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故事(6篇)
婴幼儿故事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自己正在长大,能做越来越多的事情。
2、能完整的说一句话,鼓励幼儿想说、多说、大胆说、会说,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幼儿勇敢面对成长路上的各种困难,感受想快快长大的情感。
活动准备:婴儿的衣服、鞋、袜、奶瓶;动物的图片;DVD
活动重难点:
重点:能完整地、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难点:感受自己想快快长大的情感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婴儿的婴儿的衣服、鞋、袜,引起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孙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大家熟悉的东西,大家想看吗?
从袋子里一一拿出婴儿的衣服、鞋、袜、奶瓶。让幼儿来认认这些物品。
师:你们穿过这些东西吗?用过奶瓶吗?什么时候用过呢?那现在还用吗?为什么不能穿(用)了?
二、讲述故事。
1、有几个朋友他们也想长大,我们先来看看他们都是谁呢?(鼓励幼儿学学小动物的形象)一起来听听他们想长大的故事吧。
2、讲述故事第一句,“小老鼠、小猴子和小青蛙天天盼着自己长大”,他们想出了什么好办法呢?听了故事你们就明白了。(按故事顺序出示动物图片)
3、教师完整讲述故事。提问:
(1)小老鼠想了什么办法让自己马上长大?小猴子和小青蛙呢?(小老鼠拼命吃东西,小猴子穿爸爸的衣服、裤子、鞋子,小青蛙每天练跳高)(2)结果它们长大了吗?
4、小结:长大不是一下子的事情!得慢慢来、耐心的等待!
三、谈话
1、小老鼠、小猴子和小青蛙都想长大,小朋友们想长大吗?那你的愿望是长大了当什么呢?
(幼儿自主发言)
2、大家有想当老师的,有想当医生的,在成长的路上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困难,你们会害怕吗?有勇气战胜困难吗?
婴幼儿故事篇2
心理学上认为:人人都有创造力”。而音乐又是一门创造性的课程,因此对婴幼儿进行音乐教育就是一种培养创造性的教育。可以从点滴的音乐教育之中培养婴幼儿的创造性。一、丰富婴幼儿的音乐体验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婴儿是天生的聆听者,出生后,就会注意生活周围发出的声音,聆听周围环境的声音;随着婴儿的不断成长,逐渐学会寻找声音的来源、辨别音高和音色。因此,只有通过多听各种声音和音乐,才能培养婴儿对音乐的美的感受力,才能唤起幼儿的音乐情感。第一,引导婴儿注意倾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声音。倾听大自然的声音,让孩子听外面的雨声、树叶的沙沙声、风声、鸟鸣、冰雹声、雪声等;倾听户外的声音,口哨声、卡车声、汽车声、火车声、飞机声等;还可以跟孩子讨论他们在外面走路的脚步声,听起来是响的还是轻的,是走近了还是走远了,这些都是婴儿音乐体验的基本来源。除此之外,还可以准备一些简单的小乐器,比如小手鼓、铃铛,有意识地让婴儿去听,进行简单的声音辨别,还可以让婴儿动手去敲击手鼓或者悬挂的铃。第二,成人在照看孩子的时候,丰富孩子的音乐体验。例如,换尿布和喂食的时候对着孩子唱歌就是一种基本的方式。婴儿可以通过唱歌来感受歌曲的音高和音色,歌唱还有助于促进婴儿的自我表达和创造性的发展。第三,在家里播放音乐。让孩子置身于丰富多样的声音、乐器声和周围环境的声音当中,进一步促进婴儿的音乐发展。第四,婴儿四、五个月大,就会随着音乐做身体律动了。此时,成人可以同孩子一起随着音乐的节拍、节奏风格和旋律摇摆身体、拍手、做动作,这些都是适合婴儿的音乐体验。这不仅能增进亲子间感情,而且有助于培养婴儿的音乐节奏感。二、注重幼儿音乐教学的多样化尽管幼儿喜欢常规上所说的稳定性,但是这不利于培养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因此,我们要改变一些常规,进行多样化的音乐教学。(一)音乐选择的多样化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音乐教材的选择非常重要。第一,从幼儿和教师自身的兴趣出发,为幼儿选择音乐。例如,幼儿对新的和独特的音乐感兴趣,并且喜欢听流行音乐,那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特点和需要以及歌曲的性质,进行筛选。第二,幼儿的音乐教材的多元化,让幼儿感受不同音乐风格的音乐,而不一定非要来源于专门的音乐教材,只要是适合这个年龄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不管是古典音乐还是现代音乐,不管是声乐、器乐还是戏剧音乐,不管是民间音乐还是创作音乐,不管是流行音乐还是民族音乐,任何音乐都可以作为音乐活动的教材。第三,幼儿家长也是音乐教材多样化的一个来源。让家长在幼儿园的特殊活动中分享他们最喜欢的音乐或磁带、记录或CD,这也为幼儿园老师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音乐资料来源。比如,在一些特殊的节日庆祝时,让家长跟大家分享他们最喜欢的音乐;或者让家长为孩子演唱歌曲或演奏独特的乐器。第四,选择的音乐作品要富有表现力。作为衡量音乐声音的最高标准的表现力主要是通过表情体现出来的。音乐的表情主要体现在音乐本身的特征上,如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曲式等基本要素。力度体现出强与弱的变化;速度体现出激动与平静的变化;节奏体现出紧张和松弛以及空间上的变化;音色综合表现情绪的变化,是音乐要素中最重要的成分。因此,我们为幼儿选择的音乐作品要富有表现力。(二)音乐活动课程的多样化音乐活动课程设计多样化是指我们在设计课程的时候,要围绕音乐展开,至少涉及两个课程领域,而不仅仅是单一的课程设计,即音乐应该同其他的课程领域相结合,这种结合是以音乐为核心,其他领域共同促进音乐活动的开展。1.设置灵活多样的音乐活动(1)节奏活动节奏产生于生命的早期,在孩子听妈妈的心脏跳动的时候就产生了。婴儿在很多日常情境下仍然喜欢节奏,比如,钟摆摆动时的滴答声或声音轻柔、节奏舒缓的摇篮曲。拍手和随音乐做动作是孩子最早的音乐体验之一。最常见的使用节奏乐器的方法是先听音乐的节奏风格,然后配上相应的节奏乐器;另外一种传统的节奏活动是让幼儿先听音乐,并用手打出节拍或用他们的脚轻敲。另外,通过关注孩子的日常活动,也有助于孩子的节奏感的发展。例如,让孩子走路或小跑步,教师用鼓为他们配伴奏,也可以仿效他走路或跑步的节奏。幼儿快点走,鼓就敲得快;慢点儿走,鼓也敲得慢,幼儿意识到自己的步子指挥着鼓的拍子,并把这些当成一种有趣的游戏。(2)音乐倾听活动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听辨声音的活动。比如,倾听特别的声音,让幼儿弹奏铃、小手鼓、三角铁等乐器,让另外一个孩子闭上眼睛,听这是什么发出的声音。(3)音乐欣赏尝试用铃木法教孩子欣赏音乐,铃木法是日本著名小提琴家和儿童教育家铃木镇一创造的,一种先模放唱片后识读乐谱,强调凭耳朵”学习演奏乐器的方法。比如《彼得与狼》,在正式欣赏之前,用几个周的时间,把此曲作为幼儿集体活动的背景音乐播放;学习《彼得与狼》这个故事时,孩子自然就学会辨别曲子中的各种旋律,并且能够预料谁先出场,接下来是谁出场;学了故事之后的几个周只是听音乐。通过这种方法,孩子就会把学过的音乐记得很牢。(4)音乐游戏游戏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之一,通过音乐游戏可以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想象。比如让孩子想一个小动物和大动物。然后分成两组,一组是小动物,另一组是大动物。当弹奏高音符的音乐时,小动物们做动作和跳舞。当弹奏低音符的音乐时,大动物们做动作和跳舞。2.设计音乐活动课程的一些建议:第一,在制定周课程计划时,音乐活动至少要涉及其他两个课程领域。例如,计划在本周的音乐活动中学习一首新歌,同时准备一本介绍这首新歌的书,在其他集体活动的时间里跟幼儿一起学习。这体现出将音乐与语言这两个课程领域结合在一起,加深对音乐的理解。#p#分页标题#e#第二,回顾以往的课程计划,并据此制定出新的课程计划。通过回顾以往的计划,可以发现学过的音乐作品的风格,在集体的活动中都采用的教学方法,课程所涉及的课程领域。由于受以往制定课程计划的习惯以及教师自己的个性和爱好的影响,可能制定的课程计划比较单一。因此,在音乐作品的选择方面,为幼儿提供接触其他风格的音乐的机会;在教学方法上,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以及对音乐的感受力。并根据以上两点制定出新的音乐活动计划。(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1.改变开展音乐活动的时间。把原来下午的课改到上午,反之亦然。2.让孩子选择他们喜欢的歌曲,并以他们喜欢的方式进行教学;为幼儿准备有用的木偶、图片、节奏乐器、视听设备或其他必需的设备,便于幼儿能够灵活的、创造性的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及利用各种设备。下面以唱歌为例具体说明教学的多样化。我们都知道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教唱歌曲:第一,乐句法,用一个简单的故事、讨论或者问题介绍歌曲,唱一个乐句并要求孩子重复,然后唱两个乐句等等;第二,全歌法。全歌法是用来有节奏地、生动地表现音乐,以及用乐器来表现讲授整首歌曲,包括多种方式,如节奏动作、舞蹈、弹奏乐器或者生动的表现,这些使歌曲更富有趣和意义;第三,乐句和全歌整合法,老师演唱并分析整首歌曲,但是要求孩子能够用声音、手或者乐器表现其中最容易的部分;第四,录音教歌法,录音教歌是教师在播放歌曲几次后,用他自己的声音来唱出歌词。三、为婴幼儿提供自我展示的空间(一)表演角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操作是思维的源泉。”因此在教室内设置音乐角供幼儿游戏是非常必要的。在音乐角摆放各种各样的成品乐器和半成品材料,或者孩子通过探索自制的乐器,比如:用筷子对敲,敲锅盖、桶、塑料瓶等。除此之外,我们还放置一些头饰、纱巾、服装、扇子等道具让孩子们自由玩耍,通过在音乐角中摸一摸、敲一敲、打一打、跳一跳等,让孩子们充分展现自己的表演才能。并随时根据音乐的需要,在音乐角增加新的材料和道具,以供幼儿游戏用,例如,如果你要教孩子《小海军》这首歌,那就要准备好海军的服饰、轮船和航海标志等必需的教具。幼儿可以在音乐角进行各种游戏。可以是声音辨别的游戏,例如,让一个孩子去猜谁正在唱歌或谁唱了歌曲的最后一节,或播放、哼唱歌曲的几个小节让孩子去猜;还可以是有故事情节的游戏,例如,音乐游戏《小花猫和小老鼠》由幼儿扮演小猫和小老鼠,加上音乐和环境的渲染,幼儿被歌曲中小老鼠那种偷吃和贼头贼脑的动作及遇到小猫是那种惊慌、恐惧的游戏情节所吸引,幼儿纷纷参与到游戏中。并能根据音乐的变化而自由创编各种动作,充分发挥了幼儿的创造力。(二)创编每个幼儿都有创造的需求,具有创造的潜能,他们也喜欢创编活动。1.在音乐活动中创编动作:幼儿在倾听音乐的过程中,喜欢用姿态、手势和各种身体动作等来表现音乐,亦即体态律动。(1)在节奏活动中创编动作准备一些动物的图片,并注明是哪种动物。让幼儿用走路、跳跃等动作来表现这种动物。其他的一个或多个同伴可以根据动作的节奏敲打乐器或拍手。并让大家猜一下你装的是哪种动物。(2)在歌唱活动中创编动作幼儿在歌唱时,创编动作并表演,不仅能提高了幼儿的表现能力,还能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幼儿创编动作的能力有限,我们可以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周围的环境,通过让幼儿观察周围生活中的失误,认识更多的事物,丰富其感性经验,了解生活,有利于动作的更加形象逼真。2.创编歌词通常,我们把创编歌词看成是为一首歌曲创编新的歌词,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吵醒了猎人大家快快逃》,可以让幼儿想各种动物来创编这首歌,这是创编的一种方式。此处我们主要是讲创编独特的词语和歌曲,幼儿喜欢哼唱,通常会一边做其他的事情,一边哼唱歌曲,比如画画的时候,有的喜欢边画边有节奏地唱:一个紫色,两个紫色,三个紫色……”,或者把圆圈当成汽车开,嘴里并发出汽车发动机的隆隆声。象幼儿这种在日常生活中自由哼唱是比较常见的,这也是幼儿的一种创造性表现。因此,要重视幼儿在一些活动中的自发歌唱,可以使走路的时候唱,也可以在操场上活动的时候唱,时间、地点都是随意的。3.创编节奏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认为: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他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在实践中利用节奏进行创编活动更有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培养。给幼儿提供一些节奏乐器,或者是教师与幼儿一起制作的简易节奏乐器,并教给他们正确的用法,让幼儿用这些乐器为歌曲、诗歌、歌谣配伴奏;让幼儿熟悉基本的节奏型,如2/4拍等,并用不同的节奏型朗诵诗歌、古诗;还可以用不同的节奏型来做一些节奏游戏。创造性的提高有赖于不断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学前创造性音乐教育就是通过生活的点滴为幼儿丰富和积累知识经验,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想象,并从中获得愉快的音乐体验,为幼儿音乐的创造性奠定基础。
婴幼儿故事篇3
书籍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伙伴,古人云:“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书。”在人生的最初阶段,即通常所说的婴幼儿期,丰富的书籍能带来愉悦的精神体验。美国学者怀特这样说:“图画书是孩子们在人生道路上最初见到的书,是人在漫长的读书生涯中所读到的最最重要的书。一个孩子从图画书中体会到多少快乐,将决定他一生是否喜欢读书。儿童时代的感受,也将影响他长大成人以后的想象力。”
与成人阅读不同,婴幼儿由于其自身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他们在阅读过程中需要更多感官的参与,他们在阅读时边看,边听,边触摸,通过实际感知去了解读物。在感知的过程中,触觉是婴幼儿最早感知世界的方式。
婴幼儿思维特点
1.婴幼儿的感知运动
著名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把0-2周岁阶段婴幼儿的认知发展活动称为感知运动期。在这一阶段,婴幼儿通过他们的感官体验:看、听、触摸来获取对客观世界与自我的认知。如婴幼儿通过口唇吮吸母乳时感觉快乐,因此他们喜欢吮吸大拇指带来相似的感觉;婴幼儿通过眼睛总是看到亲人望向自己微笑的脸庞,因此他们更喜欢看人脸图形或拟人化的小动物;婴幼儿出生后被母亲抱进怀里体验到皮肤温暖的触感,因此被拥抱时他们会有强烈的安全感。由此可见,直接的感官体验是帮助婴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
2.婴幼儿的思维特点
直观行动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是婴幼儿特别是幼儿期思维的主要特征。
直观行动思维意指婴幼儿是在行动来完成对客体的感知,动作是思维的起点,当动作结束,思维随之停止。简单说来即婴幼儿在活动中思考,思维离不开触摸、摆弄物体的运动。因此给婴幼儿多种动作训练能有效的锻炼他们的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则指婴幼儿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行思考。婴幼儿缺乏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形象生动的具象性形象更能吸引他们。如“交通规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红灯停,绿灯行”这样具体到行动的概念更容易被婴幼儿接受和掌握。
婴幼儿书籍设计中插图的表现方式和书籍的形态有助于婴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有研究者发现,“幼儿在阅读图画书时,将头脑中获得的信息片断连缀成一个个完整的故事,依靠的是画面呈现的形象或由成人生动的语言(讲故事)引起幼儿头脑中已有的事物形象,即表象,并对这些形象进行加工。”
婴幼儿触觉发育
触觉是一种复杂而有趣的感觉系统。它从胚胎中最早发展出来,在身体中分布最广、信息最多。我们身体表面的皮肤通过触觉刺激都可感知冷与热、轻与重、粗糙与光滑的体验。
触觉也是婴幼儿最早发展的能力之一,是之最早与世界接触、交流的一种途径。新生婴儿最开始通过触觉探索认识周边事物,进而配合其它感官构建他们存在的世界。0-2周岁的婴幼儿大脑处于快速发展的生长期,从触觉系统中得到的丰富刺激与信息对今后大脑的发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戴维斯在《语言交际手段》一书中说:“初生婴儿靠触觉知道自己身体在外部世界的位置。他们如果想挪动一下自己的身体,那么,首先就靠触觉为自己指明方向。通过触觉,知道什么地方硬,什么地方软,什么地方冷,什么地方热,什么地方粗糙,什么地方光滑。随后,婴儿就很快地学会视觉和触觉联合行动。”婴儿从出生到爬行期喜欢用手到处探索,随着触摸不同形状与质感的物品,皮肤的敏锐度得到极大加强。从爬行期进入学步阶段后,婴幼儿开始学习把触觉与其它感官相互联系协调使用,由触觉发起的多感官综合运用使得大脑得到进一步发育。而随着智能水平的发展,幼儿会花更多时间去探究周围的世界,在触觉感官上表现为通过不断触摸逐渐对事物有更高级的认知,如粗糙的沙子可以用来堆城堡,在光滑的地面行走容易滑倒。同时精细动作技能不断在实践中获得提高。婴幼儿书籍中的触感体验
1.材质的触感
材质是书籍内容的载体,合理的材质选择可使书籍从触觉到视觉达到完美统一。而婴幼儿书籍设计由于阅读者的特殊性必须具备安全环保,耐撕耐咬,防水等特点,因此在材质选择上存在一定局限性。
纸张是婴幼儿书籍普遍采用的材质,通常以纸张覆膜,即在较厚纸张上覆塑料薄膜来制作。此种覆膜书触感光滑,坚韧,难以损坏,俗称“撕不烂”图书。
洗澡书是婴幼儿在洗澡时玩耍的玩具书籍,一般采用EVA材料即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制作,这种材质制作的书籍触感类似软性塑料,十分光洁,柔软,耐水性极强。
棉布也是婴儿书籍的常用材质,图案与文字在棉布上印刷制成布书。棉布相较于纸张触感柔和,布料独有的纹路肌理使触觉层次更加丰富并与生活纺织用品发生联想,婴幼儿在翻阅布书时触摸布料从而代入生活体验,联系到衣物与寝具用品,能在实际操作中锻炼思维能力。而布书形式多样,出了常见书籍形态外,布书可制作成游戏垫、床围等形态,让婴幼儿通过全身皮肤去接触各种材质进行良好的触觉刺激。
2.局部触感应用
客观环境的刺激能促进婴幼儿感官结构的完善与功能的成熟,皮肤尤其是手部皮肤是触觉系统首先感应到的部位,因此婴幼儿书籍中采用局部触感应用制作而成的触摸书现今被广泛应用为婴幼儿感官功能训练的早教书籍。
基于婴幼儿的直观行动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特点,婴幼儿书籍在设计时常需要使用不同材质配合相应文字内容,如动物类书籍中的动物图形部分置入仿真触感动物皮毛,日常用品类图形部分置入对应形态的软或硬、凹或凸感的不同材质等,让婴幼儿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实际的触摸行为更直观的感知书籍内容,从而提升形象思维能力并有效的转化成学习经验。
3.书籍形态触感
婴幼儿由于精细动作技能尚未发育完全,具有一定厚度的纸板书更易于他们翻阅。纸板书通常采用胶版纸和硬卡纸制作,内页厚度达到两毫米,边角作圆弧形切割。此种婴幼儿书籍具有触感厚实,圆润,表面光洁的特点。
洞洞书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婴幼儿抠洞的爱好。经研究婴幼儿到了七个月以后普遍会发生喜好抠洞的行为,抠突起的螺丝钉、猫眼,扣眼等成为他们热衷的游戏。此种行为预示婴幼儿细小动作敏感期的到来,经过特别设计的洞洞书可通过手指触摸等动作训练婴幼儿小肌肉运动,不同形状层层叠叠的开洞设计给婴幼儿带来丰富的触感体验。
结语
人的思维活动建立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之上,不断有效的感官刺激训练对提高大脑信息存储和提取能力有很大帮助。幼儿教育学家蒙特梭利认为,感官是心灵的窗户,感官对智力发展具有头等重要性,感觉训练与智力培养密切相关。触觉练习是帮助幼儿辨别物体是光滑还是粗糙,辨别温度的冷热,辨别物体的轻重、大小、厚薄的重要训练方式。
在婴幼儿书籍设计中充分运用触觉设计能通过真实触觉体验促使婴幼儿在脑中构建正确的事物形态;能通过一次次的触摸行为刺激提高感官感知力,让感觉更加细腻;还能增加婴幼儿阅读趣味性,调动其思维积极性。由此可见,触感体验在婴幼儿书籍感官设计中具有相当重要性。
婴幼儿故事篇4
1.1添加辅食时间《寿世保元・卷八》曰:“儿生四五个月只与乳吃,六个月以后方与稀粥哺之。”指出在6个月前以纯母乳喂养,而后方才需添辅食。而6个月后及时合理添加辅食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和疾病的预防有积极意义。但过早、过晚或不正确的添加反而对婴幼儿有害。过早添加辅食可能会导致腹泻、疟痢、痞积等。幼儿脾胃尚弱,若过早食米、面、鱼、肉等,脏腑娇嫩,未能耐受,则脾失运化,胃失受纳,气血未生而痰湿却成,生化不足则易致疳积。水谷下泄则生腹泻,中焦气机失常,肝胆受困,则生黄疸、疟疾等。现代医学认为,辅食添加过早会使一些大分子异质蛋白进入婴儿免疫系统,增加过敏的概率;另外,添加太早会使母乳吸收量相对减少。辅食添加过晚则易生癫痫、客忤、偏食等。小儿生机蓬勃,蒸蒸日上,尤以脑髓生,饮食未全,则生化不足,其害显现于脑,故生癫痫、客忤等。幼儿以母乳为常,未授以他食,则易致偏食。现代研究表明,母乳中铁的含量甚少,如果超过6个月不添加辅食,幼儿就可能会患缺铁性贫血。而不正确、不合理的添加辅食,即便是6个月以后及时添加,同样易导致婴幼儿产生消化系统疾病。《幼科发挥》载有一病案“一小儿周岁,因初食鸡肉太早,自此成积,日渐羸瘦,不思乳食”,可见婴幼儿脾胃娇弱还未能耐受这些滋腻食物,可选择易消化食物进行辅食添加,如牛奶、粥、果汁等。
1.2断乳时间断乳是指断母乳时间。世界卫生组织通过的新婴儿喂养报告,提倡在前6个月纯母乳喂养,6个月以后在母乳喂养的基础上添加食物,母乳喂养最好坚持到1岁以上,以奶类为主,其他食物为辅。但现实并没有这般乐观,普遍断乳过早。据张雪梅等调查内蒙包头包钢社区母乳喂养的现状发现,7~12个月断乳者占67.34%,13~18个月断乳者占26.25%,19~30个月断乳者占0.73%。从以上数据发现断乳问题普遍过早,在《女学篇・自乳之得宜》曰:“盖天之生人,食料亦随之而生。故婴儿哺育,总以母自乳为佳,每见儿女自乳者,身体较为强壮。”然而“未及一岁之后,不可便以肉果啖之,胃薄脾脆,不能消化也”(《万氏家藏育婴秘诀》)。过早断乳而以他食代之,非但没有营养,更易致婴幼儿滋生他病,如腹泻、呕吐、消化不良等,对婴幼儿智力的发育也有较大影响。
1.3喂养人的相关问题喂养人的喂养知识、态度、行为等对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影响很大。在喂养知识方面,许多新生妈妈缺乏一些母乳喂养常识。在喂养态度方面,生活中难免会有不顺,妈妈生气时或刚生完气就喂养,会使婴幼儿吸入带有“毒素”的乳汁;或者婴幼儿哭闹,而让妈妈惊慌失措而进行喂养,焦虑情绪所产生的荷尔蒙,导致乳汁分泌存在障碍。在喂养行为方面,中国素有老人帮助照看第三代的传统,故喂养人除新生妈妈外,很多时候由爷爷奶奶喂养。老年人因跟不上时代的节奏,带着传统的思想而会产生一系列的喂养问题。如老年人有强迫式喂养,认为乳汁营养不足,需添加奶粉,怕“饿细了肠子”;还有老年人喜欢嚼东西喂养婴幼儿;认为对婴幼儿喂米汤比母乳更有营养;认为给婴幼儿食用甜味的饮料对身体好等,这些无疑是一些该舍去的陋习。在其他方面,有不少人会另请乳母代为哺乳,乳母的选择需讲究,《普济方・婴孩初生门》中提及:“择乳母,须精神爽健,情性和悦,肌肉充肥,无诸疾病,知寒温之宜,能调节乳食,奶汁浓白,则可以饲儿。”乳母的选择原则,应当身体健康、品行端正、能关爱小儿的乳母才代为母乳喂养。
2解决婴幼儿喂养问题的措施
小儿初生,如嫩草之芽,气血未充,脏腑柔弱,全赖悉心调护,若稍有疏忽,易致患病,甚至夭折。然则当今婴幼儿喂养问题普遍令人堪忧,及时正确地改善这一现状来提高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已势在必行。
2.1节乳食如《幼幼集成》中:“夫人以脾胃为主,故乳哺须节,节则调养脾胃,过则损伤脾胃。”“凡食后不可与乳,乳后不可与食”明确提出婴幼儿哺乳要有节制,不宜过饱,所谓忍三分饥,吃七分饱,乳食不共与之,否则乳食并进,难于消化,或将成癖成疳。具体喂养应适婴儿所需,如《备急千金要方》曰:“凡乳母乳儿,……如是十返五返,视儿饥饱节度,知一日中几乳而足,以为常。”
2.2调寒热《幼幼集成》中强调“夏天忌热乳,冬月忌寒乳,皆宜捏去之而后与之。”“冷热不调,停积胸膈,结为痰饮,遂成壮热……”,指出喂养宜应四季之变,寒温恰当方可,失之则百病生。
2.3薄滋味小儿脾胃尚弱,不耐滋腻厚味,《幼科指南》曰:“肠胃脆薄,乳食易伤”,况鸡鸭鱼肉乎?即所谓“肉谷虽甘更乱真”。乳母也需谨慎摄食,在《万氏家藏育婴秘诀》中指出“其母亦当淡滋味,一切酒面肥甘之热物,瓜果生冷之寒物,皆当禁之”,乳母的饮食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母乳质量,关乎婴幼儿之健康。
婴幼儿故事篇5
关键词:婴幼儿;英语启蒙;误区;方法
婴幼儿时期的英语学习是一个人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启蒙阶段,一个良好的英语启蒙教育会大大提升以后的英语学习质量。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英语教育开始的时间不断提前,从最初的无到中学阶段再到小学阶段,发展到现在有条件的幼儿园都在开设英语方面的课程,甚至很多学校和婴幼儿教育机构已经启用外教承担主要的英语教学工作,英语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重视,而且呈现低龄化的态势。家庭也不例外,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重视早期的英语教学。
当今社会,婴幼儿英语启蒙教育虽然在大力发展,但是还远远不够,婴幼儿英语启蒙教育仍存在很多误区:
一、认为孩子太小,善于遗忘,所以不适合学英语。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顾虑,认为婴幼期的英语学习是毫无用处的。甚至担心英语的学习会严重影响母语的接受,学了英语中国话就说不好了。
二、家长不是英语专业人士,不可能对孩子进行英语启蒙。大多数的家长都不是英语科班出身,认为自己读英语的语音语调有问题,在孩子面前不敢开口说英语,怕对孩子产生误导。
三、家长在给孩子读英文绘本之前,没有做足功课,纯粹是应付差事,糊弄孩子。存在发音失误,翻译错误等问题。
四、盲目相信培训机构,把孩子完全交给学校。
五、没有进行大量的听说能力提升,过早训练孩子的拼读,以孩子念单词,背写单词为自豪。
研究表明:研究表明0-6岁是双语或多语学习的关键期,这段时间的婴幼儿对声音比较敏感,成人不容易掌握的语音、语调、节奏等婴幼儿却可以轻松习得。
越小的孩子,记忆能里越强。婴幼儿在最初的语言学习中速度并不快,但是到约18个月龄时,语言能力突飞猛进的发展,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词造句,并且在合适的场景中运用的恰到好处。6岁以前的英语学习处于“无意识”状态中,也是效果最好的时期。
美国《自然》杂志曾在1996年第一期发表康奈尔大学的研究:成年人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和婴幼儿使用的大脑部位不同,因此导致成年人的英语学习速度远不及婴幼儿。因为大脑中负责语言学习的部位是“布罗卡斯区”,该区域在幼年时期是最发达最灵敏的时期。
把握孩子的英语学习关键期至关重要。在此黄金阶段家长和老师应从几方面对婴幼儿进行有效的指导。
首先,家长要端正态度。
不要抱着功利性的态度强加给孩子,早期的英语学习本来是一个轻松快乐的过程,孩子在充分的语言环境中成长,不要为孩子制定强硬的必须完成的目标,一旦让孩子感觉到学习英语的压力,会对孩子今后的英语学习起反作用。让孩子对英语产生“惧怕”。久而久之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总之,让英语学习变得顺其自然,让英语成为孩子生活中的一部分,让孩子由衷的喜欢上这门语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这一点是尤为重要的。
其次,方法要得当。
(1)遵循听说读写的顺序。婴幼儿英语习得和母语的习得顺序是一致的。刚开始的语言学习,婴幼儿只沉浸的“听”的节奏里,通过听来实现对语言的熟知,随后发生的行为即“说”。因为在英语学习的初期,家长要设法给婴幼儿创设足够的听英语的环境。每天定时给孩子读纯正的英文绘本,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家有一方尽可能多的跟孩子用英文交流。读和写是听说能力发展成熟以后的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不要强迫孩子提前进入这一阶段。语言学习自发的吸收尤为重要。因此,家长要做的就是在孩子的语言发展敏感期把环境准备好,等着语言的种子伴着“阳光、雨露”在孩子身上自发的生根、发芽。
(2)选用合适的教材。教材的选择一定要适合孩子的年龄段,符合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语言要地道、纯正、简单,画面要简洁,色彩应鲜明。故事性要强。国外的原版教材和绘本还是比较值得推荐的,原版进口书籍在当今市场上还是比较容易获得的,各大网站或书店都可以看到。家长给孩子读英语绘本之前要充分的做足功课。提前查好每一个单词的意思,发音。确保给孩子输出的英文的正确率。
(3)借助音频、视频工具等。这个方法尤其适合家长没有自信教孩子英语的家长。选择一些发音地道,语速合适的音频、视频播放给孩子看。选择不同的时间段坚持播放给孩子听。
最后,家长要认真负责,持之以恒。
语言的学习是一个十分辛苦的过程,也是耗时耗力的,在婴幼儿学习初期,所有的工作都要依靠家长。所以一定要坚持下来。才会有滴水穿石的效果。
总之,语言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婴幼儿的英语学习亦是如此。因此,在孩子语言学习的黄金期,家长要端正态度,借助绘本、音频、视频等媒介,以孩子快乐接受为原则遵循听说读写的顺序有条不紊的展开英语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婴幼儿故事篇6
关键词:高职教育;学前教育;学前儿童文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139-01
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儿童教师的摇篮,在针对学前教育对学生进行培养时,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的讲解和学习是必备环节,但儿童文学作品的讲解也需要一定的方法,本文将针对高职语文课堂中儿童文学的教学方法展开讨论。
一、明确儿童文学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性
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懂,适用于幼儿进行阅读,是儿童成长的必备精神食粮,学前儿童文学作品包括儿歌、儿童诗、童话、故事、散文、戏剧等几种类型。在对儿童进行教学活动时,一名好的教师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但根据调查显示,现在全国绝大多数进行学前儿童教学的任课教师都没有接受过学前儿童文学相关内容的学习。如果一个进行学前儿童教学的任课教师对儿童文学没有基本的知识储备,那么对儿童进行学前教育的目的和行为就毫无意义,因此,在高职课堂中进行学前儿童文学的教学和作品的讲解尤为重要。
在高职的课堂中进行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的讲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对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的讲解加深学生对学前教育的理解,为研究婴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其次,任课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讲解,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学素养,促进更多的学生投入到学前儿童文学的创作中,为研究童话对幼儿想象能力的成长和儿歌对婴幼儿语言能力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后,文学素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中的必备环节,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在高职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的讲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从而使学生可以在未来成为一名合格的文学素养的培养者,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素质提高来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儿童。
任课教师需要让学生充分明确学前儿童文学的重要作用,才能帮助学生在今后更好的担任一名学前教育工作者。
二、针对学前儿童文学教学的方法
1、仔细研读教材,选取优良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教材的选取也是成功教育的一个必备环节,因此任课教师在开展学前儿童文学的课堂教学时,首先要选取适当的教材,因为我们主要是研究儿歌、儿童诗、童话、故事、散文、戏剧等作品类型对婴幼儿能力的发展影响,因此要保证教材中的内容可以将学前儿童文学的特点展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能够适合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只有选取了适当的讲解教材,学生才能够对学前儿童文学的学习产生充足的兴趣,并且能够从教材和课堂的学习中学习到知识,继而才能够为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
2、让学生认清学前儿童文学的地位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已经成年或者接近成年,因此学生在思想上对学前儿童文学的认识并不完备,绝大多数的学生会轻视学前儿童文学学习在幼儿教育中的关键作用,会采取一种不认真的态度进行学习。所以,任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学前儿童文学的教学和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的讲解之前,需要先将学前儿童文学在学前教育乃至整个教育发展阶段中的重要作用讲解给学生。学生明确了学前儿童文学的重要地位,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前儿童文学的学习中,进而促进自身的素质提高。研究儿歌对婴幼儿语言能力成长的影响和童话对幼儿想象能力的成长起到的作用需要学生能够明确婴幼儿各项能力的基本情况以及充分把握儿歌和童话等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这就需要教师在高职课堂教育中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
3、儿歌对婴幼儿成长的影响
儿歌,又可以称之为童谣,是指针对儿童特点而特别创作的传唱性的歌谣,可以让儿童产生共鸣,激发想象的歌曲作品。儿歌不仅具有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风格和特点,还具有民歌创作的艺术风格,琅琅上口,可以让儿童很容易接受。因此,儿歌作品可以说是结合了诗韵艺术和受众年龄特点的通俗文学体裁的作品,因此儿歌对婴幼儿能力成长的影响意义深远。
(1)奠定语言学习基础。儿歌的特点是简单易学、朗朗上口,可以让幼儿在短时间内学习到一些平常接触不到的语言知识,能帮助幼儿进行学前的语言学习和相关词汇的积累,同时儿歌也可以传递部分简单的生活信息,可以为幼儿的语言基础学习奠定基础。
(2)激发幼儿语言学习兴趣。儿歌是一种具有押韵、韵律等特点的作品,通过简单的情感表达激起幼儿对日常生活模仿的兴趣,同时儿歌的创作符合幼儿世界观和认知能力的事物,通常会从幼儿身边的生活入手,让幼儿能够关注生活,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更加主动学习儿歌语言。
(3)提高幼儿的语言交流能力。儿歌是幼儿之间交流的共鸣,可以引起大多数幼儿群体说唱一首儿歌,幼儿在集体传唱中能够感受到集体感。同时在和其他同学游戏或者生活中,幼儿也可以通过对部分儿歌的传唱,相互倾听、模仿和矫正,可以提高幼儿的语言交流能力和情感沟通能力。
4、童话对幼儿想象能力的影响
成人世界里的绝大多数内容是幼儿无法理解和掌握的,因此成人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不能从自身的生活出发。而童话故事中的环境相对活泼、轻松、单纯,可以让幼儿很好的接受,因此,必须要重视童话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1)童话可以让幼儿更好的学习到道理。童话通常都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向幼儿表述有利于幼儿成长的道理,让幼儿在一个相对简单、单纯的环境中感受到真、善、美、假、恶、丑,了解到是与非。童话可以把抽象的道理、是非的分明和强烈的爱憎情感更加生动、活泼的表现出来,从而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