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锻炼身体范例(3篇)

时间:

锻炼身体范文

这星期一,我们进行了400米跑步考试,从中我得到了很大的教训。

那天上午第三节课,我们先绕操场(每圈200米)跑了2圈,之后又做了充分的准备运动……过了一会儿,刘老师把我叫了过去,怎么回事呢?原来轮到我了。我和其余四五

个同学站在起跑线上,只听老师一声令下:“跑!”围观的同学们不断传来加油声,议论声……人声鼎沸。

那么我的感觉又是如何呢?可真糟糕透了!开始第1圈时,感觉倒不错,挺轻松的,有点飘飘然;可到了第2圈时,可受不了了,呼吸不顺畅,两腿像挂了铅似地怎么也拖不动了,全身都散骨架了;跑完后(当然是不及格,是在我意料中的)。可是发生了很悬的事——我正在四处与同学走来走去时,突然头晕了,人有点想吐的感觉。过了一会儿,眼中竟下起了黄色的“雪花”,紧接着就什么也看不清了,到处是一片黄色的“沙漠”。我赶紧摇摇晃晃地找到了老师,同学扶我到石凳上坐了一会儿……

锻炼身体范文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外锻炼身体健康

运动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环节,可以提升人的身体素质,对身体、心理健康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小学是我国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师资力量对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来说是很重要的,这一阶段的教育和训练对学生的成长发育及学习生活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我国小学体育教育发展现状

(一)体育师资培养与培训。目前我国体育师资力量来源主要为专科、本科师范学院,但在体育师资力量的培训过程中,无论是本科师范院校还是专科师范院校,在招生时一般都是体育特长生,他们的体育技能和专业素养没有问题,但文化课水平相对较低。而在小学中,很多学校不重视体育课程,体育课在很多学校中都被边缘化。因此体育教师的再培训或再学习就很困难,升职也较困难,这些都影响小学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

(二)小学教育大纲安排。教学大纲安排是纲领性文件,指导着课程教学的进行。体育课程教学大纲最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当前我国体育教学大纲依旧随着课改大流而不断深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并没有统一的体育教学大纲,体育课基本就是随便教,或是让学生随意玩耍。而发展到今天,我国小学体育课程已经有明确的课程大纲,对于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来说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纲要颁布的初衷是好的,内容也较完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很多学校并没有完全按照教学大纲的进度安排,体育课课程内容较松散,学生的上课纪律性、组织性较差,这些问题都是不能忽视的。

(三)课外体育锻炼问题。目前国内很多小学都开设了课外体育兴趣班,让学生在正常的体育课外还可以学习一些体育技能锻炼身体。从目前我国小学课外体育锻炼的发展看,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课程内容较松散,很多学校的课外体育锻炼就是让学生在操场上玩耍,并没有专业的技能训练。二是课外体育锻炼的形式较单一,一些学校在清晨、课间或是放学后让学生长跑,根据年级不同区分跑步距离,跑步固然对身体有好处,但过于单一的形式对正处于成长发育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无疑扼杀他们的天性,桎梏他们的课外活动。

(四)体育安全问题。安全问题是学校管理的重要问题,尤其对小学生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来说,小学生本身处于好动的年纪,在体育活动上一旦不注意就有可能产生安全问题,使学生受到伤害。近年来,我国小学生在体育课外活动中安全问题频发,每年都有很多学生受到不同的伤害,对学生的成长发育产生十分不好的影响。

二、小学课外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近年来,尤其是在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后,全民体育的热潮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在随后的日子里,我国体育健儿争光多彩,在越来越多的国际体育赛事中取得名次,打破很多所谓的“西方神话”,让世界看到中国人的力量,也实现体育大国的梦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体育锻炼的好处,小学生也一样。课外体育锻炼对小学生来说是额外的体育训练时间,既能丰富课外生活,又能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从具体的影响看,可以分为以下四方面。

(一)提高身体素质。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素质是必然的,从具体的影响看,首先体现在心肺功能上,心肺功能是心脏泵血和肺部吸入阳气的能力,心脏和肺部的功能会直接影响全身肌肉、器官的运作,是人体运动的基石,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不断提高心肺功能。对于运动员来说,跑一千米可以毫不费力,但对于一些从不锻炼的人群来说跑完一千米会感到上气不接下气,这就是因为普通人的心肺功能远远不及运动员。对于处于成长发育初级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增加课外体育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心肺功能,从而提高身体素质,达到抵御疾病、提高身体抵抗力的目的。其次可以增强身体的柔韧性。“筋长一寸,命长十年,”由此我们发现我国人民早在古代就意识到柔韧性锻炼的重要性。而加强小学体育课外锻炼,除了锻炼心肺功能外,还可以有效改善小学生身体的柔韧性,让他们在进行其他体育锻炼时不易受伤,增强体质。

(二)改善抗压能力,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人是有机整体,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往往是联系起来的。加强课外体育锻炼,一方面可以使小学生达到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素质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心理健康的发展也是十分有好处的。根据现代医学的研究,跑步等锻炼可以有效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病情,甚至有很多抑郁症患者在坚持体育运动后,出现病情痊愈的情况。虽然不能说体育运动可以治愈心理疾病,但确实可以改善人的心理状况。而很多人包括学校教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认为小学生是不会有心理问题的,认为他们还小,只是个孩子,不会想那么多。但从现代心理问题调查报告看,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情况正在逐步上升,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家长、专家等开始注意到小学生的心理状况。加强小学课外体育锻炼,对于帮助小学生保持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对于调节、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是有很大益处的。

(三)提高学习效率。运动有助于身体、心理健康的发展,开展小学课外体育锻炼,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继而对提高记忆力和集中能力都有好处。因此,适当加强课外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继而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三、结语

实现教育的基础就是师资力量的培养,好的教师是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小学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的师资力量就是完成小学体育教育的关键。在现代小学教育中,师资力量越来越完善,教师素养也在不断提高。在教师的指引下,加强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是很有好处的,因此这逐步成为一种趋势,在全国推广开来。

参考文献:

[1]杨晓黎.关于在小学体育课开展拓展训练的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

锻炼身体范文篇3

关键词:身体素质;锻炼方法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1B-0071-02

一、身体素质的概念

身体素质锻炼时应注意年龄、性别及个体的差异性科学地安排训练内容和项目,用最适合的方法训练、逐渐提高。

1.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肌肉工作时以收缩产生的拉力克服阻力。肌肉工作克服的阻力包括外部阻力和内部阻力。外部阻力,如物体的重量、摩擦力以及空气的阻力等;内部阻力,如肌肉的黏滞性,各肌肉间的对抗力,主要来源于运动器官,如骨骼、肌肉、关节囊、韧带、腱膜、筋膜等组织的阻力。

2.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或对外界刺激反应快慢的一种能力,包括人体快速完成动作的能力和对外界信号刺激快速反应的能力,以及快速位移的能力。速度素质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移动速度。

3.灵敏素质是指在各种突然变换的条件下学生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运动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以适应变化的外环境的能力。判断能力及反应速度是衡量灵敏素质的标志,要求学生随机完成的应答动作在空间、时间以及用力特征上相互吻合。

4.耐力素质是指有机体坚持长时间运动的能力。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和抵抗疲劳的能力。许多项目的运动竞赛都要持续较长或很长的时间。学生要在竞赛全过程保持特定的运动强度或动作质量,就必须具备良好的耐力素质。人体耐力主要包括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有氧耐力是指在机体的氧气供应比较充足的情况下能坚持长时间工作的能力。它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机体吸收、输送和利用氧气的能力,促进有机体的新陈代谢。无氧耐力也叫做速度耐力,是指机体以无氧代谢为主要供能形式,坚持较长时间工作的能力。

5.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的运动能力以及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柔韧素质通过关节运动的幅度,也就是按一定的运动轴产生转动的活动范围表现出来。柔韧素质分为一般柔韧素质和专门柔韧素质。一般柔韧素质对任何运动项目都是必要的,它是指机体中最主要的那些关节活动的幅度,如肩、膝、髋等关节活动的幅度。专门柔韧素质是指专项运动需要的特殊柔韧性,它是掌握专项运动技术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各种身体素质的锻炼方法

(一)力量素质锻炼方法

1.负重抗阻练习。如运用杠铃、壶铃、哑铃等训练器械。可用于机体任何一个部位肌肉力量的训练,是训练中最常用的手段。

2.对抗性练习。如双人顶、推、拉等,依靠对抗双方以短暂的静力作用发展力量素质。对抗性练习不需要任何训练器械及设备,又可引起练习者的兴趣。

3.克服弹性物体的练习。如使用拉力器、橡皮带等,依靠弹性物体变形产生的阻力发展力量素质。

4.利用力量训练器械练习。利用力量训练器械,可以使身体处在各种姿势(如坐、或卧、或立)进行练习,可直接发展学生需要的肌肉力量,使训练更有针对性。使用力量训练器械,还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二)速度素质锻炼方法

1.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的快速应答能力,最常见的方法是利用各种声、光等突发信号让练习者快速做出反应动作,以提高神经系统反射弧的接通机能水平。

2.动作速度。是指人体完成某一动作的快速能力。提高动作速度的锻炼方法有:

(1)减少练习难度,加助力法。如牵引助力跑步或游泳、顺风跑、下坡跑、顺水游、推掷较轻的器械等。

(2)加大练习难度,发挥后效作用法。如负重跳或推掷超重器械练习后,紧接着做跳跃或推掷标准器械的练习。

(3)时限法。按预定的音响节拍频率完成动作,以改变练习者的动作频率和速度。

3.位移速度。是指在作周期性动作中,单位时间内人体快速移动的能力。提高动作速度是提高位移速度的基础,并与四肢肌肉的爆发力密切相关。通常采用下列方法:

(1)快速跑。如短距离用最快速度重复跑、让距离追逐游戏、短距离游泳、速滑等。

(2)加速动作频率的练习,如快频率小步跑、快速摆臂练习等。

(3)发展下肢的爆发力,如负重跳、单脚跳、跨步跳等。

(三)灵敏素质锻炼方法

1.让学生在跑、跳中迅速、准确地做出各种动作,如快速改变方向的各种跑、各种躲闪和突然起动的练习,各种快速急停和迅速转体的练习等。

2.各种调整身体方位的练习,如利用体操器械做各种较复杂的动作等。

3.专门设计的各种复杂多变的练习,如立卧撑、十字变向跑及综合变向跑等。

4.各种改变方向的追逐性游戏和对各种信号,(下转82页)(上接71页)作出复杂应答的游戏等。

5.改变完成动作的速度或速率的练习。如变换动作频率或逐步增加动作的频率。

(四)耐力素质锻炼方法

1.有氧耐力:有氧耐力是指长时间进行有氧供能的工作能力。多采用长跑,长距离游泳等方法。负荷强度为最大负荷强度的75%~85%,心率在140~170次/分钟。时间最少5分钟,一般在15分钟以上。每周锻炼1~3次。

2.无氧耐力:缺氧状态下,长时间对肌肉收缩供能的工作能力。常采用短时间,最大用力和短暂休息的重复运动的方法进行,如快速的间歇跑、重复跑、400M跑、对抗性球类比赛等。

3.循环练习等。

参考文献: