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医学检验的优势范例(3篇)

时间:

医学检验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医学检验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5-0065-01

医学检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其目的就是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紧缺人才,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本基地坚持“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开放共享、先进示范”的办学思路,规范化管理,真实再现医院检验科工作场景,培养岗位工作需要的操作技能。依托本基地实训项目齐全、仪器设备先进的有利条件,使实训基地不仅为教学提供了全面保障,还为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基地建设的基础

1.医学检验实训中心现有基础设施与仪器设备

校医学检验专业实训室承担着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科研和技术开发与推广等功能。实验室环境优雅、实验设施齐备、先进。主要仪器设备有:三分类血液细胞分析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血凝仪、酶标仪、电泳仪、分光光度计、尿液分析仪、显微镜、高压蒸汽锅、电热恒温水浴箱、电解质分析仪、火焰光度计、洗板机等各种中小型设备,有各种寄生虫、血片、骨髓片标本共计120多种、2500余份。

2.实践教学

本中心积极承担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临床检验基础、微生物学检验、生物化学检验、寄生虫学检验、免疫学检验、血液学检验共六门专业课的实验教学任务,可以开展三大常规、细胞形态检查、微生物培养鉴定、寄生虫形态观察、ELISA法检测抗原抗体、凝血四项测定、尿液十一项分析等实验。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强化技能培训,在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习前实训中心还承担着实践技能培训及操作大赛,重点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和形态观察。通过培训学生普遍反映良好,为实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师资队伍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学队伍是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队伍,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人数10人,兼职教师4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6人,中级职称5人,助教职称3人。在教师队伍中学历结构为研究生4人、本科10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较高,达到100%,特别是部分教师有在医院从事技术工作经历,这给实践教学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建设方案

1.医学检验专业实训室建设方案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充分体现训练中心在实践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本着“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原则,医学检验技术实训中心规划为五个实训室,分别为临床检验实训室、微生物检验实训室、生化与免疫检验实训室、多媒体一体化骨髓细胞室、仪器分析实训室。高度仿真医院检验科的规划,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体验到医院的氛围,将来实习时能快速地适应实习医院的环境。

2.改革实践教学大纲、计划,建立独具特色的实践课程体系的方案

第一,在检验专业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对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论证,提出完成专业培养目标所需的知识和实践技能结构的要求。

第二,根据实践技能结构要求,设置实训项目。

三实验教师的培养建设与管理方案

第一,积极邀请本市三级医院检验科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师,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改善师资的结构,利用他们熟练规范的专业技术以及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来不断地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

第二,公开招聘优秀大学毕业生,并通过一定的岗前实践培训,充实教师队伍。

第三,利用教师课余时间和假期,组织教师深入临床一线,参加临床实践,能让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提高专业技能;鼓励教师参加本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努力获得资格证书,实行持证上岗,使专业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实践教学管理方案

1.岗位职责制度

制定《实训室主任工作职责》《实验教师工作职责》等岗位工作职责,使实践性教学相应工作岗位的职责明确。

2.实践教学场所使用制度

制定《实训室守则》《实训室规章制度》等制度,使实践教学场所保持整洁、有序开放。

3.仪器、设备使用登记制度

制定大型、精密仪器、设备操作规程,贵重仪器、设备使用登记制度、保养维护计划,以保证仪器、设备的使用率。

总之,我校实训基地建设仿真检验科布局,使学生较早感受到医学氛围,为临床实习打下较好基础。多举措提高实验教师教学水平,规范实验室管理,提高仪器设备实验率,使实训室不仅具有教学功能,还可以用于社会员工的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使之达到教学资源利用最大化。

参考文献

医学检验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内科临床;优势;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573-02

1中西医结合在内科治疗中的发展

1.1历史发展

①起始阶段(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响应的号召,既要继承传统中医,又要学习西医并以之发展中医。1955年成立了中国中医研究院,1958年第一批高级中西结合医生进入社会。该阶段的临床特点是:以西医的明确诊断结果为基本,进一步开展中医辨证,通过查找辨证与治疗的规律来提高治疗效果。②缓慢发展阶段(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末)。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总体缓慢,但是出现了一些专门针对某一类病症的医学研究,如一系列单方、复方疗效药的研发,虽然研究较为局限,但可以说是对中西结合的纵深研究。③快速发展阶段(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该阶段的基本特点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病症的范围更广、更深入,对表现为临床实践与实验相结合,在内科方面几乎涵盖了所有疾病,诸如冠心病、肠胃炎等疾病研究和治疗方面成果显著。

1.2当展趋势

现代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已经变化为纵深发展趋势,更被世界越来越多的医学工作者所认可,主要表现为:①我国不断加深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积累越来越多的经验和理论基础,未来发展态势良好。②随着更多的国外医学人士的认可和加入,中西医结合必将形成一个新的医学分支,并构建其特有的知识理论网络,最终趋于完善的医学体系。③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深化,还将有更多的中医药品实现西化制作,例如针剂、口服药剂等,用途也将从治疗向保健辐射。

2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疾病的优势

传统中医和西医在多数人观念中表现为:“中医治本、西医治标”“中医内治、西医外治”等,这种观点并不是空穴来风,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西医在治疗某些疾病时各自具备的优势和劣势。但总体来讲,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其目的都是通过医疗手段为病患排除疾病,保障病人的身体健康。因此,中西医的结合实际上就是两者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最终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

2.1疾病检查优势

中医主要检查手段主要是诊法合参,即望、闻、问、切分别进行,并将诊断结果结合起来,获得下一步的治疗所需资料,该方法在判定时具有客观片面性,但缺乏缺乏对病患身体内部具体情况的细致了解。西医通过声光科学技术,包括CT、核磁共振、超声波检测等将病人体内的情况直观地展现出来,而血、尿常规的检测能够直接反应人体病变时身体机理的异常。中西医的结合,可以说是及病患内外表现为一体,能够对其病情进行综合判定,更加准确全面地检查出病情、病因,有利于对症下药。

2.2疾病治疗优势

中医用药一般气味浓厚、味道苦涩,并且伴有一定的毒性,病人在服用时常常产生排斥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治疗效果,但是在某些特定疾病方面(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经过中药治疗之后,能够实现根治。西医用药常以针剂、口服等形式出现,一般见效较快,例如治疗急性肠炎、胃炎、胆囊炎等方面效果良好。中西医结合在治疗时的运用,可以针对不同的疾病开展不同的治疗手段,并且中医辨证对于治疗过程还有很高的保障效果,可以见中西医结合治疗集中了两种医学手段的优势,更快更准确地剪除患者的痛苦。

3如何提高中西医结合治疗效率

3.1强化中医工作队伍的专业能力

作为一个中医专业人员,如果对中医的专业性技能都不能做到高水准,那更勿用谈中医结合了。因此,中医工作队伍中的人员必须先做到将中医特色贯穿治疗过程,同时不断学习中医有关医药、医疗文化知识,注重学习中医医疗理论。医院相关领导要制定中医知识学习计划与目标,定期开展学习汇报讲座,让中医工作队伍中的人员具备充分的理论基础。还要做好老中医专家经验继承的工作,让后进中医人员在提高理论基础的同时吸收医院在以往治疗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同时,还要将中医人员多参与临床治疗,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中积累经验并找到新的工作方法。

3.2坚持中医治疗特色

现在的医院行业是西医一支独秀的局面,真正用到中医医学、中草药的情况少之又少。为了保证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效率,就必须先强化中医治疗的特色。首先要通过制定相关规定来提高中草药在治疗过程中的使用比重,保证中医人员对中草药的应用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对中医治疗多样性进行充分的展现,利用中医治疗中的非药物疗法,如针灸、穴位贴敷、中医热磁疗和耳穴压豆等,以此来保证治疗过程中的中医特色。

3.3加强对中医特色的优势的宣传

定期举行有关中医治疗的健康讲座,并利用宣传栏等可以用资源,对中医药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进行大力宣传,使广大群众对中医特色有理性的了解,增加群众对中医药治疗的支持。与此同时还要做好中医药的对口支援工作,组织中医人员定期或是不定期的进社区举办义诊,帮助提高社区医务人员的中医治疗水准。

3.4鼓励医疗人员对中西医药理知识进行融合

医院要制定内部学习制度,加强对医疗人员的培训,鼓励中医人员学习西医文化,西医人员学习中医文化,大力培养中西医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将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从形式上的工作转移到医疗人员的实际技能上。同时医院还要建立中西结合特色的评价制度,建立相应的奖惩措施,切实有效地提高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效果。

3.5提高医疗人员工作素质

全面加强医疗人员的医疗技能和服务观念的培训,保证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治疗效果。全面建设医疗员工挂牌上岗制度,建设对外评价机制,设立相应奖惩制度,全面提高医疗人员的工作素质,保证治疗过程的品质,使患者对医院和中西结合的特色有广泛好评。

4总结

医疗事业是每一个国家的基础,直接关系着国民身体素质问题。中、西医体系作为我国和西方医疗的精粹,固然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短板。实现中西医的结合,能够消弭这种技术和学术上的短板,实现两种医学的优势互补。

医学检验的优势范文篇3

关键词: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培养方案教学改革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于20世纪80年代相继开设医学检验5年制本科专业,发展至今已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随着形势的发展,国家教育部将医学检验专业(101001)纳入新成立的一级学科医学技术类(1010)之下,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因此,对于原来以培养5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来说,如何使医学检验专业教学适应新的形势,重构医学检验专业四年制本科培养方案,是摆在医学检验专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结合本校于2013年开设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专业的改革,回顾对重构四年制本科培养方案的体会与思考。

一、明确四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

四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检验技师,直接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特点是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科研潜能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

二、课程体系设置

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构建课程体系是特色专业方向培养的核心,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1]。目前我国医学检验教育仍沿用传统的医学三阶段论,即医学基础课、专业课、临床实习按顺序、分阶段进行,其优点是以学科为中心,循序渐进地教学,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2]。这种课程体系在过去二十多年的医学检验教育中发挥了令人瞩目的巨大作用,为我国的现代化医疗事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医学检验人才,并且在未来的医学检验教育中还会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育学制短、任务重,要在课程设置上既注重完整的知识传授,又培养学生岗位基本能力,需要在强调学科系统性的同时,避免教学内容的相互重叠。必修课程学时过多,让学生能够有时间了解检验相关学科的知识,培养综合能力,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协调发展,适应临床第一线对技术人才的实际需求。本校的四年制课程设置如下:

1.注重人文教育,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论、邓论、概论,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卫生法学等。

2.公共基础课为专业学习打基础,主要开设课程有:大学英语,体育,高等数学,计算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医用物理学等。

3.大类基础医学课,为专业学习打下医学基础,主要开设课程有:正常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统计学,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心理学,内科学,外科学总论等。基因检测在临床应用中不断深入,开设基因诊断学和医学伦理学课程。

4.根据检验专业特点,开设专业教学课程,包括:血液学检验,临床生化检验,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免疫学检验,检验仪器分析,临床检验学,寄生虫及检验,检验专业英语,输血与输血技术,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等覆盖医学检验各个方向的专业课程。

三、加强临床实习,增强实践技能

根据医院检验技师岗位的要求,现在医院检验科从业人员中绝大多数是检验技师系列,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归于医学技术类就是适应这一实际需求。加强临床实习,有助于培养动手能力强的、适应新的医学检验发展形势的人才。具体分阶段进行:

1.在第二学年安排临床见习,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可以以各医院检验科及试剂、检验仪器生产企业为依托,时间2周左右。在第三学年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引入CBL教学,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好常见的检验指标,使学生应用基础理论知识初步接触临床,对临床有一定的感性知识,了解医学检验内涵及发展。

2.强化临床实习前的岗前培训,安排在进入临床毕业实习前进行。针对专业实习要求、医学检验综合技能培训等项目进行。树立学生正确的职业态度,有助于提高临床实习质量。

3.临床实习强化检验的综合技能。在第4学年进入临床实习,时间52周。其中10周设置为临床内科实习,使学生对临床对检验的需求有初步的感性认识;32周检验专业的轮转实习,在此期间加大力度训练检验的操作技能,结合临床资料分析检验结果及掌握其临床应用的能力。10周设置为毕业论文撰写,在临床实习开始,针对每位学生安排一对一的实习指导老师,在进入专业实习时即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专业实践课题设计,提交开题报告,由实习单位组织专家对课题进行评估。让学生经历从选题方向、查阅文献、确定方案、着手实验、反复验证,再到论文的写作与修改一系列过程,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严格专业出科和毕业综合考核。各专业出科考试安排在某个专业轮转结束时,如该生轮转完生化检验,则在出科前进行考核,考核结果记录入实习综合考评表。实习结束返校后进行毕业综合考核,毕业考核主要为论文答辩,成立答辩委员会,专家根据论文实际工作,提出一些问题和建设性建议,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论文设计,为以后进入工作岗位培养基本的科研思维并巩固医学检验专业技能。

四、结语

检验医学是现代精密的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医学知识的有机融合,是医学领域中发展较迅速的学科之一,其外延已经扩展到与人类健康有关的检验、试剂研发、仪器设备制造和产品营销等[3]。

对于新形势下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培养,尤其原来以培养5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来说,必须进行高效的课程体系整合并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优化实验教学,强化训练学生的临床检验基本操作技能,借鉴较早开办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教学院校的先进经验,培养创新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4],为全面推进医学检验四年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学科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候振江,李红岩,李吉勇.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J].检验医学教育,2008,15(2):4-7.

[2]陈敏,胡建达,林孟戈,等.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初探[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6,7(2):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