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防止骨质疏松的最好方法范例(3篇)

时间:

防止骨质疏松的最好方法范文

其实早在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明确提出骨质疏松治疗的三大原则:补钙、饮食调节和运动疗法。长期、规律的运动可以有效地减缓骨质流失。研究发现,运动员比同年龄、同性别的非运动员的骨密度明显地高,运动疗法作为非药物治疗的辅助手段,它疗效可靠、副作用小、易于开展,正日益受到医生的推崇。

大家都知道运动可以提高人体的心肺功能,增强体质,但对于运动可以辅助治疗骨质疏松的机理可能不太了解。研究认为,运动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达到防治骨质疏松的目的。第一,运动可使骨内血流量增加,带去营养,带走代谢产物,增加血钙向骨内的输送,使骨细胞活性升高,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内钙溶解,防止骨质疏松。第二,运动通过肌肉的活动对骨产生应力,骨骼应力增加使骨产生负压电位,使之容易结合阳性钙离子,促进骨细胞增生分化。第三,运动能促进性激素分泌(包括雌激素和睾酮),从而增加骨骼对钙的利用,增加骨钙含量。第四,经常在户外运动,可接受充足阳光,使体内维生素D浓度增高,改善胃肠功能及钙磷代谢,从而促进体内钙吸收。第五,运动可增加肌强度、协调性和平衡性,增强机体的灵活性、稳定性,减少跌倒,从而减少骨折等的危险。

既然运动可以防治骨质疏松,那么通过哪些运动可以使中老年朋友减缓骨质疏松的发生呢?首先,大量研究发现,应进行对骨骼有负重作用的抗重力或抗阻力性运动,才有利于骨的形成及防治骨质疏松,比如举重、赛跑和游泳对增加骨密度的效果依次减弱。其次,对于中老年朋友。运动要适度。运动量以老年人能适应为宜(参考运动后的适宜心率=170-年龄),且以运动后轻度疲劳为限。运动要做到循序渐进、逐步加强、坚持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原则。

下面推荐几种能预防骨质疏松,比较适合中老年朋友的运动方式。

保持正确姿势的训练良好的姿势对预防骨骼变型非常重要,俗话说:坐如钟,站如松。在坐,立或卧位时,应有意识地保持正确的姿势,可有效地防止骨质疏松所致的脊柱变形。因此,骨质疏松患者应进行适当的训练,立位时应伸直腰背,收缩腹肌和臀肌,增加腹压,吸气时扩胸直背;坐时直背靠椅;卧位时应平仰、低枕,尽量使背部伸直,坚持睡硬板床。

平衡能力训练90%的髋骨骨折均与跌倒有关,老人跌倒主要是由于平衡功能减弱。适当的平衡训练能显著改善身体动、静态平衡能力,减少骨质疏松患者摔跤骨折机会。建议每天进行一次平衡能力训练,包括总共30分钟的甩手走,侧方走、“一”字形行走、用脚尖行走、用脚跟行走、单腿站及用脚尖站立。另外,在有氧锻炼中,太极拳及太极推手已被证明在减少跌倒方面是很有效的平衡训练方法,能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减少跌倒损伤的机会,特别适合中老年人。

跳跃运动由于抗重力的运动能最有效地提高骨密度,故跳跃运动是预防骨质疏松的最佳方法。科学家对绝经前后的妇女进行观察研究,发现每天进行上下跳跃的女性,坚持一年后骨密度均有所增加,这是由于抗重力的跳跃运动既可激发骨质的形成,又可加速全身的血液循环。跳跃运动的方法简单,场地、时间不限,根据个人的承受能力反复上下跳动即可。原地单脚左右轮流跳、双脚跳或选择跳绳都行。建议每天坚持跳3次,分为早、中,晚进行,每次20~30下。

防止骨质疏松的最好方法范文篇2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治疗护理

2007年10月~2008年8月,我们先后收治了30例骨质疏松症,采用密钙息加福善美配合加强性护理治疗收到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30例中男性28例、女性2例;年龄56~89岁,平均年龄75岁。轻度8例,中、重度22例,均符合《老年骨质疏松症临床诊断标准》,采用骨密度仪检查发现,其中绝经期后I型2例、药物性3例、营养性原因1例,肿瘤性5例、老年型(II型)19例,除外特发性和废用性原因。其临床表现为:全身乏力;骨全身痛,以脊柱与骨盆及骨折处为主,当改变体位或上、下楼梯时更甚;身材变矮;易骨折。X线可见弥漫性的骨质吸收,椎体密度减低,血钙增高,尿钙增多等,亦可无典型临床症状。

2治疗及护理

2.1密钙息(鲑鱼降钙素注射液)50U皮下或肌肉注射,20次为1个疗程,第1周每日1次,第2周隔日1次,第3周隔2日1次,如此类推,直至20次。福善美(阿仑膦酸钠)70mg口服,每周1次,3个月1疗程。

2.2为防止治疗过程中发生的过敏反应,注射密钙息前应先做皮试。通常耐受性较好,老年患者应适量减量。福善美口服时,应空腹,服后半小时内不能平卧,防止发生食道烧伤。注意服药时间应与其它药物错开。

2.3预防发生骨折,尤其是病理性骨折(包括转移性肿瘤所致骨折),而预防骨折的重要环节就是加强骨骼的锻炼,增加骨密度,改变骨小梁的疏松结构,锻炼方法首先要加强对病人的锻炼观教育,改变因为有疏松而不敢锻炼的错误观点。我们每周安排一次骨质疏松教育讲座,具体讲解有关锻炼方法(包括负重锻炼、锻炼时间、锻炼力度、注意事项)等。体育运动能推迟骨骼老化,太极拳、体操、步行与站立等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也有很大意义。如果每日累计2~3小时的站立与步行可防止骨脱钙引起的尿钙流失,腹背和四肢适当的负重可使肌肉保持适当的张力,对抑制骨质疏松有良好的作用,对防治绝经后妇女的骨质流失亦有良效。所以多参体育活动,只要不超负荷,对人体都是有益的。应当注意的是,老年骨质疏松症伴发骨折患者,在康复治疗中应适时适量,避免剧烈运动及硬性体位变动,预防再发骨折[1]。

2.4做好心理护理,由于骨质疏松病程较长,患者容易有消极心理,往往出现焦急、悲观情绪。特别是伴发骨折的老年患者,更要注意其特殊性。老年疾病的特点是多病性、不典型、发病快、病程长,易有意识障碍,高龄患者不论何种疾病,都容易发生意识障碍。容易引起电解质紊乱,容易发生全身衰竭,容易发生后遗症和并发症[2]。因此心理护理在治疗中起特别重要作用。护士应理解尊重他们,做到关心,耐心、细心,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认真倾听了解患者的感受,让老年患者了解乐观稳定的情绪能维持患者机体内环境的稳定[3]。要争取社会与家庭支持,给予个性教育,与患者交心,取得患者信任,消除患者心理压力,不仅有助于减轻症状,提高疗效,而且还可巩固疗效,促进康复。

2.5合理饮食,多食富含蛋白质及钙、磷等的食物。如牛奶、鸡蛋、鱼、肉、绿色蔬菜、豆类及豆制品、海产植物、贝类等,应尽量荤素结合,切不可偏食。另外,各种维生素的摄入也很重要。

2.6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心境乐观、畅达、不嗜烟酒。抽烟增加血液酸度,使骨质溶解;过多过频地饮酒可增加钙质从尿中丢失,因而戒烟戒酒是预防骨质疏松的关键。

2.7通常用按摩、针刺等传统方法,还可以用骨质疏松治疗仪理疗,每天1次,每次半小时,10次1个疗程。另外我们还加强院外随访,对骨折的高危出院病人定期要求复检骨密度,强化院外锻炼和及时药物处理。

3疗效评价

以上药物治疗并加强护理以三个月为临床观察期,骨骼自发性疼痛减轻,乏力感缓解,自发性骨折减少,血钙下降,尿钙基本正常。30例中:疼痛缓解或消失共25例、其中疼痛完全消失10例、自发性骨折仅1例,病理性骨折3例,院外随访半年发生2例。

4体会

骨质疏松症是近年发病率较高的一组内分泌疾病,它是由多种病因造成的进行性的骨质吸收大于沉积,骨的转换出现异常。最常见的老年型,是由于人体内的性激素(雌激素和雄激素)水平下降所致,女性在绝经后易发生。某些药物如“肾上腺皮质激素”长期使用也可导致发生。恶性肿瘤晚期发生骨转移时,往往继发骨质疏松。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维生素D中毒以及变应性骨炎时也常有发生。而一旦出现骨骼的疼痛则标志病情已经发展到较严重的程度,许多临床患者在不经意间还出现自发性骨折。而所有的临床症状中最典型常见的还是疼痛,其特点是局部或全身性的自发性疼痛,可以缓解,但发生率相当高。最严重的就是出现自发性的骨折,这些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在肿瘤患者看来无疑是加剧病痛的折磨。而没有出现疼痛的患者仅仅表现为乏力时,往往没有引起患者的注意或易误诊为其它疾病耽误了临床治疗的最佳时期。目前在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上,还没有统一的最优方案,许多治疗处于临床实验性阶段。我们采用“密钙息配合福善美及加强护理”治疗方案在缓解临床症状,减少自发性骨折方面收到了较好效果,建议推广应用。密钙息是合成性的鲑鱼降钙素,比普通降钙素作用时间更长,能使异常的骨转化趋于正常,减少骨吸收,并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在止痛方面尤其有效;福善美(阿仑磷酸钠)在细胞水平对骨吸收部位特别是破骨细胞作用的部位有亲嗜性,能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从而使骨量增加,减少骨折的发生。二者配搭和加强性护理方案一方面减少了临床出现的疼痛症状,同时又有效阻止了骨折(包括病理性和自发性)的发生。我们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单一药物治疗和药物配合加强性护理对比,后者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病理性和自发性骨折发生率大大减少,这说明加强性护理在预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通过这些措施,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密钙息有二种剂型,鼻喷型对院外患者较适用,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这种方案治疗时,要掌握药物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密钙息加福善美配合加强性护理治疗方案治疗时间不能太短,通常是三个月1个疗程,最好使用半年疗程,效果更好,排除价格费用高外,建议终身使用。

参考文献

[1]FordlyceMJ,lingRS.AVenousfootpwmpreclusethrombosisaftertotalhipreplacement[J].JBoneJointSurgBr,1992,74~45.

防止骨质疏松的最好方法范文

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退化性疾病,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的风险增加。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的妇女和70岁以上的男性。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但早期患者常无明显的症状,往往在骨折发生后经X线或骨密度检查才发现已有骨质疏松。这种悄悄来临的特质,使得骨质疏松被冠以隐形杀手之名。

骨质疏松症有很多表现,其中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最常见、最典型。

腰背疼痛

骨质疏松症引起的疼痛,可表现为腰背疼痛或周身骨骼疼痛,以腰背痛最常见,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都有困难。

在我国,由骨质疏松症引起的腰背痛占患病率的67%,有些病人还伴有四肢麻木、全身无力或神经放射状灼痛等。脊柱是全身重力的支柱,它本身的活动为背伸、前屈和旋转,在日常生活中多是伸屈活动。因此,腰背部伸屈活动的肌肉很容易疲劳,尤以背部伸肌更容易疲劳。正常人能很快自行调节,休息时肌肉完全得到放松,血流量与代谢恢复正常,很快能从疲劳中恢复过来。但骨质疏松症患者则不同,脊柱的承重能力逐渐下降,使静止休息时背部肌肉仍在收缩活动,持续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出现腰背部疼痛。

初起时腰背部疼痛只在活动时出现,稍微休息即可缓解。随着时间的推移,骨质疏松程度加重,出现持续的腰背部疼痛,有时还伴有多处骨关节痛、软组织抽搐痛或神经放射性痛。如果长时间保持某一姿势不变(如久站、久坐等),可使疼痛加重。在用力或持重物时可诱发疼痛加重。

脊柱变形

驼背畸形最常见。骨质疏松严重者可发生身高缩短、驼背、脊柱畸形和伸展受限。胸椎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胸廓畸形,影响心肺功能,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腰椎骨折可能会改变腹部解剖结构,导致便秘、腹痛、腹胀、食欲减退等。

人体的脊柱椎体是松质骨,很容易因骨质疏松而改变形态。骨质疏松患者的钙大量丢失,骨小梁萎缩,骨量减少,导致骨结构松散,骨强度减弱,使脊柱的承重能力减退。这时即使承受本身体重的重力,也可使椎体逐渐变形。若椎体前部分压缩,即呈楔形变。多个椎体楔形变后,脊柱随之前倾,腰椎生理前凸消失,出现了驼背畸形。

因年龄增加和活动量减少等因素,身体各组织、器官会出现退行性变。椎体间软组织的退行性变使椎体间隙变窄,因骨质疏松引起骨结构松散,强度减弱,原有呈立柱状的椎体(高度约2厘米)受压变扁,每个椎体可减少1~3毫米。人体24节椎体的压缩变扁和椎间隙变窄,可使身高缩短几厘米(平均3~6厘米)。由此不难理解人们常说的“人老了,变矮了”。

随着骨质疏松程度的加重,驼背曲度的加大,增加了下肢各关节的负重,出现多个关节疼痛,尤其是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紧张、痉挛,膝关节不能完全伸展,疼痛更加严重。

防治方法

防治骨质疏松的目标是避免初次骨折和再次骨折。即当骨密度降低但无骨折时要进行干预,防止发生第一次骨折;第一次骨折后要预防再次骨折。预防和治疗方法包括三个部分,也可称“三阶梯”,即基础措施、药物干预和运动治疗。

1基础措施:降低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骨质疏松防治的基础措施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和给予骨健康基本补充剂。骨质疏松的可控危险因素包括缺乏锻炼,应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性腺功能低下,吸烟,过量饮酒或饮咖啡,低体重,钙摄入不足,维生素D缺乏(光照或摄入少),饮食中营养失衡,蛋白质摄入过高或过低。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均衡膳食,避免烟酒,慎用药物,体育锻炼,加强保护,防止跌倒,可以把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降至最低。

钙和骨代谢可受饮食习惯和食物影响。钙摄取不足的原因是牛奶、酸奶、奶酪等乳制品摄取不足。大豆制品、蔬菜、水果、海藻等物质对骨质疏松症、更年期综合征具有预防效果。牛奶、乳制品、豆腐和黄绿色蔬菜每日不可缺少,鱼类和贝壳类海产品也尽量摄入,保证每日800毫克以上的钙摄入。在此基础上,注意保持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的平衡。

骨健康基本补充剂主要包括钙剂和维生素D。其中钙剂可减缓骨丢失,改善骨矿化,推荐每日摄入800~1000毫克。我国老年人每天从饮食中得到的钙约为400毫克,应补充500~600毫克,但要避免超大剂量补充钙剂。目前,市场上各种钙剂含有的元素钙量不同,应选择含量高的钙制剂。

能在胃肠道自然溶解(不需胃酸条件)的钙,包括牛奶中的钙和枸橼酸钙,适合老年人等胃酸低的人群。枸橼酸钙可在胃排空时服用。碳酸钙需胃酸条件溶解,限制老年人等胃酸低者服用,最好餐中服用,胃酸和食物中的酸可助其溶解。

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吸收,降低骨折风险,成人推荐剂量5毫克/天,老年人推荐剂量10~20毫克/天。补充维生素D时应定期监测血钙和尿钙。

2药物干预:“三药联用”效果好

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需考虑药物治疗。

(1)确诊的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T值≤-2.5),无论是否有过骨折。

(2)骨量低下患者(骨密度T值为-2.5~-1.0),并存在一项以上骨质疏松危险因素,无论是否有过骨折。

(3)无骨密度测定条件时,若已发生过脆性骨折,也需考虑药物治疗。

骨质疏松症治疗常用药物有三类,抑制骨吸收的药物包括降钙素、双膦酸盐、雌激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等,促进骨形成的药物有钙制剂、维生素D、甲状旁腺激素等,其他药物有锶盐、维生素K、植物雌激素、中药等。

目前,公认的药物联合是钙、维生素D,再加一种骨吸收抑制剂的“三药联用”,称为“海陆空”联合。这种联用可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的危险性,但副作用并未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