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造林的措施(6篇)
植树造林的措施篇1
【关键词】造林意义;营林生产;改进对策
目前,营林生产所采用的经营方式,还是与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有所偏离,从发展的角度来讲,营林生产需要切实采取有效的措施,并积极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使营林生产得到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1.营林造林的意义
1.1植树造林能有效地保持水土
部分地方植被覆盖率非常低,只要每逢雨季就有大量的泥沙随之冲人河里,就会造成毁坏田地,将河床填高,堵塞入海口,形成的危害非常大,影响生态平衡,造成大量的损失。要从根本上防止水土流失,就必须要严格实施造林植树的工作,树木拥有十分庞大的根系,能牢牢抓住土壤。这样就可以保持土壤中的水分不会流失,而且会被树木吸收加以储存。
1.2植树造林能有效地防风固沙
风沙的袭来,所到之处,会毁坏很多田园,埋葬很多地方,将城市逐渐变成废墟。针对风沙的袭击,必须要及时营造防护林,降低风沙袭击的力度。事实证明,防护林能将风的速度减弱70%以上。在树木之间,配合小草的种植,可以减少风中的含沙量。
1.3植树造林能有效地为人类提供部分有用的东西
生活中的水果、药材很多都是林产品;还有经常使用的茶叶、橡胶、新炭等都来自树木。因此树林的用出范围非常广非常大。
1.4植树造林能有效地减少空气的污染量
根据实际统计,0.067hm2树林在1年中可以减少2万kg以上的灰尘,平均1天能吸收高达67kg的二氧化碳,能制造48kg的氧气;而且松柏林的杀菌效果非常高,杀菌范围也很广,其中包括伤害、白喉、肺结核等病菌。
1.5植树造林能有效地防止噪音的污染
减少噪音,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这样才能促进人类建设理想的生活、学习、工作、娱乐等环境。
2.营林生产改进对策
2.1强化对森林抚育的质量管理
强化后备资源培育,森林抚育工作质量和成效稳步提高。从调查设计的审批人手,强化对森林抚育的质量管理,对不合格的没计一律返工,不合格的地块退回后不得重复上报,同时本着全年作业,没计一块审批一块的原则,随时为林业局审批抚育设计,为保证抚育工作的全面完成提供了保证。在森林经营上实行立体开发,复合经营要按照森林经营方案和各项技术规程执行,禁伐区,以卫生抚育为主,防止森林病虫害发生,以发挥森林的最大生态效益;对限伐区可进行抚育,进行更新性采伐、更新造林和野生植物的采集;对商品林,宜抚则抚,宜改则改,宜造则造,同时尽快转变森林单纯提供木材的传统思维,充分发挥和利用森林自身特有生态优势,实行立体开发,建立林农、林果、林药、林蛙等复合经营模式。为加速后备资源的培育力度,改进对天然中幼林的经营管理,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根据急需抚育的林分实际情况,划分为抚育型、封护型、补植改造型,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标准和管理办法,分别采取不同的经营措施。
2.2搞活苗圃运营机制
森工企业应推进苗圃走向市场进程,对苗圃实行竞争机制及多种经营机制,可以采取适当的承包形式或私人经营方式,搞活苗圃。为保证造林用苗,企业可以采取签定回收合同的形式,制定相应奖惩措施,按苗木等级制定苗木单价,做到以质论价。为保证苗木质量及造林质量,降低育苗及造林成本,激活苗圃竞争机制,可将苗圃作为种苗市场,在保证造林质量的前提下林场按造林设计要求在苗圃中有权自由选择其所需苗木。企业允许苗圃在满足本单位用苗的前提下,到企业以外的单位寻找客户,采取订单育苗的形式拓宽育苗市场。苗圃不应局限于培育造林苗,还应该培育花卉、绿化苗、经济植物及野生植物的驯化等,对闲置的苗圃地可以对内承包发展种植业,既提高职工的经济收入,又降低育苗生产的投入。
2.3加强更新造林管理、降低生产投入
1)改革开放以来,森工企业在营林生产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更新造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造林成活率及保存率稳步上升。而造林初植株数仍保留1眸前以加大初植株数来保“两率”验收的传统做法,造林单位面积保存树木过多,既浪费了苗木,又加大了造林、抚育等工作量。此外,对林冠下造林要适地适量,充分利用现有的天然苗木,降低人工苗木的投入量。对近几年可能回头采伐作业的择伐林,对其拖拉机道目前采取的植苗形式从经济效益上讲有些欠妥,应采取天然更新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方式,以免回头作业时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及浪费。2)降低造林成本关键在于降低苗木成本。一方面,降低单位面积造林的苗木成本,通过合理降低造林苗木的投入量来实现;另一方面降低苗木单株成本,可以通过提高单位面积的成苗产量及缩短苗木的培育周期来实现。3)更新造林用苗应打破仅靠苗圃培育人工苗木的局限,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天然苗,如大青杨、椴树、核桃楸、水曲柳、黄菠萝等天然苗经过大自然的筛选,具有良好的遗传及抗逆杼陛,可以就地就近进行移植,既符合其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又可以降低造林投入。4)真正将适地适树落到实处,改变同一造林小班只造一个树种的错误做法。某林业局近年的造林地块中相当一部分立地条件十分复杂,在同一造林小班中不仅有高岗、平缓台地,又有沼泽、沟塘等水湿地,应因地制宜,在排水良好的地方营造大青杨、红松、红皮云杉、水曲柳、椴树、柞树等,在水湿地营造落叶松等。否则,违背了树木的生物学特性,将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导致反复补植,从而加大造林的投入。
2.4加强集约经营管理
目前对集约经营丰产林、幼培丰产林采取集约化管理措施实际上最多投资2年,对造林苗木采取集约经营措施仅仅是单纯的施肥或修枝而已,虽然集约经营林的面积很多,但林木的生长未达到丰产林的标准。笔者认为,要想获取最大的林木生长量,应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根据林木的长势进行定期施肥、打药和适时的抚育管护,直到林木收获为止。要象农民种地那样从播种到秋收进行不停的管护,尤其对短周期杨树速生丰产林要想缩短其培育周期,必须采取长期集约经营管理的手段。目前,森工企业经“两率”验收造林合格面积总量远大于现有成林的人工林面积,这表明在3-5年的幼林抚育结束后,仍需继续对造林小班进行必要的经营管理,以确保幼林健康稳定的生长,达到成林成材的目的。
2.5采取有利措施不断提高更新造林质量
几年来,造林质量稳步提高。在强化管理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狠抓了造林质量,成活率、保存率大幅提高。在工作中,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效益第一的观念,始终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质量、效益上,一是转变思想,加强领导,重新认识、重新定位造林工作在林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地位。二是要全面落实领导责任制,分清责任,党政工青齐抓共管,奖惩分明。三是制定措施、求真务实、保质保量完成造林生产任务。四是开展绿化植树活动,美化家园,为职工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自上而下的一整套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植树造林的措施篇2
关键词:浙江;油茶低产林;原因;改造措施
中图分类号:S79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11)01-0200-01
油茶资源十分稀少,除我国之外,在越南、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日本等国有少量分布。我国是世界上油茶品种最多、分布最广、产量最高的国家,油茶林种植面积近400万hm2,主要分布于江西、湖南、广西、广东、浙江、福建、安徽、贵州、河南、湖北等省份。浙江是全国油茶产区之一,目前存在树龄老化、品种陈旧、管理粗放等主要问题,是造成油茶林效益低下的根本原因,因此,实施低产林改造是提升我省油茶生产质量、效益的最有效途径。近几年油茶低改的经验表明,在改造油茶低产林应采取改善生境、改造林相、改良品种和精细管理等措施。现将油茶低产原因和低产林改造技术措施总结如下。
一、低产原因分析
(一)种质遗传分化严重,良种水平低。现有的油茶林大部分是建国前和建国后20世纪50-60年代营造的,都是老品种,而且遗传分化比较严重,良莠不齐,树龄太大,过于衰老,产量不高。最近几年由于政府的引导,也引进了一些新品种,但总体来说良种水平还很低。
(二)林地荒芜。油茶林地荒芜是油茶低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油茶林多年丢荒,杂草灌木丛生,有的一经丢荒,除杂草灌丛外,部分高大乔木侵入,变成混交林,这样对油茶林的通风透光条件、肥水供应以及病虫害的防治产生不利影响,使油茶产量下降。
(三)林分衰老,更新能力差。现有油茶林中,大部分为建国前营造的,即使建国后造的林,由于长期丢荒,养分不足,树龄过大,也造成早衰,无论是老产区,还是新产区,衰老林分较多,致使产量下降。
(四)病虫害比较严重。有些地方由于炭疸病、软腐病、金龟子、茶叶虫梢蛾等病虫害发生比较严重,造成减产,产量低。
(五)农民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管理粗放由于山区的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加之管理较为粗放,经常出现广种薄收的现象。
二、油茶地产林的技术改造措施
(一)改善生态环境。油茶林低产,主要是由于杂灌丛生、立地条件差、水肥条件欠佳等生育环境不适造成的。改善油茶林生境,是油茶林低改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油茶林低改的最根本措施。
(二)除杂垦荒。砍除林内混生的其它小杂竹、低矮灌木、杂草,垦翻林地,深翻“埋青”。这样可去除与油茶争夺水养分的非目的植物,提高林地通风透光程度,提升林地肥力,也可最大程度减少油茶林内病虫害的发生。
(三)促成“三保”。在林地深翻土壤的基础上,将林地改造成水平梯带,梯带外缘作地埂,内侧挖“竹节沟”,这样可大大减少油茶林地水土流失,切实做到林地保肥、保水和保土,为油茶植株的健康生长提供一个较好的立地条件。
(四)种植绿肥。在油茶林下种植生长迅速的绿肥植物,如豆科的红花草、罂粟科的博落、十字花科的油菜等,通过在生长季节的深翻埋青,从而增加林地有机质,达到改良土壤、增加肥力的目的。
(五)深垦中耕。对现有的低产油茶林,进一步强化管理,做到“三年一深垦,一年一中耕”,从而改善土壤物化性质,优化油茶生育环境,提高单位面积的优质茶籽产量。
三、改造林相
浙南山区油茶低产林,一般存在老、残、稀、杂等破落“林相”,林冠残破、植株大小不一、长势衰颓,光能利用率低,从而导致油茶果实低产,改造林相是油茶林低改的重要环节。
(一)预栽除老。在改造林地、开挖水平梯带的基础上,实施挖沟、施肥、覆表土等措施,然后按一定株距预栽通过国家林木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油茶优良品种49种如:长林3号,长林18号,长林53号,至亚林1号等,选好良种苗木栽培待其成活后再逐步挖除老残树。
(二)疏密补稀。根据待改造油茶林分的现有密度,参照油茶高产最佳林分的适宜密度,对过于密集的居群,挖去劣质株和老残株;对于油茶林中过于稀疏的地块,重点补植适于浙南山区生长的优良品种油茶壮苗,促成林相整齐划一。
(三)更新复壮。对于需要进行平茬复壮的油茶植株或居群,可在冬季将老树齐地面砍除,把砍口削平,来年夏天选留1~2根萌条,进行整型修剪,形成新的树冠。对于树干部分良好的低产树,可在其离地面1~1・5m处锯断大枝,使其在断口附近重新萌枝,次年可选留着生位置好、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萌条培养成新树冠,尽快开花结果。
(四)更新复壮。①截干更新:离地面5~15cm处锯断主干,截干的当年在油茶树的根际萌有大量新枝(萌条),于夏末选留距地面最近,生长势强旺,分布均匀的2~3根萌条,其余从基部剪除。第二年开始再从其中选留l株进行定形整枝培养成新的树冠。一般3年后挂果,5~6年恢复原来的产量。②切枝(干)更新:将更新油茶树主枝中、下部分枝处以上部分全部剪除,待萌条长至5~10cm后,选留方向好、角度适宜、生长健壮的萌条培养新的树冠,其余剪除。切枝(干)更新能够充分利用现有油茶树的主干和主枝构成的树冠骨架,所以更新后成形快,结果早。据试验,切枝(干)更新的当年仍有70%的植株开花结果,3~4年可恢复原有产量。更新的植株一定要选择结果较好、产量较高、病虫害较少的壮年油茶树,更新的锯口一定要光滑并涂抹保护剂,以便伤口愈合,防止雨水浸蚀和病虫危害。
(五)改良品种。油茶低产林一般劣种植株约占全林的50%以上,因此改良品种是提高油茶果实产量的根本措施。
(六)调整品种。对于油茶密林中的劣种质植株,可结合改造林相、调整密度,去劣留优。针对稀、老、残林中的劣质植株,可选油茶良种进行补植和预栽,实现油茶林分的良种化改造。
(七)嫁接改良。对于林相整齐且在林分中生长良好的劣质植株,可以通过嫁接“手术”将其改良成优良油茶品种植株。成年劣质树可采用“高接换优”的办法来进行改良。高接换优宜在夏季进行,每株砧木选择3个一级枝作砧枝,在其离地面30~80cm处截断,每个砧枝选1~2个侧枝,在其分叉处以上10cm处截断,选择优良油茶品种――长林3号,长林18号,长林53号,至亚林1号的旺盛植株接穗,采用切结法嫁接,实施套袋保湿措施,一般只要嫁接成功,次年即可结果,第3年可超过原有植株的产量。
(八)更换树种。因立地和气候等因素不适宜造成的油茶低产林,可以通过更换树种来提高经济效益。高海拔和北缘产区的油茶林,由于开花授粉期气温太低、致使落花落果,造成低产的,可以将其改种茗茶,培育为优质高产茶园,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因立地条件不适宜而造成的油茶地产林,应该改种马尾松、木荷等耐旱耐瘠树种,淘汰油茶树很容易成材成林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另外立地条件比较好、油茶植株生长良好的成年油茶林,由于品种低劣而导致低产的,也可以高接山茶花优良接穗,改造成茶花圃,一般次年即可开始出圃茶花,经济效益显著。
植树造林的措施篇3
关键词:林分改造技术措施
林分改造的目的是通过林学措施改造低产劣质的林分,改善林分组成,提高林分质量,提高林地生产力。
对于低产低价值次生林,单靠抚育采伐措施往往难以达到向速生、优质、丰产林分转化的根本。改变此类林分状况,只有采用综合的改造技术措施。
林分改造是在密度小、经济价值低劣或有严重病虫害没有培育前途的林分中进行的经营措施。其目的在于调整林分结构、增大林分密度、提高林分经济价值和林地的利用率。
林分改造的对象:确定林分改造时,要综合考虑经济条件,林分特征和演替趋势。同一树种组成的林分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有可能在一个地区需要改造,而在另一个地区不需要改造;就是在一个地区由于林分所处的立地条件不同,虽然现阶段林分组成相同,但其演替趋向不一定相同。(1)没有特殊经营目的的灌丛;(2)林分郁闭度在0.2以下的疏林地;(3)林分生长衰退无培育前途的多代萌生林;(4)由经济价值低劣的树种组成的林分;(5)天然更新不良,低产的残破近熟林;(6)受严重火灾及病虫害的残破林分。改造的办法主要采取采伐和造林。具体改造方法有以下五种。
1.全面改造和块状改造
这两种方法都是在林地上保留少数小径级的珍贵树种,将其他林木全部伐掉的一项造林技术措施。此法适用于地势平坦或植被恢复快不能引起水土流失的地方。全面改造的最大面积为10hm2以下。块状改造的面积在5hm2以下,呈品字形排列,块间距离为树高的1~2倍为宜。如栽植的树种较耐荫,块状地可小些;如栽植树种为阳性,块状地就可以大些。栽植密度为每公顷2500~4400株。
2.林冠下造林
适用于改造郁闭度在0.3以下的低价值林分。在林冠下用耐荫树种的苗木或种子进行栽植或直播造林。随着林冠下幼林的成长,待幼树不需要上层林冠庇护时,即伐去上层林木,形成由耐荫树种组成的纯林,密度一般为每公顷2000~2500株。
3.群团状改造
这种方式适用于小面积林中空地,或主要树种呈群团分布,平均郁闭度又在0.5以下的林分。主要技术措施是在林地上栽植针叶树,使形成团状针阔混交林。在选择树种时,应以林间空地的大小和立地条件而异。一般林间空地小于3~5倍树高时宜用中性或阴性树种,林间空地大于树高5倍以上可选用阳性树种。
4.带状改造
这种改造方式是在被改造的林地上间隔一定距离呈带状的伐除带上的全部乔灌木,然后秋整地春造林。待幼苗在林墙保护带的庇护下成长起来后,根据幼树对环境的需要,分期将保留带上的林木全部伐除,最终形成针阔混交林或针叶纯林。带状改造与带宽、栽植树种、坡向和坡度有密切关系。采伐带宽,光照条件充足,萌条、灌木和杂草的生长就较繁茂,适宜栽植阳性树种;反之,采伐带窄(一般在5米以内)适宜栽植中性或阴性树种。在采伐带上最好选择适宜该立地条件的阔叶树和针叶树混交,以便形成带状针阔混交林。此外,阳坡、坡度大和水土容易流失的地段,采伐带的宽度应小些;反之,宽度可以稍大。在山坡地,采伐带的排列方向有三种:一种叫顺山带,这种排列适用于水土流失不严重的15。以下的山坡地或平坦地;一种叫横山带,适用于坡度大,易于水土流失的山地和宽带改造方式,但这种排列方向不如第一种作业方便;一种叫斜山带,由于水平排列(横山带)作业不方便,而垂直排列(顺山带)又易造成水土流失,有些林区采用斜山带,这种排列方向的适用条件与横山带相同。
植树造林的措施篇4
关键词:靠灌;造林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S728.2文献标识码:A
“靠灌借养吸水”造林就是采取适当造林措施,将乔木树种紧紧依靠灌木或其他植被栽植,充分利用其他植被及灌木的庇护和保护作用,借用其他植被及灌木根瘤菌等养分和水分,减轻牲畜对苗木的践踏和啃食等危害,从而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促进苗木正常生长的造林方法。
1整地措施
1.1科学整地
气候干旱,降水少,降水随季节分布极为不均,人畜活动频繁,管护难度大是制约祁连山东端天祝县造林绿化工作的一大难点。科学选择整地方式,合理安排整地时间,强化整地措施,通过整地技术调节造林借水、借肥和保护措施是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关键。
1.2整地方式
以穴状整地较好,根据栽植乔木树种的规格和生物学特性,选择紧靠造林地的天然灌木树种及其他植被,结合设计密度和株行距,根据造林苗木的大小,开挖适宜的栽植穴,一般以40cm×40cm×40cm较好。依据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祁连圆柏等阳性树种宜开穴在灌木及其他植被的东、南方向,以利于乔木树种得到充足的阳光;青海云杉等阴性树种宜开穴在灌木及其他植被的西、北方向,起到灌木及其他植被遮阴的作用。
1.3整地时间
根据春季造林、雨季造林、秋季造林等造林时间安排,在造林前进行整地,做到即时整地随时栽植,防止土壤水分、养分流失,防止因整地穴空置时间较长而影响灌木树种及其他植被生长,甚至造成灌木及其他植被死亡等现象发生。
2造林措施
2.1树种选择
乡土树种抗逆性强,具有最适宜当地土壤和气候的特点,是首选树种。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杨树、油松、桦树、丁香等乡土树种可供祁连山东端和天祝县造林选择。实践中采用阴坡青海云杉、桦树,阳坡祁连圆柏、油松、丁香,河滩谷地栽杨树。
2.2苗木选择
良种壮苗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关键和保证,选用换床或定植培育的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油松和丁香苗木造林,具有适应性强,成活率高,生长快特点;推广河滩青杨造林,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干形直,材质好,生长健壮。
考虑造林成本、苗木价格等因素,青海云杉宜用6~7年生,换床培育,苗高25~30cm的优质苗木;祁连圆柏宜用3~4年生,定植培育,苗高40~60cm的优质苗木;油松宜用4~5年生,定植培育,苗高30~50cm的优质苗木;丁香宜用3年生的优质原床或换床苗木;青杨宜用2~3年生,地径2~3cm,苗高修剪为1.8~2m的优质苗木。
2.3造林时间
2.3.1春季造林
4月中、下旬,土壤解冻后,苗木萌发前,利用春季气温地温回升快,土壤墒情好,有利于苗木生根发芽的特点,以植苗造林方式进行,是本地的传统造林季节。
2.3.2秋季造林
9月下旬~10月上旬,苗木停止生长后,土壤冻结前,利用雨季后期,空气湿度大,气温低,土壤含水充足等特点,以植苗造林方式进行,第2年春天苗木生长发芽早,生长迅速,成活率高,是本地的主要造林季节。
2.3.3雨季造林
东端天祝县的降雨主要分布在8~9月,雨水充足,降水量大而集中,土壤湿度大,大多苗木处于生长后期,对植苗造林技术要求严格,造林技术掌握难度较大,是本地的补充造林季节。
2.4造林方式
植苗造林是主要的造林方式,选用本地培育的优质苗木,采用当天起苗、当天运输、当天栽植,尽量减少起苗到栽植的环节和时间,有条件时栽植后及时灌水有利于苗木成活。
采取春整春造、秋整秋造和雨季整地雨季造林是适合干旱山区的主要造林模式,易成活,生长好,蓄水增肥效果明显。
2.5造林方法
2.5.1起苗运输
把握好起苗与栽植的关系,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苗木,起苗时力求根系完整不伤苗、不伤根或少伤根,尽量做至随起苗随运输,对不能及时运输的苗木要做好假植等工作,妥善保管,防止苗木失水、枝条折断、芽叶脱落。
2.5.2栽植
要严格按“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技术要求栽植,做至苗正、根舒、踏实;栽植深度要适中,针叶苗造林一般较原苗床深1~2cm较好;阔中树造林可适当深栽。
2.5.3覆膜
植苗造林完成后,穴内及时覆盖塑料薄膜,有利于保湿、增温,促进苗木早生根,快生长。
3管理措施
造林后要及时加强管护,落实相关政策,制定管理措施,采取得力措施保护造林者的合法权益,调动造林积极性,确保造林成果。
植树造林的措施篇5
[关键词]植树造林;气候变暖;二氧化碳;森林植被;温室效应;
中图分类号:F31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1-0154-01
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灾害,已经多方面地影响到了我们的现实生活。由于过度的开采,人口的增加,日益发展的工业污染,绿色植被的减少,致使二氧化碳增多,引起温室效应,使气温升高。由此可见,植树造林是最直接的改善措施。
一、全球气候变暖现状
众所周知,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取决于该地多年的大气平均状态。世界各地的气候是千差万别的,且不断变化。正常年份,各地的气候(如温度、降水量)都是在多年平均值上下波动,若出现偏离平均值很大的情况,往往就容易发生洪涝或干旱等重大气象灾害,给经济建设和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较大的损失。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效应”不断增强。近百年来,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矿物燃料成倍地被消耗,森林过量被砍伐,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大气的温室气体明显增加。全球气候变暖如果既成事实,将给人类带来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和严重的后果。由于全球各地气候增温的不均一性,冬季大于夏季,高纬度地区大于低纬度地区,导致南北气温梯度发生变化,将使大气环流作重大调整。虽然全球气候变暖也可能对少数地区有益,但综合评价其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人类未来生活的巨大威胁。
二、植树造林在全球气候变暖中的作用
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三大功能:一是吸收功能。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吸碳器。它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形成碳汇。科学研究表明: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蓄积量,平均能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二是贮存功能。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陆地生态系统一半以上的碳,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同时,木制品的储碳能力也很强;三是替代功能。由于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这些特殊功能,因此《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工业直接减排和森林间接减排两条途径。要加快荒山荒地造林绿化步伐,加快速丰林、碳汇林、能源林、珍贵用材林、木本油料林等基地建设,要努力提高造林绿化质量。
三、植树造林的技术措施
植树造林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做好整体性规划工作,在退耕还林、经济林等植树造林计划生成之后,要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等实际的生态环境对树林的种类进行选择。植树造林工作良好完成与人类社会的各项工作息息相关,是提高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指标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人类发展遵循自然发展法则、改善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途径。
1、植树造林的准备工作
想要植树造林收到较快的成果,就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进行一定的宣传工作,制定细致的造林规划,提前做好调查研究,实地勘察,了解土壤的物理性质,针对不同的土壤进行科学的种植规划,选择适合生长的树苗。为了增强森林的自我恢复能力,应该选择多种树苗合理布局进行种植,而不是种植单一品种的树苗。在种植树木前最重要的的整理土地,例如清理杂草、废弃物以及桔梗树枝等。紧接着要进行翻耕,保证土地的松软度,同时翻出地下的杂根,防止其在树木生长的过程中抢夺树木的肥料和营养。对于整理出来的表面垃圾和土壤里的垃圾,可以采用火烧的办法,将它们转化为灰烬埋在地里,为树木的种植提供肥料。
2、采用播种的植树造林方式
采用播种的方式进行植树造林,就是直接将树木的种子直接播种至造林区内,这种植树方式操作较为简便,但其对土地和种子的要求较为严格,对播种后期的管理要求也较高。因此,使用播种法进行植树造林时,要做好前期土壤的调整工作,严格对树木种子进行筛选,选择颗粒饱满、健康、易成活的树种,精确控制树种的萌发条件,选择合适的种植密度和播种数量。为保证植树造林的效果,在树苗初期生长后,要对造林区的树苗密度进行控制,去除部分生长稠密区的树苗,对种植失败的位置进行补种。
3、采用植苗的植树造林方式
植苗法植树造林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植树造林法,其相关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完备的树苗根系来植树造林,这种方法经过宣传之后在我国的广大地区都收到了很大的欢迎,受到了不错的反馈。植苗法的优势在于其对于地质条件的要求比较宽松,而且通过植苗法植树造林的树苗其成活率都比同类方法高出一截。但是植苗法也有着不可规避的缺点:在运输以及实际的操作当中,往往会因为操作不当而对树苗的根系有所损伤,造成后续的生长乏力等现象。因此,对于植苗法的注意要点就在于对树苗的根系的保护,这里所说的保护不仅仅是指物理上的保护DD表面损伤以及缺失,还要在一定的环境下其根系的化学本性没有发生改变,无虫害侵蚀等。
4、采用插条造林的方式
插条造林法就是利用树木枝条的一段作为插穗,然后将之直接插于造林地之中,实际造林过程中需要注意插穗的规格与插穗的前期处理以及对插穗的选择,同时还要重视栽插的深度与季节气候。通常是在春季进行栽插,土壤解冻之后与树木发芽之前的时间是最适宜的。秋季落叶后与土壤解冻之前这段时间也是栽插的最佳时机。要选一到两年生、粗1.5-2.0cm,枝条做插穗剪成长度为35-45cm,并将多余的枝条清除掉,严格根据相关规定的行距进行事先调整,然后在林地里进行扦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春秋两季进行栽插,采用塑料薄膜、细土的方式进行覆盖。后者开展的顺序是整地、做垄、提前灌透、塑料薄膜或者细沙覆盖垄面等细节程序,从实际情况入手将株距规划出来然后将插条插入垄中,并利用细土将薄膜上面的插孔盖住,在叶子长出来之后,才将薄膜清除,保证树苗的成活率。
5、做好防护体系建设
林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以及生态环境建设中,具备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防护林、天然林以及水源林基本上都会在河流的上游或者源头,拥有着较大的水文作用,若对其砍伐之后想要再次恢复非常困难。在最近啄晁建起的生态公益林,对于陆地生态系统来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对现有的资源积极保护的过程中,还需要在不同河流的流域中进行生态重建工程的实施,封山造林、育林要大力更新,及时的重建和恢复以及破坏掉的天然林生态系统。森林的总体面积在逐渐扩大的过程中,需要严格关注森林生态功能的增强以及结构的改善,对江河流域中的护林体系建设要重视,从而建立起生态文明格局。
结束语
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与此同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也在急剧增加。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通过植树造林实现间接减排,不仅操作简单,易于实行,而且成本低,综合效益大。可以说,是目前最有效、最经济、最现实的措施。
参考文献
植树造林的措施篇6
【摘要】文章主要对造林方法的选择及后序管理措施进行研究。具体是对播种造林法、植苗造林法以及分殖造林等三种常用造林方法应用要点进行解析,继而对造林具体流程进行描述,在此基础上对强化后序管理工作效率的几种措施进行探究。希望相关方法与管理手段的应用,在优化林业建设质量,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有所帮助。
【关键词】造林方法应用要点后序管理管理措施
树木能够发生光合反应,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在净化空气、优化生态环境质量方面体现出巨大应用价值。新时期下,国内化工产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此时生态环境却处于不断恶化的状态中,造林工程的开展与运行,在强化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性方面贡献一定的力量。若要使植树造林工程的实用性充分的发挥出来,科学的选择造林方法,做好后序管理工作是极为必要的。本文以此为论点,做出如下论述内容。
一、造林方法的选择
(一)播种造林法
该种造林方法又被称之为直播造林,为国内造林工程进程中稀少应用的一种方法,其应用原理可以做出如下概述:即把渲种苯犹盥裨谀嗤林校等待其成长。播种造林方法的应用优势在于缩减了林木的育苗程序,以直接培育树种的方式达到造林的目标,使其生长成材。该造林方法在操作环节上不存在较大难度,为大范围的植树造林工程首选方法。若决定应用该造林方法,应认识到其是把种子填埋到造林区域,若树种生长条件欠佳将对其成活率造成巨大影响。因此为了确保该造林方法实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对林园建造环境进行严格选择,同时做好播种造林后期管理工作。
(二)植苗造林法
该造林方法又叫做栽植造林、植树造林植苗。造林法实质上可以被理解为一类借用具备完整根系苗木去达到种植造林目标的方法。植苗造林法在抵御多变外界环境条件方面体现出巨大优越性,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其也能够处于正常、稳定生长模式中。由此可见植苗造林法并没有对造林条件提出苛刻性标准。但是若是采用该方法建设林园之时,相关人员应该认识到苗木根系在运送过程中极易出现损伤或变形现象,所以在种植进程中对苗木根系完整性施以严格管理措施是极为必要的,此外植苗造林的重点在于维护苗木根系水分的充足性,通常情况下苗木根系水分的饱和度不会受到环境条件的干扰,这也是植苗造林法大规模应用的原因之一。
(三)分殖造林法
分殖造林法实质上就是植树造林进程中应用林木不同位置的营养器官达到种植的目标,一般为枝、干、根等,将其作为造林苗木来进行栽植造林。分殖造林的最大特征体现在减缩造林时间与成本方面上,并且该方法简单易行,经移栽的苗木生长速率与存活率均处于较高层次上。其和植苗造林法存在差异性,但和播种造林法也有相似性,分殖造林法对造林地生长条件同样提出了较为苛刻的标准,只有在造林条件得到切实保障的情况下,苗木的存活率才能够得到切实的保障。
二、造林流程描述
(一)造林地的清理
一般来讲,造林过程中的首要任务为清理造林场地,从而使造林地段的清洁性、土壤的疏松性得到切实保障。与此同时,造林地清理也是整地翻垦进程的一道关键造林工序,造林苗木或种子成活率与生长状况与其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2]。由此可见在造林初期做好造林地段清理工作是极为必要的,将土壤内的杂草、站秆和伐根等杂质彻底清除。造林地清理包括整体清理、二代状清理、块状清理三种模式。
(二)整地方式
翻整造林地的方法通常有两种类型,即全面整地与局部整地。其中,全面整地是翻垦造林地所有土壤,通常应用在平坦地段。局部整地又可被细化为带状整地、块状整地。局部整地为翻垦造林地部分土壤的整地形式,包括带与块状整地。
(三)人工播种方法
播种初期对树种进行科学处理,从而使其发芽率得到切实的保障,加快其出芽速率,减缩留土时长,维护与强化出苗的整齐性,对动物与病虫害的侵袭起到防控的作用。具体措施可以做出如下概述:消毒、拌种、浸种、催芽。春播环节中深休眠种子要做催芽处理。春播时被动浸泡树种,但是若造林区域水分含量低、晚霜与低温危害严重浸种程序可以省略。雨季通常播种干种,若能准确掌控雨季浸泡举措也是可以应用的。秋季播种通常无需进行浸种、催芽工序。病虫害危害严重的方位应进行消毒液浸种、闷种或药剂拌种。
三、后序管理
(一)幼林修剪枝叶
在树种播下以后,当期成长至幼树之时,对幼树施以人工管理措施是必要的,幼树中整枝生长状况差的现象是极为常见的,此时林园管理员就应该对其进行,修剪整理。而对于具有一定生长年限的幼树而言,对其轮生枝也应该进行必要的修剪工序,从而使幼树生长的正常性得到切实的保障,为茂密枝叶产出目标的实现提供条件,也使植被光合效率最大化。此外,对树木枝干施以修剪处理措施,也避免干燥季节火灾出现时,对树木安全性大范围损伤事件的出现。
(二)幼林间伐
这一后续管理措施的编制与执行,通常是树木密集程度较大的情况下,有必要进行幼林间伐,从而确保植被获得阳光的充足性,此时林间通风性也是极为优良的,为树木自然生长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利条件。此外,若林间密度较大,那么物种为了生存发展就会出现争夺养料的现象,对树木常态生长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若林园管理员把握适当的时机对幼林合理间伐是极为必要的,借此方式达到为林木创设优质生长空间的目标,此时其有效生长目标的达成也是必然的事实。然而上述目标的实现绝非是一蹴而就的,技术人员务必遵循与间伐有关的规则,对茂密区段进行间伐,对自体稀疏地段施以预留措施,参照林木实况与类别,有针对性的开展间伐工作,对具有一定曲度的树木进行适当间伐,留下树干挺直的林木;对矮小的树木进行间伐,预留高大树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