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旅游资源的特点范例(3篇)

时间:

旅游资源的特点范文篇1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开发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营销陕西安康

一、引言

我国对旅游资源质量等级的评价依据是《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和“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通过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等项目进行评价,根据对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得出了该单体旅游资源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分值。目前学界研究的重点都是知名度高、评分赋值大的“特品”旅游资源及旅游目的地开发,对不属于传统观念中“优质”旅游资源及目的地的开发与保护研究较少。然而,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我国众多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目的而正在积极进行旅游开发。那些相对来说旅游资源价值较低、尚未被开发或只是“浅开发”的旅游目的地开发对缓解珍稀自然、文化遗产遭受的旅游压力,丰富旅游产品品种,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现状概述

随着对旅游目的地开发和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资源次优区研究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国内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及其相关研究。许春晓在我国较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开发策略,指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性质、突变概念和依附式开发理论,以期指导区域旅游业开发。罗艳菊对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影响因素、非优区的优化机制及理论依据等进行研究,提出开发的盈利模式。唐文跃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主要特征和开发的优弱势,探讨了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提出了非优区旅游发展道路。隆学文讨论了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和开发非优区旅游资源的意义,从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认知区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区位特征。李东和以合肥市为例说明实施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是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彭华从需求驱动角度研究城市郊区与周边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成功之道。……但现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资源次优区内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丰欠程度不一、价值禀赋不等这些现象。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现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6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ChrisRyan对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完善,指出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目的地复兴的作用,以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热衷寻求“新的”、“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下,缺乏“名气”也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开发和促销亮点。

本文认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是拥有优质或较为优秀的旅游资源。“非”在汉语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汉语中则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参考经济学,“次优”的含义是未达最佳标准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适宜的,不最满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提法是较为合适的。

三、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概念和特征

旅游资源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人文;旅游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2

一、引言

旅游是一项涉及经济因素的人类活动,当然也不能忽视其中的文化因素,而旅游行业是集合两者于一身的综合产业。旅游业的主要特性是经济和文化,可见文化是旅游的精髓和根本。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不断上升,对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逐渐追求对精神世界的丰富,人文旅游便日益成为人们的热衷活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壮大,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要重视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

二、人文旅游资源的含义

人们在悠久的文明历史长河中,积累文化并对其进行创新,逐渐建立起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文化根基,这就形成了人文资源。人文资源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以来而形成的文化精华。人文资源的主要构成成分是人文旅游资源,利用文化吸引人们。人文旅游资源结合文化和历史而形成,代表了一个民族的风情特点。人们在进行文化旅游的过程中,了解文化和历史,产生独特的文化感受。

人文旅游资源包括有实际存在形态的人文旅游资源和没有实际存在形态的人文旅游资源。建筑物、交通设施、部落房屋、工艺品、庙宇甚至墓地都是有形可见、实际存在的人文旅游资源,以实在物质的方式存在,旅游者可以直观地观摩和了解。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信念信仰、歌曲民谣和传统舞蹈都是人们时代相传而形成的人文旅游资源,旅游者可以通过具体的重现而感受到。人们虽然看不到曾经在历史真实发生的事件,但能通过旧址古迹和历史文物来了解过去的情况,还能了解到哲学思想、书画文化等精神方面的文化资源。开发人文旅游资源,使得人们在文化旅游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文化知识,促进对民族历史国家的认识,得到文化知识水平的提升还可以体会美妙的自然风景。对旅游者有好处,对旅游行业的发展和进步也有好处。

三、人文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

1.独特性

人文旅游资源大部分都是世界上唯一的,不可能复制的资源。它们是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方,由不同的人们创造出来的。就算是同一时代,同一位置创造的人文资源,也可能根据本身的特点而富于变化。比如圆明园,虽然宏大而壮观,但每一个建筑,甚至小到每一片瓦砾都别具匠心。清明上河图作为我国历史的名画,也是独特的,代表了具体历史文化的特点。不管后来的科技多么发达,人们想复制这些人文资源,或者重建一模一样的人文资源,都是不可能成功的。即使外表看起来一样,但就其内在价值和独特的历史风格来说,都不可能一样。所以人文旅游资源是独特的。

2.丰富性

人类的文化虽然有共同之处,但文化各异,也存在很多差异,各种丰富多样的文化才构成一个完整的世界。就像动植物界存在许多不同的动物和植物的品种,失去任何一种动植物,整个大自然都会失去平衡,严重破坏生态系统。同样的,承认文化的多样性,保护各种各样的文化,整个文化系统才会协调稳固,世界才会和谐发展。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和经济进一步发展,它们想要利用文化渗透来入侵其他国家,利用自己的文化,吞噬本土的文化,这是令各个国家都十分担忧的问题。因此,正因为人文旅游资源的多样丰富,更应该保护好,开发好。

四、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作用

1.有利于保护人文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结晶和精华,是古人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有效地开发人文旅游资源,有利于更好地保护人文旅游资源。如果不开发那些条件有益的优质人文旅游资源,就会浪费旅游资源,但是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也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时间,力度也要控制得当。

2.有利于丰富旅游者的精神文化世界

根据旅游现状的调查可知外国来华旅游的主要目的就是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大多数人把大量的金钱花费在文化旅游上。文化是旅游的中心,旅游业的精髓在于文化。风景只是旅游资源的表面美,而文化是旅游资源的内在美,只有文化充实了旅游资源,这样才能更加吸引知识文化水平越来越高的人们。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让旅游者了解文化、增长见识见闻、培养情操,在浓厚的人文气氛中,体会文化的内涵,得到一定的文化提升,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旅游者得到了心灵的享受,也会促使旅游行业走上一个更高的水平。

3.有利于促进本地的经济发展

人文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吸引更多的国内和国外的旅游者,增加当地的客流数量,拉动当地旅游行业的消费,同时而且还增大餐饮住宿购物消费等其他多个行业的收入。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投入并不高,但产出高,是一种消耗少但效率高的产业模式,大大推进旅游产业化进程。人文旅游资源不像自然旅游资源一样,不可以再生,很容易被越来越多的旅游客源所破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质的变迁,也很可能日益失去自然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人文旅游资源则可以再生利用,产生的经济价值很大,投入不高,也不破坏环境。人文旅游资源开发能够有效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使得人文旅游资源发挥更多优势。

五、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具体措施

1.完善人文旅游资源的评估体制

人文旅游资源的评估工作应该由中介机关开展,评估者将结果交付中介机关,中介机关与政府进行直接联系。政府不是主导的责任人,而把权利下放和分发,评估人员开展相关工作时,不会受到利益等其他因素的干扰,从而增加了评估的客观有效的效果。在评估过程中,根据专家的科学判断和客观依据得出评价结果,而改变了以政府为中心的单一评估体制。地方政府应该对评估过程进行及时的监督和制度化,从而约束中介机关的评估工作,保证评估结果的科学正确有效。

2.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发人文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设立一个高的出发点,然后分步骤、有计划地进行。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应与国内外的旅游发展动向一致,深入了解旅游资源的现实情况,分析自身的各项优势劣势以及发展规律。针对每个人文景点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开发策略,有整体开发规划,也有局部开发规划。人文旅游资源开发需要与其他资源的开发协调一致,而且要突出重点,有先后难易之分。在开发方案的实施方面应该有近期和远期的安排,按照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

3.政府作为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依托角色

政府在过去的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总是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政府通过宏观的手段来调节旅游业的运作,但这并不说明政府能够完全决定旅游资源的开发。政府只是起着引导作用,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来对旅游行业进行控制和规范,在人文旅游资源开放工作中应该扮演依托和支撑角色。

4.加大人文旅游资源的普及活动

虽然人文旅游资源是十分重要的资源,但很多人对人文旅游资源并不是很了解。人文旅游资源开发首先要让人们认识到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价值,通过学者、政府和社会舆论等各个方面的宣传,让全社会都了解人文旅游资源。

5.在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做好保护工作

开发人文旅游资源固然重要,而且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还有利于其保护。但如果不合理有效地开发,就会造成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再开发是不利的。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处理好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的关系,权衡好保护人文资源和发展旅游经济的地位,不要因小失大。

六、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注意事项

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是一项重要的工程,需要注意对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不能在无限制的开发过程中以以破坏人文旅游资源为代价。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宣传,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新手段增加人文旅游资源的魅力。注重开发的科学性,提高开发的效率和效益,但不要纯粹以经济利益为有效考虑原则,而不顾及资源的可持续的发展。

正确发挥政府的角色,政府在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角色中至关重要。政府既不是唯一主导者,也不是被动的参与者。政府需要作为督促和引导的角色参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开发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注重人文旅游资源评价的公平、正确、科学。充分发挥人文旅游资源的人文内涵,有些旅游资源本身具有人文价值,但正式因为没有合理的开发,无法体现出应有的人文特色,导致人文旅游资源的浪费。

七、结语

人文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的旅游界和相关人士只重视旅游的经济因素,而不看重文化层面,忽视了人文旅游资源的利用,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为了有效地开发人文旅游资源,促进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旅游行业的发展壮大,需要了解人文旅游资源的含义和特征,认识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如何开发人文旅游资源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陈文峰.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建议――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商丘为例[J].对策研究,2007(10):82-83.

[2]蒋才芳.基于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大湘西民族旅游业发展研究[J].市场论坛,2006(01):33-34.

[3]谢大伟.试论浙江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与开发[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05):43-44.

[4]黄成林.黄山市人文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J].经济地理,1995,15(03):101-103.

旅游资源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宁夏县域旅游业发展与对策

旅游业日益成为各国和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扶持的战略产业,对推动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它可以有效地提高本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促进与国内外的经贸合作,增加外汇收入和税收收入,还可以拉动和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已经成为宁夏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同时也已成为宁夏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点产业。

一、宁夏县域旅游资源的特点

宁夏位于祖国的西北内陆地区,黄河中游,特殊的自然、人文环境,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沙湖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有湖面、沙丘、芦苇、珍鱼、候鸟,是生态旅游的黄金宝地”;沙坡头景区是黄河和沙漠的交汇的地方,也是4A级景区,开展了骑骆驼穿越沙漠、乘羊皮伐子漂流黄河等特色旅游项目;六盘山旅游区山势雄伟,景区内有被称为黄土高原绿岛”的泾河苑,有纪念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创作《清平乐·六盘山》的将台堡,有以丹霞地貌著称的西吉火石寨,有海原大地震遗址公园;首府银川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都市旅游、商务旅游、会展旅游、休闲旅游的好去处。目前宁夏已有各类自然保护区8个(部级4个,自治区级4个),部级森林公园2个。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有历史遗产类旅游资源,比如:水洞沟遗址是中华史前文明的见证;西夏王陵规模宏大,造型奇特,被誉为东方金字塔”;宁夏还是长城和黄河唯一交汇的地方,自治区境内有秦、汉、隋、明等朝代的古长城遗址,素有长城博物馆”之称。有文化类旅游资源,比如:宁夏镇北堡的华夏西部影视城和金水旅游区曾拍摄了《红高粱》、《贺兰雪》等一批优秀获奖影视作品。有民俗类旅游资源,宁夏回族风情浓郁,清真寺建筑别具一格回族风味小吃美味可口,风俗歌舞优美动人,吸引着海内外众多游客。

二、宁夏县域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不够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凭借和依据。宁夏县域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目前县域旅游资源开发仍较为落后,除一些中心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相对较好外,大部分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偏低,有的甚至还处于待开发状态。宁夏县域旅游资源整体上存在着分散性、可进入性差、基础设施简陋、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薄弱、品位较低等主要问题。

2.资金投入不足,旅游设施建设落后

宁夏大多数县域由于经济不发达,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如吴忠市旅游局一年经费不足3万元,其他县可想而知),旅游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一些经济效益可观的旅游资源得不到及时开发,即使是已经开发的景点,由于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档次低,接待能力有限,服务质量差,也不能满足游客的消费需要,影响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旅游质量的提高。

3.发展旅游产业的意识有待加强

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旅游景点的文化科技品位重视不够,不能深入加以挖掘其文化科技内涵;在政策保障体系上仍不够完善,特别是在投资、财政、金融、建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不能到位;对旅游促销的宣传力度不大等等。二是发展旅游业的意识还不强,导致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缺乏新思维、新观念和创新精神。

三、加快县域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1.树立科学发展观,合理开发县域旅游资源

(1)树立精品意识,努力培育世界级、部级和自治区级的旅游精品

吸取和借鉴国内外经验,选择一批旅游景点、景区重点扶持和培育,使之成为世界级、部级和自治区级的景区景点。要聘请旅游业专家加以规划设计,促使宁夏县域的旅游景点能普遍上一个档次,以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

(2)努力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宁夏县域旅游结构比较单一,要进一步增强当地旅游的竞争力,就必须对旅游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充分发挥宁夏县域旅游资源的优势,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多方筹集资金,改善旅游设施,加快县域旅游业的发展

(1)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以及西部旅游开发专项资金等办法争取资金

推行东联西出”计划,促进欠发达地区与国外和国内其他地区的经贸合作,提高西部地区整体开放的程度;还可以前向拉动和后向推动关联产业的发展;同时可以通过旅游扶贫开发,帮助那些旅游资源富集的贫困地区尽快走上富裕之路。积极开展旅游信贷业务,支持县域旅游业发展。

(2)努力拓展民间筹资渠道,促进县域旅游业的发展

政府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金投向旅游饭店、旅游商店、旅游娱乐场所、旅游信息咨询公司以及游乐园、健身俱乐部、高尔夫球场等具有高盈利、服务性强的项目。各级政府只要充分调动起各种所有制企业及个人投资于旅游业的积极性,发展旅游业的资金渠道就会拓宽,宁夏县域旅游业的发展就会有一个新的突破。

3.树立开发县域旅游业的创新意识

(1)树立环境意识

宁夏特别是南部山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较差,环境遭到破坏后自然恢复的难度很大。因此,要把保护环境放在首位,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环境效益应该重于经济效益,应在旅游开发中做好并落实生态环境的保护规划。

(2)树立市场意识

各县(市)在旅游资源和其他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应该树立市场意识,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产业效益比较,要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需要和市场需求进行,切不可盲目发展,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

(3)树立特色意识,这是保持旅游业生命力的关键

注意发挥宁夏地处西部,自然景观粗犷、荒凉、壮丽,人文资源奇特而神秘的特色,围绕西夏古都、回族风情、黄河文化、塞上江南、红色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途经地等特色,开发县域旅游资源,促进县域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4)树立民族意识

宁夏是回族聚居的地区,在县域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千万不可忽略民族意识,应该特别重视民族和宗教政策,旅游开发必须要顾及当地的民族信仰,要防止因开发不当而引起民族矛盾和冲突。

参考文献:

[1]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3]杨桂华.旅游资源学[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4]保继刚等.旅游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杨振之.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6]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7]徐进.旅游开发规划及景点景区管理实务全书[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8]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研室政文处.宁夏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利用[Z],2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