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家》教学设计(整理10篇)

时间:

《家》教学设计篇1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豆子以及豆制品。

2、知道豆制品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有助于身体的健康。

教学准备:

1、各种豆子。(红豆,绿豆,赤豆,黑豆,黄豆······)

2、各种豆制品的成品

教学过程:

一、参观豆子。

教师带领幼儿参观豆类,认识各种豆子。

二、讨论各种豆子的特点

三、认识各种豆制品

1、请一位教师敲门,活动室内的老师问:呀,谁在敲门?答:我,豆腐朋友。

师:哦,我们这里只能豆豆的一家来做客,那么,豆腐是不是豆豆的一家?

引出豆制品

2、师:小朋友,除了豆腐是豆制品,那你们还知道哪些东西也是豆豆做的?

引导幼儿说出各种豆制品,幼儿说出一种,教师就出示该豆制品,对幼儿没有说出来的,教师可以直接拿出来向幼儿介绍。

四、讨论

教师:你们常吃豆豆一家的东西吗?好吃吗?为什么人们喜欢吃?

五、品尝豆制品

六、教师小结:豆制品营养丰富,吃了对人民的身体有好处,所以我们要多吃。

课后反思:豆制品是幼儿常见的食物,它的种类较多,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也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所以我选择了此次活动。在此活动开始前,我们与家长做了充分的课前准备,请家长带孩子去超市认识豆制品,还可以与孩子一起上网查找有关豆制品的常识,孩子们很感兴趣。活动开始部分我们请孩子们参观豆类展,以轻松愉悦的游戏活动为后面认识豆制品做好了铺垫,极大地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但在孩子们说说见过哪些豆制品时,有些幼儿还是回答不上来,我想可能是孩子的课前准备还不够。这是老师及时出示有关的图片,一下子唤起了幼儿的回忆,此时幼儿又活跃起来,回答问题越来越圆满。在讨论“为什们人们喜欢吃豆制品”一环节中,幼儿似乎对讨论很茫然,不会围绕中心,不会去主动调动以往经验,老师巡回指导也没多大效果。此问题值得我在以后的活动中研究探讨。总的来说由于活动选题较合理,活动准备也很充分,整个活动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

《家》教学设计篇2

【学习目标】

1.体味理解“散”的材料通过“线”(散文的“神”,即散文的主题)有机组合的方法。

2.整体感知课文,学习本文独特的叙事角度。

3.品味文章生动、活泼、风趣、口语化的语言特点。

4.理解本文一些句子的情味,进而领悟作者家庭生活中的民主、和谐、快乐的氛围和情趣,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庭、关心家人的美好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人称错位”的写法和作用。

2.品味文章生动、活泼、风趣、口语化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你觉得自己的家庭幸福吗?请二位同学描述一下自己家庭成员之间相处的情况.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一个幸福的家庭去坐一坐。(作者简介略)近年来,舒婷的散文也颇受人们关注,今天我们要学的《我儿子一家》就是其佳作之一。

作者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厦门市人。1969年到闽西山区插队,后当工人。1981年调福建文联工作。出版的诗集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其中《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诗集优秀奖。她的诗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有美丽隽永的意象。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并概括回答:本文共写了几件事?(用几个字或一句话概括)

方法引导:提示“划分段落”就是分别合并那些内容集中的自然段,把整个文章分成几个部分。分段可以按照①时间顺序、②事情发展的顺序、③总分顺序、④空间顺序、⑤主次顺序以及⑥事物各个方面的顺序进行划分。划分段落没有固定的方法,也没有绝对的标准,但必须"合理"。划分段落层次时,要注意那些显示上下文关系的语言标志,如关联词语、过渡句、过渡段等。

精读一段文字,要能够用一两句话说出它的大致意思,这叫做“概括段意”。可以用中心句概括;可以串联中心词概括;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有的段,作者已经把段意浓缩在一两句话里了,这种提示段意的句子称作“中心句”。中心句经常放在段首,也有放在段中或段尾的。为了合乎概括段意的要求,有时需要对画出来的中心句作一些改动。如果精读的是一段记事的文字,段中含有中心句的情况比较少见,一般要循着“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做了什么事”这样的思路,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l-4):“我”的孕育、出生、命名。

①妈妈怀孕时反应重,爱看惊险小说,爱同小朋友玩,喜欢小孩;②取名字。

第二部分(5-13):“我”从小成长的家庭“德育”背景,即家庭对“我”的影响和教育。

①妈妈嘱咐我不要说自己是舒婷的儿子,教育我不能有优越感;②文学陶治;③生活习惯的培养;④待客之道;⑤家庭成员的和睦相处。

第三部分(14-18):母子深情:妈妈爱“我”,“我”也爱妈妈。

2.讨论哪些是详写?为什么要详写?

提示:(1)妈妈坐月子;(2)熄灯前与熄灯后;(3)“学玩”;(4)爸爸的鼾声是详写。这些之所以详写,是因为最能突出表现主题。

二、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线索。

1.写的是哪一类的事?这些事有哪些共同特点?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得起来?请学生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举例说明。

提示:本文写的都是家庭生活琐事。这些事的共同特点是:充满情趣。反映了“我”的家庭生活和谐的情趣。(具体事例略。)

2.由以上可以看出,这篇散文的“散”的材料,是通过一个什么线索贯患起来的?

3.想一想,除了“情趣”这条主线之外,还有没有另外一条线索,这篇文章记述的事件是谁观察到的?这是否有助于找到另外一条线索?

提示:这篇文章的所有事件都是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发生的,是“我”的亲闻亲见。所以“所闻所见”应是文章的另一条线索。正是由于我的亲闻亲见,才使事件那样生动,真实可信。

4.“所闻所见”这条线索对于有机地组织材料有什么作用?

提示:文章作者“剪辑”了十多个家庭生活“镜头”,这些镜头都相对独立,作者在写作时有时,有时也没有着意安排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过渡。但我们读来并无割裂之感,而是很自然,很顺畅。这除了"情趣"主线的贯串作用外,“所闻所见”这条线索也起了重要作用。因为每件事都是通过“我”发生的,我是第一“证人”,所以真实可售。无论讲哪一件事,都无需着意过渡。

三、速读课文,把握叙事角度

1.点拨:记叙的人称:叙述人从不同角度,对作品中的人物所设的称呼称为人称。如果叙述人是作品中的人物,他是以当事人的身份来叙述的,就叫做“第一人称”(“我”、“我们”)。本文从题目看便知是从第一人称角度记叙的。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便于直接表情达意,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真实可信。

本文题目中的“我”与文章中的“我”不是指同一个人。题目中的“我”指作者,而文章中“我”指的是作者的儿子。

2.文章作者是舒婷,儿子却成了第一人称,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教学难点:人称错位)如果把人称改一改,让作者(文中的妈妈)做第一人称,儿子做第二人称,效果会如何?试改文章第3段,把改前与改后的表达效果比较一下,看哪一个更好。(让学生改写第三段,然后进行比较)

提示:这样安排便于把文章写得生动有趣。因为孩子的眼光和笔法与成年人存在很大不同,孩子有孩子的特点和优势,作者正是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特点和优势,使得文章生动、活泼、天真、风趣。

四、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特点。

速读课文,回答:这篇文章语言有什么特点?请学生结合课文举例,并稍加分析说明。

提示:因为文章以一个五岁孩子的眼光和身份写的,所以口语化,天真、生动、活泼、新颖是其重要特点。这是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当然这个世界就是清新的,美好的,纯真无邪的,而又天真有趣的。(具体事例略)

小结:本文语言生动、风趣、口语化。

五、归纳总结。

①文章线索②文章主题③文章语言特点④文章人称的妙换。

提示:让学生归纳,不再赘述。

总结语:

本文没有完成的故事情节,所写的都是一些生活细节,但选材典型,富有表现力,使妈妈、爸爸、“我”几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作者运用错位的方法,从儿子的视角,运用生动、风趣的语言,描写了自己一家人,表现了作者家庭生活中的民主、和谐、快乐、幸福的氛围和情趣。

《家》教学设计篇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

2、理解和把握课文中三个比喻句的具体含义。

3、引导学生探求“家”的真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三个比喻句的含义

难点:1)、理解作者关于家的哲学思考。

2)、体会本文极具哲理性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教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准备:

生字词的掌握与理解

袅袅:本文指烟气回旋上升的样子。

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的或异常的情况,仍像平常一样,心情平静地对待。

泰然:形容心神安定、不在意的样子。

一应俱全:一切应该有的全有。

温馨:温暖芳香,充满温情。

陶冶:比喻用良好的条件给人的思想、品格、学识等以积极的影响。

黯然失色:形容暗淡无光的样子。或形容内心沮丧,情绪低落的样子。本文中的意思取前者。

落叶归根:比喻事物都要有一定的着落和归宿。现多比喻客居异国他乡的人,终究要回到故土。

(一)情境导入

(放音乐《我想有个家》)

每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的心中总会有一咱莫名的感动,我知道我的感动是对家的感受的共鸣。我不知道同学会对于家是怎样的感受,能谈谈吗?

(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二)研讨课文

1、解题

“家”是人们所熟悉的名词,周国平的这篇散文从三个层面写出了自己对家、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2、简介作者

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等,1988年底以前的作品续集为《周国平文集》(1~6卷),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等。

3、课文分析

A、内容分析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家是一只船”是在观察渔民以“船”为家的生活现象之后进行深入思考才得出的。在人生的长河里漂流,家承载着亲人战胜前方变幻莫测的命运。

第二部分“家是温暖的港湾”是在第一个比喻的基础上将人生比作乘船远航,既是远航,就需要休息、停靠港湾、补充给养、恢复体力、放松精神、放飞自由。

第三部分“家是永远的岸”是在第二比喻的基础上提出的,既是远航,就要有目标,学要有彼岸和归宿。家就是航行的目标和停靠的彼岸。

B、请同学作自由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1)引子有什么作用?

(2)周国平认为家是什么?

(3)作者是如何将家与船联系起来的?

(4)船是渔民的家,找出第一部分最能体现“家”特点的词语。

(5)作者的写作方式是什么?

(引导学生与作品对话,探究作者对家的认识理解过程)

明确:

(1)引子的作用:起统领作用。两个比喻将人的一生所经历的时间比喻成“岁月之河”;将“人生奋斗的过程”比喻成“一种漂流”,从而引出下文的议论。

(2)作者认为“家是一只船”。

(3)作者首先从自己的切身经历和感受写起:在南方水乡荡舟时,见迎面而来的渔船上炊烟袅袅,饭香扑鼻,孩童的嬉笑飘出船舱,荡在水面上--水上人家的温馨、安乐,让自然是“家”了。所以作者“恍然悟到,船是渔民的家。”引出结论:家是一只船。

由“渔民的家”引向了“漂泊者的家”。对于漂泊的人生来说,家是一只船。

(4)(船上炊烟袅袅;饭菜的香味;孩子的嬉笑声;食住器具,一一俱全。)

(5)作者的写作方式:先叙写情境,写出自己的感觉、感受,引领读者一步步从感觉到思考,由形象感受到理性认识,一切顺其自然。(即先叙后议再抒情)

C、请学生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对“家”的感悟。

D、运用对第一部分的探究方式,按小组学习,探究“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永远的岸”两个部分。主要探究作者的心路历程,以及语言表达效果。

4、主题分析

这篇散文以家、港湾和岸为喻,由眼前的现象入手,深入思考,写出了自己对人生,对家的独特思考。

三、布置作业

每个人对“家”都有自己特殊的感受,你心中的“家”是怎样的呢?请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表达你对“家”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请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二、课文探究

1、作者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又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细读课文,说说这几种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明确:

把人生比作漂流,是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的前提。是后边几个比喻的基础。

“家是一只船”的前提是“人生是一种漂流”,这个比喻是后两个比喻的基点。家是港湾,家是岸,是由家是船生发出去的。

“家是一只船”:是因为家的温馨安乐能使漂泊者在陌生的水域不感到陌生,因为家的牢固能使风平浪静、汹涌的波涛化为美丽的风景,因为有一个好家,就不惧怕命运的变幻莫测。家就像一只船,庇护着漂泊者。

家是船--伴侣--载我们穿过漫长的岁月;

“家是温暖的港湾”:承接第一个比喻句而来,把家比作港湾。道出了家的另一个功能:家能在漂泊者身心疲惫时供人小憩,能在寂寞时给人温暖,能在严肃中放松我们的精神。

家是港湾--憩息地--给我们慰藉;

“家是永远的岸”是前两个比喻的升华,表达了家不仅是船,还是船停泊的港湾,从人生的启示到终结来看,“家”是永远的岸--它既是每个人登临人生世界的起步之岸,也是每个人离开现实人生的离别之岸。

家是岸--巢和根--让我们牵挂。

2、三个比喻蕴涵了作者对家的什么情感?

明确:对家的赞美、依恋及对天下人的祝福。

三、美点欣赏

引用故事、名言,增强了语言的趣味性,使内容易于理解,议论更为深刻。

1、正当我欣赏远处美丽的帆影时,耳畔响起一位哲人的讽喻:“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船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

这是尼采对女人的讥评。引用尼采的话既引出了话题,又把对家的思考引向深入,借以讨论对家的看法,也使作者的阐述更丰满、更充分、更具说服力。

2、列举《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的经历和他对女神卡吕浦索的回答,说明一个人不论他经历了什么,艰难困苦也好,飞黄腾达也罢,最后的归宿还是自己的家。

3、“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吟诵马致远的诗句,说明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

4、引用《红楼梦》中的话,论说每一个生命来到和离开人世之时,都是与家息息相关,都要登临“家”这个接通现实世界和天堂世界的岸.

四、情感对接

引导学生对“家”有深入的思考,从而培养自己爱家爱亲人的情感,学会珍惜家庭生活,增强家庭责任感。

五、拓展延伸

我在教这一课时最大的收获就在这一环节中。

课内:在你心中,人生是什么?家又是什么?仿照课文形式,用一组恰当的比喻形象地描述.

学生A:人生是一场旅行,那么(1)家是一辆汽车,(2)家是加油站,(3)家是终点站;

学生B: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战役,那么(1)家是一名勇士,(2)家是一枚炮火,(3)家是一方红十字阵地;

学生C:人生就像一场旅行,那么(1)家是旅行包,(2)家是驿站,(3)家是目的地;

学生D:人生就如一个大舞台,那么(1)家是给你力量的导演,(2)家是给你机会的主持人,(3)家是给你掌声的观众;

学生E:如果人生是一座学习的乐园,那么(1)家是妈妈的唠叨,(2)家是爸爸的教诲,(3)家是能遮风挡雨的大树;

学生F:如果人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那么(1)家是甜甜的糖果,(2)家是让你飞翔的翅膀,(3)家是握在手里的那根风筝线。

学生G:家是很温暖的让我可以依靠可以依恋的地方。

学生H:家像我的一个支柱,时时刻刻支撑着我,无论我什么时候遇到什么困难,一想到家,我就有勇气来面对它。

学生I:家是一盏为我点燃的灯,它永远地温暖着我的心,照亮着我的路。

学生J:我认为家是一棵大树,我在这棵大树的树阴下成长,它帮我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它给我温暖,给我依靠。

课外:搜集有关“家”的诗文,抄写下来,并与同学交流。拓展阅读毕淑敏的《家问》及泰戈尔的诗。

六、主题分析

这篇散文以家、港湾和岸为喻,由眼前的现象入手,深入思考,写出了自己对人生,对家的独特思考。

七、布置作业

小作文《家》

八、板书设计

周国平

家是一只船思考家庭

家是什么家是温暖的港湾

家是永远的岸思考人生

《家》教学设计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课重在通过学生以亲身经历与科学家的经历做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体会到一种做科学家的满足感,同时进一步明确科学是什么。通过反复提问题的练习,强化学生提问题的意识,使他们感到“科学”与“提问题”紧密相连。

本课教学内容如下:

1、读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找与自己吹泡泡时的相似之处。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感觉到我们也能做科学,我们的身边就有科学,我们就是一位小科学家。激励孩子们走科学家走过的路,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科学素养。也许在他们中就会出现从做“小”科学到做“大”科学的人。

2、玩玩具,提问题,进一步理解科学是什么。从吹泡泡到玩玩具,都是孩子们十分喜欢的活动,因为孩子们的天性使然,所以容易引起他们的极大兴趣。用这样的活动体会科学的过程是再好不过的了。孩子们会很愿意提出问题。

3、解释科学是什么。将科学是什么显性化,突出问题的产生——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与后续单元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架构起教材科学探究的框架。

4、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并将其记录下来。这是训练学生提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科学课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

会提问题。

知识与技能:

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自带各种玩具。

四、教学活动建议

本课首先是对自己吹泡泡与爱迪生的发明创造进行对比,找出两者的相似之处。由于上节课已经对自己吹泡泡的经历做过反思,所以这一环节只要让孩子们读一读爱迪生的故事就可以了,但需要将两者的相似之处记录下来。这是科学课的首次记录,注意要指导学生,用简单的词语记录就可以,不必强调用很完整的语言。教师还可以补充讲述青霉素的发现和滤毒罐的发明故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提出问题的重要意义。

安排玩玩具是为了激发学生提问题,如果教学中有别的好活动,您不妨一试。其实做什么活动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能给学生们创设提问题的情境,让他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将玩上升到有意义的科学活动。强化“科学是从提问题开始”这种意识。

接下来的活动有些难度,将科学是什么从具体的活动中提炼出来,上升到抽象。这种显性化处理的目的,就是建立“科学就是这样的”这种认识,有意识地将平时每个人的经历与科学联系起来,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其实科学就在身边,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一位小科学家,自己想的事做的事里就会有科学。“原来科学离我这么近!”打破科学神秘感,亲近科学。

每人提Io个科学的问题可以说是本单元的总结活动,是为学生们在今后科学课的学习中会提问题专门设计的。关于提问题,要求从身边的事物说起,还要有价值,适合于探究。可以在记录之后,在全斑说一说,比一比谁的问题提得好。

五、参考资料

爱迪生的故事:爱迪生是美国伟大的发明家。19世纪30年代,各种各样的电灯相继问世,但却没有多少实用价值。人们仍旧生活在黑暗中。爱迪生想:“怎样才能做出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价钱便宜,而且无声、无烟、无臭,对人体无害的电灯呢?”为了解决玻璃泡里那一截耐热材料这一难题,他分别找来炭丝、白金和钡等稀有金属进行实验,先后试了1600种耐热材料,但是电灯只亮了8分钟,离他的目标还差很远。

爱迪生顶住失败和反对者嘲笑的巨大压力,重新投入实验。他用棉纱做的灯泡寿命延长到45个小时……

用杉木、黄杨、月桂、亚麻、稻草……到19世纪80年代,试验过的植物纤维材料共约6000种,灯泡的寿命已达300个小时,可爱迪生却毫不满足。一天,他无意中撕下竹扇的竹片,放到显微镜下观察起来……结果,第一盏炭化竹丝灯诞生了,它竟连续不断地亮了1200个小时。这种物美价廉的灯泡给全世界带来了光明。谁都不会忘记,是爱迪生照亮了世界。

青霉素的发现:弗莱明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的青年医生。在战场上,他目睹了受伤的战士由于伤口溃烂,没有好药治疗而痛苦死去的惨状。为了研究治疗的方法,他培养了许多能引起溃烂感染的葡萄球菌。一天早晨,他观察细菌生长的情况,偶然发现一些葡萄球菌死掉了,“是什么东西杀死了这些葡萄球菌呢?”这使得弗莱明大感兴趣。经过仔细认真研究,他发现了一种霉菌可以很快吃掉葡萄球菌,这就是现在大量使用的抗生紊——青霉素。

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并不说明他比别人聪明多少。他之所以能够发现青霉素,更重要的原因只是他比别人更注重观察,更注重形成假设,并努力去实践罢了。创造力、创新的能力潜藏在每一个人的心田里。

滤毒罐的发明:谢林斯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俄国化学家。德军使用了毒气,毒死了英法联军的许多士兵。谢林斯基想:“什么东西可以对付毒气呢?”他想到了制糖时木炭可以把糖里的有害杂质吸去。于是他又想:“木炭是否也能吸去毒气呢?”他做了大胆的实验:他把自己关在一间小屋里,用木炭包堵住自己的口鼻,让助手向屋里放毒气,一旦受不了时,他就拉响铃铛,助手听到铃声就立刻冲进去救他。实验进行了很长时间,也没听到铃声,大家以为他死了,突然他从屋里走了出来,实验成功了!这就是后来在战场上大量使用的滤毒罐的发明。

《家》教学设计篇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听、唱、演大胆自信地用自己的声音和形体表现《小鸡的一家》,从而表现出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2.能够与他人合作表演歌曲。

二、教学意图

歌曲《小鸡的一家》,把公鸡、母鸡、小鸡一家幸福的情形生动地表现出来。这首歌曲都是低年级学生十分喜爱演唱和表现的内容,能够模仿并分角色进行合作表演,非常直观的对活泼、欢快的音乐做出反应,并且通过动物活泼可爱的形象充分表达歌曲情绪。

三、歌曲分析

歌曲《小鸡的一家》是二年级上册第四课中的歌曲。第四课以“咯咯哒”命名,围绕着音乐中描绘“鸡”的歌曲设计和选编学习内容。《小鸡的一家》是一首有角色特点、适合低年级学生演唱和表演的歌曲。大调式,2/4拍,一段体。歌曲旋律简单、活泼,容易学唱。三段歌词有趣地表现出公鸡爸爸、母鸡妈妈和小鸡宝宝各尽其职的有趣场景、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小鸡一家和睦相处、快乐生活的故事。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听辨音乐中的动物形象和音乐特点,能够快乐的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能够唱对歌曲中的附点节奏和休止符。

五、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小鸡的一家头饰。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一分钟演讲

(二)谈话导入

1.师:今天我们要去一个快乐的三口之家做客!我说谜面,你们猜,这三口之家是谁?

2.分别出示谜语:

头戴大红帽,身穿花花衣。好像小闹钟,清早催人起。(大公鸡)

身体胖胖的咯咯会下蛋。(母鸡)

一身黄衣裳叽叽啄小米。它就最好猜了,是?(小鸡)

3.学生猜,欢迎来到小鸡的一家!

(三)学习新歌过程

1.初识歌曲

(1)第一次听唱(熟悉歌曲节奏)

设问:大公鸡、鸡妈妈和小鸡她们的叫声是怎样的?

(2)第二次听唱

小鸡的一家在游戏,还是跳舞,还是唱歌呢?仔细听歌曲就会找到答案。

(3)第三次教唱(熟悉附点八分音符以及休止符的节奏)

生:大公鸡伸长脖子在唱歌。(强调附点音符的节奏)在唱?:天亮喽!

师:母鸡妈妈呢,是怎样唱歌的?又唱了什么呢?听“鸡妈妈”一段。

生:老母鸡跳出草窝在唱歌。在唱:生蛋喽!

师:最后的花小鸡怎样唱歌呢?

生:花小鸡跑东跳西在唱歌。它唱:虫子找到喽!(还是一只调皮可爱的小鸡呢。)

2.演唱歌曲,跟琴逐段学唱

师:我们用歌声来表现雄赳赳、气昂昂的大公鸡形象。

①由老师唱第一段,让学生做到轻轻学唱。

②学生表演第一段:让学生跟着老师你问我答式唱第一段歌词,纠正唱的不好的地方,尤其附点音符,休止符号的准确演唱。

③完整演唱第一段歌词。

④简单认识休止符和附点音符。

师:细心的小朋友肯定看到了这个记号。它叫做?

生:反复记号

师:所以我们反复到上面去,开始唱第二段。第二段老母鸡的旋律与大公鸡唱的一模一样,你们肯定能把这段唱出来。来试试看!注意附点音符、休止符的强化。

③由学生独立完成三段的演唱

师:大家看到最后一句,小鸡说:找到虫子喽,跟上面几句唱的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那我们应该唱哪句,请你们用手指在书本上指出来,我来看看,都找对了没有。

从歌谱中认识反复记号。

师:我们完整的把《小鸡的一家》唱一遍。

(四)编创活动

1.全体表演《小鸡的一家》

2.分组扮演《小鸡的一家》

《家》教学设计篇6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初步读通课文,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第一句,初步理解体会课文第二句的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初步认识8个生字,掌握其中4个生字,两种笔画,理解新词。

课前准备:

1、将课文插图制作成一幅大挂图,把“白云、小鸟、鱼儿、种子”制作成小贴图,以备上课作“贴一贴”找家游戏。

2、将儿歌制作成两幅投影片,将课后生字及笔顺规则制成投影片。

3、课文录音带及游戏用配乐录音带。

4、生字卡片及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提示课题:

1、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家,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出示并板书课题(卡片),齐读课题。

12.(师边写边叫学生看)

过渡: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谁的家?

他们的家又分别在哪儿呢?

二、初读课文

1、(出示挂图)听课文录音,请小朋友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2、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看书)

3、出示课文投影图,指名试读课文,数数有几行?每人读一行,想想有几句话?

三、讲读课文:

1、看大挂图,课文分别向我们介绍了谁的家?

ynniozhngzgu

①出示卡片: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祖国

指名认读

2、讲读课文第一句,并结合贴图理解:

⑴出示组织讨论:白云的家哪儿呀?

谁上来给白云找找家?贴一贴

你怎么知道蓝天是白云的家?

谁来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指导朗读蓝天是白云的家。

⑵出示组织讨论:小鸟的家在哪儿呀?

你怎么知道的?

谁上来给小鸟找找家?

你能在课文的句子中读出来吗?

个别读,指导朗读树林是小鸟的家。shln

出示词卡:树林(看挂图)瞧,这是一棵树,许许多多树在一起就叫“树林”。树林里还有哪些小动物?

练习说话:树林是的家。所以说,树林是(所有动物)的家。

⑶出示组织讨论:鱼儿的家在哪儿呀?

谁给鱼儿来找找家?鱼儿离不开水。你怎么知道的?你能在课文中找出句子读一读吗?

师小结:瞧,河水清清的,小鱼儿在水里游,多快乐呀!小河是鱼儿的家。小朋友可记住了,可千万别往小河里扔脏东西,不然小鱼就会生病的。

⑷出示“豆种”nt

组织讨论:种子的家又在哪儿呢?出示词卡:泥土

你怎么知道种子的家在泥土里?(指导朗读有关句子)

师小结:(种子在土里吸收了好多好多营养,长得真快,没久就生根发芽了。所以说“泥土是种子的家”。)

⑸老师请四个小朋友分别读一读第一句话,再齐读。

3、个别读第二句。

⑴出示画满鲜花的中国地图投影,问这是什么?

zǔguǒ

(2)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这就是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生活的地方。我们称它为:祖国

(3)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名字?

(4)看了这幅图,你觉得我们的祖国像什么?再把句子读一读。

huāduǒ

(5)出示词卡:花朵

(6)想一想,“我们”是谁?

小朋友就像花朵一样,在祖国大花园里幸福成长。

(7)指导个别读,齐读第二句。

4、配乐齐读儿歌。

5、做课间游戏。

四、学生字。

1、认识笔画

2、认读生字卡片:(出示生字及笔顺投影),说说你怎么记这些生字?

3、指导“土、云、们、我”笔顺规则,并重点指导“我”字笔顺,并在书上描红。

4、练写《习字册》上的“土、云、们、我”。

《家》教学设计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认识6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练习用“()是()的家”的句式说话。

4.初步懂得应该爱护人和动物、植物的生存环境。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用“()是()的家”的句式说话。

教具准备:自制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练习用“()是()的家”的句式说话。

3、初步懂得应该爱护人和动物、植物的生存环境。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用“()是()的家”的句式说话。

教具准备:自制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谁能告诉老师,你的家在哪儿?

2.闭上眼睛猜一猜这是哪种小动物的家。(电脑放小动物的叫声音乐。)

3.无论是谁,无论是什么,都有自己的家,同时,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家。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七课《共同的家》。(电脑出示课题:共同的家)

二、新授:

1.初读课文。

⑴小声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拼音,要读准字音。

⑵把课文多读几遍,看谁先能读通顺。

2.范读课文。

听老师读课文,注意听老师是怎样读的。

3.评读课文。

⑴自己仿照老师再读两遍课文,准备一会儿向大家展示你的朗读才华。

⑵指名展示读;其他同学评读;教师适机范读。

4.小组学习课文。

组内的每个同学都读一遍课文。交流: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5.班内交流汇报。

⑴由小组内推荐代表说一说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机用电脑出示动画:白云在蓝天上漂浮,小鸟在树林中唱歌,鱼儿在小河中畅游,种子从泥土中发芽,地球上生存着万物。

⑵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使我们人和动物、植物永远幸福地拥有自己的家呢?

6.句式练习。

⑴(课件出示):

白云的家是(蓝天)。小鸟的家是(树林)。

鱼儿的家是(小河)。种子的家是(泥土)。

我们共同的家是(地球)。

(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答对了,课件上就出现小动物对其进行表扬。)

⑵蓝天是()的家。树林是()的家。

小河是()的家。泥土是()的家。

大山是()的家。()是()的家。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发挥想象,甚至可以说一说将来哪儿是谁或什么的家。)

7.美读课文。

⑴我们不但从课文中知道了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和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而且通过联想还知道了更多的家,大家学的很棒!让我们带着你的体会,再完整地把课文读一遍,可以加上你的动作,看谁读得好。(自读)

⑵指名配乐美读课文。

8.背诵课文。

⑴谁能像老师一样,不看书,给电脑上的画面配上课文中的解说词?(电脑出示课文内容的画面,老师朗诵课文。)自己先练一练。(练习背诵)

⑵(电脑出示配乐的课文内容动画)指名配解说词。(背诵)

三、课后延伸:

“树林是小鸟的家”,有些小鸟就把自己的巢建在大树上,树婆婆用自己的身体为小鸟遮风挡雨。小鸟多高兴呀!它会对树婆婆说些什么呢?请大家课下读读121页的选读课文《树婆婆》。

反思:

《共同的家》是一首儿童诗。诗歌不长,内容浅显易懂,语言流畅生动,读来琅琅上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无需进行过多的讲解,而应给学生留有较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读自悟,在读中成诵,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可先让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几遍,达到读正确、读通顺,再通过教师的指点,让学生读出停顿,从而读流畅整首诗。

在教学完整首诗后,我设计了一个延伸环节:你还知道(什么)是(谁)的家,对学生来讲,蓝天不仅是白云的家,也是月亮,星星的家,是太阳的家,……他们的想象力是丰富的,所以我们应特别注意激发孩子的思维创新,让知识从学习积累到创新,运用。

《家》教学设计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⑴熟读、疏通文意,掌握一词多义。

⑵认识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经过及必然性。

⑶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及读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研讨把握文章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立远大理想,志当存高远

【教学重点】

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掌握一些读史的知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历史上曾涌现出无数的反封建统治的英雄,他们揭竿而起,陈胜、吴广便是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来解读秦朝大泽乡起义这段历史。

二、读

1、读注释了解作品及作者。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人,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约三千年的历史,共一百三十篇,分十二本纪,三十世家列传,八书十表,被

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读准字音:

鸿鹄(hú)闾左(lǘ)罾(zēng)谪戍(zhéshù)度(duó)忿(fèn)恚(huì)数谏(shuòjiàn)笞(chī)毋(wú)宁(nìng)蕲(qí)徇(xùn)

3、读文:

⑴领读;

⑵学生自由朗读。

三、研讨

1、找出读文时遇到的疑难问题,小组内交流

2、出示重点词句,学生讨论,翻译:

怅恨久之苟富贵无想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等死苦秦将兵之次所旁祠中指目

爱人忿恚恃笞借第令毋斩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与皆来会计事被坚执锐

3、找出文一词多义现象:

会:会天大雨(恰逢)

与皆来会计事(聚会)

书:乃丹书帛早(写)

得鱼腹中书(字条)

故:广故数言欲亡(故意)

以数谏故(缘故)

将:为楚将(大将)

上使外将兵(带领)

乃:乃谋曰(就)

乃公子扶苏(是)

令:间令吴广……(派)

守令皆不在(县令)

次:皆次当行(编次)

之次所旁(驻扎的处所)

为:为屯长(当)

为天下唱(替)

道:道不通(路)

善道(道理)

4、找出词性活用现象:

乃丹书帛曰

丹,用丹砂(名词作状语)

夜篝火

篝,用笼罩(名词作动词)

狐鸣呼曰

狐,像狐狸一样(名词作状语)

5、古今异义:

会计:古义:聚会,商议

今义:管财务的人

6、通假字:

固以怪之:“以”通“已”

被坚执锐:“被”通“披”

四、小结

1、本节课初步了解了大泽乡起义。

2、读古文应先从字音,停顿、重点词句入手,掌握文面义,并注意特殊文言现象

五、知识积累及运用

1、给一个文言文课外语段,疏通文意(课后练习三)

2、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陈涉世家

司马迁

《史记》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

特殊文言现象:

一词多义:会次乃故道令为书将

古今异义:会计

通假:以──已被──披商──谪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要读透一篇文言文,仅理解文面义还不够,还须把握其内涵,这节课我们就来直视《陈涉世家》那场声势浩大的起义

二、读文回答

1、文中记录了大泽乡起义的哪些内容?

(起义的原因,经过及浩大声势)

2、文章以陈胜为中心人物,写了哪些内容?

(少时的鸿鹄)之志,服役后起义称王)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⑴理清课文顺序

⑵画出你认为有重要意义的句子

2、师生互动:

⑴既然陈涉是中心人物,为何开头列出吴广?

(暗示他在起义中的特殊地位)

⑵文中写“陈涉少时”与人“佣耕”而“辍耕”的细节,目的是什么?

(介绍陈胜少有大志)

⑶这次起义的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天大雨,道不通,已失期,法皆斩(徭役繁重,法律苛酷)

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⑷陈涉吴广是如何谋划起义的?

(以受爱戴的将领的名义发动起义)

⑸陈涉吴广为起义作了哪些舆论准备?有什么作用?效果怎样?

(鱼腹藏书,篝火狐鸣。作用:威众,效果:卒皆夜惊恐,旦日,往往语,指日)

⑹第三段开头交待了几个场面?有什么用意?

(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体现起义运动计划周密)

⑺第三段后半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展现了起义的大好形势,“鸿鹄之志”变成现实)

分析人物形象:

陈涉:苟富贵,无想忘:(不甘于贫守命的反抗精神)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有理想有抱负)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敢于推翻封统治的斗争精神)

“天下苦秦久矣”(有敏锐的洞察力)

师讲解:作者将其归入“世家”一类,可见对他的功绩是肯定的

四、小结

1、本文写了陈涉起义的原因,经过及浩大声势,歌颂了农民战争的威力,歌颂了起义领袖陈胜。

2、紧扣“起义”这个中心,详略得当。

⑴运用细节和个性化语言刻画人物。

⑵语言简洁,用词富有表现力。

五、知识拓展

我们今天的领导者应从这场起义中总结哪些经验教训?

六、巩固练习

结合史料,给陈胜写个人物介绍。

【板书设计】

陈涉世家

司马迁

谋划起义:原因直接:失期、法皆斩

根本:天下苦秦久矣

策略:立公子扶苏项燕

舆论:鱼腹藏书

篝火狐鸣

发动起义:开始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

为坛而盟

迅猛发展

各地响应

《家》教学设计篇9

设计思路

“家”是一只载满亲情的小船,“家”是一个泊满幸福的港湾,孩子们每天都感受着“家”的幸福,因此,本次口语交际着眼于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注意唤起学生对家人、对家庭的爱,巧妙地创设“欣赏全家福”“回忆开心事”“表演情景剧”等交际情境,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把单纯的口语和交际行为结合起来,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口语交际中去,以提高学生听说应对的能力,促进学生参与交际的热情,并懂得与人交往的礼貌。

教学目标

1、能用一两句话介绍自己的家。在互问互答、互说互评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2、学说普通话,说话时态度大方,能恰当使用礼貌语言。

3、感受家庭的幸福、温暖,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家人。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张自己家的“全家福”。

2、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激情——我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

1、课件出示动画画面:小鸟在枝头欢叫,小鱼在水里畅游,蜜蜂在花间流连,马儿在草原驰骋。教师深情地为画面配解说:小鸟在森林里有个绿绿的家,小鱼在江河里有个清清的家,蜜蜂在花丛中有个香香的家,马儿在草原上有个大大的家。

2、学生交流观感:看了小鸟、小鱼、蜜蜂、马儿的家,你想说点什么?你有一个怎样的家呢?(引导学生说句子:我有一个的家。)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寻访“幸福的家”好吗?(板书:幸福的家)

二、欣赏全家福——幸福的家有甜甜的笑

1、课件出示一张“全家福”。师:这是老师寻访到的一个幸福家庭——明明的一家。你觉得他的家幸福吗?怎么感觉到的?(板书:甜甜的笑)

2、明明同学会怎么介绍自己的家呢?请你仔细看照片,认真听明明说。(课件播放“明明”介绍自己家庭的声音文件。)

3、通过欣赏明明的“全家福”、听明明的介绍,你知道了明明家的哪些情况?你还想知道关于明明和他家人的哪些情况?(学生交流观察和倾听所得,教师相机点拨:明明介绍了家里有哪些人、是做什么工作的。介绍自己和家人时,除了像图中的明明那样介绍外,还可以再介绍一些自己家中的其他情况,如家人的爱好,家中最辛苦的人是谁,等等。)

4、生生互动交流:愿意当寻访者的去采访同学,认真倾听同学的介绍。愿意竞选“幸福之家”的拿着自己的“全家福”把自己的家介绍给好朋友。(学生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好朋友互相介绍。)

5、全班交流评价:你推荐谁的家为“幸福之家”?(被推荐者向全班介绍自己的家,学生听后进行评价,教师相机小结口语交际注意“有礼貌”“要大方”“说清楚”“会倾听”。)

三、回忆开心事——幸福的家有浓浓的情

1、课件出示课本插图。师:老师还寻访到一个幸福的家庭——丽丽一家。丽丽过生日时爸爸妈妈做了什么,说了些什么?你觉得丽丽幸福吗?为什么?(学生观察想象说图意,教师相机板书:浓浓的情)

2、你们一家也一定有这样开心的时刻吧?能讲一件吗?(指名讲述,听后引导学生评价,让学生在互动评价中知道怎样通顺完整地讲述一件事,并适当讲出自己当时的心情。)

3、小组互动交流:把你家发生的开心事讲给小组同学听,让伙伴分享你的幸福。(每组推选出一个说得最出色的同学参加全班交流。)

4、全班交流评价:每组推选出的同学讲述发生在自己家的开心事。

四、演情景剧——幸福的家有暖暖的爱

1、课件出示一组图片:父母忙碌地工作、做家务,父母辅导孩子学习,父母照顾生病的孩子。

2、交流感受:看完图片,你想说点什么?(指名说心里话)(板书:暖暖的爱)

3、你的爸爸妈妈怎么爱你?关心你?(指名简单说父母关爱自己的一个小事例。)

3、师:我们的爸爸妈妈用暖暖的爱为我们建造了一个幸福的家,我们该怎样做呢?

4、课件再出示一组图片:妈妈生病了;爸爸下班回家;奶奶提着重重的菜篮。

5、如果他们就是你的妈妈、爸爸、奶奶,你会怎么做,怎么说呢?和同桌分角色演一演。

6、指名分角色表演。师生共同评价。

五、延伸到课外——幸福的家要共同呵护

1、师:家是每个人最依恋的幸福乐园,我们以后要和家人一起呵护我们的家。你可以怎么做呢?

2、出示“爱家小贴士”:

a、每天为家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b、每天都和家人交谈。

c、做一个“爱心卡”送给家人。

《家》教学设计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的交通标志和交通规则,平安度过每一天。

2、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制作交通标志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课

1、叮铃铃……中午放学的铃声响了。同学们,这时候我们该做些什么呢?我们排路队、戴小黄帽是为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平安回家”来学习一些安全常识。

二、活动一:交通知识我知道

1、我们在过街道和公路时,都会看到交通标志,你认识他们吗?除了这些,你还了解哪些交通规则呢?

2、和交通标志娃娃做朋友。把学生手中的标志娃娃介绍给同伴。

三、活动二:辨辨、议议(他们这样做,行吗?)

(1)、放学后,小明穿上旱冰鞋在街道上穿来穿去,还和同学们打打闹闹。

(2)、李刚在加重发现邻居家着火了,他赶紧通知邻居并拨打电话119报警,还在街道口等候救火车。

(3)、王强课间操,不听同学劝告,在楼梯上追逐打闹,翻越栏杆。

四、活动三、我当安全宣传员

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珍惜生命,平安回家,我们就必须要学会一些自我保护的本领。下面请欣赏“班级安全宣传员”的宣传演出。

1、安全知识《拍手歌》。

2、安全童谣《小黄帽》、《安全三字经》、《自护宝典》

3、小快板:《安全自护永不忘》

五、活动小结:

1、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2、播放《祝你平安》歌曲,教师总结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