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文化总结范例(3篇)
家乡文化总结范文篇1
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乡党委、政府始终把全乡环境建设作为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任务来抓,我们紧紧围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始终坚持环境塑造人这一宗旨,不断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从而提升了民气,塑造了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受到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2004年,被评为沈阳市文明乡镇、沈阳市环境优美乡镇等称号。所有成绩的取得,是省市县给予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同县直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关心分不开的。
2004年,全乡社会总产值实现7.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由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全乡建成区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下面,就我乡创建“辽宁省环境优美乡镇”的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明确思路,加强领导,把创建环境优美乡镇作为全乡的重要工作来抓
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改善生活质量和提高全乡载体综合功能的需求不断扩大,强力拉动着全乡建设的发展。自开展“创建”活动以来,乡领导班子成员坐下来认真思考,大家一致认为,要写好环境优美乡这篇大文章,重点要抓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统一思想,明确思路。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集中精力抓全乡环境建设,环境建设可以出生产力,抓环境本身也是抓经济,把全乡环境建设搞上去,环境优美了,就可以更多地引进资金、引进项目、引进人才,同时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应该说,对全乡环境建设认识上的高度统一,这在历届政府工作定位上是空前的。抓好环境建设关键是要有一个好思路。为了拓宽视野,树立超前意识,我们乡党委、乡政府有关领导先后到省内几个环境建设搞的非常出色的乡镇进行了考察学习,从而确定了我乡环境建设的工作思路,即:坚持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水平的原则,本着“人民环境人民建、人民环境人民管”的方针,采取“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市场化”的措施,以“绿起来、洁起来、美起来”为目标,用五年时间把我乡建设成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文明乡。
二是建立组织,加强领导。为了明确工作方向,我们对全乡环境建设作出了五年总体方案,围绕环境基础性设施欠帐抓全乡环境建设,提高全乡功能;围绕形象抓乡建,实施精品工程;围绕热点、难点抓乡建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每年都有新变化。为确保工作项目顺利实施,乡党委、乡政府成立了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任组长,强化指挥和协调,严格工作责任制。几年来,在重大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乡主要领导都亲自挂帅,分兵把守,靠前指挥,正是由于领导的高度重视,全乡环境建设迈出了较大步伐,每一项重点工程都落到了实处。
三是要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几年来,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县直各职能部门的紧密配合下,从实际出发,站在对现实历史负责的角度,想大事、干大事、集中精力、集中时间上了一批重点工程。目前全乡10个村普遍进行了村屯环境综合整治,修筑村屯砂石路211条,99.1公里,改扩建环乡公路22.5公里;新铺筑村级柏油路1.9公里,修建水泥边沟7万延米,安装路灯216盏,绿化村屯街道178条,栽植风景树16600棵,建设村民文化娱乐广场3处,占地面积10600平方米。分别是养前村文化广场,白家岗村文化广场和养后村文化广场,文化、教育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文化宫四处。养前村、养后村、白家岗村、细河沿村、腰屯村、凌角泡村村屯街道全部铺设了砂石路,另外四个村村内主要街道也铺设了砂石路。预计到2006年全乡10个村全面实现街道硬覆盖和美化绿化,现已完成的村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巩固完善原有的成果。在养前村、白家岗村村屯环境整治的带动下,全乡各村村屯环境整治的气氛空前高涨,一个讲文明、讲卫生、讲健康的氛围正在形成。
二、拓宽渠道,筹集资金,确保工程项目落到实处
现在我们还处在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由于经济运行质量不高,我乡的财力还拿不出更多的钱来搞环境建设,全乡要发展,要建设,就要千方百计筹措建设资金,把眼睛转向民间,依靠社会力量或利用政策感召的力量改造全乡、建设全乡。几年来,我们先后投入1065万元搞环境建设,这样一笔数额巨大的资金,单靠我乡自身财力是本办不到的,所以,我们从五个渠道来筹集资金搞环境建设:
一是吸引社会资金。我们的政策是,在统一规划下,统一动迁,商业开发,政府要形象,开发商要效益。并且我们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全乡环境建设项目新闻会,广泛宣传,平等竞争,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
二是盘活存量资产。我们充分利用全乡空间和国有土地使用权等资源优势,通过对资源或资产的优化重组,搞活建设资金。
三是政府投入。一方面我们在每年收缴的基础设施配套费中拿出600多万元的资金用于市政建设,另一方面县里每年给我们按一定比例批配的建设费也做到专款专用,从而保证了建设的基本投入。
四是银行信贷。在加强全乡环境建设方面,我们不仅要有超前意识,而且要敢于超前投入,本着不举债,不增加群众负担的原则,因地制宜,适度发展,大大促进了全乡环境建设的发展速度。
由于我们采取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办法,搞活了全乡建设资金,使各项建设项目如期实施。
三、创建工作的实施过程
“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工作分4个步骤进行:调查摸底,积极筹备;宣传动员,组织创建;强化管理,严格执法;自查验收,组织申报。
(一)全面调查摸底,积极筹备
近年来我乡在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压力,加上一些历史欠帐,与其它省市的一些相对发达的乡镇相比,环境质量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随着##乡经济和小城镇建设的发展,环境保护事业遇到前所未有的机遇,在构筑现代化小城镇进程中,把环保与生态保护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我们设想到2010年,把##乡建设成为环境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自然生态系统基本实现良性循环的一个环保模范乡。我们##乡有这样宏伟的建设目标,凭着良好的经济基础条件和优势,又有经过这几年艰苦奋斗取得成果,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创建”成功。
乡党委、乡政府将指标体系中工作任务全部落实到各单位、各责任人,针对性的找出针对我乡弱项指标和差距,布置了工作重点,为“创建”奠定了基础,同时对经济增长、人口、资源、农林业、环保等指标认真进行了摸底调查,制定了相应的工作计划。
(二)开展宣传动员,明确职责,全力创建
今年初期,乡党委、乡政府确定布置了今年的创建工作任务,并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了环境保护工作情况,表示通过努力,争取跨入全省环境优美乡行列,同时在新闻媒体进行了公布,让全乡人民懂得创建环境优美乡,造福当代、泽及子孙的道理。乡党委、乡政府在集中力量发展地区经济的同时,下大力气搞好全乡建成区环境及辖区生态环境建设,这一方面是我们经济实力壮大的体现,同时也是为发展经济创建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需要,我们的目标是使##乡早日跨入全省环境优美乡行列。
目标确定后,乡党委、乡政府结合沈阳市环保局建议及本次评比要求,全面调整产业结构,实行合理布局,严格控制并逐步淘汰技术落后、耗能高、污染重、布局不合理的企业,对化学需氧量、悬浮物、动植物油、烟尘、二氧化硫、工业粉尘等十二指标实行总量控制,乡领导在会上对本次“创建”工作进行布置,强调要从根本上改善我乡内环境及辖内生态环境,必须抓住带有全局性的战略性问题。加大全乡的景观建设,两侧绿化美化,对重点道路、街道进行彻底改进,进一步增加绿化面积,提高绿化、美化档次;2吨以上燃煤锅炉的烟尘排放要求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排放标准;大搞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利用农作物秸杆发展畜牧养殖业,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发展经济作物;建标准化畜禽养殖场,提高粪便利用率和污水排放达标率;加强全乡企事业单位污水、废气的达标管理。乡党委、乡政府把“创建”工程作为衡量各单位、责任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实行年终工作“一票否决”。
(三)强化管理,加速治理,严格执法
根据沈阳市政府和市环保局有关文件精神要求,辽中县环保局对##乡辖区的其它企事业废水、废气严格要求限期达标排放,进一步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建立污染物总量指标体系和污染物申报登记制度,污染物总排放量控制计划纳入到小城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
县环保局加强对新改扩建项目的管理,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对环境影响较大的项目,坚持必须先进行现场勘察、环境影响评价和专家论证,基本上控制了新污染源的产生。
(四)自查验收,组
织申报
为保证“创建”工作的质量,工作领导小组工作人员深入各相关单位,对有责任单位进行检查指导,及时了解“创建”工作情况进度,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对“创建”的基本条件和考核指标进行档案资料数据的收集、整理,保证按要求完成“创建”工作总结和技术报告;按申报程序申报,成立了“创建”验收小组,对所有考核指标涉及的内容逐一进行自查验收,结果表明,##乡有条件达到“创建”工作指标要求。
四、创建工作体会及今后主要工作
(一)“创建”工作必须与实现全乡总体发展规划紧密结合
“创建”工作纳入全乡总体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同步发展,是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城镇自身发展需要。在硬件建设上,采取多渠道筹集全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舍得花大本钱,与此同时,着眼长远,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乡政府“十五”总体规划已提出建设目标,结合本次“创建”活动,将进一步加快##乡环境优美乡的建设进程。
(二)“创建”工作必须与为民办实事和提高全乡居民环境意识紧密结合
“创建”工作根本目的改善人们生态环境,确保人民身心健康,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为此,我们始终把为民办实事作为创建工作的主题,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在农村无论做什么工作,必须得老百姓形成共识,特别是像村屯环境整治这样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更是如此。一个乡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这个乡的整体形象和文明程度,也关系着百姓的生存条件和全乡农民素质的提高。通过新闻宣传,广大农民环境意识正在逐年提高,一个保护环境光荣、污染环境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已经形成。
(三)今后主要工作
1、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是从全乡规划抓起,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对所有污染企业实施搬迁改造,进一步完善全乡功能,创造一个文明的优良生态环境;二是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坚持从污染源头控制抓起,逐步从末端治理为主转到生产全过程控制,淘汰落后的、耗能高、耗水量大、污染重的落后设备和工艺,进一步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
家乡文化总结范文
为进一步提升文化兴村工作,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使全县村民能在文明祥和的气氛中度过新春佳节,让党的“”精神惠及乡村、让改革开放40年来乡村的巨大变化得到表达和体现,为全县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创新,为古老的文化艺术得到传承,在xx县委宣传部、县文广新局高度重视下,在县文化馆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我县先后在xx镇齐咀村、xx镇剧院、xx镇剧院、xx镇长冲村、xx镇施丰村举办了五场丰富多彩的乡村春晚。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精心布置,合理组织。
春节前夕,为让全镇广大群众过上一个喜庆、祥和、欢乐的新春佳节,按照“xx省2019年乡村春晚”的要求,县宣传部、县文广新局相继发文要求各镇党委、政府精心布置,合理组织,确定了组织机构,列出了活动内容,明了各部门职责,对整个活动提出了安全措施和要求,确保了乡村春晚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节目丰富,群众参与。
各个乡镇村晚的节目都非常丰富,群众参与程度高。一是xx镇村晚联欢会的20个节目中有传统节目《舞狮灯》、《戏曲》;有原创作品三句半《大美xx》、融入家乡特色改编的朗诵《中国奇迹》和扶贫小品《懒汉脱贫》;此外,还有群众喜闻乐见的独唱、广场舞、快板、亲子朗诵、相声、大合唱等,内容丰富多彩。二是xx镇乡村春晚传统民俗小曲庐剧《看相》获得了广大群众的阵阵喝彩,现场气氛热烈。而魔术《花开富贵》让所有的现场小朋友开心的鼓掌并尖叫连连。最后的《欢乐渔鼓》的广大舞者用优美的舞姿给广大xx群众奉献了一场唯美的文化盛宴。三是xx镇村晚演出的所有节目内容健康、积极向上、形式新颖,充分展现了xx镇干部职工及广大农民朋友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高雅的审美情趣,有歌舞类、语言类、戏曲类、器乐类等多种节目形式,舞台表演朴实大方,充分展现出时代特色。四是xx镇腰鼓舞《大家欢聚一堂》,场面十分壮观,拉开了乡村春晚的序幕。快板、四人唱、歌唱施丰村年年一变样,岁岁都不同。通过快板对唱,把农村的美好景象展献给观众,让人们耳目一新。还有传统的民间小调《门歌》、展现现代气息的水兵舞《撸起袖子加油干》、团结就是力量小品《俩口划船》等。用形式多样、不同类型展示各行各业的风采。五是xx镇节目丰富。有300多年历史的xx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虾子灯》;有传统节目《狮子舞》、《大鼓书》;有根据当地民歌改编的舞蹈《十里xx好风光》;还有舞蹈、黄梅戏、庐剧、快板、相声、农民讲故事等。
三、加强宣传,扩大影响。
各个乡镇的村晚活动都在微信众号及社区学习网站春节联欢会链接,也进一步宣传了乡镇经济、文化、旅游、特色农产品等发展概况,让广大群众更深层次地了解自己家乡。而xx镇长冲村的村晚更是吸引了省、市、县多家媒体来到了现场,晚会得到了大力宣传,活动当天“凤凰网”、“人民网”、“搜狐新闻”“xx新闻网”“xx新闻”“xx新闻”等各级10多家媒体都刊登了xx县xx镇长冲村乡村春晚的相关报道。“xx晚报”还做了现场直播,外地打工人员没有到现场的,也可以在手机上观看乡村春晚现场直播和回放。
四、总结经验,形成规模。
xx县2019年的乡村村晚的影响已经显现,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返乡务工人员的一致好评。多彩纷呈的节目不仅让他们感受到了家乡特有的民风民俗,更是让他们感受到了大美xx翻天覆地的变化。各个乡镇乡村春晚的成功举办让我们收获了很多的经验,有欢笑有成就感。当然,也有不足。我们将会在今年的村晚举办中吸取经验、总结不足。我们期待2022的xx县乡村春晚将形成一定的规模,让跟多群众感受到乡村文化的繁荣昌盛。
家乡文化总结范文
【论文摘要】一个作家成功的作品,往往和他们的故乡有着密切的关联,在一个作家的文字里,我们总能读出浓厚的故乡情结。文章从心理学、时间和空间、作家的情感经验及作家的生命历程等角度来阐述了这一点。
在“故乡”这两个简单而朴素的方块字中,蕴涵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沉淀下来的思想哲学、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和民风民俗等文化精髓。故乡是深厚、广博、凝重的,同时故乡也是淳朴、亲切、温润的,她饱含了人们最真挚的情感和眷恋,寄托了人们最美好的追求和向往。
对于许许多多中国历代文人学者来说,故乡应该有一种更深沉的、更复杂的含义。“故乡”别称“桑梓”、“故园”、“扮榆”、“梓里”、“故里”、“乡关”等。“故乡”从来就和文人学者结下难舍难离的不解之缘。刘邦《大风歌》中:“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江淹《别赋》中:“视乔木兮故里,诀北梁兮永辞”;柳宗元《闻黄鹂》中:“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李白《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多少游子和文人对故乡这一主题的反复吟唱和感怀,构成了中国特色的故乡情结。很多的作家都曾带着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漂泊于异地他乡,对于他们而言,离开故乡就意味着走向一个广阔复杂的陌生世界,开始独立而艰难的人生旅途。然而,尽管他们漂泊的路线不同,起点则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的故乡。即使他们飞越千山万水,故乡的记忆也会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他们,影响着他们。在远离故乡的地方,人可以忍受颠沛流离之苦,却难以忍受刻骨铭心的怀乡之痛。所以,在一个作家的文字里,我们总能读出浓厚的故乡情结。
一
一个作家成功的作品,往往和他们的故乡有着密切的关联,作家的笔只要一伸进滋养他成长的母地,他就获得了灵气、生命和力量。例如诞生并生活在陕西地区这片钟灵的土地上的作家,从建国以来的柳青、杜鹏程等到新时期的路遥、贾平凹、陈忠实等就都无疑深受其影响。就拿陈忠实的《白鹿原》来说吧,小说的杰出成就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关中地区的风土人情、地域文化。由于关中地区于外多山地,于内则称为关中平原的八百里平地,并且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因此,形成了关中人豪爽、坚强、务实、倔强的性格。所以,关中学派是很重视“实际”的,他们守侯着自己心中的神明,默默地耕耘,其执着与精细着实令人叹服,他们既知“天命”也在“拼命”,陈忠实就曾说过:“如果50岁还写不出一部死后可以作枕头的书,这辈子白活了。”于是,在他笔下的白嘉轩也是充盈着“实干”精神。从秦汉以至于唐,这里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中国精神的核心之地,尤其是儒道文化,更是深深地植人这块土地,水乳交融,积淀为普通民众的文化心理,所以,那种儒道文化的厚重、博大和精深,就出神人化地表现在陈忠实的《白鹿原》之中。
从思想内容上看,我们可以从“白鹿原”祠堂内的那方“仁义白鹿原”的石碑上,找到传统儒家文化特别是程朱理学的价值核心—“仁义”。我们可以从朱先生拟写的《乡约》中读取儒家文化的“治本之道”—“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我们还可以从白嘉轩家的门楼上感受到儒家文化的又一个伦理价值—“耕读传家”,“耕”者,意指守住黄土地集结而成的坡源,自食其力;“读”者,意指默诵圣经贤传,明事理,辨是非,修心养性,将两者结合,便能使家世生生不息,受人赞誉。而白、鹿两家建立在家族血缘和社会等级之上的恩恩怨怨又正好体现了儒家文化重人缘亲情,把情作为维系伦理关系的核心思想。这在人与人之间情感日益淡薄,人的内心世界日益孤独的今天,应该说是一种最能满足人的内在需要的精神。
从艺术手法上看,陈忠实对“无中生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两句话是深谙其韵。小说的开头便是:“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事实上,后来的白嘉轩所体现的主要是一种道德精神,并没有表现出以女人之事为豪壮。然而,陈忠实却偏偏将“性”问题,这个民族的忌讳作为全篇的“定弦之音”,这不仅仅是为了制造一种刺激的阅读氛围,而且另有深意,在小说中,“性”的基本功能象征着原始的生命力,象征着混沌的、原始的“无”,象征着我们民族的文明秩序由一片混沌的原始生命力孕育并产生的过程。此后,白嘉轩的故事便进人了“道德人格”规范,他刚正严厉,处世磊落,有着夺目的人格光辉,是孔儒文化的典型代表人物。而鹿子霖则是儒家文化的另一翼的代表,他的身上有一股子邪劲.,刚好和白嘉轩构成了文化人格、家族利益以及政治态度诸方面的二元对立。两极对峙即可构成一个完整的世界,但作者并没有就停滞于此,小说又出来个朱先生,这三个人结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儒教浸泅下的民族命运变迁的最深动因。类似这样的三角组合书中还有很多:如白嘉轩、鹿子霖、黑·娃;黑娃(土匪)、鹿兆霖(共产党)、白孝文(国民党);兆鹏、兆海、孝文……每一组人物都构成一组故事。这种结构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思维倾向:两点不够稳妥,三点才能构成一个稳定的平面,而三维空间则可组成一个自足的空间。
二
陕南小镇,悠悠黄土,造就了“白鹿原”,但这个完美的精神家-园只能生长、存在于这个地方,一旦离开了滋养它的土地,精神家园就必然要枯萎、生病和死亡。心理学告诉我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精神中没有任何东西不是一直起作用的,没有任何东西会真的最后消失。那么,故乡的地域环境和习俗又怎能会不影响作家呢?法国诗学家兼批评家丹纳,在他的大著作《艺术哲学》里,就论述了地理环境对民族性格形成的影响。他曾说过:“我们要对民族有个正确的认识,首先就要考查他的乡土,一个民族永远留着他乡土的痕迹”,那么,一个人也将永远留着他故乡的痕迹。周围世界中的一切,在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的眼中,总是显得特别新鲜、奇妙、因而在他的心灵中烙下的痕迹也总是更深刻一些。一个孩子大约在七岁的时候,就已经通过他和周围环境的交接吐纳,同化顺应,不自觉地形成了他个性的,.’最初的枢纽”,苏联的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把它叫做“人的初稿”,这部“初稿”起草的好坏,往往会对这个人以后的生活发生长久的影响,一个文学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则更要受到这部“初稿”的影响。因为知识初开的原始心灵,全部的日常教育是怎样的,便会形成作家的精神模子是怎样的,为他后来的思想打下基础,我们无法摆脱和母地的血脉关联,因为血脉里给你的是有营养的有滋养你生命成长的东西,是有爱、有庇护、有力量的源泉。
应该说,故乡是时间与空间距离中的一种指称,重要的是那里是你的精神的栖息之地。从空间上来看,作家离开家乡,进人一、个新的空间后,必然会产生一种陌生感和疏离感,对于当地人来说,外乡人是一个‘他者”,他们之间横着一条“无法跨越的鸿沟”,若是在异国他乡,则更是如此,他们在地理和文化上都已经被连根拔起,但他们又不能回到故乡去,这就决定他们必然会在精神上怀念故乡,故乡就成了他们心中的一片绿洲,是他们灵魂漂泊历程中的栖息之地。李广田就在《根》中说过:“我大概还是住在城里的乡下人”,“我的根也许是最容易生在荒僻的地方”,“我大概只是一株野草,我始终还没有脱掉我的作为农民子孙的性道”。有人说:“一个作家,如果终生不离开他的故乡,将很难在艺术上会有多大的创造,当他自身就在故乡的时候,他其实是很难有故乡意识的……”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然。小说,作为作家审美创造的产物、虚构的产物,必然会打上他自己的精神印记。譬如陈忠实,他就像他笔下的人物一样,生于白鹿原,长于白鹿原,几十年工作在这里,学习在这里,连《白鹿原》的写作也是在他的祖屋里完成的。但是,他却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的作品中也渗透着浓厚的故乡情结,这又如何解释呢?罗素说过:“情感的联结很少能够和外界的秩序相符合,它使我们用自身状态作镜子去看宇宙,忽而光明,忽而黑暗,全视反映的心态而定。”文学艺术的反映,是一种“主观的反映”,是作家各不相同的“个性化反映”,它反映的是经过作家心灵折射的社会生活。而一个真正的、伟大的作家,多半都是在童年时代情绪记忆的摇篮中便开始形成了他们自己独特的个性。这种在孩提时代体验过的情绪记忆,往往还会在无形中渗透在他们终生的创作活动中,显示出他们的创作风格和作品的个性特色。所以,虽然有的作家没有离开故乡,但是,故乡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已经给他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如果说作家离开家乡后会有强烈的思乡意识,那么,留在家乡的作家的故乡情结则是无意识的,这种无意识是潜伏于作家意识之下的,有活力的,但却因受压抑而未进人意识的观念,它在作家没有明显地觉察到的情况下,暗中却对排列、组合材料等环节发生作用。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那么,终生生活在故乡的作家们笔下,又怎能会没有鲜明而厚实的地域生活特色呢?
从时间上来看,故乡的记忆更多是属于作家们童年和少年的记忆。弗洛依德在他的精神分析构架里,提出了以伊特为核心的性压抑概念。“童年或者说少年时代的阅历构成一个人生命情结的本源,构成一个核心的意象,此后的一生中,这个人的精神永远在追寻童年种下的梦幻,或者在寻找少年丢失了的东西。作家的出生地对作家构成了看不见的影响,这种影响执著地影响他的一生,使他终生苦苦寻觅,终生在迷惘着痛苦着幸福着。在许多时候,他不知所措,许多时候又获得最大的精神性满足。”并且,令人奇怪的是,对于人们的记忆来说:“遥远的却总是最近的”,童年时代的经验比起昨天或前天发生的事,有时还要具体、生动、亲切得多,对于从事文学艺术创造的人来说就更是这样了。童年贫困沉寂的生活给莫言留下了深深的创伤,因此,乡村大地在他的笔下便失去了自然的富饶、丰沛、静美和生生不息,而是触目惊心的荒野,压抑旷冷的荒芜,满眼是黑沙滩《(黑沙滩》)、苍白的河滩(《透明的红萝卜》)和枯竭的河道(《枯河》)。
故乡的记忆也是一个人早期经验的具体内容。我国心理学界的老前辈张耀翔先生早年曾做过一项题为《人生第一记忆》的心理测验,从他调查的结果中我们发现,人的早年记忆总有这样一些显著特点:一是对于“人”的兴趣最浓,二是多为生活中的具体事件或事件的片断及细枝末节,极少抽象观念:三是大多都伴随着较为强烈的情绪体验,而且痛苦、焦虑、悲伤的情绪要三倍于愉悦、欢乐的情绪。“人物、细节、情绪”,三者显然都是构成文学艺术胚胎的因素,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故乡的记忆对于艺术创造要比对于其他行业的工作来说更重要一些。
三
从作家的情感经验历程来看,作家的故乡清结常常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心态,这里面有痛也有乐。例如童年的萧红,由于无力反抗丧失了人性的父亲的打骂,只能躲在祖父的房里,“一直面向着窗子,从黄昏到深夜”,然而,她又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之外,还有温暖和爱”,对于无依无靠的萧红来说,祖父就是她生命中的一切。
从作家的生命历程来看,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对故乡的感知是不同的。可以将现实与历史进行对比,从而表达出对现实的感慨,也可以详细叙述一段难忘的经历,表达自己对昔日岁月的怀念之情。例如鲁迅的《故乡》就是将立足点放在审视眼前的故乡,表现了“我”对离开二十余年后的故乡现实的失望和无奈,而他的《社戏》则是把着眼点放在对童年往事的眷顾上,沉浸在过去的美好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