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科技发展的影响范例(3篇)

时间:

科技发展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科学技术发展;行业细分;劳资关系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8178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整个社会微观和宏观方面都产生了极大影响,从而对劳资关系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微观层面既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等,又影响着企业的生产方式、管理模式、发展理念等;在宏观方面影响着整体经济水平、产业结构、立法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的这些影响,都会对劳资关系产生影响。

劳资关系是世界各国都必须面临的问题,但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不同的国家里,其依据的基本理论是不同的。美国信奉新古典学派,认为市场是决定就业状况、工资和福利水平的重要因素,应该减少政府干预;德国信奉新制度学派,十分重视工会和集体谈判在维护工人基本权利方面的重要作用;日本信奉管理主义学派,强调企业管理者要特别重视和理解员工的需求,提高员工的满意度;自由改革主义学派十分关注如何减少或消灭工人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强调必须加大政府的干预力度;新马克思学派更加关注劳资双方的冲突以及对冲突过程的控制。

在不同的劳资关系理论的指导下,其对劳资关系的传导途径不同。本文基于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探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对劳资关系的影响。

1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

11劳资关系的产生与发展

马克思认为,劳资关系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而产生的,并与之共同发展,直到灭亡。实际上,虽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经济体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私营制经济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所以也必然面临劳资关系的问题。

马克思认为劳资关系是在价值规律的分化和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中产生的。劳资关系形成的前提条件是资本和雇佣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之外处于分离状态,而这种分离状态是价值规律和资本原始积累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价值规律的分化作用使劳资关系的形成成为可能。另一方面,资本的原始积累加速了劳资关系的形成,具体表现为原始积累加速了劳资分离,加速了雇佣劳动的形成,加速了货币积聚,借助于国家的力量稳固了劳资关系。

随着技术的发展,生产的物质条件得到了发展,劳资关系从劳动在形式上隶属于资本,发展为实际上隶属于资本。马克思认为,在“协作”生产时期,劳动对资本的依赖只是形式上的,而到了“分工和工场手工业”时代,劳动对资本的依赖大大加深,到了“机器”时代,劳动对资本彻底地依赖。

12劳资关系的对立与统一

马克思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劳资关系,认为谧使叵翟谏产过程中是对立与统一的。

劳资关系在生产过程中的对立性。这种对立性一方面表现为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压制和剥削。资本家通过延长劳动时间,与劳动者进行不平等的交换,获取剩余价值,这是对雇佣劳动的压迫和剥削。另一方面表现为劳动者对资本的反抗。正是由于资本对劳动的压迫和剥削,而且日益严重,劳动者以各种形式对资本进行反抗,比如罢工和毁坏机器。

同时,劳资关系在生产过程中具有统一性。马克思在很多地方都强调了资本和劳动作为两个最基本生产要素的缺一不可性,以及劳动力所有者与资本所有者利益的相互依赖性。一方面,劳动离开资本将无法获得生活资料;另一方面,资本离开劳动将无法进行生产,也就无法获得剩余价值。既然两大生产要素缺一不可,那就要强调两者的统一性,资本所有者不可能不顾及劳动力所有者的权益,而劳动力所有者也不能随意地损害资本所有者的权益。

2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对劳动和资本相对地位的影响

21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的行业分化

传统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物质生产条件经历了“简单协作”到“分工和工场手工业”,再到“机器”的过程。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标志,渗透到了生产过程的方方面面。它对生产方式的影响,一方面表现为使得传统工业生产中的机器更加智能化;另一方面表现为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行业的细分。当然,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包括新能源、新材料和生命科学等,它们与信息技术共同发挥作用。

22不同行业中劳动和资本相对地位的变化

随着行业的分化,劳资关系的变化不能一概而论,应该分别对待。笔者根据资本和劳动受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程度不同,将行业分为两类:一类是资本和劳动同时受到很大影响,即物质生产条件得到发展,同时对劳动者技能的要求也大大提高;另一类是资本受益大于劳动受益,即物质生产条件得到发展,而相对不需要较高的劳动技能。

在第一类行业中,劳动对生产过程的重要程度得到提升,其相对地位得到提高。按照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对于第一类行业而言,劳动和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统一性得到加强。第一类行业实际上是技术密集型的。一方面,资本所有者在拥有了这些物质资料之后,必须寻找拥有开发能力的劳动者,而具有这种特殊技能的劳动者往往是稀缺的,资本则需要更加重视这些劳动者;另一方面,拥有开发技能的劳动者依然必须依赖资本所有者,因为多数开发项目一人无法独自完成,就算能独自完成,也往往缺乏推广能力。在这一类行业当中,劳动和资本往往都是相对稀缺的,而且随着竞争的加剧,两者更加相互依赖,其统一性更加明显。当然,二者的对立性依然存在,因为资本的基本属性使得其对雇佣劳动的压榨不可能消失。

在第二类行业中,资本对生产过程的贡献程度得到提升,其相对地位得到提高,使劳动更加依赖资本。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此类行业的影响,相当于马克思所论述的物质生产条件的发展,使得劳动更加彻底地依赖资本,劳资关系的对立性更加突出。以制造业为例,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机器设备更加智能化,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得到大幅提升,而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并不高。对于资本所有者来说,很容易寻找到所需的劳动者,对劳动者的重视程度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而对于低技能劳动者来说,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这些资本来获得生活资料。因此,根据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劳资关系顺着之前的方向得到进一步发展,表现为资本所有者对劳动的剥削加剧。当然,现实当中,资本所有者会通过涨工资、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等方式掩饰剥削的加剧,来缓和劳资关系。

3总结: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对劳资关系的影响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提高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对不同行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而且,对不同行业中劳动和资本的结合方式以及依赖程度的影响不同,进而使得在不同行业中劳动和资本的相对地位的变化不同。在第一类行业中,劳动在生产过程中的相对地位得到提升;在第二类行业中,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对地位得到提升。马克思认为劳资关系在资本的原始积累中产生,在技术的发展中得到发展;劳资关系既有对立性又有统一性,而对立性和统一性表现为它们的相互作用。依据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对第一类行业来说,劳资关系的统一性更加突出,对立性表面上得到缓和,实际上也进一步加剧;对第二类行业来说,劳资关系的对立性更加突出,统一性没有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科技发展的影响范文篇2

(一)分析指标确定

此次研究的核心是就我国科技进步与第三产业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展开研究,因此确定的指标应能对我国科技进步与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进行有效测度。通过对这两个领域的研究,首先确定第三产业发展指标、科技发展指标,同时加入了价格指标,并对上述两个指标中可能包含的价格数据进行可比性处理。为了对所构建的指标进行形象、直观地展示,我们将其汇总。共获得了3个顶层指标和8个次顶层指标。

(二)数据收集与整理

按照上一部分的指标指引,通过官方的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最终获取了对应指标的历史数据。随着货币发行的动态变化,以元为单位可能不具备可比性。鉴于这一问题,我们首先将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转化为基于同一年份的指数,随后以同年的第三产业产值除以处理后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从而得到了具有可比性的第三产业产值。对于其他数据,由于其衡量单位固定不变,因此不必进行可比性处理。

二、计量分析与模型构建及分析

在获得了研究所需的基础数据后,对该数据进行了初步整理分析。采用计量分析的方法,通过三个步骤的分析,具体确定科技进步与第三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计量分析

此处的计量分析是指计量模型构建前的计量分析,主要分为三个分析环节,依次为ADF论证、因果推断、最佳滞后期分析,为计量模型构建奠定基础。1.ADF论证分析。对7种时间序列的数据进行ADF论证分析,目的是为了避免后续的回归性分析中出现“伪回归”的问题。通过采用计量分析软件EViews7.2(下述分析如不特殊声明,均采用该软件进行计量分析),得到的ADF论证分析结果。只有国家发明奖这一项其数据平稳的概率是低于0.75的,其他6种时间序列数据对应的数据平稳的概率均大于0.78。因此,在0.78的置信度下,我们可以认为除“国家发明奖”以外的时间序列数据均是满足数据平稳性的。因此,只要回归变量中不出现“国家发明奖”这一项,就不会出现“伪回归”问题。2.因果推断。此处进行的因果推断重点是就第三产业与科技进步之间的因果推断,对第三产业内部因素之间的因果推断、科技进步内部因素之间的因果推断则不考虑。我们明确了第三产业与科技进步之间一共有三对因素存在因果关系,且其中有两对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存在多种可能性的。上述所说的因果关系与可能性均是指在0.95的置信度下存在的因果关系。需要注意的是,在上述因果关系中,是指单方向引起的因果关系成立,而不是双向发生的因果关系成立。基于上述分析,来确定多种可能性的因果关系中哪一种是最佳的。3.最佳滞后期论证分析。我们就“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引起“专利申请批准数量”变化的关系,就“第三产业产值”引起“研究与试验发展全时人员”变化的多种可能性进行分析。就上两对数据中的每一对而言,其ADF的平稳性类型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就每一对数据之间的最佳滞后期进行论证。通过深入分析论证,我们确定了“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引起“专利申请批准数量”变化的最佳滞后期为1,而“第三产业产值”引起“研究与试验发展全时人员”变化的最佳滞后期为4。考虑到文章篇幅所限,在此不再对论证过程论述。

(二)模型分析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对“专利申请批准数量”的脉冲影响服从类似正弦函数变化。需要注意的是该影响的整体变动区间基本是在负向区间变化,只有在影响的后期才出现短暂的正向变化。这说明我国现有的第三产业的就业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对专利批准周期性地阻滞和促进;二是整体就业群体对专利的申请具有较强的阻滞性。结合以上两点,可以得知第三产业就业人群的文化层次较低(这里所说的文化层次不仅包括理论文化水平还包括实践水平),这种低层次的文化水平阻碍了该产业的深入发展。第三产业产值对研究与试验发展全时人员的脉冲影响服从线性变化,该线性变化为递增式的变化,且线性变化的斜率在1左右。这说明第三产业的整体发展对研究与试验发展全时人员为代表的科技发展具有显著性效果,且这种效果随着周期的顺延效果逐步加强。第三产业的发展对科技发展,尤其是科技服务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第三产业在我国的深入发展通过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提高等多种形式间接促进了科技进步。这说明在初期,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对研究与试验发展全时人员的脉冲影响是负向的;而第三产业产值对研究与试验发展全时人员的脉冲影响是正向的。我们可以确定,以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为代表的相关数据显示,第三产业的发展对科技进步尤其是科技服务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虽然这种促进作用在初期是负向的,但随着周期的顺延,迅速趋向正向。这一点反映出,虽然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群初始层次较低,但是这一局面随着科技的进步、改革的深化,已经逐步被改变。综上所述,虽然我国初始参与第三产业的人群的层次较低,但是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对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是随着科技服务水平的提高、科技服务能力的提升逐步加强的。另外,目前在我国科技进步对第三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反映出我国第三产业仍然是处于较低水平这一现实。未来的第三产业发展应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以自主知识创新来驱动我国第三产业服务水平、服务能力的逐步提高,从而形成产学研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依此助力我国第三产业的腾飞。

三、结论

科技发展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版画;科技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绘画艺术看起来和科技发展、工业革命之流的事情一点直接联系都没有,然而有一门隶属绘画范畴的艺术——版画,却恰恰出自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他出身自印刷技术。版画依其印刷原理可分为凸、凹、平、孔四种,按制版材料一般分为铜版、木版、石版、丝网版。

我们都知道,活字印刷乃是我国引以为傲的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和纸张的发明更推进了世界文化传播的行程,加速了文明的传播与进化,更让我们得以告别蒙昧,照见真知。仅以此文略述印刷术及脱胎自印刷术的版画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

大概在四千多年前,最早的凸版模型诞生了。据《汉书祭祀志》载:“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此时冶金技术尚不发达,主要以玉石篆刻(古时写作“瑑”,从玉字旁。凡属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瑑”)为主,后来青铜器冶炼技术逐渐发展,到了周代时,以青铜器为主的“周玺”逐渐兴起,到了汉代印章到达兴盛,史称汉印。汉印可以说是相当的发达,西泠八家的奚冈曾说:“印之宗汉也,如诗文宗唐,字文宗晋”。大约到了公元3世纪的晋代(公元265年~公元420年),随着纸、墨的出现,印章、拓碑也开始盛行起来。同时,雕版印刷术也正在逐渐萌芽。东晋时期的一位道人葛洪在其所著《抱朴子》一书曾经记载:“古之人入山者,皆佩黄神越章之印,其广四寸,其字一百二十。”这说明在此之前雕版印刷雏形就已形成。到了隋唐时期,雕版印刷开始流行,现在国内现存年代最早的雕版印刷作品是唐代咸通九年(公元868年)的经卷“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由七个印张连接折叠而成,图中释逝牟尼坐在“邸园精舍”的莲花宝座上,对弟子菩提长老及一千二百五十名信徒说法,卷末印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价为两亲敬造普施“的字样。到了北宋初年,由于经济的发达,四川地区出现了专为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钱保管业务的“交子”,即纸币的最初形态,宋仁宋庆历年间(1041-1048)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具体记载,远早于德国人谷登堡1440年发明的铅活字。活字印刷术是世界印刷术发展中的一个根本性的改革,极大的促进了文明的传播和发展。此后中国的木刻版画迅速发展,出现了不少有规模有影响的版画印制组织,比较著名的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杨家埠等。

一直到明代,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工具都由我国率先掌握,欧洲人最早掌握的印刷术是木刻印刷。欧洲木刻印刷始于何时,现在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是一个标志。十字军从中亚带给欧洲大量的纸张印刷品,包括纸牌以及带有插图的宗教印刷品。具有确切记载的出现在公元1400年前后,欧洲出现了宗教肖像和政治领导肖像木刻印刷,这些圣像与文字编排在一起,成为具有插图的宗教书籍。到了15世纪中叶,意大利的金银器匠发明了铜版制版印刷,用来大量复制小幅圣像及书籍插图,同时也用于精细复制油画,此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石版印刷取而代之。

到了近代,中国陷入战乱与闭关,无论经济还是科技发展都停滞不前,而欧洲正在大步的进行着科学改良试验。自炼金术诞生以来,欧洲人在化学研究上颇有成效,德国巴伐利亚松尔堆芬采石场特产一种质密和细腻的浅色石灰岩板,18世纪后期,塞内菲尔德发明了石版印刷并于1800年在德国奥芬巴赫开设了第一家石版工坊,他用油脂性笔在石板上面作画后,用阿拉伯树胶与硝酸的混合液涂覆,于是石版中的碳酸钙在被硝酸腐蚀之后会和油酸化合而得脂肪酸钙,具有亲油抗水的特性,而非油脂部分和硝酸反应生成亲水的氧化钙,之后滚筒上墨,油墨就会被图形部分所吸附,从而把图形转印至承印物上。正是由于这技术的革新,使得石板一发不可收拾,一路攻城略地,迅速的在欧洲取代了木版和铜版在出版业的位置,鸦片战争后,石印技术传入上海,对中国传统木版画产生了极大冲击,苏州桃花坞因离上海最近最早受到影响,甚至连桃花坞最负盛名的吴嘉猷(吴友如)和他的弟子也被上海《点石斋画报》聘去担任美编了。石版印刷的高质量和低成本,对于我国传统木刻雕版印刷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自明嘉庆年间开始逐渐衰退的传统版画自此一蹶不振,直至鲁迅先生大力提倡中国新兴木刻才得以复苏。

一直到石版印刷诞生,之前的木版印刷和铜版印刷所印制的画面内容无非就是用于传播宗教故事。进行风景或肖像的写实绘画,或者干脆就是对当时写实油画的复制,很少有画家能够使用摆脱出来进行独立的艺术创作,甚至石版印刷诞生后也很少有石版画作品可以独立的被画家用来进行个人创作,这种窘况一直持续到摄影术诞生。

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Daguerre)发明了以碘化银为感光材料的摄影术,法兰西院士,当时著名的画家德拉罗士院士即席发表讲演,他的中心议题是:“从今天起,绘画艺术死亡了,而摄影术诞生了。”可以看得出来,这位院士兼画家很可能可以代表当时相当一部分西方人心目中绘画的地位——就是再现现实,仅此而已,就如当年达芬奇在《论绘画》中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地细述透视、解剖、构图等等一切绘画原理,在他心目中绘画就是一门严谨的科学:“画家的心应当象一面镜子,将自己转化为对象的颜色,并如实摄进摆在面前所有物体的形象。应该晓得,假设你不是一个能够用艺术再现自然一切形态的多才多艺的能手,也就不是一位高明的画家。”在摄影诞生之前一切都很好,自文艺复兴后画家们的技法越发纯熟,精品叠现,无论肖像或是风景都能轻车熟路的再现出来,版画不过是对此再现过程进行一个转换,把他更多的印制传播出去,仅仅是个复制工具而已,或者说,起到了今天复印机的作用?不过这个时候摄影术诞生了,忠实再现一个场景只要摆弄一下机器然后钻进暗房把显影过程做完就可以了,那么,画家们该做些什么呢?是否该思考一下自己的退路呢?于是暗流涌动。以同时期最晚诞生的石版画为例,石版画艺术的真正开创者当属戈雅,他80岁时创作的石版画《波尔多的公牛》宣告了创作石版画这一艺术的诞生,其产生的影响深远,对其后的艺术家如德拉克洛瓦、契里柯、杜米埃等人的石版画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此时,科技又在不断的进步着,1869年,珂罗板(collotype)技术发明了,是由德国人阿尔倍脱发明的,清朝末年光绪年间逐渐传入我国,我国最早是由上海徐家汇土山湾印刷所于1890年首先采用他印教会图画,这是最早的印品。过去都以为珂罗版由是日本引进的,实际上不是,他是从欧洲引进的,日本跟我们国家一样,也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是在日本技术比较发达,“珂罗”这个词实际上就是日文的“胶质”的一个译音,所以珂罗版也叫玻璃版。珂罗版印刷原理就是以玻璃为板基,然后在玻璃上涂上明胶印刷质,在这个上面通过照相制版,把图象反映到胶质上,再通过采用油水不溶的这个着墨原理,使用无网点印刷的方式,把印品印出来。商务印书馆1907年开始用珂罗版,用他复制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和书法真迹,效果特别好,因而非常被重视。直至今天,珂罗版还在国内被使用着,进行水墨画的复制,比如荣宝斋的作品。

终于到了十九世纪后半叶,变动发生在法国,印象主义诞生了,尽管此时的印象派巨头们的画面依然是描绘自然,但此时的画面已经不再是机械的重现,而是画家本人情感的忠实体现,从此以后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等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彻底的实现了欧洲艺术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摄影这一科学发明的诞生促成了这场变革,也使得版画创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伦勃朗、戈雅到毕沙罗、惠斯勒、德拉克洛瓦、毕加索、马蒂斯、蒙克、梅庸、蒙克、劳特累克等等这些巨匠们的版画作品的演变,绘画艺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画家们真正得以用画面表达自己自由的想法,绘画重归艺术的轨道,版画托工业革命的福从枯燥单一的工业印刷用途中解脱出来,真正的为艺术家所用,正式的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手段。

今天科学技术仍然在进步,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艺术创作手段不断出新,由于感光技术的进步,丝网印刷正式被西方人用来进行艺术创作,安迪沃霍尔、罗伊?里程斯坦使得波普、硬边成为时髦的名词并深深的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如同本雅明所说“各种复制技术强化了艺术的展演价值,因而艺术品的两极价值在量上的易动竟变成了质的改变甚至影响其本质特性”,杜尚后来更摒弃了架上绘画,改用现成品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念,这一切都可看作是拜科技进步和工业革命所赐。今天的技术更加先进,设备更新,创作手法更加多种多样,比如用电脑的普及和软硬件的强大使得今天的图形处理能力空前强大,多媒体艺术得到了发展,版画领域里电脑辅助制版简便易行,石版印刷由于石材的笨重和稀缺已经逐渐被PS版所取代,数码版画正逐渐兴起,可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版画的创作手段只会越来越丰富,相信会不断的有新的制版手段取代陈旧的技术,我们眼下真正要做的就是时刻提醒自己,如何避免不会迷失在技术革新的浪潮里,如何保持艺术创作的独立性和纯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