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的差异范例(3篇)
中外建筑的差异范文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衣食住行
从一名高三学生的角度来看,文化差异是影响其英语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所以,在面对这一问题的前提下,应引导高三学生更多的关注中西方文化中关于衣、食、住、行方面的文化差异,让学生不再禁锢于用自己民族的思维方式思考西方民族的交际行为,避免偏见的产生。同时,加强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也可让高中生在英语学习时,不再出现中式英语问题,并可轻松的记忆英语课文,翻译英语。
一、衣
从中西方文化中的服饰文化角度来看,两者差异较大。即中国服饰讲究的是“天人合一”。服饰发展初期,它追求的是御寒、蔽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服饰的功能开始由最初的御寒、蔽体转换为民族文化标志的彰显。包括政治文化、习俗文化、经济文化等等。同时,中国服饰更强调的是“天人合一”,以服饰文化来体现人的“气质”、“神韵”等等。此外,在中国服饰设计过程中,注重遵从色彩和谐,款式呼应的原则,增强服装的社会功能。同时,中国服饰中的色彩也是有所讲究的,其中,青蓝、赤红、黄、白、黑主要是用来彰显人的尊贵气质[1]。西方服饰与中国的“天人合一”理念有所不同,讲求的是个性解放和人文主义思想。即西方服饰作为西方文化中的一种,它写实性较强,主要为了彰显人的个性,并注重通过服饰色彩、造型等的设计,突出人体胸、腰、臀等形体。中西方文化中的服饰文化差异性较大,所以,作为一名高中生,在国际交往中必须意识到这一问题。
二、食
饮食文化也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一种体现。其中,中国饮食文化讲究是“全”。同时,从请客吃饭方式角度来看,中国注重的是饮食共享,并把聚餐作为了一种交际行为,旨在利用聚餐寻找人际交往中的归属感。而西方则不同,西方的餐桌多数是长方形形状的,这便可以看出,西方聚餐不注重寻找归属感和集体温暖。同时,西方的聚餐不会按照长幼顺序对座位进行安排,更强调的是“人人平等”聚餐氛围。此外,从菜名角度来看,中国饮食的菜名也讲究集体主义。例如,“烧全鱼”、“四喜丸子”、“桃园三结义”等等,均是饮食中“全”的一种彰显。而在座位安排时,注重选择一个圆形桌子,并按照长幼顺序,安排座位。这样一来,可以给人们带来一种凝聚力,而西方聚餐就显得十分冷清,如同每人一盘“自扫门前雪”一样。除此之外,从付账习惯来看,中国习惯于争前恐后的付账,而西方则是倡导AA制消费,各付其账,体现个体独立性。
三、住
中西方居住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中国建筑设计过程中,融入了集体理念,并注重把“儒、释、道”渗透到建筑中,采取花园式、庭院式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法,这种建筑设计方式,会让人们产生集体意识,共同努力营造和谐的居住氛围。同时,在中国建筑设计时,倾向于采取全封闭的设计形式。而西方,与中国不同,建筑的个性更加明显,倾向于把建筑设计成严密的几何形态,呈现“院包房”建筑设计形式[2];第二,中国建筑更多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整个建筑较为沉稳、含蓄。如,紫禁城、四合院等建筑的设计,均采取了较为含蓄的设计方法。西方则不同,它的建筑会给人一种与自然相对立的感觉,个性过于明显。
四、行
中西方的出行文化也是有所不同的。在中国,人们外出旅行时通常会考虑“家庭”、“集体”对这一种出行方式是否感到舒适。同时,中国有句俗语:“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3]。所以,在外出时,人们更在意与他人之间的交往,想要通过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共同完成出行计划。即对于中国人而言,外出旅行中的团体构成比游玩更加重要。只有是和好友在一起,才能体会到旅行的乐趣。而西方则与中国完全不同,它倡导追求个体的生活享受,以出行经历为主,不太在意身边是什么人。认为,只有个体生活品质提高了,才能算是一次相对满意的出行经历,个体主义较为明显。
五、结论
综上可知,对于一名高中生而言,了解中西方文化中衣、食、住、行的差异,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让学生不再受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阻碍,产生文化冲突等交际问题,学会包容、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为此,应提高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性问题的重视,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差异之处,而后,运用自身已掌握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内容,学习西方语言和文化,善于与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沟通、交流。
参考文献
[1]孙萍.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02):85-86.
[2]李智.文学作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J].名作欣赏,2014,13(08):111-112+125.
中外建筑的差异范文篇2
【关键词】建筑结构基础;不均匀沉降;原因;危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B48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言
当前建筑在使用过程中常会出现建筑结构基础的不均匀沉降,会引起建筑物的倾斜、下沉或者墙体开裂等,造成建筑物的外观和使用寿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的还会威胁建筑物的使用安全。
二、建筑沉降原因概述
1、来自地基方面的原因
建筑地基土体中孔隙的存在使其具有可压缩性,并且土体孔隙比随外荷载的增加而减小,这是导致建筑物沉降的主要内在因素。通常地基土是由多种不同性的土类组成,并以局部的不规则地层出现,导致土存在不均匀性,此时浅基础下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很大。此外,地基不均匀沉降受本地土的成型历史的影响也较大,如当相邻建筑打过桩,由于振动,会破坏土的絮状结构,降低其强度,则建房后,沉降则明显大于同类土,并且房屋越靠近桩基部分,其基础沉降可能越大,并且沉降量随桩的长短、打桩的时间早晚变化显著。
加载速率对地基上浅基础不均匀沉降的影响也较大。在静力加载的作用下,饱和粘性土有条件排水固结,抗剪强度随时间增长,并且土中的剪应力产生剪切变形,降低其强度,加载速率越大,后一方面越会起主导作用。地基通常会由于抗剪强度的降低而产生局部剪切破坏,甚至整体剪切破坏,引起建筑物发生倾斜。荷载增加的速率对软土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有调整作用,当上部结构荷载有明显差异时,在早期对承受荷载大的基础适当增大其加荷速率,对不均匀沉降有调整作用。土季节性的湿度变化,以及地基中局部的管道漏水,化粪池的渗水或外溢,都可能使土体产生液化,改变土体的力学性能,使建筑基础更容易发生沉降。
2、来自房屋结构方面的原因
当建筑物的上部结构体型变化复杂或是平面不规则时,可能在地基中引起很大的不均匀沉降。建筑物体型复杂,高低变化较大,各部分地基所受的荷载质量存在差异,必须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均匀沉降;平面形状复杂的建筑物,纵、横单元交叉处,会使地基中单元荷载产生的附加应力相互重叠,也加大了该处的沉降,再加上建筑各部分的刚度不对称,建筑整体性差,因而很容易遭受地基不均匀沉降的损坏。
由于地基中附加应力的向外扩散,使建筑物受到相邻建筑物的影响而产生沉降,如同一栋房子的基础彼此靠得很近,基础上及其附近有大面积堆载,相邻建筑物的距离近、埋深差异大,相邻建筑物打桩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建筑产生不均匀沉降。总之,建筑结构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原因主要可分为以上两个原因,但地基处理方法不当、设计及计算存在误差、施工不当等方面的因素也是导致建筑结构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的主观因素。
3、工程设计因素
房屋建筑施工设计过程中因为考虑荷载差异问题未设置沉降缝,导致房屋结构荷载差异过大,使房屋基础部分受到不同程度和方向的荷载,产生压缩变形。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不合理如建筑结构复杂、长度过长、整体刚度较差等也是工程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房屋建筑地基处理不当、墙体长高比配置不当、相邻建筑物之间距离过小等因素,易引起地基不均匀沉降。
4、施工质量因素
地基施工处理在质量控制上难度较大,如施工人员技术较差或责任心不强,未能及时将地质勘查结果和施工实际问题报告工程负责人员,造成一定质量隐患。施工过程中未能按照科学的施工程序,先建荷载较大的结构部分,后建荷载较小结构部分,或未与邻近建筑之间设置沉降缝、后浇带。施工材料中的砂浆标号过低、地基砌体通缝、接茬不符合工程质量要求等,可导致房屋建筑承载力和整体性较差,造成不均匀沉降。
三、建筑沉降的危害分析
在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地基不牢固、施工地土质差别过大、建筑荷载较大等原因,易引起房屋建筑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导致建筑物倾斜,使建筑物上部结构产生一定附加应力。当房屋建筑基础的不均匀沉降超过建筑本身承受限度,会造成房屋墙体裂缝,使整个建筑物结构严重倾斜。房屋建筑沉降引起建筑水平结构的相对位移,会产生额外的附加应力,使结构承载力不足,引发危险。不均匀沉降对房屋建筑质量产生的影响还表现在使建筑物原有结构构建的施工标准和受力状态发生改变,在结构构建应力变化的状态下出现承载力不足。
与此同时,房屋建筑沉降还会影响建筑物整体稳定性,造成结构倾斜。房屋建筑的一般结构是通过基础建筑部分将上部荷载传递给地基,在基底土层产生一定的附加应力,使地基土层承载力与上部传递的荷载保持平衡,实现建筑物的平衡、稳定。房屋建筑不均匀沉降会造成建筑基底和结构产生受力差异,使地基局部发生下沉、剪切、滑移,破坏了房屋结构的整体平衡。在这种情况下,房屋基础部分与地基土层形成的不接触或松散接触,会使整个建筑处于不均匀的支撑和受力状态,导致房屋建筑出现沉降差或结构倾斜,使房屋结构内部产生附加应力,造成结构主体的裂缝或破坏。房屋建筑不均匀沉降所引起的墙体裂缝,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建筑的整体美观,严重情况下会导致建筑渗水、灌风、坍塌等工程事故。
四、建筑结构基础不均匀沉降的防治措施
1、合理做好建筑的形体和结构设计
(一)建筑物的体型应力求简单,尽量避免平面形状复杂和立面高差悬殊,制建好筑物的长高比,应尽量采用长高比较小的“一”字形建筑,若将建筑物的长高比控制在2.5左右,并适当对基础和上部结构采取一些加强刚度的措施,就可避免建筑的不均匀沉降;设计中要合理布置纵横墙,应使纵墙尽可能与横墙联结,以增加房屋整体刚度,并避免纵墙开洞、转折、中断而削弱纵墙刚度,这样可有效保证建筑物抵御不均匀沉降的能力。设计中可采用加气砖、多孔砖、空心楼板、轻质隔墙等轻质材料或构件,以及轻型钢结构、轻型空间结构,以降低建筑的自重,从而降低基础的荷载。
(二)对于长度较大的建筑物,可合理设置沉降缝,以便将其分割成若干体型简单、长高比小、整体刚度大的独立的沉降单元,它们自成沉降体系,并且荷载变化小、地基相对均匀,可有效地避免不均匀沉降带来的危害。通常可将沉降缝设在以下位置:建筑物高度或荷载差异处,建筑平面转折处,建筑结构或基础类型不同处,过长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适当部位,分期建造房屋交界处,地基土的压缩性有显著差异等地方
(三)设计中还应考虑相邻建筑的影响,为减少相邻建筑物的影响,后建的建筑物最好把埋深置在与原相邻建筑物大致相同的位置,如果必须埋置不同深度,相邻基础的间距应不低于基底高差的两倍。
2、做好建筑的施工措施
(一)加强原材料的进场检验,杜绝建筑工程中采用不合格材料的现象,对各种计量器具进行检测和校核,确保计量的准确性,使砂浆的品种、强度等级符合设计要求。砖的品种、强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根据所砌部位的受力性质和砖的规格来选择砌体组砌形式,通常采用一顺一顶,上下顺砖错缝的砌筑法,可使砌筑墙体的整体性得到有效地提高。
(二)采用逆作法施工,逆作法施工的基本原理是沿建筑物的外墙进行地下连续墙的施工,在建筑物内部的适当位置,打下中间支撑桩,使建筑的外墙既作为地下室外墙,又作为挡土围护结构。这样可减少排土量,并与主体结构重量进行平衡,有效降低了建筑基础的沉降量。
(三)砖墙砌筑前,为防止拿错钢筋,应事先按标准加工好拉结筋,并做好使用前的技术交底,一般拉结筋按三个0.5m,即出墙外0.5m,埋入墙内0.5m,上下间距0.5m(抗震构造拄埋入长1m);由于一般水平灰缝为8~12mm,为确保其饱满度,拉结筋选用Φ6.5mm。
(四)采用后浇带法施工,即在高层主楼和低层裙房相连处留施工后浇带,以消除它们的基础差异沉降导致的结构内力。后浇带的位置应选在结构内力较小的部位,如弯矩和剪力均不大的梁板的反弯点附近;后浇缝处还要配足钢筋,若梁板较长,可以按规定断开,到灌后浇带之前再把钢筋焊接。施工时,先对主楼进行施工,待主楼主体基本完成后,再对裙楼进行施工。根据所计算的主楼与裙楼之间预留沉降差和现场测量沉降的结果,确定后浇带的浇注时间。应采用硫酸盐水泥等早强快硬水泥配置的无收缩混凝土对后浇施工带进行浇注,并且在施工工期许可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推迟后浇带的补充浇注时间,以使它们充分沉降,减少后期的沉降差异。
五、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队建筑结构基础的不均匀沉降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实际
的施工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降低不均匀沉降,提高建筑的结构安全。
参考文献:
中外建筑的差异范文
【关键字】9度地区;抗震设防烈度;建筑施工;差异分析
我们知道,地震是自然灾害中给人类危害最大的灾种之一,同时它也是绝大部分工程结构的控制荷载。加强地震烈度地区建筑施工技术措施上的改进与完善,是抗震设防工作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笔者就9度抗震设防烈度地区建筑施工的差异问题主要介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抗震设防与抗震烈度的内涵概述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上有所规定,凡是抗震设防烈度在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都必须进行抗震设防。而所谓抗震设防,简单地说就是为达到抗震效果,在工程建设时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并采取抗震设施。抗震措施是指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措施。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破坏的强烈程度,是衡量某次地震对一定地点影响程度的一种度量。同一地震发生后,不同地区受地震影响的破坏程度不同,烈度也不同,受地震影响破坏越大的地区,烈度越高。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震破坏程度的标度,与地震区域的各种条件有关,并非地震之绝对强度。
29度抗震设防烈度地区建筑材料要求的差异性分析
关于9度抗震设防烈度地区在建筑材料要求上的差异性,笔者主要介绍如下两个方面:
2.1在每平方米钢筋用量上。与其他低度地区建筑相比,9度抗震设防烈度地区,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用钢量是比较多的。在同等结构和同样为多层建筑中,从目前的设计要求与规范看,7度抗震设防烈度及以下地区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用钢量为:砖混结构15-20kg,框架剪力墙结构35-50kg,框架结构45-60kg,高层建筑55-80kg。而对于9度抗震设防烈度地区,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用钢量为:砖混结构40kg,剪力墙结构60-80kg,框架剪力墙结构65-85kg,框架结构70-80kg,高层建筑高达80-100kg。通过对比这些数据,足以看出9度抗震设防烈度地区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用钢量是比较多的。
2.2在混凝土的强度和钢筋的等级上。为了很好地保证质量,提高建筑的整体承载、抗震能力及建筑本身的坚固性,9度抗震设防烈度地区在混凝土的强度采用了较高强度等级的混凝土C25~C40等级,在钢筋的等级上多采用高强度的Ⅲ级或Ⅳ级钢筋。与此相比,在低设防地区或不需要设防地区,混凝土采用C30及以下的等级,钢筋则采用Ⅲ级及以下级别。
39度抗震设防烈度地区建筑施工操作上的差异性分析
对于9度抗震设防烈度地区建筑施工操作上的差异性,笔者主要从模板工程的质量要求、箍筋的形式、钢筋安装工程、混凝土浇筑及砖砌体施工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和分析:
3.19度抗震设防地区对模板工程的质量要求比较高。在9度抗震设防地区,由于单位建筑面积含钢量大,要达到振捣密实,其需要振捣时间和振捣能量都大,对模板工程的刚度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实践中为防止模板变形,除对模板材料要求要有足够的刚度外,还要加强模板的支撑,支撑间距比一般地区要小得多。如梁模板的安装,除了用相关的扣件外,还要用铁丝将模板的上口拉紧;若有两块模板在高度方向相接,除上口要拉铁丝外,两板缝处还要拉一道铁丝,一般每隔500mm要拉一道。另外,钢筋的保护层不足,也是工程中常见问题,对含钢量大的工程更应注意,否则会出现大片钢筋外露的情况,甚至在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直接影响结构的承载能力。
3.29度抗震设防地区箍筋的形式上只能采用135°/135°的形式。对于箍筋的弯钩采用的形式,9度抗震设防烈度区的箍筋的弯钩只能采用135°/135°的形式。与之相比,6度和不抗震设防区,有135°,135°、90°/90°、180°/90°三种。当然,135°/135°形式的弯钩与纵筋组成的骨架要比135°/135°、90°/90°、180°/90°这三种牢固得多。
3.39度抗震设防地区在钢筋安装工程上要求较高。一般而言,密密的钢筋网,电器开关盒以及消火栓箱等的安装,可能对部分结构钢筋截断或绕弯。所以,在这些问题上应取得结构设计的同意,采取相应的加固等解决措施,不能按常规方法随意安放。特别是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搭接长度等的要求也不同。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上,我们可以看出9度地区对于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不应采用,其它地区的抗震等级均为一级。另外,除构造需要的锚固长度外,当纵向受力钢筋的实际配筋而积大于其设计计算面积时,如有充分依据和可靠措施,其锚固长度可乘以设计计算面积与实际配筋面积的比值。当采用骤然放松预应力钢筋的施工工艺时,先张法预应力钢筋的锚固长度应从距构件末端0.25lhr(ltr为预应力传递长度)处开始计算。总之,在9度抗震设防地区的钢筋搭界和锚固上要求都是非常严格的。
3.49度抗震设防地区在混凝土浇筑上要求较严格。通常情况下,6度抗震设防烈度地区及其他不设防地区,一般采用在柱梁模板都安装完成后,先浇柱再浇梁板。但9度抗震设防地区则不同,而应该是先把柱子的模板支撑校正完以好后,浇注混凝土至梁下口20-30mm处,待柱子混凝土达到规定强度后,再支梁板的模板并校正。而在浇注梁板混凝土前,还应把施工缝表面的水泥浆和松动的石子清理掉,用水和铁刷冲洗干净并凉干,然后浇一层净水泥浆后才进行梁的浇注。同时,在梁柱节点区域,由于含钢量大,混凝土浇注的质量控制难度大,一般多采用细石混凝土才能满足要求,并在接点位置要加强捣实。
3.59度抗震设防地区在砖砌体施工上要求较为严格。我们知道,对于一般的低度或无设防地区,在气温高于零度环境下用普通砖、空心砖或多孔砖砌筑时,应浇水进行湿润。当温度低于或等于零度时,可以不必浇水,但在砂浆稠度上需要增大。而在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的地区,普通砖、空心砖或多孔砖如果没有办法浇水湿润,而且又没有特殊的措施,是不得砌筑的。
4结束语:
地震无情,人有情。加强地震烈度地区建筑施工技术措施上的改进与完善,将是抗震设防工作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努力提高9度抗震设防烈度地区建筑施工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是相关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李志民.几种钢管混凝土节点抗震性能的研究[J].山西建筑.2008(04)
[2]吕西林,蒋欢军.建筑结构抗震研究的若干进展[J].同济大学报.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