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高一文言文六国论课文翻译(6篇)

时间:

字音

洎(jì)

赂(lù)

厥(jué)

量(liáng)

难句翻译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译:送给他越多,侵犯他们就越厉害。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译:等到燕太子丹用荆卿作为计策,才招致祸患。

洎牧以谗诛。

译: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译:但被秦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

原文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_秦国。拿土地_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_秦国的吗?”(回答)说:“不_秦国的国家因为有_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_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_秦国’。”

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_),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比较秦国受_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_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____,六国诸侯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象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_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齐国并没有_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他的国土,坚持正义,不_秦国。所以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_秦国的土地分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思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不能吞下咽喉啊。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威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用不_国秦的手段战胜秦国的形势。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却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古今异义

1、其实:

①古义:他实际上。

②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2、祖父:

①古义:祖辈父辈。

②今义:爷爷。

3、至于:

①古义:以致,以至于。

②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4、智力:

①古义:智谋,力量。

②今义:指人理解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5、可以:

①古义:可以凭借。

②今义:表示可能、能够或许可。

6、故事:

①古义:旧事,前例。

②今义:用来讲述的真实或虚构的事。

一词多义

1、非: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

②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不对)

③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

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

2、或:

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

④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

3、得: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得到)

②此得之(正确)

③诚不得已(办法)

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必须,应该)

4、相:

①当与秦相较(指对方)

②狼不敢前,眈眈相向(指对方)

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相国)

5、势:

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气势)

②其势弱于秦(形势)

③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态势)

通假字

1、暴霜露(通曝)

2、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3、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