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思维训练范例(3篇)
如何做思维训练范文
关键词:熟读精思;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做到"熟读精思"。那什么是"思"?如何才能做到"精思"呢?"思"是思考,通俗地说,就是开动脑筋,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想做到精思,依我之见,有以下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思维训练要与阅读相结合
读书的时候,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启发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做到目有所视,口有所诵,心有所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眼到、口到与心动。我们反对小和尚念经式的读书,有口无心。我国宋学家朱熹谈读书的方法时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先必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继之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心。"这句话讲得很道理。读书,一定要专心,一定要开动脑筋思考。
我们要求学生在读书的时候思考些什么呢?要思考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说明的是一个什么道理,或者反映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要思考文章是用什么形式来表达的,为什么要用这种表达,要思考文章的词语造句,段落层次以及谋篇布局等等。实际上,在读书的时候,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是一种培养学生理解力、想像力、欣赏力、鉴别力以及分析,概括能力的综合训练,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
二、思维训练要与语言训练相结合
科学地认识和处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一个重要因素,语文教师该如何选择语文训练与思维的结合点呢?
1、从思维方向把握言语思路
人的思维活动是沿着一定方向展开的,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以时间和空间为条件,思维反映客观事物,也离不开时间和空间要素。当思维活动在时间意义的直线展开的时候,形成纵向思维,思维活动在时间意义直线展开一段之后,向其他折去,出现折出思维。当思维活动以空间意义的背景为依托呈"横断面"展开的时候,成为横向思维。同三种类型思维方向相对应,言语思路也有纵向、折向、横向三种,从本质上说,言语思路是思维方向的反映,只有思维方向清晰的人,他的言语思路才有可能清晰。
言语思路制约着言语作品的结构,结构单纯的文章,只采用单一的言语思路。例如《凡卡》一课,按照写信前--写信时--写信后的时间顺序,展示一个九岁的鞋匠过着连狗都不如的悲惨生活。是纵向思路。《别了,我爱的中国》,围绕"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根主线,来连接着"我"的所见、所闻、所行、所想,是横向思路。又如《蜘蛛》这篇文章先写蜘蛛很会捉虫,后又转写细腰蜂怎样敏捷捉住蜘蛛,是折向思路。结构复杂的文章,则兼用两种或三种思路,如《小猫钓鱼》一课,既采用了纵向思路,又采用了横向思路,将老猫和小猫钓鱼时的不同表现,展示出来。由此可见,文章结构复杂,实际上是几种思路套用的结果。三种基本思路,按不同方式排列组合。可以创造出变化无穷的文章结构。因此,要帮助学生提高谋篇能力,改善语言的条理性和锻炼思维方向,是治本之道。
2、锻炼思维方向,使学生思维获得健全发展
思维方向是形式思维能力的基础。又是认识事物的枢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向为言语技能的提高准备了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开展方向有发散式和聚合式两种,两者是互为相反又互为补充的思维活动。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就是应使两者密切结合起来,使学生思维获得健全发展。
小学生由于受思维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的限制,对课文中的许多抽象词语,高度概括的结论等,只有通过"具体化"--把它们聚合,再返回到具体实际,才可能获得真正的认识和理解。例如《落花生》一课的教学,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一家人的对话,并进行对比深入体会花生的好处:"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使学生初步体会到课文是借花生比喻做人的道理,这一步是思维方向的求同训练。接着,教师又设计一模糊性问题,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与花生有相似的好品质?"学生于是举出许多自己熟悉的生活实例来。这些实例都是学生从课文的结论中引出来的,是在聚合思维的基础上进行的具体化认知活动,然后再次让学生的思维方向转向聚合。概括自己对课文的认识,思考:"课文借物喻人,阐明了一个怎样的做人道理?"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有用而不显露"的高尚品质。
如何做思维训练范文篇2
关键词:化学试验教学思维训练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中学化学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化学实验教学依然是化学教育中的薄弱环节。究其原因除了部分学校和教师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实验条件缺乏之外,实验教学过程中忽视必要的严格的思维训练,也是重要的因素。笔者认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强化实验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一、为什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
1、这是掌握化学知识的需要。化学实验既是化学知识的基础,又是掌握化学知识规律的向导和手段。学生从实验事实出发,形成化学概念,上升为化学规律,进而构建知识网络,非经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维过程不可。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当适时引导学生结合实验观察的过程,激发思维活动,实现由感性阶段的飞跃。
2、这是学习活动的需要,化学实验活动是学生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活动的核心成分是思维,思维训练的重点应放在思维品质――灵活性、广阔性、深刻性、严密性、发散性和敏捷性等的形成与锻炼上,而化学实验活动自始至终都贯穿这些训练。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应有效地把握这些契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指出:“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培养化学科学素质应把着力点放在实验功能的开发上。笔者十分赞赏重庆市知名化学特级教师王作名先生把化学实验功能凝练战“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的十字概括,因为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践意识提高。进而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品格各方面得到综台的提高,而它们的获取与提高离不开思维的训练。
二、围绕实验的三大原理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活动
化学实验理论的主体内容可概括为:实验原理、装置原理、操作原理,教师应当围绕对这三大原理的探索理解和辨析渗透思维训练活动。
1、实验原理的思维训练
实验原理也即变化原理,是指每个具体的化学实验反映了什么、说明了什么、推断出了什么、发生了何种变化。可以围绕如下的角度引发学生的思考
(1)变化实质――发生什么变化?得到什么结果?为何会得到此结果?
(2)定量关系――反应物之间采用怎样的物质的量的关系,为什么要采取此种定量或过量关系。
(3)反应条件――实验室应选择怎样的条件为何要这样的条件。
2、装置原理的思维训练
装置原理是指为了达到某个目的应当采用什么装置,用何种组台方法的原理。
(1)仪器选用――根据实验原理.对特定的反应物或生成物应选用什么仪器?为何选用这些仪器?
(2)配套组合――根据实验需要选用的仪器之间要怎样协调搭配?如若不这样会出现什么弊端?能否做某种调换或待用?
(3)连接顺序――为达到好效果,用的仪器应用怎样的位置顺序?为什么用这种顺序?
3、操作原理的思维训练
操作原理是指根据具体的实验目的和仪器进行实验的原理
(1)操作步骤――为达到某一实验目的要有哪些步骤?这些步骤的先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有这些步骤?为什么要用这种顺序?
(2)注意事项――实验步骤应注意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3)安全措施――实验中会发生什么安全事故?如何防范?出现事故怎么办?有什么依据?
以上围绕三大原理引发学生展开思维活动的角度是从化学实验教学的整体来说的,事实上对一具体的化学实验活动既没必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需从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的实际出发,抓住重点展开思维训练,引导学生从某些典型的实验探索上升到一般性规律性的认识,逐步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层次。
那么如何围绕三大原理的教与学来强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呢?
如何做思维训练范文
“做中学”的教学模式比较注意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在课时容量限制、教学进度控制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决于对学生数学思维训练的设计上。在“做中学”的教学中,如何设计、安排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呢?结合实践,学习他人先进,本文总结一些教师的具体做法,浅谈以下几种:
一、数学思维能力的总思想
解决数学问题就是利用数学概念、定理、性质、公式、法则以及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等知识点进行排序。
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怎样进行排列,简单的讲,就是数学思维的问题。
解决数学问题的每一步都要讲究依据,这就是数学的科学性。每一步的依据是什么?依据的依据又是什么……,这是数学思维的顺序问题。若某一依据找不到,思维就会受阻,整个思维过程形成的解题思路就会失败。相反,若每一步的依据都已找到,那么这个思维就形成了正确的解题思路链,从而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同一个数学问题,往往解决问题的方法又简又繁。这正是由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思维角度,以及思维深浅度,宽港度不同产生的影响。一个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一开始他学到的东西都是纷繁复杂的集聚在大脑当中的。若不进行数学思维的正规训练,想问题就会无头绪,从而找不到解题思路,时间长了容易影响学生的进取心,导致学生厌学。所以对学生有目的进行思维的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做中学”的数学思维训练方法
1、谈谈对学生进行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基础知识的思维训练,这正是能正确进行数学思维的起点。
现在的高中生,要对基础知识进行深刻理解很困难。学到的基础知识一多,他们就无法驾驭了,这就给教者提出了一开始就得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课题,还要坚持不懈。
总则是训练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用多样化的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基础知识思维训练,一般采用设置问题的方式,设置的问题要深刻。具体体现在“做中学”的学案中,可以采用问答式、填空式、练习题式,还要从逆向设问、变更条件设问,以及用类比式进行训练。
这样由浅入深,按认识规律来逐步训练,学生就会很好的通过这一关。
2、基本技能与基本方法本身就是一种规律性的思维而它们又是高中数学组最重要的内容。
对基本技能与基本方法的训练,实际上就是对基础知识思维过程的进一步加工。这可以作为学数学,进行数学思维的第二阶段,众所周知,中学数学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按照一定的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画图、推理的技能、并通过训练时之成为自动化。基本动作主要有配方法、消元法、换元法、解析法、待定系数法、参数法、反证法和数学归纳法等。
对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思维训练要贯穿在整个“做中学”的教学中。在“做中学”的学案中可以用三个步骤来实施训练计划:先让学生模仿,再进行分析,最后提高总结。
3、进行逻辑思维训练。这是学习数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
数学是有严密逻辑体系的知识系统,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力。其地位非常重要,这就要训练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并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还要训练学生会用简明准确的数学语言阐明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并要求表述清晰、合乎逻辑。
逻辑思维还是揭示数学理论的极其重要的思维活动的形式,几乎渗透到获取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每一过程。因此,这种训练是“做中学”过程中时时刻刻都要进行的训练,所以要在设计“做中学”学案时,要有目的地设计要求口头回答的一些问题,表述一些问题的求解思路,多让学生板演解题过程并及时纠正。
4、空间思维的训练,这是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的必由之路。
空间想象的能力是以逻辑思维能力为基础的,它是把现实世界物体形状通过思维加工,落实在纸上,从纸上表示的情况想象出空间图形元素的位置特征,性质和数量关系。故在“做中学”的学案中须先让学生多观察,然后动手模仿画图。引导学生动手制作一些模型,在拿实物或标准模型、经常让他们看,体会这种立体感。或利用计算机制作一些立体动画,激发学生兴趣,感受逼真的立体元素特征。在解题时,掌握好思维的顺序,先画好较为准确的图形。将复杂图形分解为简单图形,将空间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从而建立起空间问题的正确思维。
5、按数学思维进行教学思维训练,数学思维就是数学基础知识在处理数学中的问题时,所显示出来的带有规律性、概括性的本质内容。思维进入到这一阶段就进入了较高层次。数学思想对解题有指导作用。
中学阶段涉及的数学思想主要包括: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划归的数学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特殊化的思想。这些思想都来源于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把握这些思想,就能更有效的提高数学思维和能力。对数学思维的训练,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这一点,把它贯彻到平时的教学当中。引导学生运用运动和变化的观点,分析和研究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通过函数形式来表示数量关系并加以研究。同时引导学生把解析式表达的数量关系当作方程来处理。按这种思维解题就能简明,有效,清晰。纵观几年来的高考,几乎每年都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内容涉及到这种思想,所以这方面的训练是很重要的,这就是函数与方程的思想。
例如数形结合的思想训练,可通过具体问题,根据具体的数量关系,要求学生画出准确的图形成图像,然后引导学生从形上研究数。这样由“数”到“形”,再由“形”到“数”数形结合的反复过程,使问题解决,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与形是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数与形是不可分的,使学生遇到相关问题能从数想形,由形算数。
6、数学思维的综合训练,这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是零散训练的升华阶段,综合训练可采用以下需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