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定义(6篇)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定义篇1
【关键词】土壤污染;样品采集;前处理
引言
当前社会工业迅速发展,人口急剧增长,废水污水渗入土壤,大量固体废物在土地表面堆积,加上烟尘、酸雨等危害,土壤污染尤为严重。这不但降低了土地肥力,改变了土层结构性质,而且对人体健康也形成了极大威胁。土壤污染物有很多种,具体成分颇为复杂,而不少污染物含量极少,增加了直接分析难度。此时往往需要采集适量样品,采取正确的方法对其成分和危害进行科学分析,进而了解污染物的性质和薄弱点,才能展开有效的治理工作。
1关于污染土壤样品的采集工作和处理方法分析
1.1样品采集
土壤污染成分种类较多,如农药、重金属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种类不同,样品采集时的深度和方法也有所差异。如农药,汞(Hg)、铅(Pb)、镉(Cd)、As(砷)等重金属类多存在于土壤表层,在样品采集时从50cm深的表层土中采集,便可反映出农药和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程度。在内设置采样点时通常按照100m2设置一个的标准,而对于无污染的土壤可设置为每900m2一个采样点,采集深度在0―50cm之间皆可。采取样品后进行风干,将土中杂质清理掉,然后进行粉碎,并过2mm孔筛。
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除了存在于土地表层,在下面含水层也有分布,样品采集时需借助专业的方法和仪器,如钻孔采样法取样。样品采集深度也相对较深,从地下10m处往上,每隔1m设置一个采样点,包括地下水也应被采集。通过减压补集瓶等采样测量土壤气体,补集剂多选择活性炭,多孔聚合物类吸附剂在当前很少使用。若污染土壤中气体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超过0.1volppm,苯含量超过0.05volppm时,采集土壤样品需将样品瓶装满,并做好密封工作,以免样品发生变化影响到检测结果。因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可能存在于含水层,对水形成污染,所以除了地下水,还应收集钻孔机内的水并进行测定。检测时需要原始土壤,所以采集后不能风干,将土中异物清除后,把土壤磨碎,最终粒径大约5mm,并严格密封。
不管是何种污染物引起的土壤检测,制样过程中为防止测定成分被污染或挥发掉,通常会选择在干燥箱中进行干燥,并通过活性炭柱和滤膜的过滤往箱中通入暖风。
1.2处理方法
(1)溶出量
即考虑到各类重金属可能对地下水带来的污染程度,土壤需用纯水浸提。这是从日本借鉴的污染土壤防治法,根据土壤中重金属的溶出量作为土壤质量衡量标准。以水位浸提剂,连续振荡提取6h,然后静置30min左右,过滤上清液;得到待测溶液,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消解处理;最后测定其中所含污染成分。关于土壤的消解方法,目前主要有电热板法、高压釜密闭消解法、碱熔融法、微波消解法等,各有利弊,需根据实际需求做出最佳选择。
(2)含有量
采用1mol/L的氯化氢进行浸提,考虑的重点在人体直接摄取对自身健康造成危害程度,对所采集样品进行处理大致经过如下流程:样品风干后粉碎,并过2mm筛孔,至少称取6g;在室温下进行振荡提取,连续2h,保持200次/min的速度;然后静置30min左右,过滤上清液;得到待测溶液,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消解处理;最后测定其中所含污染成分。需注意的是,土壤中虽然含有大量重金属,但并非都污染环境,所以这些步骤测定的并不是土壤中重金属的总含量。考虑到人体摄取后可能对肠胃造成的危害,除了铬(Cr),其余重金属均需用氯化氢在室温下提取2h,然后测定其中的重金属含量。而铬(Cr)则通过碳酸氢钠和碳酸钠提取后,用二苯碳酰二肼光度法进行测定。
2所采集土壤样品中污染物的测定
2.1重金属
原子吸收法、ICP-MS检测法较为常用,对除铬之外的大多数重金属都适用。重金属也有很多形态,通常会以LC-ICP-MS检测法对其进行分析,ICP-MS法可较为精确地测定同位素比,而测定土壤中的钠、铁、铝等组成元素时则适宜选择X射线荧光法或电子束微区分析法。LC-MS检测法主要用于测定有机砷对地下水产生的危害。
2.2农药类
提取剂多使用与待测无较为相近的有机溶液,且必须保持低毒性,而且还要考虑经济性因素。如有必要,需按照不同的比例将两种或更多不同极性的溶剂进行混合配置形成提取剂,最后用GC法测定。
2.3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在经济的进步发展中,工业贡献了巨大力量,有机化工、炼油、石油化工等产业迅速兴起,数量越来越多,释放出大量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对土壤造成了严重污染。要想更准确地了解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对土壤的危害程度,需对土壤、土壤气体以及地下水都进行检测,采集土壤样品后加水密封,搅拌4h再测定。前处理工作完成后,利用顶空法GC测定地下水,用气体注射器对补集瓶采集的土壤气体进行测定。
3土壤样品简易快速的前处理和测定方法
为缩短土壤样品前处理的时间,有些学者对原来的方法加以改进,形成了简易快速的测定法,时间也从之前的15d降至2―3d,节约了很多经济投入。
3.1重金属的简易测定法
X-射线荧光法对土壤进行无损分析较为常见,目前已有便携式小型仪器投入使用,车载式X-射线荧光装置灵敏度和测定精度都很好,土壤不经前处理可在现场直接完成测定工作。但这类仪器价格较贵,该仪器进行的是表面分析,不能用纯水或1mol/LHCL浸提的重金属、硅酸盐类也能得出分析结果,因此用这类数据评价时应加以注意。此外,使浸提液中待测重金属离子析出在电极表面,测定电极电位和析出时的电流值为原理的离子解吸伏-安测量法,在现场快速测定中使用也十分方便。
3.2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快速测定
现场快速测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车载型或便携式GC-MS在当前应用已有很多,虽有良好的效果,但不足之处在于成本昂贵。但污染土壤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浓度较高时,可采用检测管法,将气体从采样器钻孔穴中抽出,然后再导入检测管,如此可直接得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检测结果,且整个过程较为简单,价格也低,对知识经验方面要求不高,可作为高精度仪器分析法的补充方法。国外研制出了一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总量探测器,用特制的膜吸收挥发性化合物后,膜厚度会相应的变化,从而发射光的强度也发生变化。
4结束语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十分严重,对种植业、对人体都极为不利,必须及时采取有效对策进行治理。而治理的前提是通过采集样品,分析出其中的有害元素,并予以有效处理。传统很多分析方法都有很大缺陷,在今后还需加大研究力度,采取新方法获取更为精确的检测结果。
参考文献:
[1]姜勇.土壤污染调查布点及样品采集技术研究[J].科技资讯,2009(29).
[2]靳成军,郑继天.污染调查中的水、土样品采集技术[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11(11).
[3]齐文启,汪志国,孙宗光.土壤污染分析中样品采集与前处理方法探讨[J].现代科学仪器,2007(4).
[4]周弛,张秦铭,李和义,杜新黎,解宏.重金属企业周边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样品采集方法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3(22).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定义篇2
关键词:土壤污染;调查;潜在生态危害系数法;生态健康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X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7)21-4031-04
老化工厂搬迁遗留下来的土壤污染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使得土壤污染修复研究成为当今环保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1,2]。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经济发展的需求,乡镇化工厂大量兴建,由于环保意识薄弱、环保措施不当,大量工业废渣、废水直接被掩盖于场址土地之下[3]。随着国家环保监察力度不断加大,一些小工厂被关闭,对场址土地重新利用时,其造成的土壤污染日益显现出来。
本研究通過对江苏省某地某生产农药的废弃化工厂进行实地走访调查,采集土样、水样,送检,根据测得的数据确定了调查区域污染物种类以及污染程度,通过潜在生态危害系数法[4-7]和毒性风险评估法[8-1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为该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治理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区域概况
调查区域地处某化学工业园新材料产业园北部。该区域原为丘陵,随着周边用地规划调整作为工业用地开发,形成了目前工业园区、村庄、农田与工厂混杂分布的局面。该厂区南边濒临河流,北边绿山工业大道经过,交通发达,占地约28000m2,主要生产乙烯利、2,4-滴、敌敌畏。目前调查区域内相关企业已经全部停产搬迁,厂房空置,煤渣浅埋在土壤表层,污染严重,空气中能闻到明显的刺鼻气味。
1.2样品采集与处理
通过走访现场和企业老员工确定采样点分布,按采用厂内和厂外相结合的原则设置了11个采样点,用便携式手持GPS定位,样点分布如图1所示。1-5号点在主要污染区,9号点在生产区域边上,其余点在厂外路边。采样时间为2016年4月和12月共2次,用螺旋钻采样器采集表层和浅层土壤于密封袋中,贴好样点标签,保存待用。
土壤放于风干盘中,去除沙石和杂草等杂物,研磨过18目筛,风干后进一步研磨,过60目筛,保存于密封袋中待测。
1.3检测方法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采用便携式光离子化检测器(PID),现场测定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含量;土壤于密封袋中2h,传感器进入密封袋中2s,读取数值。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检测法,委托南京索益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检测。重金属污染物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委托常州大学理化中心检测。
1.4数据分析方法
1.4.1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计算法[11]某地多种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计算如式(1)所示。
RI=Eri=Tri×Cri=Tri×(1)
式中,Ci实测为重金属i的实际测量值;Cni为该重金属元素的评价标准;Cri为重金属i的污染系数;Tri为重金属i的毒性响应系数,参考Hakanson数值[12],即Hg=40,Cd=30,Pb=Cu=Ni=5,Cr=2,Zn=1。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为某一点多个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系数的综合值,分为4个等级,分别为RI<150为轻微生态危害;150≤RI<300为中等生态危害;300≤RI<600为强生态危害;RI≥600为很强生态危害。
1.4.2暴露风险评估法[11,12-17]
1)经口摄入土壤的致癌风险公式为:
CRois=OISERca×Csur×SFo(2)
式中,CRois为经口摄入土壤途径的致癌风险,无量纲;OISERca为经口摄入土壤暴露量(致癌),0.4187×10-6kg土壤/(kg体重·d);Csur为表层土壤中污染物浓度,mg/kg,现场实地测量获得;SFo为经口摄入致癌斜率因子,(kg·d)/mg。
2)皮肤接触土壤的致癌风险公式为:
CRdcs=DCSERca×Csur×SFd(3)
式中,CRdcs为皮肤接触土壤途径的致癌风险,无量纲;DCSERca为皮肤接触土壤暴露量,0.2289×10-6kg土壤/(kg体重·d);SFd皮肤接触致癌斜率因子,(kg·d)/mg。
3)吸入土壤颗粒的致癌风险公式为:
CRpis=PISERca×Csur×SFi(4)
式中,CRpis为吸入土壤颗粒途径的致癌风险,无量纲;PISERca为吸入土壤颗粒暴露量,0.0049×10-6kg土壤/(kg體重·d);SFi为呼吸吸入致癌斜率因子,(kg·d)/mg。
4)经口摄入土壤的非致癌风险公式为:
HQois=(5)
式中,HQois为经口摄入土壤途径的非致癌风险,无量纲;OISERnc为经口摄入土壤暴露量(非致癌),1.2059×10-6kg土壤/(kg体重·d);RFDo为经口摄入参考计量,(kg·d)/mg。
5)皮肤接触土壤的非致癌风险公式为:
HQdcs=(6)
式中,HQdcs为皮肤接触土壤途径的非致癌风险,无量纲;DCSERnc为皮肤接触土壤暴露量,0.6594×10-6kg土壤/(kg体重·d);RFDd为皮肤接触参考计量,(kg·d)/mg。
6)吸入土壤颗粒的非致癌风险公式为:
HQpis=(7)
式中,RFDi为呼吸吸入参考计量,mg/(kg·d);PISERnc为吸入土壤颗粒暴露量,0.0143×10-6kg土壤/(kg体重·d)。
2结果与分析
2.1场地土壤主要污染物识别
对污染场地的样品检测,所测主要结果如表1、表2所示。检出挥发、半挥发性污染物23种,污染物检出率28.04%,污染物主要有2,4-二氯苯酚、邻苯二甲酸二甲酯、菲、荧蒽、苯并(b)荧蒽等。其中污染最严重的是2,4-二氯苯酚,因为废弃化工厂生产除草剂的主要成分就是2,4-二氯苯酚,苯酚类污染物有刺激性气味,对眼睛、黏膜、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对身体危害大;多环芳烃大多具有致癌的危险,因此要对其进行生态风险评估。污染土壤中主要包含锌(Zn)、铜(Cu)、铅(Pb)、镍(Ni)、铬(Cr)、镉(Cd)和汞(Hg)等重金属,可能是废催化剂倾倒掩埋所致,样品中检测的重金属含量如表2所示。由表2可以看出,4号点Zn,2号点Cu,4号、7号和9号点Ni,2号、3号、4号和6号点Cr等都超出国标二级限值(GB15618-1995),对地下水的污染和人们身体的健康都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2.2便携式光离子化检测器分析
PID可以现场快速测定土壤挥发性有机气体浓度,对于土壤现场调查及采样选择有指导意义。以mg/kg为单位的有机气体浓度数据读数作为污染评价指标(PI),判断标准为PI<10,场地无挥发性有机污染物;10≤PI<100,场地存在轻度挥发性有机污染物;100≤PI<200,场地存在中度挥发性有机污染物;PI≥200,场地存在严重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由表3可以看出,编号为2的样品PI最高,为826.7,场地存在严重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编号为6到11的样品PI均小于10,场地无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因此,厂房所在区域存在严重挥发性有机污染物,随着距离的增加,PI减小,厂房外的PI均小于10,场地污染程度极度轻微,可能是汽车尾气或者附近居民喷施农药残留影响所致。
2.3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分析
根据污染场地重金属的实际测量值(表2)以及公式(1),计算出单一元素的污染系数(表4),由表(4)以及公式(2)、(3)计算出土壤中某一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和RI(表5)。
由表4可以看出,6号至11号样点的Zn、Cu、Pb和Cr的单一污染指数都小于1,属于无污染;2号至4号样点Cr的单一污染指数在1~2,属于轻度污染,Hg的单一污染指数大于3,属于重污染。废弃工厂内的重金属污染明显比工厂外的污染严重,重金属可能来自于工厂掩埋的催化剂。
由表5可以看出,1号、2号、4号和5号样点的300≤RI<600,属于强生态危害。工厂内大量使用的催化剂、煤渣等废弃物直接掩埋在厂区,重金属转移到土壤和地下水中,遗留下难以解决的土壤污染问题;路边上的样点RI基本上都小于300,属于中等生态危害,可能主要来自于汽车尾气中的重金属。
2.4暴露评估
调查区域附近有河流和居民区,污染物可能会经口摄入土壤、皮肤接触土壤和呼吸吸入土壤等3种暴露途径进入人体并危害人体健康。污染物Cr、苯并(b)荧蒽和2,4-二氯苯酚浓度取1号至5号点的平均值,分别为0.1502、0.1504和1.6416mg/kg。由表6可以看出,不同暴露途径的致癌和非致癌风险差异明显。重金属Cr经口摄入土壤、皮肤接触土壤和呼吸吸入土壤的致癌风险分别为3.14×10-8、6.88×10-7和2.45×10-7,均低于可接受的风险水平1.0×10-6,不会给附近居民带来潜在的致癌风险;非致癌风险也均低于非致癌的风险水平1。苯并(b)荧蒽的致癌和非致癌风险也低于可接受的风险水平,表明重金属和苯并(b)荧蒽不会给附近居民带来致癌和非致癌风险。2,4-二氯苯酚的非致癌风险为6.60×10-4、3.61×10-4和4.59×10-7,低于非致癌的风险水平1,不会带来非致癌风险,但是在检测的样品中2,4-二氯苯酚的浓度最高且易挥发、高毒性,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易造成严重的身体健康问题。
3结论
经采样及检测确定该农药厂污染场址土壤中的污染物主要包括2,4-二氯苯酚、多环芳烃和Cr等。厂区内大部分调查样点都属于强生态危害,厂区外调查样点基本上属于中等生态危害,以厂区为中心点,向外辐射,危害逐渐减小。2,4-二氯苯酚、苯并(b)荧蒽和Cr的非致癌风险均低于可接受的风险水平1,苯并(b)荧蒽和Cr的致癌风险也低于可接受的风险水平1.0×10-6,但是长期生活在这种低毒性的环境中也会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本研究对该场地及类似农药污染场地污染调查、风险评估及土壤修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修复设计参考价值。
作者:陈冬
参考文献:
[1]宋宛桐.我国农业土壤污染现状及其成因[J].农业与技术,2016(8):245.
[2]庄国泰.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与防控策略[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5,30(4):477-483.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定义篇3
关键词:土壤污染;土壤修复;植物修复技术
中图分类号:Q958.116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严峻,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在重污染企业或工业密集区、工矿开采区及周边地区、城市和城郊地区出现了土壤重污染区和高风险区。土壤污染类型多样,呈现出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复合污染的局面。土壤污染途径多,原因复杂,控制难度大。土壤环境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投入不足,全社会防治意识不强。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逐年增多,成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由于污染,土壤的营养功能,净化功能,缓冲功能和有机体的支持功能正在丧失。土壤是生态环境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综合性自然资源。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要加强研究,采取措施,切实阻止土壤污染继续扩大的趋势,清除被称为“化学定时炸弹”的土壤污染。
1.造成我国土壤污染的原因
1.1过量施用化肥
虽然施用化肥是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但长期大量使用氮、磷等化学肥料,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板结、耕地土壤退化、耕层变浅、耕性变差、保水肥能力下降、生物学性质恶化,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未被植物吸收利用和根层土壤吸附固定的养分,都在根层以下积累或转入地下。残留在土壤中的氮、磷化合物,在发生地面径流或土壤风蚀时,会向其他地方转移,扩大了土壤污染范围。过量使用化肥还使饲料作物含有过多的硝酸盐,妨碍牲畜体内氧气的输送,使其患病,严重导致死亡。
1.2农药是土壤的主要有机污染物
全国每年使用的农药量达50万~60万t,使用农药的土地面积在2.8亿hm2以上,农田平均施用农药13.9kg/hm2。直接进入土壤的农药,大部分可被土壤吸附,残留于土壤中的农药,由于生物和非生物的作用,形成具有不同稳定性的中间产物或最终产物无机物。喷施于作物体上的农药,除部分被植物吸收或逸入大气外,约有1/2左右散落于农田,又与直接施用于田间的农药构成农田土壤中农药的基本来源。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在植物根、茎、叶、果实和种子中积累,通过食物、饲料危害人体和牲畜的健康。
1.3重金属元素引起的土壤污染
全国320个严重污染区约有548万hm2土壤,大田类农产品污染超标面积占污染区农田面积的20%,其中重金属污染占80%,粮食中重金属镉、砷、铬、铅、汞等的超标率占10%。被公认为城市环境质量优良的公园存在着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汽油中添加的防爆剂四乙基铅随废气排出污染土壤,使行车频率高的公路两侧常形成明显的铅污染带。砷被大量用作杀虫剂、杀菌剂、杀鼠剂和除草剂,硫化矿产的开采、选矿、冶炼也会引起砷对土壤的污染。汞主要来自厂矿排放的含汞废水。土壤组成与汞化合物之间有很强的相互作用,积累在土壤中的汞有金属汞、无机汞盐、有机络合态或离子吸附态汞,所以,汞能在土壤中长期存在。镉、铅污染主要来自冶炼排放和汽车尾气沉降,磷肥中有时也含有镉。
1.4污水灌溉对土壤的污染
我国污水灌溉农田面积超过330万hm2。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含有氮、磷、钾等许多植物所需要的养分,所以合理地使用污水灌溉农田,有增产效果。未经处理或未达到排放标准的工业污水中含有重金属、酚、氰化物等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会将污水中有毒有害的物质带至农田,在灌溉渠系两侧形成污染带。
1.5大气污染对土壤的污染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有害物质,在大气中发生反应形成酸雨,通过沉降和降水而降落到地面,引起土壤酸化。冶金工业排放的金属氧化物粉尘,则在重力作用下以降尘形式进入土壤,形成以排污工厂为中心、半径为2~3km范围的点状污染。
1.6固体废物对土壤的污染
污泥作为肥料施用,常使土壤受到重金属、无机盐、有机物和病原体的污染。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垃圾向土壤直接倾倒,由于日晒、雨淋、水洗,使重金属极易移动,以辐射状、漏斗状向周围土壤扩散。
1.7牲畜排泄物和生物残体对土壤的污染
禽畜饲养场的厩肥和屠宰场的废物,其性质近似人粪尿。利用这些废物作肥料,如果不进行物理和生化处理,则其中的寄生虫、病原菌和病毒等可引起土壤和水域污染,并通过水和农作物危害人群健康。
1.8放射性物质对土壤的污染
土壤辐射污染的来源有铀矿和钍矿开采、铀矿浓缩、核废料处理、核武器爆炸、核实验、燃煤发电厂、磷酸盐矿开采加工等。大气层核试验的散落物可造成土壤的放射性污染,放射性散落物中,90Sr、137Cs的半衰期较长,易被土壤吸附,滞留时间也较长。
2.植物修复机理及优点
植物修复是利用可超富集重金属的植物吸收、积累环境中的污染物,并降低其毒害的环保生物技术。根据修复植物在某一方面的修复功能和特点可将植物修复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植物提取修复,植物稳定修复和植物挥发修复。
2.1植物修复机理
2.1.1植物提取修复
利用重金属积累植物或超积累植物将土壤中的重金属提取出来,富集并搬运到植物根部可收割部分和植物地上的枝条部位。植物提取修复是目前研究最多且最有发展前途的一种植物修复技术。
2.1.2植物挥发修复
植物挥发是利用植物的吸收、积累和挥发而减少土壤中一些挥发性污染物,即植物将污染物吸收到体内后将其转化为气态物质释放到大气中。目前,在这方面研究最多的是金属元素汞和非金属元素硒。植物挥发修复技术只限于挥发性重金属的修复,应用范围较小,而且将汞、硒等挥发性重金属转移到大气中有没有环境风险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1.3植物稳定修复
利用重金属耐性植物降低重金属的活性,从而减少重金属被淋滤到地下水或通过空气载体扩散进一步污染环境的可能性。目前,该技术在矿区大量使用,如废弃矿山的复垦工程,各种尾矿库的植被重建等。值得注意的是植物稳定也并没有将重金属从土壤中彻底清除,当土壤环境发生变化时仍可能重新活化并恢复毒性。植物稳定修复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通过根部累积、沉淀、转化重金属,或通过根表面吸附作用固定重金属。二是保护污染土壤不受风蚀、水蚀,减少重金属渗漏污染地下水和向四周迁移污染周围环境。植物稳定修复并没有从土壤中将重金属去除,只是暂时将其固定,在减少污染土壤中重金属向四周扩散的同时,也减少其对土壤中的生物的伤害。但如果环境条件发生变化,重金属的可利用性可能又会发生变化,因而,没有彻底解决重金属污染问题。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稳定修复是一项正在发展中的技术,若与原位化学钝化技术相结合可能会显示出更大的应用潜力。未来的研究方向可能是耐性植物、特异根分泌植物的筛选,以及稳定修复植物与原位钝化联合修复技术的研究。
2.2植物修复技术的优点
植物修复技术较其他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方法更受社会欢迎。该技术成本较低,据美国的实践,植物修复比物理化学处理的费用低了几个数量级,此技术在清洁土壤中金属的同时,还可清楚污染土壤周围的大气或水体中的污染物,有美化环境的作用,易为社会所接受。
此外,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的过程也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土壤肥力增加的过程,被植物修复过得干净农田更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生物固化技术能使地表长期稳定,控制风蚀,水蚀,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而且维持成本较低。植物的蒸腾作用还可以防止污染物向下迁移,同时,植物把氧气供给根际可促进根际有机物的降解。
3.植物修复技术的局限性及影响因素
3.1植物修复技术的局限性
植物是活的生物体,需要有合适的生存条件,因此植物修复有其局限性:要针对不同污染状况的突然选择不同的生态型植物。重金属污染严重的土壤,适宜选用超积累植物,而污染较轻的土壤则需要选用耐重金属植物;植物修复过程通常较为缓慢,对土壤肥力,气候,水分。盐度,酸碱度,排水与灌溉系统等条件和认为条件有一定的要求;植物修复往往会受土壤毒物毒性的限制,一种植物常常只能吸收一种或两种重金属,对土壤中其他浓度较高的重金属会表现出某些中毒症状,从而限制了植物修复技术在多种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方面的应用;用于清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超累积植物通常都比较矮小,生物量低,生长缓慢,生长周期较长的类型,因而修复效率低,不利于机械作业;用于清理重金属污染的植物往往会通过器官腐烂,落叶等途径使重金属污染物重返土壤。因此必须在植物落叶前收割处理。
3.2植物修复技术的影响因素
为了植物修复修复污染土壤的效率,在设计植物修复技术方案时必须事先考虑如下因素:首先了解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所处的地理,海拔条件,以便选择合适生长在该条件下的耐受重金属植物和超累积植物种类进行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将整个需要治理的污染土壤纳入土地使用和规划管理方案中进行总体设计与考虑;对土壤的酸碱度,植物的耐盐度进行调查;了解治理土壤的含水量及水分供给状况;掌握拟治理土壤的营养供给状况,以便拟定合适的施肥计划;调金属污染土壤的污染状况,了解重金属的化学形态及植物的可利用性,以便从土壤化学的角度采取相应措施增加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量。此外,对植物遭受自然灾害的复原能力,植物病虫害,良好的灌溉与排水系统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定义篇4
【关键词】土壤;铬污染;来源;修复技术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自然资源之一,也是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工矿业的迅速发展,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日益严重,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主要有汞、镉、铅、铜、铬、砷、镍、铁、锰、锌等,本文将以重金属铬污染为例来介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和修复技术。
1.土壤中重金属铬的来源
铬和铬盐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主要用于化工、冶金、制革、电镀等行业,在国民经济的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工业部门分布点多而广,每天排出大量含铬废水和废气,因此污染环境的铬主要来自于含铬金属工业部门排放的“三废”,其中,大气和水是污染土壤的媒介,大气污染物通过降水、沉降、溶解进人土壤,水中的污染物通过排污、灌溉及地下水污染土壤。土壤中重金属铬的污染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1.1大气中重金属格的沉降
从工业区吹来的大气中含铬颗粒的沉降或被含铬污染物被雨水冲刷到土壤中是土壤中铬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1.2农药、化肥和塑料薄膜的使用
由于传统无机磷肥的使用,进而导致土壤重金属Cd、Cu、Cr、Zn、Ni的污染。此外,重金属元素是肥料中报道最多的污染物,我国磷肥中含有较多的有害重金属,肥料中Cr、Pb、As元素的含量较高,而土壤的环境容量(Cr、As)又较低,因而使用这些废料可能会引起土壤中Cr、As的较快积累,引起土壤中重金属铬的污染。
1.3污水灌溉
河水和灌溉用水中铬的沉淀被土壤吸附是土壤中铬的来源之一,含铬灌溉用水中的铬只有0.28%~15%为作为吸收,而85%~95%累积在土壤中,并肌肤全部集中于表土中。
1.4其他来源
污泥及城市垃圾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和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但同时也含有大量的重金属,随着市政污泥进人农田,使得农田中的重金属的含量在不断提高;此外,金属矿山的开采、冶炼、重金属尾矿、冶炼废渣和矿渣堆放等,都有可能被溶出,形成含重金属离子的废水,随着废水的排放或降雨而使其带人到水环境(如河流等)中或直接进人土壤,这些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
2.壤重金属铬污染的危害
2.1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铬在土壤中主要有两种价态:Cr6+和Cr3+。两种价态的行为极为不同,前者活性低而毒性高,后者恰恰相反。Cr3+主要存在于土壤与沉积物中,Cr6+主要存在于水中,但易被Fe2+和有机物等还原。铬的毒性与其赋存形态有极大关系,环境中Cr(III)由于不易进人细胞,被认为是基本无毒的,因此铬的毒性及危害主要来自于Cr(VI),Cr(VI)化合物毒性比Cr(III)高10倍左右,水溶性Cr(VI)被列为对人体危害最大的八种化学物质之一,是美国EPA公认的129种重点污染物之一,同时也是国际公认的三种致癌金属物之一。工人在接触、吸人或摄人Cr(VI)或其化合物后,会出现以下毒性危害:如皮炎、过敏性和湿疹性皮肤反应、皮肤和粘膜溃疡、鼻中隔穿孔、过敏性哮喘、支气管癌、肺癌、胃肠炎、咽炎及肝、肾的损害。实验表明,六价铬化合物具有免疫毒性、神经毒性、生殖毒性、肾脏毒性及致癌性等。
2.2对植物的影响
铬在植物中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微量元素Cr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缺乏Cr元素会影响植物的正常发育,但体内积累过量又会引起毒害作用。通过对叶绿蛋白、叶绿素中铬的研究发现一定形式、一定数量的铬对植物生长可起到促进作用,能增强光合作用并提高产量;但过量的铬将引起花叶症、黄瓜癌、雍菜瘤、菠萝瘤等,此外,过量的铬会抑制水稻、玉米、油菜、棉花、萝卜等作物的生长。在铬污染条件下,小白菜的叶绿素值的下降趋势最为明显,如图1所示,随着土壤中铬浓度的升高,小白菜叶绿素的合成逐渐受抑制。
3.土壤中重金属铬污染修复技术
目前土壤中重金属铬的污染治理主要有两条思路:一是改变铬在土壤或沉积物中的存在形态,将Cr(Ⅵ)还原为毒性相对较小的Cr(Ⅲ),降低其在土壤环境中的生物可利用性;二是将铬从土壤或沉积物中清除。围绕这两条思路,国内外发展出一系列修复技术,如固定化/稳定化、淋洗法、洗土法、电动力学修复法、化学还原法、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
3.1固定化/稳定化
固定/稳定化是向铬污染的土壤中加人固化/稳定化剂(也可以辅以一定的还原剂,用于还原Cr(Ⅵ)),通过吸附、离子交换、络合以及氧化还原等作用等Cr(Ⅵ)转化为难溶、低毒性的物质,使其不再向周围环境迁移。如Poletini等将Cr(Ⅲ)含量为500mg/kg的土壤与水泥、Ca(OH)2混合,7d后Cr(Ⅲ)被有效固定。但该方法需将土壤挖掘出来,成本较高,处理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3.2淋洗法
一般污染土壤所含铬为水溶Cr(Ⅵ),是被土壤颗粒表面吸附的水溶性铬酸盐,或溶解在土壤(毛细管)孔隙水中的铬酸盐。当没有新的铬酸盐进人土壤时,随着雨水、地下水或人工回灌水的不断溶解淋洗,加上人为泵出处理,土壤中水溶性铬酸盐将逐渐洗脱离开土壤,最终使土壤中的Cr(Ⅵ)含量符合无害化要求,其中,泵出处理主要是将洗脱水抽送至地面装置,利用吸附法或氧化还原沉淀法去除洗脱水中的Cr(Ⅵ),净化后的水可继续回灌淋洗土壤。
虽然淋洗法已在去除土壤/沉积物中有机物的污染方面已有大规模的应用,但在重金属污染修复方面的应用仍有限,而且淋洗法仅适用于高渗透性土壤/沉积物,对含水率达到20%-30%以上的粘质土/壤土效果不佳。化学清洗法虽然费用较低,且操作人员不直接接触污染物,但仅适用于砂壤等渗透系数大的土壤,而且引人的清洗剂易造成二次污染。
3.3化学还原法
化学还原法是利用还原剂如铁屑、硫酸亚铁或其他一些价格便宜、容易得到的化学还原剂将污染土壤/沉积物中的Cr(Ⅵ)还原成Cr(Ⅲ),形成难溶的化合物,从而降低铬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性和生物可利用性,包括原位和异位修复两种。常用的还原剂有硫酸亚铁(FeSO4)、多硫化钙CaS5、焦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Na2S04/NaHSO3)、石灰等。
可渗透反应栅技术(Permeablereactivebarrier,PRB)是一类原位修复污染土壤/沉积物及地下水的新型技术,其中,胶态FeO-PRB技术可以有效地修复铬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研究表明,在铬污染土壤地区的水流走向下方处挖井或横沟,然后注人胶态状零价铁粉形成FeO应栅,当Cr(Ⅵ)污染物顺着水流经过该反应栅时,Cr(Ⅵ)即被还原为沉淀态的Cr(Ⅲ)。在用PRB修复的重金属污染物中,以铬的研究最多,目前已有5个工程完成。
化学还原法成本较低,可实现工业化应用,但是当Cr(Ⅵ)存在于土壤/沉积物颗粒内部时,退难与还原剂接触并发生氧化颊原反应,因而要把这部分六价铬从土壤中浸出,就需要额外的超量还原剂来还原它。在这个过程中,还原剂有可能被冲走,也可能被其他物质氧化。另外,向土壤中添加的还原剂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因此,土壤颗粒内部的六价铬的去除是化学还原法的难点。
3.4有机物还原法
铬酸盐是多种有机合成的氧化剂,许多有机物如柠檬酸、酒石酸、草酸是常用的Cr(Ⅵ)还原剂。动物排泄物和动植物遗骸常年累积形成的腐植土、泥炭,含有大量具有强还原性的多种有机酸,它能将土壤中的Cr(Ⅵ)还原为Cr(Ⅲ),且部分有机物还能与Cr(Ⅲ)形成稳定的赘合物,从而促进Cr(Ⅵ)的快速还原。
3.5电动修复法
电动力学修复法是在铬污染土壤两端加上低压直流电场,在各种电动效应(电渗析、电迁移和电泳等)的作用下将铬迁移到阴极室(Cr3+)或阳极室(Cr6+),最终在电极区富集,然后再进行回收处理。目前已有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可用于修复处理重金属铬、铅、锌等以及酚、甲苯等有机物,但工程应用实例不多。电动修复法主要适用于低渗透性的土壤、大颗粒和小颗粒土壤介质、多相不均匀土壤介质。
3.6植物修复
植物修复是通过绿色植物来固定、吸收、转移、转化和降解有机物,使之转变为对环境无害的物质或者对污染物加以回收利用的一种技术。广义的植物修复是指利用植物来净化空气,或者利用植物及其根际圈微生物体系来净化污水和治理的污染土壤。狭义的植物修复是指利用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体系治理污染的土壤。植物稳定、植物提取和植物挥发是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三种主要类型。植物修复的运行成本较低,回收和处理富集重金属的植物比较容易,因此近年来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逐渐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3.7微生物修复
微生物修复Cr(Ⅵ)污染土壤主要有吸附和还原两种方式,但利用微生物吸附法去除土壤中Cr(Ⅵ)的研究较少。微生物还原法即利用土壤中的土著微生物或向污染土壤中补充经驯化的高效微生物,通过微生物还原反应,将Cr(Ⅵ)还原为Cr(Ⅲ),从而达到修复铬污染土壤的目的。微生物修复的优点是不需要输人多的能量,不引人有毒试剂,不会破坏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壤环境,而且可以使用没有生态风险的生物菌株,是一个很有潜力的技术。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土壤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原因复杂多样。因此,我们详细分析污染的来源,了解它的危害,不仅要采用多种修复方法对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防治,更要不断探索,从实践中找到新的修复方法,确保我们生活土地的环境状况。
参考文献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定义篇5
关键词:原位固定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中图分类号:X5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13-0031-02
原位固定修复工艺方法从成本和时间上能较好地满足治理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要求。原位固定就是通过往土壤中加入固定剂,调节和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其产生沉淀、吸附、离子交换、腐殖化和氧化-还原等一系列反应,降低其在土壤环境中的生物有效性和可迁移性,从而减少这些重金属元素对动植物的毒性。目前在土壤修复中常用的固定剂包括无机固定剂、有机固定剂和有机-无机复合固定剂。该方法的优点是成本低,对重金属的固定时间长,对于大面积的面源污染有很好的修复前景。然而,固定剂使用不当,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原位固定修复进行了研究。
一、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原位固定治理技术
(一)原位固定治理技术的提出
重金属原位固定修复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所制备的吸附剂最早来固定水体中不同重金属。后来,人们发现了重金属的毒性与其在土壤中的赋存形态有密切的相关性。一些基于降低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物质如沸石、水泥和石灰等被应用于固定土壤和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原位修复技术才逐渐被应用到土壤重金属的吸附固定中。20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固定物质,如人工合成的沸石、生物固体、污泥和磷酸盐衍生物等应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原位固定中。随着人们对土壤中重金属存在形态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了重金属的毒性与其在土壤中存在的各种形态密切相关,植物吸收重金属的量取决于土壤中有效态重金属含量,而不是土壤中重金属的全量。
原位固定技术是指通过往土壤中加入固定剂,调节和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其产生沉淀、吸附、离子交换、腐殖化和氧化-还原等一系列反应,降低其在土壤环境中的生物有效性和可迁移性,从而减少这些重金属元素对动植物的毒性。由于其成本低廉、操作方便、效果快速,使其在对污染土壤的治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对耕作土壤中的面源污染的治理。
(二)原位固定治理技术应用的主要限制因素
目前,原位修复技术在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其一,每个固定剂都有其适用的土壤,土壤的成土母质、粘粒含量、pH等理化性质直接影响固定剂的修复效果。环境条件的改变,特别是降水多少等,也会影响固定剂对重金属的固定作用。因此,每一种固定剂应用于实践,都要有科学的技术参数作支撑。其二,化学合成的有机-无机复合体应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不仅治理成本过高,且有相当的环境风险。有些固定剂在土壤中还会引起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对植被造成不良影响。为此,我们提出用天然的有机、无机材料制备出有机-无机复合体,杜绝二次污染,并发展与之相应的有机-无机复合体原位钝化技术。其三,虽然吸附剂能将重金属固定住,但金属离子依然还存留在土壤环境中,并可能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生物有效性也可能变化。所以,探寻将重金属从土壤中彻底取出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二、固定剂对土壤中重金属活性的影响
固定剂可分为有机、无机和有机-无机复合体三种类型。无机材料通过其对重金属的吸附、氧化还原、拮抗或沉淀作用,以降低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由于土壤化学性质和作物吸收关系复杂,这种效果具有地带性。有机物料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影响极其复杂,也有文章报道低分子有机物通过螯合作用活化土壤中重金属。有机-无机复合体对重金属的吸附、沉淀、凝聚、络合等能力大于单一的有机物或无机物。
(一)无机固定剂对土壤中重金属活性的影响
无机固定剂主要包括三种:(1)石灰、钢渣、高炉渣、粉煤灰等碱性物质,通过对重金属的吸附、氧化还原、拮抗或沉淀作用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2)羟基磷灰石、磷矿粉、磷酸氢钙等磷酸盐,可增加离子吸附和沉降,减少水溶态含量及生物毒性;(3)天然、天然改性或人工合成的沸石、膨润土等矿物亦可提高固定效果。
但采用无机固定剂进行土壤改良往往需要较大的施入量,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诱发新的环境问题。如磷灰石的大量施用会使土壤累积较多的磷,对周围水体造成潜在的威胁。在一些修复过程中由于土壤过度石灰化,会使土壤中重金属离子浓度长期升高并导致农作物减产。在土壤中添加沸石或沸石类似的硅酸盐物质,可导致土壤溶液中可溶性有机碳(DOC)升高,最后是土壤中镉和锌的淋溶性加大。
(二)有机固定剂对土壤中重金属活性的影响
有机固体废物按其来源不同可分为第一性生产废弃物(作物秸秆、枯枝落叶等)、第二性生产废弃物(畜禽粪便等)、工副业有机废料(农畜产品加工废弃物)和人类生活废弃物(城乡生活垃圾、人粪尿等)4类。它们具有的活性基团(如:COO-、-NH、=NH、=PO4、-S-、-O-等),很容易作为配位体与重金属元素Zn、Mn、Cu、Fe等络合或螯合,钝化土壤中的重金属。
有机材料因其对提高土壤肥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且取材方便、经济,因此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有机材料可能通过几种途径降低土壤重金属的有效性:提高土壤pH,增加土壤固相有机质对重金属的吸附;有机分解产物与重金属形成难溶性沉淀(如硫化物);水溶性有机物与重金属结合形成不易被植物吸收的形态等。
但有机物料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影响极其复杂,也有文章报道低分子有机物通过螯合作用活化土壤中重金属。有研究表明,有机物料在后茬作物中促进了重金属的生物积累和毒性。王新等认为有机肥料选择不当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还会有副作用。
(三)有机-无机复合固定剂对土壤中重金属活性的影响
有机-无机复合体包括城市固体废弃物、黄酸盐吸附剂、污水污泥、石灰化生物固体等,人工合成的大都是以天然粘土矿物和有机化学试剂合成有机-无机复合体。有机-无机复合体对重金属的吸附、沉淀、凝聚、络合等能力大于单一的有机物或无机物已被大量的研究所证实。
三、固定剂在治理重金属污染中的应用
(一)固定剂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固定剂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膨润土和沸石等固定剂及它们的改性产品能有效地治理含氮、磷、重金属离子废水及有机废水,为废水处理行业低成本、高效率的运转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途径。杭瑚等利用膨润土处理污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发现加入0.04%膨润土和0.006%的PAC可使低浓度污水中Pb2+脱除93.1%。还有研究发现,经过改性的有机膨润土对含50mg/L的Cr6+废水的去除率达到95%。
(二)固定剂在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应用
固定剂原位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因其易于实施性和成本低廉性,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当然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潜在风险。其改良效果也有很大程度的差异。无机和有机改良剂的修复效果不仅与重金属离子的种类有关,而且还受作物、土壤类型及环境因子的制约。
有机物质因其取材方便价格低廉,又对提高土壤肥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土壤重金属污染改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李剑超等指出,在盆栽试验中,猪粪和泥炭均降低了潮土中水溶性Cu的含量,却没有降低红壤中水溶性Cu的含量。
武玫玲等研究表明,土壤中重金属离子浓度较低时,Fe、Mn氧化物对重金属离子的专性吸附随pH增大而升高,但是不同重金属离子开始吸附的pH值和达到最高吸附量的pH明显不同。氧化物和有机质对于控制土壤溶液中Cu的浓度所起的作用,远较粘土矿物重要,当土壤中Cu浓度低时,主要与游离氧化铁和有机质结合,呈现紧结合态,而当Cu浓度高时,则又出现大量的松结合态,这部分Cu主要是与水云母、高岭石等粘土矿物结合。因此含游离氧化铁和有机质高的土壤对外来铜的缓冲能力相对较强。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在修复Cu污染的土壤方面,固定剂施用在含游离氧化铁和有机质低的土壤中会表现出更显著的修复效果。
四、结语
纵观国内外研究发现:(1)重金属污染土壤钝化修复技术的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无论是分别施用无机钝化剂、有机钝化剂,还是有机、无机钝化剂混合使用,都有成功的实例,但在不同的土壤类型、不同污染程度、不同重金属种类的研究结果各异;(2)钝化剂的需用量较大,尤其是无机钝化剂一般用量在5%左右时,钝化效果才较明显;(3)利用有机试剂和天然粘土矿物预制备的有机-无机复合体,能显著提高对重金属的吸附量,但多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应用于土壤污染修复,不仅成本过高,且可能诱发新的环境问题;(4)无论施用哪种钝化剂,最终被吸附钝化的重金属都留在土壤中,存在着潜在的环境风险。
参考文献
[1]高翔云,汤志云,李建和,王力.国内土壤环境污染现状与防治措施[J].环境保护,2006,(4).
[2]杨苏才,南忠仁,等.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与治理途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3).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定义篇6
关键词:土壤重金属;污染特点;治理策略
1引言
在环保领域对重金属污染的定义是能够使生物遭受显著毒性的金属,这些物质包括汞元素、铅元素、锌元素、钴元素、镍元素、钡元素等,有时候也包括锂元素与铝元素等等。一项来自研究机构的调查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全球汞排放量达每年1.5万吨,铅排放量达每年500万吨,这些元素进入农田和城市,为所经地区的土壤带来严重的重金属污染,这些污染一方面能够影响地下水和农作物的品质,另一方面也通过食物链对当地居民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当前,如何进行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分析、评估、预防和治理,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本文首先从土壤重金属的主要来源和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两个方面分析了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差异以及污染整体的形态特征,最后深入论述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预防以及修复策略。本文的成果对于环境保护和土地利用均有着比较好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分析
2.1重金属来源分析
(1)交通运输
我国正在进行着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各类交通工具的数量近年来一直呈现出大幅攀升的态势,因此其排放的废气也逐年增加,导致土壤里重金属元素逐步累积,形成污染。以汽车为例,污染源包括尾气排放、汽油燃烧、轮胎磨损等,会逐渐排放出铅、汞、铜、锌等重金属元素,一方面对大气质量造成破坏,另一方面也导致土壤重金属超标。
(2)工业和矿产业
工业生产会排放出重金属元素,以烟尘或者废气废水的形式进入大气与土壤,而大气中的重金属则会逐渐沉降入土。工业生产中的废渣是更加主要的重金属污染来源,比如金属冶炼企业、电解铝企业、电镀企业等,在其日常生产排放的废渣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元素,如果在不经处理的情况下随意露天堆放,或者直接倾倒进土壤中,会为土壤带来极大的污染。
(3)燃煤释放
煤的燃烧会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污染物质,并逐渐沉降入土壤中。我国的燃煤企业,包括火力发电厂和钢铁企业等,会排放大量的汞金属,其中约三分之一的汞元素最终进入土壤。一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汞元素的排放有其严重,这些污染能够为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带来致命的影响。
(4)居民垃圾
居民如果将大量垃圾不加分类地堆放在户外,由于垃圾中存在不少未经处理的废弃物,例如电池等,将会使其中的重金属逐步渗透和扩散至周围的环境中,逐步导致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3土壤重金属的污染治理策略
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的治理,可以从预防和修复两方面进行着手。
3.1重金属污染预防策略
控制污染,应从源头做起。因此在农村地区,应注重灌溉用水的质量,谨慎使用污水灌溉。在农田使用杀虫剂和肥料时也应合理用量,并且坚决杜绝汞含量超标的农药,也应禁止使用含镉化肥等对环境带来危害的农药和杀虫剂。对于城市地区的工业企业,则应严格控制对三废的排放。而居民区则应对废弃垃圾进行再回收利用或者分类处理。对于日益增多的交通工具,则应改善燃油质量、并积极鼓励以新型环保燃料代替传统燃油,从而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此外还应以完善的法规控制重金属排放。土壤污染已经被国际相关领域视为化学炸弹,是一个极其严峻而棘手的问题。只有通过立法的方式才能使污染的防范和治理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而我国的环保法治进程目前尚需加速。举例来讲,当前有不少养殖户所购买的饲料里往往含有铜、铅等重金属,而禽类和畜类一旦食用并排出体外,便会对土壤形成污染,而我国当前并未将重金属列在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里,形成管理的漏洞。因此,亟需制定切合我国实际的法律法规进行重金属污染的防范。
3.2重金属污染治理策略
随着国际上对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重视以及研究成果的和应用,在重金属污染治理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策略,下面分别进行简述:
3.2.1基于物理法的重金属污染治理
物理法治理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热解吸法,这种方法以加热来把一些具有较强会发特性的重金属进行解吸和收集,再妥善处理或者合理利用。以汞元素为例,美国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基于热解析法的汞元素回收,并在现场治理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使用此项处理方法的地域已经在汞含量方面达标。
二是电化法,这种方法以电解原理进行污染土壤的处理。在受到污染的土壤里设置石磨电极,并以1~5毫安的电流进行激励,从而在阴极收集到金属阳离子,并进行处理或者再利用。这种方法对于铅元素和二甲苯等物质的处理效果比较好。
三是洗土法,这种方法通过试剂与土壤里所含有的重金属物质发生反应,并最终生成可溶于水的金属离子,通过对提取液进行处理,得到重金属,再进行处理或者回收利用。这种方法非常适合于对铜金属、镍金属、铅金属和铂金属的回收处理。
四是玻璃化法,这种方法以电极对受到污染的土壤进行加热,从而使之进入熔化状态,在其最后冷却时,便会变成玻璃状态。这种方法尚在实验中,其成本较高,目前尚未得到的面积推广。
3.2.2基于化学法的重金属污染治理
这种方法在受到污染的土壤中按比例注入一定的化学试剂,从而改良土壤本身的性质,达到减轻重金属活性的作用,可以降低作物对土壤里重金属的富集效应。化学法治理主要指的是土壤添加物法,把一定充分的有机物料或者改良剂加入受污染的土壤之中,能够通过化学作用而使重金属离子沉淀,再对其进行收集,从而减轻污染;还可以通过化学试剂中的酸性物质与重金属元素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物质,从而使土壤污染得到减轻。这种方法适用于镍离子、锌离子等重金属物质的治理。
3.2.3基于生态工程的重金属污染治理
这种方法可以是在已经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之上加厚一层正常土壤,或者把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全部挖除,也可以通过灌溉的方式,逐渐使受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物质渐渐迁移到地层深处等,也能对土壤污染起到一定的作用。
3.2.4基于生物的重金属污染治理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植物或者微生物等来修复土壤质量。某些植物的根系可以吸收被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例如蜈蚣草被证实可以有效降低土壤中砷的含量;微生物则可以通过细胞转化作用使被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沉淀或者氧化,从而使其对土壤的影响显著降低。
4结束语
在世界各地,尤其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均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重金属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当前,学界和环保组织对重金属的污染一般聚焦于污染程度的定性描述和分析。事实上怎样才能实现对重金属污染源进行量化分析,同样对治理逐渐严重的土壤污染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量化分析将是重金属污染研究的发展方向。当前,我国尚未构建完善的城市和农村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监控网络,因此并不能及时准确地检测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也难以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提供必要的依据。只有制定出严格而适用的土壤重金属评价标准,才能有利于土壤的保护,从而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晓宁.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3(09)
[2]郭翠花,黄淑萍,原洪波,等.太原市地表土中五种重金属元素的污染检测及评价[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8(2):222-226.
[3]史贵涛,陈振楼,李海雯,王利,许世远.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现状与趋势[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2,18(6):9-12.
[4]凌辉,谢水波,唐振平,刘岳林,周帅.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及其在几类典型土壤修复中的应用[J].四川环境.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