较多的数学、物理和力学基础;另一方面,其知识体系与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的加工工程等有机联系。《高分子材料流变学》完整的知识框架至少涵盖如下三方面的内容:①高分子结构流变学,其从分子运动角度出发,构筑分子结构模型,关联材料宏观力学响应行为和微观的分子运动过程,说明二者的联系。②高分子工程流变学,其从宏观唯象的角度出发,进行应力-应变或应变速率分析,研究与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有关的理论与技术问题。③流变测量学,运用流变学基本原理设计仪器设备,表征高分子材料的流变行为。

《高分子材料流变学》理论深奥、内容繁杂、学科交叉性强,其比较科学完整的教学体系,一方面要保证流变学理论的完备性,系统介绍复杂应力、应变描述、材料流变本构方程理论等,另一方面要适应高分子材料专业的要求,加强高分子熔体溶液奇异的非线性黏弹性等内容的教学,并解释说明在高分子加工和流变测量中出现的种种现象与规律。较之其他课程,《高分子材料流变学》对学生的数学物理素养和高分子背景知识有相当的要求,所以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师教学难,学生学习难”的两难通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了讲授《高分子材料流变学》应贯彻两个重要的教学原则:①首先要注意照顾学生的专业背景,对复杂的数学、力学公式和简单明确的基本概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强调逻辑清晰和语言简明,避开数学基础上的难点,详细诠释流变学抽象概念和基本物理量确切的物理意义,帮助学生尽快领会高分子流变学要点。②再者,注重流变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保持课程应有的理论体系、系统性、严谨性的同时侧重介绍其在高分子合成的分子设计、高分子工程、高分子材料性能控制等方面的应用实例。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结合自己的科研实践,将自己从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课题成果作为实例,介绍高分子流变的发展及其在高分子学科中的应用。实践证明,教师本身学以致用的实例示范可以引导学生能够尽快领会流变学知识,在科学与工程实践中发挥了良好作用。

三、具体教学方法

笔者从事《高分子材料流变学》的教学实践以来,深刻体会到这是一个不断加深对课程特点的认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的过程。不仅要求授课教师对课程内容有深刻理解,同时在知识传授上亦需要“善巧方便”。下面几点,是笔者对教学方法的简单总结。

1.教师引导。在开始教授新的知识要点前,若能提供一个科研或工程应用中的实例引发学生的兴趣,则往往可获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堂上,要注意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形成师生互动的氛围。若学生在课堂上有所疑问,可以暂停教学,增加学生讨论环节。结束时,简要介绍课程后续内容提要,利于学生自学。

2.理论结合实际。《高分子材料流变》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交叉学科,其理论知识部分比较晦涩,必须与实际结合才能使学得的知识深化和牢固,也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中会出现学生感觉内容艰深,兴趣不大的现象,在理论基础的学习过程中尤为明显。而当理论知识与实际背景结合时,学生往往饶有兴致。因此将理论知识寓于合适的实际背景中进行讲授,效果明显。当然这也需要教师本人有自己的科研实践作基础,能够跟踪高分子流变的发展前沿。

3.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无法强迫学生学习,其角色只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随着教学设备的完善,多媒体教学在授课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多媒体丰富的信息传递模式可以有效抓取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好奇心;另外,多媒体教学中重点内容突出,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还可以加大信息量,减少板书量,在有限的课时内讲授更多知识。

4.教师传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在教学时数有限的条件下,为使学生学到更多知识,除教师摒弃传统板书,采用多媒体对基础理论等重要内容进行课堂授课外,可以采用的途径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在研究生教学中,我们在相关书籍和文献中摘取一些流变学应用和发展前沿方面的内容供学生自学使用,以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另外,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从中提炼出高分子材料流变学的科学问题,既加深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帮助其较好地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5.加强实验教学的促进作用。流变参数的测定是高分子材料流变学的重要方面,其本身就是流变学理论的实际应用之一,同时测量结果也反映了材料本身的结构特征。在“毛细管流变仪测量熔体流动行为”的相关实验中,我们训练学生表征所测样品的黏性、弹性特征,分析样品黏弹特性与其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如何在实际工作上应用流变学知识,对课堂教学起到良好的补充和促进作用。

四、结束语

通过《高分子材料流变学》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教学方法的改进,为高分子材料行业培养出合格的有用人才,促进高分子材料行业繁荣发展,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在高分子材料行业发展迅速,新材料层出不穷,已有材料的加工改性也相当活跃的今天,材料表征、分子剪裁设计、加工工艺控制等方面都需大批高层次的掌握流变学的科研和技术人员。这既是对高分子材料专业的毕业生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分子材料流变学》学科发展的动力。在青岛科技大学的关心和资助下,《高分子材料流变学》课程正在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发展要求。因此笔者不避粗陋,将自己的粗浅的教学经验体会总结如上,同时也希望得到流变学教学工作上的诸位同仁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吴其晔.聚合物流变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徐青.更新观念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中国高等教育[J].2008,(5):37-38.

高分子材料的特征范文篇12

关键词:特征光谱;谱线强度;看谱定性分析;看谱半定量分析

一、前言

种类繁多的合金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生产各个部门。因机组高温高压的运行特点,具备耐高温、高压和耐腐蚀特性的合金材料在发电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不同的合金材料,有不同的使用参数。我国电力行业标准《电力工业锅炉监察规程》、《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以及《火力发电厂金属技术监督规程》等都要求对合金材料部件进行看谱分析,以免错用钢材造成事故。长期以来,发电行业机组运行参数等级不断提高,针对耐高温、高压合金材料的看谱分析技术也日益完善。

二、原理

物质是由元素的原子组成。不同元素的原子,其结构不同,原子核的大小和周围的电子数也不同。正常状态下,原子核外各电子处于基态,分布在不连续的能级轨道之上。当原子受到外界能量激发时,核外电子吸收能量,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当电子再返回基态时,两个能级轨道之间的能量差值便以发射特征光谱的形式释放出来。所以在一定条件下,各种元素具有各自的特征谱线。故可根据某元素的特征谱线是否存在对其进行定性分析,通过测量该元素的特征谱线强度进行定量分析。根据赛伯-罗马金公式:

I=aCb

a――与试样蒸发,激发过程等有关的条件参数。

b――自吸系数,其值与谱线的自吸收有关。

I――元素特征谱线强度。

C――元素浓度。

从理论分析可知,在特定的分析条件下,谱线强度I与该元素在试样中的浓度成正比。鉴于a、b随试验条件的改变而变化,实践中往往采用内标法,将元素特征谱线强度与基体元素谱线强度进行比较,从而对比得到该元素含量。据此原理,采用看谱分析的方法,便可以对材料中的各种元素成份进行分析测定。

三、常用耐热合金

因运行温度不同,所使用的耐热合金材料等级各异。总的来说,目前常用的耐热合金材料包含如下钢号:12Cr1MoV、12CrMoV、10CrMo910、42CrMo、35CrMo、25Cr2Mo1V、25Cr2MoV、20Cr1Mo1V1A、20Cr1Mo1VTiB、20Cr1Mo1VNbTiB、16Mn、1Cr13、2Cr13、G102、T91、T92、T23、T24、X20CrMoV121、X20CrMoWV121、12Cr1Mo1WVNb、1Cr18-Ni9Ti、0Cr18Ni9、0Cr19Ni9、TP304、TP347、Super304H、HR3C等。材料品种虽多,但所需分析的合金元素一般只包含在以下几种之中:Cr、Mo、V、Ni、W、Ti、Mn、Nb等。所以,只要掌握了以上几种合金元素的分析方法,就可以较好的验证分析常用的合金材料。

四、分析方法

根据相关规程要求,结合金属检验实践。一般来说,只需对Cr、Mo、V合金元素进行半定量分析,Ni、W、Ti、Mn、Nb等合金元素进行定性分析,即能准确验证材料钢号。因此,首先必须能准确识别各合金元素所对应的特征谱线,熟悉这些谱线在光谱带中的位置。其次还需对待验钢材中各种合金元素的应有含量有一定了解,这样才能快速、准确地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现把主要元素的分析方法简述如下:

(一)铬

铬元素主要根据四组谱线进行分析测定,可测铬含量的范围为0.05%%到30%。常用耐热合金材料铬含量在0.7-4%和12%-20%之间。所以重点掌握黄绿色区Cr5(534.58nm)、Cr6(534.83nm)、Cr7(540.98nm)和青绿色区Cr1(492.23nm)谱线。当铬含量在0.7%-4%时,一般用铬二组(Cr5、Cr6)与铬三组(Cr7)配合测定,如图1。当铬含量在12%-20%时,一般用铬四组(Cr1)进行半定量分析,该谱线一般只在铬含量超过8%时作为半定量依据,如图5。

(二)钼

钼有二组谱线,可测钼含量的范围为0.05%到8%。常用耐热合金材料钼含量在0.25%-1%之间,所以重点掌握黄色区Mo3(553.30nm)和Mo4(557.05nm),如图2。但某些低合金材料如35CrMo、42CrMo等,其钼含量低于0.25%,此时一般用橙红色区Mo5(603.07nm)线作定性依据,该谱线是钼元素的灵敏线,如图4。

(三)钒

钒有三组谱线,可测钒的含量为0.15%到2.5%。常用耐热合金材料钒含量在0.15%-1%之间,所以要掌握紫色区V1(437.92nm)、V2(438.47nm)、V3(439.00nm)、V4(439.52nm)、V5(440.06nm)、V6(440.67nm)、V7(440.76nm)和蓝绿色区V8(487.55nm),见图3和图5。实践中,当钒含量较低时,可以橙红色区V11(603.97nm)作为分析依据,该谱线是钒的灵敏线,见图4。

(四)锰

锰有二组谱线,可测锰的含量为0.15%-12%,需重点掌握橙红色区Mn9(601.35nm)、Mn10(601.66nm)和Mn11(602.18nm)谱线,见图4。

(五)钨

钨有二组谱线,可测钨的含量为1-25%,重点掌握绿色区W2(505.33nm)和W3(505.46nm)谱线,见图6。

(六)钛

钛有三组谱线,可测钛含量的范围为0.1%-3.5%,重点掌握绿色区Ti2(498.17nm)和Ti3(499.95nm)谱线,见图5。

(七)镍

镍有三组谱线,可测镍含量的范围为1%-15%。常用耐热合金材料镍的含量在9%-15%之间。所以要重点掌握绿色区Ni3(503.54nm)。实践中,不锈钢材料中因为铬元素含量较高,其存在往往降低镍的灵敏性,加之镍的谱线有闪跃现象。所以往往配合Ni4(508.05nm)、Ni5(508.11nm)进行分析测定,该组谱线较之Ni3更为灵敏,见图6。

(八)铌

铌有三组谱线,可测铌含量的范围一般为0.06%-2.0%。常用合金材料铌的含量一般低于0.5%,所以要重点掌握绿色区Nb2(506.53nm),如图6。

五、应用

广州发电厂近年来相继对五台锅炉高温过热器管进行了改造,新换高温过热器管材质为T91(10Cr9Mo1VNb),安装前必须进行材质复核。首先必须了解,T91材质成分如下:Cr含量为8.00%-9.50%,Mo含量为0.85%-1.05%,V含量为0.18%-0.25%,Nb含量为0.06%-0.10%。因此可先在黄绿色区找到Cr5、Cr6两根谱线,Cr5谱线亮度大于Fe75,小于Fe74,Cr6谱线亮度略小于Fe70,即可确定铬的含量达到7%-10%;然后在黄色区找到Mo4谱线,亮度与Fe87相当,即钼的含量达到1%左右;再在紫色区找到V1谱线,亮度稍大于Fe1,而V2谱线亮度稍小于Fe1,即可知钒的含量为0.15%-0.3%;最后在绿色区找到Nb2谱线即可确认含铌;从而验证材质符合。

广州发电厂紧固件螺栓以25Cr2Mo1V材质居多,历次大修均有部分螺栓需要更换,该材质的光谱复核过程中,要注意与25Cr2MoV相区分。首先在黄绿色区找到Cr5、Cr6两根谱线,Cr5谱线亮度与Fe73谱线亮度相当,可知铬含量约2%;然后在黄色区找到Mo4谱线,若其亮度与Fe87相当,可知钼含量达约1%;反之,若Mo4亮度远小于Fe87,Mo3亮度与Fe83相当,则其钼含量为0.3%左右,这是25Cr2MoV与25Cr2Mo1V的显著分别;再在紫色区找到V2谱线,亮度与Fe1相当,即钒的含量约0.3%;从而可验证螺栓材质为25Cr2Mo1V。

近年来,广州发电厂在机组改造中,逐渐较多使用如1Cr18Ni9Ti、0Cr19Ni9、TP304、TP347等不锈钢材料。总的说来,不锈钢材质合金元素浓度高,特征谱线强度大,分析验证较为容易。现以TP347为例,首先查阅相关资料,得知其材料成分如下:Cr含量为18.0%,Ni含量为10.0%,Nb含量为0.8%。因此,可首先找到青绿色区Cr1线,其亮度大于Fe31,黄绿色区Cr6线亮度小于Fe74,据此可判定其Cr含量为15%-20%;然后再绿色区找到Ni3线,亮度稍大于Fe44,可知其含量约大于9%;然后在绿色区找到Nb2谱线;即可验证材质符合。

在对合金材料分析验证的工作中,也发现过不少错用材质的情况。广州发电厂员电#3机组工程中,在对汽缸进行到货检查时,发现一段抽汽管口和两个至低加抽汽管口所用材质为碳钢,而碳钢绝不能满足该温度参数的运行要求。经研究后,将其割断并更换12Cr1MoV材质的管口。

实践证明,只要熟练掌握特征谱线位置,选用适当的基体谱线作为比较线,即可准确验证材质合金成份及浓度。实际工作中,也经常采用已知同种材质的试样作为标样,来比照验证材质钢号。无论何种方法,对合金元素的分析都是先定性再定量的分析过程。

六、结论

大量实践证明,看谱分析是一种便捷、有效的分析方法,在针对耐热合金材料的材质分析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看谱分析方法对人的依赖性较大,一定程度上,其准确度和有效性受到了检测人员的理论分析能力和实

践经验的影响。因此实际工作中,对于重要设备、材料的验收应进行必要的复核。

参考文献:

1、王长庆等.看谱分析彩色光谱图册[M].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2、火力发电厂金属光谱分析导则[S].电力工业部基建司,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