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特点范例(3篇)
民族文化特点范文篇1
【关键词】朝鲜族民居;室内空间;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的传统民居及室内空间的特点在其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是与直接受其传统文化的影响的。朝鲜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19世纪中叶后陆续从朝鲜半岛迁入到我国东北地区,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其民族传统文化在吸收了汉族及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的同时创造发展了极具特色的灿烂的民族文化。
1鸡林概况
1.1自然情况
鸡林朝鲜族乡隶属鸡西市鸡东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穆棱河南岸,西临鸡东镇,境属穆棱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是盛产水稻的“鱼米之乡”。
1.2历史背景
鸡林乡名来源于驻地鸡林村名。因地居鸡冠山附近,又是一片林地,故称“鸡林”。鸡林一带在中华民国时期,由朝鲜和延吉等地流入的朝鲜难民开垦种殖,逐渐成为朝鲜族聚居的地方,属密山县管辖。80年代撤销鸡林公社,设置鸡林朝鲜族乡。
1.3鸡林乡现状
鸡林朝鲜族乡现有耕地面积4.3万亩,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全乡设6个行政村,10个自然屯。共有1.02万人口,其中99.8%人口为朝鲜族。可以得知鸡林乡是朝鲜族聚集地,这为朝鲜族传统民居文化的传承奠定了一定的人文环境。鸡林乡朝鲜族人的生活受到了汉族人的很多影响,但是朝鲜民族的很多传统还是保留的很好,比如朝鲜族人民生活简朴,极其干净,不管是草屋房还是瓦顶房室内和院内都打扫的干净整洁。
2民居建筑特征
20世纪20年代初期,在鸡林乡定居的多是不愿做亡国奴,奋起抗日的朝鲜人们。他们加入朝鲜独立军,转战到北间岛和苏联沿海川一带。后来变为农民,逐渐流入到鸡林。也有少部分是从朝鲜北部逃荒来的灾民。在鸡林当地的汉族和满族人民的帮助下定居了下来并种上了水稻。开始居住的大都是茅草棚茅草屋。解放初期到70年代,鸡林乡民居文化的发展已经结合了鸡林地区的环境气候和当地汉族的文化特点。早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志》里就记载了早期生活在东北的朝鲜族居住方式,书中写道:“居处作草居土室,形如冢,其户在上,举家共在中,无长女别”[1]。大约一千多年前,朝鲜族已经形成了自己民族特有的民居建筑形式,并且根据所用建筑材料、屋顶形状、屋内结构划分出不同的类型。
2.1外观特征
在鸡林朝鲜族乡的田野乡间,仍可以看到许多灰瓦白墙的朝鲜族传统民居。一个个院落,一幢幢小房,灰瓦和白墙相映。朝鲜族民居的外观都很美,传统屋顶主要有草屋顶和瓦屋顶两大类。草房一直都是朝鲜民间最常见的房屋,虽然是由草屋顶和泥墙所构成的,但朝鲜族民居区别与汉族房屋的是可以居住50年之久依然质量完好,屋内冬暖夏凉,十分适宜居住。草屋顶有两坡和四坡之分鸡林乡当地以后者居多。由于鸡林乡位于我国东北部,冬天时间长,所以屋顶较厚大,房屋较低矮,利于冬季室内保温,降低了室内散热的速度。草顶的材料初期主要是茅草、蒿子等,随着谷子、水稻、高粱等农作物的发展,稻草成为草顶的主要材料,稻草取材方便,重量轻,保温好又便于施工和维护,见图2-1。瓦顶的材料一般是灰色或红色的瓦片,屋顶坡度较缓和,中间平缓,两头翘立。瓦屋顶的形式主要是歇山式,见图2-2。
2.2光照及取暖特点
我国东北地区太阳高度角低,日照时间相对较短,房屋之间需留够距离,吸收日照。朝鲜族民居大多散居在自然环境之中,一座座独立的房屋错落有致地排列在乡路的两侧,前后留有大片的菜地。院落方正,空间宽敞,前后建筑间距大,有利于减少阴影。
从朝鲜半岛迁居到我国东北三省的朝鲜族,善于因地制宜,着眼于实用作了某些改变,但鸡林乡当地的朝鲜族人依然承袭民族传统,保留了建造传统式炕屋的风习,采用了满铺地炕的取暖方式。这样,在寒冷的冬天便可以在温暖的火炕上取暖,即便在夏天的时候也在需要做饭的时候生火。较之汉族火炕不同的是,朝鲜族地炕面积大,低矮,位于室内空间中的最低处,使室内热能充分发挥。加之,朝鲜族民居的空间分隔没有那么严格,甚至是锅台连着炕。由于是进门就上炕所以进屋时需把鞋脱在门口。
2.3室内空间的特点
朝鲜族民居室内空间是由天棚、大面积地炕、少量的地面及墙体所围合而成的。其内部又可以划分为门厅、与灶相连的房间以及大小不等居室。门厅一般不单独另设,通常在灶的左侧,与主入口相连的位置留有一个1.5左右的空间,其地面标高低于炕面(灶台面)0.2~0.3m,主要作为脱鞋处[2]。与灶台相连的炕面通常设两个想通的开间,是家庭生活的主要空间。白天可以作为用餐、会客、读书、做饭,甚至洗漱地方;夜间通常由家里的长辈和儿童居住。住室与厨房之间靠一扇推拉门与相通,房间之间则用推拉门隔开。白天时则把推拉门全部推开使之成为大房间,使其空间变得宽敞明亮。
3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鸡林朝鲜族乡经过时代的变迁和地域的影响,民居及室内空间都发生了变化,传统朝鲜族民居风格和特点已基本消失,只有室内平面构成和取暖方式上仍保留和继承了传统方式。不过,在东北地区的朝鲜民居建筑当中,地方建材的充分运用,具有经济上和环保上的优势,体现了东北地区居民对建筑与地区资源状况相适应的朴素认知。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宣扬朝鲜族文化,让民族文化在未来得到继承,保护民族文化底蕴的同时对传统民居的保护也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赫忠仁吉林朝鲜族矮屋生态文化特性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朴玉顺,罗玲玲朝鲜族的生活模式对其民居室内空间的影响[A].NEWARCHITECTURE,2004.
民族文化特点范文
关键词:哲学;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特点
中图分类号:J7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3-0127-01
罗素说,要了解一个时代或者民族,必须首先了解他的哲学。每一个伟大的文明背后都有伟大的哲学存在,哲学是一切文化的核心,是民族精神生命力的体现,是文明成熟的标志,是文明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思考。舞蹈艺术是人的知识、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特殊产物,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现。哲学是舞蹈艺术的根本思维基础,舞蹈艺术较之哲学具有更广阔的表现手段和方式,所以,哲学意识决定了舞蹈艺术的发展方向和审美趣味。
一、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接缘性
哲学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得到进化和升华的。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它既不可避免地带有自身的原始历史痕迹,也会不断地从相关事物中吸取最适合本身发展的“养料”以促成自身的发展与完善,最后形成与相邻事物既相互联系又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事物。因此每一个新事物的诞生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临近事物的特征和痕迹,而且在吸收了周边相邻事物的特色和优势后,展现出独树一帜的全新面貌。我们将一个事物从周围关系紧密的事物当中吸取营养,以此主动地融入自身使其成为自身的有机成分,从而完善自己,形成特质进化特征事物的特性称为“接缘性”。
可以说,舞蹈是众多学科大综合的智能化产物,研究其舞动规律非常有必要从与它有关联、有接缘性的交叉学科入手。人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文化。在少数民族生活中,它们经常不以书面形式展现,诸如婚姻、家庭、风俗、习惯等,这就是非主流文化。他们经常以舞蹈的形式展现出来。人类学的文化研究表现出强烈的生活性。云南的少数民族,按其族源和相近的特点,有氐羌、百越、白濮以及苗瑶等族系。由于各族系的历史、生活环境、经济生活状况不同,形成各自不同的文化特点和舞蹈的多元性。譬如,氐羌为游牧文化,百越是稻植文化。氐羌与百越这两个族群就具有不同的文化特点。前者为山地居民,后者为水居民族,他们一似火,一似水。反映在民族舞蹈上的特点:“氐羌”舞姿较为刚健,腿部动作多且力度强,“打歌打得日头落,只见黄灰不见脚”。火把节之夜,人们身披黑羊皮,紧扣着手臂围着熊熊篝火,脚步声震动山谷,这种刚劲沉雄的舞蹈场面,集中显现了氐羌的拜火、尚黑、披氅等山地民族的美学风格特征。在舞蹈表现内容上,氐羌多为“猴子望月”、“箐鸡摆尾”、“打荞舞”等山林野生动植物的生活情景。”“百越”舞姿则柔和,节奏也较缓慢轻盈,舞蹈较多是“捞虾”、“捕鱼”、“牛头舞”等。可能由于植稻、操舟等原因,舞蹈的手部动作较多。在宗教上,前者尚巫,他们的舞蹈多为打鬼;后者信佛,他们的舞蹈多为敬神。这两个族群的自然环境、生活习俗和文化心理素质都不相同,因此形成他们不同的舞蹈动律和美学风格特征。
二、少数民族舞蹈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有人说:“舞蹈的核心是人脑的意识,舞蹈创作的法则是辩证唯物手段的科学运用”。哲学思维不仅仅是其他学科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高级思维专利,也是我们舞蹈人所要追求的创新思维目标,更是舞蹈人科学用脑的前奏。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上的舞蹈社会学认为,在一切社会意识形态中起作用的经济因同样作用于舞蹈艺术,作为一切艺术的源泉的社会劳动生活实践,同样也是舞蹈的源泉。舞蹈并非是一种与社会生活无关的纯生物的纯生理现象。舞蹈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积极的、能动的、多样的。它除了具有一般的艺术功能之外,还有其独特的特殊功能。大致说来,舞蹈艺术对人们有:自娱自乐、抒怀;交流情感、增进友谊;增强体质、延长青春;欣赏愉悦、陶冶情操;了解社会、认识世界、宣传教化、团结鼓劲等功能。
少数民族舞蹈与人类社会劳动生活实践关系密切,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少数民族人们通过舞蹈活动,沟通感情交流思想,还把舞蹈作为青年男女恋爱择偶的方式之一。因为舞蹈动作形象含意广泛,是人们之间交流感情的特殊语言。由于人在舞蹈时全部神经、肌肉和智慧都被调动起来,对人的肌体心智有着全面的锻炼意义。宗教与少数民族舞蹈关系更为密切。许多民间舞蹈就产生于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的活动之中,并一直流传至今,如巫舞、傩舞等。宗教离不开舞蹈,需要舞蹈为其制造某种神秘气氛,以获得奇特的心理效果。百越族系拜佛现象很明显,傣族、阿昌族、德昂族、布朗族等全民信奉小乘佛教。在各自舞蹈中,其手势、行礼、舞姿方面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舞蹈与社会的关系,也反映在舞蹈与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中。舞蹈受政治的影响极大,舞蹈的内容、形式及舞蹈思潮,无不被打上时代与阶级的印迹。一个时期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也会对舞蹈艺术产生影响。如中国宋代之后的一个很长时期舞蹈艺术的衰退,不能不归咎于程朱理学的兴起和封建伦理道德的桎梏。以维护教化为名的各种禁舞令的颁布,使舞蹈活动渐趋冷落,甚至许多优秀的舞蹈形式和舞蹈作品泯灭失传。舞蹈舞蹈艺术虽然不能直接从事改造客观现实的活动,但却能作用于构成现实社会根本因素的人,为人注入变革社会的精神力量,因此任何一种舞蹈活动都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对舞蹈社会学的研究也能够指导舞蹈工作者更好地注意社会需要和观众心理,更大限度地适应社会对舞蹈艺术的需要。
三、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民族性,是深入了解各民族文化传统的“百科全书”
民族与文化都是历史的产物,他们不可分离。人类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创造了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民族。一个人们共同体在自身的生产活动与社会活动中,创造了共同的文化并形成了民族;一个民族及其文化在发展中必然要形成独特的文化传统。文化都有民族性,民族性是当代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又一显著特征。在没有文字、没有其他传播手段的时代,少数民族人们就用舞蹈,将生殖、生产、盖房、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最形象、最生动并在最隆重的时刻传授给后代。人们说:“世人不跳弦,白活几十年”、“谷子黄、拉祜狂”。“一鹰三态”、“两种孔雀”等常见的舞蹈文化现象,正是由于民族性格、心理、历史、自然环境、等之不同造成的。
民族民间传统舞蹈文化是世界各民族的祖先们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深入了解各民族文化传统的“百科全书”,是一种可视的运动着的非物质的“活的文物”是一种人类活态文化财产。以云南省为例,当今,云南现存的约6718种宝贵的民族民间传统舞蹈跳法套路。保护与传承民族民间舞蹈传统文化已成为了世界各国政府与文化艺术界的共识,是云南26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的发展进程中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座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金山。它们不仅是中华舞蹈艺术宝库中的重要遗产,也是世界民族优秀无形文化遗产中最为耀眼的一颗艺术明珠。保护与传承民族民间舞蹈传统文化理当成为了21世纪我国的一项重要文化战略。
总之,哲学通过舞蹈艺术的手段展示,就有动人心魄的吸引力;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包含强烈的哲学反思,自会增添绚丽悠长……
参考文献:
[1]庄孔韶.人类学通论[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民族文化特点范文
多民族文化视野挖掘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传承与创新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各学校在长期办学历史方面在教学、学生管理等过程中逐步沉积、挖掘和精心培育而发展起来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教育背景下,众多学校提出着力打造特色校园文化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民族类学校学生结构普遍具有多民族性,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鲜明的民族文化,所以,对该类学校而言,多民族文化共存、碰撞是客观存在的。在多民族文化视野下,如何充分利用民族文化打造特色校园文化,避免出现“整齐划一”、“千校一面”是该类学校所要解决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
一、特色校园文化的内涵
学校校园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是全校师生在长期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并被广泛认同的精神财富和物质环境的综合,涵盖了反映学校传统和风气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以及制度文化,是一所学校主流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就目前而言,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种群体文化。特色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在长期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和校园文化等方面凝练而成的文化,它是区别于其他任何学校的具有不同特质、不同内容且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指标。
二、民族类学校的校园文化特点
对民族类学校而言,在构建校园文化时,必须利用多民族文化这一特点,充分挖掘、提炼并形成自有的特色校园文化。目前,多民族视野下的校园文化普遍呈现出独特的文化特性,其主要有以下特点。
1.文化结构的多元性
多元文化(multi-culture)的内容包括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社会的多元化、民族、种族多元化、文化多样化及价值多元化。和其他学校相比,民族类学校校园中文化结构的多元性是其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显著特征,其特征是校内学生结构普遍具有多民族性,具有多元的文化背景,他们在文化知识和价值观、信仰等方面具有多元性和差异性。]这些学生由于接受自己文化的洗礼,其独有的民族文化在心灵中根深蒂固,进入校园后他们仍然会自发形成“民族群体”,以便在校园同一平台上继续展现、传承各自民族文化,这就形成了校园文化的多元性。
2.宗教文化色彩浓厚
一般情况下,民族类学校在学校建筑、教学模式设计、学生活动、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等方面都能体现民族文化,而这些文化当中或多或少地搀和着各民族的宗教文化色彩。[1]例如藏族学生的寝室或教室具有明显的宗教特色,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同为藏族,但是来自于不同地区的藏族同学具有不同的,仅就四川阿坝藏区而言又分为苯波教与藏传佛教。所以民族学校庞大的少数民族学生数量决定了校园文化必然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而且宗教工作的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复杂性与国际性五大特性决定了该类学校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时的复杂性和艰巨性。[2]
3.校园文化差异较大
首先,少数民族多来自边疆或经济欠发达地区,他们接受外界新鲜事物的机会相对较少,从而造成他们的意识形态、文化程度与来自经济和文化沟通交流顺畅的汉民族相比相对落后;其次,由于各民族学生非常注重自己的、传统文化与习俗,他们急于在其他民族间寻求文化认同但又希望保留各自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各民族文化更好地相互融合、交流和沟通,这使得校园文化具有显著的派系性;最后,鉴于我国目前的少数民族政策的倾向性,加之多元文化主义学说的成熟,使得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民族学生自发形成了两个不同的阵营,从而造成文化交流的障碍。所以,民族类学校因种种因素造成校园文化差异较大。
三、民族类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不足
在教育快速发展环境下,众多学校的办学规模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不是校园文化的大发展,而是校园文化的特色、个性、魅力的淡化和缺失。基于上述情况,多民族文化视野下的学校要增强自身软实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以培养信得过、靠得住、留得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必须依据自身特点,挖掘内部潜力,利用多民族文化构建特色校园文化。就目前而言,该类学校在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时还存在以下不足。
1.特色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关系不清
一般情况认为,学校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办学和管理过程中逐步积淀下来的能表现学校精神的优秀文化,他能反映学校的悠久历史和人文精神。学校特色校园文化是为适应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而凝练出来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特有的文化。学校传统文化和特色校园文化相辅相成,互为弥补。学校传统文化是特色校园文化的基石,一般情况下,特色校园文化是学校传统文化发展而来,它是对学校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同时,学校传统文化的底蕴通过特色文化体现。特色校园文化要体现特色和发展,前提条件就是必须有效地继承学校的传统文化并加以创新;从另一个角度看,学校传统文化走特色化建设是其提高生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能得到丰富和发展。所以,学校在构建校园特色文化的过程中,不能摈弃传统文化而专攻特色文化建设,更不能为发扬传统文化而忽视了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
2.特色校园文化构建的民族性不突出
由于多民族文化特性,民族类学校具有与一般学校所不同的性质、服务对象和任务等特点,所以在校园文化的构建方面也应显示出自己的特色。但是从调查情况来看,该类学校无论在建筑风格、办学理念、专业设置等方面,还是在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形式、管理制度方面,抑或是在校训、校风、校歌、校徽和校园文化作品方面,都缺乏明显的民族和地方特色。比如不少民族类学校在建筑设计、办学理念、校训、管理制度、培养目标等方面与其他学校相似或雷同,这就脱离了民族类学校办学实际,缺乏特色,使校园文化的民族性不突出,缺乏亮点。
3.民族文化的融合、挖掘和创新不够
多民族视野的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应体现先进性、传承性、创新性,因此,在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时不应仅仅停留在已有各民族文化成果这一层面上,还必须担当起挖掘、融合、传承和创新少数民族文化的重任,并把它整合成既适合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又与主流文化相协调的文化形态。民族类学校想要构建区别于其他普通学校的富有竞争力的特色校园文化,必须充分开展多民族视野下的多民族文化的挖掘、融合和创新工作,但实际上这方面做得不够。一是对多民族文化的挖掘不够,停留在已有的文化基础上,而忽略了对各民族优秀文化的整理、修复工作;二是在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时对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力度不够,各种文化交流、碰撞较少,使得各民族文化在校园内自为阵营,具有明显的民族派别性;三是对现有的民族文化创新不够,在诸如过于保守、崇尚继承、畏惧失败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使各民族文化停留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缺乏创新性,不能体现新时代的要求,墨守陈规,生命力不旺盛。
四、多民族文化视野下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1.充分挖掘、融合、发展多民族文化
民族类学校由于具有多民族文化背景,所以多个民族文化在校内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相互冲突、相互吸收、相互排斥、相互激荡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所以,多民族文化视野下的民族类学校在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时要充分挖掘、融合多民族文化,发展多元文化。要发展多元文化,使其更好地融合、碰撞和交流,就应该通过在校内构建“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发展格局”来实现。这一格局具有以下特点:(1)多民族文化高度融合成有机统一体,并且都拥有了更高层次的民族文化认同,即中华民族文化;(2)在多元一体格局中,汉文化既是多元中的一元,同时又发挥着凝聚多元结合一体的作用;校内的多元文化一体化并不是自然形成的,作为创建特色校园文化的管理者,一定要在校内营造全面协调、主张多元、强化一体的氛围。全面协调、主张多元就是要挖掘校内各民族学生自身的民族文化特色,在此基础上提供平等、公平、透明的展示平台,促进交流,加强合作,提供各民族学生自身民族文化的展示窗口,以实现校内各民族文化“百花齐放”共同发展的格局;强化一体就是加强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交流和碰撞,依据校内实际,立足学校传统文化,提高内聚力,培育多民族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传承学校已有核心校园精神,最终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校园多民族文化一体化格局。
2.做好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
目前,多民族文化背景下的学校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做好各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和保护工作,但是受各种因素影响,中国教育体制以汉文化为中心,以英文和现代科学知识为主体。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对于多民族文化背景下的民族类学校则必须留给民族文化足够的生存空间,挽救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民族文化,这是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需要,也是该类学校的重要社会功能。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是规避上述不足的有效途径,在具体实施上,把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将当地各族人民的民族民间音乐、绘画、舞蹈等引进教学活动,并在适当时机将其设为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同时,有条件的学校开设民族民间文化课程供学生选修。通过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一是通过挖掘、整理、发展民族文化,对其起到了保护和传承作用;二是显著提高了学校特色文化的内涵与质量;三是培养了学生的民族文化学习兴趣,从侧面对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有利于当地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3.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形式
艺术活动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升人格境界、活跃校园生活的有效形式,为学校的师生所共同喜爱和关注,多民族文化视野下的民族类学校构建特色校园文化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方法是以艺术活动为载体,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形式。为了构建特色校园文化,必须利用少数民族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特点,积极引导他们发挥特长,积极开展诸如学生艺术节、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少数民族舞蹈大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开展富有特色的艺术活动,不仅能更好地构建特色校园文化,而且能体现学校文化特色的唯一性,从而提高竞争力,更能促使次流的少数民族文化向主流的汉民族文化渗透和交融。例如藏族舞蹈――锅庄,原本是藏族人民在茶余饭后围着火塘歌唱跳舞,以驱一天的劳累与疲乏,从而保持旺盛的精力以应对恶劣环境。由于创新了校园文化活动形式,丰富了舞蹈内容,在每年举行的锅庄文化节中得到各民族学生的追捧并盛行于民族类学校校园中,现已成为节日、招待重要的宾客的一种通用舞蹈,更因此而凝练了特色校园文化的分支――锅庄文化。
总之,构建校园文化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多民族视野下的学校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求得生存、办出特色、办出自己的文化品牌,则必须充分利用校内多民族文化资源,通过大力挖掘、融合、传承和创新各民族文化,创新民族文化展示平台,做好民族文化进校园等方式构建特色校园文化,实现“你无我有,你有我精,你精我特”的办学格局,从而与其他普通学校实现错位竞争,以提高综合竞争力。
――――――――
参考文献
[1]张龙,欧以克.民族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理性选择.民族教育研究,2012(6).
[2]刘国武.宗教五性说视域下藏族大学生探讨.教育评论,2012(4).
[3]王月芬.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和对策.教育教学论坛,2011(12).
[4]童广运.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核心构建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理论导刊,2007(10).
[5]常一青.构建民族高校和谐校园促进各族师生全面发展.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