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加强思维能力培养范例(3篇)

时间:

加强思维能力培养范文篇1

关键词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历史学科;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153-02

如何在中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这一课题一直都受到专家学者和历史教师们的关注。尤其是为了加强素质教育而实行的新课程改革和高考中对历史问题分析运用能力考查的加强对教学的震动最大。它已经引起了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更新。但也无庸讳言,一方面是对这一课题的理论研究还有所欠缺;另一方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年来形成的“应试”教学和知识教学仍占主导地位。因此,充分认识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更新教学观念,加强对这一课题的广泛重视和深入研究,就成为促进历史教学改革及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步骤。

1、加强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现实中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政治意义。

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可以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且明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性和必须性,防止“和平演变”;尤其在我们这样的边疆地区,还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祖国观和民族宗教观,有效地抵制达赖集团利用宗教分裂祖国的图谋。为了使历史教育在社会政治中显露效用,我们每一位历史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要认真思考如何使我们的学生能够正确分辨对一些基本历史问题的认识错误与否,就需要加强对其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不能像传统的历史教学那样,只注重掌握知识,而不要求掌握形成这些结论的思维方法。学生被动地接受历史教育,将教材中科学的认识结论变成教条来背诵,而没有经过个人的思维过程。没有经过个人独立思考而获得的思想观念,不会成为坚定的信念。对历史教学中的这种现象,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通常所进行的历史能力训练,仅仅是狭义上的运用知识,其目的还不能说是针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不能满足社会和未来的需要。在思想教育方面,往往使之同化于知识教育中,忽略了学生思想认识的自我发展,特别是忽略了对学生世界观的科学培养。”其结果是“学生不会运用已学过的东西去处理现实中的问题。当他走向社会时,会感到茫然无措,甚至怀疑以前学过的那些知识、理论”。

历史事实表面上既不带有思想,又不具有意义。只有经过人们的解释说明,历史事实才获得思想和意义。而人们又总是从自己头脑中已有的某些理论前提和概念出发来理解一件事实。成长中的青少年,其头脑中的理论和概念也在形成过程中。因此,历史教育工作者不仅应当完成讲授历史知识的任务,而且应当研究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认识历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变成学生思维的定式,使经过历史教育的对象在历史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相对稳定的独立性和一定程度的批判性。这是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需要。

2、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很多特殊性,最突出的特点是历史学本身所表现的阶级性和社会功能。培养思维能力也是历史学的社会价值决定的。充分认识本学科的特殊性,对于深入研究教学问题至关重要。

历史学的阶级性主要表现在用什么样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释历史事实,说明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方向。研究历史是没有绝对客观主义的。有人曾撰文特别强调中学历史学科的教育目标中体现了“国家意志”即“对学生进行基本国情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理性和爱国主义觉悟”,以及“在历史教育中培养学生逐步掌握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从而有助于他们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这两点在教学中的落实,都围绕着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间题。学习历史的过程就是接受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但是,掌握基础知识并不能保证达到提高对社会的理性认识和爱国主义觉悟的目的。要使历史教育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加强对学生思维活动的培养。只让学生多次机械地重复现成结论,或者重复教材所划定的思维模式是达不到这一目的的。从学习历史中升华出社会理性、思想觉悟以及最终达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除了情感成分外,主要来源于对历史事实的独立思考。而这种思考的认识工具则应当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认识论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认识论是无产阶级历史学的基础,如果忽视了对这一基础的培养,不仅会抽掉无产阶级历史学的精髓,而且会使科学的历史结论教条化、公式化。所以说,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就不可能全面完成国家给中学历史学科制定的教育任务。

历史学的社会价值不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表现于发展人类的思维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开发我们整个社会智能的前提。历史学科对形成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作用是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因为辩证思维的普遍规则都应用于历史学科之中,全面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更是在本学科得到体现。专门研究青少年思维发展的教育心理学家指出:“整个中学阶段(青少年期)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初中二年级是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的开始,也是逐步了解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的开始”。历史教材的知识内容已经向学生提供了发展历史抽象思维的材料基础。中学历史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历史学的社会价值还表现在认识历史的目的在于认识现实。历史思维是人们认识过去、现在并予见未来的智力活动。很显然,如果对中国的过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那么,对中国今后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会形成坚定的信念。有人经过专门研究后指出:整个中学时期内,青少年对社会生活、时事政治的兴趣随着年级升高而不断增加,尤其是重点学校的学生,主动关心国内外时事政治,对重大问题能发表自己的看法的人数比一般学校要多。这说明,越是喜欢学习、聪明的学生,越关心社会现实问题。这无疑给教育部门一个警示:随着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实问题的思想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要。同时,这也向我们说明了重视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现实意义。即:学生只有逐渐掌握了历史事实及其内在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的基本原理,才有可能独立、灵活地驾驭知识,以正确的思维去理解、分析和思考过去和当代的具体事实和现象。

加强思维能力培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思维能力培养质疑问难实践与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72(2013)09-023-01

在学校教育中,无论是传统教学还是素质教育,校园活动普遍奉行着“送鱼教学”而非“授渔教学”。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的习惯性影响,如考评标准和衡量意识等错综复杂因素依然主宰着人们。笔者认为,学校教育是人力塑造工程,应当具备长远战略眼光,尤其小学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工程,其意义之大、影响之深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应当把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放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位置。本文结合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试简要阐述之。

一、要营造平等教学关系,为质疑问难提供和谐心理环境

教师和学生是构成教学环节的两大重要因素。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感召下,我们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关系原则,努力做好两大方面的根本性转变,即把“教师”逐步转变为“导师”角色,把“教学”逐步转变为“导学”过程。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教学关系,为学生营造安全性较强的和谐教学环境,从而发挥亲师信道的作用。然而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师尊生卑”的教育观念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即使在新课程理念雄踞的今天,绝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依然存在着“唯师独尊”的思想。这固然有着传统教育观念的习惯性影响,但与我们教师的“强势教学”不无关系。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小学生没有足够的阅读学习自由,也没有足够时间去潜心领会阅读材料中的语言文字,他们往往被老师提出的阅读问题牵引着,学习思维和行动只能被动地围绕着老师团团转;在“喂教”模式下,严重缺乏个性化思维和独特性思考。长期以往,自然就养成了一种依赖性学习心理。这怎么能产生自主意识下的质疑问难?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本着厚积薄发的战略性目标,充分坚持“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读书为主”的原则性做法,在减少主观性和盲目性的情况下,努力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要激发良好学习动机,为质疑问难培养有效思维习惯

思是学之起,疑乃思之源。这就是说,疑问是获取新知、探求真知的必要性前提和条件,“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小学生不是不能解决问题,而是缺乏探索问题的主动意识,缺乏能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准确地说,他们是不能从中提出一些有质量和深度的问题,而总是习惯于“在提问下去相应地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这个原因上来讲,就是他们缺乏良好的学习动机。因此,作为一位善于“从长计议“的教师,应当重视和注重对学生进行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努力做到“无疑者须教之有疑”,从而帮助他们内化阅读的能力,逐步形成“乐于阅读、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那么怎样才能行之有效地做到呢?俗话说:敢问不难,善问不易。要通过各类途径、方法和手段,充分激发小学生乐问爱问、能问善问的意识习惯;同时要给予其更多的示范和引导。如有教师在教学《“绿色的办公室”》内容时,对小学生进行了质疑示范:①为什么文中用“化装”一词而不用“化妆”?②文中的“躺”一词能否换成“睡”?由此启发学生在阅读时,要留心字词的准确运用,逐步养成斟词酌句、推敲语句的习惯。通过示范讨论,学生触类旁通地提出了“隐藏在圣彼得堡西北的拉兹里湖畔”中的“隐藏”可不可以换为“躲避”?“他埋着头”中的“埋”为什么不用“低”字?由此可见,只要我们善加引导,小学生的学习潜力一定能够得以有效开发。

三、要教会学生学习途径,为质疑问难做好导思导学工作

加强思维能力培养范文

历史,包罗万象:从时间上看,贯穿上下古今,从空间上看,纵横世界各地;从内容上看,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等,历史知识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历史的发展是互为联系、因果相循的。世界的今天由世界的昨天演变而来,又必然走向未来。古是今的基础,今是古的发展。了解世界的昨天,在是为了更好地把握世界的今天,迎接世界的明天。因此,全日制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规定:高中历史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逐步培养学生历史展物生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视能力培养是现代教育的一大特点,也是深化改育改革的基本要求。能力是在接受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在应用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并在应用中得到提高与发展的,历史课所要培养的能力,包括记忆、理解、思维、综合、概括等多方面,而运用比较法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牢记历史教学的目标是“掌握分析、归纳、综合、比较、概括、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这是进行历史复习时的指导方针,应侧重从这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

应试性的历史复习,应注意把握模式与事例的结合,即把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为答题的框架、结构,把各个重大历史事件的事例充当这种模式的基本内容,即使用历史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此种方法的应用是进行各种形式逻辑的练习,以加强自己的应试技巧性。

在复习历史教材时,不仅按历史的具体面貌进行,还顾及抽象理论要前后一贯的原则。比较和分类,是我使用得最普遍也是最得心应手的方法、横向的,纵向的,比较始终是训练逻辑思维的有效方法。选择、例举、材料、问答是历史的基本题型,它们的题目和答案中都含有归纳和演绎的万分,所以我在答量特别是答问答题时很注意前后的关联性、条理性和系统性。我总结的历史发散性思维和收缩性思维的并用,思路要开放,要全面,但观点要统一,要准确。即思想要受观点的约束。同时答题时应先有条理的列出答题要点,即观点,然后再根据观点来扩充历史事件,以事实来证论观点,图表始终是解答历史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所谓比较,就是将同类事件、人物、现象进行鉴别,找出异同、分清正误的思维方法,老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历史教学中的比较法,有以下几种。

一、横向比较

通常是对同一时代不同国家间同类性质的事件或人物的比较:如俄国彼得一世与中国康熙皇帝、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19世纪晚期美德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等的比较。通过比较,帮助学生区分个性与共性、本质特征与一般规律,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从而加深对各种事物性质、特点的认识,提同分析综合能力。

二、纵向比较

即对同一国象或地区先后出现的同类事件、人物的比较。如讲东汉的历史,可与西汉王朝的发展经历进行比较,讲隋末农民战争,可与秦末农民战争就背景、结果进行比较;讲美国南北战争,比较独立战争,明确这两次资产阶级革命对美国经济发展各自所起的作用:讲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富兰古林·罗斯福,可与分别领导了独立战争与内战的乔治·华盛顿、阿伯拉罕·林肯比较,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冷战政策”,可与1823年的门罗主义,19世纪末的“大棒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金元外交”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历史事件的差异,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人类历史不断进步的规律性。

三、点面比较

即小环境与大背景比较。在讲述某一国家或地区历史的时候,联系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加深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开阔学生的眼界,发挥历史教学古为今鉴的作用。

中国的古代史与近代史反差强烈,作为四大发明的故乡,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曾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却更多地被用于节日敬神的烟花爆竹;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却被星占学家用于求神问卦。反观欧洲各国,却用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制造出具有杀伤力的武器,把自己从头到脚地武装起来;用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开始了对大海、对世界的征服。在滚滚向前的历史巨轮面前,以泱泱大国自居的清王朝越来越腐朽没落,最终遭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坚船利炮的猛烈轰击……一部中国近代史,浸透了中国人民的斑斑血、字字泪,西方殖民者一次次将侵略的铁蹄踏上中国的领土,中国人民一次次惨遭蹂躏,软弱无能的当权者一次次签订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这一切的发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