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弧菌的处理范例(3篇)
水产养殖弧菌的处理范文篇1
【关键词】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罹患率;调查
2012年10月1日,重庆市某区某饭店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接到报告后,当地突发公共卫生处理小组立即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赶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就餐的人员中有47人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合临床症状,证实是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12年10月1日中午,在重庆市某区某饭店就餐人员,共有66桌,约660人(婚宴60桌、搬家宴6桌),10月1日20时左右开始陆续有47人出现剧烈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经该区人民医院、中医院抗生素静脉输液及对症治疗后痊愈,于2012年10月9日全部出院,无重症死亡病例发生。
2结果
2.1流行病学调查
2.1.1潜伏期此次事件中,共有47人发病,罹患率约为7.12%(47/660)。发病最短潜伏期8h,最长潜伏期18h,平均为13h。发病时间在10月1日20时至次日6时,其发病时间分布曲线表现为急剧上升,达到高峰后,迅速下降。发病年龄12~63岁,男女比例为1:3。中毒症状轻重与年龄大小、性别无明显关系。在与患者密切接触者中,未发现因此被直接传染而发病人员。
2.1.2临床表现患者中出现腹痛腹泻(大部分为稀水样便)症状47例,患者出现的主要临床症状为恶心20例(42.6%)、呕吐18例(38.3%)、腹痛22例(46.8%)、腹泻25例(53.2%)、头晕8例(17.0%)、发热3例(6.3%);其中有腹痛腹泻伴呕吐18例,腹痛腹泻伴发热2例。
2.1.3进餐食谱对中毒患者进餐食谱情况调查发现,所有中毒患者除10月1日在该饭店进餐外,之前72h无共同进餐史。婚宴60桌菜品主要有双味大虾、脆皮鸭、豌豆肚子汤、麻婆肉蟹、家常烩海参、红烧蹄髈、香菇烧鸡、醋椒过水鱼、甲鱼鸡汤、萝卜烧牛肉、西瓜银耳汤、口水鸡、五香牛肉、蕨根粉等。搬家宴6桌菜品主要有蛋卷烩鱿鱼、泡椒仔兔、年糕肉蟹、红烧牛肉、香酥鹌鹑、香菇烧鸡、西瓜银耳汤、红烧甲鱼、醋椒过水鱼。从上诉食谱观察发现均有蟹、虾、甲鱼、香菇烧鸡、西瓜银耳汤、醋椒过水鱼。根据食物中毒个案调查登记表统计:有14人食用过红烧牛肉、泡椒木耳,有13人食用过双味大虾、荞麦粉、脆皮鸭,有10人以上食用过醋椒过水鱼、白砍鸡。食材主要在该区某一农贸市场购买。
2.2卫生学调查该饭店为综合性公共场所单位,经营的餐饮在该区属于中型餐馆,持有有效餐饮服务许可证。该饭店共有厨师和服务员21人,21人均有健康证,双手无破溃感染,事件发生前1周没有出现过腹痛、腹泻等症状。食品生产经营场所有“四防”设施,卫生良好,是食品卫生量化分级A级单位。该饭店厨房操作间卫生条件相对较好,厨房内有固定的冷荤间,储存食品场所环境符合卫生要求,食品无乱堆乱放。但食品存放“四隔离”实施不严格,成品与半成品存放有混放现象,部分食品直接存放于冰上。现场模拟食材存放与取用、制作过程发现,部分员工卫生意识不强,部分餐具存在混用现象。砧布混用存在,有员工取用生食材后用砧布擦拭手,后用砧布擦拭砧板。存在部分设备老化、员工没有经常进行卫生知识培训等现象。另外,由于当日进餐人数较多,凉拌菜于当日8时左右开始加工,11时左右加工完成后,直接摆送至餐厅摆桌待用,而餐厅当时室温25℃以上直至宴席开始。
2.3实验室检测现场采样发现该饭店主要食品未按要求留样,所用器具已进行消毒处理,现场已被破坏。只采集到剩余食物6份(口水鸡、五香牛肉、凉拌蕨菜、耔儿鱼、凉拌青豆、泡椒木耳),剩余食品感官性状好,无异常。采样时大部分患者已进行抗生素治疗,只采集了治疗前患者的肛试4份,送至实验室检测。对采集样品进行沙门氏菌、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检测方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4789.4-2010(沙门氏菌)、GB/T4789.6-2003(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GB/T4789.7-2008(副溶血性弧菌)、GB/T4789.10-2010(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结果:6份剩余食品样品未检出致病菌;4份肛拭中2份肛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阳性,其余2份未检出致病菌。
2.4调查分析本次调查患者发病时间集中,潜伏期短,发病急剧,病程亦较短;在与患者密切接触者中,未发现因此被直接传染而发病人员,具备食物中毒的特点;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卫生学调查及实验室检验结果,符合副溶血性弧菌中毒的诊断要点,可以认定本次食物中毒的中毒因子为副溶血性弧菌。根据GB14938-94《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判定,确认这是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中毒餐次为10月1日该饭店制作的中午餐,中毒的主要原因是进食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品所致,具体中毒食物不明。个案调查提示中餐虾、蟹和甲鱼与疾病密切相关,中毒食物可能为虾、蟹和甲鱼,但可疑食品非固定于某一特定食品。如果在剩余可疑食品和容器、用具加热消毒处理前采样检出副溶血性弧菌,说服力会更强。
3讨论
食物中毒系指摄入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同于传染病)的急性、亚急性疾病[1-3],是食源性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疾病。本次事件中47例患者有明确的进同一食物史,临床表现一致,发病时间呈同源一次爆发时间分布曲线。在与患者密切接触者中,未发现因此被直接传染而发病人员,从而排除传染病暴发的可能,确定为一起食物中毒事件。从患者粪便中分离出副溶血性弧菌,结合中毒病例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卫生学调查资料综合分析,确认这是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副溶血性弧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易直接或间接通过海产品污染食品,被污染食品在10℃以上室温下存放,该菌即可开始繁殖,放置一段时间,即可使细菌大量繁殖而引起食用者中毒。海产品是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其实尚有肉类、盐腌食品、凉拌菜等,也并不限定生的,只要有一定的盐浓度,即令是加热处理的食品亦可能发生[4]。
该地发生的本次食物中毒事件中,从可疑餐次前72h就餐地点及食谱得知,除10月1日外其余残次均在不同处就餐,1日中午有共同就餐史,结合个案调查和患者发病时间,确定中毒餐次为10月1日中午餐,中毒的主要原因是进食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品,具体中毒食物不明,多因进食被污染的海产品(鱼、虾、蟹、贝类及其制品)所致。个案调查提示中餐虾、蟹和甲鱼与疾病密切相关,中毒食物可能为虾、蟹和甲鱼,但可疑食品非固定于某一特定食品,提示存在交叉污染可能[5-6]。同为该市的另一区2006年8月海产品抽样检测发现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34.62%,其中蟹类为50%,甲鱼为75%[7]。尽管中毒案例提示餐虾、蟹和甲鱼与疾病密切相关,但由于相关人员回忆不清,加之第一现场没有完整保存,无法具体确认可能造成污染的海产品种类与污染确切时间与行为。从现场模拟食材存放与取用、制作过程发现,该饭店存在餐具、砧布混用现象;另外,由于当日进餐人数较多,凉拌菜摆放至食用时间常(2h),摆放气温高(25℃),这可能导致不恰当的保存(存放时间长,气温高),使得细菌大量生长繁殖。所以推测此次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10月份重庆地区温度比较高,当日就餐人数多,凉拌菜放置时间长,导致细菌大量生长繁殖。杨梅等[8]也证实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发病季节在5-11月,中毒食物以凉拌菜和未彻底加热的熟肉食品为主。所以,对于潜在危险食品应尽可能在临近供应时制作,要在4h内快速将危险食品冷却,于低温冷藏[9]。由于饭店未按要求坚持5桌及以上宴席留样,未能采集到相关剩余食物,相关人员配合较差,调查存在较多局限性,缺乏充分的实验室证据。如果在剩余可疑食品和容器、用具加热消毒处理前采样检出副溶血性弧菌,说服力会更强。
另外,在本次事件中,大部分患者已使用抗生素治疗,只采集到使用抗生素前4例病例的肛拭,在病原菌的检出上存在缺陷。各级医疗机构应注意对各类疑似中毒事件的处理,在收治患者时根据临床症状和发病特点及时对患者进行用药前采集足量样品(如呕吐物、粪便等)、检测和治疗,并按照相关要求及时报告发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0],为卫生监督所和疾控预防控制中心食物中毒的后续调查和判断赢得了时间,提供第一手资料和证据。
7-10月是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的高峰月份[11],夏秋季气温较高,适宜副溶血性弧菌繁殖。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熟食品虽然感官性状良好,无腐败现象,不能简单以食品感官性状的好坏判断食品有无被污染或被污染的程度[12]。在该次食物中毒事件中,47例病例均反映食用时未发现感官性状异常,剩余食品采样时,食品感官性状好、无异常,亦验证了上述特点。
对于此类事件,监督部门要加强对餐饮单位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督促其加强卫生管理,规范生产经营过程,对A级单位的监管也不能放松。为了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建议监管部门加强对该餐厅的卫生监督,加强对食品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宣传与教育,强化饮食从业人员的法制观念;教育食物加工者应用合适的加工技术,并强调加工所需时间、温度的重要性;为食物的烹调、冷却、供应和贮藏配备必要的设施;建立严格的卫生制度,生熟用具分开,存放时间较长的肉类制品,食用前必须回锅加热,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防止此类事故的再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81-1996)[S].1996.
[2]吴坤,孙秀发.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49.
[3]葛津锦,金奕.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10,22(8):50-51.
[4]孙燕萍,葛敏英.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和变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报告[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4):771-772.
[5]陈炳卿.现代食品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13.
[6]陈绍强,董华胜,张大帆,等.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09,20(11):46-48.
[7]邓辉,甘忠志,许磊,等.重庆市南岸区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验及结果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7,8(4):490.
[8]杨梅,蒋立新,陈润莉,等.福田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研究和耐药性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0,26(2):96-97.
[9]叶冰鸿,金春秋,张志方,等.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7):1161-1162.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37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S].2003.
[11]潘丽峰,付慧琴,苏靖华,等.2007-2009年原上海市南汇区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情况分析[J].疾病监测,2010,25(9):702-704.
水产养殖弧菌的处理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样品来源2005年7~9月,按照海、水产品生产、销售、流通等特征选择我区的永中、灵昆和状元为调查点。各调查点每月采样1次,共采3次。
1.1.2样品种类每次采样100份,其中甲鱼5份,贝壳类45份,甲壳类25份,鱼类20份,蛙类5份。
1.1.3培养基碱性蛋白胨水、四号琼脂、TCBS琼脂均购自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在有效期内使用。
1.1.4诊断血清霍乱弧菌混合多价、小川、稻叶、O139群诊断血清,均来自浙江省疾控中心,在有效期内使用。
1.2方法
1.2.1采样方法
①涂抹采样法:样品以涂抹法为主,使用无菌棉签涂抹5只以上水生物表面、腮部及生殖腔,直接接种到20mL碱性蛋白胨水增菌液中。②整体或局部采样法:以无菌操作将样品解剖,取腮部、肠容物或去壳取肉(内容物)25g置灭菌的已盛有225mL碱性蛋白胨水的广口瓶中。
1.2.2检验方法以无菌操作将以上标本置于(36±1)℃增菌6~8h,挑取液体表面菌膜划线四号琼脂平板分离培养。同时吸取0.5mL培养液转种于10mL碱性胨水试管中,作二次增菌培养,(36±1)℃6~8h增菌划线四号琼脂平板分离培养。挑取可疑菌落进行染色镜检;用霍乱弧菌混合多价血清、O139诊断血清及单价分型诊断血清做玻片凝集试验。阳性者进一步作生化试验鉴定。
2结果
2.1生物学特性
该菌株为G-,无芽孢、短小弧菌,在碱性蛋白胨水中生长良好,6~8h产生菌膜,在四号琼脂平板上呈略带灰色、中等大小、圆形、扁平、表面湿润、边缘整齐,中间颜色较深而四周透明的菌落。
2.2生化特性
氧化酶试验(+),葡萄糖产气(-),甘露醇(+),蔗糖(+),靛基质(+),V-P(+),阿拉伯糖(-),乳糖(-),霍乱[LL]红(+),粘丝试验(+),0%NaCl胨水(+),3%NaCl胨水(+),6%NaCl胨水(-),8%NaCl胨水(-)。
2.3血清学凝集
从四号培养基上挑取可疑菌落与霍乱弧菌混合多价血清凝集试验为阳性,再分别与O139诊断血清及单价分型血清做玻片凝集试验,同时用生理盐水做对照,无自凝现象。
2.4鉴定结果
经过以上一系列的检验与鉴定,在300份海、水产品中,共检出6株霍乱弧菌,分别为小川、稻叶与O139型霍乱弧菌(各2株)。分别从鲳鱼、塘钟鱼、甲鱼、牛蛙、蚕虾、瓜子蛤中检出。
3讨论
本次对海、水产品的检验中,共检出6株霍乱弧菌,我们的体会是,严格按照中国CDC统一规定的方法及《霍乱防治手册》的要求,样品与碱性胨水之比以1[KG*9]∶10为宜;增菌时间为6~8h,并宜二次增菌,培养时间宜18~24h;首次增菌的胨水其pH应调至9.2,第二次胨水可用pH8.4~8.6,这样的培养环境为霍乱弧菌的检出提供了先决条件。其后是对结果的观察,这是关键中的关键,因为海、水产品中的菌群,其目的菌――霍乱弧菌含量甚少,而杂菌(尤其是NAG)则含量较多,其菌落特征又不易与霍乱弧菌相区别,这样就需要仔细地观察。本次检出的6株霍乱弧菌大多在第1、2划线区上,两边均有其他菌落相伴,一般只有一个菌落出现,此时只有在对着灯光,经过仔细的对比与辨认,才能把其从隐蔽处“抓出来”。
对沿海地区来说,霍乱属于“来无影,去无踪”的疾病,“说来就来,说去就去”。尽管在霍乱病流行时,有学者分析认为与海、水产品有关[1~3],但检验结果均以阴性而告终,因此至今也成为一个悬案。本次调查的结果,为霍乱病的发生提供了一个科学的答案。
我区地处浙南沿海,有丰富的海、水产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日趋便利的人口和货物流动已成为霍乱远程传播的主要因素。有关部门应注意收集货源的疫情信息,对淡水产品养殖户的产品来源加强管理和控制,严格把关。加强对海、水产品的卫生检测检验,防止污染货物流入,做好一切预防控制疾病的工作,从而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4参考文献
[1]王健,姚军,杨介者,等.浙江省1997年霍乱流行病学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8,19(3―B):35~38.
[2]周祖木,山若青,章显权.2001年温州市霍乱流行特征[J].中国预防医学,2001,2(增刊):66~68.
[3]杜顺贵.上虞市1986~2000年霍乱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2001,2(增刊):68~71.
水产养殖弧菌的处理范文
霍乱,英文名cholera我国早期译作虎列拉。霍乱翌病的罪魁祸首是霍乱弧菌。f1为霍乱弧菌对付人类的杀手锏――霍乱,是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特点可以用如下121字总结:发病猛、传播快、波几广、危害重。霍乱弧菌属于弧菌科弧菌属,为革兰氏染色阴性弧菌。霍乱弧菌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在显微镜下,菌体短小,呈弧形或逗点状,弧菌也因此得名。
霍乱弧菌分为两个生物型,分别是古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这两个生物型在形态学及血清学性状方面几乎完全相同,只是在某些生物学特征上略有差异。根据不同生物型的病原体,历史上曾经把前者引起的疾病称为霍乱,把后者引起的疾病称为副霍乱。鉴于这两种类型的临床表现、流行特征及防治对策基本相同,1962年5月第15届世界卫生大会将两种霍乱都并入《国际卫生条例》检疫传染病“霍乱”项内,分别称之为古典型霍乱和埃尔托型霍乱,并进行同样预防治疗处理。
别看霍乱弧菌这么不起眼,它的杀伤力不可小觑,当它进入我们身体后,会悄悄潜入肠道内――这是一个非常适于它们生长繁殖的环境,它们在这里大量繁殖,并释放出一种毒素,这种毒素会刺激小肠黏膜使其大量分泌黏液,肠管无法将其完全再吸收,多余的黏液导致在临床上出现剧烈的呕吐腹泻,严重脱水等症状,致使血浆容量明显减少,出现身体系统循环衰竭。由于剧烈泻吐,血液浓缩,电解质、钾、钠等离子丢失,人体会伴随出现肌肉痉挛甚至休克等症状,严重的会导致急性。肾功衰竭,甚至危及生命。更为可怕的是,霍乱从感染到发病的过程非常短,一般潜伏期为数小时至6天,突然发病,倘若是重症患者,可在发生典型症状后数小时死亡。
在历史上,人类与霍手战斗长达200年,其中“大型战役”大约有7次,不幸的是大多都是人类大败而归。第一次交手可追溯到1817年,霍乱“发兵”于印度,迅速扫荡阿拉伯地区,然后到了非洲和地中海沿岸。随后,在1826年,霍乱进一步西移,横扫阿富汗和俄罗斯,然后扩散到整个欧洲。6年后,霍乱成功登陆北美大陆。仅仅十几年,世界都谈“霍”色变,以后的近百年,霍乱横冲直撞,几乎无人能挡,造成的损失难以计算。1961年,霍乱卷土重来,起兵印度尼西亚,几乎荡平亚洲和欧洲,紧接着进入非洲。而我国惨遭侵袭是在公元1820年,即清嘉庆二十五年。可以说霍乱的铁骑踏遍了世界每一个有人的角落,世界卫生组织将霍乱确定为必须国际检疫的传染病之一,享受此“待遇”的还有鼠疫和黄热病。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也将其列为应实施强制管理的甲类传染病。
霍乱的传播途径
霍乱之所以如此肆无忌惮,主要还是与传播地的环境恶化、卫生设施落后、居住条件恶劣及人类自身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细菌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人类每天须臾不可离的水。纵观上述几次的大型霍乱传播,几乎都与水体被污染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为江、河、湖、海、池塘和地下水都极易受到粪便、污物等的污染,比如病人的粪便、呕吐物以及随身物品等都可直接进入水体并广泛传播。在我国农村地区,安全、卫生的饮用水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夏秋季人们一般还是饮用生水或是用生水洗漱、洗刷食具、浸泡蔬菜、水产品等,这无疑增加了疾病经水传播的机会。另外,霍乱弧菌在水中颇有点“如霍得水”的味道,它们可以在水中较长时间存活,甚至还可以在水中越冬。所以一旦水源被污染,会有较长时间的感染传播能力。同样,水栖动物被污染后,霍乱弧菌有可能在这个更适宜的载体中逍遥自在,并继续污染水体传播疾病。除了水的主要因素,通过食物传播、与病人或带菌者直接接触传播、媒介昆虫传播等也都是不可忽视的方面。在今年10月海南省霍乱事件中则如同教科书般充分体现了上述的几个传播特征:10月份是肠道疾病的高发期,“屋漏偏逢连阴雨”,糟糕的是10月份海南省又遭遇几十年一遇的强降雨,局部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甚至海水倒灌,导致积水排不出去,霍乱弧菌趁机而入。另外,霍乱爆发的海南省儋州市黄玉村属于农村地区,人们卫生意识不强,很少建设使用厕所,有些村民甚至盖了新房也不建厕所,人畜粪便直接排在野外,环境卫生差。霍乱首次的爆发起源于一次村民的聚餐,而另一较为集中的感染地是海南大学,据初步调查,发病原因极有可能是学生宿舍厕所下水道堵塞,粪便外溢导致学生受传染。
应对霍乱其实不难
其实,霍乱弧菌虽然穷凶极恶,但也有天生的“软肋”。霍乱弧菌对干燥的环境、日光照射、高温、酸及一般消毒剂都十分敏感。只要在55℃的湿热中10分钟即可死亡,煮沸则立即死亡。而使用l%漂白粉澄清液5分钟即可杀死该菌。我们体内的胃酸也可杀死弧菌。之所以弧菌会进入小肠感染,一般是因为胃酸暂时低下时或入侵病毒菌数量增多,未被胃酸杀死的弧菌便趁机进入小肠。
所以,应对霍乱要以预防为主,只要认真遵循一般的传染病预防法则,那就没有什么值得恐惧的。无非就是老生常谈的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对接触者需隔离观察,管理好水源、饮食,处理好粪便,消灭苍蝇,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倘若真的被霍乱感染发病,也完全不必过于恐慌,只要及早发现,隔离病人,对症下药,及时补充水分与电解质溶液,合理使用抗生素,一般都会顺利治愈。对于特别严重的病例,可能需要静脉输液以拯救患者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